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口腔組織病理學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9-0217-03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問題的學習,指在問題情境中,在教師的指導和同組成員的幫助下,通過查閱資料、分析、討論,構建新舊知識體系的聯系,并最終有效地解決問題、獲取新知識的學習過程[1]。PBL教學于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最初主要用于醫學教育,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教學方法。80年代中期我國一些醫學院校開始試行,已成為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口腔組織病理學是一門重要的口腔醫學基礎主干學科,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它是聯系醫學基礎知識和口腔治療技術知識的橋梁和紐帶,兼具較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是一門橋梁學科。在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當中,既往大多數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而學生則被動接受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同時口腔組織病理學存在知識點較多、考點較細、抽象概念及形態描述多、理論知識記憶難、顯微病理形態掌握難等問題,被動學習和死記硬背使得很多同學成績不理想。這也是我在多年的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中經常思考的問題:如何使學生對瑣碎的知識掌握,并能夠“活學活用”,“舉一反三”?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一、結合傳統教學模式,部分章節引入PBL教學
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我們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后,在2008級和2009級口腔專業班級中挑選了5個班級作為試點,開展部分章節的PBL教學模式。
二、PBL教學主要過程及實施
1.PBL教學的Maastricht七步模式。PBL[2]的觀點認為知識獲得是一種自我建構的過程,教育的歷程不再被視為“知識即數據”,是一個師生共同合作建構知識的歷程。國外大學PBL教學常用的模式是“Maastricht七步模式”,主要分為七個步驟:(1)Charify:指學生分組閱讀問題后,界定、整理出他們不理解的內容;(2)Define:即學生在組內對問題進行思考;(3)Analyse:即針對問題,展開積極活躍的討論;(4)Review:指學生們試著組織、歸納眾多觀點和解釋,提出初步結論;(5)Identify learning objectives: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對學習目的進一步達成共識;(6)Self study:指學生已針對學習目的形成自己的觀點,并和組內其他成員共享其發現;(7)Report and synthesise:是最后的階段,學生再次回到小組,互相交流其結果。然后教師進行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判斷討論是否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2.我教研室的具體實施過程。(1)病例編寫:就口腔病理學中口腔粘膜病和涎腺腫瘤相關知識,結合臨床和尸解所見編寫病例。如病例:男,21歲。左耳垂下腫物1年余,生長緩慢。檢查見腫物位于左腮腺區,約4.0cm×3.0cm大小,表面呈結節狀,質中等硬,活動。提供肉眼觀察和光鏡觀察圖片。問題:①本病的病理診斷是什么?需與哪些疾病進行鑒別?闡述本病例病變發生發展的因果關系。②試述死者生前出現的各種臨床癥狀體征的病理機制。另外一方面,為了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適當加入相關基本理論知識的問題。最后,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這部分我們也適當加入了新知識的學習,而這部分知識是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大綱中不涉及和要求的內容。(2)分組:每組10名學生,由1名同學擔任組長,1名同學擔任秘書,1名同學擔任報告人。(3)預查資料:提前一周將PBL教學內容發放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利用教材、圖譜、圖書館資料、網絡等方式查閱相關資料。(4)小組討論:在小組內就同一個問題學生根據個人所查資料各抒己見,自由發揮,積極討論,最終組內同學相互取長補短,對問題初步歸納總結。在這個過程中組長負責分工安排、組織協調,秘書負責記錄。(5)匯報:每組由匯報人總結發言,其余同學補充匯報。匯報方式有多媒體幻燈片、板書。有的同學通過制作幻燈片來進行該部分知識的講解;有的同學在黑板上邊寫邊畫圖來進行講解;有的同學還通過相互提問來解決問題。(6)總結:教師根據各組同學準備資料和發言情況對相關問題進行適當引導、點評、總結并打分。
三、教學評估及效果
1.教學評估。課程結束后發放給每位同學一份《口腔組織病理學》PBL教學法問卷調查表,以了解學生對PBL教學方式的評價。問卷調查發放205份,收回193份。
2.教學效果。統計結果(見表1、表2)表明:大多數學生認為新的教學模式加深了對該段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自學能力和查閱文獻的能力,激發了學習熱情,拓寬了知識面,對自身團隊協作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四、討論
1.PBL教學模式優點。通過在我校口腔專業本科生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中引入PBL教學模式,我們充分體會到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有以下優點:(1)探究性:PBL教學模式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查資料、學習和思考,在整個過程中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拓寬學生知識面;在思考、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2)開放性:PBL教學法突破了課堂教學的限制,使學生研究和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得到了拓展和延伸[3]。(3)系統性:更好地將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相聯系,使知識的學習更系統、更連貫,確實做到基礎為臨床服務。(4)交互性、協作性: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培養集體協作能力和團隊謹慎,有助于學生個性的形成。
2.目前我校PBL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1)PBL教學需要打破各基礎學科之間、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之間的界限,需要學校課程設置的整體配合,包括教師的配置、教材和相關資料的配置、教師的培訓等,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但目前在這方面還存在很大缺陷。(2)醫學生學業負擔較重,口腔組織病理課時數有限,實行全程PBL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難度。(3)近幾年由于醫學院校的擴招,造成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對開展PBL分組討論在人力、物力、經濟上造成一定困難。(4)開展PBL教學模式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如現代教育理念對PBL教學模式深層次的認識、熟悉多學科知識、較強的知識綜合能力和教學組織能力等,這樣才能在PBL教學中更好地發揮啟發學生思維、導向和監控的作用。而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種種原因造成教師在以上幾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從而影響PBL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5)我校部分民族學生漢語水平較低,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已經習慣了“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和對教師的依賴性,因此少數學生短時間內對新的教學模式的適應存在一定的困難。PBL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通過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更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只有深刻領會PBL教學模式的內涵,編寫出優秀的PBL教材、建立科學的效果評價體系、提高PBL教師素質、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加強課程結構優化和整合,因地制宜,不斷探索和實踐,才能更好地培養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醫學高等人才。
參考文獻:
[1]Becker S,Viljen MJ,Botma Y,et a1.Integration of study material in the problem-basedlearning method[J].Curationis,2003,26(1):57-61.
[2]門燕雨.在教師教育中運用PBL教學模式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2009,(10):86-87.
[3]周艷玲,張玉芹,王亞非,等.生理學PBL教學效果評價[J].南方醫學教育,2010,(3):34-35.
[關鍵詞] 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 實驗課教學; 網絡資源; 計算機輔助教學; 互動媒體
[中圖分類號] R 81 [文獻標志碼] A [doi] 10.7518/hxkq.2013.06.007
口腔頜面放射影像學是以口腔頜面骨性解剖及其組織病理的密度變化為影像解釋基礎,以醫學影像學、放射物理學、計算機圖像處理等技術為支持,與口腔臨床各學科密切相關的橋梁學科[1]。在其教學中,基于影像圖片判讀的實驗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鞏固理論知識,也能訓練其影像圖片判讀的臨床診斷技能,在口腔醫學生培養過程中意義重大。
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各種新技術被應用于醫學影像診斷學的教學中。Scherer等[2]報道了關于醫學影像存檔與通信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的教學應用,dos-Santos等[3]報道了基于醫學影像資源中心(medical image resource center,MIRC)開發的互動放射影像學教學文件系統(interactive radiology teaching file system)。這些研究在方便高質量教學圖片的搜集、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提升教學互動等方面卓有成效。如今,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實驗課多媒體教學軟件已經具有高清圖片瀏覽、圖片分類查詢等功能,但該系統缺少圖片標注交流功能仍是一大缺憾。具體而言,在實驗課中,尤其對于初學者,盡管已熟悉并掌握了理論知識,但由于缺乏臨床經驗,仍會存在一系列共性問題,若由帶習教師多次重復解答,往往不能在有限時間內解決所有學生的提問,教學效率會有所降低。如果能利用圖片標注實現共性問題的共享,使學生更快地了解各種影像特征,同時鼓勵學生將實驗課圖片相關提問通過圖片標注功能進行分享,是否能提高實驗課的教學效果呢?基于此,本研究利用福昕閱讀器(Foxit Rea-der)和局域網共享文件夾,實現圖片注釋、圖片標注提問等的總結和傳輸,構建口腔頜面放射影像標注互動交流資源庫,并研究該資源庫對實習課教學的改進效果,以便開發更為高效的讀片實習教學軟件,提高教學質量。
1 材料和方法
1.1 標注交流資源庫的建立
服務器方面,筆者將便攜文件格式(portable document format,PDF)的影像圖片以及利用Foxit Reader“注釋”功能制作的表單數據格式(forms data format,FDF)標注文件分別存儲至“圖片”、“注釋”兩類文件夾中,并建立“交流”文件夾以存儲標注提問等文件,利用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統實現文件共享。客戶端方面,在Windows XP操作系統下安裝Foxit Reader(版本號5.1.0.1117),并事先教會學生其使用方法。
在實驗課自由讀片階段,學生既能瀏覽局域網共享文件夾中的圖片、注釋文件及其他同學的標注提問,又能自由上傳自己的標注提問,實現標注文件的實時共享。每次課后,相關人員對教學筆記資源庫進行整理,以便下次使用。
1.2 資源庫試用相關調查
選取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本科2009級口腔醫學五年制專業學生76人在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實驗課試用該資源庫;參考相關文獻[4-7]設計試用感受調查問卷,選取12個問題,從學生識別影像圖片的困難度、對該資源庫的接受度、試用效果等方面開展調查。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
2.1 標注互動交流資源庫的建立
在局域網建立了包括“正常口腔頜面影像”等10個圖片文件夾,包含542張PDF教學圖片,以及對應的“注釋”、“交流”文件夾,實現40臺客戶端計算機同時訪問服務器,即注釋文件(FDF文件)、標注提問文件(FDF文件)及教學圖片(PDF文件)的傳輸,整個資源庫穩定運行。
2.2 資源庫試用效果調查
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76份,有效回收64份(有效回收率84.21%)。使用秩和檢驗分析第1至7題,調查結果有統計學意義(P
試用該資源庫后,87.50%的學生認為其較之前的聯合圖像專家小組(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JPEG)格式瀏覽軟件更有優勢,12.50%不認為更有優勢。17.19%的學生認為該資源庫學習效果很好,56.25%認為較好,25.00%認為一般,1.56%認為不好。使用該資源庫能否幫助解決識別影像圖片的困難時,4.68%的學生認為都能解決,59.38%認為基本能解決,29.69%認為只能解決小部分問題,6.25%認為基本不能解決問題。為進一步研究該資源庫的優勢和不足,本研究采用多項選擇題與主觀題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查,其結果見表2。
對該資源庫的可推廣性進行調查,85.94%的學生認為該資源庫可以用于口腔組織病理學實驗課的教學,超過50%的學生認為可用于醫學影像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口腔解剖生理學、病理學、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其人數比例分別為57.81%、51.56%、50.00%、50.00%、56.25%。對該資源庫的意見和建議方面,同學們希望操作能更便捷,能附帶文字歸納的詳細注解和動態圖,能連接互聯網,并能對標注進行分類檢索。
3 討論
3.1 本資源庫與現有相關教學系統的比較
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網絡教學平臺的搭建等是實現數字化醫學教學的重點。目前國內外各大醫學院校逐步引進或自主開發先進的醫學教學系統以實現醫學數字化教學。南方醫科大學引進MOTIC數字化切片教學平臺以提升病理學教學效果[8],首都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引進PACS用于口腔頜面影像診斷學的教學[9],第四軍醫大學自主研制教學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并將其用于醫學影像學教學[10],Weaker等[11]將數字化切片用于口腔組織學教學。事實證明,該類系統可在一定程度上協助提供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交流。除此以外,相關圖片瀏覽軟件已經相當成熟,如數字化切片瀏覽軟件Aperio Scanscope的注釋、測量、截圖等功能已相當完善,主要用于PDF文件瀏覽的Foxit Reader功能強大。但是,具體到其學習功能,尤其是對于初學者,仍需大量改進。本資源庫在應用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有效地輔助解決初學者存在的共性問題,幫助老師同時解決多個學生的相似問題,提高教學效率;第二,實現其他問題的共享,即對提問的課堂實時橫向共享和跨年級縱向共享,促進學生相互交流學習;第三,利于指導性學習,通過在影像圖片中添加提問類標注,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和加深其對影像的判讀,如在顯示根尖周炎的根尖片中提出“如何區別根尖周囊腫、膿腫、肉芽腫”等;第四,標注文件傳輸對網絡要求不高,其占用空間小,通常為幾千字節,在局域網交流過程中,傳輸量小,速度快;第五,可推廣性強,可應用于其他形態學課程,如醫學影像學、口腔組織病理學等其他實驗課的教學。
3.2 本資源庫的發展方向
經過教學試驗的實際應用,可以發現該資源庫的進一步發展主要集中在使用便捷化和資源處理準確化兩方面。前者的問題具體表現為添加和加載標注時操作過于煩瑣,后者則為標注的準確性無法得到保證。操作煩瑣的問題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解決:1)局域網設置方面,可開發基于數據庫的數據傳輸終端軟件[12],協助標注文件的傳輸,通過數據管理軟件,加強數據的分類及后處理;2)圖片瀏覽器方面,可以通過設置快捷鍵等方式簡化現有軟件的操作,也可以圖片標注為核心功能開發瀏覽軟件,并配以各種人性化學習功能,如分別設置師生標注提問解答板塊,學生可通過解答提問加深知識的掌握程度,老師可通過瀏覽和解答學生提問了解其學習狀況。對于標注的準確性問題,除通過數據庫管理軟件對資源進行修訂外,建立標注管理機制或許更為重要,一方面設置糾錯板塊,通過選取課代表、輪流值日等形式組織師生在課后對課堂產生的各種標注進行審閱、修訂,另一方面加強對師生在該資源庫使用前的培訓,避免誤操作造成數據不準確。
口腔頜面放射影像標注互動交流資源庫的建立有效彌補了醫學影像學相關系統標注交流方面的空缺,其實用性強,既豐富了學習功能,如有效解決共性問題、及時分享個性問題、有利于指導性學習,也提高了實驗課師生互動以及教學效率。為進一步完善其教學功能,實現操作便捷性、資源處理有效性等,仍需進行大量的研究和改進。
[參考文獻]
[1] 鄭廣寧. 前進中的中國口腔頜面影像學[J]. 中國口腔醫學信息, 2005, 14(1):10-11.
[2] Scherer A, Kr?pil P, Heusch P, et al. Case-based interactive PACS learning: introduction of a new concept for radiolo-g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J]. Radiologe, 2011, 51(11):969-970, 973-977.
[3] dos-Santos M, Fujino A. Interactive radiology teaching file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a MIRC-compliant and user-centered e-learning resource[J]. Conf Proc IEEE Eng Med Biol Soc, 2012, 2012:5871-5874.
[4] McCann AL, Schneiderman ED, Hinton RJ. E-teaching and learning preferences of dental and dental hygiene students
[J]. J Dent Educ, 2010, 74(1):65-78.
[5] Rosas C, Rubí R, Donoso M, et al. Dental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an interactive histology software[J]. J Dent Educ, 2012, 76(11):1491-1496.
[6] 曾良成. 多媒體課件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 醫學教育探索, 2010, 9(3):419-420.
[7] 曾東林, 崔敏毅, 吳志玲. Blackboard網絡課程在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實驗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12(8):82-83.
[8] 陳英華, 董為人, 俞新華, 等. 基于網絡的數字組織切片在組織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 2009, 18(4):454-458.
[9] 沙曉雁, 祁森榮, 王昊. PACS系統在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教學中的應用[J]. 北京口腔醫學, 2012, 20(1):52-53.
[10] 賀延莉, 王亞蓉, 殷茜, 等. T-PACS在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和優勢[J].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 2011, 25(6):657-659.
【關鍵詞】 腮腺腫瘤;組織病理;手術治療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320-02
腮腺腫瘤是口腔領面部常見腫瘤,發病率高,約占涎腺腫瘤的80%[1]。了解熟悉腮腺區腫瘤的臨床病例特點,對明確診斷以及治療方案的選擇非常重要。現對我院口腔科自2000年至2012年間收治的腮腺區腫瘤病人共113例進行總結,將其病例特點、臨床表現、組織分型以及治療結果回顧分析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全部113例腮腺腫瘤均送術中冰凍和術后病理,經由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證實,良性腫瘤患者共92例,約占81.42%,男41例,女46例,平均年齡38.11歲(16-75歲);其中多形性腺瘤57例,占50.44%;腺淋巴瘤18例,占15.93%;單純性腺瘤6例,占5.31%;良性淋巴上皮病變4例,占3.54%;基底細胞腺瘤3例,占2.66%;血管瘤2例,占1.77%;鰓裂囊腫2例,占1.77%。惡性腫瘤患者共21例,占15.58%,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齡55歲(31-62歲);其中黏液表皮樣癌7例,占6.2%;腺樣囊性癌5例,占4.42%;惡性多形性腺瘤3例,占2.66%;基底細胞腺癌3例,占2.66%;腺泡細胞癌2例,占1.77%;鱗癌1例,占0.89%。本組患者發病(或發現疾病)時間最短一個月,最長20年,平均2.78年。
1.2 臨床表現 大多無自覺癥狀,無功能障礙。多是以緩慢生長、無疼痛不適的腫塊為主訴就診,專科檢查可見局部膨隆形成面部畸形,表面皮膚顏色溫度無異常,腫塊呈球形或結節分葉狀,質地較硬,周圍界限清楚,活動度佳,與深部及淺表組織均無黏連。本組中4例出現疼痛,1例出現面神經麻痹,從臨床表現上診斷為腮腺惡性腫瘤,與術后病理診斷相符合。
2 治療方法與結果
2.1 治療方法 治療腮腺腫瘤的主要手段是手術切除,本組病例中行區域性淋巴結+頸淋巴清掃術2例,行腮腺區腫瘤及腺體全葉切除不保留面神經3例,行腮腺區腫瘤及腺體全葉切除34例,行腮腺區腫瘤及腺體淺葉切除+面神經解剖的64例,單純行區域性切除的10例。術后依據病理分型結果配合放、化療13例。
2.2 結果 108例保留面神經者,合并暫時性面神經麻痹者8例,術后予維生素B1、B12等肌肉注射,6個月內恢復;合并涎瘺者5例,術后予阿托品或山莨菪堿片等口服以抑制腮腺腺體分泌同時局部抽出積液加壓包扎2周-3周后痊愈;耳顳綜合征3例。本組病例隨訪2年-5年,良性腫瘤復發4例,惡性腫瘤復發5例。
3 討 論
涎腺腫瘤以腮腺區多發,其中又以良性腫瘤居多,約占80%,在本組資料統計中良性腫瘤占81.42%,該結果與國內外文獻報道基本一致。在腮腺區的良性腫瘤中以又多形性腺瘤最為多見,占50.44%,腺淋巴瘤次之,占15.93%。其中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學特性與一般良性腫瘤有所不同,雖然其表面為結締組織包膜所包繞,但并不完整,其外形大多呈現為結節狀,可突出包膜,生長于腫瘤外的正常腮腺組織中。腮腺多形性腺瘤術后復發率高,其原因主要是術中出現瘤體破裂或腺體組織殘留,形成種植性復發。本組資料中復發率為7.02%,明顯低于國內復發率約為20%-45%的報道,得益于我們術中采取了保留面神經的腮腺次全切除或腮腺全切除術。
腮腺腺體組織的再生能力很強,保留了腮腺導管的腮腺區域性切除手術,對殘余腺體的組織再生非常有利,不僅使殘余腮腺組織在手術后正常行使分泌功能,而且由于切除組織較少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術后面部凹陷畸形的發生[2],同時暫時性面癱的發生率亦大大減少[3],這是由于腮腺區域性切除手術沒有完全暴露面神經各分支,減少了面神經受到牽拉和誤傷的可能。
在腮腺區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是腺樣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樣癌,本組資料此兩類腫瘤占57.14%。腮腺惡性腫瘤根據生物學特征和細胞分化程度的高低分為低度惡性和高度惡性,治療方法隨臨床期分類不同,也有所不同,所以術前應盡量明確診斷,此外,為減少誤治同時術中要對腫瘤進行快速冰凍病理檢查。對于高分化者,因其較少發生轉移及復發,故治療上可以考慮面神經解剖后腮腺全切或次全切,而不必行頸淋巴清掃及術后放療。對于組織分化較差、出現淋巴結腫大,疼痛,面神經麻痹癥狀等高度懷疑為惡性腫瘤者,必須行頸清,術后輔以放射治療。本組資料中黏液表皮樣癌7例,術后病理均報告為高分化型,我們均保留了面神經,術中注意將包繞于正常腮腺組織中腫瘤完整切除,術后徹底沖洗創面,該7例患者均未行頸淋巴清掃及術后放療,術后隨訪2-3年未見復發。
綜上所述,在面神經解剖術下行腮腺腫瘤及淺葉切除術或腮腺全切除術是手術治療腮腺腫瘤的較好方法,根據不同病理分型,酌情考慮行頸淋巴清掃術及術后放療可減少復發,有利于提高治愈率及患者的生存率。
參考文獻
[1] 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305-306.
【摘要】 目的 總結成釉細胞瘤的x線特點。方法 對病理確診的有完整x線資料的153例成釉細胞瘤病例的x線表現進行回顧性分析,比較不同組織病理類型的成釉細胞瘤x線表現。結果 ① 本組包含一般型成釉細胞瘤96例,單囊型成釉細胞瘤57例;有多房型x線影像82例(53.59%),單房型 x線影像71例(46.41%);② 本組一般型成釉細胞瘤x線表現為單房型35例(36.46%),多房型61例(63.54%)。本組單囊型成釉細胞瘤x線表現為單房型36例(63.16%);多房型21例(36.84%); 兩種組織類型中單房型和多房型x線表現率比較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 ③ 本組有濾泡型成釉細胞瘤13例, 其中x線表現為蜂窩型7例(53.85%);非濾泡型一般型成釉細胞瘤83例, x線表現為蜂窩型 5例(6.02%)。二組中蜂窩型x線表現所占比例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結論 單囊型成釉細胞瘤主要表現為單房型影像,一般型成釉細胞瘤主要表現為多房型影像,蜂窩型影像多見于濾泡型成釉細胞瘤。
【關鍵詞】 成釉細胞瘤 放射學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adiologic features of ameloblastomas.methods the rad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153 cases of ameloblastomas were analyzed, and radiologic appearance patterns of both classic ameloblastoma and unicystic ameloblastoma we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results ① the series consisting of 96 cases of classic ameloblastoma and 57 cases of unicystic ameloblastoma, were composed of 82 cases with multilocular appearance (53.59%) and 71 cases with unilocular appearance(46.41%). ② the series of classic ameloblastomas were composed of 35 cases with unilocular appearance(36.46%) and 61 cases with multilocular appearance(63.54%); the series of unicystic ameloblastoma were composed of 36 cases with unilocular appearance(63.16%) and 21 cases with multilocular appearance(36.84%).both the occurrence ratio of unilocular appearance and that of multilocular appearance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rence statistically between classic ameloblastoma and unicystic ameloblastoma (p﹤0.05). ③ the series consisted of 13 cases of follicular type, which included 7 cases with honeycomb appearance(53.85%), and 83 cases of nonfollicular type, which included 5 cases with honeycomb appearance(6.02%).and the occurrence ratios of those with honeycomb appearance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ollicular ameloblastoma and nonfollicular ameloblastoma(p﹤0.05).conclusion unicystic ameloblastoma presents with unilocular radiologic appearance more than classic ameloblastoma, and multicystic ameloblastoma present with multilocular radiologic appearance more than unicystic ameloblastoma. the honeycomb radiologic appearance occurrs in follicular type ameloblastoma more than nonfollicular type.
【key words】 ameloblastoma,radiologic appearance,recurrence
成釉細胞瘤是口腔頜面部最常見的良性牙源性腫瘤[1],但具有局部侵襲性,手術后容易復發。成釉細胞瘤x線表現多樣,而普通x線攝片是檢查頜骨良性腫瘤和瘤樣病變的主要方法[2],也是決定手術方式和切除范圍的重要依據,為了提高對成釉細胞瘤的診治水平,我們對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在1988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有完整資料153例成釉細胞瘤的x線片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 初次治療且有完整術前x線資料的153例成釉細胞瘤(不包括促結締組織增生型、惡性型和周邊型成釉細胞瘤)來自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病理科1988年1月—2005年1月的手術切除標本,均經由病理科醫師按照who[3]有關牙源性腫瘤組織學分型進行復習證實。本組含一般型成釉細胞瘤96例,單囊型成釉細胞瘤57例。
1.2 方法 對153例成釉細胞瘤患者的術前x線片進行回顧性閱片復習。重點從腫瘤x線片上房室形態特點、瘤區含牙情況、x線診斷符合率、房室形態及其與組織類型的關系等方面進行分析。
1.3 統計處理 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成組設計的兩組率的比較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x線房室形態 (1)多房型82例(53.59%),分房形態有三種:①分房大小相差懸殊,呈圓形或卵圓形排列61例 (74.39%);②分房大小相近呈圓形或卵圓形者9例(10.98%); ③蜂窩型合并大房或多房者12例(14.63%) 。前兩種類型房室分隔都光滑銳利或呈纖細的條隔(合并感染者除外),蜂窩型房隔形態不規則,粗厚不均。多房型邊緣均有明顯的分葉、切跡。(2)單房型71例(46.41%),其中69例腫瘤邊緣可見有分葉狀(97.18%);58例邊緣可見切跡(81.69%)。
2.2 瘤區含牙情況 ①牙根吸收情況:本組153例中有牙根吸收者84例(54.90%),其中牙根呈鋸齒或截根狀吸收者81例(96.42%),呈斜面狀吸收3例(3.58%)。②不同房室形態的瘤內含牙:本組153例中,51例瘤內含牙(33.33%)。其中單房型中30例含牙(42.25%),多房型中21例含牙(25.61%)。兩種房型的含牙率比較,有顯著統計學差異,見表1。 ③牙齒缺失和牙齒移位情況:本組153例中26例有牙齒缺失(16.99%),43例有牙齒移位或阻生異位(28.10%)。表1 兩種房室形態成釉細胞瘤中含牙率比較
2.3 骨密質破壞情況 本組153例中,有骨密質破壞者56例(36.60%),其中牙槽嵴骨質破壞中斷者34例(22.22%),升支前緣牙槽嵴骨質破壞者17例(11.11%);升支前緣骨質破壞者4例(2.61%),下頜下緣骨質破壞者1例(0.65%)。
2.4 x線診斷符合率 本組153例中,有146例x線診斷為成釉細胞瘤,診斷符合率為95.42%;有6例診斷為牙源性角化囊腫,1例診斷為含牙囊腫。
2.5 x線房室形態與組織病理類型的關系 本組中,一般型成釉細胞瘤96例,x線表現為單房型35例(占36.46%),多房型49例(占51.04%),蜂窩型(蜂窩型同時合并多房型)12例(占12.50%);單囊型成釉細胞瘤57例,x線表現為單房型36例(占63.16%),多房型21例(占36.84%)。兩種組織病理類型中單房型和多房型x線表現率比較有顯著統計學差異,見表2。表2 一般型和單囊型成釉細胞瘤房室形態比較
本組一般型成釉細胞瘤中,有濾泡型成釉細胞瘤13例,x線表現為單房型1例(占7.69%),多房型5例(占38.46%),蜂窩型(蜂窩型同時合并多房型) 7例(占53.85%)。非濾泡型成釉細胞瘤83例,其中蜂窩型5例(占6.02%)。蜂窩型x線表現在濾泡型和非濾泡型成釉細胞瘤中出現率有顯著差異性,見表3。 表3 蜂窩型房室在一般型成釉細胞瘤中分布情況
3 討論
3.1 成釉細胞瘤的x線分型 成釉細胞瘤病理類型較多,x線表現不一。其中,促結締組織增生型成釉細胞瘤很少見, 研究表明該型成釉細胞瘤在患者性別、發病部位、x線等方面均與普通型成釉細胞瘤不同[4,5];而周邊型成釉細胞瘤屬于骨外形腫瘤,對骨的破壞僅限于表淺的壓迫性破壞吸收;惡性成釉細胞瘤臨床病理行為及x線亦不同于良性成釉細胞瘤[6];而上頜骨成釉細胞瘤容易突入上頜竇,病例較少,且x線表現不典型;故本研究對象不包括以上幾種情況。
近年來,對成釉細胞瘤的臨床研究中,尚無統一的分類標準。目前多主張將成釉細胞瘤分為實性或多囊型(一般型)、單囊型和周邊型(或骨外型)三種亞型,主要依據是它們臨床生物學行為不同,并認為該分類可指導治療方案設計和估計預后[7,8]。但有學者認為該分類對判斷腫瘤術后復發的指導意義尚需長時間、大樣本的病例回顧和分析[9]。
1992年who[3]對以前的組織學分型進行修訂,提出單囊型、周邊型和促結締組織增生型較其他型復發率低的觀點。以此為依據,有學者將單囊型、周邊型和促結締組織增生型成釉細胞瘤統稱為低復發型成釉細胞瘤,而將成釉細胞瘤分為低復發型成釉細胞瘤、一般型成釉細胞瘤、惡性成釉細胞瘤三種類型進行研究[10];也有學者將成釉細胞瘤x線表現按發生部位分為升支型、根尖下型、根尖型[11],其臨床指導意義有待進一步研究[12]。
3.2 成釉細胞瘤的x線房室形態與組織類型的關系 本組對153例成釉細胞瘤的x線房室形態進行觀察分析,結果表明成釉細胞瘤的組織類型和房室形態有密切關系。總的說來,成釉細胞瘤x線表現多房型較多見(本組病例53.59%),但不同的病理組織類型房室形態所占比例不同。單囊型成釉細胞瘤x線表現多為單房型(本組63.16%);一般型成釉細胞瘤x線表現多為多房型(本組51.04%);而蜂窩型較少(本組12.50%),且主要出現在濾泡型成釉細胞瘤中(本組53.85%),非濾泡型成釉細胞瘤中蜂窩型出現率較低(本組6.02%)。有學者[13]對71例成釉細胞瘤的x線片進行分析,單房型病變42例,占59.2%。關于房室形態所占比例,報道不一[13,14]。
3.3 成釉細胞瘤的鑒別診斷 本組病例中,有6例診斷為牙源性角化囊腫,1例診斷為含牙囊腫。提示成釉細胞瘤容易誤診為牙源性角化囊腫和含牙囊腫。
含牙囊腫多見于上頜前部,其次是下頜第三磨牙區,向升支方向擴展不明顯,邊緣清楚,有明顯的骨白線,邊緣可有分葉,但無切跡,少見牙根吸收;而單囊型成釉細胞瘤多見于兒童或青少年,多位于升支體部,x線上含牙率較高,牙根吸收多見,且多見鋸齒或截根狀吸收[11,14]。
多房型成釉細胞瘤尤其分房大小相近者,容易誤為牙源性角化囊腫;但成釉細胞瘤通常有明顯的密質骨膨脹,x線影像邊緣有明顯分葉狀和切跡,可引起密質骨破壞造成連續性中斷。腫瘤并不大、膨脹也不很明顯時出現密質骨連續性中斷,是成釉細胞瘤的特點;x線投影邊緣有小半月形密度減低影像,即切跡,是區別于頜骨囊腫的有力證據[14]。臨床上牙源性角化囊腫繼發感染較成釉細胞瘤多見,通常頜骨膨脹不明顯,有沿下頜骨長軸擴展趨勢;其單囊病變可有分葉,但無切跡,通常不會出現密質骨破壞不連續現象[14]。
3.4 成釉細胞瘤的侵襲性及其與牙齒的關系 成釉細胞瘤雖屬良性腫瘤,但具有局部侵襲性[1]。其膨脹性生長可引起相鄰牙齒移位,其局部侵襲性生長又可引起受累牙根吸收和牙槽骨破壞 。本組153例中43例有牙齒移位或阻生異位(28.10%),51例瘤內含牙(33.33%),說明成釉細胞瘤和牙齒情況關系密切。本組153例中84例有牙根吸收(54.90%),其中牙根呈鋸齒或截根狀吸收者高達81例(96.42%); 有骨密質破壞者56例(36.60%), 其中34例牙槽嵴骨密質破壞,17例升支前緣牙槽嵴破壞。這些都說明成釉細胞瘤具有侵襲性生長的特點。鑒于此,有學者認為腫瘤并不大、膨脹也不很明顯時出現密質骨連續性中斷,是成釉細胞瘤的特點[14]。
【參考文獻】
[1] 于世鳳. 口腔組織病理學[m]. 第5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16317. [2] 馬緒臣.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13115.
[3] kramer irh, pindborg jj, sheer m. histological typing of odontogenic tumors[m].geneva: who,1992:1214.
[4] beckley ml, farbood v, helfend lk, et al. desmoplastic variant of ameloblastoma of the mandible: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2,60(2): 194198.
[5] durmus e, kalayci a, ozturk a,et al. desmoplastic ameloblastoma in the mandible[j]. j craniofacc surg, 2003, 14(6): 873875.
[6] gardner dg, denver c. some current concepts on the pathology of ameloblastoma[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1996, 82(6): 660.
[7] reichart pa, philipsen hp, sonner s. ameloblastoma: biological profile of 3677 cases[j]. eur j cancer b oral oncol, 1995, 31b: 8699.
[8] 吳運堂,于世風,張祖燕,等.56例壁性成釉細胞瘤臨床和x線分析[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1995,30(5):263265.
[9] 陳新明,劉進忠,汪說之,等.322例成釉細胞瘤臨床病理研究[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02,16(4):331333.
[10] 王衛紅,許彪,朱謹,等.成釉細胞瘤誤診為含牙囊腫的臨床分析[j].口腔醫學研究,2005,21(1):105.
[11] 黃洪章.我國牙源性腫瘤基礎與臨床[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3,13(1):13.
[12] kim sg, jang hs. ameloblastoma: a clinical, radiographic, and histopathologic analysis of 71 cases[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2001, 91(6): 649653.
【關鍵詞】混合教學口腔醫學在線教育
【基金項目】2015年濱州醫學院教學改革項目:《兒童口腔醫學》基于網絡資源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編號:JYKT201524)。
【中圖分類號】R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227-01
21世紀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知識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的形態,在線教育模式如火如荼的發展,高等教育借助在線發展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線教學既有顯著優勢,也存在嚴重不足,人們逐漸認識到在線教育是推動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催化劑。事實上,以在線學習與面授教學深度融合的混合教學改革正在步入常態化。本研究基于混合教學模式的基礎,在口腔醫學專業課程的“齲病”章節的授課中采用了混合教學的方式進行,獲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課程特點
口腔醫學課程授課包括《口腔局部解剖學》《口腔組織病理學》《牙體牙髓病學》《兒童口腔醫學》等,齲病的章節授課前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論和口腔疾病知識基礎,單純的課堂授課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也很難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基于此我們設計了混合式教學方法進行專業課程的授課。
二、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
混合教學模式是在多種理論指導下,運用多種教學設備和手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將課堂面授教學方式與在線教學方式有機結合,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混合教學模式包括多個維度混合,有教學資源的混合、教學工具的混合、學習方式的混合、交互方式的混合、教學方式的混合和教學評價的混合等。
基于我校口腔醫學本科學生知識結構的特點,我們進行了教學資源混合,學習方式混合,教學方式混合和交互方式混合四個方面的嘗試。教學資源上借助網絡優質課程以及教師自制課程小視頻,文檔圖片以及相關文獻;教學方式采用討論式、病例分析、學習成果展示等。
在混合教學模式中,教學活動的開展在混合教學模式的混合要素的基礎上,其中要更多考慮混合教學過程的詳細設計。本課程教學過程設計為:課前網絡資源結合課本及相關文本圖片等資源的復合體,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前對課程有個初步的學習認識,并且上課前上交任務單完成情況報告,授課教師根據報告情況進行分析匯總,依此修改和設計課堂組織形式及內容,課堂組織形式以討論、病例分析及成果展示匯報為主,課后學生根據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反思,寫出反思報告,或者反饋報告。每次課后進行課程評價調查。
三、教學效果評價
教學效果評價采用多方位混合式平價:需要結合學生學習考試成績,評價反饋報告,問卷調查等。
四、討論與反思
經過教學實踐活動,口腔醫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雖然成績上反映不顯著,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評價效果良好,同學們普遍反映相對于其他課程來說本課程復習花費時間短,對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能力提高了;但是教學對于學生成長的長期影響還缺乏跟蹤調查結果。在相關報道中關于混合式教學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與此教學實施結果相差不大。具體效果概括如下:
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有了很大提高
應用混合式教學后,學生對于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主動提問和主動尋找資源的同學也略有增加。
2.學生對于教師授課的依賴性明顯
應用混合教學之前,學生明顯希望教師授課面面俱到,學生依賴教師的授課PPT,課后的拓展也不足;應用混合教學之后,學生們視野開闊了,對于專業知識的獲取途徑也有了增加,教師授課的PPT等學生明顯不再依賴,更多的咨詢相關的專業網站,希望老師推薦專業書籍等。
3.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
混合教學授課后的測驗當中發現,學生對于病例的題型應對起來得心應手,反映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比較靈活和深入,學生的分析應用知識能力有所提高。
口腔醫學實施混合教學以來暴露出很多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關鍵點:
1.混合教學資源的選擇整合要根據教學目標,同時需要充分考慮授課對象的知識儲備及接受能力不同,需要盡量準備的更全面和深入,要考慮到部分同學的知識探求欲望比較高,為他們準備足夠深入的學習資料或者推薦資料。
2.教學實施除了教師學生的配合之外還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協調:包括教學軟硬件設備、政策、網絡以及完善的方案設計,這樣才能夠很好的完成教學,并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