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解讀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解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解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解讀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解讀范文第1篇

“核心素養”這個概念從2014年提出即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關注。2016年9月13日,核心素養框架正式出臺,從三個方面、六個角度、十八個點詮釋了學生發展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小學階段,核心素養落地的最直接渠道就是學科教學。

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作為一線的英語教師,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我們都耳熟能詳,我們認為核心素養不是對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摒棄,而是進一步豐富內涵。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中包括的五大方面: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逐步過渡為英語學科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我們將它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語用與語感、理解與表達、文化與情感。語用與語感包括:豐富的語言體驗,有效的學習策略,有效的思維方式;理解與表達包括:比較扎實的語言知識,較為熟練的語言技能;文化與情感包括:多元的文化意識,跨文化理解能力,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的學科情感,良好的語言自覺。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實踐與思考

關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我們經歷了“問題―思考―實踐―反思―提升”的過程。我們主要思考的問題是學生學習英語這門課程應該發展怎樣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整合資源,開發適合學生的課程

“如何整合課程內容?”是對教學設計的再思考,教學從“知識教學和技能教學”轉向“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加深對學科本質和價值的認識,重視對語篇意義的解讀。在設計活動時,關注內在邏輯和關聯,注意提煉和整合內在的知識結構。因此,提高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是關鍵。

基于我校學生特點和知識水平,針對于高年級的教學內容,

我們也在嘗試做基于篇章的整體開發,應該說有比較豐富的實踐和探索。單元整體開發是以主題為中心,為學生提供更大的空g,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習技能,使學生能把所學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發展學生的語感,讓單元內容以語篇的形式整體呈現,而不是零散、片面地出現。教材的有機重組和有效利用是教師利用教材和調試教材來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有效手段。重新設計后的教學內容堅持“基于實際學情”的原則,通過“數字環境下情境教學”與“個性發展”兩條線索雙螺旋發展的設計與開發原則,將語言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自身的生活實際中開展交際活動。

(二)探索利于學生學習的課堂模式

要改變教學方式,教師需要:

1.認真研讀和分析文本,梳理語篇主題意義。

2.確保教學設計情境化、問題化、活動化,體現綜合性、實踐性和關聯性的學習過程。

3.在主題意義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整合語言知識學習和語言技能發展,體現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發展思維品質和語言學習能力。

4.從表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

我校英語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通過翻轉課堂、生態課堂、智慧課堂、微課等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思考,做到教學相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同成長,使課堂成為培養英語學科良好學習策略的陣地,成為智慧課堂。

“翻轉課堂”能夠成為時下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其原因是將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傳授知識、學生課后完成作業這一過程進行“翻轉”,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多元的文化意識,通過學習與探索我們初步形成了“學―疑―導―練”的整體操作框架。“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思想逐漸被廣大教師所認可。我們更加認識到這是“生本課堂”的學習理念和“一對一個性化學習”理念的新型模式,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的學科情感、良好的語言基礎。借助數字化一對一平臺,讓課堂“生動”起來,教師從主動變為被動,從主導變為引導,改變學生學習思維,讓學生逐漸成為學習的主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一步培養和發展了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提高核心素養的發展能力,就要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豐富語言體驗,創設語言氛圍,逐步形成英語學科必備的品格和特點。“一師一優課”評選中,我們組的英語教師就實現了這一重大轉

變。例如程欣老師的一節課,就是課堂改革的真實寫照,并且我校王欣老師、張迎婕老師等也都進行了課堂改革,同時取得良好的效果。

總之,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順應時展要求的體現,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品德,只有讓“核心素養”理念在英語課堂上落地開花,才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才會構建高品質的課堂!

參考文獻: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解讀范文第2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6

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世界范圍內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關于 “核心素養”的熱潮實質上是國際教育競爭的集中反映,是教育質量的升級運動。然而當前高中化學教師受應試教育和傳統教學經驗的影響,育人意識淡薄,育人能力缺失。加上教師進入職場以后,其思維模式、品格性情慢慢固定下來,當時展對老師提出更高要求時,許多教師消極應對或無能為力。因此,提升化學教師的教學勝任力,促使教師更新教育觀念,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使其從“知識教學”轉向“素養教學”,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而艱巨的任務。沒有教師對核心素養的深入理解并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教育改革只能是空談。

一、化學教師的教學勝任力

目前,學界認為勝任力是指在某一崗位中,可以把表現優異和表現普通者區分開的個體潛在的較為持久的行為特征。教師勝任力包括教師知識、能力、人格特點以及動機等, 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它能將績效優秀的教師與一般教師區分開來。對于勝任力理論的系統研究最早始于20世紀70年代。1968年,美國教育辦公室出錢資助了8個教育改革項目,用來研究探索教師的勝任力因素。2000 年,Hay Mc Ber 向美國教育與就業部提交了一份“高績效教師模型”報告,報告中提出了高效教師的5種勝任特征。1996年,在澳大利亞,國家教學委員會根據教師勝任力標準(1996)實施的全國教學質量項目中,為新教師開發設計了一個勝任力框架[1]。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對中學化學教師最大的挑戰就是――從“教書”轉向“育人”,這要求化學教師要具備相應的教學勝任力,在教學實踐中才能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筆者認為,化學教師的教學勝任力主要包括“轉化的智慧”、“實驗教學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創新能力”、“教育理想”五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1. 轉化的智慧

教學勝任力的提出,讓我們思考什么才是一個好的化學教師。優秀的化學學者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化學教師,知識的淵博并不意味著就有能力把知識傳遞給學生[2]。教師是教學的具體實施者,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中起著轉化的重要作用。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運用合適的化學教學方法和策略,將教師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這要求教師全面理解化學學科知識,包括化學內容知識、化學認識論知識等;充分了解學生理解化學知識的情況,包括原有水平、認知困難等;以教學法知識,包括教育學及心理學知識等作支撐。

2. 實驗教學能力

實驗教學能力是化學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實驗對發展學生化學素養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無法代替的。科學探究實踐是以化學實驗為主的探究,強調用實驗方法學習和研究化學[3]。教師要明確實驗的重要性,深刻認識實驗的功能和價值。具備熟練的實驗能力,包括實驗操作技能、實驗教學能力、實驗研究能力等,并能夠開發高質量的實驗探究課題。

3. 培養學生思維的能力

核心素養導向下,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成為化學教育教學重點,思維教學的重要性遠大于知識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教師自身必須具有相應的教育藝術,有思想、有智慧,以良好的思維品質去影響學生,引導學生思考。教給學生化學思維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分析解決化學問題,訓練學生敏銳的觀察力、靈活變通、遷移運用的能力,培養學生高品質的化學思維能力。

4. 教學創新能力

教師要能夠開發化學課程和化學教學資源,挖掘教材中的育人潛能,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對已有的教學模式、策略方法進行改進。在實驗教學中也要樹立創新意識,改進實驗。設計能夠促進學生認識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學習任務,在教學設計中有自己的創意和特色。教學創新能力是化學教師較高層次的勝任力。

5. 教育理想

現實教育工作中地位待遇問題、準備化學實驗要額外投入很多時間精力以及對工作的倦怠感等嚴重影響化學教師的教學熱情,他們只能做低層次的知識傳遞工作,這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格格不入的。化學教師要有對化學科學的熱愛、強烈的教育信念以及價值感,根據自身的情況確定教育事業目標,才能有激情構建高效教學。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可以使教師體會到成就感和信心,獲得教書育人的滿足感,在教學工作中實現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化學教師要確立堅定的職業信念,不斷追求新的更高的職業境界。

二、高中化學教師教學勝任力提升的途徑

對高中化學教師的教學勝任力進行培育,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改變教學行為,實現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從而促使“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地,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1. 深入研究化學課程知識

教師對化學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取決于化學課程知識。課程標準和教科書是化學課程知識的重要來源。教師必須認真研讀即將頒布的新修訂的新課程標準,研究化學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課程基本理念與性質、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實施建議和學業質量標準等,把握體現化學學科本質的特征的知識技能、基本觀念、化學學科思維能力和價值觀等。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資源。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之前,必須對教材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與解讀。如知道特定課題教材的編排情況及編排意圖,知識的產生方式以及內容特點,可利用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哪些等等。要根據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必要時還要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和組織。

2. 提升實驗素養

現實化學教學實踐中教師的實驗教學弱化的程度相當嚴重,存在對實驗認識理解不透、不理解實驗操作的原理、操作不熟練等問題。提升化學教師的教學勝任力,必須加強培育其實驗素養。加深對教材實驗的理解,分析該實驗對突破知識點的作用,透徹理解教材設計和選擇該實驗的意圖,挖掘課本實驗的內涵和價值[4]。還要從對課本實驗的理解轉移到培養實驗探究能力、提升創新意識這個方向上。

3. 善于反思交流

積累每次教學過程中的感受,認真撰寫教學反思或教學后記;觀摩教學、跟同行或專家交流討論,反思不足。如在每次教學之后進行教學反思:學習任務設計的有效性如何?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理解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要求?是否真正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積累的同時重視思考,達到對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的重新認識。教師只有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地進行調整,才能提高教學勝任力。一開始,化學教師的教學反思主要是一些教學問題、教學困惑點或興趣點,這樣的反思是較低層次的、零散的。通過與教學理論或有經驗的教師教學操作的驗證磨合,調節自身的教學行為,再總結,使教學反思達到系統思維的高度,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化學教學實踐操作體系,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4. 提升教學研究水平

相當一部分化學教師認為“教學與教學研究有沖突”、“沒有時間進行教學研究”、“找不到合適的研究題材”。教學理論水平停留在較低的層次,無法從“碎片化”的經驗層面上升為具有前瞻性的、成體系的教學實踐理論。化學教師一定要看到教育教學理論對教學行為的指導作用。隨著教學經驗的不斷積累,教學與教學研究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當外在的化學教學理論被教師理解和內化,并結合教學實踐轉化為自己的觀點,便逐漸形成了化學教師的個人化學教學實踐理論,經過升華和重建,最終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研究力對其他勝任力起催化作用,如果其水平不高,其他勝任力的作用將會大打折扣[5]。

5. 加強拓展性內容知識的學習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解讀范文第3篇

關鍵詞:科學素養

利用好試題 走出課堂 實驗操作

為了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理念,反映化學學科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2008年化學科考試大綱明確指出,化學高考試題將在測試考生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基礎上,全面檢測考生的化學科學素養。新課標指出科學素養落實到化學課程,一般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STSE(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三個維度來具體描述。既注意科學的核心概念與化學知識體系的關系,又有意識地在化學知識的應用過程體現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價值觀。[1]對于高三學生來說,中學教材的內容基本授完,教師利用現成的教材內容來進一步培養學生化學科學素養有所弱化,如何通過高三化學復習來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下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利用好試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高三化學的復習中,大部分的時間是用來進行習題的訓練與評講,教師要利用好習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1、在試題的評講中要注重師生的情感交流

高三化學的復習過程中,大考、小考比較多,學生學習壓力大,教師在講評試題時應以關心、激勵、委婉提出等人性化的語言貫穿始終。我經常在辦公室聽到有的教師說:“真是豬腦袋,這道題不知做多少遍了,還做錯……”,我真擔心有的教師因學生考差,情緒失控中,在教室說出這些話,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有的題目學生做過,還是不會,我們應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做好補救的工作。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頷,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我們在試題的評講過程中,應會欣賞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批改試卷的過程中,盡量找出每一個學生答題的優點,在試卷中寫激勵的批語,在試卷的評講過程中做適當的表揚。委婉提出答題中存在的問題,如:“如果能夠這樣答,效果會更好”。在試題的評講過程中,注意要放下教師的“權威”和“架子”,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也讓每個學生都有暴露思維過程的機會,各抒己見,讓他們在交流討論中發現問題,在關心下增強信心,激發興趣,消除其壓抑感,在表揚聲中獲得愉悅。此外,教師要愛護學生的自尊心,不能因為學生提出一些顯淺、錯誤或怪誕的問題而感到驚訝或可笑。對學生提出的任何問題都要滿腔熱情,不能“潑冷水”,這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都有重要的意義。

2、習題的設計上關注STSE(科學、技術、社會、環境),體現學科的發展性和時代性。

在高三的復習中,我們要精選習題。習題在設計上要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最重要的并不是掌握很多的事實性知識,而是能牢固地、準確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科學觀念。而這些觀念的形成又離不開對核心知識的正確理解。眾多事實表明:許多學生會做一個概念的相關試題,但其在進行概念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迷惑,并沒有轉變,易造成知識世界和觀念世界的分離。[2]我們在試題的練習與講評中應擔負著這一功能。有的習題的設計上應聯系生活、社會、科學技術、化工生產。以習題為載體,培養學生關心科學的社會效果,關心當代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關心如何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等。通過習題的講練,培養學生有效地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與化學相關的問題,知道如何獲取信息,并且在需要時能進行科學的決策。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自覺地關心自然、社會、科技以及生產、生活中的化學問題,了解化學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幫助學生學會運用已有知識對現實問題進行初步研究,使他們逐步形成對社會、對自然的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運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利用典型題來以“點”帶“面”,提高學生的歸結小結能力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提高有利于掌握知識。新教材知識內容編排體系、邏輯結構、知識的呈現方式不具有系統性,這要求我們師生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來審視所學過的知識。教師應引導學生梳理好中學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記起來,進而提高學生的歸納、小結等自學能力。在習題課的教學中,我們要選擇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習題作為“點”來給學生訓練。通過典型題的訓練和評講,讓學生聯想、回歸到課本的有關知識點,使知識前后連貫,融會貫通,形成知識網絡,達到落實雙基的目的。例如對于化學反應速率的知識點,我們可以選擇一道比較典型的題目來加以訓練,通過該題的訓練讓學生聯想回憶反應速率的定義、表達式、單位、影響因素、與化學平衡的關系以及用不同反應物或生成物的反應速率來表示該化學反應的反應速率有何關系等[3];可通過典型的無機推斷題來讓學生聯想、回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關知識,聯系實際并構建學科知識點網絡,在習題的訓練中加強知識的記憶、聯系及理解。

4、以主干知識為載體,設計典型的習題來提高學生的學科能力

高三是學生能力提高最大的階段。在新課標形勢下,高考試題從能力立意向三維目標的轉化,就要求考生應通過自己讀書、質疑、探究、思考來獲得知識,解決問題,逐漸形成自學的能力和思維能力,不斷的提高化學學科的科學素養。思維能力是中學化學能力培養的核心,它與觀察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有緊實的聯系。思維能力對學生當前的學習和未來的發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所以在習題的設計及選擇上,應以主干知識為載體,注重學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能力的培養;通過習題的訓練,能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化學問題實驗探究能力。

二、高三復習手段應多樣化,避免單純的習題講練

在高三的化學復習中,由于高中的教材內容已基本授完,許多教師對化學的復習只是單純的習題講練,反復做題、講題使高三學生覺得枯燥無味,變成只會做題的“機器”,與新課標的要求不相吻合,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高三化學復習不能只是單純的習題講練,應有靈活多變的復習方式。

1、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不單是靠幾道化學題“練”出來的,高三學生有時要走出課堂。

在高三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些試題涉及到環保問題時,有些學生答題時總是考慮不到,雖然學生在平常做過一定量有關環保方面的題目。為什么這樣呢?我認為,學生覺得注意環保問題是對的,但絕大多數學生對環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認識不到深刻,對注意污染,保護環境只是保留于字面認識上,沒有把這種認識落實到自己實際行動,自覺關心環境、保護環境,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象自己知道隨地丟果皮是不對,但剝了香蕉皮順手丟在地上,被旁人提醒才知道一樣。所以我覺得,在高三的復習中,有時要走出課堂,多些創造機會給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會日常生活上一些化學問題,可能會比單純做題、講題效果更好。如果學校附近有企業或工廠,學校可以與他們聯系點,讓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參觀學習;可帶學生去參觀參觀污水處理廠;到洗滌廠參觀洗衣粉、肥皂的生產工藝。通過參觀,學生感性地認識到了生活、生產中的化學。通過對工業流程的參觀,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課堂上所講解的化學理論知識。這也是種復習方式,說一定會有更好的效果。

2、實驗不能只是“紙上談兵”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科的特點,高考加大了化學實驗的考查力度。但實驗試題的得分仍然較低,這暴露出一部分考生對實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出現這樣現象,我認為跟高三學生不做實驗或少做實驗是分不開的。在許多學校,高三學生沒有實驗課,在沒有現成的實驗內容的情況下,大部分教師又怕麻煩,沒有創造機會給學生動手做實驗,只讓學生“背”實驗、“記”實驗學,這是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及提高的。其實,高三學生更具備有完整的中學知識,有更強的分析問題及探究問題的能力,我們應給學生更多設計實驗來探究問題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應用實驗方法來探究問題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認真挖掘教材,讓每個學生在實驗室里真正落實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教師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的原理、裝置、現象和實驗的手法,認真演練練習冊中的實驗習題,讓學生知識與技能同時落實。

在新課程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一個長期的目標,科學素養是學生知識與經驗的積累。在高三化學復習中,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靈活多樣、行之有效的復習方法,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才能使高考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解讀范文第4篇

一、解讀執行課程標準

新課程標準中,以化學學科知識為載體,以科學探究為研究方法,以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為目的,以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科優勢,重視實驗探究。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本身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再把“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究性”實驗。還應重視科學探究要與課外有機結合,科學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課堂只有四十五分鐘,容量有限,課外空間更大。教學之余可以布置一些社會調查或探究日常生活、生產中的化學現象,讓學生在課堂學到的探究方法廣泛聯系社會實際鄉土風情,積極推動探究活動的深入開展。教師要循循善誘,加強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增強學生對科學、自然和社會的熱愛。

二、創造和諧內外條件

新課程標準的核心是要求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積極投入探究活動,感受探究過程,學會探究方法,而核心內容的實現還要靠課堂教學的內外環境的支持,為此,教學中要注意四個問題。

1.作為教師,博學廣才,加強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個人的教學組織能力,更好地駕馭課堂。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執行者,教師擔負著收集整理教學素材、設計規劃科學形式、查閱資料的重任,可以通過電視、網絡、書籍、報紙、雜志等多種渠道收集教學信息,提供教學依據。

2.鼓勵學生,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參與。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可以培養的,教師在選擇課題時,要充分估計學生的認知水平,質疑誘導時,盡可能地從學生已獲知識層面或生活常識中出發,循循善誘,讓學生主動參與向未知領域探究,并通過教師的語言、眼神、表情評價學生的行為,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啟迪思維。

3.創建得力的探究隊伍,配置完整的設備為科學探究提供物質條件。實施新課程標準,倡導教學中科學探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學校要有一批熱心從事科學探究教學的師資隊伍,它比正常的教學工作的工作量大得多,前期準備充分,實驗室的實驗量大大超過以往常規教學,有些實驗探究在一般條件下難以完成,需要各種媒體支持,需要搭建電腦平臺,才能完成。這必然給學校的設備質量和數量帶來考驗,這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的大力支持。

三、貫徹落實有效方法

時代選擇課程,課程選擇教師,教師肩負著歷史賦予的使命,已無退路可言,只能勇往直前,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投入到課堂教學工作中。

1.教師以身作則,學會研究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的學法,用鼓勵性語言激勵學生創新。教師多角度地制作和收集探究素材,使探究活動呈現多樣性。科學探究是學生向未知領域了解的一種學習方法和科學素養,它不在乎探究結果是否有用,而是重視學生的探究過程。

2.教師對教學不要過于追求完美,要學會欣賞自己教學的缺陷美。新課程標準是要求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而課堂教學中把所有的問題都當堂解決了,留給學生還有什么,教師應有意識有目的地遺留一些問題,讓學生課后思考探究,這可以利用教材內容,課堂教學中多呈現“承上啟下”模式,欣賞“小說連播”的方式。

3.多采取多媒體電腦平臺制作課件,加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大幅改善,這個時代的學生接觸高新技術和使用科技產品多,接受信息量大,有很強的自信心和優越感,競爭意識強烈,思想開放,創新意識較強。為適應學生需要,通過多媒體教學,傳遞一些學科最新信息和無法展示的微觀奧秘,這樣既可以開闊視野,又可以增大課堂教學容量,對學生能力培養非常有利。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解讀范文第5篇

關鍵詞:宏觀;微觀;符號;原電池原理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3-0046-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15

一、教學思路

宏觀表征是指肉眼可觀察到的現象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微觀表征主要是指肉眼不可見的微粒的組成與結構、反應機理和微粒的運動等微觀屬性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符號表征是指符號(主要有化學用語、微粒結構示意圖和結構式,以及一些圖形、模型等)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1]。通俗點說,化學學習過程,很多的就是觀察了宏觀現象,描述了宏觀現象,嘗試著從微觀上進行解釋,然后用相關的符號將其表達出來,從而形成內在邏輯的知識結構。

蘇教版化學2專題2第三單元第一節“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即原電池原理的教學,正是“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的具體實例之一。以下簡述相關教學片斷。

二、教學過程

1. 認清最簡單的電路圖(說明:所有圖中均未畫出開關)。

(1)標出電源的正負極及電流方向。

(2)指明:①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②電流方向與正電荷運動方向一致,與負電荷運動方向相反;

③外電路中電流從正極流出,流入負極;內電路中電流從負極流向正極。

設計意圖:用學生熟識的物理學科知識,為下面認識原電池的正負極、電子的運動方向及溶液中的陰陽離子遷移方向做很好的鋪墊。

2. 演示圖2的實驗。

3. 描述實驗現象:靈敏電流計指針發生偏轉,\片不斷溶解,銅片表面有氣泡產生,鋅片表面也有氣泡產生。

設計意圖:實驗是中學生學習化學的有效手段之一。做實驗,觀察實驗,描述實驗現象,都是學生建立宏觀表征的過程。

4. 認識Zn-Cu-稀硫酸原電池的原理。

(1)根據實驗中靈敏電流計指針的偏轉方向,在圖2中依次標出電流方向、正負極、電子(e-)的運動方向及溶液中H+、SO42-的遷移方向,得到圖3。

設計意圖:靈敏電流計指針的偏轉方向,屬于宏觀可見的;據此正確的標出電流方向,對于學生而言又具有簡單的可操作性。進一步地明確“Zn為負極、Cu為正極,e-、SO42-的遷移方向,H+的遷移方向”,都成為了順理成章的事情。這個過程是從宏觀走向微觀的一步,也是幫助學生建立微觀表征的過程。而最后圖片3的呈現,正是符號表征的體現。(說明:由Zn產生的Zn2+及溶液中的OH-的遷移方向暫不進行標注的原因是為了讓板書相對簡約一點。當然,這一點也可以在課中提問學生以了解學生對本節的掌握情況。)

(2)比對圖3與圖1

指出:共同點①靈敏電流計與小燈泡都屬于用電器,它們與導線共同組成外電路;

②Zn-Cu-稀硫酸原電池,相當于電源,其內部屬于內電路;

不同點是物理學科更多地關注電流方向,而化學學科更多地關注本質層面的“微觀的”粒子的遷移方向,而兩者本身的關系又是表里如一且互相印證的。

設計意圖:不難發現,兩幅圖片具有高度的統一對應性。這個過程,是“宏觀-微觀-符號”三者有機融合的過程,并且這樣刻意的安排,能有效地突破判斷原電池中電子、陰陽離子遷移方向這一教學難點。

(3)結合實驗現象和圖3,書寫電極反應式及電池反應式并解讀其含義。

負極反應式表明了鋅片逐漸溶解的過程,鋅失去的電子沿著導線流入銅片,鋅失去電子后變成Zn2+進入溶液并向正極(Cu)遷移。銅片表面產生的氣泡,正是H+向正極(Cu)遷移并獲得電子而得到的氫氣。

設計意圖:按照宏觀表征(實驗現象)和微觀表征的宏觀呈現(圖3),收集線索,再次微觀探析,最終使符號表征得以宏觀呈現(電極反應式及電池反應式),促進了學生對“宏觀-微觀-符號”進行深度的融合,增進了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優化了學生的化學知識結構。

5. 升華:學生解讀剩余的一個實驗現象――鋅片表面也有氣泡產生

如果這個時候,學生不再只是說出:鋅可以與稀硫酸反應產生氫氣,而是能說出:實驗所使用的鋅片不可能是純鋅,而不純的鋅片浸入稀硫酸中本身已經構成了原電池,那么,原電池原理才算真正地融入了學生的化學知識結構中。

設計意圖:我們不能消除一切阻力,也不能把第二個斜面做得無限長,所以伽利略的斜面實驗是個“理想實驗”,或者可以說成是一個模型。圖2所示,也是一個模型,因為當我們真正實驗的時候,我們沒有純鋅、純銅。而正是模型和實際實驗的相互反饋,指引著我們探索物質世界的規律。

三、教學反思

上述的教學片斷,經歷了實驗、宏觀現象描述、模型對比、微觀探析和符號表征等過程,是“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的高度融合,也是化學教學的內在要求,可以實現學生對事物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次飛躍[2]。實驗現象描述、圖1和圖3的模型和電極(電池)反應式的板書呈現,突出了教學的重點,當然它也可以成為學生的課堂筆記,為學生課后進一步將知識消化、內化和遷移(認識其他化學電源)提供了范本。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寨县| 金华市| 信宜市| 宝兴县| 扎鲁特旗| 大化| 平昌县| 黄陵县| 鄂托克前旗| 马龙县| 兴和县| 高唐县| 柳州市| 阜城县| 张家港市| 阿拉善右旗| 临武县| 靖边县| 巴里| 合山市| 丘北县| 黄龙县| 武隆县| 永川市| 阳西县| 华蓥市| 北碚区| 营山县| 涪陵区| 东山县| 进贤县| 金华市| 东城区| 通渭县| 崇州市| 浦江县| 科尔| 罗平县| 如皋市| 鄂托克前旗| 达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