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關于中小學教育

關于中小學教育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中小學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于中小學教育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督導;指標體系;實施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1-0119

一、相關研究綜述

通過對國內外關于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相關文獻的整理、分析,發現國內外學者對于該領域的研究都存在漸進的過程,國內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有待進一步完善。

1. 國外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國外教育督導評價的發展是不均衡的,發達國家的教育督導相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研究時間早、督導規范、體系完整、專業水平較高。近年來,國外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的發展具有如下特點:(1)由硬件達標轉向軟件管理。上個世紀70、80年代,發展中國家對于教育的評價還停留在辦學條件的評價。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國外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逐漸側重于辦學績效,指標體系逐漸演化為以學生的社會能力和學習質量為主。(2)評價內容逐步全面化。英國督導評價的起點也是教育經費,后來才逐漸發展為對于辦學、教師的督導。隨著理論的發展,教育督導評價指標不斷完善,逐漸趨于系統化、全面化。(3)評價的核心由學生的學業轉向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追求。曾幾何時,國外如當今中國一樣,以學業論英雄,把學生學業作為評價的核心。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外開始關注學生全方位的成長,以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評價的核心指標。

2. 國內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我國對于教育督導評價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的70、80年代,這個階段的評價主要是由上級政府根據對學校的評價結果完成對于下級政府的評價。而對于學校的評價則主要針對學生入學及達標情況、經費投入及辦學條件,評價指標體系更多的是對于硬件條件的關注,這一時期的教學督導評價是低層次的。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全國興起了發展性評價熱,這種評價的權利、主體及內容都是學校。通過分析各地的評價發現,發展性評價是以組織基礎和自主發展為基礎的,其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基礎性指標和自主性指標,但缺少有關教育質量的核心指標。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部分學者把研究范圍擴展至學校質量達標領域,更加突出有關質量的核心指標。但是,由于研究時間較短,其在認識、技術、機制等方面還有很多不足,對于指標的設定也不夠科學。2012年,國家教育督導辦正式頒布《中小學校素質教育督導評估指標體系框架》,促進了我國教育均衡化發展,教育督導評價也得到更好的實施。研究者的研究對象以中小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為主,評價對象略顯單一,評價指標缺少教育督導評價的核心指標,增值性指標不夠突出。

二、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國內外關于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的對比,進一步凸顯我國現階段在構建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不足。以下從構建原則、指標體系的構成、指標間邏輯關系三個方面,對中小學教育評價指標體系進行闡述,以期完善舊的評價體系,促進教育督導制度的落實。

1. 構建原則

(1)整體性原則。復雜系統理論產生于上個世紀后期,是時代潮流下科學發展的產物。其迅速發展,逐漸影響到政治、科技、文化、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依據復雜系統理論,中小學教育督導是復雜的動態系統,通過內部元素或者子系統間的非線性作用,使得該復雜系統不斷完成與外部環境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最終達到系統由無序向有序的轉變。《教育督導條例》明確指出:“教育督導的內容包括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下級人民政府落實教育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督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教育教學工作的督導”,即“督學”與“督政”并重,這就要求在構建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時,從整體出發,全面、客觀的進行指標梳理。

(2)過程性原則。上個世紀80年代,英國教育學家Nuttall和Clift正式提出了“發展性教育評價”理論,該理論要求以教育的發展作為研究的對象和目標,通過協調評價者和評價對象的關系,建立評價過程,強調過程對于教育發展的促進作用。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性教育評價理論得到教育各界的普遍關注。在中小學教育督導過程中,依據發展性教育評價理論,按照過程性原則,構建面向過程評價的指標體系。因此,中小學教育督導實現過程化管理,依據指標體系的評價促進了教育潛能的最大化挖掘。

(3)實效性原則。管理學大師Peter?Drucker提出了管理效能理論,該理論綜合反應了管理者為了實現組織目標所表現的能力和獲得的管理效率。根據該理論,中小學教育督導應關注學校發展的目標及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對于中小學教育督導應按照實效性原則,制定具有實效的評價指標,對督導對象進行全方位的效能評價。在構建指標體系過程中,力求與實際緊密貼合,同時需要考慮評價指標是否可以量化及其可行性。

(4)一致性原則。評價的價值取向決定評價目的、評價標準和評價內容。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是對這種說法的最好詮釋。任何關于教育督導的評價指標體系都需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相一致。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按照一致性原則,平衡指標與社會價值觀的關系,以社會核心理念作為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指導性方針。

2. 指標體系的構成

根據前文對于國內外關于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我們發現我國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并通過國外的指標體系得出了一些啟示。本文的指標體系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結合構建原t搭建完成的。其中,包含4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以及39個三級指標,如表1所示。在本文的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中,充分考慮了“督政”與“督學”并重、家長與學生的參與。

3. 指標間邏輯關系

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包括辦學方向、管理效能、教育效能、學生發展等一級指標,及它們各自涵蓋的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指標間相互聯系與影響,如圖1所示。

三、指標體系具體實施

1. 實施主體

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的實施主體可以分為被督導者與督導者以及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

(1)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學校教育評價的重要手段,其作用越來越受到被評價者的重視。被評價者通過自我評價過程,及時發現自身所存在的優點和問題,放大優點、反思問題,將教學質量問題消滅在萌芽中。

(2)他人評價。教育督導部門依據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對被督導者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

2. 實施程序

在《教育督導條例》實施的背景下,構建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后,在教育督導過程中應該考慮采用什么樣的程序獲取值信賴的評價所需的信息,以幫助評價者做出最為合理的判斷。教育督導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直接影響著最終的評價結果。由于英國和美國關于教育督導已有很長的實踐史,本文在制定中小學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實施程序時有所借鑒。

一般實施程序包括:下發方案學校申報下發通知學校自評綜合督導通報結果整改復評。首先,督導部門制定督導評價指標體系后,向學校下發督導評價方案,然后學校根據所發方案結合自身情況申報教育督導評價,督導部門再依據學校通知及其實際情況下發有關評估時間、所需材料的通知。在接到通知后,學校根據教育督導評價指標體系展開自我評價,然后督導部門根據材料進行綜合督導,最后督導部門對評價結果進行通報,再對整改過后的學校進行復評。

四、結語

關于中小學教育范文第2篇

論文摘要: 面向基礎教育改革,教師教育必須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本文首先提出了對教師的培養培訓不同階段的銜接、整合與重組的理念,認為我們應該把信息技術教師的職前培養、入職教育、職后培訓作為一個連續的、統一的發展過程來看,進行不同階段的銜接、整合與重組,并重點分析了各個階段的現狀和模式。

2001年我國正式啟動了面向新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教師是任何教育改革的主要實施者和建設者。2002年,我國頒發的《教育部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意見》中明確提出了“信息化已經引起中小學的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等方面發生深刻的變革,要實現信息技術在中小學逐步普及和應用,建設一支數量足夠、質量合格的具有信息素養的中小學師資隊伍是關鍵?!處熃逃仨毤涌煨畔⒒M程,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為全面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和專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倍鴱奈覈行W信息技術教師的現狀來看并不樂觀,表現如教師觀念落后、數量不足、水平不高等。因此,除了迅速提高現有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水平、技術水平之外,還要從如何培養掌握信息技術的教師這方面思考。筆者從對師范生的多媒體課程教學中反思,認為我們應該把信息技術教師的職前培養、入職教育、職后培訓作為一個連續的、統一的發展過程來看,進行不同階段的銜接、整合與重組?,F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各階段培養、培訓現狀和模式作粗淺探討。

一、教師培養的現狀及模式

建國以來,師范??茖W校和中等師范學校是我國中小學教育師資培養的主要陣地,在專業課程體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養學生具有“一口普通話,一手好書法,一筆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學基本功,同時我們在保持傳統教師教育學科的優勢,鞏固高師院校特色學科的基礎上,應該根據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積極培養有高信息技術能力的教師。雖然高校已經普遍開設了計算機類課程,但將計算機類課程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整合,構成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的體系,對以培養合格教師為己任的師范院校是一個歷史的挑戰。

從目前我國高師院校對師范生信息技術教育方面的培養現狀來看,反映出對其重要性和意義認識不足,在設置的課程體系中,信息技術和實踐性環節課程所占比例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為師范專業的公共課來實施。再者,單純地將計算機基礎代替信息技術教育。在效果上,計算機課老師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技能,沒有貫穿將技術整合到教學中的理念,學生隔靴搔癢的理論和知識學了不少,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提高不大,所以學生不能很好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未來教學中,不能滿足基礎教育信息技術和實踐性教學的需要。最后,在培養模式上,與基礎教育需求脫節。在培養過程中,重點都放在了傳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學生很難感受到運用信息技術會帶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學崗位后,也就難以自覺自發地運用信息技術。

因此,在對師范生的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模式上應采取相應的變通。首先,改變傳統的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增設信息技術和活動類課程,強化信息能力和實踐能力。重點涉及信息在教育運用中的理論和實施,通過學習各種教學媒體、教學課件,將信息技術和各種基礎課程相結合,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習和操作實踐逐步熟悉它們。在實習期間嘗試性地運用這些技術。其次,建立與中小學合作的培養機制,加重實習力度,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在真實的學校環境中運用信息技術,以提高信息化技術應用技能。

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職后培訓的現狀分析

信息技術能力成為信息時代教師教學能力結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培訓工作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開展,但是從信息技術的培訓內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進行分析,還存在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1.培訓方式單一

目前的培訓方式多采用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專家講授式培訓。一些地方把全員培訓稱為教師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課,這使得操作技能極強的信息技術培訓只能流于形式。原認為教師學習了信息技術的知識,就能自行將這些知識恰當運用于課堂教學實際場景。但這種單一的培訓模式對于教師自覺地堅持使用教育技術于自己的學科教學中,效果十分有限。

2.只注重技術層面的培訓

由于教師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參加培訓時的興趣集中于計算機的操作,對于理論內容的學習不太感興趣。因此,就出現了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的重心轉移到講授操作技術,而忽視了對于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訓現象。他們在培訓中只是單純模仿。再加上各學科教學內容的差異,對學科教師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這種偏重信息技術技能訓練,忽略了教育專業素質發展的培訓方法,會致使有的教師認為培訓內容與自己所教課程關系不大,興趣就大大降低,培訓效果也打了“折扣”。

3.忽視教師已有的教育觀念

在以往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常忽視了教師已有的教育觀念,認為只要把觀念和技術傳授給他們,自然能被他們認同,并成為指導他們教育行為的準繩。但實際上教師作為成年人,其思維方式已經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較緩慢,而且他們在自己的學科領域都有一定的理論功底,習慣于用自己學科固定的思維方式來處理新問題。

4.培訓難以產生持續的作用

教師通過培訓接觸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會產生認可,覺得培訓者講得很有道理,并且積極地嘗試著實踐。但當受訓教師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后就會發現現實與所學內容之間的矛盾與差距,很多教師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軌跡中,教育技術培訓持續效用難以發揮,使許多培訓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信息技術的培訓還存在許多值得探索與思考的問題。我們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授課方

法,將信息技術合理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模式中授課方式的探討

教師繼續教育往往容易成為限制其發展的瓶頸,加強信息技術教師培訓模式研究,是當前開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極為關鍵的課題之一。

在現代信息技術培訓中,授課方式是由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組成的一個動態系統。在實際培訓授課中,選擇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結合,并使其在培訓過程的各個階段動態地發揮作用,是提高培訓實效的關鍵。經過實踐摸索、查閱資料總結,我歸納出以下幾種授課方式:

1.以理論為主的講授方式

講授法是指教授者通過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受訓教師傳授知識,發展智力的方法。這種模式是以教師口頭講授為主,輔之以演示、問答等方法。應包含兩個過程:了解和內化。了解信息技術系統的基本組成、產生、發展、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的歷程等理論內容。以介紹整體培訓內容及學生所需完成的任務為主,其目的是更新課程觀與學習觀,瀏覽課程的整體結構。至于理論的內化與應用則是在以后的培訓和實踐中逐漸進行的。

2.以課件制作為主的輔助教學方式

這種模式是采用CAI課件,將培訓內容以圖、文、聲、像等表現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景,使教師在學會各種工具軟件的過程中掌握計算機的應用,后來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資源的課程設計。實踐證明,以課件開發作為任務驅動,是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具有了較強的信息技術能力,就能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自然有機地相互融合,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形式。

3.以操作為主的練習方式

現代信息技術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不實踐操作學了也沒有用。那么培訓教學就應該“面向應用”,以實踐為主,精講多練?!熬v”是指教師要講出內容的基本知識點和精華;“多練”是指讓學生有足夠的上機時間,進行有目標、有實際效果的操作。我們要培養教師的信息技術操作意識和應用意識,不能搞“紙上談兵”和“無機教學”。

4.以課題研究為主的方式

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層次水平和學習需求不同,用整齊劃一、一成不變的教學目標是行不通的,我們可以采用以課題研究為主的方式——任務驅動法,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協作、協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設定的任務中學習,在不穩定性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從而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學會與人合作,充分體驗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及自組織的過程。在培訓告一段落后,聯系教師所從事的教學給其布置有一定難度的“工作任務”,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內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工具完成,然后組織交流、討論,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

總之,對于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培訓一體化,每個環節都應該環環相扣。職前培養中,高師院校要合理地設置信息類課程,探索師范院校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體系。職后培訓中,要切合實際,采用多種培訓方法和手段,不斷加強各中小學教師關于信息技術的培訓,推動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徐君.新時期教師教育模式的轉型與高師院校的改革對策.教育探索,總163期.

[2]陳向明.在參與中學習與行動.北京.教育出版社.

[3]梅友松等.師范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教育與職業,2005,(17).

[4]張筱蘭.在參與中體驗.在行動中研究.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5).

關于中小學教育范文第3篇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健康活潑地成長,幫助學生創造自信、謙虛和朝氣勃勃的人生。

一、內容上尋求創新。在教學內容上要重視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學習語文基礎知識,這是創新的前提。

二、過程中尋求創新。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把握和積累科學文化知識、促進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它是一個以熟悉為基礎的知情意行的統一、培養和發展的多質性、多層次的學習過程,不能只是簡單、單調的問答式,也不能是某種固定的僵化式,它要以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就必然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其內部各種因素互相依存、相互綜合利用用而形成的一些穩定的、必然的聯系,如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聯系、智力和知識的聯系、智力活動和非智能力活動的聯系、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之間的聯系等,并將其融匯貫穿于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努力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三、方法上尋求創新。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內容而采用的辦法,它包括教法與學法??墒悄壳敖虒W方法上存在著這樣一個誤區,那就是只重教師的教法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法,這與素質教育是相悖的。

1、發展學生的質疑思維。要創設問題情境,誘發思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陕撓嫡n內外本學科及其他學科的知識,不訓斥、不敷衍學生的提問。提問是學生自學能力與理解能力的外顯,能充分體現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關于中小學教育范文第4篇

【關鍵詞】小學數學;德育教育;“催化劑”

當前,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在越來越高品質的生活中也滋生出各種不良思想和狀況,如金錢至上、利欲熏心、斤斤計較等,這些都給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不良的影響。面臨現實乃至于未來,學生中獨生子女占絕大部分,無比優越的家庭和社會條件,使他們中相當多的一部分,自我意識大為膨脹,對于集體、社會、國家的責任感相對淡薄。那么,學校作為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最重要的陣地,應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挑戰?如何將孩子們所受的熏染引向正途?這遠遠不是一節、兩節品德課能夠達到或者改變的。學生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德育,大部分應該是通過各個學科教學的課堂提供的,是全體教師的任務。因此,數學教學和其他各學科一樣,加大滲透德育教育的力度,應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下面就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利用情景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豐富的情景圖,可在教學時選擇富有教育意義的情景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兩位數減兩位數”的計算教學有一幅情景圖“北京贏了”,這就是一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內容。在完成此題的知識傳授后,教師可進行德育滲透:“2001年7月13日,我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北京申奧成功了!那天電視進行了現場直播,電視畫面上以及老師身邊的人們個個欣喜若狂。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申奧成功會令全國人民如此激動嗎?”這時可讓學生代表發言。然后教師總結:“這是國力增強的一種表現。申奧的要求這么高,我們國家能爭取到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蓖瑢W們聽后群情激昂,為祖國的強大而自豪,愛國情感油然而生。

二、借助數學史料,樹立學好數學信念

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用數學史上的光輝成就的材料,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當代數學家的重大貢獻,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創造的價值,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激勵學生沿著前人的足跡發奮圖強。

例如:在教學“圓周長”一課時,使學生了解約2000年前,中國的古代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就有“周三徑一”的說法,意思是說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約1500年前,中國有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他計算出圓周率應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圓周率值的計算精確到6位小數的歷史偉人。他的這項偉大成就比國外數學家得出這樣的精確數值的時間,至少要早一千年。學了這課后,同學們深深感到,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了不起。我們要努力學習,努力創新,長大后為祖國爭氣,為祖國爭光。

三、挖掘隱形素材,進行公德教育

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明顯,這就需要我們做教師的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思想教育貫穿于知識的學習之中。

如在教學“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時有這樣一道題:公交車上原有乘客36人,到一某車站后有15人下車,又有12人上車,這時車上有多少人?教學時,除了可以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來考慮這一問題,一種先下車后上車,一種先上車再下車,你們認為在實際生活中,哪一種方法更好些?滲透學生們先下車再上車這種行為習慣。

數學本身是一門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科,脫離了生活實際,數學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就如無源之水。因此,教學時,可舉些生活實例來加大思想滲透的力度。如從上下車看候車公德,從乘車人數看超載現象……這些都可能使學生體會數學的生活性,激發學生更加喜歡數學并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

四、結合教學過程,培養合作探究精神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許多內容,譬如幾何圖形的計算公式、計算法則、運算定律及性質等許多帶有規律性的知識,都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探索、研究來認識它的性質,發現其中的數學規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課前讓每位學生準備好兩個完全一樣的任意梯形。上課時,讓學生拿出梯形動手操作,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圖形,并且思考這個新拼成的圖形和原來梯形的關系。在獨立操作的基礎上,將自己的發現在小組內交流,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在此基礎上實施合作學習,讓學生把一個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并且考慮這個新圖形和原來梯形的關系。通過第二次合作探究,學生運用割、拼等方法把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三角形,并由此再次推導并驗證了梯形的面積公式。在“操作――探究――驗證”的過程中,學生充分領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發現的樂趣:原來數學世界奧秘無窮,只要我們有堅強的意志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我們一定可以解決更多的數學難題,發現更多的數學規律。所以,我們在訓練學生解題時,應該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

五、把握課堂生成,巧妙滲透德育

一位老師的公開課,他在黑板上寫了五道題讓一名學生上來做。

3×9=274×9=36 5×9=456×9=54 7×9=62

當學生寫完62時,臺下多數同學都大聲叫喊起來:“老師,她錯了,最后一題錯了……

關于中小學教育范文第5篇

關鍵詞:小學教育;師生關系;重要性

教師和學生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兩大主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兩者處于傳授知識和接受知識的相對位置,導致教師和學生先天就處于不平衡狀態。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師與學生的平等性,使得如何處理師生關系成為諸多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小學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師生關系在教育教學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輕松和諧的師生關系成為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教學目標順利達成的關鍵所在。

一、能夠有效的拉近師生距離

小學生處于人生的起始階段,其年齡的特殊性決定了大多數小學生一方面對于教學充滿好奇心,但是另一方面對于教師總會有一定的畏懼之情。這種情況下如果在沒有處理好師生關系的情況下就盲目的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師必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來獲得學生的尊重、認可和信任,增強孩子對教師的依賴性,如此一來在課堂教學中孩子能夠順利的融入教學氛圍中,而不是始終因畏懼之心游離在教學之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主動的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進行交流,從而使得學生產生一種被尊重和被重視的感受,從而有效的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以筆者為例,有一次在接待新生的時候,筆者發現孩子始終躲在父母的背后,與他交流也得不到回應。這種情況下筆者靈機一動,針對孩子的書包說到:“好別致的書包,我也想買一個,就是不知道在哪買?”,孩子馬上用自豪的語氣回答“這是媽媽親手做的,買不到的”,然后筆者就接著孩子的回答進行交流起來,從書包談到文具,再到玩的游戲等,很好的消除了孩子對陌生環境的畏懼感,獲得了孩子的認可。事實上,受年齡的限制,大多數孩子雖然對外界人和事都持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畏懼感,但是只要教師能夠以真誠的語言主動和學生互動交流,是很容易獲得孩子的認可的。當然,年齡較小也很容易導致孩子對教師信任因一句話、一件小事就消失殆盡,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盡可能采取措施的維護師生關系,站在孩子的角度來進行思考和采取教學策略,從而讓他們更樂意在學習中獲得教師的肯定與鼓勵。

二、能夠及時的掌握學生情況

對學生學習、生活狀況的把握是有效教學的前提,雖然說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能夠根據自己的觀察來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能夠通過與家長的交流來掌握學生的生活狀況,但是一方面教師精力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學生生活的獨立性使得教師對于學生情況的把握往往是片面的,這就需要教師盡可能的與孩子進行交流來獲取信息。這種情況下,良好的師生關系毫無疑問能夠更好的讓孩子在交流時敞開心扉的將自己遇到和看到的事情和教師分享,并在一個相對輕松的心理狀態下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此外,良好的師生關系也能夠保證孩子在遇到生活和學習上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向教師求助,從而有效的避免一些校園安全問題的發生。在教學中筆者曾有過相同的事件不同的結果的經歷。同樣是家庭父母吵架,其中一個孩子由于和教師關系較好,因此第一時間向教師尋求幫助,在家訪之后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另一個孩子由于性格較為孤僻,教師對其注意不多,隨著父母吵架次數的增多最后竟然選擇了離家出走,雖然最后及時的在同學家找到了孩子,但是帶來的教訓卻是極為深刻的。如果教師能夠處理好和每一個孩子的師生關系,那么很多問題就不會再發生,例如同學之間的打架、校園安全問題、家庭問題等。從這個角度來說,輕松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獲得孩子認可的基礎,孩子的認可則可以保證教師為孩子的成長進行全方位的護航。

三、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很多教師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課堂難以控制的情況下,有的教師輕輕的一句話就可以將教學拉回到正常的軌道中,有的教師無論采取怎樣的措施都難以獲得成效,甚至出現師生沖突現象。究其原因就在于是否處理好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一方面能夠促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富有激情的進行授課,另一方面學生也樂意去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從而確保了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和教學質量的不斷的提高。相反,師生關系較為冷淡的情況下,很多小學生對教師沒有足夠的認同感,在教育教學中往往是自顧自的做自己的事情,對教師的課堂活動完全不予理睬,甚至會出現唱反調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不僅影響了教育教學的開展,也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長期下去教學質量出現不升反降的現象。不同于中學和大學課程,小學教學內容相對較為簡單,教材的設定也主要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主,而建立輕松和諧的師生關系則可以確保小學生在課堂上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師所設置的各種活動,從而使得小學生在有效的課堂時間內掌握相應的知識,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有助于孩子養成正確的人際觀

眾所周知的是,小孩子有兩個重要的榜樣,一個是家長,另一個則是教師。對于小孩子來說,教師對師生關系的處理往往會影響到其未來的人際交往觀,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曾花費十年對學生人際交往進行過調查,結果發現小學階段能夠和教師友好相處的小學生在未來十年之內能夠結識到更多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朋友,相反在小學階段和教師沖突不斷的學生在未來也難以獲得別人的認可。由此可見教師對小學生人際觀的影響,教師采取各種措施例如交流的時候盡可能的站在小學生的角度提出問題、以真誠的語氣、平等的態度處理人際關系,那么學生在未來走入社會之后也必將受到教師的影響,能夠有效拓展自身的人際交往范圍,獲得他人的認可。

作者:王海霞 單位: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教場小學

參考文獻:

[1]陳年喜.淺論師生關系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鲜城| 永寿县| 亚东县| 武陟县| 凌源市| 凭祥市| 建昌县| 依安县| 昭苏县| 宁津县| 洛宁县| 九龙坡区| 游戏| 玛纳斯县| 甘南县| 齐齐哈尔市| 桑日县| 嘉义市| 和顺县| 余姚市| 平湖市| 峡江县| 烟台市| 婺源县| 建瓯市| 滕州市| 平山县| 屯留县| 南皮县| 航空| 洛隆县| 毕节市| 田东县| 太康县| 兰坪| 太保市| 会泽县| 桂平市| 汉沽区| 定西市| 博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