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學生口腔健康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中小學生;口腔衛生;防治
為了解我市中小學生口腔衛生現狀,筆者2009年10月對城鄉8所中小學學生口腔衛生狀況進行了調查。
調查對象選擇城區和郊區中小學各4所,學生共5463人,用檢查其牙菌斑方法對中小學生口腔衛生狀況進行檢查。
1口腔衛生現狀
1.1小學生口腔衛生狀況
受檢的2855名小學生中,口腔良好者占37.3%(1065/2855),一般占23.4%(669/2855),口腔不良的占39.3%(1121/2855)。城區受檢的1532名小學生中口腔衛生狀況良好者占39.4%(603/1532),一般者占26.7%(409/1532),不良者占33.9%(520/1532)。城郊受檢的1323名小學生中,口腔衛生狀況良好者占34.9%(462/1323),一般者占19.7%(260/1323),口腔不良者占45.4%(601/1323)。城區與城郊小學生口腔衛生狀況比較,經 檢驗,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受檢的2608名中學生中,口腔衛生良好者占34.2%(892/2608),一般者占26.0%(678/2608),不良者占39.8%(1038/2608),其中城區受檢的1386名中學生中口腔衛生狀況良好者占40.2%(557/1386),一般者占23.9%(331/1386),不良者占35.9%(498/1386);郊區受檢的1222名中學生中口腔衛生良好者占27.4%(335/1222),一般者占28.4%(347/1222),不良者占44.2%(540/1222)。城區與城郊中學生口腔衛生狀況比較,經 檢驗,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口腔疾病防治對策
2.1強化行政干預,把齲齒病防治工作列入學校健康教育之中。
首先必須提高各級領導的認識,使領導重視,用行政干預手段把齲齒病防治列入學校健康教育之中。
2.2建立健全保障網,培養一支業務素質高的防齲保教隊伍。學校防齲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壞關鍵在于施教者——保健教師,由于各種原因學校的保健教師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農村學校有的沒有保健教師,有的保健教師名不符實,未受過專業培訓,這種狀況無法適應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必須建立健全保障網,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校衛生科學校衛生室(保健教師)。在此基礎上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校衛生科或中小學保健所負責保健教師的定期業務培訓,培養一支業務素質高的防齲保教隊伍。
【關鍵詞】中學生;健康體檢;健康狀況;干預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06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4005-02
為了解白山市中學生健康狀況,有計劃地開展學生常見病的防治,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采取預防措施,促進中學生身體健康,2009年――2011年連續三年對白山市高、初中學生開展健康體檢調查工作。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選取白山市內3所高中、1所職校、17所初級中學,2009年――2011年參檢人數共24282人,其中高中12862人、職校160人、初中11420人。
1.2方法依據GB/T16134-1995《中、小學生健康檢查表規范》[1]開展學生健康體檢工作。項目為:
1.2.1內科常規檢查心、肺、肝、脾。
1.2.2眼科檢查視力、沙眼、結膜炎。
1.2.3口腔科檢查牙齒、牙周。
1.2.4外科檢查頭部、頸部、胸部、脊柱、四肢、皮膚、淋巴結。
1.2.5形體指標檢查身高、體重。
1.2.6生理功能指標檢查血壓。體檢儀器有杠桿秤、身高計、血壓計等,儀器要求杠桿秤誤差不超過0.1千克、身高計用標準鋼尺校正,1米誤差不超過0.2厘米、血壓計測量前應檢查水銀柱是否在零位。
1.2.7檢查醫師由執證相關專業醫師進行,并經過學生健康體檢統一培訓。醫師配置為,2人視力、1人身高、1人體重、2人血壓脈搏、1人沙眼、色覺,1人鼻病、1人口腔、2人內、外科。
1.3評價標準生長發育水平采用《1995年全國7-22歲城鄉學生身高體重百分位 評價表》進行評價,營養狀況采用《1995年全國學生7-22歲身高標準體重值》進行評價,即同等身高標準體重的90%-110%為營養正常,110%為超重,>120%為肥胖[2]。百分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學生身高、體重達標情況3年檢測結果顯示,學生身高、體重達到《1995年全國7-22歲城鄉學生身高體重百分位 評價表》均值以上,不同年度學生身高上等與下等比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1.676和0.990,P值均>0.05),見表1。
3討論
體檢數據顯示:各年齡段學生形態、機能指標的發育符合學生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但是,體重和胸圍卻出現增幅過大,顯示學生的體形出現向超重及肥胖發展的趨勢,這與目前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方式改變,攝入過多高能量食物,對身體鍛煉重視程度不夠,缺乏有效鍛煉均有直接關系[4],符合肥胖和超重在學生中發生率逐年提高的趨勢,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有關文獻表明,學生營養狀況除與遺傳因素有關以外,同時受本地區經濟發展、文化教育水平和生活習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5]。肥胖既是疾病,又是許多慢性病的重要誘因。建議加強健康教育,使學生、家長和教師掌握更多的營養知識,糾正學生不良的飲食習慣,確保學生集體用餐的合理營養,鼓勵學生多參加戶外活動、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以提高身體素質。其次從高、中學生視力低下的分析可看出,隨著中學到高中階段學習不斷的上升,體育鍛煉時間少,緊張的學習時間過長,用眼過度,嚴重影響視力。因此,各學校要抓好高、初中學生健康教育同時,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合理安排文體活動時間,加強眼保健操和配戴眼鏡的指導,做好定期視力檢查。利用各種形式搞好視力保護的科學普及,培養高、初中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使他們自覺注意用眼衛生。
參考文獻
[1]國家技術監督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T16134-1995《中、小學生健康檢查表規范》.北京:1996.
[2]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研組.2000年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報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45.
[3]周亞清,劉洪鶯,陸亞琦.嘉興市區2001年中學生健康體檢結果分析[J].浙江預防醫學,2003,15(10):27.
關鍵詞:健康教育;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滲透;整體素質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所謂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構成的健康的整體概念。生理健康是基礎,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建立在生理健康的基礎之上。中學學科中與健康教育聯系最密切的莫過于生物學,作為生物教師應借助學科優勢,挖掘教材內容,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在生物學教學活動中滲透健康教育,為每位學生整體素質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生物學科教學中健康教育進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學生時代是人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強,可塑性最大,也是各種行為模式形成的關鍵時期。而要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人就必須從多角度、多方面來認識自身,而這正是開展中學生健康教育的意義所在。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滲透健康教育,使中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是中學生物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滲透生理健康教育
生理健康是人們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中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的基本保證。生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學生樹立健康意識,促使人們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
我曾對本校初二年級6個班的430名學生進行了幾項衛生知識問卷調查。從調查結果中發現,大部分學生缺乏保健知識和良好的衛生習慣。因此,我決定結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在上課中幫助學生糾正不正確的衛生習慣和補充一些衛生保健知識。
例如,為了使學生了解齲齒對人體的危害,培養正確的刷牙方法和早晚刷牙的習慣。在講消化系統內容時,向學生介紹齲齒是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除惡性腫瘤、心臟病以外的第三大疾病。齲齒的形成主要是與口腔不清潔,牙面有污物使微生物滋生和發酵有關。預防齲齒的有效方法是刷牙,由于牙垢沉淀12小時之后,較難刷凈,所以一天必須早晚都要刷牙,并養成食后漱口的習慣。另外,結合教材內容,通過討論課、專題講座等形式宣傳有關合理營養,預防傳染病的知識,教育學生邊學邊用;使知識的傳授和衛生習慣的培養同步進行。
三、在生物教學中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中小學生心理疾患發病率呈直線上升趨勢。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癥狀表現為:冷漠與孤獨、過度自卑、嫉妒、抑郁和焦慮、缺乏耐力、注意力差、缺乏觀察力等等。這些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學校教育過于強調升學率,致使家庭、學校只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智力因素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心理因素的發展。許多心理問題,行為障礙往往又被視為思想道德問題,不能進行及時有效的疏導。因此,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有一個和諧寬松的良好環境,而且需要幫助他們掌握調控自我,發展自我的方法與能力。
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獨特的優勢和特點。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我根據生物學學科的特點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和實踐,初步掌握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則和方法。
(一)生物學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則:
1.針對性原則。根據學科特點,結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2.全體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
3.差異性原則。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4.激勵性原則。對學生施以積極的心理暗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5.愉悅性原則。積極營造良好、和諧、輕松、活潑的心理課堂氣氛,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理解能力。
(二)生物學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訓練、輔導、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是現代教育理論和社會發展對每一位教師提出的要求。為了在教學過程中能更好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接任新的教學班后,我首先給學生作了“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中學生”的心理教育報告,使同學們掌握自我調適的方法,自覺的配合老師,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四、在生物教學中滲透道德健康教育
道德健康也是健康新概念中的一項內容。主要指能夠按照社會道德行為規范準則約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有辨別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榮與辱的是非觀念和能力。但是,在多元文化面前,部分未成年人難免會受到一些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產生與和諧社會的要求相違背的道德問題。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一)生物教學中道德教育應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
道德健康也是中學生素質構成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應該說道德的養成往往與學生的心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雖存在一定的區別,但兩者又有緊密的聯系。因此,我覺得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實施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得到共同提高。
(二)實現生物教學中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
首先,實現生物教學中思想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關鍵在教師身上。這就需要生物教師,不但要精通生物專業知識和生物教學法,而且還需要教師本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并掌握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道德教育的方法。
其次,通過生物教學中的各項活動實現思想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有效的利用生物教學中的各項活動,如:生物課上的討論、生物學實驗、社會調查等,減輕心理過重負擔,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提高。
1.1調查對象
在2014年3月~2014年5月期間,對某醫科大學口腔醫學專業學生168人進行了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66份,有效率98.81%。其中男生72人,占42.85%;女生96人,占57.15%。平均年齡(20.47±2.05)歲。
1.2研究方法
1.2.1調查工具。癥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又名90項癥狀清單(SCL-90),于1975年編制。該表共有90個項目,包含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從情緒、思維、感覺直至人際關系、生活習慣、飲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每一個項目均采取1-5級評分:嚴重:自覺該癥狀的頻度和強度都十分嚴重;偏重:自覺常有該項癥狀,其程度為中到嚴重;中等:自覺有該項癥狀,其嚴重程度為輕到中度;很輕:自覺有該問題,但發生得并不頻繁、嚴重;沒有:自覺并無該項問題(癥狀)。該表用來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診斷,也可以做精神病學的研究。本研究中,自評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克朗巴赫α系數為0.911。
1.2.2癥狀自評量表質量控制和統計學分析方法。癥狀自評量表是科學化的標準問卷。問卷調查人員都經過專業心理培訓,給被調查者發放問卷前首先向被調查者講明本次問卷調查的目的,并使用統一的指導語,調查使用了無記名方式進行,并在規定時間內當場回收了調查問卷。對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學分析是將全部統計數據輸入計算機中,利用現有的SPSS13.0統計軟件對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1.3結果
口腔專業醫學生與國內青少年組常模比較,軀體化因子、焦慮因子、恐懼因子、偏執因子均顯著高于全國青年組常模(P<0.01),如表1所示。
2討論
口腔科醫生是一個特殊醫學職業,要求從業者責任心強,工作風險性大,這些都要求口腔科醫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而醫學專業具有專業性強、學制長、內容繁多、學習任務重以及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多等特點??谇会t學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經歷3次角色轉變:(1)新生入學后由被動學習的中學生轉變為自主學習的大學生;(2)由普通口腔醫學專業大學生轉變為素質全面的口腔科醫學生;(3)通過臨床實踐由高素質的口腔科醫學生轉變為合格的口腔科臨床醫生。在這些轉變過程中,如果存在所學知識不牢固,臨床實踐動手能力差時,很可能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從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到,口腔醫學專業學生與國內青少年組常模比較,軀體化、焦慮、恐懼、偏執均顯著高于國內青少年組常模,說明在這些方面,口腔醫學生的心理健康需要注意。
醫學專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與高校整體教育相融合,將心理健康教育當做課程建設的重要部分。醫學專業學生學習的許多課程都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如:《醫學心理學》、《社會醫學》和《神學》等,這些都是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條件,對醫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應當考慮到他們專業的特殊性,這樣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要根據不同年齡段醫學生的特點來安排,在低年級醫學生中可以進行社會交往和適應性的心理教育,在高年級學生中開展擇業心理和挫折方面的教育活動。課程目的是使醫學專業學生具有積極健康的心理,堅忍不拔的品質和艱苦奮斗的精神,不斷加強承受失敗的能力和在社會交往中的適應能力,使醫學生有健康的身心和心理。
具體來說,一方面可以對口腔醫學專業學生分段式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新入學的口腔醫學專業新生首要任務是盡快進入大學生的角色,在學習和生活方面盡快從陌生到熟悉、適應,為大學階段系統學習專業知識打下基礎。這個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主要是:幫助學生學會自我激勵、自我加壓、廣交朋友,探索新的學習方法。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通過輔導讓他們了解“畢業就失業”重壓,要早日對職涯進行規劃,只有這樣才能在面對各種抉擇時游刃有余。引導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能正確認識自身的特長和潛能對自身條件等作出客觀評價,培養克服各種挫折與困難的能力,實現人生的全面發展。對于高年級的口腔專業醫學生以解決情感問題、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和如何體現自我價值等問題為主。很多案例都表明醫學生因戀愛引發的情感危機會誘發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有個別學生會因此走向極端,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在臨床實習期的口腔專業醫學生而言擇業心態的調整至關重要。在臨床實習時期有必要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防止實習期醫學生走入心理誤區、達到自我價值與社會需求的統一??谇粚I醫學生在就業階段的心理健康狀態主要表現是他們注重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但普遍缺乏埋頭苦干、甘于寂寞的心理準備,有較強的自我價值觀念但把控的能力較弱,有為人民解除病痛的理想卻對實現中醫患關系問題無從下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畢業生釋放壓力,轉變就業觀念。
其次,面向醫學生開設心理學課程和講座。在高校開設心理學課程和講座,有利于醫學生全面、廣泛地了解心理學的基礎知識,使醫學生了解自身心理發展的特點,在遇到困難時能夠有條不紊的進行處理,而不是盲從或者從眾,這些對醫學生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建立咨詢機構。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從80年代開始,陸續開展了高校心理咨詢活動,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咨詢機構主要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推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培訓計劃,開展醫學專業學生心理健康咨詢。督促學校加強醫學專業學生心理健康輔導,比較有效的措施是建立固定的心理咨詢單位并以它為中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信息系統,全面指導醫學專業學生心理健康活動。醫學院校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可以提高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緩解心理障礙,預防心理疾病,是優化醫學專業學生心理素質的良好途徑,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部分。心理咨詢組織機構的主要任務是:(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2)組織進行心理講座,普及心理健康基礎知識,提高醫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3)進行心理健康咨詢,及時發現醫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咨詢者有時并不能直接幫助有心理健康問題的醫學生解決心理問題,而是與有心理問題的醫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途徑,通過不斷的互動使有心理問題的醫學生自我認識問題并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解決問題,最終目的是授之以“漁”,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影響不斷擴大。
建立醫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既可以使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據可查,也有利于心理輔導老師更好地掌握醫學生的心理健康傾向,有利于輔導老師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也有利于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了解,能夠采取相應的措施。
加強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培養素質高、具有創新能力人才的要求。醫學專業學生是醫藥衛生事業的生力軍,他們的醫療能力、創新精神、心理健康水平關系到醫學的發展。高等醫學院校教師和廣大醫務教育工作者都有責任幫助醫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心理自我調節能力、實現自我管理、處理好戀愛、交友和工作的關系,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從事醫療衛生工作,能夠團結協作,處理好醫患關系,用自己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服務于廣大患者,不斷提高疾病的診療水平,滿足當代醫學要求。
【關鍵詞】 中小學生;健康體檢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臨河城區中、小學校20所,體檢學生42816人,其中小學生21383人,中學生21433人。
1.2 方法 參照200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工作手冊》進行,采用統一的檢測方法,采取整群分層抽取,檢查人員固定,檢測儀器統一,分別對每個學生進行身高、體重、視力、眼科、口腔科、內科等科目的測量檢查,對所檢查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各項指標標準參照相應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評價指標》。
2 結 果
2.1 視力 采用對數視力表,裸眼視力低于5.0者為視力低下。小學生視力低下6026人,低下率為28.18%;中學生視力低下12607人低下率為58.82%,視力不良率隨年齡的增加呈上升的趨勢,見表1、表2。
3 討 論
通過本次對城區4,2816名中、小學生常見病及營養發育狀況體檢結果顯示:
3.1 常見病以視力低下為首位,且年級越高視力下降呈上升趨勢,這與中學生學習負擔重用眼時間過長,及用眼習慣不正確及上網玩游戲也是導致視力下降的主要因素。及用眼衛生差,檢出部分沙眼。學校應重視宣傳學生近視眼的預防和治療,加強宣傳科學用眼,選擇良好的用眼環境,注意用眼衛生,堅持做好眼保健操。
3.2 小學生患齲率較中學生為高,這與小學生正處于換乳牙階段以及小學生個人衛生習慣較差有關。在中小學校應積極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教育學生養成正確的刷牙方式、刷牙次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