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村垃圾治理的建議

農村垃圾治理的建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垃圾治理的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村垃圾治理的建議

農村垃圾治理的建議范文第1篇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治理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3-0135-02

王柏林村位于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境內,村北有一界洪新河流經淝河,最終匯入淮河。村子以農業為主,總耕地面積在650畝左右,主要種植小麥、大豆以及玉米。村里有100多戶人家,總人口約500余人,是一個典型的中國行政村。下面就以王柏林村的環境為例,來展現當下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和原因,以及如何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

一、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為創GDP增長,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過渡,此期間允許發展一些輕小型工業。由于追求經濟效益的過快創收,這一時期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和保護力度,以損壞生態系統和破壞環境為代價,使其成為一把“雙刃劍”,在創造財富、促進GDP增長的同時,工業的高耗能高排放,導致河水水質變差,被污染的土地成不毛之地,由此,給該地的水土資源系統和人們生活帶來相當大的困擾。另外,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了各種生活垃圾,無處安放,于是村中溝渠,便成了村民選擇處理生活垃圾的“集中營”。處在向現代農業的過渡期中,農民對化肥農藥的過度依賴,導致農藥化肥使用量上升,越來越多的農藥包裝物無法處置,只能隨手丟棄,造成對土壤、水和大氣的污染,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二、產生污染原因

2013年暑假,通過對此地的實地調查發現,王柏林村主要的環境污染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煉制黑機油汽油等工業生產所排放的廢氣廢水胡亂排放,無人管治;二是村民的生活垃圾亂扔亂倒,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污染面積很大;三是農業生產對化肥農藥的過度依賴而帶來的污染。

1.煉制黑機油等的鄉村輕小工業污染。煉制黑油的作坊是目前該地區最主要的污染來源。王柏林村北的界洪新河大橋周圍,相隔不到3公里的范圍內,就有三四家無證經營煉制黑機油、汽油的作坊,在煉制過程中使用的是簡易蒸餾設備,使用大量煤炭、廢舊衣物和輪胎等作燃料來加熱,產生很多濃煙氣體和顆粒物;同時,在蒸餾過程中伴隨揮發出刺鼻氣體,排出濃黑色有毒污水,直接流入旁邊的農田和界洪新河中,污染極其嚴重;另外,村民因呼吸過多這種有毒氣體,患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的人員增加,造成村民的生活和生產困擾。

2.村民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污染。第二大污染源來自于村民的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所致。村中建設沒有具體的規劃,生產生活垃圾處理點低,幾乎都是露天排放;另外,隨著外出打工人口的增多、農業稅的減免以及農業生產產量增加帶來的收入增長,生活水平隨之提高,生活用品使用量大增,因此產生很多生活垃圾無法處理,村中溝渠就成了村民扔棄生活垃圾的“垃圾站”,不僅影響村民的正常生活,減退生活質量,對農村環境直接產生了威脅。

3.農業生產對化肥農藥的過度依賴而帶來的污染。第三大污染來自農業生產過程中施藥所造成的農藥包裝帶來的環境污染。該村共有600余畝田地,現在村民對農藥化肥的依賴性很大,從播種之前施用的除草劑,到播種時施用于除地下害蟲的藥劑,再到莊稼長出后,按時按量施用的殺紅蜘蛛、蚜蟲、青蟲、棉鈴蟲、田菜蛾等,含氯氰菊酯、磷酸二氫鉀等成分的農藥。以小麥季度施用袋裝藥物為例,該村以650畝地計算,正常情況下總施用量為12000袋農藥,直接產生包污染包裝袋為12000個,如若遇到旱澇災害天氣,會比通常情況下要施用的計量增大近一倍。這些藥劑包裝被隨意丟棄在田間地頭,農民自知對土地和水體不好,也苦于無法解決。這些使用后的農藥包裝,內有農藥殘留,隨著雨水沖刷浸泡,會侵入土壤,經作物吸收,對作物果實和土壤造成二次傷害,對地下水系統造成污染。據統計,我國每年廢棄的農藥包裝物約32億多件,包裝廢棄物重量超過10萬噸,而包裝中的殘留農藥量占總重量的2%~5%,直接對土壤、水體、大氣造成立體式污染,破壞大氣和水土生態,造成惡性循環。這只是一個500余人的小村莊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但也可窺見中國當今農村環境的一般狀況。中國像這樣的行政村總數有70多萬個,可以預測,倘若都存在這樣的環境問題,新農村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就流于形式。針對于這些問題,我根據當前政策和法律對于環境方面的保護措施,根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和諧社會的要求,以及出于對可持續發展方針政策的堅實回應,從科學和政策角度出發,提出以下治理建議

三、農村環境治理建議

1.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信息機制。由于農村環境普查仍缺乏經驗,方式上也較多采用抽樣調查,造成缺乏檢測數據和統計資料成為農村環保最薄弱的環節。建議如普查人口數據一樣,逐步深化改革對農村環境的檢測方法與統計方式,做翔實的調查,以便為具體實施農村環境治理提供參考。另外農業和農村環境保護在政策安排、機構設置、資金投入等方面都很薄弱。建議國家在這方面政策上對農村環境保護有所傾斜,機構設置上給予完善,并在資金投入預算上加大支持力度。

2.要對村民進行環境保護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教育,同時,需要基層干部起模范帶頭作用,自覺使用環保產品和遵守相關環境法律,依法對周邊的一些小型工業生產進行管理。

3.對非法經營的“五小”等輕小工業予以取締。或者相關執法監督部門在要求其暫停營業整頓,完善排污設備系統,不直接把廢棄物排放到河流和土地里,廢氣廢水要經過專業設備處理后方可排出,達到相關環境標準后相關部門才準許獲得經營許可證件,并對周圍的村民造成的物質和人身傷害予以賠償。另外,國家和地方財政給予財力支持,對污染過的農田和水體系統給予治理。

4.農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增加垃圾回收的垃圾桶等基礎性設施,建設垃圾集中扔放池,并安排專門的垃圾清潔人員和垃圾清理車,便于這些生活垃圾的集中回收處理。

5.農業生產的污染治理措施。第一,根據《清潔生產促進法》倡導農業生產者應當科學地使用農藥,促進種植技術的改善,實現農產品的優質、無害和農業生產,防止農藥包裝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第二,按《循環經濟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農業等主管部門,應推進和支持農業生產者采用節藥的先進種植技術,優先發展生態農業;第三,要從源頭上來管束,由國家明令規定,生產農藥應使用可直接分解的材料作為包裝袋,生產高效、低殘留的農藥,或者從植物中提煉而成的農藥,從源頭上治理;第四,把包裝袋集中高溫燃燒處理,并配備專業凈化回收設備。

參考文獻:

農村垃圾治理的建議范文第2篇

[關鍵詞] 農村垃圾治理現狀 存在問題 治理建議

[中圖分類號] X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4-0286-01

1 永勝農村垃圾治理現狀

隨著對農村垃圾危害認識的提高,永勝縣各級政府圍繞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治理,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為目標,采取了了污水處理、垃圾收集處理、人畜糞便處置、飲用水安全工程等各種措施,認真開展農村垃圾治理工作,并就農村垃圾治理工作做了積極探探索,使農村垃圾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1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

一是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和資金,并加大投入,修建和不斷完善縣級垃圾處理設施,成立垃圾清運公司,提升垃圾收集處理能力,很好地解決了縣城機關單位和居民的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并覆蓋了縣城周邊的十個社區(村委會)。

二是部分鄉鎮府聘用專人對政府所在地街道的垃圾進行定點定時清理,為當地各村垃圾處理做出示范帶動。

三是強化宣傳,加強引道,充分發動群眾,提高人人參與垃圾治理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四是積極探索各種垃圾治理模式,針對各地實際,采取市場化運作、劃片包干、建立村規民約規范垃圾收集等模式進行償式。

1.2 農業生產垃圾治理方面

一是大力開展以沼氣“一池三建”為主的農村能源建設,對人畜糞便和桔稈等農業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減輕其對環境的污染。

二是積極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控施肥和進行綠色防控,適時適量科學施肥,減少農業生產中一些傳統農業所產生的廢棄物,并科學合理使用和收集處理好農膜等農業投入品廢棄物,避免對農村環境的污染。

三是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生態水果產業,減少常規農業生產產生的廢棄物,降低其對環境的污染。

四是積極開展農村清潔工程試點,為全縣農村清潔工程的全面實施奠定基礎,并認真規劃好全縣農村清潔工程。

五是采取多種方式進行農業環保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和環保產業知識進行宣傳、培訓,努力提高全縣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和無公害化生產技術。

2 永勝農村垃圾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永勝農村垃圾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由于受傳統陋習和落后理念的影響,很多村民存在隨地亂丟垃圾和生產生活污水末經處理直接排放的不良習慣,農村垃圾污現象染普遍存在。

二是全縣廣大農村還沒有健全的垃圾處理廠,大部分垃圾排放到附近溝渠、道路和田間地頭,遇春夏季節高溫發酵臭氣熏天,蚊子蒼蠅成群,造成面源污染,影響環境和村容整潔。

三是秸稈焚燒現象依然存在,不僅嚴重污染環境,而且還影響人民身體健康,又浪費資源。

四是農村小家禽畜、養殖場排出糞便、尿液和飼料殘渣沒有完全經過沼氣發酵等處理就施用,不僅造成環境嚴重污染 ,還容易引起疾病傳播。

五是農業生產中產生的農作物采收后的秸稈等廢棄物和農膜等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大多數未經收集處理,亂丟亂放,不僅造成河道堵塞,而且還污染環境。

2.2 永勝農村垃圾治理工作面臨的主要困難問題

一是垃圾數量猛增,除了日常生活垃圾外,還有眾多的建筑垃圾、畜禽垃圾;

二是垃圾中不可降解物大量增多,塑料袋、飯盒、可樂瓶、易拉罐、礦泉水瓶、破化肥袋子、爛塑料薄膜、破鞋襪等丟棄越來越普遍;

三是垃圾來源多極化,城鎮的垃圾往農村轉移,使“農村垃圾”數量猛增,組分復雜化;

四是垃圾的綜合利用率不高,基本沒有進行再利用,使之變廢為寶。

五是大部分群眾環保意識淡薄,對于隨意亂扔垃圾的危害性認識不足,認為棄用的東西風吹日曬早晚會腐爛并分解。

六是無專門的管理機構,除縣城和部分鄉(鎮)政府所在地外農村垃圾沒有專門的垃圾收集、運輸、填埋處理設備和機構。

七是部分基層政府雖然已經意識到了垃圾圍村問題的嚴重性,也積極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但由于處理方式多有不當,反而增加了二次污染的機會。比如在公路兩邊建了一些垃圾池,鼓勵村民們將垃圾集中放入池內。但垃圾池建了,卻無人管理或者疏于管理,導致無法做到及時清運垃圾,造成公路兩側沿線垃圾遍布,不僅影響村容村貌和鄉村整體環境,而且成為更大的污染源。

八是傳統二元制模式在垃圾處理問題上的體現,長期以來垃圾問題好像只存在于城市,所以在城市建立了完善的垃圾處理系統,而農村則被排除在外,沒有建立農村垃圾處理體系,農村由于社會公共產品供給的缺失,作為社會公共產品之一的垃圾處理也一直處于空白狀態。

3 永勝農村垃圾治理建議

3.1 加強領導,成立機構

在縣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制定出臺適合永勝實際的農村垃圾處理相關政策,并將其列入各鄉鎮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鎮、村兩級也要成立專門機構,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明確責任,落實資金,采取有力措施,切實解決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務求取得實效。

3.2 廣泛宣傳,形成共識

各鎮、村要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宣傳農村生活垃圾上門收集處理的重要意義,積極教育引導群眾培養良好的衛生保潔習慣。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宣傳,使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工作家喻戶曉,營造濃厚氛圍。

3.3 部門協調,形成合力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各級各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住建局、環保局、水務局、縣交通運輸局、農業局、縣財政局、衛生局、各鄉鎮等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確保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取得實效。

3.4 明確責任,強化督查

農村垃圾治理的建議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問題;治理建議;寧夏回族自治區

中圖分類號 X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7-0228-01

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社會取得了飛速發展,“十一五”末寧夏回族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 643億元,年平均增速12.7%;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 509元增加到了4 675元。同時,給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帶來了巨大挑戰。按照可持續發展要求,探討走科學發展之路迫切而有必要。寧夏實施的各類工程措施,如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水保生態、防沙治沙、三北防護林等重點工程初步取得成效,新增濕地面積4萬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 000 km2,完成造林合格面積32.53萬hm2,實現全區森林覆蓋率達11.4%。全區生態環境取得了較大成績,贏得了“塞上江南”美譽。但是由于寧夏地處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漠三大沙漠包圍當中,屬于大陸性氣候,降水量少,全區平均不足300 mm。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畜禽養殖廠和居民生活廢棄物等,導致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加之工業化步伐加快,城鎮化進程也日趨迅速,環境污染的防治成為全區工作的當務之急[1-4]。現擬從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成績以及面臨的問題為基點,探討下一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重點和建議。

1 農村環境保護現狀

1.1 農村環保設施進一步增強

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區政府圍繞提升農村環保水平,以沿黃區域和生態移民莊點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省區建設,僅2011年就累計投入達3.5億元,受益農民達126萬人。2011年全區投入3.5億元對71個鄉鎮、430個村莊實施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建成垃圾中轉站84座、垃圾填埋場25個、污水處理設施72處、集污管網195 km,保護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59處,新增生活污水處理能力270萬t/年、垃圾處理能力36萬t/年,農村環保設施得到極大增強。

1.2 農村環保項目管理逐步規范

寧夏回族自治區先后制定出臺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管理、專項資金管理、監督檢查、招標投標管理等9個暫行辦法。制定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標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規范、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指南、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規范以及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技術規范和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工程技術規范等6個技術規范標準,為寧夏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高質量實施提供了技術支撐。統一設計了農村水源地保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農村污水處理、垃圾收集處理4種標志。目前,在沿黃區域、生態移民區和南部山區3個重點區域的各示范項目區已制作完成一級標志牌15個、二級標志牌70個、三級標志牌110個、四級標志牌1 200個。

2011年6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啟動了“中意環保合作—寧夏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項目,通過各種途徑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整治工作。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使廣大農民群眾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同時,全區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也取得了積極進展。

2 存在的問題

2.1 動物糞便污染

目前,全區有一定規模的畜禽養殖場10 077個,全區畜禽存欄數1 827萬頭(只),產生畜禽糞便1 790.72萬t,缺乏有效的綜合利用和污水處理設施,養殖廢水隨意排放,固體廢物隨意堆放,造成水體和空氣污染,高濃度畜禽養殖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不僅危害農田生態,還傳播病菌,給居民健康造成威脅。有關數據顯示,全區畜禽糞便是全區工業固體廢物的2.77倍,養殖場排放污水中固體懸浮物超標10~20倍,生化需氧量超標70~80倍,化學需氧量超標50~60倍,一旦進入地下水中將會造成持久性的有機污染,且極難治理和恢復,使原有水體喪失使用功能。

2.2 農村水污染

一方面,寧夏自治區農村缺乏系統的污水和垃圾處理,鄉村每年產生生活垃圾93萬t、人糞尿300萬t、生活污水8 051萬t,直接進入農田和排水溝,造成水體嚴重富營養化,水質不斷惡化。另一方面,全區農業生產中施肥不合理,化肥的平均施用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而有機肥施用較少。同時,施肥方法不當,造成肥料利用率偏低,氮肥、磷肥的利用率分別僅為30%~40%和15%~20%。由此估算,全

區每年有逾90 t純氮由農田進入黃河,造成巨大污染。

3 建議

3.1 加大環保宣傳力度

繼續開展“環保科普知識進農村”活動,提高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豐富農村環境文化建設,大力推廣“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鄉轉運、縣(鄉)處理”的統籌垃圾處理模式,使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常態化。此外,通過中國環境報、寧夏電視臺、寧夏日報等媒體,加大環境保護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的環保意識。

3.2 發展生態高效農業

在全區范圍內大力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和先進的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推廣集約化養殖,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畜禽糞便的減量化、無害化、循環化處理利用,大力推廣生態高效農業。

3.3 加強農村環境監測力度

開展全區范圍內農業重大污染源調查和定點監測,及時準確掌握農業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防治對策。當前重點對全區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土壤、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重要農產品產地的環境監測。

3.4 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切實整治農村環境

2010年寧夏被列為首批全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省區。為此,區委區政府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重點建設農村垃圾中轉站與填埋場,建設垃圾池(箱),購買垃圾專運車,以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無害化處理的比率,合理安排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專項資金等。

3.5 加大破壞農村生態環境行為的查處力度

根據農村環境執法特點,建立一支業務精、素質高的執法隊伍,加大對農村地區環境的執法工作力度,重點打擊對自然資源的濫開濫采、對農村居民集中飲用水源配方污染物的違法行為等,切實保護寧夏農村生態環境。

4 參考文獻

[1] 李更虎,崔萬杰,劉軍.寧夏扎實推進環境整治工作[N].中國環境報,2012-02-22(7).

[2] 李軍,胡志冠.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面源污染不容忽視[N].寧夏日報,2007-02-12.

農村垃圾治理的建議范文第4篇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保障飲用水源安全,根據區政府下達給我局的《*市**區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責任書》要求,我局開展了前階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總結如下:

一、工作進展情況

(一)鄉鎮垃圾處理場建設和達標排放工作的監督落實方面

**區轄15個鄉鎮,沿江鄉鎮11個,其中

**鎮納入城區環衛統一管理。沿江的**等6個鄉鎮,分別于2006年、2008年建成垃圾處理場并經省家園辦驗收合格,正常投入使用。我局采取每月巡查的方式對已投產的鄉鎮垃圾處理場加強運營監管,督促有關鄉鎮對垃圾滲濾液采取過濾池、沉淀池、蘆葦叢等多種形式有效處理,基本達標排放。

(二)保障飲用水環境安全方面

與區環保局、區委農辦、區國土分局等部門,結合新農村、中心村、地災搬遷安置、造福工程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批組織實施對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居民外遷安置。目前全區已新修編完成爐下鎮、赤門鄉總體規劃,峽陽鎮、*山鎮大壩、鳳池村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爐下鎮斜溪村等66個行政村建設規劃,正在建設大橫鎮四朵洋、塔前鎮茶林、水*街道后谷等多個村鎮住宅試點小區。根據省建設廳安排部署,計劃于2010年起,對部分條件較成熟的沿江居民集中區,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截污和集中處理試點工作。

(三)深化家園清潔行動方面情況

截止10月21日,我區已全部完成2009年5個集鎮、44個行政村(含庫區村21個)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工作任務,并經省家園辦驗收合格,正常投入使用和運行。實現了沿江除納入城區環衛統一管理外的8個鄉鎮,全部完成集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任務和全區共139個行政村(其中沿江行政村44個,完成整治并經驗收合格38個)的垃圾整治任務。今年驗收合格的爐下鎮、樟湖鎮、洋后鎮、巨口鄉、赤門鄉等5個集鎮垃圾處理設施,均按福建省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垃圾治理驗收標準(試行)建設,建有焚燒爐、分揀坪、遮陽棚、管理房、攔截壩、進出道路等。同時,有關鎮(村)建立穩定的保潔隊伍,健全垃圾清掃保潔各項制度,配備了垃圾池(桶)等各項設施,5個集鎮共配有85個垃圾池(桶),清運板車42輛,垃圾專用機動運輸車5輛,44個開展垃圾整治的行政村已配備2365個垃圾池(桶)、59輛清運板車,垃圾專用機動運輸車9輛,鎮村共投入資金347萬元。通過開展農村“家園清潔行動”,極大地解決了多年來農村垃圾亂堆放導致的鎮容村貌臟、亂、差的問題,使農村家園面貌煥然一新。同時,我區沿江、沿溪鄉鎮尚未列入“農村家園清潔行動”的村有6個(即來舟鎮新建、傍溪、王富村,大橫鎮陳墩、埂古、常坑村),我局已督促有關鎮村在2009年底前完成農村家園清潔行動治理任務,并建立垃圾處理的長效運行機制,爭取列入2010年省家園辦驗收范疇。

(四)開展垃圾清理方面情況

沿江兩岸1公里范圍內的所有垃圾堆放點,有關鄉鎮、街道已予以清理,確保無污染物入河,盡量做到水面無漂浮物,岸坡無垃圾。目前,全區共清理沿江垃圾堆放點55處,累計清理垃圾580噸。安豐溝流域生活垃圾處理,經市區有關部門多次協調,明確納入市環衛清掃保潔服務范圍,據悉于11月20日正式啟動。目前正逐步開展垃圾袋裝收集、設置垃圾桶(池)、建立監控系統等工作。

(五)確定由局建管股副股長沈文鴻負責項目的實施和聯系,定期向區整治辦報告項目進展情況,并提供相關的數據和材料。

二、存在問題和建議

1、部分已建的江河沿岸鄉鎮垃圾處理場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垃圾焚燒爐利用率不高,管理水平和運行效果有待提高。建議有關鄉鎮加大垃圾收集處理服務范圍,加強監督管理,確保已建垃圾處理設施的有效運行,嚴禁在河岸堆放和向河道傾倒垃圾、廢棄物、有毒有害物質,建立健全水環境綜合治理監督隊伍。

2、鄉鎮、村莊垃圾處理費征收存在較大困難。有些鄉鎮、村對鎮區單位、部分營業場所和村民收取少量垃圾處理費,大多數鄉鎮、村未實施對村民的垃圾處理費征收,且我區鎮、村財力普遍困難,難以保障處理費的投入,從而影響了垃圾收集處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和整治效果。建議有關鄉鎮建立健全垃圾處理經費保障機制,多渠道保障經費的投入。

3、村民清潔家園意識有待提高。建議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村民參與家園清潔行動主體意識。

三、下階段工作安排

1、繼續開展清潔家園“回頭看”活動。督促有關鄉鎮村進一步完善已建的垃圾處理設施,健全相關清掃保潔管理制度,加大監管力度,確保設施的正常有效運行,鞏固家園清潔整治效果。

農村垃圾治理的建議范文第5篇

關鍵詞:環境整治;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養殖;飲用水源地

中圖分類號:X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2012304

1引言

農村環境問題一直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攔路虎,因此解決好農村環境問題是保障全國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點。2008年國務院首次召開了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電話會議,提出了農村環境事關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事關全國人民的福祉,事關國家的可持續發展。2010年,環保部下達《關于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制十點工作的通知》(環辦【2010】34號)。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正式拉開了帷幕。中央財政設立了農村環保專項資金,對實施治理的村鎮采取“以獎促治”政策,以激勵和促進社會各界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投入,不斷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改善農民生活環境。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自2010正式啟動以來,全國已經有近半的省份進行了整治,陜西省寶雞市眉縣同樣被列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名單。現就以編制過程中的實際經驗,討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技術的方法及存在問題,便于今后更好的穩步進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同時給后續進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人員以參考。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是以村莊為單位。實施內容是村莊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治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以及非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現就以上幾方面,以陜西省寶雞市眉縣為例分析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技術方案。

2研究區域概況

眉縣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川塬溝壑區,秦嶺主峰太白山處于境內,地勢總體上南高北低,地形地貌由南到北依次為秦嶺深山區、黃土臺塬區、山前洪積沖積平原、渭河沖積平原和渭北黃土臺塬。境內形成了東西溝塬相間、坡面南高北低的自然地貌,素有“七河九塬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稱。全縣土地總面積863km2,轄8鎮,123個行政村,全縣總人口32.2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35萬人。

眉縣多年平均地表水量為2.36億m3,地下水資源量為1.18億m3,水資源總量為3.54億m3,全縣平均徑流深283.7mm,平均徑流總量2.448億m3,按多年平均值計算, 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009.7m3,占全國人均值的37.64%,占全省人均值的64.3%,屬于貧水區域。

3項目規劃時限

眉縣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為整縣推進,涉及全縣8鎮的123個行政村。項目實施規劃為2012~2014年。為確保項目逐年,有計劃的推進連片整治工作。規劃2012年實施4個鎮24個行政村,農戶數12364戶,145組,共計47846人。2013年實施7個鎮48個行政村,農戶數27507戶,355組,共計106645人。2014年實施7個鎮51個行政村,農戶數28846戶,382組,共計108925人。

4眉縣農村環境問題現狀

眉縣自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以來,特別是通過農村“六小工程”(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水電、農村沼氣等)工程建設的順利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村容鎮貌得到較大改善。但由于環境治理資金投入不足,環境處理處置設施運轉費用高昂,農村環境保護的激勵機制不健全,農村居民缺乏廣泛的參與熱情以及小農經濟的影響等多方面原因,致使眉縣農村環境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4.1生活垃圾方面

根據計算,眉縣農村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約為7.6萬t。調查顯示,眉縣還有30%以上的農村生活垃圾是任意堆放的,即使是收集堆放的部分,60%以上也以簡易填埋為主,距離垃圾的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還有較大差距。4.2生活污水方面

農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黑水和灰水兩部分。灰水主要為廚房污水、洗滌污水等,黑水主要為沖廁排水。經計算可知:眉縣農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約為240萬t,其中BOD年排放量約為144t、COD約為288t。目前,眉縣除了首善鎮的葫蘆峪村正開展農村生活廢水(灰水)的人工濕地處理試點外,其余村莊均無相應的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舊村改造中雖然建設了簡易污水管網,但未實行雨污分流,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村中的集水坑滲入地下,或流到街道上,或直接排入村中的溝渠后進入水體。尤其是各鎮周邊各村的污水排放量大,成分復雜,污染物濃度高,給眉縣周邊流域水體水環境、地下水、土壤及周圍環境均帶來嚴重影響。

4.3飲水水源地保護方面

8個示范鎮區中除了湯峪鎮的樓觀塬村和營頭鎮的街道村部分村組的飲用水水源為地表水外,其余示范鎮的飲用水水源均為地下水(深井水),井深均在100~200m之間。眉縣農村集中式和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共有307處,其中采用地下水源共有257處、地表水源共有50處。目前已有92處劃定了保護區范圍,并實施了水源地保護措施,還有215處未劃定保護區范圍,尚未設置標志牌和界樁等警示標志及隔離保護措施。個別地表水水源地上游存在小尾礦庫遺留礦渣和農村面源污染問題,一些地下水水源地范圍內秸稈、糞便、生活垃圾等雜物任意堆放,存在潛在的飲用水水源污染風險問題。

4.4非規模化畜禽養殖方面

眉縣涉及的養殖小區共計19個,其中養牛小區9個,養豬小區6個,養雞小區4個。經計算,年排放污水量約2.5萬t,CODCr、氨氮和總磷的年排放量分別為241.5t、 37.3t和28.1t,畜禽養殖小區污染物產生量見表1。

目前由于缺乏相應的糞便綜合利用和污水處理設施,畜禽養殖場排放的糞便和污水任意堆放和排放,對大氣、水體、土壤、動物與人體健康以及生態系統都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5示范工作內容及實施計劃

5.1農村村莊生活污水處理

農村生活污水一直是解決農村環境的熱點方面,研究一種高效、投資低、運行費用省的污水處理設施更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重要方向。根據相關規程及規范\[1~7\],結合眉縣的實際考察情況,考慮眉縣農村生活污水具有自然排放、回收利用、蒸發與下滲的損失較大,其排放量占總用水量按70%考慮,農村人均平均日排水量定額為25L/d·人,鎮區周邊村人均平均日排水量定額為35L/d·人。由于污水經處理后排放到渭河水體,其排放標準執行《黃河流域(陜西段)污水綜合排放標準》(DB61/224-2011)一級標準;研究過程中隨即抽取首善鎮第五村、段家莊村、橫渠鎮街北村、豆家堡村水樣進行檢測,檢測水質結果見表2。

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宜采用無動力和微動力的自然生態凈化處理工藝,其中村莊布局分散、人口規模較小、地形條件復雜、水沖式廁所不太普及,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連片村莊,宜采用無動力的庭院式小型濕地、污水凈化池和小型凈化槽等污水分散處理技術;鎮區及周邊農村村莊布局相對密集、人口規模較大、衛生條件好(水沖式廁所普及率高)、村鎮企業或旅游業發達的連片村莊,宜采用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人工濕地和氧化塘等集中處理技術。根據眉縣實際情況,經過技術經濟比較,最終確定眉縣適合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自然生態處理法,其工藝流程圖見圖1。

圖1眉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藝流程眉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統包括污水主干管、集中式污水凈化處理設施、分散式污水凈化處理設施等。污水凈化處理設施以自然生態處理法為主,即人工濕地法和氧化塘法等。經計算分析,眉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需共建設89處,其中集中式處理設施為14套,分散式處理設施為75套,污水主干管總長度57.68km。其工程量和總投資見表3。

5.2鄉鎮和村莊生活垃圾治理

依據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生活垃圾應實現分類收集,并且分類收集應與處理方式相結合。農村生活垃圾宜采用有機垃圾(農業果蔬、廚余等)和剩余以無機垃圾為主的簡單分類的方式收集。有機垃圾進入戶用沼氣池或堆肥利用,無機垃圾結合當地廢棄物收購系統,對其中可回收利用垃圾(紙類、金屬、玻璃、塑料等)進行回收利用,有害、危險廢棄物運至指定危廢機構進行統一處理,其余不可利用無機垃圾填埋或進入周邊鎮垃圾處理系統。眉縣垃圾處理模式見圖2。

圖2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根據計算研究,眉縣農村每人每天生活垃圾產生量按0.75kg計算,人口增長率為3.14‰,到2015年,預測全縣日垃圾量為125.35t。經過技術經濟比選,確定眉縣每10戶配置2個垃圾收集桶(垃圾分類收集容器以紅、綠二種顏色分別代表有機垃圾和無機垃圾);每50戶配置1輛保潔車(三輪手推車)和1名保潔員;1個行政村配置1輛機動三輪車、1個垃圾分類收集房、1個有機垃圾堆肥房和1個3~5畝的建筑垃圾填埋場。眉縣大部分連片村屬于經濟較發達和欠發達的村莊,從降低成本角度考慮,在垃圾填埋處理的同時,建議建設自然通風靜態堆肥場。

眉縣鎮和村莊生活垃圾治理項目由收集與清運項目、資源化利用項目、垃圾中轉站、垃圾無害化填埋場等構成,項目總投資3352萬元,其工程量和投資匯總見表4所示。

5.3非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

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應按照“源頭削減、清潔生產、資源化綜合利用,防止二次污染”要求,推廣生物發酵床、干濕分離堆肥及厭氧發酵、“畜沼菜”、“畜沼果”等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實用技術。

畜禽養殖治理的基本工藝流程是:雨污分流干濕分離沼氣池(或厭氧反應器)(生化池)氧化塘人工濕地農田灌溉或達標排放。

根據對國內同類地區畜禽養殖污染物產生量的類比調查,各種畜禽糞、尿及污水的產生系數詳見表5和6,眉縣非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物產生情況見表7。

根據現場調研,眉縣全縣畜禽養殖戶234個,其中80%無處理設施,需要建設10m3沼氣池188座。畜禽養殖小區和散養密集區分布20處,需要處理池容積為3600 m3,建造干糞堆池57個,設置固液分離機(脫水裝置)57個。建設集中處理設施20處。其工程量和投資分部及總投資匯總見表8。

5.4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

根據眉縣農村飲用水工程調查結果分析得出,眉縣農村飲用水需要開展8個鎮110個村組215處的水源地保護工作。水源地保護主要采取大口井磚墻圍井、泉水采取磚墻圍泉、河道取水口采取鐵絲網保護等措施,劃定保護區范圍,建立界樁、圍欄和標志牌,并對周圍植樹綠化,進行源頭保護。

地下水大口井水源地保護方案:根據有關規定,結合水源地實際情況設定保護區為以取水井為中心,半徑為30m(最小15m)的范圍保護區邊界實施磚墻圍井或鐵絲網封閉并設置警示牌,標明為水源地保護區,禁止利用滲坑、滲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廢棄物,禁止開墾荒地,防止破壞水源儲存條件。圍繞邊界平均設立警示牌4個。

地表水水源地保護方案:根據有關規定,結合水源地實際情況設定保護區為以取水點向上游延伸50~100m,向下游延伸30~50m的范圍保護區邊界實施鐵絲網封閉(泉水也可采取磚墻圍泉)并設置警示牌,標明為水源地保護區,禁止利用滲坑、滲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廢棄物,禁止開墾荒地,防止破壞水源儲存條件。圍繞邊界平均設立警示牌4個。

同時對保護區實行生態恢復治理,逐步實現退耕還林還草,涵養水源,禁止建設與取水設施無關的建筑物,保證水源水質合格、水量穩定。定期進行水量水質監測,觀察水環境變化,掌握水環境變化規律,確保供水安全、正常。

飲用水源地保護措施主要采取大口井磚墻圍井、泉水采取磚墻圍泉、河道取水口采取鐵絲網保護等措施,建立圍欄和標志牌\[8\]。其工程量和投資分部及總投資匯總見表9。

表9農村水源地保護工程量及投資匯總

結語

眉縣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包括村莊生活污水治理、鎮與村的生活垃圾治理、非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以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四大方面,總投資費用:8510.3萬元。項目實施后水源地保護率達到100%,水源地常規水質考核指標達標率達到100%,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畜禽糞便得到有效處理且綜合利用率達到70%,受益人口26.5萬人,收益率達到100%;群眾滿意度不低于95%。可以說從根本上提高了眉縣農村環境面貌,對于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等各方面都有明顯的提高。

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居民對于環境的意識還應該不斷提高,加強宣傳,并同時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監管。建議根據農村環境保護的政策、法律法規,結合農村環境污染的實際,制定有利于農村經濟與環保協調、融合的政策及相關規定,明確農村環境保護有關要求,同時建立農村環境監管巡察制度,保證農村環境的改善長期有效。對于眉縣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的研究及工作還存在許多的不足,今后會不斷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結合更高效的節能處理設施技術進行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SL310-2004村鎮供水工程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

[2]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 CJJ123-2008鎮(鄉)村給水工程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3]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CJJ124-2008鎮(鄉)村排水工程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4]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村鎮生活污染控制技術規范\[S\].北京: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2008.

[5]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GB50445-2008村莊整治技術規范\[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2008.

[6]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環發〔2010〕20號,農村生活污染防治技術政策\[S\].北京: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10.

[7]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HJ 574-2010農村生活污染控制技術規范\[S\].北京: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10.

[8]陜西省環保廳.陜西省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示范區環境建設工程技術規范(試行)\[12\].西安:陜西省環保廳,2012.

收稿日期:201301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宁县| 柳河县| 临夏县| 梅河口市| 航空| 托克逊县| 台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织金县| 南宫市| 陇南市| 沛县| 浑源县| 惠水县| 宿松县| 昌都县| 涡阳县| 台南县| 阜南县| 云南省| 轮台县| 临沭县| 滦平县| 阳曲县| 武城县| 老河口市| 融水| 荣成市| 英德市| 类乌齐县| 凉城县| 休宁县| 建宁县| 柳河县| 阜宁县| 三明市| 汤原县| 漳州市| 通州市| 长泰县| 准格尔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