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修復監管

生態修復監管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修復監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修復監管

生態修復監管范文第1篇

關鍵詞: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環境修復

隨著地球上人口的劇增和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強度日益加大,有毒、有害廢氣物質不斷的輸入環境,遠遠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而導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為了解決人類面臨的這個重大問題,對于大氣污染和地表水污染之力的研究已十分廣泛,許多技術已相當成熟并被廣泛應用。

對于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之力來說,由于其具有隱蔽性、滯后性、累積性以及難治理和修復周期長等區別與大氣和地表水體污染的特點,其修復問題已成為環境科學研究日益活躍的領域,同時也是世界性難題。雖然人們已在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物理修復和化學修復領域進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實用技術,但這些修復方法往往會破壞場地結構、造成二次污染,對于污染面積巨大且污染程度較輕的土壤甚至難以應用。為此,近年來,人們在污染環境的物理修復、化學修復甚至生物修復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生態修復的理念,并對其概念、內涵、原理、產業化途徑等進行了理論上的探索和實踐上應用的探索,試圖以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在污染環境的修復和治理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

一、生物修復—生態修復的基礎

生物修復是對污染環境實施修復、之力的最為重要的技術之一,是正在發展中的技術,是生態修復的基礎。

目前被廣泛認同的生物修復定義,是指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機污染物,從而修復被污染環境或消除環境中的污染物的一個受控或自發進行的過程,這是狹義的定義。

除了微生物修復外,植物修復、動物修復乃至酶學修復等方式的出現,賦予了生物修復更廣泛的內涵,即生物修復是指利用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蚯蚓等動物以及水生藻類、陸生植物,甚至酶及分泌物等的代謝活性降解、減輕有機污染物的毒性,改變重金屬的活性或在環境中結合態,通過改變污染物的化學或物理特性二影響其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和降解速率。

目前使用最廣、最有效的生物修復技術仍是微生物修復。

二、物理與化學修復—生態修復的構成要素

從修復原理來看,物理修復與化學修復是指充分利用光、溫、水、土、氣、熱等環境要素,根據污染物的理性性質,通過機械分離、蒸發、點解、磁化、冰凍、加熱、凝固、氧化—還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物理怪和化學反應,使環境中污染物被清除或轉化為無害物質。通常,為了節省環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復或化學修復往作為生物修復的前處理階段,近年來根式作為生態修復的構成要素。無論是環境要素或生態因子,還是工程措施,對于修復生物的生命活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影響要素。若將它們有機的結合起來,使環境條件和生態因子在有利于生物生活的同時,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或轉化,將極大地提高生物修復或植物修復的效率,這一點對于生態修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物理與化學修復措施與生物修復的結合,是生態修復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其利用的是否直接關系到生態修復的有效性和成敗。在實際的修復過程中,把物理修復、化學修復措施更好地與生物修復結合起來,才能形成有效的生態修復技術。

三、植物修復—生態修復的基本形式

植物修復這一概念大約是1980年代前期提出來的,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積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來去除污染環境中多余的重金屬。

目前,植物修復這一技術已經涵蓋了污染環境治理的各個方面,如城市樹木、草坪乃至花卉植物對大氣或室內空氣的凈化;池塘中水生植物通過對氮、磷等營養物質的利用而對富營養化水體的凈化;污染土壤及水體中無機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機污染物的講解等。

在污染環境治理中,從形式上來看,似乎主要是植物在起作用,但實際上植物修復過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際圈微生物、根際圈土壤物理和化學因素(這些因素可以部分人為調控)等在共同起作用。因而,總的來說,植物修復幾乎包括了生態修復的所有機制,是生態修復的基本形式。

利用植物對重金屬如Ni、Zn、Cd、Hg、Cu、Se,放射性核素如Cs、Sr、Ur,多環芳徑,石油,化學農藥,有機氯溶劑如TCE,廢棄炸藥如TNT等的修復研究均有報道。

生態修復監管范文第2篇

草原監督管理職責劃入林草部門,草原的功能由原來的為畜牧業生產服務為主轉變為以生態修復保護功能為主。但目前草原工作轉型發展存在“三個尚未”問題。

一是生態屬性尚未強化。草原生態保護尚未形成各級各部門和全社會的共識,群眾參與草原保護建設積極性不高,即使在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指標體系中也缺乏草原保護方面的指標。如我國草原面積3.93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1.7% ,比森林(全國2.08億公頃)、耕地(全國1.35億公頃)面積之和(3.43億公頃)大,草原發揮著固碳釋氧、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減少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但是長期以來草原僅僅是畜牧業發展的生產資料,其生態功能被嚴重忽視。

二是草原資源家底尚未澄清。不少地方草原與林地、濕地、耕地等地類之間有不同程度的地塊重疊、數據交錯問題。雖2017年進行了第二次草地資源清查工作,但草原與林地、濕地、耕地等交叉重疊等問題從根本上未得到解決。

生態修復監管范文第3篇

【關鍵詞】水環境;修復與保護;對策;生態補償

1流域基本情況

灤河流域包括灤河水系和冀東沿海諸河,北起蒙古高原,南臨渤海,西界潮白、薊運河水系[1],東與遼河流域相鄰,總面積5.55萬km2,其中山區4.81萬km2、平原0.74萬km2[2]。灤河流域地跨河北、內蒙古、遼寧、天津三省(自治區)一市,涉及張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島、錫林郭勒、赤峰、朝陽、葫蘆島8個市(盟)31個縣(市、旗)[3]。按行政區劃分屬河北、內蒙古、遼寧三省(自治區),面積分別為4.59萬km2、0.79萬km2、0.17萬km2。灤河流域共建成大型水庫6座,中型水庫9座,小型水庫418座;建成引水工程178處[4],設計引水能力16.83億m3,現狀引水能力12.63億m3;建成提水工程308處,設計提水能力4.96億m3,現狀提水能力3.71億m3;已建成大型灌區4處,有效灌溉面積達179萬畝,中型灌區20座,有效灌溉面積達87萬畝。引灤入津工程水源為潘家口水庫,取水口在大黑汀水庫,通過輸水干渠經遷西、遵化進入天津市薊縣于橋水庫,再經寶坻區至宜興埠泵站,全長234km。年輸水量10億m3,最大輸水能力為60~100m3/s。引灤入津工程極大緩解了天津城市居民的用水困難問題,也成了天津市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水源[5]。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水資源條件和水利工程設施建設水平不同等原因導致流域內出現的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河水污染嚴重、水生態系統退化、水旱災害頻發、流域內水環境監測監管不完善、外流域供水受益方和保護方不平衡等諸多問題,已經成為阻礙流域內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發展的壁壘。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區域缺水與用水浪費并存

2.1.1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現狀供需分析表明,灤河流域現狀多年平均供水量為37.99億m3,缺水量為6.60億m3,缺水率達到14.8%。其中,內蒙古多年平均缺水率最大,達到27.3%;遼寧基本不缺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天津、唐山以及灤下灌區的用水需求將逐漸增加,直接加重潘家口、大黑汀水庫擔負的供水任務,生活及工業用水擠占農業和生態環境用水,入海水量大幅度減少,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凸顯[6]。2.1.2區域缺水與用水浪費并存流域內上游水源涵養區灌溉水利用系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節水灌溉面積小,農田綜合灌溉定額偏大,農田灌溉用水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下游工業多為高耗能、高耗水的冶金、能源、原材料等產業,部分企業缺乏監管,生產工藝落后,節水設施不完善,單位產品耗水量偏高,水重復利用率偏低[7]。流域內生活用水節水器具普及率偏低[8],部分城鎮給水管網漏水率較高,居民節水意識不強,生活用水浪費的現象普遍存在。

2.2污染物肆意排放,嚴重污染河道水環境

據調查,目前灤河流域主要污染物為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城鎮生活和生產垃圾、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水和垃圾三大類。流域內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建設較為滯后[9],雖然各區(縣)基本實現生活垃圾處理全覆蓋,但是城鎮生產和生活污水因無法有效收集,導致大量生活和生產污水直排入河,大部分農村居民生活污水更是無序直排,農村地區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時收集和處理,大量的生活垃圾隨徑流進入河道,形成面源污染[10]。流域內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庫區網箱養殖數量眾多,且分布分散,缺少廢水和糞便處理及資源化綜合利用設施,形成了明顯的面源污染和集中污染,嚴重影響河道和庫區水質。

2.3水源涵養能力降低,水生態系統退化嚴重

2.3.1水源涵養能力降低受人類活動和近幾十年持續干旱影響,流域植物群落退化,水源涵養能力降低,降雨徑流關系變化較大,遇強降雨,洪水來勢兇猛,泥沙俱下,流域水土流失嚴重。灤河中上游地區是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區域,區域內水土流失面積廣泛,侵蝕強度多為中度以上;隨著流域水土流失的不斷加劇,地表植被受損,保水保土能力下降,有雨時洪水泛濫,無雨時河道基流減少甚至斷流,河流生態系統難以為繼。2.3.2水生態系統退化嚴重流域范圍內人為侵占濱岸緩沖帶,造成濱岸緩沖帶內的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水陸間的自然過渡帶逐漸消失,植被物種單一,生態系統不穩定,生態機能幾近消失;濱岸緩沖帶的污染物攔截與凈化功能削弱,污染物直接排入河湖,造成河湖水質污染[11]。由于上游經濟社會用水量的增加,使得入海水量減少,河口過渡段面積縮小,河口的水生植物種類和數量銳減,存在水生生物生存環境惡化、河口漁場外移等生態問題。

2.4防洪體系存在薄弱環節,小流域洪澇災害頻發

灤河流域中小河流治理及達標比例較低,防洪體系存在薄弱環節。灤河流域有防洪任務的河段治理比例僅為35.1%;治理達標比例為32.2%[12]。以青龍河流域為例:青龍河流域河流縱橫交錯,降雨量較大,多年平均降雨量為586mm,年徑流深達110mm,洪水特點是峰高量大,水流急,具有較強破壞性,形成大雨成大災、小雨成小災的局面。在有水文資料以來的50年間,出現20年一遇洪水4次,10年一遇洪水17次。1949年以來,洪水受災面積12.54萬畝,占土地面積的54.5%,沖毀房屋8020間,死亡人口164人,嚴重制約了當地的發展。

2.5流域水環境監管與綜合管理不完善

灤河流域監測站網體系尚不完善,調度與預警系統尚未健全。水環境監測與信息管理系統、水生態監測與管理信息系統、水環境安全預警與應急系統、流域水環境監察與督查管理體系等尚需完善。引調水工程歸屬地與受益方分屬不同地區,存在跨行政區管理問題;蓄水工程水面利用及周邊環境管理監督存在多個部門交叉管理的情況。多頭管理、無序管理、監管空白等情況時有發生,不利于流域內水環境的綜合協調可持續發展。

2.6灤河源頭既要向外流域供水又要涵養保護水源,任務繁重顯失公平

灤河內蒙古段是灤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這一區域生態涵養能力和污染控制水平直接影響著下游幾個重要城市的水環境質量,尤其是城市居民飲用水的質量,因此作為灤河源頭的內蒙古段是保障下游城市供水安全的第一個環節。潘家口、大黑汀水庫是引灤入津、入唐工程的源頭,而承擔水源地保護工作主要責任的卻是水庫上游的承德市[13]。受益方與保護方不盡一致,顯失公平。

3對策與措施

3.1強化需水管理,優化用水結構

針對灤河上游的水資源節約利用和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的現狀,必須全面強化水資源節約利用,嚴格控制用水總量,強化需水管理,優化用水結構。遼寧省主要是通過發展節水農業,實施源頭節水,保障青龍河進入河北水量;內蒙古主要對農牧業現有灌溉設施進行改建,提高輸水管網質量,減少輸水損失,降低管網漏損率,擴大供水能力,節約水資源。同時加強流域水資源保護以及飲用水水源地的涵養、保護和綜合治理。

3.2大力開展污染源防治行動,嚴控入河入庫污染物排放量

3.2.1治理面源污染,降低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在灤河流域上游地區,采用農村生活污水收集一體化處置技術,將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后再排放;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及時壓縮轉運、統一處理;逐步減少分散式畜禽養殖數量,鼓勵興建規模化養殖場,對養殖產生的廢水、糞便等集中收集制作成有機肥料;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充分利用空間形成立體化、系統化養殖與種植,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養殖業為種植業制造肥料,整體減少污染物產生量。3.2.2通過點源污染綜合治理工程,提高生活及工業污水處理能力通過采取配套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設施工程、興建農村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污水處理設施工程、提升改造工業園區污水凈化處理和偱環水利用工程,配備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水處理設備等點源污染綜合治理措施,提高城鎮生活及工業污水處理能力及廢水排放達標率和循環用水率。3.2.3大力整治污染源,保護飲用水源以潘大水庫和于橋水庫為重點保護對象,取締、搬遷污染飲用水源地污染源,結合河道治理、底泥清淤等措施控制入庫污染物總量。劃定落實水源地保護區,加強水源地監控與管理能力。3.3通過采取多樣性的措施修復河湖水生態系統針對流域內的生態環境和水環境差異,采取不同措施修復河湖水生態系統:在灤河支流的清水河與水龍河以及引灤入津的薊縣內興建河湖水體生境改善項目,在灤河的上中游地區及天津境內發展流域濕地生態修復、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項目,在灤河中游干流和支流開展河流生態保育項目等,通過開展生態修復和保護工作,改善河流水質、保障生態流量、維持生物多樣性。

3.4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提高防洪減災整體能力

在內蒙古灤河干流出境河段、遼寧青龍河出境河段等有較大影響區域的跨省河段通過加固堤防、修建護岸等措施以提高防洪能力,及時疏浚泥沙淤積以提高河道泄洪能力,通過開展沿岸緩沖區生態修復、水土保持等項目緩解洪峰,減少洪水泥沙量,保證防洪工程長效運行。

3.5引進先進的網絡技術,監測全流域水情況

建立灤河流域水環境監測預警機制,實行流域水資源、水環境監測全覆蓋,通過云平臺傳輸、大數據比對分析等技術,快速、準確地掌握流域內水質、水量、水位等信息變化情況。

3.6外流域調水的受益方應支付相應的生態補償費

實行灤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對全流域水資源實行統一調配。調送至外流域的水源,受益方應將調來的水所產生的收益分一部分給水源地以及上游的水源保護地作為生態補償費用,為水源地的涵養和保護買單。

生態修復監管范文第4篇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存在的問題

1.1思想意識淡薄,專業知識缺乏

過度放牧、亂伐亂棄及無規劃開發建設等違法行為十分嚴重,諸多活動中產生的水土流失所造成河庫淤積、生態系統退化、面源污染等危害,對人類的身心健康、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態環境建設均造成嚴重的影響。應加強全國各級領導和群眾對水土流失危害性的認識,提高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在生態文明中的地位。加強執法力度,整頓執法隊伍。執法人員自身應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加強后期的習,做到知識進取與執法為人一體化。

1.2植被嚴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劇

隨著牧區經濟的迅速發展,過度的放牧及對草場養護知識的缺乏,使草場超負荷放牧和對牧場周邊農田過度開發,導致不合理的資源利用,使草原植被覆蓋率下降,草原生產力降低,草原生態環境惡化。改革開放窗口深圳,在城市文化水平提高和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瘋狂的土地擴張和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水土流失和自然景觀的破壞也是空前的。

1.3土壤貧瘠,營養流失過度

經濟快速發展,過度土地開發及基建工程的不文明施工,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工程建設將擾動原地貌、損壞土地和植被,土石方的開挖及其他建設活動,勢必會引起地表植被損壞,使裸地在雨水沖刷下引起水土流失,從而帶走土壤表層中的營養元素,破壞土壤的理化性質,影響植被的生長。同時若對原有的耕植土不加以合理堆放及采取相應臨時防護等措施,勢必會導致耕植土的流失,流失過程中帶走大量養分,從而使土壤肥力降低,影響綠化效果。如崩崗侵蝕(水土流失特殊形式)則會使地形破碎,土層喪失,土壤養分流失,良地變成難以利用的侵蝕劣地。據調查,江西贛縣崩崗侵蝕區年均流失量在85000t/km2,平均每年流失土層1cm左右。崩崗形成后,土壤表土流失,碎屑層地表,地薄缺肥,溫高缺水,土壤肥力極差,土壤有機質大量減少,且植被難以恢復,治理難度大。經過強烈水土流失,土壤有機質含量僅有0.3%左右,造林種草成活率低,生長緩慢。土壤有機質的大量流失,土壤滿足不了植物生長需要,造成植物生長緩慢,影響綠化景觀及農作物收成。地瘠民貧,給居民生活、生產帶來難以估計的損失和危害。

1.4影響居民生活,經濟損失慘重

水土流失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了許多災害頻繁發生。由于水土流失而引發的災害,給社會、經濟及居民生活均帶來了巨大的危害。首先,邊坡倒塌、地面下陷等災害會造成居民房屋受損、掩埋,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其次,河道、雨水管網淤積會影響行洪,從而破壞公路、鐵路及航道等交通設施,使基建設施受損。

1.5科研不夠成熟,技術進展過慢

生態修復是一項長久的工程,我國生態修復研究近年雖然對生態恢復重建的理論和實踐已有過一些研究和探索,但恢復重建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尚未形成。研究中只注重恢復有效的植物群落模式試驗,相對忽視了對自然界自然規律恢復過程的研究;注重對植物多樣性及小氣候的研究,相對忽視對動物、土壤生物的研究;注重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及其評價的研究,缺乏對生態功能和結構的綜合評價。盡快發展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生態修復理論和實踐,促使我國自然、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對策及措施

2.1加強國策宣傳,提高全民意識

應加強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和法制觀念,為在生態建設中落實“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提供科學標準和依據。對實施的生態修復建設要及時進行技術指導,減少盲目性,增加科學性。對人類進行宣傳教育、增強技術學習,用專業知識指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讓人們了解到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及治理后的成效,加大宣傳力度及建設生態修復示范科技園,使人們從根本明白上水土流失及生態修復內在的道理。

水土生態園的建設,對普及水土保持知識,增強市民的水土保持意識,幫助青少年兒童樹立生態理念,對頌揚傳統水土文化,均具有重要意義。在水土保持宣傳上應強化水土保持基本國策意識、水土流失是頭號環境問題意識、水土保持是生態環境建設主體意識和依法行政意識。堅持面向領導、面向建設單位、面向市民開展多層次全方位宣傳。充分利用報紙、電視臺、廣播等媒體對治理動態和水土流失案件進行了跟蹤報道。在城鎮周邊、主要交通要道和生態修復實驗區(點)設置水土保持宣傳牌,提高人民對保護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

2.2堅持保護優先,加強監督執法

堅持保護優先的方針,加強預防監督執法工作,把預防保護方針放在首要位置,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加強對現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護。多方實踐證明,堅持“預防為主”水土保持方針,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可加快水土流失嚴重區域的植被恢復。其中封山禁牧等生態修復措施,投資少,見效快,是一項在短期內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態恢復的有效途徑。

生態環境的破壞涉及到農業、林業、畜牧業、水利、道路及房產等方面的開發建設。同時諸多行業行政主管部門間的協調工作更加重要,堅持對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管,建立統一高效的決策管理制度,加強對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管和審批力度就必須建立專門的機構,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具有監測、預警、應付、決策和執行等功能的綜合重建組織體系。加大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的執法力度,嚴格落實水土保持“三權一方案三同時”制度,對亂砍濫伐、毀林開荒、非法取土采沙及無規劃建設等現象,要嚴格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處罰。

2.3制定生態修復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由于各地水土流失區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差異亦較大,因此生態修復規劃應區別對待。以全國4個大生態修復類型區為依據,結合各地域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生態修復規劃,明確修復時限、修復面積、修復方式及保障措施等。城市生態恢復應與城市規劃相結合,按景觀生態學原理,依輕重緩急進行分年度整治,優先治理嚴重影響城市景觀的水土流失。

以深圳為例,改革開放后不僅帶來了經濟上的快速發展,同時過度開發建設也給城市帶來了遍體鱗傷,特別是采石取土、房地產開發及公路建設等開發建設項目產生的水土流失、景觀破壞和污染飲用水源等,對城市景觀生態構成嚴重破壞。為了治理水土流失和解決對城市景觀的嚴重影響問題,針對水土流失產生類型不同,整治的措施不同,投入的資金和投入的機制也不同。分類的規劃、分布指導,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措施的針對性和實施方案的可操作性。

根據生態學原理和水土保持原理,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治理措施應充分利用措施的優勢,以植物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為輔,并與其他措施有機結合整體治理措施。堅持“草本優先,喬灌草結合,慎用藤本”的原則,植物合理搭配,使其充分發揮各自特點,形成多層次、立體的生態結構,取得最大景觀生態效應和社會效應。生態修復成敗關鍵在于管護措施的落實。“三分治七分管”,治是基礎,管是關鍵。

三、結語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在部分地區實施后取得了明顯效果,同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新思路、新策略、新舉措及新辦法在各地正在逐步展開。實施中需堅持做到:一是管重于治,監督管護力度需加強,減少人為水土流失的產生;二是封重于補;堅持以封山育林為主,補種栽植為輔的原則,降低人畜活動對自然環境破壞;三是實重于形,各主管部門應付出實際行動,設身處地的為群眾謀福利,為社會創效益。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進程和發展,關系到人民大眾的切身利益,所有人都應該參與到其中來,自覺維護我們的大家園,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黃松柏. 生態修復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探究[J]. 經營管理者,2012,(11).

生態修復監管范文第5篇

關鍵詞:清潔能源;監測監管網絡;水樣分析

中圖分類號:TV62文獻標識碼:A

原先設計的根據農業發展需要而形成的蘇煙水庫,其庫容保持在1586萬/m3 ,常年來水量為1500萬m3,集雨面積僅14.7km2。目前蘇煙水庫增加了對城區的供水量,從而導致供水不足,需要從大容山高垌水庫引水,年均飲水量維持在4000萬m3。其水質保持在Ⅱ―Ⅲ類。考慮到南流江水的水質逐漸變差,現已停止對城區供水,由此蘇煙水庫的重要性則更顯得突出了,加強對蘇煙水庫的水質的控制,對周邊環境的生態控制,控制來水的流量,對引水渠周邊環境的監測以及對庫區有效水源地的保護都顯得非常急切。

目前的水源集水量呈現大幅下降的趨勢,蘇煙水庫、高垌水庫以及東西兩渠集雨面積共計也只89.17km2,三個區域集水量年均為8000―12000萬m3,由1995年到2000年,到2005年的資料可以看出,入庫水量由4708.5萬m3降低到2550萬m3,可以看出整個水系統出現了比較的供水危機,需要盡快出臺措施加以解決。一方面,來水的不足與企業的用水量和城市的發展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供水不足的問題與水庫的蓄水是直接相關的,蓄水的質量無法保證的前提下,是有效供水量降低的直接原因,加快對水源地保護是蘇煙水庫的重點項目。

一、人工濕地和生物浮床

(一)人工濕地凈化污染物

根據自然狀態模擬出人工濕地系統,人工濕地系統是蘇煙水庫的一道保護防線,在濕地內種植一些植物來緩解污水排放速度,這些植物的繁殖力較強,對磷氮的吸收力比較強。一方面,植物可以對污水中的有害成分進行吸收,促進植物自身的生長,起到了過濾污水的效果,另一方面,大量植物的生長,阻礙了污水速度的過快流動,起到了對水中有害物質的進一步阻擋的效果。

蘇煙水庫的水源地保護工程建成并投產的濕地部分面積達到了6.3畝,在蘇煙二庫區域內的人工濕地上,植物的長勢很好,水庫中央形成了一個人工綠島,通過大雙河基流引進的一些植物比較適應這里的環境,從實際效果來看,起到了吸收凈化污水的效果,得到凈化的污水經人工濕地植物過濾后再排放出去。

(二)生物浮床。

生物浮床技術利用植物的特有吸收功能,對水體中的氮磷等污染因子進行吸收,抑制有毒物質的擴散。人工培育的水生植物如美人蕉、水葫蘆、旱傘草具有凈化水質的效果,對水體的保護比較有利。蘇煙水庫在實行生物浮床技術計劃過程中,原計劃建設生物浮床6670平方米,實際完成9600平方米,這對于水源地的生態環境改善十分有利。

二、保護區生態修復與建設工程

(一)生態修復

對于保護區的生態修復,要按照水源地的保護要求,在整合基本生態系統之后,確定要開工的工程項目,確保水生生態、庫濱生態、陸域生態幾大生態系統的建設,加強水土流失的防治、對礦山環境進行有效的治理,繼續加強入庫支流的綜合治理工作。以此確保保護區內的生態修復。

完成區域內重點企業污染整治、、完成區域內三產業治理。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治工程;安全防護工程;保護區環境管理能力建設工程,以增強環境管理能力,提高預警與快速反應能力為目的,建立并完善環境監測監管網絡,保障蘇煙水庫水環境安全。

(二)垃圾處理工程

城鎮化導致了污水的處理不能及時,生活垃圾、醫療廢棄物對于水源的污染相當嚴重,必須盡早的開發新能源以替代非清潔能源的使用,加強和構建水源區域內的污水排放系統,加強和管理好垃圾處理網,對于城鎮的發展應集中優勢資源,加快社會資金和能力的使用,以此改善水環境,加強對污水的控制能力。加快推進保護區內村鎮生活垃圾收集及處置設施建設,在保護區內23個村建立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置系統,主要工程包括:配置垃圾收集箱1725個、垃圾收集車15輛、垃圾中轉站14個,同時,對其河道進行統一垃圾清理。以徹底解決這23個村的生活垃圾污染水源問題。

對水庫水環境污染較重的4個鄉村(以營盤村、溫道村為代表)建集中污水處理系統,選用合理的、經濟的污水處理工藝對當地的生活污水進行試點處理;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在豎碑村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最大限度削減由生活污水造成的水庫污染負荷,改善村莊環境質量,改善改善大伙房水庫水質。

三、加大執法力度及監管

(一)加強大容山林區資源保護和管理

考慮到經濟林的弊端,應該禁止速生林的栽種,增強和更新水源涵養林的補種,對于砍伐樹木的做法要堅決予以嚴厲的監控和打擊。加強對林區周邊的違法行為的查處工作,對于木材加工和營運方面的業務需要有合法的來源證明,自2009年,共查處林業行政案件11起,收繳木材49.7立方米,處理違法人員15人,警告教育80人。制止村民砍伐高垌、龍門、佛子灣水庫區的水源林70多人次。對于荒山要盡快的補種,加強對荒山的綠化工程改造,由此提高大容山林區內的植被環境水平,創造出更為適合水源清潔的生態環境基礎。

(二)加強水質水源監管

環保和水利部門每月對水質情況進行報告,通過現場水質取樣來監測庫區的水質變化。由水質變化的動態監測來確定是否對形成水質污染的企業的進行調研,事實清楚的情況,需要對相關企業的水污染提出警告和處理意見,確保水質在庫區內能夠長期穩定在較好的水平上。

參考文獻:

[1] 孟盼盼,劉淑娟,蔣躍平. 人工濕地及其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洱| 丰镇市| 南丰县| 夏河县| 惠来县| 武宁县| 堆龙德庆县| 崇明县| 新龙县| 房产| 云梦县| 左贡县| 星子县| 全南县| 井研县| 阿克| 富锦市| 枣庄市| 西平县| 益阳市| 岳池县| 雅安市| 兴宁市| 隆昌县| 临武县| 阜阳市| 东阳市| 义乌市| 怀来县| 油尖旺区| 巨鹿县| 麦盖提县| 馆陶县| 图片| 灌阳县| 许昌县| 绍兴县| 永城市| 馆陶县| 崇左市| 横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