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國內宏觀經濟分析

國內宏觀經濟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國內宏觀經濟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國內宏觀經濟分析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經濟周期 波動特征 波動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不斷上新臺階,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轉變。我國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來已經經歷了數次周期,相應的有著政府的宏觀政策調控。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對于把握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階段性特點及難點問題是大有裨益的。

一、我國經濟增長周期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和發展模式的轉換,我國的經濟周期波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根據傳統“谷一谷”劃分法,參考各種文獻和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中國統計摘要2008》、中經網數據庫及世界發展銀行數據庫數據,對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經濟周期進行分析,經濟增長率(GDP增長率)的波動共經歷了5個周期,具體的周期劃分及GDP增長率波動情況見表1和圖1。

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歷次經濟周期

周期序號 起止年份 峰值增長率(%) 谷值增長率(%) 峰谷落差(%) 持續年數 上升階段年數

1 1977―1981 1978年11.7 1981年5.2 6.5 4 2

2 1982―1986 1984年15.2 1986年8.8 6.4 4 2

3 1987―1990 1987年11.6 1990年3.8 7.8 3 1

4 1991―2001 1992年14.2 1999年7.6 6.6 10 2

5 2002―今 2007年13.0 2002年8.3 4.7 8 6

從表1和圖1可以看出,我國經濟在改革開放后經歷了5個周期,經濟運行時段劃分為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2001年、2002―今。

二、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特征

經濟周期在運行過程當中,自然災害、戰爭、政局動蕩、政策轉變、技術革新等各種外部因素對宏觀經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改革以來的宏觀經濟波動來看,中國經濟增長周期波動特征首先呈現出周期的不規則性,周期發生頻率高,從表1可以看出,經濟周期的波長、峰(谷)值差異、峰谷落差,5輪周期都極不均衡;其次,從圖1可以清晰得出結論,經濟周期波長拉大,上升階段延長;再次,波動幅度減小,呈現微波化。通過圖1看出, 20世紀90年代后的經濟波動比90年代前的更加緩和,特別是進人21世紀以來經濟波動呈現出微波化特征,宏觀經濟更趨于平緩增長,經濟周期也更加平穩 。

三、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的我國經濟周期波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因是主要的。首先,我們從內因入手分析,最重要的原因是所有制的轉變。經濟增長和周期的變動是在一定的經濟體制下實現的,制度是經濟體系運行的基礎,并決定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征 。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對經濟所有制,分配制度都發生了變化,轉變成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體市場經濟。由于非公有制經濟體能夠以市場為導向,對市場供求能夠較快做出反應,對經濟周期的擴張和收縮階段具有較強的增長型和抗跌性,而使經濟波動的幅度大大減小。其次在于經濟結構的調整。改革后我國第三產業的比重快速提升,產業結構及其各產業的內部結構趨向協調合理發展。產業結構的均衡協調發展,使國民經濟周期波動的幅度縮小,穩定性不斷提高。第三是由于消費結構的變化。在改革深入的過程中,居民消費模式開始適應現代信貸制度,消費結構向著享受型消費發展,購買力增強 。完善的體制改革和理性的消費模式可以有效地減緩經濟波動,促進經濟平穩增長。還有就是宏觀政策的轉變。我國的宏觀調控經歷了從以計劃和財政調控為主,向以金融貨幣調控為主的轉變,計劃的直接調控功能已轉向以市場為基礎的指導性調控功能 。我國的宏觀政策的這種轉變也使經濟周期波動更平穩健康。而從外因上看,我國經濟周期的變化主要是由于國際經濟環境的波動。比如1990年的谷底(谷值)與“八波”后西方對我國的制裁不無關系;1999年的谷底(谷值)與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密不可分。同樣,2008年以來我國經濟出現拐點甚至快速下滑,也是深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

縱觀我國宏觀經濟的運行規律可以看出,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的發展速度處于高速上升狀態,并且經濟的波動越來越呈現微波化。這是受我國宏觀經濟政策調整與國際經濟影響的雙重結果。掌握規律使經濟發展向著快速穩健的方向發展是未來宏觀經濟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年鑒2009》

[2]孫小英,陳杰,楊榮.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理論研究[J].當代經濟.2009,(2).

[3]王立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周期微波化趨勢的制度因素分析[J].前沿.2008,(12).

[4]劉樹成.論中國經濟增長與波動的新態勢[J].中國社會科學,2000,(1).

[5]黃賾琳.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周期與宏觀調控[J]. 財經研究,2008(11).

國內宏觀經濟分析范文第2篇

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數據,上半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了7.9%,其中,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上漲7.1%,較上月回落了0.6個百分點。

對此,海通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陳勇表示,上半年,在遭受兩次大的自然災害和面臨較大不確定性的形勢下,經濟增速正向著宏觀調控的方向有所回落。在當前形勢下,經濟增長向下的風險顯著大于向下的風險。因此,他認為,短期內加息的可能性較小。在CPI仍然高企的情況下,調控的主基調仍然不會有變,但結構性的微調應該可以期待。

經濟面臨挑戰

數據顯示, 6月末M2同比增長17.37%,比去年同期加快0.3個百分點。而6月末存款方面,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為45.02萬億元,同比增長17.84%。

2季度新增貸款基本符合年初制定的目標,貸款余額增長出現減速。2季度末,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8.62萬億元,同比增長14.12%,較一季度末下降0.66個百分點;當季新增貸款11148億,較去年同期下降60億,與調控目標基本一致。

“考慮到通脹壓力依然存在,短期內央行放松信貸控制的可能性并不大。盡管CPI已經連續回落,并且預期6月份CPI將繼續加速下降,但是通脹壓力依然較大:CPI仍然較高,而PPI和GDP縮減指數很可能要到3季度才能達到本輪的頂點,因此,央行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放松信貸控制政策。隨著經濟的進一步放緩和通脹壓力的逐步回落,預計至少到年底或明年初,央行才可能開始適度減輕緊縮力度”。安信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高善文分析。

對于統計局數據,業內人士認為,總體上,在面對國際糧食能源危機,全球經濟總體狀況下行的壓力,以及國內CPI持續高位運行,自然災害頻頻發生,資本市場持續低迷的眾多難題,正確對策只能是:一手抗通脹、保民生,一手抗衰退、保就業。

經濟或將放緩

受信貸額度調控影響,金融機構貸款增速繼續下滑,金融機構對宏觀經濟的融資杠桿作用繼續被抑制。

6月,存款同比增速首次比前月下降,國內出現需求下降跡象,同時外匯儲備微增118.67億美元,按月底匯率折算成人民幣后首次出現小幅下降。6 月,出口額同比增長17.6%, 2006 年初至今第一次增幅低于20% ,外需出現下降跡象。

河北銀行學校高級講師彭軍華認為,從貨幣、信貸、利率三個基本方面看,2007 年初至今上調16 次存款準備金率的累積效應開始顯現,加上下半年公開市場到期流動性少于上半年,流動性通過金融機構向央行收縮,認為貨幣乘數下降是緊縮發揮作用的關鍵,存款增速下降是貨幣層面出現緊縮的信號。

天證投資分析,高層原先采取的緊縮銀根、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穩健財政政策等諸方面的政策,需要調整。

一、面對國際市場的油價、糧食價格、鐵礦石價格的飆漲,需要通過擴大供應、減少需求、行政性管制重要大宗物資的價格投機等的“三管齊下”的辦法,來應對和平抑物價。

二、嚴格控制國際熱錢涌入和流出。嚴控熱錢在國內哄抬價格的可能性。

三、在抗通脹壓力下執行的緊縮貨幣政策,需要微調。面臨國外發達國家經濟下行危機波及發展中新興市場的雙重壓力下,眾多風險開始顯現,銀根緊縮,企業出現資金短缺,盈利能力迅速下滑,甚至倒閉數量增加。這一情況有待改變。要避免過度緊縮,要有保有壓、區別行業對待。

四、積極利用財稅政策,扶持外貿企業和服務業,保證就業,保障中低層收入者的生活補貼。

五、堅定不移完善、發展和穩定資本市場。保證和保障資本市場的融資、再融資功能。

六、維護樓市的健康發展。防止在沖擊下由股市、樓市的嚴重惡化致使崩盤而誘發銀行業的金融危機。這既需要繼續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又有必要針對樓市,保證骨干房地產資金鏈的通暢,加大公司債券等的發行力度,使其資金的來源渠道多元化。

國內宏觀經濟分析范文第3篇

國家統計局指出,中國上半年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增多,經濟企穩回升;但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仍然很多,經濟回升基礎尚不穩固;下一階段將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提高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上半年宏觀數據后,各大機構調整了對2009年全年中國GDP的增長預期。大部分機構認為,中國的大規模刺激計劃已成功扭轉經濟下滑之勢,并有望在下半年持續強勁回升。另外,雖然資產價格膨脹存在隱憂,但因外部需求仍較疲軟,且通脹壓力并不大,后期大規模收緊貨幣政策的可能性非常小。

1 興業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董先安:

中國經濟第二季GDP同比增長7.9%。對應的環比折年率達到17.5%,增長勢頭之強勁,甚至超過樂觀者的預期。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走出一個典型的內需驅動的“V”型復蘇,中短期不會逆轉。

2009~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全靠內需驅動。中國年內實現高增長、低通脹,毫無問題。中長期中國經濟走向過熱與惡性通脹的風險尚在可控范圍之內,明年更可能出現高增長與溫和通脹的格局。

6月份消費品零售營額同比增長15.0%略微超出預期。可見,消費者信心正在逐漸增強,消費活動更加活躍,反過來又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形成正反饋。6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5.3%,增速與前兩月基本持平。剔除投資品價格同比負增長因素,實際投資增速更加強勁。第二季度多數企業存貨調整進展順利,復蘇預期增強,促進了企業投資恢復性增長。預計短期投資增速繼續加快,預計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32~35%。

2 野村證券經濟學家孫明春:

經濟強勁回升與持續通縮并現,決策者面臨挑戰。一方面,他們也可能對經濟增長前景更為樂觀。考慮到銀行貸款激增和新增固定資產項目的投資量,政府或開始擔心明年及之后出現流動性泛濫、投資過度和資產價格高漲。另一方面,通縮持續(既是基數效應的反映,又意味著產能過剩和需求不足)或令政府感到憂慮,并使其無法進行大規模緊縮。

因此,政府或將政策重點從促進經濟增長向避免投資過度和資產價格通脹轉移,但這將逐步進行。我們預計未來將出臺一系列緊縮舉措,旨在控制銀行貸款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樓市和股市降溫。然而,這些舉措可能是溫和的技術層面措施。

3 西南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王劍輝:

6月份CPI的數據與預期有一定差別,我們原本預計CPI呈穩步回升的態勢,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數據顯示上半年投資旺盛,現在我們關心的是投資是否有見頂的趨勢,可以肯定的是,整體來看,投資對GDB增長拉動的邊際效應開始遞減。

目前全球市場普遍預期今年下半年,發達國家經濟將出現有把握的回升。故可以預期出口在下半年同比會有顯著增長。而另一拉動GDP增長的動力――消費,在今年上半年剔除物價上漲因素后。已經好于過去5年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政府出臺的種種刺激消費的措施,已經產生了明顯效果。

4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蒙龔方雄:

我們將中國2009年全年GDP增長率預估自7.8%上修至8.4%,2010年預估自8.5%上修至9.0%。雖然公共支出和庫存增長均可能趨穩,我們認為中國的私人投資及消費需求會持續升溫,若今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復蘇勢頭不錯,中國經濟可于未來幾個季度中保持高于平均水平的增長速度。

由于信貸迅猛增長引發通脹預期,且國內資產價格漲勢過快,在我們看來,央行正在對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行微調,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抑制流動性。2010年第四季度前利率或保持不變。

特別指出的是,我們認為政府可能會加強信貸監管,尤其是短期貸款和票據信貸,使用定向發行中央銀行票據和窗口指導等手段來防止信貸增長進一步加速。政府不太可能采取劇烈的貨幣緊縮政策,因外部需求仍較疲軟,耳通脹壓力并不大。

5 華寶信托宏觀經濟分析師聶文:

宏觀經濟呈現全面上升的趨勢,無論是工業生產、投資還是消費都明顯上升。中國目前處于中央、地方和民間投資三重投資疊加的時間段,供需兩旺。第二季度GDP有明顯上升,預計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將繼續這樣的趨勢。今年“保八”肯定能實現。很可能超出這個水平。因為下半年房地產新開工項目和投資面積都會上升,將帶動40多個行業的發展,這種發展的基礎更牢固。

物價繼續下降。6月上半月的豬肉和蔬菜價格都有所下降,但到月底豬肉出現明顯回升。PPI仍下降主要因為進口基礎原材料較多,國外價格低于國內,所以壓低了國內PPI。目前的流動性已經達到1987―1988年和1993―1994年的高度,房地產和股市容納了相當大的部分,尚未體現到物價上,但到今年底將會有顯著影響。預計物價在下半年將逐步回升,CPI將在9月恢復為正,PPI在11月恢復為正。

消費品零售總額上半年增長15%,一方面是股市財富效應的影響,一方面金融對消費的支持也很明顯,短期貸款增加很多,信用卡消費增多。內需沒有受到太大影響,政府消費強勁,還有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

6 荷蘭銀行(ING)亞洲研究部主管 Tim condon:

中國經濟成功地完成了從出口導向型向內需驅動型的轉換。我們將中國2009年全年GDP增長預估自7.5%上修至8.3%。流動性略有收緊。公布的宏觀數據可能使升息的時機初露端倪,我們預計中國央行將在2010年第―季度首次升息。不過,市場普遍認為,中國首次升息可能會晚于我們的預期,且認為中國還將在很長的時間內保持目前非常寬松的貨幣政策。

7 上海證券宏觀分析師胡月曉:

中國經濟開始呈現強勁復蘇跡象:在政策強心針作用下(主要是超寬松貨幣和強力投資擴張),經濟下降的運行趨勢被強行扭轉。下半年經濟增長趨勢即使沒有進一步政策刺激也會延續下去,原因為當前去庫存沖擊已經結束,去過剩產能化沖擊還未開始。由于產能過剩仍然存在,政策基本面仍然會延續寬松格局,需求的回升首先會通過產能擴張消化,而不是價格上漲,因此下半年通縮趨勢仍然會延續。

8 巴克萊資本經濟學家彭文生:

最新數據顯示,我們對中國今年GDP增長率7.8%的預估存在溫和上修的可能。我們認為,GDP強勁增長,信貸擴張步伐極為顯著,增加了政策緊縮的風險。央行已經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溫和收緊銀行間疣動性。如果未來幾個月的經濟數據符合我們的預期,將會有更多實質的量化緊縮措施出臺,比如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若新增信貸繼續強勢上揚,將會重新對銀行進行窗口指導。

9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

經濟恢復的步伐超出市場的預期,主要還是投資的拉動。消費也出現啟穩跡象,順差大幅下降的同時,是進口的回升。目前中國在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和行業去存貨化的雙重拉動下,內需快速啟動。

工業增加值彈起來的幅度超過預期。但私人部門投資的全面恢復尚需時日,需要培養和繼續觀察。目前可以看到出口和房地產的逐步恢復,這是大規模信貸支持,提高私人企業信貸可得性,降低融資成本,以及其他支持政策的聯合作用下出現的結果。同時,環保、新能源、交通運輸等部門也能看到私人部門投資熱情恢復的跡象。 如果未來隨之財政刺激計劃逐步落實和減弱,私人部門投資能夠全面啟動并復蘇,將會實現政府預期的“乾坤大挪移”式的全面經濟復蘇。

10 國泰君安宏觀經濟分析師周克喻:

國內宏觀經濟分析范文第4篇

首先,低利率有利于借款人,不利于存款人。因為貸款買房便能夠享受低利率的好處,而消費者中有條件貸款買房的首先是高收入者。而且中國的房價/收入比接近10倍,遠遠高于國際水平,說明有能力購房的家庭主要是國內一小部分高收入階層和境外人士,而且其相對富有程度高于國外。正是這一小部分高收入者享受著住房抵押貸款低利率。

與此同時,大部分城市和農村收入較低的家庭非但沒有享受貸款低利率的好處,反而受到存款負利率的傷害。因為他們的儲蓄大多存在銀行,其本金正在被負利率所吞噬。這實際上是窮人對富人的一種利息補貼。

另外,這些收入較低的家庭中有一部分等攢夠了首付后將買房,但那時房價已經被當前的低利率推得很高。其結果是富人先以低價買房,窮人后以高價買房。買房自住的高收入階層將會得益于財富效應,而買房投資的更是能夠獲得豐厚的現金收益。雖然糧食價格的上漲,在某種意義上緩解了過去幾年城鄉之間收入增長的差異,但城市房地產價格的飆升,拉大了城鄉之間以及城鎮中貧富階層之間的財富差異,形成更廣義上的貧富差距。這等于是窮人對小部分富人的財富轉移。

無獨有偶,對成品油價格的控制,實際上也是一種財政(或準財政)“濟富”的行為。中國家庭汽車擁有率僅1%-2%,遠低于發達國家和其它發展中國家(例如,美國為200%)。中國有車族顯然主要是高收入階層。目前中國成品油價格不僅遠低于國際水平,甚至低于人均收入低于中國的印度和汽車人均擁有率數倍于中國的泰國;且漲幅小于國際原油價格,成本自然由國家(或國企)承擔。

政府對成品油價格進行控制,給一小部分有車族帶來的好處遠大于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無車族。這實際上是財政(或準財政)補貼在不同收入階層間的逆向分配,也增加了對成品油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國際油價的上漲。國際油價的上漲又進一步擠壓國內市場價格,提高了控制價格的成本。

今年以來,糧食價格的上漲增加了農民收入,但此種以食品價格上漲為主要動力的通貨膨脹,對于日益惡化的貧富差距亦是雪上加霜。

其主要原因在于,低收入者的消費支出中食品所占比重大于高收入階層,前者所面臨的物價指數的上漲遠高于后者。以今年8月為例,城鎮CPI(消費者價格指數)與食品類價格分別同比上漲4.8%與13.1%。考慮到不同收入階層居民消費中食品所占的比例不同,經調整后,高收入階層居民所面臨的CPI同比上漲僅2.7%,遠低于城鎮平均水平;而對于低收入者,CPI則上升5.7%,高于平均水平近1個百分點。

  由于食品開支為城鎮居民生活所必需,因此以食品價格上漲為主的通貨膨脹進一步拉大了(城鎮)貧富階層實際收入的差距。對此,國家應尋求積極的應對之策。

我們在近期的宏觀經濟分析報告中多次強調,中國應該用市場工具和價格手段替代行政手段,以鞏固宏觀調控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并降低“硬著陸”風險。以上分析顯示,目前中國實行的低利率和低油價政策,不僅有悖于市場原則,不能有效地調整市場,分配資源,也違背了社會公平的分配原則,加劇了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國內宏觀經濟分析范文第5篇

關鍵詞:DSGE模型;經濟波動;宏觀政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03.0032.03

近幾十年來,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SGE)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成為經濟分析工具的重要突破,其作為主流宏觀數量分析工具使得經濟問題的研究更加細致和深入。

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SGE)是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對經濟的一般均衡問題進行研究,作為一種優化模型,它以嚴格依據一般均衡理論作為起點,通過運用動態優化方法對各個經濟主體(居民、廠商、政府等)在不確定的環境下的各種行為決策進行細致的描述,即各個經濟主體在面臨各種不同的環境約束條件下的最優行為方程,同時加上市場條件,然后得到最終的不確定環境中總體經濟滿足的方程。

1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SGE)的特點

首先,DSGE模型具有理論上的嚴謹。長期以來經濟建模過程中一個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的問題是,經濟模型不能同時兼顧圍觀經濟分析和宏觀經濟分兩方面,這個兩個方面在模型中基本上處于相對隔離的狀態,出現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模型的理論出發點對此問題考慮的不充分。由于DSGE模型利用動態優化方法對不同經濟主體在不確定環境下的行為決策進行了描述,同時考慮了宏觀上的加總技術,從而避免了模型設定的任意性問題。使得DSGE模型能夠成為整合微觀經濟分析和宏觀經濟分析的經濟模型。

其次,DSGE模型擁有較為一致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DSGE模型維持了微觀經濟分析與宏觀經濟分析的一致性。通過加總技術,使經濟主體的行為決策在微觀經濟理論的基礎上獲得了滿足經濟總量的行為方程,使模型整體性較強。

(2)DSGE模型使短期與長期分析獲得一致性。因為該模型對各個經濟主體的最優行為決策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細致的刻畫,并且對經濟的穩態與動態之間的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即長期均衡狀態及短期動態過程。

(3)DSGE模型避免Lucas批判。 DSGE模型實際上是一種結構性模型,在模型框架的建立上具有明顯的結構特點。它詳細描述了各個經濟主體在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下的行為決策、行為方程中參數、經濟沖擊的設定和識別,使得模型在設立、行為方程的推導、沖擊識別、參數確定、預期的形成機制、模型的動態特性方面結構性明顯,使得模型的開發人員與應用人員間的溝通、模型的模擬和預測結果具有客觀性、可理解性及可信性。

最后,DSGE模型有較強的政策分析力。DSGE模型顯性的結構使其可以避免Lucas批判,在政策分析和評價中起到重要作用,還通過優化的分析框架較好地位福利分析提供支撐,使政策在最優選擇及各種政策的相互比較成為可能。

2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SGE)的基礎理論

近幾十年發展中,DSGE模型主要經過了兩個發展階段:RBC下的DSGE模型與新凱恩斯DSGE模型。

2.1RBC下的DSGE模型

Kydland and Prescott(1982)提出了DSGE模型的最初模式即實際經濟周期模型(RBC),他們在市場連續出清、價格為彈性及信息完全的假設條件下,利用動態優化方法,得到了不確定環境下經濟主體的最優行為方程。RBC模型理念提出了實際變量方面的沖擊,這些沖擊通過作用于生產技術以及家庭的偏好傳播到實體經濟,形成經濟周期,這樣這些沖擊就可以作為經濟周期的根源。然而這個模型存在兩個無法忽視的問題:在模型的要素投入中,尤其是在Solow模型中,怎樣度量生產率沖擊;徹底忽視了由貨幣政策中性引起的經濟周期對貨幣因素的影響。雖然RBC模型的結論值得學者的進一步研究,但是RBC模型對不確定環境下經濟主體行為決策的處理方法引起了后來學者們的極大推崇,也成為DSGE模型采用的一個基本方法。另外,人們在對經濟建模的關注上,對經濟建模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人們不再只是局限在模型得出的數據結果,而是更進一步注重這些數據結果背后所包括的故事和其理論上的根據及說明。

2.2新凱恩斯DSGE模型

在貨幣政策方面新凱恩斯DSGE 模型的成功應用與其廣泛流行存在密切關聯。在學術界,2 0 世紀90 年代對貨幣政策的研究潮流高漲。不單是有關貨幣政策的文章瘋狂發表,大家所熟悉的一些貨幣政策規則也是宏觀經濟學家在當時提出的。如Taylor(1993)提出的簡單利率規則。此外,Bernanke and Mishkin(1997)提出的通貨膨脹盯住制受到了一些外國央行的廣泛好評,因此在這些銀行的貨幣政策中被廣泛的運用(Clarida,Gali,and Gertler,1999)。當時存在兩方面的原因使得貨幣政策得到相應的關注:首先,長時間以來,在經濟變動的問題上對非貨幣因素相當獨特的關切。在20世紀80年代,部分學者在仔細分析后發現,在較短的時間里面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十分重大。如Romer and Romer(1988),Bernanke and Blinder(1992),Gali(1992),他們關注貨幣政策沖擊的效應。Bernanke,Gertler,and Watson(1997)認為實體經濟受到貨幣政策規的深刻影響。并且,央行將貨幣政策的執行會對總量經濟有重要作用形成一個共識,貨幣政策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問題。其次,在政策分析的理論框架獲得了重要成就。RBC 模型包括了新凱恩斯范式的三個重要因素:名義粘性、壟斷競以及貨幣。Gordon(1982)和Taylor(1980)的一些研究是新凱恩斯理論的早期模型,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理念是:使得貨幣政策非中性的關鍵因素是名義價格粘性。新凱恩斯模型由三個重要方程組成。第一個方程是被Kerr and King(1996)和McCallum and Nelson(1999)稱為理性預期的IS 曲線,對應著家庭的跨期優化歐拉方程。IS曲線與消費、貨幣需求、實際利率與產出密切相關。第二個方程,是一個前瞻性的Phillips 曲線,描繪了商家在處于壟斷競爭市場中時應當實行的最優定價行為。第三個方程是在許多文獻里面被假定為一個類似Taylor(1993)的利率規則的貨幣規則貨幣規則,表明在調整名義利率時,中央銀行會依照產出、特別是通貨膨脹的變動進行。

依據這三個重要方程,新凱恩斯模型主要描述三個十分重要的宏觀經濟變量:通貨膨脹、名義利率和產出,其特點為:(1)跨期最優選擇與一般均衡相結合;(2)理性預期;(3)不完全競爭市場;(4)價格剛性。

3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SGE)的研究主題

3.1經濟波動研究

在分析外生沖擊對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時,DSGE主要采用的是預測誤差方差分解法。通過運用基于RBC理論的DSGE模型,Kydland&Prescott(1982),Long&Plosser(1983)等認為產出等宏觀經濟變量變動的主要是由技術沖擊引起。通過使用粘性價格的DSGE模型,Ireland(1997,2001)證明了波動產出的主要來源是RBC理論中的技術沖擊,并認為貨幣政策沖擊是導致通脹波動主要原因。通過使用基于RBC的DSGE模型,黃賾琳(2006)對中國的經濟的波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中國經濟變化的絕大部分原因是由技術沖擊引起的,然而技術沖擊在對中國就業增長上起到的效應比較小,所以我國的就業比較穩定,變化波動較為舒緩。Dib(2006)運用包含名義(即工資價格粘性)和實際(即資本調整粘性)剛性的DSGE模型認為技術和偏好沖擊是產出波動的主要來源。然而與此相反,在許多的文獻的研究中,得到的觀點與“技術導致經濟波動”相反,他們認為在經濟波動中技術之外的其他因素所起到的作用更大。通過運用粘性價格,為了解釋說明經濟周期,Calvo(1983),Gali&Gertler(1999)等從貨幣觀點出發,他們認為在理解經濟周期時,價格決定行為及發貨幣政策沖擊揮了重要作用。Gali(1999)通過研究發現,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并非是由技術沖擊所導致的,需求沖擊是產出和勞動波動的主要因素。Chaffeta1(2000)等在進行研究后發現,引起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是真實摩擦,而并不是名義摩擦。Smets、Wouters(2003)在研究中發現,通脹波動的主要導致因素是價格加成沖擊和貨幣政策沖擊,而引起波動的主要原因是勞動供給和貨幣政策沖擊。Adolfion(2007)在進行相關研究時,通過運用開放經濟DSGE,他們發現,貨幣政策沖擊是通脹波動的主要因素;技術、偏好、勞動供給沖擊解釋了產出波動的大部分。AttaMensah、Dib(2008)將金融中介機構納入DSGE的框架,通過研究發現,在很大程度上中短期的中外信貸沖擊是產出、通脹、名義利率變動的原因。Sugo、Ueda(2008)認為日本經濟變動主要是由投資調整成本沖擊及技術沖擊所引起的。Bemankeeta1(1999)、Gertlereta1(2003)以及Christensen、Dib(2008)的研究與以上相反,他們的DSGE的框架包含了金融市場摩擦,分析了經濟波動受金融市場摩擦的影響程度。

3.2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1)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經研究表明,目前各國學者對于DGES模型在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研究較為一致,均認為貨幣政策對產出等實際經濟具有真實效應。Gali(2000)提出在粘性價格模型里,貨幣政策與粘性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Huang、Liu(2002)等認為在粘性工資和壟斷競爭情形下,產出能較持久的影響貨幣政策沖擊。Kim(2000)認為,在內生貨幣供應量規則下,檢驗的貨幣政策的流動性效應,其存在與否取決于工資和價格粘性決。Kollman(2001)指出在開放經濟下的貨幣政策能反映出真實效應,因為國內貨幣供給沖擊會使本國的利率下降、匯率貶值,產出增加。AttaMensah、Dib(2008)認為在DSGE框架下的金融中介機構,分析了不完全的信貸市場對貨幣政策效應的影響,在前瞻性通脹目標的政策規則下,雖然價格是完全靈活的,但是貨幣政策仍可以通過信貸傳導。

(2)最優貨幣與財政政策。目前大多數學者是通過福利分析即損失函數對對最優貨幣和財政政策進行研究。過去大多數的研究主要強調通脹問題,例如CGG(1999)提出最優貨幣政策就是名義利率對通脹的響應系數要大于1,對技術沖擊保持不變,即名義利率應對通脹系數敏感。Gali、Monacelli(2000)指出最優貨幣政策就是指通脹為0或無限接近于0,但是名義利率不為0。Kollmann(2002)以最優泰勒規則為基礎,他提出該規則可以保證通脹穩定,但會使匯率產生較大的起伏。根據不完全傳遞匯率理論,Smets、Wouters(2002提出最優貨幣政策應為國內和進口價格通脹最小值的均值。通過小國開放經濟下的最優貨幣政策研究,Chungeta1(2007)提出與匯率相連的貨幣政策不是最優的貨幣政策,而通脹目標下的貨幣政策是最優的。Ravenna、Walsh(2006)認為最優貨幣政策由于信貸市場中的成本渠道原因無法達到最優狀態。通過失業粘性DSGE模型,Bhn―chardy、Gali(2006)認為因實際工資剛性致使通脹的貨幣政策并非最優貨幣政策,最優貨幣政策應該是穩定通脹和失業變化的加權平均,即名義利率對通脹和失業響應

的泰勒規則是最優的。Faia(2008)也認為最優貨幣政策與失業和通脹緊密相關。根據粘性價格與DSGE模型中的最優利率規則,Faia、MonaceUib(2007)提出最優利率規則與資產價格之間的關系密切相關。Siu(2004)提出最優貨幣政策與靈活價格在粘性價格下存在較大差異,即最優通脹率與價格粘性程度正相關,而稅率有較大的波動。Schmitt―Grohe、Uribe(2004)認為最優財政政策即政府債務和稅率是否可以隨機變化。Horvath(2009)通過財政與貨幣政策與新凱恩斯模型,檢驗了最優財政政策是否存在擠出效應,即政府購買支出增加,私人消費是否下降。

(3)貨幣政策傳導。通過研究貨幣政策與企業產品價格之間的關系,Barth、Ramey(2000)指出貨幣政策傳導中存在成本渠道。Ravenna、Walsh(2006)等的研究也表明貨幣政策傳導的成本渠道存在。與之相反,Rabanal(2007)通過貝葉斯方法指出美國不存在成本渠道。上述研究僅僅貨幣政策成本傳導渠道(即信貸渠道)的存在性,其主要采用校準參數的方法。而李松華(2009)利用中國的數據、利用貝葉斯與極大似然參數估計實證檢驗了貨幣政策傳導的貨幣供應量渠道和利率渠道的存在性,詳細描述了貨幣政策通過這兩個渠道如何影響產出、消費、投資等實際經濟。Meh、Moran(2004)認為在貨幣政策傳導的影響下,銀行業存在著金融摩擦。Devereux(2004)通過開放經濟的DSGE模型,指出貨幣政策傳導受匯率影響。

參考文獻

[1]Brock W A,Mirman L J.Optimal EconomicGrowth and Uncertainty:the Discounted Case[J].Jour nal ofEconomic Theory,1972,4(3):479.513.

[2]Calvo,Guillermo.Staggered Price in a Utility Maximizing Framework[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3,(12).

[3]Diebold.F.X.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Macroeconomic Forecasting[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998,1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兴县| 博白县| 广宁县| 武陟县| 淮滨县| 日照市| 图木舒克市| 太原市| 彝良县| 乌拉特前旗| 成都市| 花莲市| 方正县| 平南县| 龙陵县| 基隆市| 高碑店市| 崇明县| 正阳县| 灌阳县| 龙陵县| 禹州市| 方城县| 云林县| 漳平市| 榆林市| 金溪县| 酒泉市| 巨鹿县| 辉南县| 石柱| 锡林浩特市| 哈尔滨市| 高唐县| 民县| 满洲里市| 中阳县| 平谷区| 屯门区| 正阳县| 孙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