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骨折手術后如何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目的:觀察護理干預對骨科病人術后疼痛的影響。方法:共116例患者,均來自于我院骨傷科收治的需要手術的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及干預組各58例,對比兩組護理后疼痛情況。結果:兩組經護理后疼痛情況比較,經秩和檢驗有顯著差異(z=-4.893,P<0.05),有統計意義。 結論:護理干預不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而且減輕了骨科手術后病人的疼痛情況,有利于傷口早期愈合,減少住院時間及患者的經濟負擔。
【關鍵詞】護理干預;術后疼痛;影響
痛覺是感覺神經系統一種自我保護的反射機制,但同時又影響機體的整體或局部功能,給病人帶來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臨床工作中,疼痛已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4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5生命體征,并日益得到重視[1],它不僅是許多骨科病癥的首發癥狀[2],也是骨科創傷手術之后的癥狀之一,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質量,因此如何有效減輕患者創傷手術后疼痛,促進疾病早日康復,仍是臨床工作者一項重大課題。我科自2008年5月-2010年5月,對我院骨傷科住院的116例創傷手術后患者采取有的效的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所有病例116例均來自于我院骨傷科收治的需要手術的患者,隨機為分對照組及干預組各58例。其中對照組男32例,女26例;年齡l0-70歲,平均 (34.3±26)歲;其中四肢骨折47例,腰椎間盤突出10例,車禍腰椎爆裂骨折1例。干預組男34例,女24例;年齡l3-72歲,平均 (35.6±3.1)歲;其中四肢骨折45例,腰椎間盤突出12例,車禍腰椎爆裂骨折1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情、身體狀況等一般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如主訴疼痛時給予常規止痛藥物治療。干預組采用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并對兩組患者進行疼痛評估并進行對比。
1.3 療效評估[3]:判斷疼痛程度的標準,依據以下三方面綜合評定:①患者主訴:采用口述評分法(以0-10分讓患者自行評分)。②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給患者一直線,分成十等份,一端為無痛,另一端為無法忍受,讓患者自行分段評分)。③醫護評估:采用針刺法。疼痛得分取3種方法的均分。疼痛程度按卡諾夫斯基計分統計:0無疼痛;1輕度疼痛;2中度疼痛;3劇烈疼痛,4無法忍受。
2 護理干預
2.1 健康教育:向患者詳細講解疼痛的原因,改變患者以為“術后傷口疼痛是正常反應,應當忍受疼痛”的舊觀念,告知患者術后疼痛雖然是手術的一種必然反應,但術后疼痛與焦慮、抑郁、恐懼、失眠成正相關[4],可影響全身各系統的功能,甚至是嚴重的并發癥,良好的術后鎮痛可以改善切口組織的氧分壓和血液供應[5]。所以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訴說疼痛,與患者及時溝通,以利于疼痛積極治療,從而促進傷口早期愈合。
2.2 心理護理:術后疼痛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受患者心理因素的影響,在做好健康教育的同時,護理人員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多與患者溝通,告知可用可不用止痛藥的患者,在劇烈疼痛的情況下,使用止痛藥鎮痛不易成癮,而持續忍受強烈的疼痛會對機體產生不良的影響,另外可告知患者家屬平時與患者多溝通,讓患者在家人的陪伴下減輕焦慮心理,可讓患者聽音樂、看電視等,從而分散注意力。也可以請性格開朗手術后恢復好的病人與其交流感受和經驗,使患者感受到來自家人及病友的關心,消除患者緊張焦慮情緒,以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
2.3 鎮痛藥的應用:隨著對疼痛問題的研究深入,國際上對原因清楚的疼痛采用預防性用藥,且劑量比術后用藥要小得多,鎮痛效果好[6]。如我院采用鎮痛泵鎮痛,鎮痛效果一般可持續48h,避免了患者手術后劇烈疼痛的發生,使患者情緒穩定,對健康的恢復樹立良好的信心,對傷口的早期愈合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使患者對醫護人員產生一種良好的信任感,從而有利于展開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鎮痛泵失效后,可根據疼痛程度選擇口服、皮膚貼劑、皮下注射、肌注和直腸給藥等方式。多數情況下,護理人員只有在患者主訴疼痛劇烈時才給予止痛措施,沒有客觀的評估疼痛,患者也怕藥物成癮和不良反應而忍受疼痛,所以要求我們醫護人員多與患者多交流溝能,以便較好的正確評估疼痛。
2.4 其它止痛方法:應用冷、熱敷,理療法(電療、光療、傳導熱治療、磁療、按摩法),均能減輕疼痛。如肌肉疲勞引起的疼痛可用熱敷和按摩法,熱敷可以減輕肌肉痙攣,增加局部血供;按摩主要通過物理刺激增加血液循環,加速止痛物質的排出,降低疼痛的敏感度。冷敷可產生局部麻醉作用,使神經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減輕疼痛。由充血壓迫神經末梢而致的疼痛也可用冷敷,使血管收縮,解除壓迫而止痛。另外不同的骨折患者,可采取不同的以減輕疼痛,如四肢骨折可選擇抬高患肢,使肢體處于功能位,從而減輕疼痛;腰椎手術后,可選擇睡硬板床,采用軸線翻身等方式減輕疼痛。
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5.0軟件,所有數據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 P
4 結果
兩組經護理后疼痛情況的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經護理后疼痛情況的比較 例(%)
組別n疼痛分級
0 1 2 3 4
干預組 58 28 16 14 0 0
對照組 58 6 17 29 5 1
注:兩組比較,經秩和檢驗,z=-4.893,P<0.05。
5 體會
手術仍是骨科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而疼痛又是手術后最常見的癥狀之一,術后24 h內病人疼痛較劇烈。隨著醫學的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臨床越來越重視術后鎮痛,而患者對術后鎮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及時采用止痛措施,不僅可以防止并發癥的出現(如血壓升高、心率增快甚至胸悶、急促等),而且可以建立良好的醫患、醫護關系,從且有利于傷口的早期愈合。目前臨床上對原因清楚的疼痛采用預防性用藥,同時配合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減輕了患者焦慮情緒,使患者手術后疼痛情況大大改善,以利于患者傷口早期愈合。從本文看出干預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疼痛情況與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由此可見,護理干預不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而且減輕了骨科手術后病人的疼痛情況,有利于傷口早期愈合,減少住院時間及患者的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 陳濃南.骨科131例患者疼痛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醫學信息,2010,23(5):183
[2]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7
[3] 宋文軍,吳鳳英.骨折合并高血糖病患者的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16):170-171
[4] 蒙小燕.急性創傷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影響因素評估及個體化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4):19
[5] 張丹參.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
關鍵詞:心理護理干預;指導;老年骨科護理
無論是創傷或手術所致的疼痛均為傷害性刺激對組織損傷及疾病本身病理改變所引發的一種機體反射性、復雜的生理反應和感知,可造成機體的循環、呼吸、泌尿、消化等各系統以及內分泌和免疫功能等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變和心理、行為的變化,從而直接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和安危[1]。選取2014年10月~2016年3月于我院骨科治療的患者64例,進行護理干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6年3月于我院骨科治療的患者64例,按照不同的護理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2例男性17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為(26.4±3.8)歲;上肢骨折14例,下肢骨折12例,脊椎骨折3例,腰間盤突出1例,頸骨折2例。對照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為(27.4±3.5)歲;上肢骨折16例,下肢骨折10例,脊椎骨折2例,腰間盤突出2例,頸骨折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情上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臨床基本護理,觀察組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研究心理護理干預在老年骨科護理中的臨床作用。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數理統計軟件SPSS 19.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與統計分析,并進行χ2檢驗,P
2 心理護理干預
2.1手術前教導患者疼痛處理、提供過程及感覺的信息、指導降低治療及活動時的治療、提供非藥物性的疼痛控制方法的信息:給予放松、分散注意力、等認知行為的信息,用冷、熱、按摩等生理的疼痛控制措施,以及輔助藥物的措施;鼓勵患者發問或討論術后可能的疼痛情形、討論疼痛控制的選擇、如何要求止痛、測量疼痛的方法、若有未緩解的疼痛應告知護理人員等。
2.2鼓勵和贊揚老年患者對自尊心強和虛榮心強的老年患者,應以鼓勵和贊揚的口氣,在充分尊重的基礎上,讓老年患者樂于接受治療和護理,適時與老年患者進行有效溝通,使其更加積極地配合醫護人員的專業指導、配合疾病治療及積極進行康復運動。在合適的場合給予適當的贊揚.并告訴其它患者他的進步,讓老年患者擁有自信,能積極地面對疾病帶來的痛苦,勇敢地面對與克服困難。
2.3積極維護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狀態 護理人員應具備“五有”:①有真情,有情才能親切感人;②有禮貌,有禮貌才能體現尊重;③有真心,有真心才能體貼入微,關懷備至;④有信任,取得患者信任后才能獲得其良好的配合;⑤有安排,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體健康的活動。
2.4健康宣教 患者在經歷疼痛時最大的期望是疼痛能立即被解除,盡管現代醫學進步,患者可以在接受手術時處于麻醉技術下無痛狀態,然而手術后現存性的組織傷害,對個體造成的疼痛仍是無法避免。手術后患者經常要忍受疼痛的煎熬,疼痛不僅不利于患者生理上的恢復也影響到心理上的恢復,更可能會導致住院天數延長及醫療費用增加。
3 結果
護理過程中,通過觀察發現,觀察組的術后疼痛的比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
4 討論
術后疼痛可干擾患者的睡眠、飲食乃至精神、情緒,使患者失眠、焦慮、煩躁、抑郁而處于一種無援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因素又加重了上述各系統的病理生理變化,使患者越發痛苦并直接影響患者術后的抗病情緒;影響機體正常恢復[2]。延長康復過程,甚至容易誘發各種并發癥。由于術后疼痛可以給機體帶來如此多的負面影響,因此,術后鎮痛是非常必要,而且應被看作治療的一部分[3]。
臨床上許多接受過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對于手術帶來的疼痛是很難忘記的,但有許多患者對于手術后疼痛卻認為是理所當然,只要強忍幾天疼痛的煎熬,手術后疼痛自然會消退,甚至于有些患者會拒絕接受任何止痛處理,認為止痛藥物會影響傷口的愈合[4]。剛從學校畢業、新參加工作的護士、聘用護士、實習護士,他們由于缺乏臨床護理經驗,技術水平低,不能正確預見潛在性護理問題。對重點患者護士長應做到一日三見面,對患者的病情、護理問題、護理措施的落實做到心中有數[5]。對重c護士要注意加強指導,督促檢查。保證各項護理措施落實到位[6]。手術后患者疼痛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患者對疼痛的認知、疼痛處理反應及喜好處理方式等,一種固定的處方并非最好的疼痛處理方式,唯經過手術全期的疼痛處理流程,才能提供更合宜、彈性、人性化的疼痛處置。醫護人員必須告知患者及家屬有效的疼痛處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疼痛無法解除,應迅速通知醫護人員,只要患者提出需求,醫療人員將立即給予處理,也許完全的疼痛緩解并非可達成的目標,但努力將患者疼痛程度降到可接受及最低程度仍是醫護人員一致的目標[7]。成功的疼痛評估與處理之基礎上建立良好及正向的醫療關系,讓患者了解醫護人員是誠心誠意在幫助他緩解疼痛。
本組資料顯示,在老年骨科護理中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效果顯著,不但能減少并發癥,還能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實施心理護理干預以來,患者滿意度較高,該護理方法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田荔珍,姚青清,王新亮.心理支持聯合疼痛與睡眠多維度強化護理干預在老年髖部骨折術后譫妄預防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6,02:127-129.
[2]陳艷,賴萍,張霜美,等.心理護理干預對多瑞吉治療老年癌性疼痛療效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6,02:219-222.
[3]傅旭丹.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癌癥患者癌性疼痛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國鄉村醫藥,2015,08:79-80.
[4]王寶蕊,張麗平,楊小芳,等.心理護理對骨科患者焦慮、抑郁及疼痛預后的作用與影響[J].甘肅科技,2015,06:123-124.
[關鍵詞] 高齡; 髖部骨折; 圍手術期; 風險分析; 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5(b)-0133-02
隨著社會人口結構的老年化及社會活動的增加,加之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尤其髖部是骨質疏松的好發部位,近年來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對高齡髖部骨折后長期臥床容易引起嚴重并發癥并威脅生命,不但給患者自身造成了身心痛苦,而且也給社會及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護理負擔[1]。老年骨質疏松髖部骨折圍手術期的醫療風險臨床較常見,如何減少老年骨質疏松髖部骨折圍手術期的醫療風險,是臨床骨科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圍手術期如何預防和處理這些并發癥關系到手術的成敗和療效的優劣。為對高齡髖部骨折圍手術期的風險進行分析及探討相應的護理措施,現回顧性分析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間該院收治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76例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76例,其中男40例,女36例,年齡65~84歲,平均(74.62±7.11)歲,入院至手術時間平均(7.23±4.81)d。骨折類型:股骨頸骨折39例,股骨粗隆間骨折37例。76例患者在傷前均并存各種不同程度的合并癥,其中高血壓22例,冠心病18例,房室傳導阻滯7例,糖尿病12例,慢性支氣管炎19例,慢性腎功能不全6例,腦卒中后遺癥2例。
1.2 治療
患者入院后視骨折移位情況,多數先行骨牽引,并作常規實驗室檢查和心電圖檢查,必要時再作X線胸部平片、肺功能測定、超聲心動圖、B超等檢查。同時對并存癥作針對性治療。當感染得到控制,病情允許時考慮手術。手術方式:股骨頸骨折: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15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21例,加壓空心螺釘3例。粗隆間骨折:股骨近端髓內釘20例,動力髁螺釘7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3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6例,加壓空心螺釘1例。術中常規心電監護,對嚴重糖尿病患者術中監測血糖,全部安全度過手術關。術后常規靜脈應用抗生素,至體溫正常3 d后停用,一般5~7 d,術前并存感染者適當延長。部分并存癥術后繼續治療。鼓勵患者早期床上活動,加強專科護理。
2 結果
該組76例患者經綜合治療均順利手術,術中未發生明顯異常情況,術后2~5 d出現精神障礙等中樞神經癥6例,經對癥處理恢復正常。肺部感染3例,經治療后均痊愈。1例壓瘡及2例尿道感染經對癥處理后均痊愈。該組治療患者無一例死亡,也無其他并發癥發生。
3 風險分析及護理措施
3.1 中樞神經癥
術后中樞神經癥是骨科老年大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常發生在手術后數小時到1周。老年患者由于神經系統功能衰退,有反應遲鈍、易疲勞、記憶力差、睡眠缺乏規律、行為不能自制等特點。另外,手術、創傷容易使患者知覺剝奪,產生認知障礙。有文獻報道,感染、手術、創傷、代謝、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等是引起老年精神癥狀的重要誘發因素[2]。該組患者經術前充分的準備,術后發生譫妄6例。其中精神運動性興奮4例,表現為言語錯亂、幻覺、妄想、易激惹和定向力障礙;睡眠-覺醒周期紊亂2例,表現為睡眠晝夜節律紊亂。術后常規吸氧,根據缺氧情況決定持續給氧時間,手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的精神意識情況、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尿量變化,及時識別譫妄的發生,監測血氣、電解質,及時糾正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補充血容量,必要時遵醫囑應用抗精神藥物。保持環境的安全,專人陪護,預防患者發生拔管、自傷、墜床等危險,盡可能避免使用約束帶,以免造成患者的激惹。向患者家屬告知該病的相關知識,要求家屬陪護,增加患者的安全感,穩定患者的情緒,促進患者的康復。對于睡眠紊亂的患者白天增加對患者的刺激,指導家屬與患者多交談,晚上適當應用鎮靜催眠藥物,糾正患者的睡眠。該組患者經過精心的治療及護理,精神癥狀均在1周內恢復,無意外發生。
3.2 肺部感染
老年人心肺功能下降,表現為胸廓僵硬、肺泡減少、小支氣管擴張、肺活量下降、防御功能降低等。故老年患者在圍手術期極易發生肺部感染。圍手術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但咳嗽無力,痰不易排出,導致氣管阻塞。加上骨折后需要平臥使肺活量下降、肺部淤血,手術麻醉、疼痛等因素使分泌物潴留于氣管、支氣管內,嚴重影響肺通氣功能,極易造成肺部感染。在患者入院后即進行呼吸功能評估,積極治療呼吸道疾病,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鍛煉。手術后通過指導,鼓勵患者進行有效的咳嗽,協助患者定時翻身、拍背,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咳痰不暢時霧化吸入以利痰液排出,必要時予吸痰。術后24 h取半臥位,根據患者體力進行擴胸運動或利用牽引床做引體向上等鍛煉,預防肺部感染的發生。該組發生肺部感染3例,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咳痰,經有效的治療及護理,3例患者均在出院前治愈。
3.3 泌尿系感染
髖部手術需要留置導尿管,對患者尿道必然造成損傷,特別是女性尿道的解剖結構原因,使女性患者容易發生尿路感染。保持排尿通暢,縮短留置導尿時間是預防泌尿系感染的關鍵。留置尿管是引起醫院內泌尿系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3]。手術后對留置導尿患者實行個體法,導尿時尿潴留量超過500 mL者,持續開放留置尿管24~48 h,以利于膀胱壁的逼尿肌恢復舒縮力。定時夾管,每2~4 h開放1次,補液和喂水期間,詢問患者有無尿意或適當縮短夾管時間,避免發生漏尿。應注意觀察尿液的性質、顏色、量的變化,保持會清潔,每天會陰護理2次,鼓勵并落實每日飲水2 000~3 000 mL計劃,保持每天尿量達到1 500 mL。進行膀胱功能訓練縮短留置導尿時間,如指導患者進行逼尿肌鍛煉及行盆底肌肉收縮鍛煉,導尿期間每次液時指導患者做排尿動作,患者尿意恢復后盡早拔除導尿管,拔管時間選擇在患者膀胱充盈有尿意時,拔導尿管同時囑患者用力排尿,利用尿液的沖力將導尿管排出,減少尿道的損傷。自行排尿時取半臥位,減少膀胱殘余尿,預防感染。
3.4 壓瘡
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由于傷后長期臥床,術前患髖制動、牽引等致局部組織持續受壓,老年人皮膚抵抗力下降,對刺激感覺遲鈍,同時部分患者常合并營養不良、尿失禁等壓瘡危險因素。在患者入院后對患者進行危險因素評估,對患者及家屬實施健康教育,對于病情限制不宜翻身者,給予每隔1~2 h伸入雙手托起患者骶尾部,按摩受壓處皮膚并間歇性解除壓迫,利用氣墊床、壓瘡貼等預防壓瘡。術后雖然較術前翻身方便,但由于患者因疼痛,為防止人工關節脫落,對翻身的手法和要求更加嚴格,需要專業的護理人員指導。術后12 h后予每2 h翻身,通過手拉牽引床吊環及健肢足部蹬床三點支撐進行引體向上法抬臀減壓,保持床整、整潔、無渣屑,移動時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如有大小便失禁者及時清潔皮膚,更換床褥,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注意足跟的保護。鼓勵患者進食營養豐富飲食,少量多餐,對全身營養差者可根據醫囑給予靜脈營養。該組1例患者出現壓瘡,經積極治療后痊愈。
4 討論
由于老年患者身體機能減退和骨質疏松及諸多合并癥的原因,髖部骨折常常造成患者殘疾,嚴重者甚至死亡[4]。隨著現代醫療設備的不斷改進及診療手段的不斷成熟,為手術治療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從而避免了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由于長期臥床而帶來的諸多并發癥的發生和護理難度的增加,而達到早起鍛煉、早期康復的目的。但是髖部骨折手術的風險還是很大,加上患者及家屬對病情及手術的認知度的不同,容易造成并發癥的發生。該組研究通過采取積極的術前準備,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制定具體的手術方案,積極的預防和控制并發癥等措施,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效果,促進了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侯平,馮應樹.人工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J].中國醫師雜志,2006,5(11):1523.
[2] 王繼華,郭亞萍,盧萍,等.29例老年譫妄患者的相關因素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1):50-51.
[3] 胡美玉.留置尿管病人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與預防措施[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8):645-647.
關鍵詞:四肢骨折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171-02
1 相關概念
護理,護理是診斷和處理人類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從這一定義引申出:現代護理學是研究如何診斷和處理人類對存在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反應的一門科學。強調“人的行為反應”,表現在人們對一件事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和精神諸方面的行為反應。
骨折是指由于外傷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質部分或完全斷裂的一種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壓痛,局部腫脹和出現瘀斑,肢體功能部位或完全喪失,完全性骨質尚可出現肢體畸形及異常活動。骨折病例多數有受傷歷史,且常在受傷以后立即表現為跛行、減負或免負體重等機能障礙。骨折后的患肢成彎曲、縮短或延長等異常姿勢。骨折處明顯腫脹,觸診疼痛,抗拒檢查;它動時,患肢出現屈曲、旋轉等異常活動;患處可有骨磨檫聲或有骨磨檫感,不完全骨折,骨折處肌肉豐富,局部腫脹嚴重或斷端嵌入軟組織時,常常聽不到骨磨檫聲。開放性骨折,可以見到皮膚及軟組織的損傷,有時可見斷端暴露于體外。
2 常見四肢骨折分類
常見的四肢骨折大概可分為:肱骨髁上骨折、尺橈骨干雙骨折、橈骨下端骨折、股骨頸骨折、股骨干骨折、脛腓骨干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常見于小兒。伸直型多見,多由跌倒時,手掌著地,暴力向上傳導引起。表現為肘部畸形,肘后三角關系正常;可合并正中、橈或尺神經損傷;肱動脈損傷或受壓可引起前臂肌缺血,出現劇痛、蒼白、發涼、麻木、被動伸指疼痛及橈動脈搏動消失,如不及時處理,以后出現缺血性肌痙攣。
尺橈骨干雙骨折:較多見,青少年占多數。因致傷暴力不同,使兩骨骨折線平面和畸形程度有所差異。表現為以旋轉活動障礙明顯,有畸形、骨擦音及反常活動;可合并前臂骨筋膜室綜合征。
橈骨下端骨折:是指發生在橈骨下端3?厘米以內的伸直型骨折,見于中老年有辜質疏松者。由于跌倒時前臂旋前,腕關節背伸,手掌著地,暴力向上傳導引起。
股骨頸骨折:常發生于老年人,以女性為多。由于跌倒時下肢遭受扭轉暴力引起。頭下型和經頸型,由于股骨頭的血液循環大多中斷。易出現骨折不愈合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基底型,因骨折端血運良好,骨折較易愈合。
股骨干骨折:多見于青壯年。多由強大的直接或間接暴力引起。常表現為畸形,上1/3骨折,近折端屈曲、外旋、外展,遠折端向上、向后、向內移位;中1/3骨折,骨折端移位視暴力方向而異;下1/3骨折,遠折端向后移位,近折端內收向前移位,可合并股動脈或坐骨神經損傷。出血量可達500-1000毫升,容易發生休克。
脛腓骨干骨折:常見,以青壯年和兒童居多。多由直接暴力引起,以脛骨前內側緊貼皮膚,易形成開放性骨折。表現為有反常活動和畸形。
3 四肢骨折護理干預
應急護理干預,先判斷傷情就地搶救,妥善處理傷口,給予簡單肢體固定再送醫院治療。若合并有顱腦、胸、腹、骨盆傷,即送醫院先搶救生命,而后再進行骨折處理。骨折處理先將骨折部位用木板(或木棒,竹片等)固定,防止搬運中再度造成局部損傷。若系開放性骨折,需保護局部清潔,以免造成感染,加重病情。
日常護理干預,合理飲食,預防骨質疏松、多食高鈣、高磷的食品,如牛奶、雞蛋等。平時多活動,但要特別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參加戶外活動,要注意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可預防骨質疏松。
臥床期間護理干預,臥床期間防止感冒,防止發生肺炎及泌尿系感染。注意骨突出處皮膚保護。防止壓傷,每日可做3~4次局部皮膚按摩,增強皮膚抵抗力。必要時骨突出處用氣墊、棉墊圈等保護。重視病人心理疏導,消除怕站不起來,不能行走的顧慮,取得病人配合,使其主動堅持鍛煉。加強防病知識的了解,增強防護意識,防止意外跌倒致傷和骨折,尤其是老年人更應特別注意行走安全。
手術后護理干預,術后取平臥位,抬高患肢置于輕度外展位,睡覺時仰臥位兩腿之間放一枕頭,不做盤腿內收或外旋動作,防止內固定的三翼釘脫出。術后在護士的指導下,正確做患側股四頭肌收縮和放松,踝關節伸展活動,掌握方法后可自行堅持每日3~4次鍛煉。但要特別注意保持患肢的正確,骨折處未愈合不要負重。同時注意觀察肢體溫度、感覺、有無腫脹、顏色有無發紫現象。3個月后在他人保護下扶拐或助步器下地活動,每日3~4次,注意患肢仍不要負重。6個月后,調光照片檢查,證明骨折線消失,骨愈合牢固,可棄拐行走,患肢開始負重。但仍應注意保護患肢不受意外傷、跌倒等。
4 結論
四肢骨折種類比較多,但是常見的即本文提到的這六種,發生骨折的高危人員涉及設計小孩、女性、老年人等,青壯年發生的概率也是很高,可見尤其在對于小孩、女性、老人這部分特殊護理的干預尤為重要,本文梳理了護理干預的角度,分別從應急護理干預、日常護理干預、臥床期間護理干預、手術后護理干預幾個角度進行了總結。
參考文獻
關鍵詞:骨科護理;關鍵性部位;常見護理;方法或技巧
一、引言
骨科病人病種繁多,病情復雜,可有不同程度的暫時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礙,給病人心理、生理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加之臥床治療時間長,在護理方面有其特殊性。因此,做好骨科護理工作意義非常重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患者對護理要求越來越高,而骨科恢復除受傷部位、創傷大小等疼痛客觀因素的影響外,還與患者的情緒、精神、心理狀態等主觀因素的影響。護理工作不僅能減輕患者術后的痛苦,而且能提高患者自身防御圍手術期并發癥的能力。因此,加強患者的護理,積極配合藥物鎮痛,是術后減輕疼痛的有效方法,也可使心理護理和藥物治療達到最佳結合,為患者術后創傷的恢復,心理生理狀態的調整創造有利條件,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二、骨科治理新技術及其對護理工作的要求
近年來,骨科出現了許多醫療新技術,包括內固定技術、微創骨科以及康復支具等,有力地促進了骨科相關疾病護理和理論,給骨科護理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而相應的要求護理工作進行相應的調整。
一是就內固定技術來說。術前一般不需進行刮除體毛的工作。因為內鏡技術手術切口小,感染的機會較少,所以現在術前皮膚護理準備應改變觀念,不需常規刮除體毛,如確需備皮,可在手術室進行,而且只需刮除手術切口周圍的體毛即可。另外,由于手術創傷小,患者恢復較快,臥床時間常常由手術后1周縮短至術后當天即可下床。所以,指導和鼓勵患者進行康復功能鍛煉是術前和術后護理的重要內容。如,關節鏡下異體肌腱移植修復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患者,術前教會患者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對患者早期恢復關節的穩定,減少打“軟腿”,恢復移植肌腱的正常張力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是就微創技術來說,通常是在監視器下完成的手術,所以,手術護士對于系統的熟悉程度顯得尤為重要。對于這些系統的良好維護也是必不可少。微創骨科的手術雖然創傷較小,但也會出現一些較大的并發癥。比如關節鏡手術易導致胭動脈損傷、胸腔鏡手術易導致血氣胸等。因此手術后的觀察很重要,如注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下肢的血運和感覺運動的變化,患者有無心慌氣短等癥狀的發生。
三是就支具的發展來說,由于以前受支具材料及工藝的影響,支具治療一直未有引起重視。近年來,隨著材料和工藝的發展,支具治療也越來越多。支具治療使得單純的基礎護理逐漸轉向康復護理,對護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手外科治療中橈神經損傷的患者,為維持關節的功能位,使用手部功能支具,不僅能防止患者出現垂腕垂指畸形,同時可以鍛煉患者手部的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縮。所以,護士不僅要熟悉支具的作用,同時要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功能康復訓煉。
三、骨科護理常規部位注意事項與技巧探討
骨科疾病現在已經是一種高發疾病了,不論是小孩還是老人,上班族還是運動員,那么,骨科護理的常規事項有哪些?
本人認為,骨科病人最首要的是保持其生命體征的平穩,因此護理過程主要圍繞這幾方面:一是密切觀察神志、生命體征的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二是輸血輸液,補充有效血容量;三是觀察胸腹部有無異常體征,準確記錄出入量。
其次是要做好骨折部位的處理,因此護理過程主要圍繞這幾方面:一是妥善固定骨折部位于功能位,繃帶加壓包扎止血;二是注意傷口有無活動性出血和使用抗生素預防傷口感染的加重,如使用止血帶則應注意1-2小時放松3-5分鐘,注意患肢血循環,并使用TAT測試;三是鎮痛以穩定病人情緒,并且避免過多移動患肢;四是清潔傷口周圍皮膚,肢體腫脹較劇烈時應剪開衣袖或褲管,一切操作都要謹慎輕柔;五是讓病人要以最佳狀態接受手術:告訴病人和家屬手術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配合手術;剪開污染的衣褲,換上清潔衣褲;取下假牙、眼鏡等,給予術前藥,病人如意識清醒應配合搶救及治療:避免各種管道的脫落,避免躁動;時刻關注患者的異常不適、疼痛性質及部位,避免繃帶或止血帶脫落。
四、做好骨科護理的策略探討
1、采用健康教育的形式與方法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服務的要求也隨之提升,醫學模式的轉變,也推動著護理服務理念的改變。要求醫務人員在救死扶傷的同時也要重視患者的情感和精神的需要,落實“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倡導人性化護理,充分體現護理過程中的人文關懷,做到真正關懷、關愛每一位患者。只有這樣才能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骨科病人文化層次參差不齊,創傷部位各異,住院時間長,對知識需求量大,因此教育方法應具有針對性。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方式,常采用的方法有:口頭宣教、文字宣教、手把手宣教,現身說教法等。
健康教育實施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創傷病人入院后,當班護士應主動與患者溝通,減輕其緊張恐懼心理,體現人文關懷。第二部分,如要進行手術,手術前教育護士要主動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當班護士應配合醫生做好術前準備,熱情耐心地滿足病人及親屬的心理需要,讓患者以最佳心態接受手術。手術后教育要告知患者及家屬,去枕平臥及進食水的時間、目的,保持傷口敷料干燥清潔。
2、針對不同的患者做好有針對性的引導工作
根據患者類型做好引導工作如下:第一,對于牽引病人。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做預防褥瘡護理,指導患者使用吊環抬臀。時刻注意保護好牽引裝置,告知牽引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以取得病人的配合。第二,對于石膏固定病人。搬運、翻身或改變時,進行護理需要防止石膏折斷。第三,對于骨折外固定病人。定期更換敷料,暴露患肢要注意保暖。第四,對于骨折內固定病人。要協助患者進行體能活動,植入物去除后要充分保護患肢防止再骨折。第五,對于斷肢(指)再植病人。護理主要在心理、精神上要給予患者關心、安慰和照顧。術后窒溫保持在24℃以上。術后l周內用持續可見光照射再植肢體,距離33―50cm,局部保溫以促進血液循環。告知患者禁煙酒,予禁煙環境。
3、有指導性地推動病人做康復鍛煉
一般骨科患者病人怕痛,且擔心活動會加重病情,不愿合作,因此這個時候最應該的是主動引導病人康復鍛煉,這就需要護理人員耐心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鍛煉指導。對此,一是要鼓勵病人進行患肢遠端關節伸屈及肌肉的等長舒縮活動。二是告之病人功能鍛煉每天堅持3-4次,每次肌肉活動控制在20―30分鐘,關節活動要堅持10―15分鐘,受傷早期每次可先5―10分鐘鍛煉;三是引導病人逐日延長活動時間和增加活動幅度。
同時,護理還可以指導病人用捏拿法進行患肢按摩,每日3次,每次10分鐘。告知這樣做不但不能加重病情,反而會促進骨折愈合,利于肢端消腫。
參考文獻:
1. 王月蓮,尤泯,宋娟.提高護理質量是醫院管理的重要責任[J].中國醫院管理,2004,24(8)趙禎,劉益兵. 對骨科患者實施需求式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J]. 中醫正骨, 2009,(11)
2. 周躍.微創脊柱外科手術相關并發癥及其對策[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