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畜牧業生態養殖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生態養殖;畜牧業;發酵床養殖
現階段,國內的畜牧養殖行業正在不斷地發展,是農村經濟重要的構成環節,在目前國家對環境相應號召的過程中,為保證畜牧業實現長久可持續地發展,就應當加強生態養殖以及畜牧業可持續運行的聯系性,強化總體發展效率,從而在維護當地的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期間,還能加強對環境的保護作用。
1畜牧業生態養殖和可持續發展存在的聯系性
生態健康養殖方式能夠決定后期長久運行的效率和質量,有關部門應當響應國家生態可持續化養殖的號召,在養殖的過程中,加大對畜禽動物生產、動物疫病控制等環節的把控,全面研究當地的生態環境質量的調查,做好污染處理從而提升整體資源的高效利用。在此過程中,需要有關部門加強對此環節的重視力度,把控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畜牧業養殖技術以及疫病防疫為主,保障多種動物可以在較為舒適的環境中成長,有利于創建高效、安全、健康的養殖培育基地,有助于養殖產業實現長期可持續性的的發展和運行。利用此類有先進理論思想支撐的養殖技術,能夠發揮高效的養殖方式,促使外部環境的生態實現可持續化地運作,維護整體養殖行業以及相對應的市場可以更加完善。另外,此類養殖技術的使用還會保障整體的養殖行業污染減少,發展效果逐漸明顯,并保持長久時間的良性循環發展。基層工作人員應當積極響應上級的號召,開展較為科學化的養殖模式,落實具體的發展細節,以便于能夠提升整體生態養殖水平和質量,實現畜牧業的高質量發展[1]。
2畜牧業生態養殖技術
畜牧業的生態養殖技術通常情況下會涉及到兩個層面,第一,需要保證動物能夠實現健康的成長;第二,應當控制養殖基地內部的環境,為動物創建一個優良的居住環境,從而保證整體的衛生狀況,減少病菌的滋生,降低藥物的殘留效果,有利于實現長久的可持續發展。
2.1發酵床養殖技術
在傳統的養殖過程中,因為以往較為落后的思想觀念引導,促使其在生長期間,會消耗大量的淡水資源,并產生較多的糞便,嚴重影響周圍的生態環境,不利于養殖內部環境實現可持續地發展。由于在部分養殖場內部的設施構建環節中,缺少專業的排污設施,以至于眾多糞便以及污水會沒有經過系統化處理之后,進行外界的污染排放,促使生態環境被外部環境所污染,對當地的環境建設工作帶來巨大的影響。針對此類情況,在新型的培育過程中,結合生態養殖理念的優勢,采用微生物發酵的方式,將容易消耗糞水污染的微生物以及秸稈等材料,事先根據一定的比例進行調和,之后被制作為發酵料,并將其用于生豬養殖的環節中,有利于轉變糞便污染的狀況,提升對有效資源的使用和利用效果,將自然能源的效率發揮到最大,此類工作有利于減少養殖基地的眾多生豬生態養殖中的污染環節。與此同時,此類養殖方式是根據生豬的生物特征,從而根據其基本的生物活動和相對應的休息狀況進行研究,能夠降低對人力資源的依賴程度,并促使整體生豬的質量達到合格標準[2]。
2.2林下生態養殖模式
因為局部地區沒有較為適宜的平地基地,促使大部分的養殖活動需要在坡地或者林地中開展,針對此類環境需求,有關工作人員研究出較為適宜的林下生態養殖模式。這種飼養模式采用林間飼養的方式,動物在林中會以昆蟲、果實為主,在回到養殖基地之后,工作人員可以增加飼料的喂養工作,從而有利于提升養殖的整體質量,提高畜產品的品質。此類模式有利于在后期的銷售過程中,提升售賣價格,有助于保障養殖成本,并獲取大量的經濟利益。與此同時,偏向自然環境的養殖能夠為動物的成長提供大量的優質保護,將動物排除的糞便視為有效的有機肥料,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干預,提高整體的資源使用效率。
2.3動物養殖和農業種植循環利用技術
此類技術往往是在畜禽動物的養殖過程中所采用的一種新型模式,在養殖環節中的糞便能夠經過沼氣的發酵產生沼渣,此類物質可用作水產飼料,也可以將其作為植物的生長肥料。農作物在生長期間,會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降低種植成本,提供農產品的品質。在此模式的幫助之下,促使整體的養殖流程得到升級,不會出現大量的污染物,對有機資源的使用發揮到最大化,能夠有效解決傳統養殖環節中的弊端。
關鍵詞:畜牧業;存在問題;發展目標;對策
用科學發展觀謀劃畜牧業,可以更科學地配置農業資源,有效轉化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帶動種植業和相關產業發展,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產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客觀分析當前畜牧業發展現狀、發展特點和發展優勢,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學謀劃發展定位和發展重點。如何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謀劃畜牧業發展的正確思路,轉化為促進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轉化為駕馭畜牧業發展的實際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目前畜牧業存在的問題
一是目前畜牧業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的生產方式,特別是規模較小的專業場戶,生產的隨意性比較大,只是根據自身的條件,隨意建場,人畜混居,畜舍簡陋,場址選擇、場區布局不合理,飼養環境復雜,缺乏基本的動物衛生防疫條件,不僅給動物防疫帶來很大困難,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資源合理配置,綜合效益不高。二是規模養殖發展的要求與滯后的基礎設施改造投入、技術人員知識更新之間的矛盾日趨明顯;部分政企技企聯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觀因素的存在,都制約著畜牧生產的發展。三是規模養殖的標準不高。相當一部分規模養殖場雖然存出欄量上去了,但規劃、建設、飼養管理、防疫、糞污處理和規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礎設施及畜禽產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種繁育等基礎設施總體薄弱;畜產品安全問題突出,畜牧業飼養方式落后,使用違禁飼料添加劑和獸藥的現象還時有發生,畜產品質量難以保障;動物疫病防治問題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畜牧業發展目標
全面貫徹落實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中央農業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發展、保護、監管、創新”八字工作要領,實現畜牧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圍繞“保護環境、生產優質無公害畜禽產品”為中心,以“畜禽品種改良、生態養殖”為切入點,抓好動物疫病防控、畜牧業投入品監管和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畜牧上臺階工程目標。
三、發展對策
1.科學轉變經營方式
一是轉變飼養方式。目前畜牧業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養殖模式,從生產方式上進行改革,提倡“集中連片、各有重點、你我不同、和平發展”畜牧業發展新格局,逐步減少散飼養戶,擴大單元飼養規模,進一步向集約化、工廠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二是完善建場審批制度。對新建的規模養殖場,必須經畜牧部門審核、審批,凡場址選擇、飼養規模、環保條件、技術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結構等達不到標準的,一律不允許興建。三是堅持“三退三進三結合”原則。規模小的養殖場戶要退出散養、退出庭院、退出村莊,進入規模、進入小區、進入市場,與龍頭企業相結合、與環保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大力發展標準化、生態化、園林式養殖小區,促進散養戶向養殖小區集中,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提高畜產品質量。
2.科學謀劃畜牧業的發展策略
一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新時期,決策、管理、服務部門和生產主體要牢固樹立科技是畜牧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要從戰略高度統籌畜牧業,擺脫目前困境,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加大畜牧技術推廣應用,通過“陽光工程”、“科技進萬家活動”不斷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提高畜牧業生產科技含量。二是抓好 “四個提升、三到位”畜牧業上臺階工作。“四個提升”即:畜禽產業區域優勢進一步提升,規模化程度進一步提升,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升;“三個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務到位。三是合理發展畜牧業。全面積極推行“布局合理、規模適度、防疫嚴格、設施齊全、治污達標、管理科學”規模養殖的畜牧業,鼓勵有條件的養殖戶聯合建設養殖小區。堅持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加強實用技術推廣,建立了一批科學養殖技術示范區和合作社組織,并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科學養殖技術的推廣普及。四是加大畜牧業技術推廣,完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收集有關信息。緊緊圍繞“黃牛振興計劃、奶牛跨越計劃”、“畜牧進萬家活動”強力抓好畜禽良種的引進和繁育,良種普及和推廣,提高良種覆蓋率。重點推廣秸稈青貯種草養畜技術、黃淮白山羊標準化養殖技術、無公害畜禽生產技術、皖西白鵝高效養殖技術、發酵床生態養豬及瘦肉型豬配套飼養技術、優質肉兔生產等實用技術。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強對畜牧業生產的預測預警,及時市場信息,指導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
3.全面提高畜產品質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監管。大力推行畜牧業標準化生產,規范產地環境、飼養、用藥、防疫標準,控制農殘、藥殘;要加快畜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建設,加強對畜產品產地環境、投入品、生產過程、包裝標志、市場準入等全程監管;強化產地檢疫,規范屠宰檢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養殖風險。科學地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完善縣、鄉(鎮)、村動物防疫機構,加強基層防疫隊伍建設,增加動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給畜牧業帶來風險。
根據安徽省畜牧技術推廣體系的實際情況,全省構建了標準化集成技術指導員和推廣員隊伍,其中生豬、家禽和草畜三類畜禽品種的技術指導員268名,由各市縣推薦,主要履行跟蹤畜牧科技最新成果,評估各地畜牧技術應用水平,制定本地畜牧技術推廣計劃,培訓和指導推廣人員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推廣人員由縣鄉技術人員組成,主要是了解和收集養殖戶科技需求,面向養殖場戶開展技術推廣和服務工作。為提升隊伍服務能力,加強了對指導員的培訓和技術支撐工作。2013年以來舉辦了3期畜牧技術指導員培訓班,按照不同的服務方向,以標準化規模養殖集成技術為主要內容,突出生態養殖、標準化養殖和信息化管理技術,進行了系統和全面培訓。近期,又結合全國基層農技人員推廣補助項目,對基層技術推廣人員進行提升性培訓,重點培訓新時期畜牧技術推廣工作的方式與方法和全國畜牧總站組織集成的類畜禽養殖及無害化處理主推技術。同時,還不定期向指導員免費贈閱畜牧手機報和定期寄送《飼料與飼養》雜志,及時為指導員提供技術服務與技術指導,提高系統人員的技術服務能力。在畜牧生產的關鍵時期,省畜牧技術推廣總站都重大技術指導,通過文件、短信、手機報、網絡等多種形式技術指導性意見。為發揮信息化技術在現代科技傳播中的重要作用,嘗試建立技術指導員隊伍QQ群,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技術交流。2013年以來先后組織科技人員參加種豬測定成果會和電子交易會,參加中國畜牧科技成果展和華東畜牧展,開拓科技人員視野,增強服務本領。
二、推廣三大類技術,努力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
安徽省畜牧技術推廣總站根據畜牧業發展的技術需求和建設現代畜牧業的需要,提出了加快標準化規模養殖集成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重點推廣三大類技術,即標準化技術、生態養殖技術和信息管理技術。按照規模化是基礎,標準化是方向的思路,結合全省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創建活動,全省共提出六大畜種65項標準化養殖技術,2012年推廣了24項技術,2013年重點推廣17項技術。全省標準化規模養殖集成技術知曉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為提高畜禽糞污綜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2013年以來,安徽省繼續將生態養殖技術作為推廣的重點,在推廣生豬生產336模式和發酵床養豬、養殖肉禽技術的基礎上,重點推廣農牧結合、生態循環養殖技術模式。隨著養殖業規模化發展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信息管理技術成為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必然需求,結合安徽物聯網試點省的實際情況,2013年安徽省率先在奶牛、生豬、家禽上推廣信息管理技術,全省建立了奶業綜合管理信息平臺,以奶牛個體識別技術為支撐,集成繁殖、飼喂、產奶量管理和獸醫技術專家系統,為奶牛場提供集成管理和技術方案。良種信息化管理工作取得新進展,種豬登記和可追溯系統的《安徽省種豬良種登記平臺》軟件設計,已完成招標。奶牛管理軟件和生豬良種登記平臺將在全省40家核心奶牛群選育的規模奶牛場和省級發證的種豬生產場安裝使用。舉辦了首屆種豬電子交易拍賣活動。家禽上重點推廣全自動智能化養殖管理系統。全省建立三大類技術示范點100多個,“生態養殖、標準化養殖、信息管理”三大類17項主推技術推廣應用面達到45%以上。
三、著力促進四個轉變,全面提升畜牧業科技水平
畜牧業技術推廣方式的創新有力地促進了畜牧業的科技進步。全省各級畜牧技術推廣部門通過認真貫徹新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要求,努力拓寬畜牧業技術推廣范圍,促進畜牧技術推廣由單項技術向集成技術的轉變,由物的推廣向人的技術推廣與應用的轉變。全省畜牧業發展取得了喜人成就。規模化養殖比重由2012年的61%,提高到64%。畜牧業養殖設施化率明顯提高。粗放的養殖方式正加速向標準化養殖方式轉變。隨著規模養殖的快速發展,養殖業內質不斷提高,養殖企業正在加速傳統養殖向現代養殖的華麗轉身,養殖場主加速向養殖企業家轉變,企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一大批產業集團正在推動畜牧業產業化的提質增效。成功舉行了第四期種豬生產性能集中測定工作,抽測種豬130多頭,33頭種豬取得測定成績。組織開展了優秀種豬進行電子展示與交易,是我國在種豬測定及種豬拍賣領域的首次嘗試,為種豬的交易積累了經驗。
四、牢牢把握畜牧業科技發展方向,努力打造立體化的畜牧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按照夯實公益性技術推廣服務,激活市場性技術推廣服務,引導互技術服務的思路,安徽省著力打造立體化畜牧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一主多元科技服務體制正在加速形成。2013年,深入組織了新農業技術推廣法的學習和宣傳貫徹活動,將全省畜牧技術推廣系統依法做好技術推廣服務工作。進一步拓展服務內容,豐富技術服務的形式。認真做好公益性的技術推廣和服務工作。為加快培育新型技術服務主體,2013年,在省農委領導的高度重視下,省畜牧技術推廣總站組織專門力量對合肥德林生豬托管模式進行了深入調研,并且召開了豬場托管畜牧業經營管理模式創新與應用為主題的座談會,著力推廣托管模式,促進畜牧業所有權與經營管理的分離,提高現代科技理念和經營理念與養殖生產的結合。省畜牧技術推廣總站加強與科研院所、產業技術體系的對接,引導和鼓勵科研力量與推廣體系的融合,滿足不同層次的養殖主體的科技需求。
闡述了都蘭縣藏羊高效養殖技術推廣應用的現狀,指出了在高效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發展思路。
關鍵詞:
藏羊;高效養殖;青海都蘭縣;現狀;發展思路
青海省都蘭縣生態畜牧業建設工作有序穩步推進過程中,為提升合作社綜合能力,針對藏羊產業中羔羊生長發育緩慢、母羊繁殖性能低下等問題,在農牧廳安排部署下,在科技引領、示范帶動作用下,為實現牧民增收、草地生態環境保護,實施了藏羊高效養殖技術示范推廣。該技術以轉變放牧藏羊生產方式為突破口,實施羔羊早期斷奶和6月齡出欄,提高了藏母羊的繁殖性能,增加了羔羊初生重和斷奶重;通過羔羊早期斷奶和半舍飼養殖,充分挖掘了羔羊6月齡前生長發育快、飼料報酬高的特點,使羔羊當年出欄,顯著增加牧民收入,同時減少了天然牧場載畜量,減輕了天然草場的放牧壓力,有效解決了草畜矛盾,既提高了高寒草地藏羊生產水平,又保護了草地生態環境,促進了生態畜牧業的發展。
1基本情況
都蘭縣處于柴達木盆地的東南隅,總面積43023.86km2(約430.26萬hm2),可利用草場187.51萬hm2。2016年底存欄各類牲畜120萬頭(只)。由于超載放牧等原因,草地退化、生態惡化問題日趨嚴重,成為制約畜牧業發展和危害生態安全的首要因素,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已舉步維艱,難以為繼。為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牧業增效、牧民增收,在農牧廳的安排下,從2014年起,都蘭縣按照實際情況,先后篩選若干個合作社,在全縣開展藏羊高效養殖技術的推廣。首先,召開專題會議,宣傳高效養殖的重要意義,鼓勵合作社起帶頭示范作用,進而帶領全縣農牧民群眾加入合作社或自發走高效養殖的路子,增加農牧民收入。組織人員參加培訓,參觀海北州等地的做法。目前,全縣8個鄉鎮的部分合作社進行了高效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據統計顯示,每個合作社選擇500只母羊作為實施群,通過高效養殖技術的實施使繁殖率達到90%以上,選留適宜的母羔作為后備母羊逐步提高母畜生產性能,當年出欄羔羊200只;羔羊初生重增加0.5kg,60日齡斷奶重增加4kg,2月齡羔羊成活率達到90%以上,母羊哺乳期失重與傳統養殖相比減少6kg以上,成活率提高2%。藏羊羔羊采用2月齡斷奶,至6月齡育肥出欄時體重達到35kg以上。
2存在的問題
1)認識有待提高。農牧民群眾對加入合作社存在顧慮,害怕加入合作社,牲畜成了合作社的,萬一賠了怎么辦?雪災、旱災牲畜死亡怎么辦?建設生態畜牧業為什么要組建牧民專業合作社,加入合作社有什么好處等。2)人手問題。以前放牧,公羊、母羊、羔羊合在一起放牧,1個人就夠了,現在母羊要分群,羔羊要分群單獨飼養,明顯人手不夠。其次,以前是自然放牧,早上趕出去,晚上趕回來就行,現在要補飼,增加了勞動強度,有點不習慣。部分牧戶對羔羊早期斷奶心存疑慮,擔心羔羊死亡,造成損失,不敢早期斷奶。3)防疫問題。自然放牧時,只要搞好強制免疫和常規免疫,羊基本上不生病,即使生病,也是腹瀉、內外寄生蟲病等常見的普通病,但舍飼后,由于改變了羊的生活習慣,許多沒見過的疾病層出不窮,獸醫現有知識跟不上。4)飼料存放問題。由于大部分農牧民、合作社基礎設施不完善,庫房里的飼料變成了老鼠的食物,老鼠不僅破壞了飼料,造成浪費,還帶來了許多疫病的傳播。
3對策與思考
關鍵詞:畜牧業 存在問題 發展目標 對策
用科學發展觀謀劃畜牧業,可以更科學地配置農業資源,有效轉化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帶動種植業和相關產業發展,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產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客觀分析當前畜牧業發展現狀、發展特點和發展優勢,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學謀劃發展定位和發展重點[1]。如何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謀劃畜牧業發展的正確思路,轉化為促進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轉化為駕馭畜牧業發展的實際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目前畜牧業存在的問題
一是目前畜牧業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的生產方式,特別是規模較小的專業場戶,生產的隨意性比較大,只是根據自身的條件,隨意建場,人畜混居,畜舍簡陋,場址選擇、場區布局不合理,飼養環境復雜,缺乏基本的動物衛生防疫條件,不僅給動物防疫帶來很大困難,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資源合理配置,綜合效益不高。二是規模養殖發展的要求與滯后的基礎設施改造投入、技術人員知識更新之間的矛盾日趨明顯;部分政企技企聯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觀因素的存在,都制約著畜牧生產的發展。三是規模養殖的標準不高。相當一部分規模養殖場雖然存出欄量上去了,但規劃、建設、飼養管理、防疫、糞污處理和規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礎設施及畜禽產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種繁育等基礎設施總體薄弱;畜產品安全問題突出,畜牧業飼養方式落后,使用違禁飼料添加劑和獸藥的現象還時有發生,畜產品質量難以保障;動物疫病防治問題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畜牧業發展目標
全面貫徹落實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中央農業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發展、保護、監管、創新”八字工作要領,實現畜牧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圍繞“保護環境、生產優質無公害畜禽產品”為中心,以“畜禽品種改良、生態養殖”為切入點,抓好動物疫病防控、畜牧業投入品監管和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畜牧上臺階工程目標[2]。
三、發展對策
1.科學轉變經營方式
一是轉變飼養方式。目前畜牧業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養殖模式,從生產方式上進行改革,提倡“集中連片、各有重點、你我不同、和平發展”畜牧業發展新格局,逐步減少散飼養戶,擴大單元飼養規模,進一步向集約化、工廠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3]。二是完善建場審批制度。對新建的規模養殖場,必須經畜牧部門審核、審批,凡場址選擇、飼養規模、環保條件、技術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結構等達不到標準的,一律不允許興建。三是堅持“三退三進三結合”原則。規模小的養殖場戶要退出散養、退出庭院、退出村莊,進入規模、進入小區、進入市場,與龍頭企業相結合、與環保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大力發展標準化、生態化、園林式養殖小區,促進散養戶向養殖小區集中,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提高畜產品質量。
2.科學謀劃畜牧業的發展策略
一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新時期,決策、管理、服務部門和生產主體要牢固樹立科技是畜牧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要從戰略高度統籌畜牧業,擺脫目前困境,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加大畜牧技術推廣應用,通過“陽光工程”、“科技進萬家活動”不斷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提高畜牧業生產科技含量。
二是抓好 “四個提升、三到位”畜牧業上臺階工作。“四個提升”即:畜禽產業區域優勢進一步提升,規模化程度進一步提升,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升;“三個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務到位。
三是合理發展畜牧業。全面積極推行“布局合理、規模適度、防疫嚴格、設施齊全、治污達標、管理科學”規模養殖的畜牧業,鼓勵有條件的養殖戶聯合建設養殖小區。堅持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加強實用技術推廣,建立了一批科學養殖技術示范區和合作社組織,并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科學養殖技術的推廣普及。
四是加大畜牧業技術推廣,完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收集有關信息。重點推廣秸稈青貯種草養畜技術、無公害畜禽生產技術、發酵床生態養豬及瘦肉型豬配套飼養技術、優質肉兔生產等實用技術。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強對畜牧業生產的預測預警,及時市場信息,指導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
3.全面提高畜產品質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監管。大力推行畜牧業標準化生產,規范產地環境、飼養、用藥、防疫標準,控制農殘、藥殘;要加快畜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建設,加強對畜產品產地環境、投入品、生產過程、包裝標志、市場準入等全程監管;強化產地檢疫,規范屠宰檢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養殖風險。科學地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完善縣、鄉(鎮)、村動物防疫機構,加強基層防疫隊伍建設,增加動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給畜牧業帶來風險[4]。
4.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畜牧業可持續性、連續性、可再生性發展的前提。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促進人、畜禽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畜牧業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就必須遵循生態經濟學原理,以保護自然、保護生態、創造優美環境、實現畜牧業健康發展為目標,促進畜牧業與環境的良性循環,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參考文獻:
[1]田青松.建原農區畜牧業發展潛力與對策[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1(4):26-27.
[2]夏顯力,王勁榮.畜牧業以質增效的發展思路及其實施途徑[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10):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