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村建設理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內容提要】首先探討了地區形象的概念和地區形象的構成,認為地區形象系統是由理念識別、行為識別和視覺識別要素組成,其中理論識別是核心。其次,重點討論了中關村形象定位中理念的確立問題,認為可以將中關村的發展理念概括為:“以強國為目的,以知識為基礎,以創新為動力,以人才為支柱,以市場為導向”。最后,就中關村發展理念的實現提出了建議。
【英文摘要】Regional Image(RI) is one kindofimportantresourcesofthe region.RI can beconsideredasthereflectionoftheideology of the region withthepast, thepresentandthefuture.In Regional Image System (RIS),it includes 3partsofcompose,Mind Identity (MI), Behavioral Identity( BI) andVisual Identity (VI).Among these parts,MI is the kernel. Zhong-guang Cun faces new challenge and chances in the newcentury.In order to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China andgreaterprogress,Zhong-guan Cun needs to improve itsRegional Image.To establish the RI ofZhong- guanCun, the MI is thekey.Considering thevanguardroleofZhong- guanCunintheChinese process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MIofRISis more important. The MI of Zhong-guan Cun maybedescribedas following:\The aim is to build a powerful state.Thebaseis knowledge. The impetusisbringforthnewideas. Themainstay is talent. The guide is market.\
【關 鍵 詞】地區形象/理念識別/行為識別/視覺識別/形象設計/中關村
regionalimage/mindidentity/behavioralidentity/visualidentity/image design/Zhong-guan Cun
【正 文】
1地區形象建設基本問題
1.1地區形象的構成要素及其含義
在地區形象系統(Regional Image System)中,包含MI (理念識別)、BI(行為識別)和VI(視覺識別)三個系統。三個系統相互作用,構成地區形象這一有機統一整體。但是,MI、BI和VI在地區形象系統中,又具有明顯的層次性。MI是地區形象系統中的核心,也是地區形象系統的最高層次和最高等級。MI統率地區形象系統,體現地區形象系統的精髓。BI和VI都必須服從MI所規定的指導思想。例如在中國,傳統的文化價值觀滲透在每一個地區的精神當中。不管是六朝古都,還是新興的特區城市,盡管它們的指導思想會各具特色,但總體上都不應違背中華民族勤奮、刻苦、踏實、上進的傳統精神。
1.1.1理念識別的含義
理念屬于思想、意識的范疇,它包括文化傳統、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美學和哲學等多方面的內容。在地區形象系統中,MI是核心、是主導。
在地區形象系統中,我們可以將MI定義為:MI是地區形象系統的基礎和基本精神所在,是在地區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MI既繼承一個地區優良傳統,又適應時代要求,是具有地區特色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的信念,是地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地區持續發展的根本驅動力。
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MI在地區形象系統中的含義。
首先,MI是地區形象系統的基礎。理念,是關于地區發展的根本觀念,是對地區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和現實的科學認識,包括對過去和現狀的評價和對未來的判斷。因此,理念是形成科學合理的地區形象的第一步。
理念又是有關地區發展指導思想的集中體現。理念是對地區發展最終目標的哲學層次的思考,它所概括的目標體系和價值取向是地區公眾意志的集中體現。因此,地區的理念識別是地區發展的“向導”,為地區發展樹立明確的方向,是地區形象系統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MI還是BI和VI的基礎和前提。BI 是地區在地區形象系統中的“做法”,是地區理念訴諸有計劃的行為方式的體現,在地區有關法規制度、行為規范、對外關系和公益事業中表現出來,使理念化為有生命的行為。地區內的各種活動只有充分體現地區理念,才能使地區形象有一個統一的內核。VI是地區形象的視覺展示,是地區形象的外在表現,也是地區形象的靜態傳播過程。與BI類似,VI也必須MI服務,在各個環節和各種條件下,VI要盡可能將不可直接觸及的地區理念用充滿美感的視覺形象展現出來。所以,MI是BI和VI的基礎和原動力,BI和VI一定要在MI的統率和制約下完成。
其次,理念又是對地區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和現實的科學認識,包括對過去和現狀的評價以及對未來的判斷。因此,理念的形成必然是地區長期發展的積累。
另外,理念還是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驅動力。
1.1.2行為識別的含義
地區行為形象,是指地區的主體(人和組織)在一切行為中表現出來的地區動態形象。BI是MI的活化,它將MI的抽象理念具體化為區域各種組織和公眾的規范的行為。BI就是地區理念信息的動態傳播過程,是地區主體在地區形象系統戰略中的“做法”,行為識別是地區形象識別的一種動態識別形式。
當今時代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群體化和價值觀念趨同化的時代,在“趨同化”過程中,個性被抹殺。這種畸形發展過程,正是行為規范的沒落。
1.1.3視覺識別的含義
視覺識別系統,是指純屬視覺信息傳遞的各種形式的統一,是具體化、視覺化的傳遞形式,是地區形象系統中項目最多、層面最廣、效果最直接的向社會傳遞信息的部分。
VI是MI、BI和視覺傳達設計的統一體,是地區與公眾溝通的最有效手段,根據有關調查資料說明,在人類憑感覺所接收到的外界信息中,83%是來自視覺的感應,并且視覺獲得的信息也最容易被記憶和回憶,因此,在地區形象系統中,以視覺化要素為中心的VI是塑造地區形象、展示地區形象最快捷的方式。
1.2地區形象的美學特征
創造良好的美譽度,是建設地區形象的目標之一。馬克思說過:“社會進步是人類對美是追求的結晶。”地區形象的巨大吸引力,除了其在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它所具有的獨特的美學特征也是重要原因。
1.2.1自然美特征
自然美是指客觀存在于自然界里的自然景物所顯示出來的美,自然美是相對于社會美而言的。自然美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景物之中,并不意味著自然界與自然美等同起來。地區形象具有自然美的特征,是根植于地區自然、社會、經濟、歷史背景所決定的。
在地區形象中,如何體現自然美的特征呢?
第一,地區形象本身就包含地區的自然界和其中自然美的要素;第二,地區形象中自然美是其它形式的美感和社會美如藝術美的基礎。
1.2.2社會美特征
社會美,顧名思義,是一種存在于社會之中的美。當然,不是一切社會事物都是美的。只是有益于人類的健康發展、有助于促進、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社會實踐、社會事物才是真正的社會美。
社會美,比之自然美更加豐富,亦更加復雜。在地區形象中,更多地展示的便是社會美。首先是人的美。人的美,是由外在美和內在美構成的。人的外在美,包括人的形體美、儀態美和語言行為美。人的內在美更加重要,包括思想品德美、性格美和才能美方面。具有內在美,是地區形象追求的目標之一,也是地區形象是否真正美好的標準。
社會美還表現在地區形象建設本身是促進、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科學實踐。地區形象中的自然美和社會美的升華便是藝術美。藝術美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美和社會美主觀反映的產物,是美的創造性反映形態。在地區形象系統中,藝術美的特征集中地體現在VI當中。VI的獨創性、典型性,正是由于VI所具有的藝術美的特點所決定的。
2中關村形象設計與實現
“國務院關于建議中關村科技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為世紀之交的北京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按照國務院的批復,中關村中心面積為75平方公里(km[2],下同),發展區的面積更高達355平方公里。面積之大,幾乎相當于1990年北京市區建成區的面積(397平方公里)。因此, 中關村的建設和發展,絕不僅僅是建設一個開發區的問題,而是要創建一個在新的世紀領導中國乃至太平洋地區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增長點,是北京市“城中之城”的建設問題。
綜觀國際國內科技園區發展的經驗教訓,科技園區的形象目標定位準確與否十分重要。而在形象設計當中,理念的確立又居于核心地位。理念的確立,關鍵在于“立意要高,起點要實”。中關村今天遲遲不能擺脫人們心中“電子一條街”的印象,主要便是由于當初的立意不夠高,或者說當初未能預料到知識經濟的巨大作用。因此,在此次大規模建設中關村的序幕開啟之時,明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理念至關重要。
根據前文有關理念確立的原則,作者認為,在當前,可以將中關村的發展理念概括為:“以強國為目的,以知識為基礎,以創新為動力,以人才為支柱,以市場為導向”。
第一,以強國為目的。“富”國和“強”國,一字之差,含義迥異。中關村科技園區作為中國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作為薈萃眾多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的知識密集區,它對于中國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帶動以信息產業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不是以創造多少個億的產值為根本目標。它要為中國的強大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落后就要挨打”的警世名言提醒我們中關村要擔負更多的責任。
以強國為本,必然要求在有些時候要“舍小家為大家”。在市場經濟為條件的中關村地區而言,政府的支持,對于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基礎研究必不可少。
第二,以知識為基礎。這句話有兩個含義,一是中關村作為高新技術開發區,需要有強大的、領先的科學知識為背景;二是中關村園區以科學院、北大、清華等眾多知識密集型單位為依托,具有以知識為基礎發展的條件。
重視知識,重視發展知識經濟,已經成為世紀之交人們的共識。但在實踐當中,特別是具體到中關村的發展歷程來看,知識的基礎作用體現得并不明顯。以“兩通兩海”成立為代表的早期,中關村不過是知識分子走出象牙塔的第一步。“方正”和“聯想”的崛起,才真正體現了以知識為基礎的中關村的雄厚實力。
第三,以創新為動力。中關村的發展基礎,在于其雄厚密集的知識基礎。但中關村能夠在20年左右的時間改頭換面,大有成為“中國硅谷”之勢,其根本動力在于創新。最初的“兩通兩海”、“電子一條街”的成功在于體制的創新,使得眾多知識分子不再為象牙塔所束縛。而后的“方正”、“同方”等校企的崛起,直接得益于知識創新的成果。今天,以至將來,中關村的持久發展還是在于創新。
思想觀念和體制的創新有時比科技發明更為困難。但是,由于觀念和體制創新的重要意義,在大規模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過程中,老觀念必需要打破,更多的新思維、新創意要引進來。
第四,以人才為支柱。中關村最大的優勢是知識和人才的集聚,知識經濟中競爭的本質便是人才的競爭。以王選為代表的中科院院士、以柳傳志為代表的中青年新生代科技工作者,都以他們的睿智和勤奮引導和支撐著中關村的發展。
以人才為支柱的中關村,也還存在著不重視人才的情況。大批渴望成功、有知識有能力的青年人在默默奮斗,但社會、政府、企業給予他們的關注都還不夠。社會保障體系和風險投資制度的不完善,大批企業忽視現代人的終身教育問題,都阻礙了青年人更快成長。以人才為支柱,也意味著人才培養模式革新的重要性。
第五,以市場為導向。中關村發展歷程本身便是市場導向作用的最佳證明。當初的“電子一條街”和80年代中國市場經濟不太發達的現實是一致的;而今天大規模建設中關村也是市場日益發展的必然要求。市場是盤活中關村的源動力,也應該是改造和建設中關村的調節者。在中關村的規劃和建設中,都應該考慮市場本身的規律,不能只顧眼前,為將來留下隱患。
總之,中關村的建設,不光是北京市的事,也不僅是一二十年的事,它的建設必須有完整而合理的理念作為指導。
3中關村形象建設的理念識別實現
有關發展的“理念”形成之后,關鍵在于理念識別的實施、貫徹與落實。正如前文所說,地區形象中理念是其核心,是整個地區形象設計與建設能否最終達到預期目標的決定性因素。理念識別的實現最終要對地區形象中BI和VI的設計與實現起指導作用。地區形象建設中理念識別的實施與實現舉足輕重。
中關村發展理念的實現,實質上是理念滲透于和園區發展有關的組織、企事業單位、公眾、傳媒等所有與園區形象有關的要素之中的過程,是MI滲透于園區形象的行為和視覺識別的過程,其目的是要將中關村形象的抽象的理念轉化為較為具體的各要素的共同的價值觀和行動,將理念的巨大能量釋放出來。
形象建設中理念識別的過程,就是將高度抽象的理性描述轉化為區域內公眾的自覺行為,并對外進行輻射和拓展的過程。一般來說,理念識別的程序必須包括以下幾個過程:
第一,教育和了解階段。由于發展理念高度抽象和概括,是中關村精神的集中表現,具有前瞻性和統率性,對園區內公眾的相關教育十分重要。教育的過程也是公眾了解地區形象和理念的過程,就是要運用各種傳媒和各種機會、手段,切實有效地傳播發展理念,讓公眾了解園區發展的長久和近期的目標和價值取向,喚醒公眾形象意識。
第二,體會領悟階段。教育和宣傳,讓公眾了解發展理念,僅僅是個開端,是實施形象理念識別的一個起點,更重要的步驟是要引導公眾深刻領會理念識別的實質。體會的過程是一個公眾積極參與理念識別的過程。公眾在了解MI的基礎上,直抒己見,談談自己對MI有什么意見。因此,體會MI的過程也是完善MI的過程。
在體會的基礎上,公眾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逐漸領悟MI的精神實質,領悟到MI的深刻內涵及其真諦,公眾參與MI也會成為一種自覺行動。
第三,完善與實施階段,在了解、領悟MI內涵的基礎上,把對MI的理解轉化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行動,就是MI的實施階段。
如果說在前面兩個階段,政府和MI的設計者在其中占主導地位,在實施的最后階段,公眾應該成為實現MI的主體,而政府主要是發揮其調控作用,鼓勵先進,促進后進,使得MI的實現有一個完美的結果。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三個階段的劃分不是絕對的。事實上,三個階段是交融在一起的,MI實現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最終的實際效果,注重實際行動,防止走過場。
參考文獻
[1]羅治英.DIS:地區形象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7.
[2]朱厚澤.“地區形象設計與建設”斷想[N].工人日報,1995—10—11(3).
[3]蓋湘壽.沉思景觀美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一、以生態文明視角分析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1、不合理的開發和建設
旅游業是一個很大程度上依賴自然稟賦、社會和文化遺產的行業,合理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過度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將破壞旅游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不利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隨著鄉村旅游市場需求的增加,受利益驅動的影響,很多地方開始盲目開發與建設,造成鄉村旅游產品種類多但是過于雷同,降低了對市場的吸引力。鄉村旅游項目定位不準,沒有特色,加之旅游產品同質競爭嚴重,開發后客源不足,嚴重制約了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2、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游客不斷增多,對鄉村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第一,鄉村生活垃圾隨之增多,而且目前鄉村一般不具備完善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主要采取深埋或焚燒的方式來處理,容易對土壤、水源和空氣造成污染。筆者曾到武漢石榴紅村、蔡甸沉湖濕地景區,發現景區的垃圾沒有及時清理。第二,農村水污染狀況增加。筆者曾到蔡甸沉湖濕地景區,景區正在開發與建設,雖然大部分湖水比較清澈,但也發現了受污染的湖水。第三,農田減少、鄉村的環境城市化。鄉村旅游的發展導致了無規劃的道路、餐館、娛樂場所建設,占據了農村大量的農田,致使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為了吸引游客,很多鄉村允許游客隨意采摘與踐踏,也使得鄉村旅游地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3、生態文明意識有待提高
人們的行為受思想的約束與影響,目前,生態文明的理念在我國比較淡薄,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導致鄉村旅游有悖于可持續發展的原因。比如部分旅游者不負責任的旅游行為,亂扔垃圾,為農村帶來大量不可降解的廢棄物質。此外,部分風景名勝區缺乏相應的管理機制和管理隊伍,經營者本身缺乏相關法規的制約,在進行景區開發時,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4、鄉村旅游的特征要求要可持續性發展
鄉村旅游的魅力在于鄉村獨特的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發展鄉村旅游,生態環境是基礎。因此,鄉村旅游發展應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在開發中要注意保護鄉村的自然風貌和鄉土文化,確保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如今鄉村空間逐漸退縮、鄉村資源不斷消減、鄉村環境不斷城市化、鄉村文化逐漸舞臺化,這使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同樣面臨著重大挑戰。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人們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也將會越來越關注資源與環境保護。
二、以生態文明理念發展鄉村旅游的措施
1、加強政府調控,減少盲目性
以生態文明的視角發展鄉村旅游會產生外部性問題。鄉村旅游景區在以生態文明的理念發展的同時,要減少能源和資源的使用與消耗,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并積極治理污染,自覺將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統一起來。政府應適當介入,制定合理的政策,糾正外部性所產生的市場失靈問題。政府部門應該對鄉村旅游開發建設進行統籌安排、整體規劃,防止經營者的盲目投資與開發。第一,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從全局、整體的角度出發,以打造統一的鄉村旅游產品,形成統一的區域旅游線路,打造鄉村旅游品牌;第二,政府還應發揮主導作用,制定各項優惠政策扶持鄉村旅游發展,例如對以生態文明的方式發展鄉村旅游的景區給予低息信貸或稅收減免或政府補貼等政策。第三,通過完善當地基礎設施等手段來鼓勵和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加大建設投入,完善交通、通信、衛生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的聯動發展,完成城鄉清潔工程的同時也為鄉村旅游提供了整潔、美化的村莊環境。只有當鄉村旅游改變小而散的自由發展狀態讓其走上規模經營,最終形成規模效應時,才能更好地促進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的完善。第四,在政府的引導下,在全國有代表性的建立幾個示范的生態鄉村旅游景區,對其它地方發展鄉村旅游起到了帶動、宣傳、示范的作用。
2、加強生態文明教育,使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有利于以生態文明的視角發展鄉村旅游:旅游消費者,將轉變消費觀念,在旅游的過程中注意環境的保護,愛護旅游資源;旅游景區經營者,將積極引導消費者的旅游消費方式和旅游價值觀,大力倡導生態旅游、低碳旅游、健康旅游,并適度控制景區的游客接待量;旅游地居民,將自覺參與旅游開發與景區環境保護、文化保護之中。
培育生態意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應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政府作為制度的建設者,應積極進行生態文明的宣傳與教育,使環保理念和厲行節約的行為深入公眾內心,改變人們的價值觀;第二,抓好學校的生態意識教育。從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以至于高等教育建立起生態意識教育體系,把生態教育貫穿于國民教育的全過程;第三,注重社會和媒體的引導。生態意識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僅靠學校的教育是不夠的,還要靠社會和媒體的引導,引導人們樹立起生態意識、環保意識,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形成生態文明的價值觀。
3、合理規劃
我國的鄉村旅游存在旅游產品同質的現象,比如,看油菜花武漢周邊有黃陂大余灣、蔡甸消泗鄉、新洲舊街鎮都有萬畝以上的連片風光。因此,在進行鄉村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要發揮當地的特色,充分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找準鄉村旅游產品定位,做好規劃。不同地域鄉村旅游所依托的資源各不相同,有的以自然風光為依托、有的以當地特殊鄉土人情為依托、有的以生態農業為依托等。比如武漢的黃陂景區依托當地的資源,開發了木蘭天池、木蘭古門、木蘭草原等景區,形成了區域品牌。因此,鄉村旅游開發建設必須緊密結合當地的旅游資源優勢,充分開發和展現鄉村獨特魅力,尤其是人們的旅游行為日趨多樣化、個性化今天,鄉村旅游差異化的發展正迎合了人們的這種市場需求。
4、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相關制度
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融入生態文明的理念,實現可持續性發展,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納入領導的考核評價制度。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把建設生態文明的長遠目標與年度計劃結合起來,建立科學、客觀、可行的階段性、可量化指標評估體系,及時跟蹤、監測、分析生態文明建設情況。把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責任制納入領導績效考核內容。第二,對于新開發的鄉村旅游景區,把好入口關,完善項目準入機制,堅持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不破壞當地的“鄉土”文化,著力推進低碳的、健康的、綠色的、生態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第三,地方政府應制定完備的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旅游開發法規及管理辦法,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第四,加強旅游產業開發管理和監督。相關部門充當旅游產業開發的管理和監督者,嚴格按照已經通過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來監督經營者的開發行為。
5、建立有效的公眾參與機制
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既要通過教育普及逐漸形成,更要通過物質設施的引導,提示人們實施生態文明的行為。比如很多景區設立的愛護花草、愛護文物、節約用水等指示牌,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生態文明理念的傳遞,此事雖小,但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游客的生態文明的行為確實需要從小事做起,慢慢的轉變成自覺的行為。在景區內,用以傳遞生態文明理念的這些說明牌、指示牌、勸誡牌和講解牌等一系列物質設施要和景區的整體環境相和諧。以生態文明的理念發展鄉村旅游,需要各方包括政府、旅游業的經營者、旅游者、旅游景區的居民等各方的參與、推動。
6、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產業鏈
關鍵詞:低碳旅游;鄉村旅游;低碳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3)15-0012-02
旅游作為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綜合產物,涉及了“吃、住、行、游、購、娛、營銷和環境”等要素層面,旅游在響應低碳理念、推行碳匯機制、運用低碳技術上具有先天優勢,必然成為踐行低碳經濟的先行者。在低碳經濟背景下,低碳旅游成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 低碳旅游與鄉村旅游
2009年5月,世界經濟論壇“走向低碳的旅游業”報告首次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至此,國內開展了對低碳旅游的探索。低碳旅游是一種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種旅游方式,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將旅游活動、度假方式等消費行為的排碳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即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行,倡導在旅行中盡量減少碳足跡與二氧化碳排放。
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田園風光、農業生產活動、農家生活、民俗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為吸引物,以城鎮居民為主要市場,通過滿足游客休閑、求知和回歸自然等需求而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一種旅游方式。目前在全國已建立了兩萬多個鄉村旅游示范景區和景點,每年的游客接待量超過3億人次。由此可見,鄉村旅游在促進我國農村經濟、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增加剩余勞動力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近年來由于經營模式和管理的缺失,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開發鄉村旅游資源過程中,對土地資源任意占用,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旅游接待服務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較高的碳排放量,對鄉村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破壞。這些問題迫使我國鄉村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走低碳發展道路。
2 鄉村旅游低碳發展的動力機制及模式
2.1 鄉村旅游低碳發展動力機制
鄉村低碳旅游的形成機制有著不同于傳統鄉村旅游的鮮明特征,其發展動力可以歸納為需求驅動、競爭驅動、政府驅動、機會驅動等方面,無論是內部動力機制還是外部動力機制。政府、企業和旅游者是動力主體,它們共同作用,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①需求驅動機制。旅游者是鄉村旅游低碳發展的需求者和推動者,隨著低碳環保意識的提高,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能夠自覺的選擇低碳旅游方式和旅游商品,這為鄉村旅游設施建設和低碳產品開發提供了一定的需求空間,促使當地政府、旅游企業和居民共同構建低碳旅游設施、生產低碳商品、提供低碳服務來滿足游客對“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低碳需求引導著鄉村旅游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
②競爭驅動機制。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低碳消費者的出現,使得旅游者對旅游企業的要求提高,這就加劇了旅游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鄉村旅游發展初期,為了獲取更多的游客市場,旅游企業通過降低價格的方式來進行競爭,嚴重的阻礙了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隨著低碳理念的普及,旅游企業意識到要轉變以往價格戰的發展模式,從營銷宣傳、產品創新和內部管理等方面進行突破,正是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對鄉村旅游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起到了關鍵作用。
③政府驅動機制。政府部門屬于外部驅動力,但對動力機制中的每一個要素會產生重要影響。鄉村旅游從景區建設到產品生產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政府部門進行有效的協調。而鄉村低碳旅游作為旅游的發展新方向,其發展和推廣需要政府部門的扶持和推動。政府在推動鄉村旅游低碳發展驅動作用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履行規劃、立法、監督和交流等職能。第二,為鄉村旅游發展構建交流和融資平臺。第三,引導居民和游客低碳消費,宣傳和推廣低碳理念。
④機會驅動機制。鄉村為低碳旅游提供多元化的機會,如鄉村旅游地區可以向游客提供簡單舒適的農家社區生活,參與有趣的社區活動,讓游客了解鄉村社區文化,這些活動與城市社區的夜生活相比,更低碳,更環保,也讓城市客人體驗農村的夜生活的特色。浙江諸葛八卦村、俞源太極星象村等古村落發展鄉村旅游同時,融入低碳理念建設低碳社區,讓游客體驗古村落生活的同時了解村落文化。
2.2 鄉村旅游的低碳發展模式
鄉村旅游的低碳發展模式是政府、企業、游客、居民,共同作用、相互參與、相互影響的發展模式。首先,政府在發展低碳旅游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在考慮現狀的基礎上,政府部門應開展相應的旅游規劃,協同當地旅游企業和居民交流合作,執行并監督低碳旅游的發展。其次,市場的形成和運行對低碳鄉村旅游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因此,旅游企業要引進低碳技術,積極研發低碳產品,引導低碳消費等。第三,居民和游客樹立的低碳理念是發展低碳旅游的持續動力。通過企業和市場對低碳消費引導,轉變居民和游客的消費觀念,宣傳實踐低碳生活,推廣低碳理念等。
3 磐安烏石村鄉村低碳旅游發展探討
3.1 烏石村旅游業概況
烏石村位于磐安縣西部的安文鎮,村內旅游資源豐富,其中山水、氣候、生物、古建筑、歷史典故等資源開發組合條件好,而其中最具特點的是原始森林與涼爽的氣候,特別是用烏石造的古建筑讓人體驗到一種遙遠、古樸的歷史深重感。目前,烏石村旅游業開發處于初級階段,主要是生態觀光和探親旅游,可持續性不強,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有待轉變和探索。發展低碳旅游,不僅有利于烏石村樹立一個全新的鄉村旅游形象,還會給烏石村的旅游和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3.2 烏石村發展低碳旅游的優勢
烏石村發展鄉村旅游具有以下優勢:區位優越,烏石村地處滬寧杭商圈腹地、浙中經濟板塊中心,市場廣闊,交通便捷。旅游資源特色優勢,烏石村旅游資源豐富,特色明顯,包括紅豆杉、朱氏“紅心木”圖騰文化、古代貢品“牛心柿”、百畝銀杏林等,具有很好的旅游資源競爭力。生態優勢,作為磐安縣的生態旅游示范村,烏石村有統一規劃設計,鄉村旅游建設、布局比較合理,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比較完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范,這為烏石村發展低碳旅游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4 烏石村低碳旅游發展途徑
4.1 樹立低碳旅游發展理念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烏石村有50%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對低碳旅游“了解一點”,超過30%的受訪者認為“不了解”,12%認為對低碳旅游“了解”,4%認為“沒必要了解”,可見有關低碳相關事件和低碳理念的普及較低,還未引起當地居民的注意。在今后發展低碳鄉村旅游過程中,可以通過引導低碳消費、推廣低碳理念、宣傳低碳生活等措施來提高居民的低碳和環保意識。
4.2 營造低碳吸引物
發展低碳鄉村旅游,營造具有鄉土特色的低碳吸引物很有必要。烏石村在發展低碳鄉村旅游過程中應重視對低碳吸引物的開發,具體可以從低碳環境和低碳產品兩方面進行設計。
①低碳環境設計:旅游者和社區居民是的碳排放的主體,可以通過綠地環境來吸收這些排放的碳。結合烏石村自然和地形特征,設計采用采取點、線、面的布局模式。在充分保護和利用村落原有的自然環境資源同時,結合村內原有的景觀特色,完善原有的綠化系統,增加碳匯。②低碳產品設計:對于低碳產品開發,烏石村可以從餐飲、住宿和旅游商品等方面進行設計。以本地原材料為主,研發原生態餐飲產品如粗糧系列、藥膳系列、山珍系列、野菜系列等產品;根據游客住宿偏好和烏石村的環境條件,利用當地材料開發庭院式住宿和木屋式住宿等住宿產品;依托山區生態資源開發吃、穿、用、玩等旅游商品,重點開發土特食品、花卉園藝和原生態家用商品。
4.3 建設低碳旅游設施
低碳旅游設施是通過低碳技術改造或低碳技術產品直接建造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主要包括低碳道路交通設施、環境衛生設施和排水設施等。烏石村建設低碳旅游設施的途經主要有:首先通過合理規劃,建設網絡化鄉村旅游道路系統,尤其要重視村內次干路網的建設,提高路網的密度,增強次干道的通行能力,以疏解村內觀光游客形成的交通流,從而降低碳排量。其次觀光景區的建設,使用低碳節能和污水循環裝置,建設低碳環衛設施。
4.4 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
低碳旅游消費方式是在消費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和途經來減少旅游過程中的個人碳足跡。倡導低碳消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方面:綠色出行方式:研究表明,交通運輸是能源消耗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交通節能減碳是發展低碳旅游的環節。居民和游客在出行方式選擇中,盡量以公交車、電瓶車和自行車為主,降低能耗從而減少碳排放。推廣低碳住宿方式:對于當地旅游企業來說,使用低碳材料建設低碳綠色賓館,提供的餐飲食物盡可能選用本地材料,提供可循環利用的使用工具,為游客提供一個良好的食宿環境。
隨著現代人居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低碳旅游已成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中,需求、競爭和產業鏈驅動是低碳旅游發展和普及的原動力,政府、機會和科技驅動是低碳旅游強力推進的保障和關鍵輔助。只有政府、企業、旅游者以及當地居民聯合行動起來且協調配合,才能促使鄉村旅游向低碳模式轉變并形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式[J].旅游學刊,2010,(21):113-17.
看待鄉村,人們習慣用工業文明的視角,也就是以工業化、城市化標準衡量鄉村,最常見的評價指標是規模效益。在這樣的視角下,鄉村的生產和消費似乎都變得不“經濟”,也無法成為人們獲取經濟利益的場域。因此,在一些人看來,鄉村只能依附于城市。
然而,當我們換個評價體系,以生態文明視角看待鄉村時,就會發現它在現代社會的獨特價值。
事實上,鄉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為基礎,無論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是信仰與習俗,都維系著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跳出依附視角就能發現,鄉村完全可以發展可循環利用的智慧農業,而不是依靠化肥、農藥、除草劑傷害環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奪性農業。鄉村生活,也可以相對超脫“時間就是金錢”的經濟屬性,尋求與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節奏,締造有利于生態、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狀態。更重要的是,鄉村具有傳統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園。
如果說,工業文明理念讓人們更注重生產結果,更追求財富,生態文明理念則給予生產和生活過程同等重視,因而更能發掘生命的意義,洞察生活的幸福。
現在鄉村建設的問題,不少是因為人們習慣于把城市文明機械地移植到鄉村,諸如“用城市建設的思路改造鄉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實是把城市問題復制到了鄉村,甚至用一個存在問題的模式替代了鄉村最美好的東西。比如,把城市的垃圾處置方式移植到鄉村后,鄉村生產與生活之間的有機循環被消滅了。在鄉村,農民生產的絕大多數東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綜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動物的糞便,更可以變成有機肥回到農田。可惜,這一有機循環文化在錯誤的理念支配下被消滅了,于是出現了秸稈焚燒、動物糞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運輸、填埋等問題。
鄉村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去理解,鄉村像是一座塵封的寶庫,又像是一塊精雕細琢的工藝品。懷著一顆敬畏的心去對待它、體會它,就會發現其中不可替代的價值。1992年,1575名科學家曾發表了一份《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開頭就說:“人類和自然正走上一條相互抵觸的道路”,這正是與工業時代的過度索取有關。
關鍵詞:新型城市化;美麗鄉村;規劃;高山養生農莊;區位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must be guided by modern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insist on producing development, wealthy life, polite phenomenon, the management democracy caught together, put the focus of the modern rural construction beautiful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promote the farmers' income,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villag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 optimiz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farmers' main body, etc.,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farmers live a happy life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a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mbining with zhejiang southeast mountain health farm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new beautiful countrysid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Beautiful country; Planning; Alpine health farms; The location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前言
黨的十報告首次提出了“美麗中國”這一理念,指明了我國鄉村建設方向。尊重生態文明的自然之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建設可感知、可評價的“美麗中國”。
浙江省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明確提出了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把建設讓農民過上幸福生活的現代化美麗鄉村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本文主要探討浙江省楚門鎮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的要點。
一、美麗鄉村概述
美麗鄉村是一個全面的、綜合的、統領新農村建設工作全局的新提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美麗鄉村建設發軔于浙江省安吉縣,從2008 年初開始,安吉縣開展了“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用十年左右時間,把安吉建設成為“村村優美、家家創業、人人幸福、處處和諧”的現代化新農村樣板,構建全國新農村建設的“安吉模式”。2010 年6月,浙江省全面推廣安吉經驗,把美麗鄉村建設上升為全省性的戰略決策。近年來,浙江美麗鄉村建設成績斐然,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排頭兵,其創造的“安吉模式”、“桐廬模式”、“江山模式”等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樣板。
現階段建設美麗鄉村,絕不僅僅只是為了給村莊一個美麗的外表,關鍵在于提升農村、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實實在在地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推動城鄉一體發展。從先行先試的浙江及廣州的花都、增城、從化等地實踐來看,美麗鄉村的“美麗”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生態良好、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設施完善;二是指產業發展、農民富裕、特色鮮明、社會和諧。
建設現代化美麗鄉村,要實現五個層面的“美”,即城鄉規劃科學布局美、村容村貌整潔環境美、農民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農民素質美、管理民主鄉村和諧美。由此可見,美麗鄉村之“美”,既體現在自然層面,也體現在社會層面。建設現代化美麗鄉村是集農村生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于一身的龐大社會系統工程,更是一項關乎千萬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新型城市化過程中美麗鄉村規劃的意義
(一)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是發展農村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
當前,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推進,加上發展方式相對粗放,浙江農村資源過度利用和環境污染的問題仍較突出,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日益加大。推進現代化美麗鄉村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民轉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民生活質量;有利于節約集約利用各類資源要素,從根本上促進人口與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只有加快建設現代化美麗鄉村,把生態文明建設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把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產業導向、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等融入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等各方面,才能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
(二)推進現代化美麗鄉村建設是縮小城鄉差距的現實需要
盡管近年來浙江城鄉人均收入比逐年縮小,但仍遠比長三角的上海、蘇州、杭州等城市及珠三角的東莞、中山、珠海等城市都要高。同時,在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等社會事業及人力資源配置等方面,浙江山區農村與市區的差距還很大。如不解決城鄉差距問題,將不利于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和農村活力難以增強,農村社會結構矛盾和社會穩定成本有加大的風險。
(三)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是新型城市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看,新型城市化應是城鄉一體、城鄉和諧發展的城市化,是城鄉經濟互補發展的城市化,是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的城市化。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須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從根本上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共同富裕。建設美麗鄉村則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優化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讓農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氣,生活在景色優美宜人的環境中,感受和體會幸福,是浙江新型城市化進程的必經之路。
三、新型城市化過程中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的要點探析
(一)浙東南山區楚門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美麗鄉村規劃的總體思路
1、區位條件
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共有規劃用地423.33ha,其中建設用地39.99ha,非建設用383.34ha。農林用地占絕大部分,占到總用地的91.43%。其中應家村規劃范圍內總用地151.6ha,余家村規劃范圍內總用地45.53ha,筠嶺村規劃范圍內總用地226.20ha。
該地區東與沙門鎮相連,南與龍溪鄉相連,其北部76省道復線穿楚門鎮而過,三級路網等級,其中盤山道路寬度4-6米,土泥車行路3-4米,村莊步行路0.9-1.5米。基地自然生態環境優越、村莊特色鮮明、交通便利。具體區位優勢見下表。
表浙東南山區楚門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區位優勢表
2、“高山養生農莊”的總體規劃思路
從上表可以看出,浙東南山區楚門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具有以下區位優勢:高山地理環境確保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免于破壞;存在多處較好的旅游景觀資源,且相對集中;具有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休閑度假的優勢條件。由此,該地區規劃整合現狀自然要素,融入創新要素,并加以提煉,確定以下形象定位——“高山養生農莊”,即在“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養生 理念的指導下,發掘現狀空氣新鮮、環境優美、有山有水有森林、交通方便、離大城市較近的有利條件,利用高山自然村莊作為自然生態養生基地,規劃成集養胃養心養體成一體、休閑娛樂為一道、“旅”“農”結合的生態養生場所。
3、“高山養生農莊”的規劃理念
圖1“高山養生農莊”的規劃理念
①養胃
體驗農業勞作的樂趣,采摘豐收果實,品嘗綠色無公害食物。
②養心
回歸自然,體驗高山自然風光,到寺廟中會禪,都能讓現代都市人群能放松工作生活壓力,使游客達到調理身心的目的。
③養體
養體重要的是一個動字,動字包括勞動和運動。參加農業體驗,進行戶外運動,到自然中洗肺,到綠色中洗眼,到潮潤中洗膚。
4、規劃理念解構
圖2規劃理念解構
①應家村“歡樂谷”
應家村的發展應借助本村大面積的集體山林用地,促進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規模水果種植產業;借助本村的農家樂旅游業基礎,充分利用本村的特色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家樂旅游產業。
②余家村“養心谷”
余家村應依靠日照寺和自然山林,為游人提供一個遠離都市喧囂,既能親近自然享受田園農耕之樂,又能修身養性、明心凈氣的恬淡雅致之所,通過日照寺上香、吃素齋、坐禪、抄經、禪修課程、朝山等一系列活動,為游人提供一次滌蕩心靈的休閑之旅。
③筠嶺村“逍遙谷”
筠嶺村發展以古村為服務依托,以山林為娛樂空間,結合高山生態農業種植,將筠嶺村打造成建設具有特色的戶外運動休閑旅游區,形成極具美譽度和吸引力的城郊休閑旅游區。
(二)規劃實施措施
1、道路規劃設計
(1)鄉村干道
①用水泥硬化泥土路面,路面寬度為5米。
②道路兩旁控制0.5米到1米的綠化帶,綠化植物采取“喬木+灌木+地被”的三層垂直結構。喬木建議選擇本村特色果樹,營造地方特色。
③道路兩旁增加路燈,完善村莊亮化工程。
具體規劃設計效果圖如圖3。
圖3鄉村干道規劃效果圖
(2)街巷規劃
①清理街巷兩邊的雜物。
②就地取材,用青石板對街巷道路進行鋪裝,營造特色。
(3)景觀道路
①景觀游步道,采用青石對路面進行鋪裝,路面寬度控制在1-2米。
②部分路段,適當點綴野花,小灌木(如茶花),增添鄉村氣息。
2、民居整治要點
(1)石屋民居
二類建筑中類似于左邊的傳統石屋,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的整治策略:清潔墻面,盡量保持石屋原有的風貌;
①修繕窗戶,用暗紅色油漆粉刷木框架;
②用與現狀相同的深灰色瓦對屋頂進行翻新;
③山墻頂部噴繪“福”字花紋;
④改用具有獅頭門扣傳統風格木門,展現鄉村風貌。
(2)混凝土民居
二類建筑中類似于左邊的采用混凝土的居民房,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策略:
①用米黃色涂料對墻面進行粉刷;
②修繕窗戶,外側增加木格柵,防風防盜;
③換用更為結實的防盜木門;
④用防水涂料對墻腳進行粉刷,防水的同時,增加層次美感。
(3)水泥民居
二類建筑中類似于左邊的居民房,外層水泥涂層,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措施:
①用石灰將墻面粉刷為米白色,改善外觀;
②增加木格柵,防風防盜;
③深灰色涂料粉刷墻腳,防水和增加建筑層次感;
④山墻頂部增加“福”字圖紋,體現鄉村特色。
游客接待服務中心
此項目位于筠嶺村北部,盤山公路和村莊主路交叉口,是筠嶺村的入村村口。基地南面是山坡和梯田,北面是開闊林地,整個基地地勢較為平坦。
現狀保留8棟石屋建筑,建筑基本結構保留完好,結合地勢而建,地基多在道路水平面以下,已無人定居。規劃效果圖見圖4。
圖4游客接待服務中心
(1)功能定位為游客接待區,為游客提供餐飲、購物、休憩、娛樂功能。
(2)保留石屋結構,對建筑整體進行加固,對內部進行裝修,清洗外立面,更換木質門窗,利用燈籠、廊架等突出特色風味。對部分混凝土構建進行清洗粉刷。
(3)改造外部環境,添置具有鄉土氣息的景觀小品,規劃設計休憩廣場,為服務區和自行車騎車者提供休閑平臺。
美麗鄉村規劃中農民角色的轉變建設總結
通過浙東南楚門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高山養生農莊”項目規劃,力圖使該地區發展更上一個層次,促使農民的角色從傳統角色轉變為農業工人和三產服務人員,實現農民增收,切實解決三農問題。
高度重視鄉鎮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充分考慮其在縣域功能櫛局中的地位。通過鄉鎮總體規劃修編,確保鄉鎮總體框架更清晰、功能布局更合理,重點根據各自的資源特色,立足產業找定位,宜工則商,官商則商,宜游則游。加快形成主導產業和特色經濟,努力形成一二三產相促進、協調發展的局面。
鄉鎮建設中則堅持生態優先,切實推進環境綜合治理,積極實施垃圾化處理、污水集中治理、街面清潔保潔。突出抓好亮化、美化和綠化,健全社會治安防控
體系,完善文體活動設施,保持鄉村的和諧穩定。
在城鄉統籌上,浙東南楚門鎮更是創新提出把整個縣域作為“中國美麗鄉村”進行建設,圍繞“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辛福”目標,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業”要求,將全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劃分為生態農業、高效農業、休閑產業、綜合發展和城鎮村落等類別,抓點連線擴而逐次推進,從而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和縣域新型城市化進程,實現農民增收。
在該地區現有土地構成的基礎上,結合鄉村發展規律和特點,從它與城市的差異性中尋找潛在的經濟發展機會,做到不僅為了美化環境,還要為村內產業發展尋求更多的出路。利用現有的空地規劃高山養生農莊,不但結合了農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同時也推動了高山區的經濟發展,實現了農民角色的轉變。
本次規劃有別于單純完成任務式的“穿衣戴帽”工程,真正從居民日常生活入手,利用現有條件,在最大限度節約成本的同時,利用自然要素來打造藝術、生態、和諧的生活環境。通過建筑立面的美化、綠化景觀的增設、文化小品的布置,為村民帶來真正實惠且舒適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陶德凱,彭陽,楊純順,等.城鄉統籌背景下新農村規劃工作思考[J].規劃師,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