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國家獎學金事跡材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蓮山 課件 w ww.5 y
k j.co
m 4
優秀受資助學生先進事跡材料
李xx,女,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建筑與城市環境技術專業2014級學術型研究生.曾任全國學聯副主席、xx大學學生會主席、xx壯族自治區學生聯合會駐會執行主席,獲得xx壯族自治區優秀畢業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共青團干部等榮譽稱號以及國家勵志獎學金、校長獎學金等資助獎勵.目前任xx大學學生團委副書記、土木建筑工程學院研究生會秘書處部長.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從本科到研究生,一直致力于服務同學、鍛煉自我,在進取中不斷成長,在挑戰中不斷超越.
一、服務同學,勵志成長
從一名普遍的學生會干事成長為學生會主席,再到主持自治區學生聯合會工作,她始終把服務同學作為工作動力,在學生組織工作崗位兢兢業業,以“學生會是學校里最大的學生志愿者團隊,學生會主席要做學校里最好的志愿者”為標準,通過全國大學生骨干培養學校第五期與xx青馬工程大學生骨干培訓班,不斷增強服務同學意識與業務能力,在豐富校園文化、促進學生維權、開展志愿服務與社會實踐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推動了學生會建設與學生干部作風轉變.2013年作為自治區學聯駐會主席,她承擔了第二屆中越青年大聯歡等大型活動組織籌備工作,展現了xx大學生干部的青春風采與實干精神,得到各級領導與廣大同學的一致好評.
二、鍛煉自我,潛心學習
她始終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正確處理學習、工作、生活的關系,不斷總結學習經驗,增強學習能力.在專業學習方面,積極參加各種學科競賽、研究,并注重與相關學科的交叉,綜合提升科研能力,本科期間完成“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及許多實際工程項目的規劃工作,多次榮獲xx大學“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以及xx大學“優秀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xx大學“校長獎學金”等獎助學金,這些獎助學金作為學習上的肯定與動力,使她更加刻苦勤奮,潛心研究.2014年作為專業第一名獲得研究生推免資格,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截止目前,已有3篇論文以第一作者身份被ei收錄.
三、勇于實踐,不斷超越
學習工作之余,她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堅持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質.2009年深入調查農民工的生活狀況和清潔服務行業的行業現狀,2011年參加“xx大學―臺灣大學暑期聯合社會服務活動”并獲得了全區優秀校園文化成果獎.2012年參加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并獲得全國銅獎、全區一等獎的好成績.參賽項目――“xx學子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功注冊運營,且已投資學生創業項目“米可傳媒有限公司”、“x空間密室逃脫項目”等,使她在創業實踐方面得到了一次難能可貴的歷練.
她認為,“再多燦爛的話語也不過是一瞬間的智慧與激情,樸實的行動才是開在成功之路上的鮮花.”成績屬于過去,奮斗始于現在.一切努力都會被證明,我們都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章來源
蓮山 課件 w ww.5 y
現在的年輕人都處于喧囂的生活環境,葉嘉瑩先生提出并由她本人展現的“弱德之美”,仿佛驚鴻一瞥,給了我們很多思考。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2021葉嘉瑩先進事跡材料作文5篇,歡迎閱讀,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葉嘉瑩先進事跡1葉嘉瑩為她一生獲得的學者、教師和詩人等眾多名號排了個序,說大半生的時間都用于教學了,所以首先是教師,其他的都排在這后面。
“我天生來就是一個教書的。”葉嘉瑩說。從1945年大學畢業至今,她在講臺后站了整整70年。
初回南開,葉嘉瑩白天講詩,晚上講詞,堂下座無虛席。她寫下了“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癡”的句子。
詩詞幾乎是葉嘉瑩生活的全部,尤其現在當她孑然一身邁入老年,給年輕人講課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請,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來,她曾經應邀到國內幾十所大學講學,舉行古典詩詞演講有數百場之多。
“我一直在教書,這是情不自已。”她說,“這么好的東西怎么能不講給年輕人知道?你不能講給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對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對不起古人。”
當被問及,為何在如此高齡,還要堅持推廣普及古詩的吟誦時,葉先生這樣說:“因為我覺得我對不起年輕人。以前我上課大多是在講批評啊講欣賞啊,但是我沒有教吟誦。近代之后,吟誦被認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漸不被提倡。離開臺灣后,我覺得吟誦要是斷絕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統的吟誦,我覺得對不起下一代的學生。”
古典詩詞該用什么方式來傳承?這是個討論了很久的議題。
葉嘉瑩的答案之一是吟誦,古人講究“吟而成文”,中國古詩詞由吟誦而始: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出自《周禮》,樂語是古代貴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從周朝開始,我們的學習就是伴隨著吟誦開始的。吟誦是學習古典詩詞的重要法門,它所帶來的興發感動的體會,是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基礎。”
在國外生活了許多年的葉嘉瑩強調:只有中國有吟誦,其他國家的文學沒有。英文詩有朗誦、朗讀,也有輕重的讀音,但是沒有我們這樣拿著調子的吟誦。所以他們把吟誦翻譯成chanting,這樣翻譯并不準確,因為chanting 其實是佛教做法事時的念誦,與詩歌的吟誦不同。
她對于吟誦非常“執著”,在《掬水月在手》里,能看到許多的吟誦鏡頭。葉嘉瑩覺得,吟誦是“復活”詩人生命的手法,要讀懂詞人,就是要進入對方的語境中,過別人的人生。
當詩詞加上韻律聲調,不僅更好記憶,也離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了。
葉嘉瑩先進事跡2葉先生說:“其實我一生經過了很多苦難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來,我卻一直保持著樂觀、平靜的態度,這與我熱愛古典詩詞的確有很大的關系。”
“現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為被一時短淺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認識詩歌對人的心靈和品質的提升功用,這是一件極可遺憾的事情。如何將這遺憾的事加以彌補,這原是我這些年來的一大愿望。”
1948年,她隨丈夫渡海來臺。在之下,丈夫因思想問題入獄,幾年后出獄,卻因長期囚禁性情扭曲,動輒暴怒。為了老父和兩個讀書的女兒,她辛苦教書維持整個家庭,極盡忍耐。王安石的《擬寒山拾得》把她從悲苦中提振了起來。“眾生造眾業,各有一機抽”一句,如當頭棒喝。她跟自己說,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殺死,殺死了,就不再為它煩惱。1969年葉嘉瑩攜全家遷居加拿大溫哥華。1976年3月24日,長女言言與婿永廷以車禍同時罹難,又一次給了她沉重的打擊。料理完女兒女婿的后事,她閉門不出,日日哭泣,寫了10首哭女詩。
“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勞瘁竟何為”,她嘆命運不公,反思勞瘁一生的意義。
經此一難,葉嘉瑩突然覺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個終極的追求和理想。”
1978,她向中國政府申請回國教書。一年后,她收到了中國教育部批準回國教書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不久,又應李霽野先生之邀去了南開。每年3月,溫哥華的大學停課放假了,她就飛回國內講學。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她決定定居南開。
葉嘉瑩先進事跡3很多人在她身上也看到了“弱德之美”。
“我是一個生來就屬于所謂‘弱者’的女性,我的一生可以說都是隨命運的撥弄和拋置。”她說,“但是我不跌倒,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
2000年起,她開始在南開招收研究生。
她不喜歡麻煩別人。回國教書后,她在南開大學校園內獨自居住,不請保姆。一次起夜,她在衛生間滑倒,摔斷了鎖骨,怕影響秘書休息,她在地上躺了4個多小時,天亮才撥對方電話。
為了節省做飯的時間,她讓秘書可延濤買好速凍水餃,最多一次買了10斤。可延濤說,葉先生對學問的要求很嚴謹,但對生活的要求很低,特別是不愿意在吃飯穿衣這樣的瑣事上浪費時間。她的衣服好多都是二三十年前買的,很舊的衣服,她也從不舍得扔掉。有的破了洞,葉嘉瑩就自己拿針線把縫好。
沈祎記得,到葉先生家里拍攝時,她捧著飯碗大口吃餃子,但從沒有衣著隨意、不打扮不收拾的片刻。
一生里,她最看重“教師”的身份。直到91歲時,她還在家中給學生上課。她要求學生讀文獻原文,多背誦。對于不認真的學生,她會嚴厲地批評,語氣近乎呵斥。但學生如果刻苦認真,即使談詩談得笨拙可笑,她也寬容。
接受《人物》雜志采訪時,學生鐘錦曾回憶,有一次同學們在課堂上各抒己見,一個年紀挺大的師兄說得完全不對路,旁人都聽不下去了,但他非常認真投入。一看葉嘉瑩,她用書把臉擋著,躲在后邊悄悄地笑。
只要血壓平穩,學生和朋友們傳來的郵件她會在晚飯后逐一回復。哪怕是收到群發的風光圖片,她也會一個手指敲打鍵盤,認真地回復“收到,謝謝”。
熱愛古典詩詞的陌生學生寫信或郵件給她,也能收到她的回應。
從物理系轉讀古代文學的學生考研失利,寫郵件給葉嘉瑩。葉嘉瑩用家里座機打電話給他,鼓勵他不要灰心。還有的學生沒奢望過回復,信里沒有留聯系方式,她便托秘書順著信件里的信息找到對方。
外出講座,她每次仍站著講兩三個小時,有學生發現,葉先生腿都腫了。
為了讓她有更好的講課、開會、研究的場所,一位海外學生提議修建一所學舍,就像古代的書院一樣。世界各地的學生開始響應。
“他們每個人都出資不菲。”陳洪回憶迦陵學舍的籌建,“若干學生聽說了就來了,有學生說所有家具都是我的,有的說所有電器我都負責了。他們都是十幾年前甚至三四十年前聽了葉先生的課。”
2015年,迦陵學舍落成。葉嘉瑩在海外講課的錄音、錄像以及研究資料裝在150個紙箱分批運回國,大小不一的舊行李箱上貼著注明“資料”的紙條。
這座中式四合院,東鄰南開現存最古老的建筑思源堂,西面是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的故居寧園。
《掬水月在手》紀錄片大部分場景在此拍攝。看過這部紀錄片,戴錦華直言,我們面對葉先生的詩和她本人會“失語”,“所有的語言都顯得丑陋”。
有觀眾想到了葉嘉瑩在臺北寫的一首詩,最后兩句“千年滄海遺珠淚,未許人箋錦瑟詩”。葉嘉瑩認為,李商隱詩歌凄美,不必因為沒人作出箋注引以為憾,而是根本無法箋注,因為詩中幽隱難言又深廣如海的寂寞,遠非箋注所能為力。“葉先生為文、為人里幽隱難言又深廣如海的寂寞,也是我們所難用語言表達的。”
“捧起一把水來,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里的光影離你很近但又離你很遠。我覺得天下的美都在于一種‘距離’,在你的想象之間,可望而不可及。”葉嘉瑩這樣解釋“掬水月在手”。
一名學生體會過這種美。在南開大學東方藝術大樓,葉嘉瑩站在臺上講課,他站在距離葉先生十幾米的地方靜靜聽著。“她講的每句話你都能聽懂,詞里的美也能領略到,可就是覺得離葉先生那么遙遠。”
有人形容這種感覺,“月光很近,但月亮很遠。”
但葉嘉瑩只謙虛地說,我只是水中之月。
葉嘉瑩先進事跡4葉嘉瑩說自己“好為人師”,因為急于把自己所知道的詩詞里的好處告訴別人。
她閱讀涉獵廣泛。中國的、外國的,文學的、心理學的,經典的、暢銷的,她都看。
受聘于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20年間,葉嘉瑩幾乎每天開車經過西南海邊大道。大道右邊是高高的森林,左邊是住宅區,越過住宅區,是廣闊無邊的太平洋。退休之后,只要從中國講學回來,她仍每天風雨無阻地在這條路上往返,去亞洲圖書館看書、研究、撰寫新的論著。除了午飯時分到休息室吃自帶的三明治和水果,她要待到圖書館關門才離開。
她在海外查著英文字典教書,英文提高了,就去聽西方人的課,借西方文學理論的書。她發現西方文學理論中有的說法與中國傳統詩論有暗合之處。
葉嘉瑩指出:中國傳統文論, 需要以西方的新理論來補足和擴展。
她講心與物相感的關系,是中國傳統詩詞的“比興”,是西方現象學所說的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
她講秦觀填詞的用字和內心的敏銳時,提出希利斯·米勒的觀點——不管小說的內容有多少不同,他總能在不同故事、情節和風格之中,找到作者的本源。她因此解釋用詞源于“真正心靈情感的本質”。
談到溫庭筠的《菩薩蠻》,一句“懶起畫蛾眉”,她講杜荀鶴和杜甫的詩,也用西方學符號學的觀點解釋:“蛾眉”就是聯想軸上的一個語碼。因為“照鏡畫眉來做托喻,在中國文學已經形成一個傳統。可以喚起我們的聯想。你一看蛾眉,就能想到離騷中‘眾女嫉余之蛾眉兮’,想到李商隱《無題》里的‘長眉已能畫’。”
近些年,她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本科時讀英文專業,然后去國外學西方理論。回國后,將這些理論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文化上。她覺得這不可取,必須先對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理論是荃,目的在魚。”
她創造了一個名詞“弱德之美”,詮釋中國古典詩詞美感特質的本質性。她說,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你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格才是弱德。
葉嘉瑩先進事跡5對葉嘉瑩而言,更沉重的打擊在52歲那年到來。她曾對大女兒說早點生孩子,我退休了可以幫你帶。這是她對自己晚年的另一種設想。
1976年3月,52歲的葉嘉瑩在美國東部參加亞洲學會。她收到大女兒和女婿車禍去世的消息,立即飛往多倫多。回到溫哥華后,她把自己關在家里,接連數十天閉門不出。
她在《哭女詩十首》里,寫“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老瘁竟何為”,“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余哀”。
參加完葬禮,她回來學校工作。見到同事朋友學生,最多眼圈一紅,就低頭走過去了。“她的喪女之痛,似乎都用學問和詩詞撫平了。”葉嘉瑩的朋友劉秉松回憶。
導演組問她,這種撫平,是因為葉嘉瑩不敏感嗎?
“我覺得她不是不敏感,她對詩詞中那些幽微的情感體會得那么透徹,怎么會是不敏感呢?恰恰是古詩詞救了她。古詩詞給予她生命的精華,讓她的生命永遠停留在那么高的層次。她的苦痛都被詩詞溶解了。”在劉秉松看來,“人生最難就是把自己退到一個位置,用相同的態度去接受一切去輕而化之。”
女兒的離世幾乎徹底改變了葉嘉瑩的后半生,家庭已經不再是她所謂的牽絆了。
“她覺得上帝聽到了她的心愿,但是她有未完成的任務,所以帶走了她的女兒。”《掬水月在手》副導演沈祎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她要這樣去說服自己或這樣去相信自己接下來的使命,其實是以他的親人的離去為代價的。”
詩詞幫助她緩解喪失親人的痛苦,提醒她還有詩詞傳承的使命。
女兒去世的第二年,她再次回國探親。那時_結束。在火車上,她看到年輕人捧著《唐詩三百首》,高興得不得了。在長城參觀時,買到《天安門詩抄》。
“我當時覺得,中國真的是一個詩歌的民族,盡管經歷了那么多劫難,還是用詩歌來表達自己。”她覺得“平生學的這點東西”,還可以報效祖國。
1978年,葉嘉瑩給國家教委寫信,申請回國教書。
1979年,葉嘉瑩回南開講學之時,南開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陳洪只是幫忙提行李的中文系研究生。每次往返加拿大與中國,她都自費坐經濟艙,講課也分文不取。
陳洪坦言,當年葉先生還是有些“囊中羞澀”。自己跟著葉嘉瑩去水果攤,3堆橘子價格不同,葉先生一定買最便宜的。
在北大最大的階梯教室里,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跑來聽這位北美教授的課。她回憶葉先生講《古詩十九首》,自己“作為一個女性看到了另外一個智慧的女性師者的美”。戴錦華說,“葉先生是我當時毫不猶豫地選擇未來要做教師的重要和直接的推動力。”
葉嘉瑩寫豎排繁體的板書,一邊說一邊寫,速度很快。因為經常寫板書,粉筆灰使她的手指總是皴裂。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總貼有膠布。
一些聽過她的課的朋友,常常告誡她,講得不要太大聲,要節省點精力,注意身體。但她一講起課來,就什么都忘了。
因自小接受“聲聞過情,君子之恥”的古訓,葉嘉瑩不喜歡過分熱鬧的鋪排。但只要邀請方以弘揚古典詩詞傳統的重要性勸說,她都答應了。
“雖然我知道國內有不少才學數倍于我的學者和詩人,傳承的責任也不一定落在我頭上。可是我對中國古典詩歌有一種不能自已之情。”她給大學生講,也給幼兒園的小朋友講。密集的時候,隔一天一講,每次3小時。
有的課程錄像中能看到她輕微地咳嗽,但是她的語調沒有降低或減慢。“如果用我的老師顧隨先生常說的一句話來形容我講課,就是,‘余雖不敏,然余誠矣’。”
她的講稿被整理出來,有學理工的學生看了一個通宵。
1990年,葉嘉瑩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系退休。她決定捐出退休金的一半——10萬美金,在南開大學設立“葉氏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駝庵”是顧隨的號,“永言”則從她已故的大女兒和女婿名字中各摘了一個字。
——在生命的延長線
[編者按]隗天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我校省數學特級教師。今年10月,被省教育廳確定為首批師德報告團成員。10月24-28日分赴武漢、孝感、黃岡、鄂州、天門及武漢市部分高校作師德報告。現將隗天良老師的演講稿(有刪節)刊發,以饗讀者。
我今年57歲,從教已有38年,任班主任也將近30年。早在20年前,我就患上了嚴重的心臟病,醫生曾兩度為我安裝了人工心臟起搏器。自1998年始,我的自主心率已降為零,也就是說,從那時起,我的生命便完全維系在起搏器上。然而,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熱愛,我硬是一路磕磕絆絆,頑強地走到今天。
一、醫生說我拿生命開玩笑
1969年5月,我從潛江調回荊門,根據組織安排,只身一人到沙洋縣官土當鎮一個偏僻的山村開辦初中,學校老師不夠,我除教好數學課程以外,理、化、生,體、音、美,哪門缺人頂哪門,與學生白天黑夜摸爬滾打在一起,過著茅草燒飯、醬油炒菜的生活。不論吃過多少苦,受過多少累,我從無怨言。直到1988年調入現在任教的荊門市龍泉中學。
其實,我不是不知道生命的脆弱與珍貴,我清楚地知道只要有一點閃失,就可能永遠告別人世。
可是為了我熱愛的工作,雖然帶著一個心臟起搏器,我卻常常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病人。記得那是1998年4月,我常常感到心慌加劇,乏力、頭暈,講課時兩眼發黑,不得不抓住黑板或講臺才能勉強站立,原來心率已低于起搏器設定的60次/分。我的心中悚然一驚,一定是起搏器電池已快耗盡,因為起搏器的使用時間已超過保險期近半年。記得醫生曾嚴厲地告誡過我:當心率比設定次數每分鐘少2—3次時,要立即到醫院更換起搏器,否則就有生命危險。可是,暑假還沒有到,我怎能丟下學生不管呢?我做不到!就這樣,我一直瞞著身邊所有的人,冒著生命危險堅持工作。可是到了5月初,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上四樓就要歇兩三次,是妻子最先發現了我的異常現象,硬拖著我到荊門市一醫檢查,不出所料,情況十分嚴重,市一醫領導當即派了一位心內科醫生專門護送我住進了武漢協和醫院。檢查的結果是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冠心并高血壓病一齊發作,心肌嚴重缺血,生命又一次向我亮起了紅燈。醫生責怪我“簡直是拿生命開玩笑”,破例為我優先手術。手術后醫生告訴我:當舊起搏器被拆除,新起搏器還未接通時,心臟已完全停跳,說明心臟已不能自主跳動,只能靠起搏器維持搏動。
感謝生命對我的眷顧,更感謝現代醫學的神奇。手術后第8天,我終于從病床上站了起來,半個月后從武漢回到荊門,我牽掛著我的學生,當晚便走進教室。面對生離死別的學生,我們激動得擁抱、歡呼。走上我無限眷念的講臺,撫摸著光潔明亮的黑板,我流著淚對學生說:“同學們,我終于又站在講臺上了!”是的,選擇了作一名教師,就注定選擇了奉獻,選擇了忘我,選擇了無私。為了我的學生,我無怨,也無悔!
二、用愛心托起明天的希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師必須熱愛學生,這是在教師素質中起決定作用的一種品質”。多年的教育實踐使我認識到,教育的全部奧秘在于如何關愛學生。熱愛學生本身就是一種情感教育。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就是教師的愛。做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高三畢業班工作,我知道幾乎每年高考前一天,都會有學生因恐懼、害怕而焦躁不安,甚至整夜難眠。當有學生深更半夜敲響家門,訴說失眠的苦痛、考試的緊張與擔憂時,我一邊拿出預先準備好的西瓜給他們吃,一邊和風細雨地進行心理輔導,最后與老伴一起為他們安頓好床鋪,然后發給每人一片“特效安眠藥”(那是預先準備好的酵母片或vb)。果然,孩子們吃了那“特效藥”,睡得扎實香甜,第二天就輕輕松松地走進考常
作為一個教師,必須洞察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動態,防微杜漸,引領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健康成長。
學生楊蘭(化名),曾經一度想外出到深圳、珠海等地打工、掙錢,當“大款”,做“女強人”,高二時曾私自一人外出跑到北京“闖世界”,在外面游蕩了一周。她體格較胖,認為自己有肥胖癥,懷疑老師、同學們厭惡她。為了減肥,有時一餐只吃二兩飯,整日神情恍惚,不思學習,上課時常發呆、傻笑,成績處于下等。~后,我多次找她談心,幫她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育她不要把掙錢當大款作為奮斗目標,應當立志高遠。同時幫助她認識到在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年代,不用科學技術、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是不可能成為“女強人”的。我還帶她看醫生,查資料,證明她屬正常體型,使她消除顧慮,全心身投入學習。在我的細心幫助下,這位學生放下了思想包袱,輕松愉快地投入學習,高考取得了較好成績。
96屆高三(7)班,有4名“后進生”抱成一團,不安心學習,混跡社會,家長管不了,帶課老師認為無可救藥。我接任班主任后,花費大量時間做轉化工作,我為“四大金剛”制作了一份“教育日志”,詳細記載他們每日的所做所為、家長意見、學生小結、老師的反映。對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一旦發現他們的疵點,及時給予耐心的教導。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四大金剛”冥頑的心蘇醒了。96年高考,這四個同學都考上了大學,其中有一位還考上了重點大學。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抄錄《便衣警察》中的一首歌《少年壯志不言愁》,我讓同學們把其中的“金色盾牌,熱血鑄就,危難之處顯身手”改動一下,使之貼近學生生活,有的同學改為“黑色七月,冷汗直流,獨木橋上顯身手”。我意識到這一改動反映了高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心態。對此,我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介紹自學成才的典型,說明升學不是唯一出路;用古今名人事例,說明立志的重要性。之后,大家一起把那段歌詞改為
激勵奮發上進的“金色年華,豈容虛度,成才路上顯身手。”在我帶過的班上,常有生理缺陷的學生,他們往往生活在陰影之中,自卑,怯弱,對未來失去希望。對此,我常以特別的關愛去喚起他們的自尊、自強、自信。跛腳學生王全平,患嚴重口吃病的學生易兆軍,被人稱為武大郎的王清海……都在我的熱情呵護下走出陰影,自強不息,考上了大學,走上了工作崗位,擁有了健康美好生活。
三、在生命的延長線上
時光荏苒,我已經度過了漫長的38年教書育人生涯。38年來,我只是履行了一個教師應盡的職責,但是黨和人民卻給了我許多榮譽:我先后被評為荊門市模范班主任、荊門市特等勞動模范、第一屆及第二屆“荊門名師”、湖北省特級教師、湖北省勞動模范、全國“三育人”先進個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人民日報》、《湖北日報》、湖北電視臺等新聞媒體也給予了宣傳報道。與此同時,近年來,我撰寫了《更新思想觀念,增強德育實效》、《努力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等多篇教育教學文章,也先后在.荊門市高中教學總結會、市“建功立業”報告會、市優秀教師事跡報告會、市高中教師德藝雙馨報告會上作了20多場匯報。
面對黨和國家對我的關懷,面對如此眾多的榮譽,我深感名不副實、受之有愧。我時時提醒自己:教書育人,其樂無窮,博大精深,只有通過努力學習,不斷探索,才能與時俱進。我依然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著。對此,有人勸我:你奮斗了30多年,現在是電臺里有聲、報紙上有文、電視上有影,已經是功成名就。再說女兒以全額獎學金考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無須家庭負擔,完全可以退下來頤養天年,還這樣拼命工作,到底為什么呀?
我何嘗不知道我虛弱的心臟中插著兩根金屬導管,是這個小小的起搏器在維持著我的生命,起搏器失靈之時,也就是我生命結束之日。可我更知道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我是一名人民教師,教書育人是我的天職,只要心臟還在跳動,我就要在這根生命的延長線~寫更加光輝的篇章。
在生命的延長線
隗天良
[編者按]隗天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我校省數學特級教師。今年10月,被省教育廳確定為首批師德報告團成員。10月24-28日分赴武漢、孝感、黃岡、鄂州、天門及武漢市部分高校作師德報告。現將隗天良老師的演講稿(有刪節)刊發,以饗讀者。
我今年57歲,從教已有38年,任班主任也將近30年。早在20年前,我就患上了嚴重的心臟病,醫生曾兩度為我安裝了人工心臟起搏器。自1998年始,我的自主心率已降為零,也就是說,從那時起,我的生命便完全維系在起搏器上。然而,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熱愛,我硬是一路磕磕絆絆,頑強地走到今天。
一、醫生說我拿生命開玩笑
1969年5月,我從潛江調回荊門,根據組織安排,只身一人到沙洋縣官
土當鎮一個偏僻的山村開辦初中,學校老師不夠,我除教好數學課程以外,理、化、生,體、音、美,哪門缺人頂哪門,與學生白天黑夜摸爬滾打在一起,過著茅草燒飯、醬油炒菜的生活。不論吃過多少苦,受過多少累,我從無怨言。直到1988年調入現在任教的荊門市龍泉中學。
其實,我不是不知道生命的脆弱與珍貴,我清楚地知道只要有一點閃失,就可能永遠告別人世。
可是為了我熱愛的工作,雖然帶著一個心臟起搏器,我卻常常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病人。記得那是1998年4月,我常常感到心慌加劇,乏力、頭暈,講課時兩眼發黑,不得不抓住黑板或講臺才能勉強站立,原來心率已低于起搏器設定的60次/分。我的心中悚然一驚,一定是起搏器電池已快耗盡,因為起搏器的使用時間已超過保險期近半年。記得醫生曾嚴厲地告誡過我:當心率比設定次數每分鐘少2—3次時,要立即到醫院更換起搏器,否則就有生命危險。可是,暑假還沒有到,我怎能丟下學生不管呢?我做不到!就這樣,我一直瞞著身邊所有的人,冒著生命危險堅持工作。可是到了5月初,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上四樓就要歇兩三次,是妻子最先發現了我的異常現象,硬拖著我到荊門市一醫檢查,不出所料,情況十分嚴重,市一醫領導當即派了一位心內科醫生專門護送我住進了武漢協和醫院。檢查的結果是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冠心并高血壓病一齊發作,心肌嚴重缺血,生命又一次向我亮起了紅燈。醫生責怪我“簡直是拿生命開玩笑”,破例為我優先手術。手術后醫生告訴我:當舊起搏器被拆除,新起搏器還未接通時,心臟已完全停跳,說明心臟已不能自主跳動,只能靠起搏器維持搏動。
感謝生命對我的眷顧,更感謝現代醫學的神奇。手術后第8天,我終于從病床上站了起來,半個月后從武漢回到荊門,我牽掛著我的學生,當晚便走進教室。面對生離死別的學生,我們激動得擁抱、歡呼。走上我無限眷念的講臺,撫摸著光潔明亮的黑板,我流著淚對學生說:“同學們,我終于又站在講臺上了!”是的,選擇了作一名教師,就注定選擇了奉獻,選擇了忘我,選擇了無私。為了我的學生,我無怨,也無悔!
二、用愛心托起明天的希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師必須熱愛學生,這是在教師素質中起決定作用的一種品質”。多年的教育實踐使我認識到,教育的全部奧秘在于如何關愛學生。熱愛學生本身就是一種情感教育。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就是教師的愛。做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高三畢業班工作,我知道幾乎每年高考前一天,都會有學生因恐懼、害怕而焦躁不安,甚至整夜難眠。當有學生深更半夜敲響家門,訴說失眠的苦痛、考試的緊張與擔憂時,我一邊拿出預先準備好的西瓜給他們吃,一邊和風細雨地進行心理輔導,最后與老伴一起為他們安頓好床鋪,然后發給每人一片“特效安眠藥”(那是預先準備好的酵母片或vb)。果然,孩子們吃了那“特效藥”,睡得扎實香甜,第二天就輕輕松松地走進考常
作為一
個教師,必須洞察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動態,防微杜漸,引領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健康成長。
學生楊蘭(化名),曾經一度想外出到深圳、珠海等地打工、掙錢,當“大款”,做“女強人”,高二時曾私自一人外出跑到北京“闖世界”,在外面游蕩了一周。她體格較胖,認為自己有肥胖癥,懷疑老師、同學們厭惡她。為了減肥,有時一餐只吃二兩飯,整日神情恍惚,不思學習,上課時常發呆、傻笑,成績處于下等。~后,我多次找她談心,幫她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育她不要把掙錢當大款作為奮斗目標,應當立志高遠。同時幫助她認識到在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年代,不用科學技術、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是不可能成為“女強人”的。我還帶她看醫生,查資料,證明她屬正常體型,使她消除顧慮,全心身投入學習。在我的細心幫助下,這位學生放下了思想包袱,輕松愉快地投入學習,高考取得了較好成績。
96屆高三(7)班,有4名“后進生”抱成一團,不安心學習,混跡社會,家長管不了,帶課老師認為無可救藥。我接任班主任后,花費大量時間做轉化工作,我為“四大金剛”制作了一份“教育日志”,詳細記載他們每日的所做所為、家長意見、學生小結、老師的反映。對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一旦發現他們的疵點,及時給予耐心的教導。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四大金剛”冥頑的心蘇醒了。96年高考,這四個同學都考上了大學,其中有一位還考上了重點大學。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抄錄《便衣警察》中的一首歌《少年壯志不言愁》,我讓同學們把其中的“金色盾牌,熱血鑄就,危難之處顯身手”改動一下,使之貼近學生生活,有的同學改為“黑色七月,冷汗直流,獨木橋上顯身手”。我意識到這一改動反映了高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心態。對此,我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介紹自學成才的典型,說明升學不是唯一出路;用古今名人事例,說明立志的重要性。之后,大家一起把那段歌詞改為激勵奮發上進的“金色年華,豈容虛度,成才路上顯身手。”在我帶過的班上,常有生理缺陷的學生,他們往往生活在陰影之中,自卑,怯弱,對未來失去希望。對此,我常以特別的關愛去喚起他們的自尊、自強、自信。跛腳學生王全平,患嚴重口吃病的學生易兆軍,被人稱為武大郎的王清海……都在我的熱情呵護下走出陰影,自強不息,考上了大學,走上了工作崗位,擁有了健康美好生活。
三、在生命的延長線上
時光荏苒,我已經度過了漫長的38年教書育人生涯。38年來,我只是履行了一個教師應盡的職責,但是黨和人民卻給了我許多榮譽:我先后被評為荊門市模范班主任、荊門市特等勞動模范、第一屆及第二屆“荊門名師”、湖北省特級教師、湖北省勞動模范、全國“三育人”先進個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人民日報》、《湖北日報》、湖北電視臺等新聞媒體也給予了宣傳報道。與此同時,近年來,我撰寫了《更新思想觀念,增強德育實效》、《努力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等多篇教育教學文章,也先后在.荊門市高中教學總結會、市“建功立業”報告會、市優秀教師事跡報告會、市高中教師德藝雙馨報告會上作了20多場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