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網絡傳播的優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如今,絕大多數的人們正處在一個以互聯網為基礎構建的電子信息化的生活空間中。互聯網的誕生打破了以往傳統媒體在傳播過程中的種種局限,也就是說網絡媒體包含了之前所有傳統媒體的一切特征,且它的傳播范圍和規模又是巨大的,它可以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將一個極小的信息傳到全球。這就讓網絡媒體獲得了一個巨大的提升空間。網媒在新聞傳播中究竟有何明顯優勢呢?
一、多維傳播優勢明顯
網絡能將文字、圖片、聲音、圖像有機結合多感傳遞,提供讀、聽、看寫等功能,同時在觸屏終端上亦可應用。其中,音視頻文件的引本文由收集整理入,對營造傳播氛圍、增強感染力作用顯著,使傳播變得豐富而立體。
案例呈現:“鼠肉事件”。2013年2月,江蘇無錫公安機關在無錫、上海兩地統一行動,打掉一特大制售假羊肉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63名,搗毀黑窩點50余處,現場查扣制假原料、成品半成品10余噸。經查,2009年以來,犯罪嫌疑人衛某從山東購入狐貍、水貂、老鼠等未經檢驗檢疫的動物肉制品,添加明膠、胭脂紅、硝鹽等冒充羊肉銷售至蘇、滬等地農貿市場,案值1000余萬元。此消息一經網絡傳播,立時引起大量熱議,一時間,網絡文字、圖片、聲音、圖像、留言、微博、博客等都給予關注,此事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各種違法造肉事件也紛紛被快速查出。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網絡新聞的影響之大。在信息傳遞如此發達的今天,網絡新聞盡管真假不一,但是仍然是人們關注的重點。網絡給了人們一個發表言論的平臺,讓人們成為輿論監督的主體。
二、海量存儲優勢明顯
由于網絡傳播具有大眾傳播的優勢,網絡的信息也變得豐富起來。這既表現在整體數據存儲上,更體現在個體新聞傳播中。網絡新聞的傳播范圍是全球性的,無論人們身處何地,都可以看到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信息。基于網絡搜索引擎,人們在網上搜取信息已不再是一個難題,查找新聞也變得十分容易。使用搜索引擎,人們可以準確而迅速地找到所需的信息。網絡新聞的傳播,打破了時區的限制。整體而言,數據保存載體具擴展性,安全性,更可靠,管理成本上也更節約。個體新聞傳播活動與報紙受版面、電視受時間段等限制相比,網媒有著非線性傳播的優勢。
三、時效性與交互能力明顯
網絡新聞24小時全天發稿,任何時間段都有來自不同地方的新聞報道。對于突發事件的發生,網絡實現了第一時間報道的可能性。網媒通過滾動新聞、彈窗新聞、實時報道,文字直播等方式傳播最新的新聞事件或新聞事件的最新報道。在互聯網中,新聞的傳播實現了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的同步互動。網絡新聞的傳播已實現了“多對多”的傳播方式,新聞傳播者與新聞接受者的互動,新聞接受者之間的互動等。在互聯網上,滾動新聞全時性、全時性知曉,新聞量大、單位頁面承載新聞量多,形式醒目易被受眾察覺。與傳統媒體單向傳播不同,在線提交、留言、評論、即時通訊等功能使互動迅速便捷。
案例呈現:“遵化狗女事件”。2012年7月8日上午10時42分38秒,一條沒有拴狗鏈的白色寵物狗在商場內狂追一名小男孩,小男孩急跑出10余米后,重重地摔在了監控區域的邊緣位置,隨著小孩摔倒,白色寵物狗停步后折返。不過3秒鐘的時間,寵物狗再次從另一邊跑向摔倒男孩,這時,監控區域邊緣處能看到一名老婦揮舞著手提包,將肇事寵物狗趕走。老婦剛往前沒走幾步,一身穿白色上衣、牛仔短褲的年輕女子快速地從對面過來,遭驅趕的寵物狗則跑至其身邊,年輕女子走到老婦面前,突然掄起胳膊,一巴掌打在老婦臉上,兩人隨后扭打在一起,摔倒的小男孩也緊拽著老婦
的胳膊。半分鐘后,兩人被圍觀市民拉開,就在老婦俯身撿手提包的時候,年輕女子掙脫勸架者后又撲在了老婦身上,并用力撕扯著老人的頭發,暴打老人,兩人很快消失在監控區域內。半分鐘后,老人倒在監控區域內,側躺在地上不再動彈。年輕女子撿起挎包后,指著倒地的老婦一番言語后,在眾目睽睽之下與寵物狗揚長而去,直到7分鐘后視頻結束為止,年輕女子再未出現在監控區域內。這一消息立即引發了人們的討論。什么樣的狗能比人還值錢?有些網民也就此紛紛進行評論。有人說:“離得近的兄弟可以去把她的‘珍貴’的狗弄來烹了。”還有人說:“我怎么覺得這個女人還不如狗呢?說她是狗還真辱沒了狗!”面對這樣的“良心喪失”,各種評論報道可謂是鋪天蓋地。然而“狗女事件”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類似事件的發生,不得不說是網絡新聞的一大勝利。
信息及時
傳統的消息寫作是一次性完成的,而網絡新聞由于時效性的需要,寫作過程便成了開放、動態的過程,文字直播是最充分的體現。在賽事報道上,各門戶網站都采用彈出信息提示的方式,可使用戶在第一時間獲取奧運資訊。如騰訊、搜狐分別采用QQ和搜狗輸入法客戶端軟件彈出信息提示,新浪、網易則采用了網頁彈出提示。51個金牌詳訊中,騰訊、網易、新浪、搜狐等網站搶先發出快訊,再推詳訊。
為實現“無時差”報道,新華網提前一個月就進入演練階段,確保信息傳遞準確無誤。8點開幕式開始,新華網發出100萬份手機報,6種語言的消息、圖片同時播出;開幕式結束20分鐘后,2000萬份手機報“號外:北京!北京!”向全球發出,這也是全球的第一份奧運號外。③
第29屆奧運會官網、新華網、騰訊、新浪等網站有對各賽事進行報道的專題頁面,用戶可以及時得知比賽情況,網友還可通過騰訊網的QQ視頻瀏覽器、PPLIVE等在線觀看奧運,新浪與央視合作,將部分錄像制作成視頻供網民觀看,為不方便看電視又很關心奧運賽事的用戶提供了便利。
內容海量
“海量信息”是互聯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體育賽事的報道上,各網站的報道除了體育賽事情況,還包括賽場花絮、幕后挖掘、體育八卦等,內容豐富多彩。騰訊、新浪等網站對奧運每一個比賽項目都設立專題頁面或專欄,新聞、評論、圖片和視頻等。
央視網作為新媒體的平臺,根據北京奧運會全部28個大項,開設28個主題的直播頻道,即每一個大項都會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直播頻道。除此之外,還提供全部3800個小時的賽事視頻,以及所有CCTV奧運欄目的點播。根據視頻點播制作的所有內容,形成一個奧運的視頻數據庫,提供奧運會賽事的視頻搜索服務,網民可以通過搜索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④
各網站不僅自己采集新聞,而且與其他媒體合作,充實新聞量。新浪與北京奧組委官方數據提供商INFOSTRADA合作,可第一時間得到最新的奧運數據;網易聯合14家電視臺打造由胡紫薇主持的欄目《奧運大中國》;騰訊網除與新華社合作推出新華-騰訊奧運快訊外,另與全國11家都市報合作,共享新聞資源、共建新聞中心。
方式創新
在北京奧運的互聯網報道上,最突出的就是創新。新華網采用文字、文圖直播、圖表、音視頻、同步快評、評書、播客、彩信、手機報、電子滾屏、網上調查等30余種報道形式滾動不間斷播報,聚焦開幕式直播、訪談等專題頁面,形成規模龐大的奧運報道“矩陣”;特派記者搭乘直升飛機進行了連續三小時的航拍報道,首次實現了網絡航拍北京;在直播報道中實現了主新聞中心與場內場外100多個報道點、7個承辦城市、全國31個省區市以及世界30多個國家的連線報道;借助新媒體手機,在奧運會開幕瞬間以零時差向100萬用戶發送手機報,并在開幕式結束后立即發出手機報號外;推出“奧運書場”,首次以中國傳統評書的方式對奧運會進行文字、視頻多媒體報道。這些都是奧運互聯網報道的創新之處。⑤
搜狐作為第一個奧運會互聯網內容贊助商,整合各種傳播形態打造“搜狐奧運戰略”并推出實時互動和參與體驗項目。搜狐還推出“SO奧電子雜志”,用國際視野與中國角度相結合的方式觀察奧運,一共出版了18期,內容豐富,角度新穎,正如搜狐所宣稱的,讓用戶感受到了“體育之美、中文之美和普世價值之美”。
騰訊網推出了奧運搜索服務,有效整合SOSO現有信息資源,形成了獨立的搜索頻道。騰訊網融合新聞和圖片搜索,為用戶提供實時的賽事播報以及第一時間的熱點信息;同時,融合地圖搜索服務,提供比賽場館的路況和交通換乘線路。
互動性強
互聯網進入Web2.0時代后,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網民成為報道的主體,他們可以寫博客、播客,上傳圖片、文字等。央視網征集“我家的奧運會”有關視頻,新浪開辟專門的互動板塊,舉辦“我記錄”百萬網友同觀奧運有獎征文活動,近百萬新浪網友參加;推出“奧運比賽邊看邊聊”,增強網友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形成了網絡社區;在新浪論壇里,網友還自發參加了“綠絲帶護圣團”、“綠絲帶觀戰團”和“綠絲帶報道團”。劉翔退賽后,由新浪發起的調查24小時內吸引了60多萬用戶投票,新聞評論更是在12小時內一舉突破25萬條大關。⑥
網易策劃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系列活動,針對“和平”這一世界主題,在全球范圍內發起了一場為期60天的網民簽名祝福活動;向網友征集全國所有鄉鎮的體育表情;舉辦“不拿獎牌的巨星”活動,號召網友上傳他們所知道的英雄的圖片和故事,讓用戶能認識到更多獎牌背后的英雄;推出了“網易?全國高校2008觀方站”活動,報道華南、華中、華東、西北、東北等七個地區的高校學生看奧運、參與奧運的點點滴滴。
奧運會有史以來第一次實現了互聯網的視頻直播,互聯網與電視、報紙等媒體,一起承擔起了主流媒體的責任,可以說中國的網絡媒體已經初步具備了國際化的操作經驗和大型報道的運作水平,及時、全面、互動、技術領先的實力讓世界矚目,中國網絡媒體所提供的奧運盛宴,為用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聽和資訊體驗。
注釋:
①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互聯網略高于電視 總體滿意程度超過9成》,2008年9月1日
②馮曉芳 周丹丹:《蔡名照:互聯網廣泛參與將使北京奧運令人矚目》,新華社,2008年4月28日電
③⑤虞寶竹:《新媒體大放異彩 報奧運書寫華章――訪新華網副總裁白林》,《中華新聞報》 2008年8月20日
④虞寶竹:《新媒體大規模傳播奧運會》,《中華新聞報》,2008年8月26日
網絡傳播的主要目的是要實現社會的信息化,這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所呈現出來的必然趨勢,信息化的實現能夠使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最便捷的方式進行傳遞,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共同繁榮,這也是人類進入信息化社會的主要標志。與傳統大眾媒體相比,無論是從形態上還是特性上,網絡傳播明顯克服了傳統媒體存在的某種不足,它不僅兼備了新聞傳媒的具體特點,也突出了自身的傳播優勢,這種優勢也是網絡傳播的時代特征。其一,網絡不但是傳播信息的重要工具,還是存儲信息的基本載體,網絡傳播能夠在不同程度上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多種需求,傳統的新聞媒體強調的是“內容為王”,網絡上的信息浩如煙海,用戶完全可以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從這一意義上講,網絡傳播真正滿足了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其二,網絡傳播具有交互性的特征,它將徹底改變傳統媒體單一性的傳受關系,在網絡傳播中,用戶不再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只要他愿意,隨時隨地又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受眾的主體地位得以顯現;其三,網絡傳播的信息主要是以數字形式存在,它具備了報紙文本傳播的優勢,廣播聲音傳播的優勢,電視圖像傳播的優勢,使用起來更為高效、便捷,其競爭力也不言而喻。
二、網絡傳播對新聞采編的影響
(一)網絡傳播對新聞采編的正面影響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方式,網絡傳播具有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和條件,它成功地彌補了傳統新聞傳播在某種程度上的不足,其對當前新聞采編產生的正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網絡傳播實現了新聞采編的多媒體化和立體化,網絡傳播改變了傳統模式下信息傳播方式的單一性,它不僅能夠將文字、聲音、圖像結合起來,還可以將傳統模式下的多種傳播形式同時使用,更有助于受眾對所傳播信息的全面把握和掌控;其二,網絡傳播能夠將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傳統的新聞采編非常注重新聞的時效性,但是因時常受到某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新聞的跟進性難度很大,鑒于即時采編與遠程傳播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一些新聞報道很難在第一時間完成,而網絡傳播完全可以擺脫這些因素的限制,且能夠充分實現即時采編與遠程傳播的統一;其三,網絡傳播能夠突破原有信息傳播載體的容量限制,大幅度提升新聞傳播的信息量,例如,報紙就容易受到版面的限制,編輯的信息很難將新聞的全貌呈現給受眾,相對而言,網絡則可以實現無線連接,確保新聞報道內容的全面性。
(二)網絡傳播對新聞采編的負面影響網絡傳播對新聞采編產生了很多正面的影響,但因其自身的隨意性、復雜性以及難控性等特點,也給新聞采編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新聞傳播造成了一定的負面效果,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網絡傳播使新聞采編的嚴謹性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戰,與新聞的時效性一樣,嚴謹性也是新聞采編的基本原則,是新聞媒體的生命線,但是,網絡時代下信息傳播速度非常快,信息容量也要比傳統新聞媒體大得多,這就加大了對信息的甄別難度,使新聞報道的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證,與傳統的新聞采編相比,無論是文字措辭,還是對信息準確度的掌握,都缺少一定的嚴謹性,加之網絡信息的難控性,虛假信息屢見不鮮,都給新聞傳播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其二,網絡傳播在新聞評論方面過于膚淺,與傳統新聞媒體相比,新聞評論深度不夠,尤其與紙媒相比,傳統紙媒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良好的新聞評價體系,且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新聞采編人員和評論人員,新聞評論深度能夠得到充分保證,網絡傳播由于缺乏深刻性,受眾對其信任度也就有所下降。
三、結論
網絡傳播趨勢下河北文化的發展機會
(一)網絡傳播的優勢可以推動河北文化的發展
互聯網因其具有跨媒體性、跨地域性、多向互動性、非線性海量傳播的特征,使之正日益成為各類文化的主要傳播媒介方式。網絡傳播的這些優勢都對推動河北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二)網絡傳播可使河北文化實現全球化傳播
與傳統媒介相比,網絡文化傳播具有極大的兼容性,它不僅可以囊括所有的媒體形式和內容,還能對這些傳統媒介形式進行整合,從而實現傳播的多媒體化。網絡還可以實現文化的多向互動傳播。與傳媒媒介相比,網絡傳播的一大特性就是多向互動傳播。依靠網絡媒介傳播文化,將通過開展這種多向的互動交流,進而增強文化傳播的效果。
(三)網絡傳播可實現河北文化營銷體系網絡化
網絡可以實現文化的非線性海量傳播。網絡傳播不是線性的,而是網狀的,且傳播內容也是無限的。因此,依靠網絡進行文化傳播,可以最大限度地將優秀的河北文化資源呈現在受眾面前,進而提高河北文化傳播的效率。
網絡傳播趨勢下河北文化的傳播策略
(一)注重河北文化傳播的網絡研究
河北是文化資源大省,學術界要試著從文化學的角度對河北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研究,跟隨時代與科技的發展不斷開拓新的傳播尤其加大對河北文化的網絡傳播研究。
(二)整合網絡信息資源,打造河北文化的品牌網站
目前,河北省還沒有專門的文化品牌網站。因此,短期內可以積極開通有關河北文化的微博或微信賬號,將現有的有關河北文化的網站資源予以整合,打造出一個迅速、覆蓋廣泛、信息全面的河北文化網絡咨訊平臺。從長遠看,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建立信息量大、更新便捷的品牌性網站,廣泛宣傳河北地域的文化,以此為契機讓世界認識河北文化,在此基礎上更多了解河北及省內各城市,徹底改變那種只知“大佛寺”不知“正定”的模糊觀念。
關鍵詞:網絡傳播;特點;現狀
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模式,網絡傳播以其獨特的魅力開始成為多數人在生活、工作以及學習上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從而顯示出其強大的影響力。
一、網絡傳播的概念
一般認為,網絡傳播就是以計算機和網絡為載體的信息傳播活動。在網絡傳播中,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源,包括新聞、廣告、資訊、知識等各種內容,以數字的形式存儲在光電介質上,再通過光纖通信與計算機網絡高速傳播,并借助于計算機設備進行閱讀和使用,從而達到信息的交流、利用與文化傳播的目的。
二、網絡傳播的特點
網絡對信息的傳播逐漸減少著人們對傳統大眾傳媒所傳播的信息的依賴程度,并且日益受到大多數人的追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網絡傳播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信息資源的極度豐富性。網絡傳播將電子計算機和數字通訊設備作為自身的硬件平臺,使得其在信息儲存方面顯示出極大的優越性。由于網絡幾乎沒有信息容量的限制,所以大量不同的信息總能夠在網絡領域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安身之處”。網絡也正在以其信息資源的極度豐富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受眾的關注,他們徜徉在網絡信息的海洋中,搜尋著自己想要了解或者急需掌握的信息。
2.平等互動性。作為一種開放性的傳播模式,網絡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給予了傳播者以及受傳者平等的地位。在網絡的世界里,無論你是職業傳播者還是普通用戶,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術,你就可以在第一時間里自己所掌握的最新信息,并與你所的信息的接收者進行交流。與此同時,你也可以就某一觀點或者某種社會現象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通過網絡通信工具與其他人進行溝通。網絡傳播的平等互動性使得受眾不再總是處于信息的被動接受端,而是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或愛好,主動的去了解信息、評論信息并且信息。
3.信息傳播的強時效性。相對與傳統的傳播媒介來說,網絡在信息傳播方面顯示出了極強的時效性,人們可以借助網絡實現信息的“秒速”傳播。不僅如此,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也使得人們能夠通過網絡即時的了解到世界不同領域里所發生的新鮮事,從而掌握第一手資訊。
4.信息表現形式的多彩性。從本質上講互聯網是一種多媒體的綜合性的信息平臺。它能夠集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信息表現形式于一體,使信息的傳播更加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從而讓受眾在接受信息時獲得不同感官的體驗與享受。
5.信息檢索的便捷性。與報紙、書籍、廣播、電視等需要花費長時間進行信息資料查詢相比,網絡在信息檢索方面十分便捷。用戶只需要在瀏覽器的信息搜索方框里輸入自己想要查詢的信息的關鍵詞即可迅速得到自己所要查找的相關內容。正是由于網絡的這一便捷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它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網絡傳播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當今時代,隨著網絡信息服務功能的不斷拓展與完善,網絡傳播在我國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問題,下面分別從這兩個方面對我國網絡傳播現狀進行分析與探討。
1.我國網絡傳播發展的新態勢:
(1)網絡傳播發展迅速,總體網民規模不斷擴大。近幾年來,我國網絡傳播發展較為迅速。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較12年低提升3.7個百分點。改革的加深,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基礎網絡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以及網絡自身豐富的信息含量,提供休閑娛樂,緩解精神壓力等優勢,使得更多的人開始被互聯網吸引,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推動我國網絡傳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2)手機網民規模持上升態勢,手機成為網絡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3G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作為終端的智能手機的大規模生產以及其攜帶的便利性,都使得手機成為網絡信息傳播的一種主要介質。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
2.我國網絡傳播存在的問題:
(1)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與發達國家相比依舊較為落后。網絡信息傳播帶來的信息落差是由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所決定的。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綜合國力明顯有了較大的提升,但與發達國家之間依舊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我國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網絡寬帶狹窄,接入速度較慢,網絡運行質量較差,網絡基礎建設的資本投入低,電子商務平臺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對網絡信息的傳播產生了一定的阻力。
(2)我國互聯網發展存在地域之間以及城鄉之間的差異,從而導致網絡信息傳播的覆蓋面在不同地域以及城鄉之間存在較大差距。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表明,2013年我國互聯網的普及率在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相對較高,超過65%;而在江西、云南、貴州等省份普及率均不到33%。2013年我國城鎮居民互聯網普及率達62%,而鄉村居民互聯網普及率僅為27.5%。因此,為使我國各地區人民以及城鄉人民能夠更好的體會到網絡信息傳播時代帶給我們的便捷,我國仍需要在縮小區域之間以及城鄉之間互聯網的普及率方面作出一定的努力。
(3)不良信息的傳播以及信息傳播的安全性保障較低。“黃毒”污染、網絡犯罪、網絡黑客、網絡欺詐以及暴力游戲等的存在,對我國建設和諧良好的網絡信息環境產生較大威脅。
四、結語
總之,我們應該積極開發并利用網絡的傳播優勢,努力克服網絡傳播中存在的不足,從而為信息的傳播營造出一個更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畢耕.《網絡傳播學新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