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族體育文化概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構建民族傳統體育實踐內容的要素
(1)傳統文化的共享性。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起來的養生、健身和娛樂的傳統體育活動,是整個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2)傳承習俗的接受性。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性使得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成為一種時空文化的連接體,形成了民族傳統體育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與吸收、相互融合與發展。(3)倫理道德的共建性。倫理道德是民族傳統體育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因為,倫理道德是各民族通過后天培養和環境的影響所形成的、相對穩定并長期起作用的內在品質。(4)審美觀點的共有性。追求美的精神享受是任何時代、任何地域和任何民族共同的心理趨向。吸取了中華傳統文化瓊漿玉液的民族傳統體育,具有人類渴慕的“真、善、美”和諧統一的特點。人們在親自參與和觀賞傳統體育活動時體驗了美的情趣,給活動者和觀賞者以愉悅心身、溝通感情。
二、構建民族傳統體育實踐內容的條件
(1)以民族性體現傳統體育發展的基本內核。民族性是指民族傳統體育體現在特定的民族文化類型中,并作為其基本內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質的特征,是對于特定的文化類型的最高層次的抽象,它具有溝通特定民族中全體成員心靈的普遍性。民族性是傳統體育發展基本內核的體現,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應有與其他傳統文化相同的規律和內容,而且還應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的民族形式。民族傳統體育表現出鮮明而獨特的民族特性,是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基本內核。(2)以傳承性體現傳統體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傳承性是傳統體育發展的內在規律的具體體現,它通過特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要求來實現。因為特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要求規定了人們對于傳統文化遺產選擇的自由度,也規定了先哲們對于先進思想進行詮釋的性質。一種民族體育內容一經形成,就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并在不斷地發展中變異充實,但其核心和主旨因襲的內涵和形式是代代延續的。為此,這種傳承性對維系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趨同意識具有很大的效應。(3)以共適性體現傳統體育發展的根源所在。共適性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科學性的體現。它是剖析體育起源和發展各階段形態的活化石,又是挖掘和創造新的體育項目的源泉。首先,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由各個民族共同創造,其類別繁多,結構多元,兼具表演和競賽的特點。其次,由于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不同,動作結構的不同,技術要求的不同,運動風格也各具差異,它不受時間、場地、器材、季節的限制,所以人們可以選取簡單易行,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項目進行健身養生活動。這種現狀表明了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根源所在,決定了民族體育文化的共適性,使為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為人的身心完善的展開和全面實現,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教化場所。(4)以凝聚力體現傳統體育發展的思想動力。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共同體,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同樣也是一個多元的復合文化形態。這種復合文化形態是在中國歷史發展的漫長過程中,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輔以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所共同創造的。因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就是中國各民族由于長期生活在統一的國家內而形成的認同感,也是由于長期的相互依存的經濟文化聯系與共同的生活而形成的對于共同利益密不可分的深刻認識。
三、民族傳統體育內容現代化的構建
1.民族傳統體育內容現代化的構建框架。民族傳統體育是整個中華傳統文化巨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在中華傳統文化這個子系統中,始終浸透著中國傳統哲學、倫理道德、宗教思想、文學藝術、醫學理論、社會風俗等諸多社會文化形態的深刻影響。這種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既反映在它的實踐方法上,也反映在它的文化層面上。所以,在構建民族傳統體育實踐內容上,既要體現出它的民族性,又要體現出它的傳統性和時代性。為使民族傳統體育實踐內容達到科學而全面系統的要求,我們對其內容進行了構建,其構建的框架模式見圖。
2.構建民族傳統體育實踐內容的設想。有關民族傳統體育實踐內容的構建,還只能是一個不太成熟的設想。因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眾多,大多數運動項目受民族習俗的影響,加上地域條件的限制,很難將眾多的傳統體育項目明確地加以分門別類。就目前而言,還只能按其運動形式、活動方法進行大致的歸納。為了研究的需要,我們將民族傳統體育實踐內容的構成共分為兩個主體模塊,即對抗類和表現類。第一,對抗類項目,該模塊分為格斗對抗和場地對抗兩種。一是格斗對抗。在格斗對抗項目中,摔跤是眾多民族喜愛的體育活動,摔跤所涉及的民族有蒙古族、滿族、藏族、維吾爾族、撒尼族等;搏擊類主要有散打,推手、擒拿術等。二是同場對抗。同場對抗是在規定場地內或劃定的某一區域內進行的傳統體育項目,在球類運動中主要有滿族的珍珠球、回族的木球、侗族的掄花炮、壯族的拋秀球和現代多民族共有健球、藤球等;水上運動大多出現在南方各少數民族地區,如龍舟競渡、游水、沒水(潛水)、水秋千等;冰上運動項目主要集中在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的運動有走冰、滑雪、雪地走等。第二,表現類項目,該模塊分為難美類項目和準確類項目兩種。一是難美類項目。難美項目在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中占有較大的優勢,開展的主要項目有:武術套路,武術套路除現代競技武術套路外,各民族還有傳統套路,如苗族的蘆笙拳、景頗族的刀術、壯族的拳術、回族的武術等;騎射項目在南北少數民族中均開展的較廣泛,如新疆、內蒙古、、云南、貴州等少數民族地區盛行的賽馬、賽駱駝、射箭、射弩等;龍獅是我國民間較為流行的傳統體育項目,具有歷史悠久、廣泛流傳和歡快誘人的無窮魅力,其形式多樣,內容繁多。二是準確類項目。射擊項目在眾多民族中均有開展,具有代表性的射箭、射弩在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等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開展較多;擊打項目主要抽陀螺,在西南地區各民族較為盛行,而打飛棒則是土家族的主要運動項目;跳蕩運動主要有跳山羊和蕩秋千,跳山羊是白族的傳統體育活動,蕩秋千則是朝鮮族最為喜愛的傳統體育運動。
參考文獻
[1]曾于久,劉星亮編著.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2]劉星亮,馬世坤,肖紅征.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湖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關鍵詞:武術專業;套路;教學計劃修訂;拳種課程化;武術知識體系
中圖分類號:G807.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09-1240-05
教學計劃是實現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基本規格要求的總體設計藍圖和實施方案,是學校組織和管理教學過程的主要依據,也是學校對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基礎性文件[1]。毫無疑問,宏觀的教學計劃是指導學校教學活動的準繩,特別是對新興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而言,其意義顯的更加重大,因為這直接關乎者整個學科的存亡,因此,我們在2007年教學計劃修訂時,必須依據科學理論和方法,對以往的教學計劃進行理性的思考,以期完善新的教學計劃,本研究選取民族傳統體育中設立時間最長最具代表性的套路專業方向為主體,旨在對整個武術專業以及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計劃制訂起到一定參考意義。
1 2003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計劃執行中問題凸顯
1.1 培養目標所指職業與就業現實之間的脫離 北京體育大學2003年本科專業教學計劃,對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較系統地掌握民族傳統體育基本理論、技術與技能,能在運動隊、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健康指導領域中從事武術、傳統體育養生及民族民間體育教學、訓練、科研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p>
針對這一目標與現實對比,我們看到巨大的反差,一是我們培養的人才很難進入各級運動隊從事教訓研等工作;二是社會上還沒有針對社會體育指導員設定的固定崗位,我們培養的人也不可能進入這樣崗位工作;三是相當一部分畢業生流向大中小校,主要從事公共體育課的工作,以武術套路專項
學生為例(其他民族傳統體育內容目前在各級院校的開展更是了如星辰),一般院校所設教學項目主要是初級拳術、簡化太極拳等而已,而作為武術套路專項的學生在入校前就有3到6年,甚至10多年的訓練經歷,大部分是二級以上運動員水平,在校期間他們又學習了少則十余種的傳統拳械,所學與使用之間反差巨大;四是目前已經有大量畢業生進入公安系統從事安保工作,但是,培養目標絲毫沒有體現。
因此,就目前培養目標所設定畢業后去向與實際社會就業需求明顯脫節。
1.2 培養目標人才規格與畢業達到要求之間的落差 從03教學計劃中明確人才規格為“能在運動隊、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健康指導領域中從事武術、傳統體育養生及民族民間體育教學、訓練、科研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特別是“高級專門人才”的定位,以及對“訓練、科研”等工作的限定,雖然我們對所謂的“高級專門人才”還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界定,也先不考慮我們招收的本科生基礎條件能否在4年的學習中達到“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目標,僅從一般意義上對“高級專門人才”的理解和目前所開設的課程種類、內容、時數,特別是現實學生實際所達到的水平看三方面思考,是否能達到“高級”呢?以科研方面為例,目前在必修課中只有32學時的“科研方法概論”課程,再有就是在“專項理論和教學實踐課”中幾個學時的專項科研講授,試想這樣的課程設置能培養出所謂“科研”、“高級專門人才”,事實證明,在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時,雖然學生已經接受了有關科研課程的訓練,而事實上多數學生其科研素質幾乎是空白,連最為基本的科研程序、論文設計、撰文規范等也不清楚,問及學生不是學習過科研課程了嗎?回答常常是“沒有聽懂”、“早忘了”,以至于遇到學科檢查畢業論文時,返工率幾乎100%,當然,我們不否認科研能力培養也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僅僅依靠一兩門課所能解決的,但是,我們必需思考造成問題的原因是什么,是培養目標定位的問題,還是相應的課程體系不配套,或者是招收的生源基礎差造成的現狀,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相對科研方面,教學、訓練方面的能力較好,但是同樣存在現有課程體系難以支持和實現培養目標的人才規格要求。
1.3 專業必修課程設置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特色的缺乏 突出專業特色是任何一門學科和其專業必須做到的,否則,將失去該學科和專業存在的意義。民族傳統體育更應該是如此,其自身獨特的技術體系、文化內涵、民族特性等無疑為本專業的特色提供了豐厚的資源。然而,03計劃中武術專業在所列12門專業必修課程中,真正具有民族傳統特色的課程大概只有民族傳統體育概論、專項訓練、專項理論與教學實踐3門課(中國文化概論也不具備民族傳統體育的獨特性),占所有專業必修開設課程的25%,更難以體現民族傳統體育特色的是所謂專項訓練、專項理論與教學實踐2門課程其實就是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主,以套路專業方向為例(散打等其他方向是同樣的問題,甚至更為嚴重),就是以競技武術套路為主體的訓練,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僅目前的所謂專項訓練類課程本身就很難反映出民族特色和專業特點,而且,即使現有的專項課程設置其理論與技術所安排學時比例也極其不平衡,專項訓練為576學時,專項理論與教學實踐僅僅為96學時,理論與技術課程學時比例是100:0.16,事實上,專項學生的知識結構中最缺的是后者,而我們恰恰忽視了有關這方面的教學,然而,大量的專項訓練時間,主體是競技項目的訓練,多數學生入學前就是以競技項目考入大學,入學后還從事大量該類訓練,以套路專項為例,一方面,隨著新規則要求大量跳躍難度動作的出現,一些學生難以完成;另一方面,現有教學訓練方法與入學前相比難分高低層次,加上學生年齡漸大,訓練時數、場地等條件還不如以訓練為主的一些武術館校、體校、運動隊,不少同學產生厭練專項的情況,以至于出現在通級賽中競技水平不如入校前的現象,難怪一些新入校的大學生抱著在大學期間要好好提高競技水平理想時,他們的學長的忠告是“別退步就不錯了”,順便提一句,長期以來把運動項目當學科和專業方向的混淆概念,這就是一個顯例。如果說真正要突出本專業的特色,就應該出本專業出發,站在學科的角度,構建起專業課程體系,充分體現出專業特色,而不是過分地移植共性的體育基礎學科,喪失自己的學科體系和特色,借鑒體育科學以及其他學科的基礎是必然也是必需,但是,決不是完全的照搬,民族傳統體育學自身學科建設非常薄弱是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我們思想上認識的欠缺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因此,從專業必修課所開設的課程種類比例和專項訓練內容安排、技術與理論課程比例等方面充分反映了專業必修課程體系缺乏作為獨立的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自身特色!
1.4 專項訓練課內容和限制選修課中有關內容選擇和安排的無序 目前執行的03教學計劃在專項訓練課中安排了主項和副項,在以競技武術為主的專項訓練達到了一級標準后(只是本校認定的相當一級標準,我校目前沒有一級運動員等級審批權,因此并沒有證書等證明)即可轉入副項訓練,以套路專項為例,目前開設的副項訓練有八卦、形意、查拳、傷科推拿,而在03計劃的限制選修課中其實已經開設了這些課程,每種拳術大致16學時8次課,副項是96學時,結果是任課教師普遍反映經過了相應拳種16學時學習的學生進入副項訓練時,一是所教內容設置重復,二是似乎所學過的同類課程并沒有起到其應有的作用,不是遺忘就是不規范(不排除教師個人認識差異),出現教學內容重復和教學效果無效的問題。此外,由于沒有明確限制選修課的專項限制,缺少充分考慮不同專項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傳統拳的選課時,出現了混亂,如散打專項在選擇了該類課程時難以完成課程任務,還有針對散打專項學生所設置的長拳、南拳、刀術等限制選修課程是否合理也值得深究。
擺在我們目前的問題是專項訓練課程的內容安排、限制選修課程設置其依據是什么?為什么選擇這些課程內容,這些內容能否搭建其本專業的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所選的這些拳種對完成培養目標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
2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計劃制定的思考
為什么我們在制訂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計劃中會出現這些問題?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個體育學下相對的二級學科究竟有沒有自身的特色?如果是有,那又是什么呢?如何制訂切實可行,即符合體育學一般規律,又有本專業特色的教學計劃呢?
2.1 缺失從學科角度深刻把握本學科的內在特點 “構建一個教學計劃和課程結構體系方案,必須對學科的定義、內在規律、學科特點、發展規律、發展趨勢、知識結構及其變化規律進行深入分析,在全面總結多年來學科教學規律、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從教育學原理出發,結合具體學科進行精心設計?!保?]
具體的教學計劃涉及到教學目標的確定,而教學目標又是教育目標的具體化?!敖逃繕耸钦n程設計的起點,亦是教育評價的依據"。美國泰勒認為:確定目標要有三方面的資料(圖1) 。
依據教育學的一般原理,我們發現長期以來,在制訂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計劃時,缺乏從學科的高度和角度去思考,常常從一個運動競賽項目為基點構建課程,忽視了項目與學科的不同,特別是沒有深刻認識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學科個性,在各種教學計劃改革中被動地適從大的改革指導綱要,迷失了自己,波及到各級各類的教學計劃中,如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武術類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受“淡化專業”的影響提出了“淡化套路”的要求,以至于出現“淡出”套路的現象,極大地抹殺了武術套路特有的文化、教育、健身等功能;《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提出“增大學校課程設置的自由度?;舅悸窞椋褐鞲烧n程“領域"化,必修課程“學科"化,限選課程“模塊"化,任選課程“小型"化。影響到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課程時,把極具民族傳統特性的傳統武術拳械課程也“小型”化,不僅課時大大縮水,一個內涵豐富,技術性極強的拳種只設置6~8次課,連“點到為止”的作用都難以做到,試想這樣課程的目標是什么?能達到培養目標要求嗎?設立的意義何在?首先,我們肯定一點,作為國家宏觀的一些指導性綱要沒有問題,我們在制訂本專業計劃時必須充分考慮,但是,也決不能不深入具體地研究本學科特點,一味地隨波逐流,喪失學科特點;其次,我們必須對本學科的定義、內在規律、學科特點、發展規律、發展趨勢、知識結構及其變化規律進行深入分析,否則將會出現各種問題。所以,我們認為作為學科知識結構鏈上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一些傳統拳種課程不能列為“選修課”,必須作為“專業必修課”,不能“小型”,必須“大型”,非此難以建立學生合理的學科知識結構,不能體現民族、專業特色,這也是體現“厚基礎”、“技術精、?!钡冉虒W改革指導思想從專業實際出發的具體反映。
2.2 缺乏從國內外社會需要視角及時創建性的修訂教學計劃 現有的教學計劃所設定的人才就業去向與實際畢業流向已經出現了脫節,在原有基礎上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需求。如相當一部分學生流向公安系統,據2002年對北京體育大學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就業情況調查“畢業去向主要分布在:公安、公司、小學、機關、高校、體委、武警、。其中,公安部門占畢業生就業比例首位”,“進入公安系統占總的就業率50.9%,是整個就業率的一半”[2]。特別是隨著2008年奧運會的即將舉辦以及各種大型國際活動的不斷增多,高級安保等方面人才的需求有巨大空間,可是,我們的計劃中還沒有明確這一培養方向和人才去向,相應的針對性的課程設置也還沒有建立。民族傳統體育國際化方面,因為民族傳統性而受到世界范圍人們喜愛的武術、傳統養生等具有很大的國際市場,而面對這一世界性健身市場需要,具有巨大潛在發展空間的人才培養方向,我們還沒有前瞻性地有計劃成規模地培養這種國際性民族傳統體育人才。民族傳統體育的娛樂方面,面對各種大型活動中民族傳統體育特別是武術的表演增多,動作影視的日益國際化,各種和武術表演有關的活動日益頻繁,都預示了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的新興方向,可是,在不斷修訂的教學計劃中始終沒有反映出較前沿的社會需求,近年來計劃修訂缺少創建性,大多是跟隨大流和原有計劃的一種“路徑依賴”性修訂,這不能不說是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計劃修訂的一種缺失!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這需要具體的艱苦的奮斗才能把計劃完全變成現實。
2.3 缺少從學科知識體系角度確立計劃和配套課程體系 如果說民族傳統體育是一個體育學下的二級學科,那么,從學科角度認識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應該是一種必然。盡管按照有關學科理論和標準審視民族傳統體育學科還不夠成熟、系統、完善、獨立,但是,這不妨礙我們以此觀點構建學科體系,特別是其中的武術已經具備了相對較為完整的體系,可以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因此,我們不妨先從武術的學科角度思考教學計劃制訂和課程體系,這需要從宏觀層面對武術的學科有個認識,所謂學科,從窄義來講“是指作為代表真理的科學的知識體系,也可以作為科學的一個分支,即圍繞著科學而展開的揭示事物規律的知識體系的分支,也可以作為有組織的科學的探究領域,旨在探索和解釋多種自然的和社會的現象,揭示其內在的本質與聯系。”[3]學科的第一層涵義就是指學術的分類,第二層涵義就是指教學科目,又稱科目。依據一定的教學理論組織起來的科學基礎知識的體系。為了教學的需要把某一門科學的浩繁的內容加以適當的選擇、合理的組織和排列,使它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某一級學校教育應該達到的程度,這就形成了同這門科學相對應的學科。
基于這樣認識,教學計劃以及課程體系,應該排除競技比賽項目的干擾,把武術作為一種以身體操作知識為主的知識體系來看待,即要反映武術學科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性,又要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來確立計劃,設置課程體系,目前的計劃和課程設置缺少了這樣的認識,如在教學計劃中沒有體現應該掌握的知識能力,在課程設置中以競技武術比賽內容為主體,所選擇和設立的拳種課程沒有充分考慮各拳種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在整個武術宏大體系中的內在邏輯性,這樣勢必會影響到學生武術知識、素質和能力的整合、優化、提高,也就難以完成既定的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
3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計劃修訂的設想
3.1 制訂和修訂計劃的基本依據和方法 牢牢把握住制訂計劃的基本原理和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內在邏輯性,充分考慮社會需求和發展趨勢。
制訂教學計劃的基本理論提示,一般地說,教學計劃構建的理論基礎是系統論,構建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1) 自上而下的方法。2) 擴展方法。3) 混合方法。
根據學科專業的特點,在構建(修訂)教學計劃時,主要采用混合方法。在構建整體課程結構體系時,我們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按單個課程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銜接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課程之間表現出先后順序的關系;課程內容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進行組織,體現知識和能力形成的循序漸進的規律。而在構建專業方向選修課程結構體系時,主要采用擴展的方法,根據研究方向確定選修課程,培養學生能力,突出專業特色。所以說,教學計劃構建的理論框架主要由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結構體系、專業知識結構樹、能力培養途徑和課堂教學環節幾個部分構成。[1]
3.2 民族傳統體育武術專業教學計劃修訂具體內容
3.2.1 對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修訂 對北京體育大學2003年本科專業教學計劃養目標中:“能在運動隊、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健康指導領域中從事武術、傳統體育養生及民族民間體育教學、訓練、科研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p>
根據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結合實際情況,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對社會需求的符合,使專業教學過程能夠完成學校所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最終達到學生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目標的符合,首先,面對國家提出“弘楊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要求,作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載體――民族傳統體育,她還具有傳承民族文化和弘楊民族精神的責任,因此,傳承民族體育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本專業的首要目標。其次,本專業在原基礎上,我們認為應該增加在“安保系統、娛樂演藝和國際文化傳播等領域從事安全保衛、表演編排、文化傳播等”工作。
關于“高級專門人才”的定位,從學制角度分析,作為高等教育的大學應該區別于中專、大專的教育培養定位,因此,稱做“高級”不為過,當然,就目前的培養體系是否能培養出真正的“高級”,“高級”的標準問題還值得商榷,但是“高級”定位有它的合理性,即使不貫以這樣的稱謂,至少也應該突出這樣一種理念,但是,針對目前實際生源情況和課程設置難度,對“科研”方面的“高級”要求適當回避更具有可行性。增加“復合”的限定是適應社會對新世紀人才要求的趨勢,所以,我們建議增加“復合”的規格,同時,還存在“復合”的界定,是跨學科的大復合還是本學科不同專業的小復合呢?從學科的特性角度看,“專門”的特色絕對不可丟,否則將失去辦民族傳統體育以及其各專業的必要,所以我們主張首先是本學科的復合,然后才是跨學科的復合,因此,這里的復合以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內不同專業方向復合為基礎,在學有所能的前提下,放寬復合范圍。
綜上所述,計劃修訂后的基本表述為“本專業培養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具有民族精神的,能系統地掌握民族傳統體育基本理論、技術與技能,在運動隊、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健康指導、安保系統、娛樂演藝和國際文化傳播等領域中從事從事武術、傳統體育養生及民族民間體育教學、訓練等(原“科研”方面建議在研究生中體現,本科教育現狀似乎還不足以現實)以及安全保衛、表演編排、文化傳播等工作的高級復合型專門人才。”
3.2.2 對課程結構體系修訂的設想 根據宏觀的辦學指導思想和人才培養目標指導,1) 在遵循:“厚基礎,寬口徑”為原則整合課程門類,突出專業特點,“保持和加強運動技術的專、精”特色,優化課程結構的要求下,對現行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本學課課程種類擴充,增加主干課程的學時夯實基礎。2) 在壓縮和精簡理論教學課時,改變課程內容陳舊、分割過細和簡單拼湊,避免相互脫節和機械的重復的弊端,對專業必修課課程體系中的一些公共課程如運動解剖、生理等進行合并精簡為人體科學概論課程。3) 課程設置是一個科學構建學科的過程,應該杜絕和防止因制訂人員的專業特長和個人喜好而設課,也需要避免過分強調本校傳統拳種特色而設立課程,忽視了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和系統,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我們充分深入研究本學科的內容和體系結構進行了整合優化,從專業知識結構體系出發,構建合理的課程結構體系,以期真正體現本學科的內在邏輯性,辦出學科特點,民族特色?;谀壳懊褡鍌鹘y體育學下,武術專業方向的相對成熟,以武術套路專業方向為例。
從知識角度審視,武術就本質而言是以攻防知識為本體的由身體操做和思維認知的兩類知識,表現為技術和理論兩大部分,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專門機構,不妨站在這樣一個基點,從武術知識體系來構建課程體系,僅就攻防知識而言,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相應的內容,或者說都有自己的“武術”(技擊),但是,中國武術以眾多拳種為特征是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可以說武術知識體系是由豐富多彩的拳種知識構成,從拳種產生過程、技法特點、鍛煉功效、認知規律出發各拳種之間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一定聯系,由此,可以構建起一個相對完整的武術知識體系(見圖1)。按照“注意淡化專業,強化課程”的教學計劃改革制導思想,突出拳種課程化,課程分層體系化,最終完成武術的學科化是我們的基本思想。
從身體操作的技術層面試圖做個嘗試,按照:1) 功架類,如查拳、華拳等拳種擇其一、二重點練習基本功架、基本功、基本技法、全面打好身體素質,這一類拳種適合對初學武術入門知識的掌握;2) 長擊類,如劈掛、通臂、戳腳等,這類拳種突出在功架基礎上的放長擊遠技法練習,作為入門以后的提高,突出了上肢臂背掌和下肢腿腳的技擊技法,重點進一步開發人體“先求開展”的素質,特別對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具有特殊功效;3) 短打類,如番子、八極、南拳、形意等,這類拳術在開展基礎上“后求緊湊”,突出上肢拳法、肘法等技法,作為長擊技法的補充使的武術技術全面發展,促進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4) 象形類,如螳螂、鷹爪等,這類拳術增加學習情趣,突出特殊技法如螳螂拳對勾法的應用,鷹爪對爪的使用等;作為全面身體素質提高的有益補充;5) 圓柔類,如太極拳、八卦等,這類拳術更加注重內在文化思想的表達,內與外的統一,對思維、文化修養以及內臟功能的改善價值突出,體現出一種哲理高度的技擊方法,使的中國武術技術從掌、拳、勾、爪、肩、肘、胯、膝、腿、足的部位使用與鍛煉到打、拿、頂、撞、靠、踢、跌等技法的豐富與全面,從外在招勢變化到內里勁意的貫通,充分體現了中國武術內外兼修兼用的全面整體性,也由此從技術層面,內在邏輯地搭起一個技術學科體系(表1),這本身就是貫徹教育教學“全面發展、整體優化、多樣性和統一性”相結合原則的具體體現。
這里還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當某一拳種課程化時,同一拳種之間的差異如何處理,怎樣取舍?比如形意拳課程,同為形意拳山西、河南、北京等地域流派風格各異,甚至是明顯不同,這就需要從學科角度對各個流派的形意拳進行共性提純,搭建最為基本的知識基礎,同時,考慮其原真性、普及性、科學性整合和優化課程內容,對難以納入課程主干內容的技術,通過選修課、課外訓練等方式進行補充。其中課外訓練是指本科期間,根據教師特長以及學生愛好和傳統武術的特性,采取類似論文指導的導師負責制,一名導師不超出10名學生,“師徒傳承”方式堅持2-3年的全面指導,不占用學校安排的正常課時,利用早操、假期、課余時間系統地專深地學習某一傳統項目,但是,同樣作為一門課程有相應的教學和評價體系等,其連續性、專門性,精深度超出課堂程度,以更大限度地向“專、精”方向發展專業技能,這是更加自主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是民族傳統體育傳承技藝的要求和特色。
從學科角度,我們還有一個設想,即從眾多拳種中高度提取和抽象出最具共性的技術內容,自下而上建立起一門公共基礎技術課,作為技術體系的基礎課程,稱為基功課,具體方法是從傳統武術各拳種的腰、腿、臂、樁功入手,歸納總結形成一個課程,作為必修科目,這樣更加完整地形成一個學科技術體系,當然,這個大體系的具體拳種可以置換,根據各地特色和具體情況,但是,由此形成的武術學科技術體系構架相對固定,以保證學科體系的相對完整。
作為理論體系,首先,要與相應技術體系相配套,既在技術課程同時開設相應的理論課程,具體內容包括拳種產生演變歷史、健身修身理論、技擊技法理論、教學訓練理論等,其次,從下自上通過對各個拳種的抽象和歸納,提出共性的理論內容形成武術理論概論課程,這樣與技術體系,共同構成武術學科的基本和主體知識體現,由此在橫縱向衍生不斷擴大和完善本學科體系。
3.2.3 對課程設置修訂的具體建議 1) 在武術專業必修課中加大真正意義上的突出民族傳統體育本學科特色的課程,理論課程如民族傳統體育史、武術拳種史、傳統武術典籍導覽、民族傳統體育競賽、教學、訓練概論、傳統體育養生概論等,同時,濃縮現有人體科學和人文社會學課程并且盡可能站在本專業角度講授。技術課程將原有的“專項訓練”(改為專業訓練課更為體現學科特點)按照本學科的技術體系安排相應課程,具體武術套路專業方向,按武術學科的技術體系設立拳種課程,如按表1所列內容設立一系列課程,其中,原專項也作為一門課程納入其中,同時,根據不同拳種體系內容和難易程度安排必要的課時,總體上加大專業課時,至少保證每天1次專業技術課,“專項理論與教學實踐”課增加與技術課程相配套的理論內容,其課時比例與技術課大致為2:1。2) 限制選修課中與專項訓練重復內容部分合并到專業必修課,限制選修課作為必修課的必要補充,開設非專業課中的其他拳種課程,特別是開設瀕臨失傳的拳種技藝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武技項目以承擔傳承民族文化和拓寬知識面的作用,如中國的兩翼通背、日本的武道、法國式拳擊等。3) 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本學科內不同專業方向之間專業課程互選的課時,以體現“復合”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再考慮跨大專業的復合。
教學計劃的修訂意義重大,從大的教育改革指導思想到本學科具體特點,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到學生基本素質,從計劃制訂和落實實施等都要做考慮,顯然,我們的考慮肯定不夠全面和成熟,但是,突破項目對我們學科的束縛,深刻思考本學科的特點,適應社會的發展,探求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弘楊,是我們的初衷,也是我們不斷修訂教學計劃應該努力的方向,衷心祝愿我們的民族傳統體育在世界范圍大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建孝,潘洪軍.教學計劃構建的理論框架和評價體系[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6,(5):44.
2021年的開學時間,不同的省份,甚至不同的地區是不一樣的。由于特殊情況的影響,有的學校不同年級也是錯峰返校。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2021云南大學開學時間最新安排,歡迎大家來閱讀。
2021云南大學最新開學時間新生開學時間:9月9日
老生開學時間:9月11日
云南大學概括云南大學(YunnanUniversity),簡稱云大(YNU),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教育部與云南省“以部為主、部省合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入選211工程、一省一校、中西部高?;A能力建設工程,云南省重點支持的國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為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Z14)聯盟成員、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牽頭單位。
云南大學始建于1922年,時為私立東陸大學,1934年更名為省立云南大學,1938年改為國立云南大學,是中國西部邊疆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大學之一。1946年,《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云南大學列為中國15所在世界最具影響的大學之一。1958年,云南大學由中央高教部劃歸云南省管理。1978年,云南大學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大學之一。1996年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1999年,云南政法高等專科學校并入云南大學。2017年成為中國首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之一。
截止到2021年1月,學校有呈貢、東陸兩校區,占地面積4363.64畝,校舍建筑面積100余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382萬冊;設有研究生院、26個學院、14個研究機構、1個公共課教學部及1個附屬醫院,本科專業79個;有教職員工3023人,院士10人,全日制本科學生16816人,碩士研究生8159人,博士研究生1215人。
南大學重點學科專業重點學科名單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民族學、生態學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
民族學、生態學、專門史、微生物學。
省級重點學科:
生態學、民族學、中國民族史、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國經濟史、工商管理、植物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基礎數學、材料物理與化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國際關系、民族法學、有機化學、思想政治教育、遺傳學、旅游管理、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微生物學、化學、專門史、理論經濟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文藝學、公共管理、理論物理、氣象學、系統分析與集成、生物學、金融數學、產業經濟學、行政管理、物理化學、民族文化學、政治學、金融學。
省院省校重點學科:
金融數學、產業經濟學、行政管理、物理化學、民族文化學、政治學、金融學。
重點專業名單
國家級特色專業:
環境科學、化學、公共事業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漢語言文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政治學與行政學、大氣科學、生態學、新聞學、網絡工程、旅游管理。
省級特色專業: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經濟學、數理基礎科學、信息安全、英語、民族學、金融學、材料物理、行政管理、法學、制藥工程。
國家精品課程:
公共事業管理概論、普通生態學、人文科學概論、民族政治學、動物生物學、微型半微型有機化學實驗、旅游經濟學、人類生態學、生態旅游、軟件工程。
摘 要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而在國內國際新形勢下,我國的民族體育教育和學校教育卻呈現出相對落后的狀態。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歸納分析法,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發展現狀以及和學校體育的互補性進行研究和分析,指出我國民族體育的現存問題和薄弱環節,并得出我國民族體育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與學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動的結論。
關鍵詞 民族體育 學校教育 互補性
民族傳統體育源自于我國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體育的一項分支,具有實踐性、技能性、游戲性的特點,將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融入到學校體育課程中去,不僅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還有利于豐富學校體育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內容的多樣化。
一、民族傳統體育的主要特點
(一)民族傳統體育是學校體育的組成部分,有現代體育具有的競技、健身、娛樂等功能,極具可普及性和廣泛傳播性。
(二)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濃厚的人文色彩,民族傳統體育蘊含了中國文化的許多特征,兩者相輔相成。
(三)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廣泛傳播性和普及性
民族傳統體育自由靈活,不受場地、器材的限制。在經濟不夠發達的地區,現代競技體育的場地設施條件不完善,限制了對學生體育素質的培養,制約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我們可利用民族傳統體育的可普及性在這些地區推廣,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
二、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現狀
(一)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設置不平衡。
民族傳統體育開設的課程內容主要是與武術類有關的太極拳等初級套路,少數高校也開設了散打和健身氣功,個別學校結合自身特點,開設有民族特色的項目,如毽子、射箭等??傮w上來說,傳統體育的課程設置不平衡,項目單一。
(二)師資力量薄弱
教師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現如今,大多數普通高校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師都出身自武術專業,這些教師熟知與武術相關的教學,但對其它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缺乏專業基礎知識和實踐經驗,這樣嚴重阻礙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科學發展。
(三)教材內容理論基礎薄弱,特色不明顯
從現有的高校體育教材來看,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內容基本上都是以一些初級武術套路為主,沒有深層次的理論基礎為支撐;其次,學校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大部分的課程是選修課,嚴重阻礙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
三、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的互補性體現
增強學生體質是學校體育的根本任務,而民族傳統體育一項綜合體育項目,引進民族傳統體育能夠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作用,尤其是對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文素質的培養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民族傳統體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身心素養
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教育在抓好智育的同時,要重視德育教育,更要加強體育、美育的發展,這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民族傳統體育許多項目都具有豐富的思想教育內涵,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養學生深厚的素養。
(二)民族傳統體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民族傳統體育有很多項目都需要團體合作,如毽球、拔河、龍舟等,這些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都需要大家的互相配合,并且需要不斷地創新才能有所突破。
(三)學校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的最佳平臺
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是其根本出路,學校教育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逐漸獲得完善的環節,這有利于民族傳統體育科學發展模式的形成,另一方面,學校體育的教學理念與民族傳統體育所蘊含的精神相吻合,都強調以人為本,既有利于學校體育的發展,又有利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
(四)學校體育教育的資源是民族傳統體育
學校體育引進民族傳統體育,既能減少體育經費投入,又在對學生的強身健體、素質教育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普適性,不僅能豐富學校體育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有更多的選擇空間,而且對素質教育能夠產生更深遠的效應。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的根本出路是與學校教育形成互補。民族傳統體育進入學校,不僅有助于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而且能有效彌補學校體育運動單一帶來的缺陷,有利于我國學校體育的健康發展,兩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引進民族傳統體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建議
1.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業務學習和進修培訓,提高專業素質和文化品味,確立新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把先進的課程理念引人體育教學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消除厭學心理,提高運動的主動性、積極性。
2.調整改革體育教學內容,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又可以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為己所用的能力。
3.加快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大力弘揚民族文化。應緊緊抓住國家大力發展體育的有利時機,加快發展民族地區傳統體育,逐步縮小地區之間在體育方面的差距,促進各民族體育的共同繁榮。
參考文獻:
[1] 曾于文.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劉德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3] 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
[4] 周道平,龍佩林.民族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考[J].吉首大學學報.1998.20(3):38-39.
關鍵詞 民族傳統體育 形成 基礎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ZHU Chengmin
(College of Sports,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Yunnan 657000)
Abstract Use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form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are discussed study results showed: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formed the basis of the main economic base, including natural, patriarchal social relations, kinship build systems and primitive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Key word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formation; basis
我國有著相對封閉的內陸環境、適宜的溫度、平坦的地勢和肥沃的土地,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以農耕經濟為主的經濟格局,經濟格局又決定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影響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地域環境賦予了民族傳統體育基本底色。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國形成了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體系,它極大地影響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使得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重視倫理和社會價值,把精神情感放在第一位,形式和理念都倡導以德為本。在民族傳統體育的主導地位日漸被西方現代體育所取代的現狀下,我們對其形成的基礎進行研究探討有利于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可以為相關體育部門制定民族傳統體育政策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民族傳統體育的形成基礎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綜合分析法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形成基礎進行了研究探討,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對昭通學院圖書館、昭通市圖書館和中國知網等資源庫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了整理,以及結合專家訪談得到的信息和理論知識進行了綜合分析。
2 結論與分析
2.1 自然經濟基礎
自然經濟,簡單地講就是自給自足的經濟,沒有商品交換。我國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我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經濟結構,農業經濟結構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源泉,使得民族傳統體育的產生、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自然因素而存在。在農耕生產方式下,產生了諸多的體育活動,比如竹竿舞、過獨木橋。在牧業區,形成了具有鮮明的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比如蒙古族那達慕大會上的三項傳統體育活動(騎馬、射箭、摔跤)。而像滿族這樣的游獵民族在長期的騎馬、射獵和遷徙的游牧生產過程中練就了騎馬、射箭、投槍的追獵的本領,使得這個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以騎射為主。此外,在自然經濟時代,有一些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是在集經濟、社交、等多種社會功能于一體的節日節慶中產生出來的,比如說流行于湖南、貴州、廣西一帶的少數民族中間的搶花炮。而自然因素對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發展有著兩面性,既是體育發展的基礎,因為它是體育活動的物質基礎和精神來源,同時又限制了體育的發展,我國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源生的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使得我們的民族意識中缺少競爭、缺少對抗,更多的是安于現狀、重視倫理教化、自娛自樂、修身養性等,這樣的民族意識直接影響了中國人的體育意識。
2.2 以宗法、血緣關系構建的社會關系體系
中國古代文化是以宗法血緣為背景的,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會氏族制下的血緣關系和祖先崇拜發展起來的。在封建社會,家族的血緣倫理和皇權至上的政治倫理高度統一,這種封建倫常關系根深蒂固,它影響到民族傳統體育上的主要體現是:體育活動不是日常的鍛煉和練習,而是在根據農業節氣所進行的周期性的祭祀祖先和祈福的民俗化活動。血緣關系是中國古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各種關系的基本紐帶,在社會中起著維持社會關系的基礎作用。在漫長的古代社會,無論王朝更替,卻始終沒有斬斷血緣紐帶,而是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且得到了人們的肯定,于是形成了中國人重人情禮俗而輕法度的心理定勢和文化傳統。尊敬祖先、長者為先等建立在人生不同階段上的禮儀和倫理在擊壤、投壺、九柱戲等民族傳統體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此外,血緣關系使得家族成為了幾千年一貫制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風俗傳統,而血緣性質的宗族制度給民族傳統體育帶來了豐富的社會規定性。中國是一個宗法觀念意識非常強的國家,以家族為主體的傳統社會家庭集生活共同體和生產共同體于一身,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被經濟利益關系、倫理道德關系以及法律關系緊緊地拴在一起,體現出強烈的家族至上的家族主義的社會意識,這種意識在武術的傳播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2.3 原始宗教與哲學
農業祭祀活動作為原始信仰崇拜的主要形式在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對強大的自然力量感到無能為力時,人類往往使用“萬物有靈論”來解釋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認為萬事萬物有著同人類似的思想的欲望。而在對自然力量產生崇拜和恐懼的意識之下,人們往往給萬事萬物披上神的外衣,并把希望和力量寄寓于它,于是就采用祭祀的方式討好他們心目中的神靈,以好酒好肉,當然也少不了各種舞蹈、競技娛樂活動等對它頂禮膜拜。許多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比如舞龍舞獅、龍舟競渡、秧歌等都是出于請神、娛神、謝神和送神的需要,目的是為了莊稼的豐收、病痛的祛除、種族的繁衍、家人的平安,等等。
從哲學來講,民族傳統體育的形成跟建立在“氣”學說基礎上的傳統健康觀和方法論有著密切的關系。傳統健康觀是一種講究整體、和諧的健康觀。古代社會,各個學派對“氣”有著各種各樣的學說,但是在生命是由氣構成這一點上有著強烈的共識。傳統氣學說認為,人和大自然都是由“氣”構成,“氣”是他們共同的本質,因此人和自然有著共同的屬性,于是就產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國古代哲學倡導“和諧”這一觀念,包括三個方面的和諧,中國傳統體育也吸收了“和諧”理念。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看,傳統的健身養生思想還倡導強身健身的身體活動要依時而行、順應自然,例如五禽戲等導引術就是在模仿大自然中動物的各種動作的基礎上,把呼吸運動結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種保健運動項目,而太極拳和各種傳統氣功倡導在身體運動的過程中加以意念的配合,達到身與心的和諧統一,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所倡導的整體、和諧的傳統哲學觀。
3 結論
在中華大地源生了如此龐大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有著強烈的必然性,自然經濟基礎決定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內容結構,以宗法、血緣關系構建的社會關系體系決定了運動的方式和目的,而原始和哲學為民族傳統體育提供了指導思想。
參考文獻
[1] 邱丕相.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 湯立許.近10 年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綜述[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28(1):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