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智慧醫療產業發展現狀

智慧醫療產業發展現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智慧醫療產業發展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智慧醫療產業發展現狀

智慧醫療產業發展現狀范文第1篇

關鍵詞:物聯網行業發展現狀;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物聯網應用型人才緊缺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8-000-01

一、調研的目的與意義

通過本次調研,對不同區域物聯網行業的發展現狀有所了解,掌握社會及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合理定位高職類院校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劃,為專業建設及提升提供決策依據。

二、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1.物聯網行業發展現狀

(1)國際物聯網行業發展現狀。物聯網這一概念提出于1999年,此后美國、歐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經濟體先后提出了基于本國經濟特點的物聯網行業發展規劃,均認為物聯網是推動產業升級、經濟發展和確立國際競爭優勢的發動機,比如美國提出的“智慧地球”、歐盟提出的“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日本則提出了“U-Japan”。物聯網產業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第三次信息產業浪潮。美國Forrester機構預測,物聯網所帶來的產業價值將會比互聯網大30倍,將會是又一個萬億元級別的信息產業。

(2)國內物聯網行業發展現狀。2012年,工信部制定并了國家《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我國的物聯網產業將重點建設10個聚集區、100個骨干企業,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匯集和產業資源整合。

近年來,由于國家重視、政策扶持,我國的物聯網產業正處于高速發展期,被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2010年,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總產值約1900億元,而2015年達到近7500億元,短短5年總產值增長了295%!隨著行業標準完善、技術不斷進步、移動互聯向萬物互聯的擴展,我國物聯網產業將面臨更大的市場空間和產業機遇。

2.物聯網行業人才培養及社會需求情況

(1)我國物聯網專業職業教育發展狀況。物聯網專業是個交叉學科,其內容涉及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傳感技術和RFID技術、嵌入式系統技術等多項知識。目前我國在研究生、本科、高職、中職等多個教育層次均開設了物聯網專業,但在教學過程仍存在很多問題,如教學體制落后,師資隊伍薄弱,教學設備陳舊等。為了改變這一狀況,針對物聯網專業所具有的很強的工程實踐特點,當前很多院校對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開始了探索。

(2)物聯網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隨著物聯網產業的急速發展,其各領域上下游企業專業人才大量短缺,據工信部統計,未來5年,僅《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圈定的9大領域重點示范工程人才需求量就達上千萬,如智慧農業預計需求1000萬人,智能家居預計需求100萬人,智慧交通預計需求50萬人,智能醫療預計需求100萬人,現代物流預計需求20萬人,智能電網預計需求100 萬人。

同時,不少專家指出,由于其專業的跨學科性,未來物聯網產業需求更多的將是復合型人才。

3.高職院校物聯網專業開設的可行性分析

高職院校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以培養一線的專業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培養的學生應適合領域內各企業的技術性崗位,如感知層終端設備維護、物聯網項目實施、系統終端設備維護、網絡線路設備維護、系統信道測試維護等。

(1)物聯網應用型人才緊缺。自從2009年我國提出物聯網發展戰略以來,物聯網在智能工業、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9大試點領域逐漸發展起來,工作崗位激增,而教育部審批設置的“物聯網工程”等與物聯網技術相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本科2011年才開始招生,培養出的學生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

我區搶抓機遇,提出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以構筑“智慧內蒙古”為目標,依托我區產業特色、科技基礎、區位條件和資源環境等要素,整合區內外產學研各界的力量,面向經濟、公共管理和公眾服務等領域,分期分批建設示范工程,努力把我區建設成為物聯網領域技術產業發展快速、應用先行的省區。

(2)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就業前景廣闊。在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更貼近“政策驅動型”,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政策支持力度將持續加大。據統計,物聯網的產業價值將比互聯網大30倍,每年近百萬的人才需求量與當前各層次人才培養的速度存在較大差距,因此物聯網專業就業前景非常廣闊。

三、調研結論

高職院校物聯網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要考慮學生的特點及高職院校的辦學層次,依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在經過充分的行業企業調研的基礎上確定適當的定位。高職院校物聯網專業的辦學定位應該確定在應用層面上,培養物聯網企業所急需的一線技術人才。

隨著市場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本專業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多次調整與完善,現有人才培養方案經過近幾年的實施和改進,已經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調研后將在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方面作出以下調整,我們將著實做好如下幾點:

1.根據崗位需求,不斷更新和改革,制定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目標。

2.根據崗位對應的工作任務,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調整課程結構,增加技能性課程的比例,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3.進行課程改革,進一步突出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從課程內容、知識體系、教學組織、訓練模式、考評手段等方面同步改革,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智慧醫療產業發展現狀范文第2篇

IBM(2008)出于自身產業轉型和推銷軟件與服務的商業目的,提出了“智慧的城市在中國突破”戰略以及“智慧地球”理念,以“感知化”、“互聯化”和“智能化”為核心,認為“智慧城市”是有意識地、主動地駕馭城市化這一趨勢,運用先進的信息和通信技術,將人、商業、運輸、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運行的各個核心系統整合起來,從而使整個城市作為一個宏大的“系統之系統”,以更智慧的方式運行,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的成長。“智慧城市”既而成為全球研究的熱點[1]。

一、智慧城市的發展研究綜述

秦洪花(2010)等認為智慧城市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整合、系統的方式管理城市的運行,讓城市中各個功能彼此協調運作,為城市中的企業提供優質的發展空間,提供市民更高品質的生活[2]。

王廣斌(2013)等認為智慧城市是以城市綜合治理發展到以ICT技術為支撐的智能城市發展新階段[3]。

丁國勝等(2013)將智慧城市理念引入城鄉規劃研究,“智慧規劃”具有系統性、智能性、共享性和動態性等特征,包括智慧化提升城鄉規劃自身能力、智慧化解決城鄉規劃問題兩個關鍵領域[4]。

駱小平(2010)認為智慧城市的理念包括三個層次。第一,經濟上健康合理可持續。智慧城市應該是具有智慧的經濟結構和產業體系,高增長的城市經濟體系。表現在智慧城市的經濟是綠色經濟,是低碳的經濟,是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是指通過創新生態科技使人的經濟活動遵循生態系統內在規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基礎上促進生態系統的協調、穩定、持續、和諧發展。低碳經濟的特征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構筑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主要包括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和低碳產業體系。智慧城市的循環經濟即是充分考慮城市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節約城市資源,不斷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創造良性的社會財富。

第二,生活上和諧安全更舒適。智慧城市是以人為本、生活舒適便捷且具有良好公共安全的城市,其核心是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服務廣大居民。

第三,管理上科技智能化信息化。城市管理包括政府管理與居民自我生活管理,要求不斷創新管理的科技運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來協調城市的平衡,維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智慧城市”作為城市治理領域的一種新路徑,被世界上的眾多國家所接受,并逐步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5]。

二、“智慧城市”的基本內涵

(一)智慧城市是一種城市治理新路徑

智慧城市作為城市治理領域的一種新路徑,被世界上的眾多國家所接受,并逐步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諸多學者(沈明歡,2010;史璐,2011;胡小明,2011;)也開始對“智慧城市”的發展戰略、發展原理、發展動因及模式進行思考與探究,智慧城市應該以城市發展特色、適應知識經濟的政策、完善政府公共服務、加強基礎設施以及城市職能服務環境等發展戰略為重點,智慧城市對我國智慧解決方案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其中包括智慧的交通,關于如何建設智能的交通系統來減緩交通壓力。

智慧城市是解決城市問題的一條可行道,將是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6]。例如張祖群等(2013)在北京市與交通基礎設施2011年最新數據分析基礎上,結合歷年數據變化趨勢,認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理念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北京施行智慧交通具有一定可能性[7]。

(二)智慧城市是一種復合型的網絡城市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加速發展的今天,智慧城市以互聯網、物聯網、電信網、廣電網、無線寬帶網等網絡組合為基礎,以信息技術高度集成、信息資源綜合應用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術、智慧產業、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為重要內容的城市發展新模式,使網絡智能技術服務于城市的關鍵基礎設施建設,使城市服務更有效,共創和諧美好家園。

“智慧城市”涉及到智能樓宇、智能家居、路網監控、智能醫院、城市生命線管理、食品藥品管理、票證管理、家庭護理、個人健康與數字生活等諸多領域,促進在自主創新、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社會管理、資源配置等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8]。

(三)智慧城市是以人為本的充滿活力的新型城市生活方式

智慧城市是充滿活力的,它涉及城市的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安防、智慧管理、智慧生態、智慧流通、環境保護、社會公共安全、智慧消費和智慧休閑等多個領域。智慧城市的宗旨是以人為本,核心是運用創新科技手段服務于廣大城市居民,著力滿足群眾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使人民群眾生活方便,這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基本立足點。

現代城市建設服務可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各委辦局統一工作平臺,使市民在網上方便辦理相關業務,公開透明、流程快捷、依法行政、高效便利。城市的智慧政務中心要能充分體現“政府依法行政、高效快捷、群眾滿意的”智慧化服務,切不能再讓河北某“北漂”從北京到當地五次仍然辦理不了出國手續等事件重復。建設高素質、現代化的城市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交通、市政服務、社會基礎、優美的城市環境,建設高水平的城市生態文明和健康、宜居、無污染的綠色城市是,這現代化城市建設的目的。

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網絡發達則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表現。智慧城市最明顯的表現是廣泛運用信息化手段。這就意味著城市管理者需要通過信息基礎設施和實體基礎設施的高效建設,利用網絡技術和IT技術實現智能化,為各行各業創造價值。

三、國內外智慧城市發展動態

2008年,IBM陸續與中國十幾個省市簽署了“智慧城市”共建協議,至此,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漳州、揚州、西安、咸陽、海口、大連等省市已把智慧城市列入重點研究課題,紛紛加入建設“智慧城市”的行列,有的甚至已經著手編制智慧城市專項規劃。201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了94個城市(區、縣、鎮)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2013年則增加為103個,比2012年試點范圍擴大9個[9]。

(一)國內智慧城市發展現狀

1.北京市:《北京市“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構建精細智能的城市管理,建設智慧城市;2009年正式啟動了“感知北京”的示范工程建設。

2.上海市: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從技術、產業層面提升到思想、戰略層面,推動浦東新區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先行先試;推進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信息化,提升城市運行效率和管理服務水平;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推進信息化有序發展。

3.浙江省寧波市:《加快創建智慧城市行動綱要(2011-2015)》中提出智慧城市的十大應用體系讓市民享受智慧服務;六大產業基地建設,實現產業智能化;打造隨時隨地隨需的泛在網絡,推進居民信息應用能力建設。

4.廣東省:《加快發展物聯網建設智慧廣東的實施意見》中提出重點實施“智慧廣州”、“智慧深圳”、“智慧南海”(佛山)、“智慧石龍”(東莞)等智慧城市試點,并希望通過打造“數字廣東”,發展現代信息服務業,加強對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支撐,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讓經濟發展變得更有效率。

5.江蘇省南京市:“智慧南京”通過發展“智慧產業”促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通過智慧管理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實現居民智慧生活;實現城市綠色新經濟增長。

6.湖北省武漢市:“智慧之城”、“光城計劃”,建成無線城市,基本實現“三網融合”,實現90%以上的政府行政許可網上辦理;物聯網工程中實現車聯網全覆蓋;電子病歷伴隨市民一生。

7.浙江省杭州市:率先開始建設“智慧城市”。2008年便啟動RFID技術,并應用于杭州圖書館新館,2009年IBM簽約杭州黃龍飯店,聯手打造全國首家智慧酒店。

8.江蘇省揚州市:《“智慧揚州”行動計劃》提出“創新揚州,精致揚州,幸福揚州”建設,推進“智慧城市”在智慧交通、智慧電網、智慧城市管理、智慧醫療、智慧旅游、節能減排等方面的先導應用。

9.遼寧省沈陽市:以生態城市和諧規劃、城鄉水污染監管及飲水安全等重大課題為主要內容,為解決傳統工業城市的轉型難題開創一個新的思路和模式。

10.山東省東營市:2009年9月25日,東營市政府與IBM共同簽署了“黃河三角洲云計算中心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合作協議,東營市將采用IBM云計算產品IBM Cloud Burst,IBM將為東營市提供全球領先的云計算產品,通過幫助其建立黃河三角洲云計算中心,催生出一座兼顧數字化和生態性的石油新城。

11.臺灣省:《“智慧臺灣”i-235智慧生活科技運用計劃》,在安全防災、醫療照護、節能永續、智慧便捷、舒適便利、農業休閑等六大領域開展智慧生活科技創新應用的服務示范。

(二)國外智慧城市發展動態

1.德國:“T-city”計劃、All-in-one計劃,實現智慧水表、電表、燃氣表及太陽能電力表一體化。

2.日本:“i-Japan戰略2015”,推動國民本位的新電子政府和電子自治體,遠程數字化醫療,數字化教育與數字化人才培育。

3.韓國:《國家信息化基本計劃》,建成數字化政府,推動IPTV服務方式,在線服務廣泛使用,倡導綠色IT。

4.新加坡:“智慧島2015(i2015)”,電子政府公共服務架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有限寬帶的覆蓋率;智能交通系統,為人們提供及時準確的交通信息。

5.美國:將IBM提出的“智慧城市”上升為國家戰略,趨于完善的互聯網絡為其物聯網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先機,而物聯網技術發展政策主要體現在推動能源、網絡寬帶與醫療三大領域開展應用。

6.歐盟:《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加強政府對物聯網的管理,消除物聯網發展的障礙,歐盟制定了一系列物聯網管理規則,并建立一個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架構,使全球管理機構可以公開、公平、盡責地履行管理職能。同時,注重增強機構間協調,共同推動物聯網發展。

7.瑞典:“智慧城市”最大體現在交通系統的建設與完善上。瑞典當局在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稅”。IBM為瑞典公路管理局設計、構建并且運行了一套先進的智能收費系統,包含攝像頭、傳感器和中央服務器,確定交通工具并根據車輛出行的時間和地點收費,這一舉措將交通量降低了20%,排放量減少了12%[10]。

參考文獻

[1][6]沈明歡.“智慧城市”助力我國城市發展模式轉型[J].城市觀察,2010(3):140-146.

[2]秦洪花,李漢清,趙霞.智慧城市的國內外發展現狀[J].信息化建設,2010(9):50-52.

[3]王廣斌,張雷,劉洪磊等.國內外智慧城市理論研究與實踐思考[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19)153-160.

[4]丁國勝,宋彥.智慧城市與“智慧規劃”——智慧城市視野下城鄉規劃展開研究的概念框架與關鍵領域探討[J].城市發展研究,2013,(8):34-39.

[5]駱小平.“智慧城市”的內涵論析[J].城市管理與科技,2010(6):34-37.

[7]張祖群,王曉芝.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北京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研究[J].城市管理與科技,2013,(5) :58-60.

[8]安宇宏.智慧城市[J].宏觀經濟管理,2013,(9):78.

智慧醫療產業發展現狀范文第3篇

關鍵詞:物聯網 物聯網應用 遼寧

中圖分類號:F49;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8-035-02

物聯網被稱為是信息技術的第三次革命性創新,同時也被許多國家列為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物聯網的概念首先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凱文?艾什頓在1999年提出。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在2005年的《互聯網2005.物聯網》中正式采用物聯網說法。物聯網(IOT)是“物物相連的智能互聯網”,它包含了三層含義:(1)物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其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2)物聯網的用戶端可以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通信和信息交換;(3)物聯網是可以進行智能控制、自動監測與自動操作的。

一、我國物聯網行業發展概況

我國政府對物聯網的發展十分重視,2009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同志,就提出要建設信息網絡和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期間,國務院又頒布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對物聯網的發展做出了規劃,同時出臺了促進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

“十二五”期間,共啟動了28項國家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2013年10月又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2014-2016年國家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區域試點工作的通知》,財政部聯合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部共同設立了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用于對物聯網研發項目的支持,已經累計安排物聯網專項資金15億元,陸續支持了500多個研發項目。

近幾年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綜合增長率達到了30%以上,充分體現了其強勁的發展勢頭。地方政府出臺地方規劃和行動方案,加大投入力度,對企業為主體的物聯網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項目進行扶持。建立協同推進機制,積極推廣物聯網應用,取得了積極成效。物聯網技術已經融入到了紡織、冶金、機械、石化、制藥等工業制造領域。尤其是智能交通領域的車聯網以及智能制造領域的工業物聯網,市場前景良好,增長速度不斷攀升。到2014年,物聯網產業規模達到5800億元,同比增長18.46%。

中投顧問的《“十三五”數據中國建設下物聯網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構成物聯網產業鏈中的支撐層、感知層、傳輸層、平臺層以及應用層分別占物聯網產業規模的2.7%、22.0%、33.1%、37.5%和4.7%。而物聯網感知層、傳輸層參與廠商眾多,成為產業中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

從應用領域角度看,2015年占據我國物聯網市場主要份額的應用領域包括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電網、智能醫療、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其中智能家居領域由于和日常生活高度融合而受到廣泛關注,成為發展最快的應用領域。智能交通中的車聯網以及智能醫療領域,由于需求空間廣闊、產品附加值高,在2015年獲得了大量的市場投資,在2016年其市場份額將會進一步提高。

預計作為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革命,物聯網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其理念也日趨成熟。當前,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創新活躍,發展迅速,真正全球范圍內掀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被認為是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

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遼寧省在物聯網產業基礎、技術研發能力、網絡服務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物聯網產業也必將成為遼寧經濟結構調整、企業轉型、加速產業信息化智慧化的核心推動力量。

二、遼寧省物聯網產業應用發展和存在的問題

遼寧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在電網、工業自動控制,數字醫療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物聯網試點和示范項目,并且取得了初步進展。

例如,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建設的基于物聯網的綠色通信機房,為維護人員提供機房實時能耗水平并提供能耗優化建議,降低了故障發生概率與整體能耗,體現了物聯網的智慧應用的優點。通過部署統一標準的各類感知裝置,實時采集設備運行數據、環境數據,并且遵循統一信息模型和通信規約,系統統一對感知數據進行收集、處理加工。

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自2015年起開展了國家電網公司物聯網示范應用建設的試點工作,其建設內容涵蓋了變電、配電、機房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改造。特別是該公司的信息通信工作部以智能電網建設為契機,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電網,未來必將產生巨大的社會與經濟價值。

智慧醫療產業發展現狀范文第4篇

關鍵詞:物聯網;發展戰略;人才培養

相信很多人在科幻電影中看到過太多類似的情景:早上起床,房間的顯示屏會自動告知主人今天的天氣溫度、空氣質量,推薦合適的衣服;房間墻壁、洗手間的鏡子,都具有人工智能,可以觸摸、對話,洗臉、刷牙、做飯、郵件、提前安排一天工作;出門上班,汽車會自動檢查車況,分析路況,主人只需要語音告知目的地汽車便能自己規劃路線智能行駛;上班期間,打開手機,就可以看到家庭中老人、孩子的活動情況;回家的路上,可以和家中浴室設備對話,提前放好洗澡水并調試好溫度。

如果說這些只能在科幻電影中看到的場景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你相信嗎?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這些都成為可能。

從1999年物聯網的概念提出到2013年,整個行業經歷了15年的發展,今天,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已經使得物和物之間的交流由可能變成現實,據某些研究機構估計,到2015年,不僅將有75%的世界人口可以接觸到互聯網,同時還有60億臺設備可以接入互聯網。屆時,計算機網絡、傳感器、執行器以及所有使用互聯網協議的設備將構成一個彼此相互聯系的全球系統,它擁有改變我們生活的巨大潛力。

目前各發達國家都已經物聯網發展當做自己國家的發展戰略之一,如美國積極響應IBM的“智慧地球”理念,將其作為其國家戰略,強調傳感等感知技術的應用,提出建設智慧型基礎設施,同時和歐盟一起主導了物聯網的行業標準;日本2009年8月推出I-Japan戰略,在U-Japan的基礎上,強調電子政務和社會信息服務應用。

我國從1999年正式啟動了物聯網的研究,是國際上物聯網行業標準的參與國之一,部分企業如華為、中興、大唐等擁有大量專利,研究水平已處于全球前列,部分高校及研究所如北京郵電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也對物聯網技術進行了多年研究,從此意義上講,我國和西方國家有同發優勢,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但是,由于物聯網的產業鏈較長、領域劃分比較細,整個產業鏈的完善和優化需要芯片商、傳感設備商、系統解決方案廠商、移動運營商等上下游廠商的通力配合,我們仍未形成較強的全產業鏈競爭力,一些核心關鍵技術如RFID仍然掌握在西方企業手中,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的內部報告,中國的信息產業目前非常缺乏核心專利,半導體專利國外企業占85%,電子元器件、專用設備、儀器和器材專利國外企業占70%,無線電傳輸國外企業所占比例高達93%,移動通信和傳輸設備國外企業也占到了91%和89%,足見差距之大,。

在行業研究上,從2010年開始,中國電子學會聯合中國電子學會物聯網專家委員會,以及中國移動、中國電信、IBM、Intel、中興、NOKIA、大唐電信等國內外一批頂尖企業召開國內物聯網大會,來共同探討物聯網技術與產業發展現狀、前景,到目前為止已經舉辦了四屆。

在市場培育上,全國有28個省市規劃成立物聯網產業園,如蓬勃發展中的無錫物聯網產業園,目前匯集了江蘇統力、北洋清安、德國鈕豹、美國新云等一批優秀企業,同時引進中科院、清華、北郵等一批國內頂尖科研院所和高校物聯網研究中心,形成了智能識別、智能通訊、云計算和物聯網應用服務四大產業集群,物聯網企業申請專利2565件;在天津海河科技園區,投資7億元成立了占地20萬平方米的物聯網產業園,以信息產業為主導,引進行業內新興企業,大力發展物聯網產業。

在行業應用上,經過了多年的發展,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農業等各領域都開展了典型應用和應用創新,如目前流行的智能家居,隨著大屏智能手機(IPONE平板電腦、三星NOTE系列、華為MATE等)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出現,語音化、可視化操作變得方便和簡單,而隨著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智能家居的價格逐漸降低,制約智能家居廣泛應用的價格因素不在,智能家居將會普及化。同樣,隨著技術的創新和完善,以及產業鏈的城市,物聯網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將越來越普及。

但目前國內物聯網行業發展的問題也是不可回避的,在近幾年的發展中,政府導向過于明顯、驅動性過強,導致一些省市出現物聯網發展熱潮,盲目炒作概念。行業人才缺乏、企業創新機制不足等問題也逐漸凸顯,亟待解決。

筆者認為,促進國內物聯網行業健康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加快制定并完善物聯網行業的相關標準。由于物聯網在國內仍然是一個新生行業,我們必須盡快制定編碼標識、接口、數據、信息安全等基礎共性標準,并完善關鍵技術標準和重點應用標準都,形成滿足物聯網規模應用和產業化需求的標準體系,有序指導未來物聯網應用的建設及規模化。

其二:加強人才培養。物聯網的每個相關學科都是強勢學科,有堅實的學科基礎,都在本學科的基礎上為物聯網技術發展做貢獻。因此,在每個相關學科中,都應有物聯網的人才培養規劃與具體措施。

其三:加強核心技術創新。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在于:云計算,大數據存儲;網絡方面有:IPV6、4G的建設及帶動。目前大部分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西方幾個國家手中,整個產業鏈的核心器件仍需要進口,只有加強對物聯網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鼓勵企業與個人創新,才有可能在未來的物聯網大潮中領跑。

[參考文獻]

智慧醫療產業發展現狀范文第5篇

一 、 “智慧養老”的興起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智慧養老”的概念開始為大眾所熟知并逐步在全球范圍內開始滲入老年人現實生活。

所謂“智慧養老”,即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O2O社區養老綜合服務平臺,實現高效便捷的養老產品與服務輸送體系,將健康、養生、享老送至床頭,實現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下的“康居養老”。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涉及到養老服務產品內容及其服務供給方式等諸多要素。養老服務產品主要涵蓋醫療、養老照顧、金融保險、老年教育、文體娛樂等方面的內容,這些產品及服務可以由第三方合作機構或養老機構提供,也可由社區服務站通過設置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或者組織熱心于為老服務的志愿者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其宗旨在于最終實現養老服務產品的智能化貫穿,充分體現智慧社區、智慧養老的服務特色。

目前,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通過為所有老人佩戴智能腕表來及時掌握老年人的情況;加拿大魁北克省建立起老年集成服務網絡(integrated service networks),為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了更多的服務選擇方式。國外的經驗與事實表明,通過將適老服務資源與老年客群資源進行整合對接,一定程度上減小了資本的浪費與重置。得益于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我國,養老模式的發展也出現了智能化趨勢。

二 、 社區“智慧養老”的初步發展

如前所述,智慧養老服務的供給方式涉及到社區、養老機構以及其它第三方社會組織等。目前來看,相較于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由于其獨特的優勢,比較受老年人青睞。

就社區層面智慧養老的發展現狀來看,現代信息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等在我國養老服務領域的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還較為有限,傳統的管理運營模式在養老服務領域的發展中仍然占主導地位。為推進我國智能化老齡產業的發展,2013年,全國老齡辦成立了“華菱涉老智能科技產業發展中心”,并開始在重慶巴南地區、成都錦江地區試點推行智能化養老實驗區。在此基礎上,國務院于2015年7月6日《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進一步推進智能化養老服務的發展。以此為契機,我國智能養老服務得到了初步的發展。例如,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街道以365天24小時人工值守的“老街坊”養老智能健康管理服務平臺,將老年人、子女及專業的健康照護團隊匯聚在一起,使老人在近距離享受健康管理的同時還能夠就此與子女及時溝通。

總之,“互聯網+”正全面融入醫療、保健、養老等家庭服務業。在養老領域推進“互聯網+”,對傳統業態養老服務進行改造升級,應該通過搭建信息平臺,開發一些便于攜帶的智能設備,實現老年人群現實需求與信息資源的有效對接,讓互聯網真正貼近老年人需求,讓老年人走進互聯網世界。當然,這一愿景的實現還需要克服重重障礙。

三 、 網絡世界中老年人“虛擬化生存”的現實鏡像

不可否認,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由于互聯網的介入,也給以面對面交往形式為主的老年人帶來了一些困惑。

第一,老年人面對科技產品時大多存在一種陌生感。隨著智慧養老的諸多新事物介入老年人生活,在客觀上加劇了老年人群面對智能工具時的科技隔閡感。不可否認,隨著一些對網絡元素較為熟悉的社會成員逐漸進入老年階段,一定程度上也會緩解老年人的這種科技焦慮癥。但目前,由于我國老齡人口基數較大,這種“科技隔閡感”給老年人帶來的負能量還需要及時得到排解。老年人學會與科學技術推動下變化無窮的世界和諧相處,學會將科技的力量轉變為自身的能量,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晚年的生活質量。

第二,作為“信息的貧困者”,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老年人的反向社會化壓力加大。從網民的年齡結構來看,老年人與中青年之間的代際數字鴻溝已經由傳統社會的父代領先子代變為子代遠遠領先于父代,子代在網絡媒介時代成了“信息的富有者”,父代卻淪為“信息的貧困者”,同時也使子代借此獲得了對父代知識反哺的話語權,徹底動搖了父代作為知識主體的地位。在網絡社會,知識的傳遞、更迭速度加快,老年人由于不熟悉新媒體,掌握的信息資源遠遠不如中青年人群,即反向社會化。即便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為老年人生活帶來了一些便利,但是信息知識的有限性仍然會導致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下降,從而產生挫折感,影響其心理健康。

第三,對于部分熟悉電子媒介設備的老年人而言,面對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推送過程中產生的信息碎片化問題時,由于自身知識的有限性往往不知如何篩選,由此產生諸如信息恐慌、信息焦慮等亞健康心理癥候。尤其是在剛剛退休、以家庭與社區為主要生活場域的老年人中,這種心理癥狀尤為明顯。

此外,由于我國當前人口老齡化急速發展,老年人群中高齡(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流動老人規模也在持續增大,這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老年人群在“互聯網+”時代適應網絡社會的難度。

四 、“智慧養老”何以可能?

隨著當下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一些受過一定程度教育、知識層次較高的老人也開始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這使得老年人群之間精神文化層面的即時互動、信息資源的共享成為可能。而就目前社區層面來看,以北京市為例,社區養老智能化服務平臺的建設才剛剛起步,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南县| 内乡县| 新丰县| 广东省| 盐池县| 侯马市| 亳州市| 汽车| 湘阴县| 太仆寺旗| 淮滨县| 宜兴市| 吉安县| 定陶县| 万年县| 曲水县| 财经| 尤溪县| 开远市| 东平县| 赤壁市| 合水县| 深水埗区| 上栗县| 陕西省| 长顺县| 定日县| 丘北县| 浏阳市| 明光市| 晋城| 太仆寺旗| 武邑县| 西丰县| 上思县| 万年县| 长丰县| 河北省| 磐石市| 温宿县| 靖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