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能源轉型存在的問題

能源轉型存在的問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能源轉型存在的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能源轉型存在的問題

能源轉型存在的問題范文第1篇

[關鍵詞]城市轉型;煤炭;資源

中圖分類號:F299.2;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5-0238-01

對地下煤炭資源進行開采發掘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城市是煤炭資源型城市,表明這個城市能源結構是以煤炭資源為主,煤炭在經濟結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國目前對煤炭的需求仍然比較大,占到總能源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國的地下,存在許多煤炭資源,這也是形成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較多的主要原因,在未來的二十年當中,我國的主要能源仍舊是煤炭,因此煤炭不管在城市的職能上還是資源的比重上,有有著不可輕視的作用。但是,煤炭畢竟有一定的使用周期,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煤炭資源的枯竭是煤炭資源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再加上現在的煤炭資源使用存在著許多浪費的現象,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快經濟衰退。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而導致嚴重的后果,現在,必須要針對煤炭資源型城市作出合理的規劃和制定相應的措施,以保證城市經濟實現持續發展。

一、 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特殊性

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特征顯而易見:第一,能源結構比較單一;第二,煤炭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煤炭資源型城市面臨資源枯竭的困境;第三,城市的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第四,煤炭資源的使用導致環境的污染,這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觀念相違背;第五,企業功的功能和煤炭型資源城市有趨同性。

二、 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煤炭資源型城市是由煤炭轉化為能源推動城市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他們作為煤炭的主要生產源,對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都有很大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煤炭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煤炭資源越來越少,很多這樣的城市都已經進入了衰老期,這是城市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能源需求。然而,在煤炭資源型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由于科技的限制,煤炭資源的浪費、環境污染等這些問題都嚴重的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嚴重的制約。

煤炭型資源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生產建設企業和生產管理系統不相互配合,特立獨行,沒有做到統籌協調和職責分明的態度。對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合理配置不合理嚴重影響城市社會化水平。同時,監管機構也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多許多違規違紀的操作放任自流,使國家的資源流失,經濟受到影響,煤炭排放的“三廢”對大自然的破壞異常嚴重。這些問題都使煤炭型資源的轉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三、對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問題的相關策略

針對上述談到的問題,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的轉型都有很大的阻礙,為此,提出以下策略,以求更快更好的使煤炭資源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轉型。

(一)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協調煤炭資源型城市的轉型

盡管一些城市已經受到煤炭資源枯竭帶來的問題,但是如今,還有許多城市的煤炭生產處于“青壯年時代”,煤炭資源型城市發展的結構對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嚴重制約。對此,應該充分的尊重煤炭城市的發展規律,同時把“市礦統籌”作為城市今后的發展戰略并貫徹實施。以實行城市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定位。提升中心城區和環境修復兩天線雙管齊下,摒棄之前的煤礦建設模式。針對煤炭企業也要改變其思維,對城區的建設、多種經營方式相結合和發現煤炭替代產業,科學的實施發展關系,提高城市自身的發展能力。

(二) 明確和突出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重點

在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抓住主要矛盾很重要,從而進一步明確戰略重點:首先,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煤炭清潔生產。把煤炭的清潔生產技術作為能源安全和持續發展的戰略來推廣。針對循環經濟,可以從綜合開采、引進技術深度加工、對煤炭循環利用這幾個方面入手,遵循高效益低排放的生產原則,擺脫犧牲環境創造經濟增長的尷尬局面;其次,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環境進行整治,這要求生產和治理同時進行,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把控污染物的排放,同時加大污染治理,建設城市的空氣凈化能力,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再次,把握煤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對煤炭進行充分有效的開發,利用效率最大化。禁止粗放型生產和使用煤炭資源。對煤炭進行適度開采,同時延伸煤炭產業鏈,提高劣質煤的使用率,對生產力要素進行合理的配置;最后,堅持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對城市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對煤炭的的生產、加工和使用都有好處。組織結構的優化和高新科技的不斷強化是城市成功轉型的關鍵。

(三) 因地制宜,探索和創新煤炭資源型城市的新模式

盡管我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能源結構比較單一,但是也并非依靠煤炭才能發展,許多城市還有其他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這需要因地制宜,對自身所處的環境進行積極探索,為未來的持續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在煤炭型資源實施轉型的過程中,可以向國外的資源型城市借鑒發展經驗,同時對自身的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針對國家現有的政策方針,結合資源型城市自身的條件,創建發展新模式。

(四) 建立發展的長效機制

把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責任明確到相關部門的工作中,建立長效的監管機制、管理和服務體制,落實相關政策,做好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共同為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做貢獻。同時,對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并努力把指標控制在有效的范圍內。對相關的管理人制定相應的激勵和考核機制,通過獎懲和方法促進工作的開展和制度的實施。

結語

總之,對煤炭型資源城市的轉型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切實的開展,包括積極促進企業的轉型,淘汰對環境不利的工業和設備,提高城市的科技水平,號召市民積極參與和完善市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下崗職工無業人員的就業和再就業問題。這是新時期環境下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窗體頂端

[1]張立今.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對策研究[J].學術界,2007,(5)

[2]張亞.推動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研究[J].開發研究,2014,(2)

[3]崔德文.加快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J].資源?產業,2003,5(6)

[4]王素娟.淺談山西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J].科技創新導報,2012,(25)

[5]牛沖槐.山西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思考[J].中國能源,2003,25(7)

能源轉型存在的問題范文第2篇

也就是說,中美兩個大國就在這次危機的轉型戰略中采取了不同的異步戰略,這種不同戰略的本質就是中美在未來的全球分工中采取了不同的國家競爭戰略、不同的增長道路

美國:推動新能源發展

周 淇

氣候變化問題是能源和環境兩個問

題的結合。在布什執政的8年中,美國一直拒絕承認存在緊迫的氣候變化問題,而是試圖把全球變暖說成是一個愚蠢的和誤導人的“神話”,因而頑固地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但是,從目前的跡象看,奧巴馬入主白宮后,美國在氣候變化方面的政策將發生重大改變。

奧巴馬的氣候變化政策主張

奧巴馬曾表示,氣候變化將成為美國在國際對話中的主要議題,其最有代表性的表態是2008年11月18日通過錄像向聯合國氣候會議發表的演講。奧巴馬明確表示,氣候變化“將繼續削弱我們的經濟,威脅我們國家的安全,現在是我們一勞永逸地同這一挑戰作斗爭的時候了”。

值得注意的是,奧巴馬不是孤立和消極地看待同氣候變化的斗爭,而是認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與振興美國經濟是一致的。對清潔能源的開發是振興美國經濟的一部分,它能夠創造數百萬個就業機會,成為美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奧巴馬還強調,能源和環境問題與美國的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在處理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美國的安全將得到加強。

上述演講在國際上被看作是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布什時期的結束和奧巴馬時期的開始。法國前環境部長布利斯?拉蘭德說,歐洲對奧巴馬尋求可再生能源的許諾感到振奮,歐洲一直在推動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承擔更大的領導作用,如果美國確定了這個雄心勃勃的環保目標,那么其他國家就將被推動。

2008年12月9日,奧巴馬同前副總統戈爾和當選副總統拜登會面時再次強調,氣候變化是一個緊迫的和涉及國家安全的問題,“一旦我上臺,你可以確信美國將重新積極參與這些(關于氣候變化的)談判,并幫助領導世界走向一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全球合作的時代”。他強調,美國不僅將減少自己的溫室氣體排放,而且還要推動訂立國際協議并確保每一個國家都完成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

奧巴馬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表態,是由于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理念。其實早在參加總統競選前的很長時間,他就開始關注氣候變化問題。2006年,奧巴馬在擔任參議員的第二年,就與另一名參議員一起提出了兩個議案,一個是要求提高燃油經濟的標準,另一個是鼓勵使用替代燃油。他還曾批評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幾乎沒有作出任何努力來提高能效,以減少美國對外國石油的依賴。

奧巴馬的新能源計劃

到目前為止,奧巴馬已經提出一些與新能源有關的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在未來的10年中投資1500億美元刺激私人開發新的清潔能源,在這一過程中創造500萬個就業機會。

――到2012年使美國的電力有10%來自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有25%來自可再生能源。這是一個最引人注目的指標。

――到2015年,使在美國使用的汽車中有100萬輛采用油電混合動力,使在美國制造的汽車達到每加侖汽油行駛150英里。

――在美國建立一個“碳排放限制和交易制度”,限制大工業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具體做法是,給每個企業都規定一個排放上限,未達到上限的企業可以把多余的排放配額出售給其他可能超標的企業。

――建立一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度目標,到2020年把排放降低到1990年的水平,到2050年實現把溫室氣體排放減少80%的目標。

――提高燃油經濟的標準。

為了實現其目標,奧巴馬已經挑選一批贊同采取積極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科學家來擔任能源和環境部門的領導。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巴馬提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擔任能源部長。朱棣文一直致力于氣候變化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工作。他認為,美國在恢復經濟的過程中,應該走開發可再生能源的道路。奧巴馬還提名哈佛大學物理學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氣候變化問題專家約翰?霍爾德倫擔任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提名曾批評“布什政府不尊重科學”的環境科學家簡?盧布琴科擔任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局長。新任命的能源和環保官員都是支持把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當作緊迫行動目標的人。在過去的8年中,他們由于布什政府抵制國際減排協議并拒絕制定保護瀕危物種的法律而無所作為。

(摘自《望新聞周刊》2009年第5-6期)

中國:應對之策

中國是在一個沉疴嚴重的傳統機制上建立當代中國的能源生存方式和生產方式的,模仿、滯后和引進成為發展的主要策略,這個機制使我國失去了在能源方面的開創力。維持一個巨大的出口能力,本可以成為中國建立創新能源結構的千載難逢的歷史機會,中國的需求大,發展的機會就應該大,機會大就應該使自身能夠實施大規模的技術創新,但是能源發展卻往往成為中國的負擔。

“機會成為負擔”這是改革中最大的浪費,為此,中國需要研究跨產業的中國能源大戰略。

2009年中國能源發展的戰略框架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國家能源局公開的資料來看,中國能源戰略制定的基點就是要“善于從國際國內條件的相互轉化中用好發展機遇,從國際國內資源的優勢互補中創造發展條件,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扎扎實實辦好自己的事情”。

這個基點注重了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平衡作用,卻忽視了以能源產業帶動整個國民經濟改革的先鋒作用,忽視了以中國能源產業為基礎實施大規模技術革命以應對危機的創新轉型,這是目前中國能源改革基點的不足,也說明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一個應對危機轉型完整的能源戰略。風電行,核電行,中國能源轉型的戰略必須先行。

根據上述資料,目前中國確定的能源轉型的戰略框架可概括如下:

其一就是積極拉動內需,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主要包括加強優化能源結構,發展帶動效應明顯的核電項目、風電項目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設,關系全局和戰略安全的煤、電、油、氣跨區域輸送通道建設,石油、天然鈾等戰略物資儲備設施建設,以及農村電網、城市電網和城市油氣配套管網,下達中央安排的能源領域財政資金等六個方面。

這基本上是一個工程拓展計劃,也是任何一屆政府都必須制定的常規能源投資規劃,這種安排沒有解決中國發電、輸電、供電、用電的戰略轉型問題。

從發電體系而言,中國迫切需要確定石油、天然氣、核能、煤炭、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氫能和生物質能等重新整合的具體結構調整問題。上述計劃沒有確定可再生能源對傳統能源的可控制的替代轉型戰略問題,它說明中國在新能源的發展目標方面是模糊的,這是改革之大忌,發展之所戒。

從輸電體系而言,上述計劃仍確定以高壓、特高壓輸電運行體系為主,沒有涉及到營建超導示范工程,它說明了中國在新能源的戰略管理方面存在著盲區,這個戰略缺憾必須立即修補。

我國確定的電網體系仍然是發展高壓、特高壓輸電運行體系,沒有確定以超導和納米材料以及智能電網改進輸電損耗問題。

從供電、用電而言,這個計劃也缺乏建立分布式能源和智能電網管理的戰略轉型安排,在供電、用電的體制改革方面存在著嚴重不足。

其二就是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能源結構調整。

主要包括2009年將繼續推進“上大壓小”,計劃關停小火電機組1500萬千瓦,同時加快大型、高效、清潔燃煤機組的建設。采取措施解決小煤礦小、散、亂、差等突出問題,促進煤炭企業兼并重組。要繼續加強國家規劃的13個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制定鼓勵加快風電發展的政策,加快我國西南水電開發,加快太陽能等新能源的發展。

這個計劃初步勾勒了我國以風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轉型問題,但是,對于現有能源結構中煤炭的清潔使用缺乏戰略前瞻性和改造計劃,倘若不能有效地解決煤炭的清潔使用問題,就不能說中國能源結構實現了重大調整。

其三加強國際合作,擴大利用海外能源資源。

主要包括加強國際能源對話交流,擴大海外油氣資源合作開發,加強能源資源戰略儲備。具體而言,利用國際市場價格大幅回落的時機,增加油氣資源的進口。抓好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建設,中哈二期石油管線建設,積極推動中緬油氣管道項目建設工作,提高我國能源安全的保障程度。

能源外交方面,可以通過投資和市場兩個途徑進行,其中市場性的國際合作的核心就是建立全球能源定價機制中的中國定價體系,我們需要一個以中國為基礎、由國際投資者廣泛參與的能源現貨和期貨運轉體系,金融海嘯為我們建立這個定價體系提供了機遇,我們不應該對這個機會視而不見。

其四就是增強自主創新,推進能源科技裝備進步。

主要大力推進煙氣脫硫、脫氮、等離子點火、6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百萬千瓦空冷機組、特高壓輸電、非糧生物質能源、生物柴油、深海勘探、煤清潔燃燒利用、煤層氣開發、瓦斯綜合利用等能源技術。組織好大型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大型油氣田和煤層氣勘探開發兩個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

首先,上述安排沒有解決中國能源科研的戰略管理體制問題,比如,我們的國有能源科研機構,是集中在國家能源主管部門好,還是目前的分散好?而且沒有確定這個“國家隊”如何與大學、內外資企業的能源科研機構形成多層次的創新體系。其次,上述安排沒有將煤氣化、超導電力技術、天然氣水合物、氫能電池等作為戰略重點,暴露了中國在重大能源技術上的管理不足。

其五就是抓住有利時機,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

主要包括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國內成品油價格實行與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有控制的間接接軌。改革目前電煤價格實際存在著“動力煤市場價格與電煤合同價異步并存”的雙軌制。

解決能源價格的商品化管理問題的本質,是理順國家、能源企業和消費者利益的收入分配,應該在明確商品化改革的戰略的基礎上建立這個國民收入再分配的成熟機制。

綜上所述,由于目前我們的能源戰略規劃仍處于起步狀態,根據國家能源局這個資料我們也只能對中國的能源戰略目標窺見百面之一斑,上述這個戰略最多也只能是一個2009年的能源工作重點,尚不可以構成為中國的能源大戰略,具有靈活調整的巨大余地,應該集思廣益,合多重創新而大成。

根據國家能源主管部門目前這個發展規劃,我們可以初步判斷中國能源戰略存在著主要問題:

其一,我們缺乏一個從全球分工角度認識的能源轉型戰略,危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以全球投資大革命擇優建立中國國際分工的千載難逢的機會,中國迫切需要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資源市場、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整合分工,以使中國的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衡平全球跨國公司對華投資,并可以推進中國的上市公司構建全球的市場鏈以維持中國的適度資產價格水平,為此,能源產業的轉型就是中國全球分工的重組的關鍵。

其二,能源轉型應該成為中國最核心的技術創新,應該成為IT產業、能源產業、新材料(超導、納米)產業和社會發展合成的革命,這個革命的主導者應該是中央政府,這個改革的參與者應該是整個中華民族,這個改革的使命應該是建立21世紀的中國基本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其三,我們對中國的優化的能源主體結構還沒有一個成熟的認識。

其四,沒有確立中國解決以煤為主的清潔能源戰略轉型安排和戰略發展計劃。

科學借鑒美國能源轉型的戰略經驗和創新設計

從奧巴馬領導的美國能源轉型的戰略來看,美國能源產業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再造國際分工,力爭以美國自身能源的整合生產置換未來幾年2萬億-3萬億美元美國進口的能源,成功修補金融海嘯造就的美國經濟損傷。

為此,奧巴馬已將能源改革重點置于能源戰略轉型,發展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節能汽車和電動車、改造電網、提高建筑節能設施、創新能源技術等重點領域。根據奧巴馬已做的戰略安排,2012年美國發電量的10%將來自可再生能源,這個額度2025年還將達到25%,這意味著將大幅度增加百萬以上的就業崗位。

倘若參考2008年4月已開通的世界第一條紐約長島超導商業化電網的運行經驗,橫跨四個時區的分散電網將可以改造為同一電網,而且這個電網可以超導電纜代替現有的大部分金屬纜線,這將使美國成為集IT產業革命、能源革命和新材料(超導、納米)革命的大成者,之后,美國企業將以全球20萬公里電纜的整體改造為開拓目標,獲得歷史最大規模的市場利益。

全球一體化分工中的中、美能源戰略轉型的鏈接性

目前,能源改革成為了美國經濟革命的主力;而中國也選擇了以能源產業的升級改造作為拉動內需的重要領域,國家能源主管部門主要是希望這個產業抓住有利時機,轉變發展方式。

也就是說,中美兩個大國就在這次危機的轉型戰略中采取了不同的異步戰略,這種不同戰略的本質就是中美在未來的全球分工中采取了不同的國家競爭戰略、不同的增長道路。

中國與美國的國情不同,中國不一定走美國能源改革的道路,但是,美國是當代國際能源分工的核心力量,全球每年用于石油貿易的原油不到20億噸,其中每年美國就需要進口大約5億噸,美國的能源消費方式實際上左右著全球能源體系的運轉。倘若再加上歐盟、日本、韓國等國的石油進口量的改變,美國能源戰略的革命必將修正世界的能源生產方式,這種新的生產力必將改變世界,也將影響中國。

因此,當代全球能源分工大廈的重建,我們不可能成為旁觀的路人,對于美國主導的能源改革,中國也不可能置身度外,對于全球能源產業的變革,我們也應該做出快速反應。

中國對此可以有三個選擇:

其一就是以美國能源改革的思路為先導,實施追隨或跟隨戰略;

其二就是以美國能源改革的思路為借鑒,實施超越戰略;

其三就是以美國的能源改革思路為試錯,實施混合應對戰略。

從中國改革戰略價值最大化而言,能源現代化的最理想道路就是實施自主開放的超越戰略,其實質就是促使世界上傳統落后的最大能源體系一步轉型為全球最先進的能源構型,然而這對于我們戰略實施的能力有巨大要求。由此,這個戰略就有可能可求不可行;從能源改革的實際運轉能力而言,中國下一步能源最可能實施的就是混合戰略,其實質就是兼容國際和國內不同的發展要求,不同的利益需求。集合高中低的能源生產方式同時運轉以均衡增長,由此,這個戰略可改可行;從中國與世界能源革命的聯系而言,我們對美國創新的能源產業必須適應,這又將導致我們必須在推行混合戰略的同時,實施局部產業的跟隨戰略。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獲取能源的方式很多,但選擇清潔能源為第一能源的跨越式發展應該成為中國能源體系改造的重要方向;實施陸海并重,抓緊經略海洋能源開采就應該成為中國能源獨立的基本依托;以高度創新的技術革命再造中國能源結構改革的基本保障;靈活的人民幣政策應對美元本位制的國際經濟體系應該推動中國能源結構轉型的綜合力量。

2007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26.5億噸標準煤,煤炭消費量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69.5%,改造這種以燃煤為主的生產方式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標準,使用清潔能源轉型也就成為中國能源改革必須面對的前提性、基礎性主題條件。其中,實施以氣體能源為第一能源的結構轉變,發展海洋油氣開采,推進核能建設,全面推進可再生能源建設,建設智能超導電網也就成為中國能源體系調整新的支柱領域。

認識、把握并實施以上領域的拓展戰略并與已有的煤炭、陸地油氣相結合,將構造中國經濟發展的創新基礎。

為此,中國應該建立以氣體能源為第一能源的氣、油、煤并舉的能源體系,并將目前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分期轉型為煤的氣化使用,以實現世界上最大的煤能源體系的跨越式發展。對于中國而言這是中國能源現代化最小的改革代價,其實質就是促使世界上傳統落后的最大能源體系一步轉型為全球最先進的清潔能源結構。

原煤的氣化使用方法有三個:

其一:先氣化,再銷售。也即在產煤區將煤炭氣化,通過全國輸配管網銷售合成氣,它也將節省輸電過程中的大量能耗。

其二:先氣化,再液化銷售。

其三:強制煤炭的終端大用戶分期實現氣化使用。這對我們來說都是可以實施的。其中應該重點發展IGCC技術:整體煤氣化--蒸汽聯合循環電站工程。

應大力推進以智能超導電網取代國家特高壓輸電網工程

我國應該加快論證,調整特高壓輸電網的工程計劃,已有的特高壓工程完善運行,未開建的應延緩或暫停推進。對于2008年營業收入達到11556億元,正常贏利可以達到近千億元的國家電網公司而言,建議其創新主戰場應轉移到智能超導電網上來。

特高壓電網是解決中國電網升級改造的重要戰略路徑,但不是唯一出路。 智能超導電網是21世紀解決大型經濟體系大容量、低損耗輸電的最佳途徑。

特高壓電網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伴隨著美國、蘇聯等國用電負荷的快速增長而開始研制的,但是,沒有一個國家、一條線路特高壓電網有好運氣的。1985年蘇聯開始建設的890千米的1150KV特高壓線路投入運行,因蘇聯解體長期降壓至500KV運行。東京電力公司于1988年開始建設的190千米的柏崎-西群馬-東山梨南北向特高壓輸電線路,1992年開始建設的240千米南磐城-東群馬-西群馬東西向特高壓輸電線路,從投入運行至今,一直都以500千伏降壓運行,沒有實現其升壓到1000千伏的設計運行目標。這里除經濟需求調整的原因外,特高壓電網不是解決電網升級改造的最理想途徑是重要原因,與其爭鋒的除傳統電網外,就是超導電網,所謂的超導電纜就是采用高溫超導材料制作的電纜,與傳統電纜相比,它具有輸電過程中的能量損耗低,輸送容量大,體積小,電磁污染少的四大優點,在相同截面下,輸電能力是常規電纜的3-5倍。

因此,在主要經濟體完成對特高壓電網的試錯檢驗之后,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丹麥和韓國等相繼開展了超導輸電電纜的研究。2004年7月10日,由北京云電英納超導電纜有限公司等研制的高溫超導電纜在云南電力公司正式并網運行,2004年l2月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與甘肅長通電纜公司等合作研制成功75m、10.5kV/1.5kA交流高溫超導電纜,并接入到甘肅長通電纜公司6kV配電網中向車間供電運行。應該說,加快中國超導電網的商業化運行已經沒有任何障礙。

同時我們應該發展智能電網,其本質就是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它需要在創建開放的系統和建立共享的信息模式的基礎上,整合系統中的數據,優化電網的運行和管理。主要是通過終端傳感器可以將用戶之間、用戶和電網公司之間形成網絡互動的即時連接,實現了數據讀取的實時(real-time)、高速(high-speed)、雙向(two-way)的效果,提高整個電網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實現綜合效率。

目前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波爾得(Boulder)已經成為了全美第一個智能電網城市,美國多個州已經開始設計智能電網系統,GE、IBM、西門子、Google、Intel等信息產業龍頭都已經投入智能電網業務。2007年10月中國的華東電網等也正式啟動了智能電網可行性研究項目,“十一五”期間,中國電力信息化每年約有超過100億元的投資,如果從現在開始就著眼于智能電網的建設,其效益也是非常巨大的。由于缺乏智能電網,導致中國出現了區域性、季節性電力的短缺及局部地區電力過剩與局部地區電力短缺的情況。

能源轉型存在的問題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新常態;產業轉型;結構調整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12-0075-02

石嘴山是寧夏工業經濟的“搖籃”,是國家“一五”時期布局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寧夏的第一噸煤、第一度電、第一噸鋼都出產于石嘴山市,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以煤機裝備制造、能源化工、有色金屬新材料為主的重工業體系。然而,這座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老工業基地,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新浪潮和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中,也淪為了因煤而衰、亟需轉型升級的老工業城市。

一、石嘴山市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現狀

(一)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取得的成績

石嘴山市通過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民生、生態轉型發展,在產業轉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規模總量壯大。2014年全市經濟總量達到467億元,年均增長11.2%。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304億元,占GDP比重為65.1%,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二是結構調整見效。第三產業比重由2007年的25.2%上升到2014年的29.5%,非煤產業占工業比重由2007年的53.3%提高到56.7%。三是發展質量提升。2014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56家,24家進入寧夏百強企業;產值過10億元的16家,比2007年增加9家。“十二五”以來,全市累計淘汰落后產能539.5萬噸。共引進實施申銀特鋼、大地循環、維爾鑄造、國際建材城、中糧米業等億元以上產業項目326個,累計完成投資1 016億元,特別是實施了金晶玻璃、科捷鋰電池、盈谷黃金冶煉、恒達紡織產業園等一批輕工類產業項目,對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

我市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產業轉型周期長、任務重、困難多,仍然處在“陣痛期”,國內經濟運行存在的許多問題在石嘴山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主要存在七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2014年三類產業比例為5.4:65.1:29.5,二產比重過高,三產比重偏低。二是工業發展層次較低。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而散,全市1 400多家工業企業,規模以上企業僅占18%左右,以原材料和初級加工為主的傳統產業占全市工業的75%。三是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尚未真正建立。石嘴山歷史上煤炭資源的粗放開發留下了對環境治理、城市基礎設施、城市職工生活的欠賬。保護和恢復被破壞的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解決社會遺留問題等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尚未建立,資源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尚未健全。四是接續替代產業發展緩慢。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尚處于培育階段。五是農業特色優勢不明顯。特色優勢產業總體規模較小,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偏低,農產品精深加工率不足20%。六是生態修復和節能減排壓力大。全市尚有24.7千方公里采煤沉陷區未有效治理,安全隱患突出;萬元GDP能耗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41倍。七是服務業發展滯后。服務業增加值增速一直慢于GDP的增速,生產業和文化旅游業發展滯后。

二、老工業城市的新機遇

(一)新常態帶來的新機遇

中國經濟社會已不可逆轉地進入新常態。過去的三十多年里,GDP平均增長9.8%,新常態下的2014年,GDP為7.4%。經濟放緩是新常態的一種表象,伴隨的還有經濟結構的優化、增長動力的切換、制度環境的改變等等。這種現象國家在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時候早已預計,將國家的經濟工作重點從重速度、重規模、開發重大項目,轉到了重結構、重質量、重效益、重民生,著力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在轉型期發展雖然痛苦,但只有在變化中才有發展,這就像“彎道超車”,比在平路上的勝算更大。石嘴山也將在這趟彎道超車中獲利: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的機遇。“十二五”期間,七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占整個經濟比重只有5%,計劃到“十三五”期間要提高到10%。這就意味著從“十二五”到下一個五年計劃,新興產業增速要在20%~22%。二是服務業的跨越性發展和機會。2013年我國服務業的增加值首次超過了工業的增加值,服務業成了中國第一大就業主體,吸納的人數遠遠超過了制造業。2014年,服務業對GDP的貢獻遠遠超過了資本的貢獻;農村人均收入的增幅也因服務業已超過城鎮人均收入增幅。三是互聯時代和電子商務帶來的新機遇。當今中國,移動互聯和大數據不僅給生產經營帶來巨大變化,給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帶來巨大變化。加上現在的云計算、搜索引擎、移動終端、傳感器的普及,大數據的時代已撲面而來。基于此,石嘴山經濟可以依托移動互聯和大數據技術得以蓬勃發展。目前,石嘴山的涼皮、燕子墩枸杞、清真牛羊肉、水產、釀酒葡萄等特色產品都已借助電子商務打開了網絡市場,也將有更多特色產業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走出寧夏、走出國門。

能源轉型存在的問題范文第4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科技政策;體系;分析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1發達國家的低碳科技政策

1.1低碳財政政策助力產業結構升級

為了更好的發展低碳經濟,發達國家針對轉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了相對完善的鼓勵措施和政策,對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產業逼迫其進行改造或淘汰。為了鼓勵低碳產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又通過財政手段進行激勵和促進。在2008年,日本明確通過財政政策促進低碳產業升級,實施《建成低碳社會行動計劃》。同時,為了進一步鼓勵企業在生產過程使用低碳技術和節能設備,又出臺了多項優惠激勵措施,如低碳產業補助金制度等。在荷蘭,政府也制定了相關的能效投資補貼政策,從而鼓勵低碳技術的開發,降低其研發成本,最高財政補貼可達到技術研發投資的四分之一。

1.2能源利用效率與開發新能源并重

低碳經濟的發展,必須通過提高能源效率來實現,而能源效率的提高離不開低碳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因此,發達國家將低碳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發展低碳技術、資源開發技術、發展新能源為其主要的科學政策對象。在2005年,英國就出臺了《減碳技術戰略》,達到對碳捕集利用技術等科技研發、應用的鼓勵和引導作用。在2009年,英國國家戰略方案之一《英國低碳轉型》頒布。在美國,不僅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措施推動美國低碳發展,“美國復興和再投資計劃”,以發展新能源為重點,國家還在低碳技術創新、研究、推廣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主要用于發展可再生能源、智能電網、碳儲存和碳捕獲技術。可以說,西方發達國家早在10年前就開始重視低碳經濟的發展,并對此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發展方案。

1.3推廣低碳生活理念,建設低碳城市

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西方國家十分注重低碳生活理念和宣傳,來引導國人投入到低碳社會建設中來。另一方面,很多國家為了達到建設低碳城市的目標,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等方面,對節能減排做出較為詳細的規定,并將低碳城市建設計劃書在國家層面推出。總之,通過合理的引導,科學的規劃和詳細的規定,來促進低碳經濟在人民生活和城市建設中推廣和普及。

2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問題

2.1不合理的產業結構

目前,在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原有的三大產業結構所占比重也發生了變化,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在不斷降低,而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呈遞增態勢。其中第二產業加工產業,是三大產業的核心,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重要支柱,其主要由采礦業、制造業、電力、建筑業等組成。這些產業都需要大量能源消耗,而我國仍以煤炭、石油作為能源的主要來源,導致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綜合來看,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濟發展水平仍處于較低的地位。國民經濟的發展、經濟實力增強,如果仍然通過重工業的發展來實現的話,必然會導致高排放、高能耗居高不下,對于低碳經濟會帶來很多不良的影響,也會對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產生嚴重阻礙。

2.2單一的能源結構

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煤炭在能源供給中相當大的比重。我們通過數據也可以發現,在中國的能源供給中,原油產量占能源總量的10%左右,中國原煤產量占能源總量的81%。我國多煤、少氣、貧油的能源組成結構,必然會導致低碳經濟發展過程對能源的利用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從總發電來源分析,占發電消費總量的72%是煤炭,占發電消費總量20%是石油,占發電消費總量4%是天燃氣,占發電消費總量不到4%是核電、水電及其他發電。雖然我國對新能源開發一直很重視,但新能源所占的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這一方面是新能源的利用無法跟上經濟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煤炭為中國重要的能源來源,在特定的條件下,也很難短時間被替代。但煤炭又是碳排放量最高的能源之一,必然影響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影響中國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實現。

2.3節能減排的技術落后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低碳經濟最主要的特點。而實現經濟發展的碳中性的技術,更多的需要解決如何降低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如碳捕獲和儲存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等綜合的利用。我國仍處于工業發展的初始階段,使我國的低碳經濟的發展受到很制約,或者處于兩難的地步。

3湖南省發展低碳經濟科技政策體系的建立

3.1制定符合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部署相關政策

湖南省正經歷經濟社會新常態,以及能源系統轉型的嶄新時代,因此,加速綠色能源替代黑色能源勢在必行。隨著近年來,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已然轉向低碳經濟,綠色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加快綠色替代和電能替代,特高壓技術、完善和推進智慧電網技術、高效清潔低碳火力發電技術、可再生能源利用、先進的其他能源開發技術等,都是低碳經濟發展必要手段。湖南省低碳經濟的發展,也必須圍繞國家大局,在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時,認真領會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部署。

3.2設置各有側重和低碳化的考核指標

在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雖然各地方都有各自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國家層面也在大力提倡和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但仍有很多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在這個階段,經濟轉型的陣痛也需要地方政府加以重視,協調和解決好經濟更好和更快之間的矛盾。比如,在政府政績考核方面,如果僅僅通過GDP來評價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狀況的話,必然會導致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忽略低碳經濟的發展,通過更多的高能耗企業來提升本地區的經濟。這就是長遠發展與短期行為之間存在的沖突,低碳經濟也就無從談起。所以,需要制定和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環境、社會狀況的不同,設置各有側重和低碳化的考核評價指標。在這方面,可以重點考核的內容有:環境保護、資源能耗、過剩產能、民生改善、社會狀況、經濟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等多個方面。總之,如果不能通過科學、合理的政績評價來制約,必然會導致地方在經濟發展中仍以短期行為、局部利益為中心,忽視高污染、高能源產業帶來的負面影響,淡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從而導致國家低碳經濟政策和戰略落空。

3.3能源的轉型是低碳經濟發展關鍵環節

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能源的轉型是低碳經濟發展關鍵環節。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煤炭為主要能源,但其所帶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可以說,不進行能源的轉型,仍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話,低碳濟發展的成效會大大降低。這就需要在低碳、無碳能源上做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當前,低碳能源的發展存在諸多問題,一是能源的稀缺性導致企業生產成本的增加,影響企業使用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企業節能降耗意識淡薄,在設備升級改造、新技術的開發與使用等方面都缺乏動力和壓力。這也需要政府給予積極的引導和鼓勵措施,強化低碳經濟的宣傳工作,使能源轉型由政府行為轉變企業行動。

4結束語

低碳經濟屬于高效清潔的綠色經濟,是目前最可行、可量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是轉變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發展低碳經濟是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性機遇,也是我國發展經濟發展必須經歷的陣痛期。湖南省要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多從科學政策體系上著手研究,才能更好的促進湖南省低碳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燕.低碳經濟視角下的產業結構調整路徑探究[J].財經界,2015,(7).

[2]賈祥玉,趙喜倉.低碳城市建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5,(12).

[3]李玉婷.國外低碳經濟政策研究:進展、爭論與評述[J].當代經濟管理,2015,(5).

能源轉型存在的問題范文第5篇

關鍵詞 轉型;轉型管理;多層次框架;環境治理

中圖分類號 X1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09-0078-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9.014

環境問題是全球共同面對的重大挑戰,各國政府和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試圖尋找到解決的途徑。自可持續發展概念提出以來,人們開始從更為系統綜合的角度來認識環境問題的解決,并認為環境問題的產生涉及到極為復雜的因素,包括生態、經濟、技術、文化、政策等諸多方面,而這一問題的根本解決往往意味著整個社會系統的轉型和變革,意味著宏觀制度與微觀機制的有效互補,單純的技術治理或政策強制都難以取得長期的效應。

轉型管理研究的興起正是反映了這種認識論上的深刻變化。轉型管理理論是由Rotmans首次 提出的,其關注的是某一社會系統的結構變革和動態行為,以及這一變革的內在機制和復雜影響,如交通部門、能源供應系統、農業部門、水資源管理等等[1]。從學術淵源來看,轉型管理的基本理念根植于若干重要的理論傳統,包括復雜適應性系統、整合評估(integrated assessment)、后常規科學(postnormal science)、演化經濟學、創新研究、技術轉型(technological transition)等,這些不同的理論范式之間存在著一些共性:作為研究對象的各個系統是開放的,不斷演化的;外部環境的變化影響著系統;系統本身呈現非線性的發展以適應環境。但轉型管理為分析這一現象提供了一整套獨特的理論框架與技術工具,如多層次模型(multilevel framework)、轉型域(transitionarenas)、轉型情境(transition scenarios)、轉型實驗(transition experiments)和轉型監測(transition monitoring)等等,并對能源技術系統、交通技術系統、水資源管理等具體案例進行了廣 泛深入的研究[2-5]。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作為主要的咨詢專家,Rotmans、Kemp、Geels等人深入地參與了荷蘭的第四個全國環境政策計劃(NMP4)的編制和執行工作,轉型管理理論也因此成為了荷蘭環境政策的理論基礎,并對歐洲各國環境政策產生愈來愈多的影響。

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劇烈變革過程之中,環境治理異常復雜和困難,而轉型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正是切合我國的現實挑戰和需求的,對于我國環境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但目前,我國學術界對這一新的研究進展少有關注,本文力圖對這一理論的基本思想、觀點、方法及其應用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和探討,以期推動這一研究在中國的開展。

1 轉型與轉型管理

1.1 轉型

作為學術范疇,轉型(transition)一詞已經在生物學、經濟學、社會學、人 口學、心理學等領域中有所使用,但各具不同的含義。例如,人口學中的轉型概念是指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即人口轉變(demographic transition)[6]。但Rotmans等人則致力于將這一概念引入到可持續發展、環境治理和政策研究領域中來,并建立了相應的理論范式,開展了廣泛的實證研究。在他們看來,轉型是一個社會變革的基本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或社會的重要子系統發生了結構上的變化;轉型不是由單一的變量――價格變化、政策行為或者新技術所引起的,而是相互維持的各個領域發展的結果;因此通過理解社會結構的變化進程,有可能構想出一套關于社會治理的原則、方法和工具,即轉型管理[1]。

就其基本邏輯來看,在轉型期間,變革的進程是非線性的,開始階段變化緩慢 ,緊接著急劇變化,隨著不同領域(如經濟、技術、制度、文化等)之間的相互作用,最后達到穩定階段,而新一輪緩慢變化也隨之開始。具體來說,轉型過程按照時間的跨度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3,7](如圖1所示):①前發展階段(predevelopment)。整個社會上沒有什么明 顯的變化,但是呈現出很多可能的發展趨勢,也存在許多不同的嘗試,并對現行系統產生了 越來越多的壓力。 ②起飛階段(takeoff)。變革進程持續進行,系統的狀態開始轉變,甚 至逐漸趨于“危急”狀態;一些創新變革逐漸擾動或沖擊現存系統,并引發更大規模的變遷 ;與此同時,基于替代性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技術的創新行為漸次產生,并通過相互強化 構建起具有自我維持(selfsustaining)的創新網絡,新的制度開始出現。③突破階段(bre akthrough)。社會或社會的子系統的結構變化已經顯著發生,社會文化、經濟、生態和體制 的變革不斷增多和累積,并相互影響;各個領域通過不斷學習和調整,吸取經驗,共同演化 ,即存在著集體學習的過程,以及擴散、嵌入的過程。④穩定階段(stabilization)。新的 系統基本建立,社會變革的速度減慢,達到了一個新的動態平衡;而新的組織更有效率,內 部工作流程更為優化,轉型過程轉變為優化過程。通常來說,轉型持續的時間是比較長的, 至少超過一代人的時間(如25年以上)。

洪進等:轉型管理:環境治理的新模式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 第9期圖1 轉型四階段[1,7]

Fig.1 Four phases of transition1.2 多層次框架(multilevel framework)

轉型理論的目的是解釋為什么以及如何改變復雜的社會系統,以實現可持續發展,而轉型的 不同階段是由發生在不同水平的復雜變化所引起的,因此轉型過程面對的是多維度的(multi dimension)動態性,其大量文獻涉及到跨維度的相互作用,即所謂的“多層次框架”。Ri p和Kemp認為,轉型模式必須要考慮采取不同的規模和層次,于是他們提出了“多層次框架 ”,即把這個框架區分為三個層次:①中觀層次的制度(regimes);所謂制度涉及的是占支 配地位的文化、結構和實踐,它們往往體現為物質的或非物質的基礎性結構,如道路、電網 、慣例、行動者網絡、權力關系、規制等。這些建制化的結構提供了社會系統以穩定性,并 指導著行動者的決策和行為;但也預防社會系統發生根本的變化。②微觀層面的創新生境(n iches)。在這些小生境中,新異的事物被創造出來,并得到試驗和擴散;此類新異物包括新 技術、新規則、新法律、新組織,甚至新的計劃、概念和思想。③宏觀層面的演化場境(lan dscape)[8]。它是整個的社會環境,包括社會價值、政治文化、人造環境、經濟發 展及其趨勢等;這一宏觀場景是自發形成的,但通過約束變化的范圍和方向來對制度水平和 微觀層次施加直接的影響。總之,“多層次框架”概念的重要目的是更好地在社會環境的背 景下,理解技術創新和制度演化,而在這一框架中,創新是源于在微觀層面的地方實踐。

圖2 多層次模型示意圖[1-3]

Fig.2 Multilevel framework

自“多層次框架”理論提出以后,大量的相關文獻陸續出現,并推動了這一模式的深入廣泛的探討。例如Berkhout 等人重新界定制度作為占據主導地位的集群,以履行經濟和社會活動[9]。同時,許多學者把這個框架應用于廣泛的案例分析,諸如能源、交通運輸、航空、廢物管理和水管理[10-14]。

1.3 轉型管理

轉型管理是一種基于復雜性思考的、過程導向性的治理理論,它是建立在多階段和多層次框架之上的。Rotmans等人認為,轉型管理包括著豐富多樣的思想含義,它是探索和引發某種系統轉變的一種集體意圖(collective attempt),它往往采取的是漸進的、前瞻性的、反思性的、參與式的方式或途徑[1,15]。這種治理模式可以表達為一個公式:

轉型管理=現行政策+長期愿景+一致性+短期行動+過程管理[1]

作為一種面對復雜系統的治理模式,轉型管理具有自身的特點:①轉型管理是多層次的,強 調多種領域和不同行動者的復雜性,以求達到更好的協調;②轉型管理是互動性的,強調連續的、參與性的決策方法,以保持有效的治理;③它是適應性治理(adaptive governance),以學習型過程為目標;④它是漸進的過程,可以帶來系統的改善,但也可能帶來質的飛躍,引發系統創新;⑤轉型管理采用軟規劃以代替綜合規劃,用長期觀點來思考短期政策,并保持廣泛的選擇性。

由于轉型過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所以難以形成一個或若干固定的轉型管理程式在實踐中應 用。然而,依據轉型過程的本質特征,可以構建起關于轉型管理的基本框架或“最低要求” (minimum requirements),以治理復雜的社會過程。例如通過建立和發展功能良好的創新 網絡來組織多個行動者的變遷過程;形成整合式的愿景、轉型路徑和演化議程;以轉型議程 為基礎,開展相關的試驗和協作行動;評估和檢測轉型過程;等等。

2 轉型管理結構的周期性研究

為了將關于轉型管理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可操作性的方法,促進系統轉型,Rotman s、Loorbach和 Kemp制定了一個具有周期性結構的轉型管理模型,并通過這個模型,組織和協調系統中各個領域的活動[2,16]。具體來說,這個模型既有時間的跨越,又有空間的跨度,通常包括以下四個組成部分(見圖3)[3,17]:①在戰略層面提出問題,建立轉型域和轉型愿景;②在戰術層面發展聯盟和轉型議程(轉型圖像及相關的轉型路徑);③在運作層面建立并開展實驗,同時動員由轉型產生的轉型網絡;④當循環結束時,進行監測、評估,并從轉型實驗中吸取經驗教訓,引發調整下一個周期的問題和潛在的解決方案。因此,這個周期性轉型管理模型的核心就是從實踐中學習,并進行不斷地調整和適應;但在實踐中,轉型管理活動不存在固定的順序,或并行,或隨機排列,甚至有的只開展部分的活動。

圖3 轉型管理周期[1,4]

Fig.3 The transition management cycle

2.1 戰略上的轉型管理

轉型管理針對的往往是人們普遍認同的重大問題,但這些問題都不是單一的,而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問題集。例如能源的問題通常面臨著許多復雜的挑戰,包括過分依賴單一稀缺(不可再生)的資源(石油、天然氣)、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供應短缺造成的價格波動進而引起的戰爭和軍事沖突等等。針對這些問題,通常可以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但每個單一辦法都有各自的缺點,只能達到短期內的均衡,而轉型管理的目的則是要實現某一轉型目標,以求達到更好的、長期的協調與均衡。如在能源的案例中,其轉型的目標是:便宜、安全、可靠和對環境無害的能源。

轉型的目標必須逐漸轉化為轉型愿景(transition vision),但在這一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愿景,這些愿景或相互矛盾,或相互補充,如在能源的案例中,至少可以有三個愿景:氫經濟(hydrogen economy)、全電氣社會(allelectric society)以及基于微熱電廠和可再生能源的分散能源系統[16-17]。同時,轉型愿景也是可以調整的,因為參與到轉型進程中的人已經有了某些經驗或特定愿景,而參與轉型進程本身就是一個愿景找尋的過程,所以轉型愿景可以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轉型目標很可能保持不變)。

戰略上的轉型管理重點是確定轉型目標和轉型愿景,而這往往需要使用轉型域(transition arena)這個“元工具”(metainstrument)[4]。轉型域是虛擬的網絡結構,社會行動者在開放動態的網絡中,交流知識,討論分析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期望和不同的議程,盡可能達成一致。但在開始階段,轉型域是一個相對小的創新者網絡,基于這個“元工具”,轉型目標和轉型愿景才得以成功挖掘出來,形成富有創意的、激勵人心的、整合的目標和愿景。

2.2 戰術上的轉型管理

這一階段的轉型涉及了各種具體的網絡、組織和體制。在社會層面上來看,新興的愿景能夠給現有的保守、僵化制度帶來沖擊,盡管他們仍然給社會帶來福音。例如,社會正常的生活離不開化石燃料帶來的便捷,但可持續能源的新范式正在挑戰與化石燃料相關的活動。然而,只有當替代的愿景強大到足以威脅現有的制度,或者當這些制度自身消弱了,這才意味著新興的愿景可能會越來越多的轉化為具體的、有形的、可能的和有利的選擇行為,如公司投資于新技術、非政府組織和科學家支持此類創新等。此時,參與的行動者開始建立自己的網絡并組成聯盟,努力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戰術轉型管理的重點是突破結構或制度上的障礙,包括規章、體制、經濟和技術條件,但也可能涉及到消費者習慣、有形的基礎設施或者文化方面的問題。要想消除這些障礙,需要將不斷擴大的轉型管理網絡(基于轉型域)轉化為行動,形成強有力的行動者聯盟。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工具是轉型圖像(transitionimages),它們描述的是在同一水平上的戰略部門的具體計劃、專題戰略或戰略創新方案等等,是與轉型愿景相一致的[4,7]。同時,轉型圖像還將轉化為所謂的轉型路徑(transition pathways),即可能實現最終愿景的方案途徑;在探索轉型路徑時,行動者往往通過某些轉型實驗,形成某種實施戰略,并加以執行。于是,與愿景結合的圖像、轉型路徑、實驗便形成了聯合式的轉型議程(transition agenda)。

在不損害個體利益和目標的情況下,聯合議程的網絡提供了一個合作的基礎。但是,轉型議程在抱負、目標、信念和期望上也不一定能完全達成共識。從某種意義上講,轉型議程需要異議和沖突,這樣才有利于創新、競爭和學習。總之,轉型議程的形成源于一個長遠的眼光和對目前問題的認知,并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而那些形成了的議程也需要進行不斷的評估和定期的更新。

2.3 運作上的轉型管理

運作上的轉型管理旨在創造充滿活力的社會小生境(societal niches),以促進各種各樣的創新活動,提高創新的成功幾率,它包括所有具有創新潛能的行動和實驗[8,18]。運作轉型管理的重點是最大化愿景和議程的整合、加速和指導效應,并同時形成若干實驗,以提供更多的新見解、新知識和新選擇。具體來說,在不斷演變的行動者網絡和轉型進程中,越來越多的行動者和組織參與了轉型管理,這主要是通過具體的項目、愿景和議程的交流、公開辯論、媒體關注等形式來實現的。

然而,愿景和議程往往具有很多的假設的成分,需要有更多的實驗或實踐的支持或修正。轉型實驗正是這種意義上的實際試驗,它可以對轉型過程的演化和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轉型實驗大多直接來自于可持續發展愿景和轉型目標,并在已確定的轉型路徑之內;它們往往與其它創新活動相聯系,并導致某種系統創新,以挑戰現存的體制。另外,許多轉型實驗可能會同時運行,但它們之間往往缺乏系統的一致性,可能會導致相互競爭或相互背離。當然,這種多樣性也會為愿景和議程的實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可以幫助愿景和議程的改進和完善。總之,轉型實驗關注的不是單個方案的價值,而是與長期愿景相一致的不同選項和可能性,以及它們對整個轉型過程的貢獻,而實驗過程本身也就因此成為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

2.4 評估、監測和學習

在轉型管理循環中,監測與評估是一項常規性的活動,主要的對象是轉型路徑、臨時設置的轉型目標、轉型過程本身和轉型實驗等。首先,評估轉型路徑的可行性和臨時設定的目標是否實現;其次,評估關注的是轉型管理本身,比如,轉型管理的參與者以及他們的參與方式;最后,評估還關注前期的學習和累積過程,從經驗中吸取教訓,獲取知識,以促進轉型。

評估也是一種社會學習,通過互相交流、合作等活動以產生新的認識。這種“干中學”和“學中干”的形式有別于所謂的一階學習(firstorder learning,知識的轉移),往往與所謂的二階學習(secondorder learning,基于經驗的思想重構)緊密聯系[1,4]。由于持續的互動和反思的過程,社會學習遍及整個轉型管理過程。因此,評估這一社會學習的過程,其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由學習到學習),并可能會導致轉型愿景、轉型域、轉型過程的重新調整。

3 低碳能源的轉型管理:荷蘭的經驗在轉型管理的研究和應用中,荷蘭的實踐是至關重要的,例如荷蘭政府的第四個《國家環境政策計劃》(NMP4)首次將轉型管理模型引入到政府政策制定之中,并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后續研究。其中,荷蘭的能源轉型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領域。

從轉型的角度看,荷蘭能源轉型仍然是處于前發展階段。荷蘭不僅能源密集,而且依賴于單一的化石燃料能源。因此,荷蘭能源發展呈現不可持續性,具有技術、政治、生態上的高風險,必須從根本上改變能源結構和基礎設施的狀況。

荷蘭能源轉型管理始于轉型目標的協商和議定,這包括多層面的內容,不僅僅是定量的。從社會文化角度來看,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最重要的要求,而生態風險則要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總體來看,荷蘭的低排放的能源轉型就是減少二氧化碳,大約是1990的50%,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50-100年的時間[13,16]。

第二步關注的是能源轉型的最終愿景。根據荷蘭能源中心(ECN)的相關研究,未來荷蘭能源 系統具有三個可能的愿景:第一個愿景是在目前的能源設施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最終的能源燃料來自可再生能源資源(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甲烷、石油、和電力仍然是能源燃料的來源,只是有更多的轉化步驟,更加清潔。第二個愿景是氫經濟。氫是主要的最終能源燃料,尤其是對工業、運輸和建筑領域。第三個愿景是全電氣社會。作為最終能源形式,電力在社會所有部門都是占主導地位的。這要求徹底的改造目前的能源基礎設施,如建立一個大型電力網絡,以便汽車也能依靠電力運行。

這三個能源愿景并不相互排斥,每一個愿景都與荷蘭現行的能源系統緊密相連。另外,要真正實現的轉型愿景還必須考慮轉型的社會、文化、體制和環境背景等因素。

轉型管理的第三步是制定中期目標,它描繪的是不同愿景背后的各種轉型路徑。荷蘭能源中心提出了各種轉型路徑,但應該首先注意的是,轉型路徑和最終的轉型愿景不是一一對應的 關系;其次,能源轉型不是一系列的跳躍,而是一個進程的逐步發展,其中充滿著可能的變化 和調整。所以,所有制定的最終愿景(現狀、氫和電力)必須保持開放,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經 濟、技術、環境等狀況。

然而,從荷蘭減排措施的實際執行來看,情況并不令人樂觀,能源結構和基礎設施狀況并未發生徹底改變。但一些變化已經發生,按照荷蘭能源研究中心的報告,在2010-2020年期間,荷蘭可能實現二氧化碳減少約13%[1,13]。

4 轉型管理對中國的啟示

盡管轉型管理主要產生于及應用于歐洲發達國家,并與先進的技術儲備、高度的民主化、良好的政府治理等因素緊密相聯。但這一新的理論方法對于中國的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具有重大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第一,中國正處于劇烈而持續的社會轉型之中,環境系統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歷史變遷,具有發展路徑上的獨特性和復雜性。而轉型管理的多階段模型正是分析中國環境系統演化的有力工具,它能很好地關注到歷史性的因素和階段性,強調系統演化的長期趨勢,避免了僅僅 關注當前環境污染問題的片面性。同時,轉型管理非常強調學習和適應的重要性,強調干中學和自我調整的動態過程,這與我國在環境治 理方式的發展趨勢十分貼近,也對改善我國環境治理結構具有啟發作用。

第二,中國地域廣大,各個地區的環境狀況及社會經濟差異也很大,難以采用一種治理模式 或政策路徑來解決環境問題。轉型管理的多層次框架則很好的解決了宏觀與微觀之間的深刻矛盾,既考慮到宏觀體制因素的作用,更關注到微觀層面上的特殊性,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中國環境問題在宏觀層面上的基本特征和趨勢,更能促進對不同地區環境問題的具體性和多樣性 的認識,并能幫助地方政府制定更為恰當的、更具針對性的治理政策。

第三,轉型管理十分強調微觀層次的小生境(niches)治理,強調創新環境的培育,并開展 了非常豐富的實證研究。這避免了宏觀理論容易流于空洞的缺點,也為轉型管理的具體操作提供有力的指導。就目前而言,我國環境治理的基本體制因素已大致具備,尤其是與政府相關的制度建設。但是,我國環境治理的微觀機制仍十分缺乏,執行層面的能力很弱,導致大量的政策法規形同虛設,環境治理的目標難以達到。因此,如何建立和激活環境治理的微觀機制是非常關鍵的。

實際上,國際學術界已經開始運用轉型管理的理論方法來研究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環境挑戰。2009年2月,國際著名期刊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出版了一期專刊,題為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in Developing Asia[19]。Frans Berkhout等一批國際學者就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的轉型問題,進行了開拓性的探討。盡管這一新的研究范式還正在興起和成長之中,但已經顯示出獨特的理論魅力、很強的解釋能力以及廣泛的應用價值,它的研究和應用也將有助于對我國環境問題的認識和解決。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Rotmans J,et al. Transitions & Transition Management [R]. Final report of study “Transitions and Transition management” for the 4th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Plan (NMP-4) of the Netherlands, ICIS & MERIT, Maastricht,2000.

[2]Rotmans J,et al. More Evolution than Revolution: Transition Management in public policy[J]. Foresight, 2001, 3(1):001-0017.

[3]Loorbach D. Transition Management: New Mode of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 le Development [M]. International Books,2007.

[4]Kemp R,et al. Transition Management as a Model for Managing Processes of Coevolution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 2007, 14(1): 78-91.

[5]Sondeijker S,et al. Imagining Sustainability: The Added Value of Transition Scenarios in Transition Management[J]. Foresight, 2006, 8(5):15-30.

[6]Shackley S, Green K.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Transitions to Ecarbonised Energy Systems in the United Kingdom. Energy [J]. 2007, 32: 221-236.

[7]Shove E, Walker G. CAUTION! Transitions Ahead: Politics, Practice, and Sustainable Transition Management[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7, 39(4) :763-770.

[8]Kemp R, et al. Regime Shifts to Sustainability Through Processes of Niche[J]. Technological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8, 10(2):175-195.

[9]Berkhout F. Technological Regimes, Path Dependency and the Environment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2, (12): 1-4.

[10]Geels F W, Schot J. Typology of Sociotechnical Transition Pathways[J]. Research Policy, 2007, 36: 399-417.

[11]Parto S, Herbert C B.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M].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2006:233-284.

[12]Brugge V, Rotmans J, Loorbach D. The Transition in Dutch Water Management [J].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5, (5):164-176.

[13]Verbong G, Geels F. The Ongoing Energy Transition: Lessons from a Sociotechnical, Multilevel Analysis of the Dutch Electricity System[J]. Energy Policy,2007,35(2):1025-1037.

[14]Brugge R J. Rotmans. Towards Transition Management of European Water Resources[J].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2007, 21(1):249-267.

[15]Geels F W. Analysing the Breakthrough of Rock ‘n’ Roll (1930-1970): Multiregime Interaction and Reconfiguration in the Multilevel Perspective[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07, 74: 1411-1431.

[16]Kemp R et al. Blueprints for an Integr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R]. Mannheim: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2004:1-64.

[17]Kemp R Technology and the Transition to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J]. Futures, 1994, 26(10): 1023-1046.

[18]Genus A, Coles A. Rethinking the Multilevel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ical Transitions[J]. Research Policy, 2008, 37:1436-1445.

[19]Berkhout F, et al.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in Developing Asia: Are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Pathways likel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09, 76(2):215-217.

[20]Berkhout F,et al. Asian Development Pathways and Sustainable Sociotechnical Regime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09,76: 218-228.

[21]Voss J,et al. Reflexive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6.

[22]Schandle H et al. Sociometabolic Transitions in Developing Asia[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09, 76: 267-281.

Transition Management: a New Model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HONG Jin1 ZHENG Mei2 YU Wentao1

(1.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ahui 230026, 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Univers 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 China)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聂荣县| 苗栗县| 裕民县| 福安市| 桐柏县| 泗洪县| 贵州省| 丹阳市| 广河县| 乐陵市| 米脂县| 梅河口市| 新源县| 潜山县| 淳化县| 阿荣旗| 施秉县| 体育| 固镇县| 荔浦县| 淳化县| 商洛市| 安康市| 乌鲁木齐市| 罗平县| 宜兰县| 台中县| 张掖市| 三江| 清水河县| 会昌县| 遂川县| 涟水县| 齐河县| 如皋市| 江西省| 乌海市| 甘南县| 霍林郭勒市| 许昌县| 昌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