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骨折術后康復治療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 [目的]探討在康復鍛煉中采用肘外翻練習在預防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內翻中的作用。[方法]將133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隨機分為2組,其中對照組術后采取骨科常規康復鍛煉方法;肘外翻練習組術后除常規功能鍛煉外同時遵循橈側嵌插,尺側分離的原則行肘外翻練習。[結果]所有病例都得到1~2年的隨訪,平均1.5年,治療效果:肘外翻練習組優良率91.2%,對照組優良率78.5%;肘外翻練習組肘內翻發生率7.4%,對照組肘內翻發生率20%,無論是優良率還是肘內翻發生率,2組間都有顯著性差異(P
【關鍵詞】 肱骨髁上骨折; 肘內翻; 康復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見的兒童肘部骨折,多發生于10歲以下兒童。肘內翻是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見的并發癥,它可以發生于任何治療方法,根據近年國內外文獻報道,如何降低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內翻的發生率至今對臨床醫生仍是個富有挑戰性的難題[1]。近年來,作者對康復鍛煉中采用肘外翻性練習在降低肘內翻發生率中的作用進行了觀察。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自2000年6月~2004年10月間在本院治療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兒133例作為研究對象。全部病例均為非開放性骨折,無血管、神經損傷,且均為尺偏型。2組患兒的一般情況、傷情及治療方法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肘外翻性練習組。
表1 2組患兒接受治療方法比較(略)
注:*2組同項比較經卡方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卡方值:2.53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方法的選擇
對所有病例均先試行手法復位,復位成功后使用石膏外固定或經皮穿針內固定后石膏外固定。若屬難復型骨折不強求多次手法復位而改行切開復位雙側克氏針交叉內固定。若就診較晚,腫脹嚴重局部皮膚條件較差的病例待3~5 d水泡吸收后再行整復固定。
2.2 操作要點
(1)伸直型骨折復位后固定肘關節于屈曲90°~100°,屈曲型骨折復位后固定肘關節于半屈伸位40°~60°位置2周,以后逐漸將肘關節屈曲至90°。所有病例均前臂旋前位固定。要密切關注患兒末梢血運及感覺變化情況,高度警惕Volkmann缺血攣縮和神經損傷等不良后果;(2)穿入內側克氏針時,應與肱骨干縱軸呈40°,向后傾斜10°以避免損傷橈神經。2克氏針應在骨折近端數毫米的中部,而不是在骨折處交叉,以獲得堅強的固定。應遵循矯枉過正的原則,維持固定在輕度橈偏。
2.3 術后康復鍛煉
對照組:第1階段:石膏固定術后1~7 d,因骨折處尚不穩定,水腫較重,以握拳運動為主。第2階段:8 d至拆除石膏前:骨折水腫已基本消退,如有必要,可更換石膏。可以進行肩關節前屈、后伸、外展、內收以及小范圍的旋轉運動,以及腕關節的掌屈和背伸。第3階段:拆除石膏后:以肘關節的屈伸鍛煉為主,開始由住院醫師或護士幫助患者行肘關節的被動屈伸,并指導家長進行正確的操作。避免用力的整復訓練并鼓勵患兒多進行主動鍛煉,過多或強力的被動訓練會使患兒產生恐懼以影響康復效果。伸屈活動應保持5~10次/ d,20~30下/次。
肘外翻練習組:第1及第2階段康復鍛煉與對照組相同,第3階段除進行肘關節伸屈活動之外,還進行肘關節的外翻練習。方法:(1)在保持對肘關節的外翻性應力狀態下伸屈肘關節;(2)在肘關節呈伸直位時間歇性的外翻肘關節,每次使肘關節在過度外翻位保持3~5 s,間斷1~2 s后繼續下一次練習,保持5~10次/ d,20~30下/次。應根據復查X線片仔細測量提攜角和Baumann角變化,酌情加大或減少練習次數。
3 結果
評定標準:按Flynn評定標準[2],丟失提攜角和丟失伸屈功能在0°~5°為優,6°~10°為良,11°~15°為可,>15°為差,所有病例都得到1~2年的隨訪(表2)。
表2 2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略)
肘外翻練習組優良率91.2%,對照組優良率78.5%;肘外翻練習組肘內翻發生率7.4%,對照組肘內翻發生率20%,無論是優良率還是肘內翻發生率,2組間都有顯著性差異(P
4 討論
4.1 肱骨髁上骨折治療方法的選擇
目前閉合復位石膏(小夾板)外固定仍是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用的方法。該方法簡便快捷,但復位成功率難以確定,復位后有再移位的可能。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內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目前已被大家廣泛采用,它可以使骨折端得到可靠的固定,但該方法會造成新的血管、神經損傷,遺留肘部畸形及肘關節功能障礙,在克氏針的配置方式和最佳入路上也存在爭議。切開復位內固定因創傷大、并發癥多,其手術適應證要嚴格把握。作者認為單純石膏外固定只用于無移位或無明顯移位的骨折,容易復位的移位骨折首先使用克氏針內固定,固定時要確保復位滿意,避免固定在錯誤的位置上,至于開放手術,只用于難復性骨折。復位后前臂固定位置維持在旋前位時,外側橈骨對肱骨的作用是壓力,內側尺骨對肱骨的作用是拉力,符合橈側嵌插、尺側分離的原則[3]。
4.2 肘內翻的發生機制
目前認為肘內翻是肱骨髁上骨折后由于肱骨遠折端尺偏、尺嵌及內旋引起[4]。目前各種試圖降低肘內翻的方法都是為了避免以上情況發生。首先公認為術中良好的復位和術后堅強的橈偏固定是預防肘內翻的關鍵,但即使完全達到解剖復位也會發生肘內翻,這是因為在骨折同時尺側骨皮質受到擠壓而塌陷,雖從骨折面來看呈解剖復位,但因塌陷而發生的尺偏傾斜并未得到糾正。因此有學者指出復位時應遵循橈側嵌插、尺側分離,矯枉過正成輕微橈偏的原則,以恢復骨折端的正常軸線作為判定復位優良的標準[3]。但另有學者認為在理論上要求采用矯枉過正以糾正相應的角度看似可行,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達到要求[3]。作者也發現在實際操作中難以把握,尤其對于難復性骨折。徐英杰等同時提出為預防肘內翻的發生而將尺側末端骨膜切斷,復位至偏橈傾位再以鋼針固定,對于尺側骨皮質塌陷明顯者,復位后尺側骨折端遺留間隙較大者,采用截除部分橈側骨折端骨質[4]。這種方法顯然對組織的損傷較大,操作過程繁瑣,并且手術中難以明確橈傾橈偏多少才能有效預防內翻,有可能造成肘外翻[6]。
4.3 康復鍛煉的應用
綜上所述,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種操作簡便、并發癥少的方案能完全有效的預防肘內翻的發生。并且以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治療方法的改進上。而作者試圖從術后的康復鍛煉方法上取得突破。目前已公認由于尺側骨皮質塌陷的發生,即使解剖復位也難以完全避免肘內翻的發生,作者贊同在閉合復位時遵循矯枉過正的原則,但實際操作中很難做到,手術治療同樣面臨很多困難。作者認為應根據復查X線片所示盡可能較早的去除石膏,早日進行功能鍛煉。在功能鍛煉時,除常規的施行以恢復肘關節伸屈功能為目的的活動外,同樣應進行肘外翻性練習,其根本出發點仍是為糾正尺側骨皮質塌陷帶來的影響,骨折端尺側邊緣的加壓應力要比橈側高出很多,肘外翻性練習能明顯減輕這種差別。與手法復位時矯枉過正的方法相比,雖然從理論上看并未能產生持續性的使骨折橈偏的作用力,但顯然產生的作用力更加可靠,并且避免手術治療帶來的諸多并發癥。從作者的隨訪資料來看,接受傳統康復鍛煉方法的患兒肘內翻發生率為20%,除接受傳統康復鍛煉外另接受肘外翻練習的患兒肘內翻發生率為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總之,作者認為肱骨髁上骨折術后患兒在康復鍛煉中采用肘外翻練習能有效降低肘內翻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陳述榮,陳昕.鼓勵性功能性活動對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康復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6,19:304-306.
[2] Pirone AM,Graham HK,Krajbich JI.Management of displaced extentiontype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in children[J].J Bone Joint Surg(Am),1988,70:641-650.
[3] 徐英杰,張根偉,張子元,等.210例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治療方法改進的探討[J].中華骨科雜志,1998,18:463-466.
[4] 郭躍明,王志遠,鄒勇根,等.肱骨髁上骨折并發肘內翻畸形病理形態學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725-72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189-01
自1997年至2012年對43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固定治療,經中遠期療效觀察,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43例,男14例,女29例,年齡58-85歲,平均73、5歲。左肩26例,右肩17例,致傷原因:摔傷19例,車禍24例。按Neer分類標準分型[1]:43例均為2部分骨折〔外科頸骨折〕。
1.2 治療方法
1.2.1 術前準備 術前常規查血尿常規,生化檢查;患側肩關節創傷系列X線片,包括肩胛骨正位片,肩胛骨側位片,腋位片;必要的做CT檢查。仔細檢查血管,神經功能。
1.2.2 手術方法 患者取半臥位或仰臥位,全身麻醉或臂叢神經阻止麻醉后,上臂置于內收,前屈及輕度內旋位,牽引前臂,根據X線片判斷,內收或外展,內旋或外旋上臂使骨折復位,用C型臂透視機檢查復位情況。確定骨折復位后,用3-4枚直徑2、5mm的螺紋針自不同方向固定骨折塊,注意避免損傷橈神經和腋神經,進針后在正位和腋位X線透視下確認螺紋針未進入關節內。
1.2.3 術后處理 術后三角巾屈肘懸吊,2周后被動鍛煉,6-8周拔除螺紋針后主動功能鍛煉。
2 結 果
本組患者全部獲得隨訪〔除外未獲得隨訪病例〕,隨訪時間8-24個月,平均14個月。隨訪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時間為7-14周。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肩關節僵硬,無肱骨頭壞死。Neer評定標準[2]:總分為100分。疼痛占30分,功能使用情況占30分,活動范圍占25分,解剖位置占10分。總分大于89分為優。大于80分為滿意。大于70分為不滿意。70分以下為失敗。本組患者優22例,良16例,不滿意5例,優良率88、37%。
3 討 論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類型[3],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段,但最常見老年患者,其發生明顯與骨質疏松有關[3]。Neer在Codmon分類基礎上,根據肱骨近端四個解剖部位,既肱骨頭.大結節.小結節.肱骨干,四部分骨折塊分離移位大于1cm或成角45度作為骨折分型的依據,現已在臨床普遍采用。其中兩部分骨折有四種類型,即解剖頸骨折,大結節骨折.小結節骨折和外科頸骨折,其中外科頸骨折最常見[4]。本組病例選取了43例兩部分外科頸骨折。
兩部分外科頸骨折的治療方法,①經閉合復位后,用頸腕吊帶固定。②經閉合復位后,經皮穿針固定治療。③切開復位“T”形鋼板或改良Ender針加張力帶固定。
3.1 三種治療方法比較
3.1.1 經閉合復位后,用頸腕吊帶固定 創傷小,血運破壞少。缺點:需要嚴格的外固定,易松動,引起二次移位。且制動時間較長,不能早期功能鍛煉,肩關節攣縮,僵硬較重。
3.1.2 切開復位“T”形鋼板或改良Ender針加張力帶固定 固定穩定,可早期功能鍛煉,但創傷較大,破壞血運,老年性骨質疏松病例不是首選。同時老齡患者常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疾病,切開手術風險較高。
3.1.3 經閉合復位后,經皮穿針固定治療 屬微創手術,操作簡單,創傷小,手術風險低,術后僅需三角巾懸吊,可早期康復鍛煉,骨折愈合時間相對較短,肩關節攣縮,僵硬不重,功能影響較小,患者滿意。
3.2 技術要點
3.2.1 手術適應癥的選擇:兩部分外科頸骨折。
3.2.2 復位 肱骨外科頸骨折后由于三角肌及胸大肌的牽拉,往往出現成角畸形,復位時,上臂置于內收,前屈及輕度內旋位,放松胸大肌,牽引上臂,同時將上臂壓向后方并前屈,以糾正向前成角。復位后用C型臂透視機檢查復位情況。
3.2.3 固定 本組均為老年患者,骨質疏松,所以固定的穩定性成為手術的關鍵。首先我們采用的固定針為直徑2、5mm的螺紋針,進針點在三角肌止點上〔防止損傷撓神經〕,第1枚針自外側逆行進針,穿針點與肱骨干在冠狀面上呈45度角,在矢狀面上呈30度角,可確保穿至肱骨頭下正中。第2枚針自前方逆行進針,第3枚針自前內側逆行進針,第4枚針自大結節順行向內下進針。必須在X線透視下確認每一枚針至肱骨頭下0、5-1cm,未進入關節。這種多角度不同方向的系列針可牢固的固定骨折。
3.2.4 術后康復 治療的目的是恢復一個無痛的,活動范圍正常或盡可能接近正常的肩關節,所以術后康復是重要的治療環節。一般情況下術后2周后被動活動,6-8周拔除螺紋針后主動功能鍛煉。合理的功能康復可防止肩關節粘連,僵硬及肌肉萎縮,同時恢復肩關節的最大活動范圍。
總之,根據老年人骨質條件差,制動后關節易粘連的特點,老年性肱骨近端2部分骨折的治療應選擇操作簡單,創傷小,固定相對穩定,術后功能保存好,康復快的治療方法。因此我們認為經皮穿針固定治療是治療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一個較理想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Neer CS 2nd.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I.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J].J Bone Joint Surg〔Am〕,1970,52:1077-1089.
[2] 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96.
【關鍵詞】康復治療;Pilon骨折;踝關節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093-02
臨床上,Pilon骨折是屬于踝關節損傷的一種比較常見的下肢骨折,一般是由于受到嚴重的暴力襲擊所致,常伴有大范圍的組織損傷,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后,患者會合并踝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嚴重的還會造成踝關節僵硬和肌力下降等,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患者術后的生活和工作[1]。本文主要就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對Pilon骨折手術后踝關節功能的影響進行分析,現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資料隨機選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脛骨骨折患者60例,將其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成研究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4:6;年齡為28~56歲,平均年齡為(42±2.78)歲;給予對照組常規治療。研究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5:5;年齡為26~57歲,平均年齡為(43±2.16)歲;給予研究組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給予對照組常規治療:手術后支具固定患肢,24h內根據足部正壓順序進行循環治療,30min/次,2次/d;術后6周拿掉支具,患肢部分負重,進行踝關節的屈伸訓練;術后8周完全負重。研究組則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具體操作如下:
(1)手術治療方法:手術前出現踝關節松動或脫位現象的患者采取跟骨牽引復位踝關節使傷肢長度恢復;手術中首先應該恢復外側柱,也就是腓骨外踝的原有結構,腓骨外踝采取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的手術治療。脛骨穹窿部給予內側弧形踝穴切口,并復位骨折部位,使踝關節的節面恢復平整;具有下脛腓分離的患者則使用常規的從外向內三層皮質螺釘,使下脛腓關節固定;閉合傷口應該注意下脛腓前方的屈肌支持帶能夠保留及修補。
(2)術后處理方法:術后不用支具固定患肢,24h內根據足部正壓順序進行循環治療,30min/次,2次/d。把患側肢體抬高(遠端比近端高,近端比心臟水平高)。從第2天起,引導患者進行髂腰肌、股四頭肌、繩肌、小腿三頭肌及脛前肌的等長收縮訓練,其中每個動作需要持續5s/次,10―20次/組,每個動作需要訓練10組/d。手術后3―4d,如果踝關節腫脹程度沒有加重,則經過物理治療師來對患者的踝關節進行屈伸訓練,15min/次,3次/d。與此同時,需要指導患者主動進行背屈、跖屈踝關節和足趾屈伸,300次/天。手術后6周,在拐杖的輔助下進行部分負重,負重為15kg。手術后8周完全負重,再進行本體感覺的訓練(當患側下肢進行單腿站立時,則健側下肢開始晃動),10次/組,5―10組/天。
1.3評定指標:手術后1年,依照下肢關節活動程度的測量法,分別測量兩組患者患側踝關節的主動跖屈及背伸的活動度,依照Olerud-Mo-lander踝關節功能評分標準進行踝關節功能評定[2]。
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用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其中,一般資料采用標準差( X±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且當P
2.結果
手術后1年,兩組患者患側踝關節功能比較,研究組Ole-rud-Molander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研究組主動背屈角度及跖屈角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均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目前,外科治療Pilon 骨折的技術有了較大的進展,但預后仍不容樂觀,手術后可導致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的發生,使得踝關節功能下降。其中主要表現在踝關節跖屈背屈度受到限制,平衡功能障礙及關節疼痛等。因此,Pilon骨折術后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對恢復踝關節功能的治療顯得十分必要[3]。
本次研究發現,手術后1年,給予早期康復治療的研究組患者患側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且主動背屈角度及跖屈角度均比對照組高,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治療在Pilon骨折術后能夠能夠有效促進踝關節功能的康復,被證明是安全可靠的,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1]劉欣,王磊,陳先,等.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對Pilon骨折手術后踝關節功能的影響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3):269-271.
【關鍵詞】骨折片;鋼絲縫合固定;內外固定;脛骨粉碎型骨折;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248-01
隨著社會的發展,車禍、高空墜落、打擊等高能量損傷的發生率日益上升,脛骨嚴重粉碎型骨折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1]。傳統的對于脛骨嚴重粉碎型骨折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拉力螺釘固定法或環扎鋼絲固定法,但均難以達到良好的療效[2]。本文通過研究證實,骨折片間鋼絲縫合固定結合其他內外固定對于脛骨嚴重粉碎型骨折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因此將治療方法與療效進行歸納與總結,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間收治的脛骨嚴重粉碎型骨折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為20歲至60歲不等,平均年齡為43.5歲。患者左側骨折共27例,右側骨折共13例,開放性骨折8例,閉合性骨折32例。對患者進行AO分型可得,其中B型共8例,C型共32例,患者從受傷到接受手術用時為3小時至48小時不等,平均為20.0小時。
1.2 治療方法
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采取平臥位,于其大腿根部安裝氣囊止血帶。以其骨折部位作為中心,于脛骨前外側作一弧形切口,切口的長度根據患者骨折部位的長短決定。對于開放性骨折患者首先進行清創處理,對于閉合性骨折患者則首先探查其骨折段。用止血鉗將骨折段塊剝離,注意剝離過程中動作盡量輕柔,以避免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傷。由近端開始將兩端骨折碎片向中心靠攏,并于每一塊骨折片的邊緣處作一約1mm的骨洞。使用直徑為0.6mm的鋼絲穿過骨洞對骨折片進行縫合與固定,直至骨折復位滿意。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用帶鎖髓內釘或鋼板進行內固定,也可使用支架進行外固定。患者手術完成后,將其患肢放置于托馬氏架上,并于其術后第一天開始進行主動訓練,以改善其關節伸屈能力,預防肌肉發生萎縮。患者術后5周可根據其恢復情況開始進行負重訓練,待患者通過X攝片復查確認骨折愈合良好后,可在家屬的看護下進行自行負重行走。
1.3 評價標準
對40例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分析患者術后X攝片結果,以了解其骨折愈合情況。并統計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與并發癥發生率,調查患者是否出現骨髓炎、愈合延遲、愈合畸形、切口感染、皮膚壞死等情況。
2 結果
對40例患者進行隨訪后得知,所有患者的骨折愈合均良好,總愈合率為100.0%。患者愈合時間為12周至18周不等,平均為15.0周。在住院過程中以及出院后,患者均未發生骨髓炎、骨折愈合延遲、骨折愈合畸形以及皮膚壞死等嚴重并發癥,但存在1例患者術后發生切口感染,通過積極的抗感染處理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并最終康復出院。
3 討論
脛骨骨折在臨床上非常常見,通常車禍致傷主要造成的骨折類型即為脛腓骨骨折。脛骨嚴重粉碎型骨折在近年來的發病率逐年上升[3],主要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于交通安全的忽視有關。由于脛骨嚴重粉碎骨折的骨片數量較多,且對于周圍軟組織的破壞嚴重,因此在進行固定時存在諸多困難。傳統的方法如保守治療、內外固定等對于脛骨嚴重粉碎骨折的臨床療效較差,且容易造成術后骨不連、切口感染、延遲愈合等。骨折片間鋼絲縫合固定結合其他內外固定對于脛骨嚴重粉碎骨折能夠達到理想的復位目的,并能夠有效預防骨不連與畸形愈合。根據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采取該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能夠獲得顯著的療效,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說明該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對于脛骨嚴重粉碎骨折采取骨折片間鋼絲縫合固定結合其他內外固定治療,能夠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并促進患者康復,且具有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因此值得進行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江竹生,陳敬英,徐仁峰,等.脛腓骨嚴重開放性粉碎骨折的臨床處理[J],中國骨傷,2007,20(5):345-346.
【關鍵詞】髕骨骨折 空心螺釘 環扎
髕骨骨折為臨床常見骨折,以髕骨下極粉碎性骨折多見,治療方法有多種。2007-2010年,我們采用空心螺釘結合鋼絲環扎治療髕骨下極粉碎性骨折20例,療效滿意。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20例均為閉合性髕骨下極粉碎性骨折,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齡23~64歲,平均35歲;左側8例,右側12例,所有病例均為新鮮骨折。
1.2 手術方法 連續硬膜外麻醉下,取膝前縱行切口,近端起于髕骨中部,遠端止于髕骨下極,長約4-5cm,顯露髕骨中下部。清除骨折端血凝塊和關節內積血,骨折碎片保留,將碎骨塊手法拼接復位。在髕骨中下部距骨折端近端約1cm處用克氏針橫穿髕骨鉆入,距髕骨關節面深度以髕骨中后1/3為宜。然后取合適長度空心螺釘通過克氏針穿髕骨。拔出克氏針,18號鋼絲穿空心釘后環扎髕骨下極固定。最后用可吸收線縫合股四頭肌擴張部和髕前腱膜。
1.3 術后處理 常規膝關節伸直位固定4周,術后第2天開始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4周后去石膏行膝關節屈伸功能鍛煉,6-8周后逐漸負重。
1.4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陸裕樸評定標準[1],優:膝關節功能正常,無疼痛,無肌肉萎縮,行動自如,屈曲及下蹲無困難;良:膝關節功能接近正常,無疼痛,輕度肌肉萎縮,行走自如,下蹲稍差;可:有時疼痛,有肌萎縮,屈伸受限,但>90°,平地行走無跛行,上下樓梯及下蹲不便;差:有肌萎縮,屈伸受限<90°,上下樓和下蹲困難。
2 結果
本組病人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6~24個月,平均14個月,復查X線均達解剖復位或接近解剖復位,骨折全部愈合。按陸裕樸評定標準,本組20例,優15例,良2例,可3例,優良率85%。
3 討論
髕骨骨折目前臨床治療方法較多,如克氏針張力帶固定、空心螺釘加壓/張力帶固定、聚髕器固定、鋼絲環扎、髕骨部分切除等。克氏針張力帶以其力學結構特性及臨床效果得到骨科專家的推崇。對于骨折塊較大的病例,克氏針張力帶固定牢固,動態加壓,可早期功能鍛煉[2]。但其有明顯不足之處:切口大、出血多、住院時間長等。且對于粉碎程度較重的骨折,克氏針無法固定。
空心釘加壓/張力帶固定僅適用于骨折粉碎程度較輕的橫行骨折。
聚髕器操作簡單,適用范圍廣,固定可靠[3],但創傷較大,費用較高,再次取出時創傷較大。
鋼絲環扎固定的原理是將鋼絲環繞在整個髕骨周圍,從而產生相等的周邊平衡力和多向內聚力,使骨折向中心會聚起到骨折復位的作用。該設計髕骨拉力環有效地承擔了作用于髕骨上的拉力[4]。但其缺點是固定欠可靠,且鋼絲在髕骨周圍軟組織中穿行距離較長,鋼絲不易收緊,而致骨折移位,手術中顯露范圍也較大。
我們在治療髕骨下極粉碎性骨折中,經過嚴格篩選,對于克氏針張力帶無法固定的病例,采用了空心螺釘橫穿髕骨結合鋼絲環扎髕骨下極的固定方式,改良了鋼絲環扎固定,減少了術中顯露的范圍,并使鋼絲易于收緊,避免鋼絲松動引起的骨折移位。經過隨訪效果優良。其存在的缺點同鋼絲環扎固定一樣是非牢固固定,術后需輔助外固定。對于傳統張力帶無法固定的髕骨下(上)極粉碎性骨折,空心釘結合鋼絲環扎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
參 考 文 獻
[1]陸裕樸,胥少汀,葛寶豐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679.
[2]謝揚,祁奇,楊揚震,等.不同內固定方法對髕骨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中國臨床康復,2004,8(20):3924-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