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村循環經濟發展

農村循環經濟發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循環經濟發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村循環經濟發展

農村循環經濟發展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農村 循環經濟 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即生態經濟。它是從改變傳統經濟“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式的單向流動,實現了“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良性循環生產模式,使上一個產品的廢棄物成為下一個產品的原料,整個生產過程沒有廢物排出,從源頭上減少了污染物的產生和原材料的損失。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工業、農業和消費等各類社會活動。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是循環經濟的重點區域。循環經濟某種程度上就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經濟,它是解決中國“農村、農民、農業”問題的重要途徑。

1 把握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4R原則

現行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對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間,必然導致經濟停滯、下降,破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和平衡。循環經濟以資源循環利用為途徑,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能源為重點,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實現經濟的循環發展。德國1998年修訂的《循環經濟和廢物清除法》第4條規定,首先要避免產生廢物,特別重要的是減少廢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來獲取能源。這些原則在國際上被簡化為4R原則,即Reduce(減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環)。

國內著名循環經濟研究專家季昆森提出:減量化原則的運用,可概括為“九節一減”,包括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電、節油、節柴(煤)、節糧和減人。再利用原則的運用表現為做強加工業,主要體現在對各類農產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產品及有機廢棄物,進行系列開發、反復加工、深度加工,不斷增值。農產品加工后的廢棄物多屬于原來農產品的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機質,相對開發價值高,開發成本低,且開發技術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過主產業。進一步探索農業節本增效新途徑,逐步實現粗放農業向精準農業的轉變,如:實施“藏糧于土”、“藏糧于科技”戰略,保持和提高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產力,處理好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的矛盾;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優勢產業帶建設,發揮集約種植優勢,提高規模效益;推廣立體種植和間作套種技術,不斷提高復種指數,提高耕地的綜合產出效率;做好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配合滴灌技術,逐步實現粗放農業向精準農業的轉變。“白色農業”是再循環原則運用的具體體現,“白色農業”目前在農村運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氣,將人與畜禽糞便、農業廢棄物通過微生物發酵產生沼氣,可以生產出無公害綠色食品、無污染飼料、肥料、農藥以及取之不盡的能源。近幾十年來,中國在發展農業微生物能源——沼氣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績,在利用農業廢棄纖維質資源用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酒精來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資源方面也取得進展。運用再循環原則,就是要在經營生態環境上做文章,開發安全優質農產品。

2 關注農村循環經濟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

就整個社會來講,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進行資源審視,密切關注資源循環中的開采、消耗、廢棄物產生、農業產業鏈延伸、資源再生等各個環節的基本途徑和重點領域,農村循環經濟也不例外。

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在農業資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利用效率為重點,尤其是對生物質能和微生物資源進行循環利用方面探索新的發展思路;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時時處處考慮節能降耗;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在農業“廢棄物”處理方面,實行資源化利用,實現種植業生產所積累的生物資源全程化利用,畜禽養殖業低排放與糞便利用的資源化;在農業產業鏈延伸方面,實行清潔生產,使上一環節的廢棄物作為下一環節的資源,增加價值鏈,拓展農業產業化空間;重點關注農業產業循環鏈的內生延伸與產業聯動,加強農業產業循環鏈整合思路、途徑與模式,拓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域;在再生資源環節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

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不合理地農藥用藥及化肥施用、畜禽糞便排放、農田廢棄物處置等,造成農業系統中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立體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國每年因過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 000多萬噸的氮流失到農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淺海水域生態系統富營養化,導致水藻生長過盛,水體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時,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溫室氣體氧化亞氮形式逸失到空氣里。

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在農村社區建設方面,著力建設循環型社區,開發沼氣、太陽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減少外部能量輸入,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實現農村社會生活的“干凈化”消費,改善生活環境。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實際上是一種技術范式的革命。近期,應重點在農業清潔化生產的技術鏈接、綠色生產技術和農業資源多級轉化、高效利用與廢棄物再生技術、循環農業技術標準規范、農村生態小城鎮建設技術等層面,開展整合與集成研究,建立相對完善的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綠色技術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環境工程技術,進行廢棄物再利用的資源化技術和生產過程的無廢、少廢及生產綠色產品的清潔生產技術等。建立綠色技術體系的關鍵是積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盡可能把環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

3 探索農村循環經濟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

生態農業是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下,根據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規律建立起來的綜合農業生態系統,是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融為一體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是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積極探索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就是要根據生態循環再利用、再生產的循環鏈的原理來抓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統一,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探索和推廣農村循環經濟的產業發展模式。只有從資源、環境、產業與消費以及綜合循環經濟的角度,探索以“無害化、低排放、零破壞、高效益、可持續”統籌規劃農業與農村產業、農村生產與生活、農村社區建設與城鎮化發展,深入研究我國循環型農業的發展與重點領域,才能合理構建循環型農村經濟體系。

農業是栽培農作物和飼養牲畜的生產事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農業還包括林業、漁業和農村副業等項生產在內。因此,農業循環經濟框架可以從“四個方面”為主線來形成,即以糧食及其他農副產品龍頭加工企業為依托的加工企業循環經濟鏈條;以畜牧、水產生產加工企業為依托的畜牧、水產加工循環經濟鏈條,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原料,加工企業要采取先進節能、無污染技術改造傳統工藝,提高企業的比較效益;以林業及其加工業為依托的林業循環經濟鏈條;以秸稈綜合利用為重點的秸稈循環經濟鏈條。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領導干部循環經濟知識讀本》一書,總結了我國農村循環經濟的主要產業發展模式以及障礙與對策,認為目前農村循環經濟主要呈現四大產業發展模式:種植業與養殖業的循環生產模式、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生產模式、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業的循環模式、區域一體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例如,珠三角地區的“基塘”符合系統模式,江南地區的“鴨稻共生”系統模式,北方的“四位一體”系統模式、南方的“豬——沼——果——豬”系統模式等,都是我國農民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的比較具體而典型的農村循環經濟模式,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可貴的理論和實踐的借鑒。

4 構建合理的生態村鎮體系

農業是百業之基,而“三農問題”是中國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問題。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生態型村鎮建設,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形式,并要求從四個子系統來著力構建:一是循環經濟產業體系。主要涵蓋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三大產業,它要求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工藝和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辦好生態旅游、綠色飯店和各種綠色服務業。加快傳統農業向工業型大農業發展的步伐,培植農業循環經濟載體。一方面,搞好循環型農業工業園區建設,制訂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聚集的工業園區發展規劃,以生產要素為紐帶,將具有上下游共生關系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園區內,實現有害污染物在園區內的閉路循環。另一方面,做好農副產品出口基地園區建設,大力推進出口農產品的清潔生產,使農副產品達到質量、環保等方面的國際標準。二是村鎮基礎設施體系。重點是水系統、能源系統、交通系統和建筑系統。要解決水量不均、水質不高的問題,積極治理和預防水、旱災害,做好做足“水文章”;要大力開展節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如發展沼氣、太陽能、小水電、地熱能、潮汐能、風能等;要完善農村道路布局工作;大力推行建筑節能省地治污技術,使用新型環保建材,體現地方特色建筑風格。三是生態環保體系。要精心挑選搭配綠化樹種,有效治污和分類回收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垃圾等。四是社會事業體系。要樹立全面的發展觀,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統籌規劃,整體推進。

構建合理的生態村鎮體系,關鍵在于先行設計,也就是說要從規劃設計、環境設計、住區設計、產業設計、景觀設計等五個方面進行整體策劃和設計。

5 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農村循環經濟更被專家稱為化解“三農”問題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在我國被提出并重視后,大都把視角放在城市工業上,其正確性是毫無懷疑的。因為循環經濟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西方發達國家正是因為工業不循環發展造成了嚴重工業污染而逼出循環經濟的。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70%以上的農業大國,跟工業化程度很高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情有很大的區別,加上我國存在嚴重的“三農”問題。我國的農業生業生態、農村污染、農民人均資源貧乏,都有待循環經濟解決。因此,我國發展循環經濟要突出農村,要以發展農村循環經濟,來解決“三農”問題。建立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保障體系,制定相應的政策保障體系與扶持措施。近期考慮開展循環農業促進法的前期工作,盡可能出臺“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從稅收、金融保障等方面制定促進循環型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十一五”期間以國家投入為引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體系,在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農作物秸稈與畜禽的糞便資源化與無害化處理、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清潔生產與產業鏈整合、農村社區“凈化”等方面在全國開展若干個示范工程建設,以帶動農業循環經濟的廣泛應用。

國家應立即著手制定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開辟資金渠道,建設若干領域的農業循環經濟的示范工程,加強制度創新,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發展現代化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

1 解振華.領導干部循環經濟知識讀本[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2 解振華.關于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幾點思考[N].光明日報,2003-11-03

農村循環經濟發展范文第2篇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轉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改變傳統農業的重要措施

傳統農業的生產是一種“資源——產品——廢物排放”的單一化、專一化的經濟模式,這種生產經營模式特征是資源高消耗,廢棄物的高排放,物質和能量的低利用。所以,傳統的生產模式和經濟增長方式所造成的結果是人口、資源和環境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在農村發展循環經濟,對農業資源的不斷循環利用,將清潔生產與廢物利用合為一體,實現農業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生產的和諧的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種養植循環過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種模式是對傳統農業的革新,改變了原來農村經濟的增長方式,將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

我國的改革開放首先是從農村開始,并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時至今日,我國農村的發展走的是一條粗放式的發展道路,大多數采用的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甚至是竭澤而漁的生產模式,造成了環境污染嚴重、水土流失加劇、資源匱乏。就拿農村污染來講,有農業生產造成的以面積污染為主的農獸藥污染、化肥污染、農膜污染和規模化畜禽魚養殖污染;有由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正常后產生的生活污染;有鄉鎮企業布局不當、治理不力的工業污染等等,這些都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威脅,對不少地方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后果,要解決這些問題,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是最有效的途徑。這主要是,農村循環經濟是通過修復農業生產鏈,有效利用農業廢棄物,提高循環利用率,從而推進農業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達到解決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

三、發展循環經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實現途徑

農民增收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用內容之一。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各級政府都花了大力氣,雖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增產不增收的現象相當嚴重,活勞動量的支付與受益,有不少是不成正比例發展的。在農村發展循環經濟,對農產品和畜牧等產品進行深加工,對農村中的大量“廢棄”物進行再利用,比如,以水稻種植為例,水稻——養雞——雞肉加工、出售——雞毛加工——加工的下腳料用于養魚——雞的排泄物加工——有機肥料水稻種植業,甘蔗、玉米等農作物的種植也一樣,只要認真進行循環經濟的運作,農民就能在多個生產環節中得到收益,并且還能促進農業的產業化,為中小城市建設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為就地就近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創造更多條件。因此,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實現形式。

當前農村發展循環經濟,筆者認為應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

1.加大宣傳力度 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意識

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是提高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重要手段,是一項涉及各行各業、千家萬戶的事業,為此,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開展輿論宣傳和科普教育,大力宣傳和普及農村循環經濟和節約型社會知識,提倡綠色消費觀念,開展生態公益活動,把節肥、節藥、節水、節柴、節糧和垃圾分類回收等變成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逐步使廣大農民形成循環型農業和節約型社會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改變傳統而落后的生產和經濟增長方式,走發展循環經濟之路,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

2.建立循環節約型農業

對此一是建立立體種植、養殖模式,以大田作物為主進行三元結構的輪作復種,間套種,并與養殖業結合,達到土地資源的最大利用率:二是建立“種、養、加”一體化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以種養結合為基礎,種養加一體化開發為重點,廢棄物資源利用為紐帶,實現系統內物質循環利用,全程防護,減少污染,提高效益;三是建立有機農業開發模式,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建立生產基地,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等農用物質使用量和使用強度,降低土壤重金屬、水體營養化等污染程度,改善種植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安全質量;四是建立林業生態工程、畜牧業和水產業的循環經濟模式,確保鄉村的青山綠水永存;五是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建立加工廢棄物就地利用模式,對于易于腐爛或附加值較低的農產品固體廢棄物、液體廢棄物,采取就地利用的循環模式,確保盡可能少的廢棄物排放。

3.建立節約生態農村

江西省農民在過去的歲月里創造了“豬——沼——果”這一農村發展循環經濟的新模式,這一模式曾被農業部確定為“南方生態模式”向全國推廣。今后我們要繼續實施“豬——沼——果”模式,并不斷創新和完善這一模式,提升綜合效益。從目前實踐的情況來看,還應當把“豬——沼——果”模式與發展生態農業有機結合,充分利用沼氣池上傳下帶的紐帶作用,形成以沼促農,以農促沼的良性循環,把“豬——沼——果“模式和建設生態庭院有機結合。沼氣池建設推動庭院經濟的發展,使遍布山鄉小庭院變成一個個有特色的小種植園、小養豬場、小加工廠等,實現“小庭院、大效益”。同時又把“豬——沼——果”模式與發展生態旅游有機結合,增強發展新優勢,使生態旅游業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總之是做足“豬——沼——果”模式文章,通過“山頂種林、山腰種果、山下養豬、水面養魚、沼氣翥飯、沼液施肥”實現節肥減藥,變廢為糧,變廢為錢,把廣闊的農村建成節約型生態農村、綠色田野、幸福冢園。

農村循環經濟發展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農業循環經濟; 新農村建設; 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4-0046-02

1 引言

發展和保護之間有矛盾,也有統一。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期,如何利用農業循環經濟來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農村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找一條新路子,既實現農村社會經濟的繁榮,也保護好農村的青山綠水。通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既改變了農村的村容村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同時也實現了農村發展的可持續性,這對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小康社會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2 發展好農業循環經濟的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的就是為農民朋友們提供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以期逐步綜合農村與城鎮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不僅是生活水平,也包含了居住環境。而我們提倡的農業循環經濟恰是以農業資源的再生循環,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甚至不污染來保護環境,將農村農作生產時留下的秸稈、動物糞便轉換成再生資源,將本來可能視為污染物的東西轉變成寶貴的生物資源,使得農業生產物每個階段的生產物都進入了循環系統,從而實現了“生產資源―農作物產品―廢棄物―資源”的綠色農業系統。通過這樣的生態循環,既節約了能源,又美化了農村環境,這樣的農業循環體統將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充分體現它的重要性,也將會成為建好新農村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2.1 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有利于農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從外部環境改善農村的村容村貌。在農業循環經濟大力發展的同時,農業產品也會相應的升級換代,農民收入也會相應的增加,農民生活的幸福指數也會提高,這一系列過程的實現都符合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初衷,達到了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來促進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來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態。

2.2 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它增加了農業生產的過程,增多了產業化的節點,從而增加了用工的需求,擴大了農村的就業需求,這樣可以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問題,讓農民不用離開家就可以就業,從另一層面解決了農村空巢老人的贍養問題,解決了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突出的問題。綜合來講,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不僅擴大了農村人口就業難的問題,也解決了農民外出務工而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2.3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業資源有效保護和利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它是遵循“零污染、零排放”的原則,一是農業資源得到了最大休的利用,節約了資源,二是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實現“零污染、零排放”,從而對農村環境不會造成破壞,保護了環境,保護了業資源,實現了農村環境的美化目標,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使農村環境更加美化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 循環農業產業化與傳統農業產業化的區別

3.1符合生態農業的要求是循環農業產業化的一大基本特征。也就是說,可以通過增加科技投入,促進農業的專門化生產和規模化運作,為贏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最優結果創造條件。

3.2循環農業產業化提倡產業集群化、多樣化,主導產業要和其他產業共同發展,它強調了進一步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特別是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來降低生態環境的外在風險。

3.3循環農業產業化是以實現社會資源環境協同發展為基本切入點。

3.4循環農業產業化生產環節必然要經歷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的良性互動過程,生產的末端盡可能地減少形成廢棄物的可能性,而僅有的廢棄物也要通過多級利用實現再一次減量化,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4 循環農業產業化新模式的構建路徑與實施途徑

循環農業產業化新模式,即市場主導、要素優化組合和資源保護型的三種實施途徑。循環農業產業生產可以充分利用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將其每個生產節點的產生物進行消化,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再利用。目前在農業循環經濟產業中主要有以下這些模式:

4.1 綠色的種植業工程。通過種植綠色果蔬,可將生產出來的綠色無污染產品直接投放市場;可將生產出來的綠色無污染產品制成動物飼料;可將種植業進行科學規劃,結合目前觀光農業的發展,以種植業帶動農業觀光旅游業的發展。

4.2 養殖業工程。通過種植業生產出來的綠色飼料,規模化地進行養殖業的開發,在充分消化種植業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時,可以生產出綠色的養殖業產品,這也正好順應現代生活對綠色養殖業產品的需求。

4.3 沼氣開發工程。種植業和養殖業必將產生出一定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恰好是沼氣生產最好的資源。將種植業的廢棄物和養植業所產生的動物糞便轉化成沼氣,一是解決了生產過程中的能源問題,也為這些廢棄物的處理找到了去處,也為新農村的建設帶來了一個潔凈的環境。

4.4 循環模式的建立。在沼氣生產中產生的沼液和養殖業中的動物糞便,這可是種植業所需的養份。通過這樣的“種植業―養殖業―沼氣生產―種植業”的產業循環,不但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同時發展無污染、無公害的生態循環農業產業。

5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對建設新農村重要性

5.1 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注重循環體系的建立,通過建立循環農業體系來提升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的經濟體系。

5.2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實現農業生產各個節點的技術措施完善,可實現農業生產規范化、長遠化和資源再生化。

6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面臨的困難

發展農業循環型經濟,實現農業生產的循環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村村容村貌的改觀,從而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過程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以解決。

6.1 思想觀念的改變。只有從思想上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有了一個長遠的認識,從根本上接受了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理解了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認同了這樣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的先進理念,循環農業經濟體系才能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才能順利的進行推廣利用。

6.2 從教育培訓上進行加強。要真正實現循環農業經濟的實施應用,沒有一支過硬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是不行的,只有從教育培訓上找突破口,通過一定的示范帶動,才能打消農民的顧慮,能通過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來實現農民脫貧,實現農村全面小康。

6.3 加強政府資金投入力度。因農業循環經濟是一個周期比較長,見效慢的產業鏈,在短期內老百姓很難看到收益。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加大財政扶持的力度,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支持,并且要完善相信的政策法規,建立系列的長效機制,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上給予政策引導。政府也可通過出臺政策的辦法,落實試行農業產業化大型龍頭企業專項貸款制度的新舉措,并且通過放寬和規范農業龍頭企業的貸款條件和年限,擴大信貸的規模,努力采取“封閉運行與專項放貸并行”的辦法,確保農業循環體系運行過程中對資金的需求。

農業循環經濟是一個周期長、見效慢的系統工程,我們政府只有從思想上給予引導,從政策上給予傾斜,從資金上給予支持,這條路子能能夠走下去,也才能很好的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彩云,龍和,王小慈.發展循環經濟優化新農村資源環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5).

[2] 任平,周介銘,曾永明,張果.基礎于新農村建設視角的循環經濟發展評價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

[3] 永耀輝.論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0(1).

農村循環經濟發展范文第4篇

1、轉變發展觀念,完善建.設體系

第一,要加大現代生態農業宣傳,使山東省群眾尤其是農民能夠更好地認識生態農業。為此,要拓寬宣傳渠道,豐富宣傳形式,綜合使用電視、廣播、報紙等方式在山東省普及生態農業技術和環境資源保護方面的知識與法律法規,以便當地農民能夠轉變傳統觀念,樹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意識,培養綠色消費和清潔生產等習慣[1]。第二,要建立科學發展觀念,加強理論整合與創新。例如,可以對社會學、環境學、生態學、經濟學以及農學等領域的理論知識與方法進行整合、創新,并綜合山東省農業科學技術的運用現狀進行優化、完善,以便構建的農業理論體系既順應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形勢,又符合山東省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情況,從而確保山東省能夠有序開展現代生態農業活動,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三,要積極學習國內外成功經驗,尤其要合理借鑒關于環境、資源保護和生態農業方面的法律法規。同時,在學習借鑒過程中要注意根據山東省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以免因理論脫離實際情況,產生消極作用,甚至妨礙生態農業建設。第四,要進一步完善農業核算體系,優化成本核算制度,并努力將我國制定的綠色GDP統計政策落到實處,加強自然資源的管理,采取積極措施建立系統、全面的經濟評價體系,促使生態農業朝著健康、可量化的方向發展。

2、重視環境保護,加快建設進程

第一,要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加強對生態農業建設的投入,逐步建立起與生態農業發展相匹配的政策體系。現代生態農業對物力、人力、財力以及科技力有著相對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快生態農業的建設進程,必須重視前期投入。山東省生態農業具有起點低、經濟效益薄弱、經營規模小且分散、發展層次低等特點,這都要求山東各級政府重視制約因素,通過學習優秀經驗結合當地情況,增強對生態農業建設的資金投入、政策扶持、以及相關工程建設等。第二,要重視機制的積極作用,通過建立并完善生態農業建設的激勵機制,促進當地企業、單位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生態農業建設工作中來,通過水土保護、植樹綠化等一系列的農業綜合開發行動,促進山東省生態農業建設的發展。第三,要加強對當地環境污染的控制,實現農業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逐步實現使用有機肥與無毒副作用的生物肥料,嚴格控制農藥、化肥等相關化學物的使用,從源頭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通過控制減少污染,加強生態防護林等體系的建設,控制山東省水土流失的現狀,并實現生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化發展。另外,要實現生態農業的標準化發展,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農業標準化體系,從而有效發揮標準化的積極作用,指導山東省生態農業朝著有序方向發展。

3、深化技術創新,夯實技術基礎

第一,要增強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支持,深化技術創新,不斷夯實生態農業技術基礎,促進山東省生態農業發展技術水平的全面提升。通過建立多種生態農業科技投資體系,為當地生態農業技術開發和推廣提供有效的經濟保障。同時,要建立有效的收益機制,實現技術創新與經濟效益的和諧發展。第二,傳統農業的優秀技術要加以改進與創新,促進傳統技術的有效利用與發展。山東省傳統農業發展基礎濃厚,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要對傳統農業進行有效的繼承發展。第三,要對生態農業技術進行有效推廣,豐富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渠道,建立全面的推廣體系,培養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人員,從而促進山東省生態農業技術成果利用率的提升[2]。

4、增強農民素質,構建多重模式

第一,要重視農民素質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不斷提升農民的文化技術素質,促進生態農業的長遠發展。通過職業技術培訓,加強農民文化技術修養的積累,促進山東省農民文化技術素質的全面有效提升。第二,要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指導農民進行科學飼養、科學施肥施藥,從而實現科學耕作,生態種植,促進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發展,提升生態農業的技術成果轉化率。第三,要有效發揮山東省優秀的農業資源,提升資源利用率,構建生態農業發展的多重模式。首先,要不斷優化生態農業發展結構,調整山東省農業種植業結構,促進優質經濟作物的種植,發展多種方式經營。其次,要將水土保持與農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促進山東農業經濟結構的合理發展。

農村循環經濟發展范文第5篇

【關鍵詞】循環經濟;農村循環經濟;建設

一、前言

目前,傳統生產和消費活動中殘余物幾乎全部進入公共領域,重新返回大氣圈和生物圈,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農業生產的增長也是以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為代價的。現行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對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間,必然導致經濟停滯、下降,破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和平衡。為了解決傳統生產方式帶來的諸多弊端,在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一種新的發展模式—農村循環經濟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循環經濟以資源循環利用為途徑,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能源為重點,以減量(Reduce)、再生(Recover)、再用(Reuse)和循環(Recycle)(4R原則)為原則,實現經濟的循環發展,首先要避免產生廢物,特別重要的是減少廢物的排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來獲取能源。而農村循環經濟是在農業生產和農村工業發展過程中,在資源開發、生產活動、產品消費和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中,通過產業組合使資源得到循環利用、生態環境得以有效保育、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農村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得到協調的發展模式。

二、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好處

1.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加快了農村經濟發展。

以沼氣為紐帶,發展畜、菜、果、沼、魚等生態型、環保型、經濟型的農村循環經濟模式,產生的經濟效益顯著,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2.有效地調整了農村用能結構,保護了農村生態環境。

農村循環經濟改變了過去對秸稈和柴薪燃燒對大氣的污染,而改用沼氣供能,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家園,將傳統農業生產、生活方式向“減量、再用、循環”的農村循環經濟模式轉變,采用與環境相容的綠色環保型、資源可再生利用型,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3.有效地補充了農村能源供給,節約了不可再生資源。

農村沼氣的供應有力地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煤炭的消耗。根據農業部測算1立方米沼氣燃燒熱值相當于2kg標煤,一口沼氣池,一年產生的能量分別相當于840kg標準煤、130kg液化氣。因此沼氣的應用保護和節約了煤炭資源,實現了循環經濟中減少不可再生資源消耗(減量化)的原則。

4.保護了森林植被,改善了生態環境。

發展沼氣用作生活燃料,改變了農民的燃料構成,每口8~10立方米沼氣池戶年產沼氣450立方米以上,年均可節柴3.16噸,相當于保護0.33公頃的林木,因此,它控制水土流失、保護了森林植被,改善了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實現了循環經濟中資源低耗原則。

5.提高了土壤地力,改善了農業生產環境。

沼肥是優質高效的有機肥,有利于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沼液對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有防治和抑制作用,用于種植農作物及果蔬產品,可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減少農業生產環境污染和農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殘留量,實現了再利用生產,凈化了農業生產環境,有利于無公害農副產品的發展,保護人民健康。

6.改變了農民生產生活方式,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沼氣池建設與改廁、改圈、改灶結合,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農戶使用了優質的沼氣能源,瓷磚灶臺取代了泥磚灶臺,廚房干凈又整潔,廁所由“臟、爛、臭”向無害化衛生廁所發展,從而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環境衛生,增強了農民環保意識,提高了群眾健康水平,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發展,有利于建設農村小康社會。

三、農村循環經濟的現狀

(一)循環經濟的觀念缺乏

農民往往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一些地方領導對農村循環經濟建設的重要性及緊迫性尚未引起足夠重視,有的甚至還提出一些不利于農村循環經濟建設的口號和建議。對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輿論宣傳缺乏力度,宣傳渠道和形式單一,缺乏應有的環境。這種觀念的缺乏致使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已成為制約農村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缺乏系統的促進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規

雖然我國已頒布《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和《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并制定一系列促進企業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的政策。但我國的環保法律仍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過于強調污染發生后的被動措施,某些條款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籠統表述,專門針對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法規還沒有制定,不能適應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要求。

(三)技術研發滯后

科學技術是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撐,而且循環鏈越長,所需的技術就越復雜、越精細。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不僅農村循環經濟發展中急需的技術無法得到滿足,而且已有的技術推廣應用也很不到位。總體看,我國農業技術的整體水平相對較低,而且推廣應用效率低。

(四)農民文化素質較低

農民素質是影響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才能擔當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重任。但我國的農民素質還遠達不到這一要求。農民素質低下將會影響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口市| 沙洋县| 小金县| 霍州市| 兰西县| 浮山县| 常山县| 萍乡市| 肇源县| 蕉岭县| 林西县| 临桂县| 兖州市| 肥乡县| 西青区| 峨眉山市| 卢湾区| 团风县| 山阳县| 平罗县| 宁国市| 阳谷县| 行唐县| 延边| 泰安市| 章丘市| 白山市| 玛纳斯县| 宿州市| 阿图什市| 资中县| 临颍县| 永定县| 扎鲁特旗| 孟津县| 南华县| 福州市| 天台县| 德令哈市| 泌阳县| 沐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