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心他人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我的生活中,有許多令我敬佩的人,有到處巡邏的人民警察,有辛勤工作的保潔阿姨。可是離我最近的,是右前方關心他人的肖佳鉞。肥嘟嘟的臉,再加上娃娃頭,惹得老師都很喜歡她。
肖佳鉞這么可愛,心靈也不差。有一次,也不知怎么的,一位同學哭了。肖佳鉞馬上走過去,親切地問:“怎么了?沒事吧?”那位同學有些感動,擺擺手說:“沒,我沒事。”“沒事就別哭了。”肖佳鉞放心了,回到座位上。上課時,肖佳鉞也不忘看看那位同學是否平靜下來。
肖佳鉞關心身邊的同學,老師也一樣被她關心。有一天,蔣老師一上午上了三節課,疲憊地說:“哎呦,上了這么多節課,口干舌燥的,你們也不聽,有什么用?”肖佳鉞馬上討好蔣老師:“我們聽,我們聽!蔣老師您渴嗎?”說著,還準備拿出她的水壺。蔣老師一下子被肖佳鉞逗樂了,滿意的說:“行行行,只要有你們這份心就足夠了。”
肖佳鉞上課時是我的同學,下課時是我的好朋友。她整天樂呵呵的,讓人看了,心里就有幾分溫暖。我喜愛肖佳鉞,也敬重肖佳鉞,因為她能讓人在黑暗中找到光明,在寒冷中找到溫暖。
五年級:宋海雯
【寫作解析】
隨著人們文明意識的不斷覺醒,通過公益活動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接觸社會多層生活,傾聽弱者需求心聲,正成為許多人的道德選擇。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正積極投身社會公益活動。參與就有收獲。對于同學們來說,參與公益活動會收獲許多作文素材:那些曾經被你忽視過的生活狀態,那些你以前不曾相識的面孔,那些事、那些人都會成為你積累的豐富而有益的作文素材。投身公益活動,讓所見所聞成為好作文的好素材,有好材便有好質,所以說公益活動參與過后,寫出好作文的可能性會大大提升。
在公益活動過程中,你要是見到了困苦,你會見有所思:他們為什么仍舊生活在困苦里?困苦產生的原因和背景會成為你對社會、對人生的一種深度感悟。經過思索,你當然會產生幫助困苦的人脫離“苦海”的路徑構想,這樣的構想就是你參與并期望改造社會的思想火花。頭腦里有了這樣的思想火花,你可稱“思想家”了。在公益活動過程中,你若聽到了“感謝”,你也會有所思:人際關系因互助而由冷漠變得溫情多多,“我助人,人也助我”的思想會油然而生。擁有這樣的思考過程,也是“思想家”的明顯特征。公益活動不僅僅是助人,與公益活動相關的主題還有“環保”“低碳”“文明”“秩序”等內容。總而言之,公益活動是個行動的平臺,也是生成思想的平臺。基于這個平臺,思想會得到升華,體現在作文功力上就是:公益活動將明顯提升作文的思想水平,作文會因思想的存在而更顯得意義不凡。
好作文不是想象出來的,也不是編造出來的,只有那些真實記錄自己的行動,展示自己心靈軌跡的作文才是好作文。“我手寫我心”是我們提倡大家要熟練運用的作文秘訣。可是大家往往習慣于“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考試書”的生活狀態,所以對真實生活的感悟能力就不強,我心與生活之間存在難以溝通的鴻溝,導致我們在作文時常常陷入“我手無法寫我心”的尷尬,于是“想象”“編造”成為許多同學寫作文的病態技巧。在病態技巧的作用下,大家寫出的作文假話連篇、虛像叢生,不真實,也不感人,漏洞多多,常常成為別人眼中的笑料。公益活動,能引領你跳出“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禁錮,學會貼近社會“原生態”,讓心靈真正融入生活,讓文字成為表達真實、吐露心聲的組合。這樣,寫作文時就會有“我手寫我心”的快意感受,這種作文的秘訣你也會很快掌握到手。
【例文呈現】
山東莒南縣第八中學 沈蘭芳
說實話,我是心里隱藏著許多“負能量”的女孩。爸爸說我心里最大的“負能量”是不關心他人。我真的不愿意關心他人,我總覺得他人與我無關。
先前,學校里有位同學得了白血病,大家都為這個生病的同學捐款。我回家把捐款的事跟爸爸說了。
爸爸挺支持,打算給錢讓我去捐款。我卻撲哧一笑:“老爸,你是個傻瓜呀?我跟你說學校有捐款的事,可壓根兒就沒打算跟你要錢去捐款呀。你想想,生病的同學跟咱們有一毛錢關系嗎?沒有關系,把自家口袋里的錢掏給人家用,是不是傻瓜呀?”
聽了這么沒愛心的風涼話,爸爸很詫異地說:“女兒呀,咱心腸可不能這么硬,扶危救困,自古是美德。”
“美德能當錢花呀?與其給沒關系的人捐款,還不如拿了這錢買名牌鞋呢!”我仍舊指責爸爸是個“傻瓜”。
爸爸搖搖頭說:“憐貧惜弱一直是咱家的風格,到你咋就變了模樣?你心中的‘負能量’太重,不識世間人情冷暖呀!”
我最終沒有捐款。其實我覺得要多些“負能量”,才能在這復雜的社會上“站住腳”。
暑假里的一天,老師打來電話:“蘭芳呀,聽說你在家里沒事,到學校里參加個活動吧。一個挺有意思的活動。”
一聽有意思,我也沒有具體問是什么活動,就趕到了學校。原來是一項叫“給他們送去一瓶水,讓他們感受夏日清涼”的“微公益”活動。
這不就是上街頭去做好事嗎?雖然平時我最不愿意“做好事”,可是這次不好意思逃避了――自己跑來的,要是逃避,我害怕大家笑話我一點兒好事也不愿意做。
得,既來之,則安之。就跟著大家去街頭做志愿者,給別人送水去。我先把一瓶水送給超市門前的看車人。他微笑著接過我的水,夸獎我:“小姑娘是個好人。”
好人?這夸獎讓我心里暖暖的。心里有那么多“負能量”,居然被人家稱為“好人”,好動聽的夸獎。
我繼續去給別人送水。
一位奶奶接過我的水,驚喜地說:“哎呀,你不是咱們社區的那誰嗎?模樣長得俊,心眼也好呀,好姑娘呀!”
好姑娘,又是讓我感覺動聽的夸獎。
別人的夸獎,讓我羞愧于自己心里的那些“負能量”。公益活動,讓我有了吸取“正能量”,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好姑娘”的期望。因為,做一個“好人”是那樣地自豪,是那樣地有“存在感”。
回到家里,我跟爸爸說:“學校得白血病的那位同學,我沒給捐款,現在想想很內疚……”
爸爸說:“閨女,是不是今天參加公益活動心有感觸呀?”
我說:“是的。公益活動讓我感覺做‘好人’的價值更大。”
關健詞:感恩教育 學生 健全人格
一.開展感恩教育的意義
首先,感恩教育是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需要。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的民族,五千年歷史中孕育的許多優秀傳統美德,如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助人為樂、誠實篤信、戒奢節儉、防微杜漸、三省吾身、溫良恭儉讓的修身之道等,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感恩與圖報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的修養。
其次,感恩教育是健全學生人格的需要。感恩教育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格教育。通過感恩教育使學生明白,愛從來都是雙向的,誰都沒有只奉獻不回報的義務,誰也沒有只索取而不付出的權利。我們從父母、從他人、從社會那里得到多少恩惠,當以更大的誠意和實際行動給予回報。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懂得知恩圖報的人,才是一個健全、健康的人。
二.小學生感恩報恩的要求
首先,學會說“謝謝”。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或社會上得到同學、老師、家長和他人的幫助時,會說聲“謝謝”。在自己生日時,應該謝謝父母給了生命。
其次,學會關心他人、愛護他人。應主動關心老師的身體和生活,應主動去關心同學,特別是身體較差、學習困難、家庭特殊等同學。應主動去關心辛勤工作撫養子女的父母和年老體弱的長輩,記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和母親節、父親節時獻上誠摯的祝福。應主動去關心需要關心的朋友和他人,特別是老弱病殘者。
再次,學會報答父母、他人、學校、社會和國家。應主動為老師和同學幫忙,以實際行動來報答學校和老師的關懷,主動為學校做好事。努力學習是對父母、老師和資助人的最好報答。愛護學校的公共財物和花草樹木,保持校園的環境衛生。如果條件許可,應該主動“施恩”去資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報答社會。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1.情境滲透教育法。設計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感恩”的重要意義很有必要。為此,學校可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電視網絡、宣傳專欄、電子顯示屏、黑板報等各種宣傳媒體營造感恩教育的氛圍情境,如在每周一歌中教唱感恩歌曲,做到人人會唱感恩歌曲。出感恩教育專題黑板報和墻報。在廣播電視臺播出感恩歌曲專題和感恩電影專題以及《母子的生命之約》感恩節目等。在日常的學科教學尤其是人文學科的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在年段班級管理、集體活動和學校生活中應該滲透感恩教育。
2.實踐鍛煉法。感恩教育的實踐鍛煉法有多種表現形式。動手法。為你的感恩對象做一件事情,如學生親自動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在特定的時間獻給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動的小事情。寫作法。鼓勵學生在每周或每月把別人為其做過的比較感動的事情寫成周記或作文,在班上宣讀;舉辦“我最感動的人和事”感恩作文競賽。
3.專題活動法。在教師節、敬老節(重陽節)、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以年段、班級等團體形式舉行大型的感恩活動,如母親節家長與子女聯歡活動,深情演唱感恩歌曲獻給母親;組織感恩教育主題班會;在寒假和暑假期間開展“我以什么形式感謝父母(恩人)”、“我為父母(恩人)做些什么”等報恩活動。
四.感恩教育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實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學生對感恩的認識和期待,分析他們的心理特點(比如說逆反心理,你要他這樣做,他偏不這樣做)和接受能力,對感恩教育的內容選擇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對感恩教育方式選擇也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要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而不是一味灌輸感恩如何重要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做。而且,感恩教育的理想與現實可能有差距,老師要意識到并知道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
2.系統性原則。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實效,只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還難以成功,需要得到家長們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幫助與支持。感恩教育不應只局限在課堂上老師的言傳身教,更應注意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言傳身教。
3.持久性原則。感恩的觀念和習慣的形成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否則,可能半途而廢。全校教師特別是年段長、班主任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意識,把感恩教育貫徹到日常的每一學年、每一學期的教學、管理等本職工作之中,持之以恒地開展下去。學生學會了知恩圖報,就是當老師最大的幸福和財富。
4.情感性原則。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在實施感恩教育的過程中要通過設置情景做到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誘發學生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枯燥、無情的說教。
關鍵詞:教師評價 學生評價 取長補短 激發學生
1、教師評價
每次閱讀學生的習作,我都以一個“忠實的讀者”的身份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內心獨白,將嚴格的要求與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相結合,根據兒童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對學生作文的評價更具人性化――“xx同學,這段話可不可以這樣改?”“你認為這樣改會不會更好些?”……凡是學生作文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我都加以贊賞,不以老師的語言、情感去替代兒童的語言、情感,始終以讀者的意識參與其中,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作文,與之進行平等的交流。
2、學生間的評價
如果說教師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是作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那么學生間的評價便成了他們向往的樂事。這一過程著實讓學生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都過了把“老師癮”。每次同桌互相評價時,同學們那專注的神情讓老師感到慚愧。他們從文章的思想內容的真實具體性,語句的通順、連貫性等方面作評價。雖然他們的評價缺乏老師評價的深刻性,但是這其中流露出來的自己對別人優點的由衷贊美,對別人嚴格的要求,對他人美好的期望,這確實都是他們本身對如何寫好作文的雖淺顯卻無比真切的感受。每次的集體評講課上,我都會選出一些寫得較好的作文進行集體評價。我先讓小作者讀一讀、談一談自己怎樣寫作的。接下來的自由評價中,我就讓學生就各自感興趣的方面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既有熱情洋溢的贊美之詞,又有尖銳的批評話,更少不了小作者的辯解。那副求真且頂真的場面讓人覺得這哪象作文評講課?這分明是一場異常激烈的小學生辯論賽――而這確實是一堂作文評講課呀!一堂大家都在積極參與交流的作文評講課!是一堂童真、童趣流露的,童知在激烈碰撞的作文評講課!
評價別人的作文,對別人是一種幫助,對自己來說則是一個真正的取長補短的機會。評價別人的作文,學生心理上有一種新鮮感,這激發了學生進一步表達真情的積極性,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在這一本該屬于他們而又缺失許久的平臺上表達著自己的真情實感。
結論: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我想,我們的作文教學只有把握好學生作文“要表達真情實感”這一底線,才能真正為學生作文能成為學生“不斷審視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發展”的精神需求而奠定一些現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堂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優勢 謝麗娟 匯川區大坪小學 【期刊】文學教育(中) 2010-06-15 9頁
[2] 榮生.語王文科課程學基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以作文為中心,首先要在教學活動中處理好讀與寫的關系。閱讀與寫作是教學中兩個相互獨立且不可偏廢的重大任務。但讀與寫又緊密聯系在一起,讀是寫的基礎,寫則是讀的發展。閱讀表現了對他人作品的理解與吸收,寫作表現了語言文字的運用創造及表達。在這個共識的基礎上,我們采取了以寫帶讀的方式,把作文指導緊貼于閱讀教學中,使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吸取其某一方面的語言知識和寫作技巧,并運用在自我的寫作過程中。隨著點滴積累,學生們讀一點寫一點,讀了就能用得上,使知識能轉化為技能,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們的閱讀興趣。課下還應鼓勵他們廣泛閱讀,為作文積累更多語言材料及方式方法。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還發現以作文為中心的教學形式,有利于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因為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在長期復雜的思維活動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以作文為中心使他們的思維長期得到鍛煉,作文需要思想和文字的綜合統一,從觀察現實生活,明確中心再到選擇素材,從立意構思布局謀篇再到造句遣詞,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能力的大融合,所以作文教學體現了綜合能力的磨煉過程。以作文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還可以讓語法、邏輯修辭及寫作等方面知識更具生活氣息。學生們在實踐中更能把這些知識自然地運用到作文活動之中,使他們在表述上更準確鮮明、生動精練,完整地再現其思想觀念,使學生在語言的運用過程中獲取知識、能力。文章就是現實客觀世界在我們頭腦中的反映。學生們的頭腦就是個加工廠,把對客觀世界的存在及意識理念以文字語言的形式展現出來就是文章。
以作文為中心,還需要讓學生對客觀事物經常進行細致觀察,使學生們對周圍的事物環境有所了解,有所發現,從而突破學生在觀察客觀事物過程中的瓶頸。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周圍的人物事件也就是觀察的對象數不勝數,如果做到隨時留心觀察,并把觀察了解的事物儲存于頭腦并記憶下來,作文的表現就如魚得水,不再覺得麻煩了。學生們通過不懈的堅持,養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掌握觀察客觀事物的方式方法,不斷積累許多材料,并獲得許多知識,從而使作文的寫作內容越發具體充實。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除了引導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觀察事物的方式方法,并在他們的觀察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在活動中重點引導他們細致觀察,體驗這過程中的精彩。對于人物的觀察則引導學生們善于發現這個人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找出不同人物的特點,這樣才能刻畫得更貼近人物本身。在觀察靜物的過程中從形狀、姿態、顏色、氣味等方面邊看邊說,相互啟發,加深印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機,采取多樣形式引導、啟發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讓他們在實際觀察過程中積累觀察經驗。引導他們觀察,同時也要指導他們用腦思考。
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讓他們學會觀察事物的同時,還應引導培養他們分析事物的能力。分析能力取決于學生們的知識積累、感受的能力如何,與能否肯用心思索有很大關系。所以提升學生們的分析能力的途徑也是多方面的,并在教學的各環節上想方設法啟發他們的思維。時常指導他們用腦分析日常生活中觀察注意到的事物,并且能夠正確地認識這些事物,在寫作文章過程中,就能選擇有意義的事情出來,自然分析能力也會不斷提升。培養學生們認真觀察的習慣和敏銳、細致的觀察能力非常重要。通過觀察,不僅僅可以提升他們的習作水平,也是讓學生認識自然,增長知識的良好途徑。假如他們對客觀事物不細致觀察,就不會獲得大量豐富的知識。觀察還是思維的基礎,學生們的觀察能力越強,其思維也就越活躍,分析推理、判斷理解的能力也會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