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醫結合的優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杜院長指出,目前對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質疑是沒有道理的。近幾年,中西醫結合治療在許多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比如常見病的治療、慢性病如心腦血管疾病治療、癌癥治療、傷痛治療等等都出現了強項聯合、發揮各自優勢的特點,顯示出勃勃生機。
杜建教授說,中西醫結合途徑方式是非常多的,在這里頭我想先說下中西醫結合的一個重要基礎,那就是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是以病人為主,都是為了解決病人的疾患,都是為了治病。所以在診病診治中就很容易結合,也非常容易結合。這樣,我們需要來探討的,只是采用什么方式結合。剛才我說過,中醫是以宏觀為主的,它是基于古代的哲學、古代人對自然的認識,來對這個疾病做一個深入的探討,包括生理、病理、解剖等的進行、演變。但是,它畢竟受古代那個時代科學發展的限制,所以它只能夠對疾病表現出來的現象做出相應的認識和深入的剖析。但從現代來看,這種認識似乎是落后的。而西醫強調從微觀的層面,把這個病就弄的很清楚。這雖然是西醫的優點,但也是它局限之所在。因為它是把疾病變成一個不看整體發展,而只看局部的機械過程。所以中醫是宏觀的整體的,西醫是局部的或者說是微觀的。這是這兩個醫學體系的區別點,那么我們要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怎么做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以診斷、治療為基礎進行結合。醫學的進步根本上是要解決疾病這個問題,就是要把病看好。西醫可以把病看好,中醫也可以把病看好,這個共同點就是它的結合點。中西醫結合對病的治療,絕對不是中藥加西藥,如果是中藥加西藥,那么它的結合就沒有意義了。它探討的就是它們之間為什么有不同的理論卻都能治好這個病,那么治好這個病它的機理是什么,它的科學依據是什么,所以我贊同在治病當中也就是病的診治中進行結合……
那么,中西醫的結合點在哪里?怎樣才能把中西醫在診治方面拉近一點?用什么方法把它拉近?
杜建教授說,中醫無器械診斷,望、聞、問、切是把這個病這個人放在大自然界里面,把病因分成風、寒、暑、濕、燥、熱。除跟自然有關系外,還與情志有關。自然界有什么樣的變化就會影響到人,影響到人的疾病。為什么會影響人、使人得疾病?中醫來講就是外邪,那么這個外邪,按現在來說是病菌、病毒等等。病菌、病毒在自然界里面隨著環境變化,它也會變化,成為它致病的原因。比如說冬天形成的感冒,跟夏天形成的感冒就是不一樣。為什么?因為冬天比較寒冷,假設說是病毒引起的或者說是細菌引起的,病毒的種類在寒冷的情況下跟夏天在炎熱情況下是絕對不一樣,因此中醫就注重了外界的變化,重視外邪對人體侵襲的情況而產生的疾病,所以它的治療就不一樣。冬天以溫熱藥物為主,夏天以寒涼藥物為主進行診治。而西藥方面它通通考慮只有一種原因:即細菌感染采用抗生素,病毒感染用抗病毒的藥物治療,它沒有考慮到氣候的變化。這個診斷就造成它后面的治療不一樣:西醫就是很明確,就是針對這個病因。而中醫考慮到有外界的因素,有自然的變化、環境的變化。這個例子就是中醫、西醫兩種醫學,在診斷方面各自具有的優缺點。如果西醫診斷的時候,人的體質、自然、周圍環境的變化都能考慮到的話,西醫可能今后會更進一步提高,診斷會更明確,治療也會更有效。中醫如果能夠對病的原因更明確,在尋找藥物的時候,針對病的原因,更明確再結合環境自然的變化,兩個都結合在一起的時候,診斷率會進一步提高,治愈率也會進一步提高。所以我想這個診斷的話,需要用西醫的微觀深入到基因這個層面,從分子細胞到生物這個層面,那么也應該結合中醫用無器械診斷來判斷。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看舌苔,舌苔薄白這個很正常的。如果說濕氣很重像我們現在春夏之交的時候,濕氣很重舌苔厚膩,這樣就考慮到濕,西醫就考慮不到濕。中醫看到舌苔變化所以它加入去濕的藥物,它的療效自然一下就提高了。病人這時候原來不想吃飯、舌頭很重、腹部脹滿、人非常疲勞、疲乏無力;如果加入去濕藥物以后,食欲就增加了,人很快就恢復了,所以療效自然提高了。因此診斷應該結合中西醫的優點,來共同認識導致疾病的原因。
溫州市中醫院婦產科,浙江溫州 325000
[摘要]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經驗和效果。方法 選取該院所收治的100例符合婦科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的患者,并且隨機的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患者,對照組的治療方法為常規的西醫藥物治療,而觀察組的治療方法為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服自擬的中藥方劑,在3個月左右的治療周期后,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經過3個月的治療周期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50%,而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80%,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通過對這100例患者的臨床治療,發現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相得益彰并且互為輔助,服用方便并且取材低廉,與單純的西醫治療相比,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愈的效率更高,并且不良反應少,在臨床上應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
[
關鍵詞 ] 中西醫結合;婦科慢性盆腔炎;臨床經驗
[中圖分類號] R711.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7(c)-0132-02
[作者簡介] 張佳佳(1982.10-),女,浙江溫州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
作為育齡期婦女的一類常見疾病,慢性盆腔炎的致病原因可能是婦女不注意個人衛生或是臨近器官炎癥蔓延或是婦女產后感染,這類疾病是以反復發作并且不易治愈的小腹和少腹疼痛墜脹,同時還會引起白帶增多并會伴有低熱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盆腔癥狀,其對婦女的身心健康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在西醫上認為婦科慢性盆腔炎是由于流產后或是產后感染、不潔性生活史、經期不良衛生習慣以及急性盆腔炎沒有得到有效的根治等原因而導致的病原體侵入器官所導致的,并且在患者自身抵抗力、情緒以及勞累等因素的干擾下,還可能會導致其他類型疾病的出現。在治療時,如果僅以西醫治療的方法為主,就會影響預后,還會形成抗藥性,而如果采用中西醫相結合的方法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其治愈效果更佳。為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經驗和效果。現將該院在2010年4月—2012年4月所收治的100例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隨機的進行了分組,分別采用常規的西醫藥物治療以及中西醫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并對兩組患者進行對比和觀察,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所收治的100例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并且隨機的將她們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患者,對照組患者年齡25~49歲,平均年齡32.2歲;觀察組的年齡24~49歲,平均年齡為33.5歲;療程3個月~10年,分別在療程和年齡等方面對兩組患者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是具有可比性的。入選標準:①宮頸舉痛或是搖擺痛;②子宮及其附件區壓痛;③宮頸或是陰道的分泌物異常;④對患者進行B超檢查時,顯示附件區有增厚的趨勢,盆腔內部有異常的積液,輸卵管顯示有包塊;⑤屬于性生活較為活躍的人群,以上的納入標準均參考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2008年PID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有腎病、肝病患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③合并有其它生殖道疾病患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月經干凈后采用左氧氟沙星聯合甲硝唑治療的方法,每天服用1次,左氧氟沙星500 mg/d,其通用名為鹽酸左氧氟沙星片,生產廠家為河南羚銳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地址為河南省信陽市羚銳大道6號;甲硝唑100 mL,其通用名稱為甲硝唑片,化學名稱為2-甲基-5硝基咪唑-1-乙醇,生產廠家為河南天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地址為駐馬店市驛城區光明路2號;而觀察組則是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婦康消炎栓,其通用名稱為婦康消炎栓,生產公司為葵花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地址為黑龍江省鐵力市紅葉大街1號。在每晚睡覺之前塞入患者的,1次/d,1粒/次。1個療程的時間為1周,在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在治療慢性盆腔炎的過程中,嚴禁患者沖洗陰道、進行盆浴和性生活。
1.3 療效標準
在判定療效時,應充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相關要求,治愈:臨床的體征和癥狀完全消失,B超檢查時,盆腔內的包塊和積液小時,婦科檢查時無異樣;有效:自覺癥狀消失,臨床表現減輕,B超檢查時,盆腔內的包塊和積液減少,婦科檢查異狀減輕;無效:臨床表現無變化,B超檢查時,盆腔內的包塊和積液無變化,婦科檢查癥狀無減輕。
1.4 統計方法
對數據進行檢驗時,采用的為PEMS3.1統計學軟件,所有的計數資料均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
2 結果
在對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完成后,分別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見表1、2。
治療2個療程后,兩組患者的臨床體征和癥狀均有所減輕,但是兩組患者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8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50%,并且觀察組46%的治愈率也要明顯的高于對照組24%的治愈率,并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而分別比較兩組患者的起效時間、用藥時間以及治療費用等參數時,我們發現采用中西醫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在這些方面上都有著一定的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比如說,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治療費用約為2 000元左右,而采用純西醫治療的方法,治療費用接近3 000元。
3 討論
通過對上述的研究結果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在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時,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與采用純西醫的治療方法相比,前者在治愈率和總有效率上都是有著明顯的優勢的,其治愈率達到了46%,而總效率則高達80%,而采用純西醫治療的治愈率僅為24%,總有效率為50%。并且該研究還對比了兩組患者的起效時間、用藥時間以及治療費用,中西醫相結合的方法也有著一定的優勢。在中國實用醫學所發表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104例效果分析》中,西醫治療采用頭孢曲松鈉加生理鹽水的方法,而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則采用桃仁、當歸、蒲公英、丹參、黃芩以及益母草所組成的自擬中藥方劑,從最終的治療效果上來看,采用西醫方法治療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55.30%,而采用中西醫方法治療的患者的總有效率80.77%,與該次的研究結果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因此,在臨床上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有著重要的臨床研究經驗。
婦科慢性盆腔炎就是指輸卵管、盆腔腹膜、子宮及宮旁結締組織等內生殖器官的炎癥,這類疾病可能是局限在女性身體中的某一個部位,也可能是涉及到女性身體的整個內生殖器中,從我院所收集的資料中可以看出,這類疾病在30~50歲范圍內的已婚婦女中是比較高發的。因慢性盆腔炎而導致的腰部和小腹墜脹性疼痛通常都會被婦女所忽視,也無法意識到它的危害性,因此也都沒能及時治療,而輸卵管因為炎癥而粘連導致變窄或是閉鎖時,就可能會導致不孕,并且也容易導致遷延不愈,對患者的身心健康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對于婦科慢性盆腔炎應積極的治療,同時患者應積極配合并采取正確的生活方式,并且增強治療效果,避免疾病的復發。
厭氧細菌、葡萄球菌、支原體以及沙眼衣原體都可能會導致慢性盆腔炎的發生,作為一類高效且光譜的抗厭氧細菌的藥物,而西醫治療方法中所用的甲硝唑治療的機理就是厭氧細菌會將甲硝唑中的硝基還原成氨基,從而有效的抑制厭氧細菌DNA的合成,無法合成DNA細菌最后就會死亡。左氧氟沙星的抗菌能力是氧氟沙星的2倍以上,其也是一類廣譜抗菌藥,對衣原體、支原體、陰性菌、厭氧細菌以及革蘭氏陽性菌都有很強的滅活性,生物利用度高,并且藥效更強,在靜脈注射后通過人體的血液循環就可以作用在病灶的部位了,將細菌殺死,從而發揮出其消炎抗菌的作用。
在上述的研究結果中,采用純西醫的治療方法時,我們采用的便是左氧氟沙星聯合甲硝唑治療的方法,通過每天讓患者服用的方法來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并且也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治療效果,在對照組的50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有效的有13例患者,完全的治愈的患者有12例,總體的有效率也達到了50%。
在中醫學上,不孕、下腹痛、帶下以及癥瘕等癥狀都屬于婦科慢性盆腔炎的范疇,臨床治療時應遵循溫經散寒、清熱解毒和調整氣機的原則。中西醫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就是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又對患者加用了康復消炎栓,其是一類中藥合成劑,其主要由豬膽粉、穿心蓮、蒲公英以及地丁等材料組成,其主要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廣譜抗菌以及清熱解毒等功效。在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遵循婦女的生理解剖條件,由于其疼痛的位置處與直腸臨近,所以通過直腸給患者使用康婦消炎栓,這樣康婦消炎栓中的藥物成分就會直接通過靜脈、直腸以及局部淋巴循環作用在盆腔的病灶處,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藥物的作用,提高炎癥的吸收效率,使已經粘連到一起的組織松懈開來。并且與灌腸的治療方法相比,患者更易接受此類療法,同時其還具有操作方便簡單并且療效更好的優點。
同樣的在上述的研究結果中,在西醫治療的基礎再采用中醫的治療方法,也就是再加用中藥婦康消炎栓,這種藥物能夠直接通過靜脈、直腸以及局部淋巴循環作用在盆腔的病灶處,進一步的提高了驗證的吸收效率,而從治療的效果上來看,在觀察組的50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有效的有17例患者,完全治愈的患者共有23例,總的治療有效率也高達80%,可見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服中藥藥物,兩者互為輔助并且相互促進,對提高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是十分有利的。
通過對以上100例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療方法進行對比和分析,研究認為在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時應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并且其效果是明顯的優于單純的采用西藥治療的方式的,采用左氧氟沙星聯合甲硝唑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愈率以及總有效率明顯的要高于對照組,其總有效率高達80%,并且也證實了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兩者相得益彰并且互為輔助,促進了盆腔慢性炎癥的吸收,其治療的效果也很好,并且不良反應小,在臨床上值得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
[
參考文獻]
[1] 彭文君.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2(4):325-326.
[2] 劉朝暉.康婦消炎栓聯合莫西沙星治療盆腔臨床試驗[J].中國實用婦科雜志,2010(10):787-789.
[3] 楊秀麗.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104例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學,2013(3):153-154.
[4] 周曉玲.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觀察[J].求醫問藥,2012(2):243.
[5] 劉艷林.談談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的方法[N].山西科技情報,2012.
[6] 徐海燕.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1(4):148.
[7] 任慧蘭.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慢性盆腔炎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臨床醫生,2011(6):62-63.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急性蕁麻疹;療效觀察
蕁麻疹又稱風疹塊,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皮膚病,由皮膚及粘膜的毛細血管擴張或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局部水腫反應,急性蕁麻疹發病急,瘙癢劇烈,消退迅速,且皮疹數量較多,面積大,甚至伴有頭痛、發熱、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1]。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命健康。為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醫學,本院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急性蕁麻疹患者,并確定滿意效果,現將治療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3月~5月治療的患者60例,經皮膚科診斷符合《現代皮膚病學》的診斷標準[2],且確定為《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的濕熱郁結型急性蕁麻疹。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16~51歲,平均年齡37.4歲;病程1~7d,平均病程3.5d。將他們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保證兩組間在性別組成、年齡大小、病程長短及病情程度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療,成人8.8mg/次,1次/d;實驗組的患者除每日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外,另加服中藥復方制劑,1劑/d,分3次,飯后服用,復方組成如下:金銀花、大青葉、石膏各12g,牛蒡子、苦參、丹皮、生地、黃芩、茵陳各9g,防風、荊芥穗、僵蠶、浮萍、生甘草、白鮮皮各6g,薄荷、蟬蛻各4.5g[3]。兩組均以7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比較兩組藥物的治療效果及及患者滿意度。
1.3療效評價標準 依據《中醫診斷療效標準》并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將藥物療效標準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痊愈:瘙癢感、風團疹塊完全消失,且1w以上未復發; 顯效: 瘙癢感明顯減輕,風團疹塊消除80%以上,且沒有復發跡象; 有效:瘙癢感稍微減輕,風團疹塊消除80%以上;無效:瘙癢感及風團疹塊并未減輕或消除,甚至有加重現象,且病情反復發作[4]。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同時記錄并比較患者對該治療方法的滿意率,總滿意率=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7.0軟件對臨床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雙側檢驗),當P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根據1.3項的療效評價標準對兩組藥物的療效進行統計比較,見表1。
由表1可看出,實驗組療法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顯著性(P
2.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根據1.3項對兩組患者的滿意度進行統計比較,見表2。
由表2可看出,患者對實驗組療法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顯著性(P
3討論
蕁麻疹是由皮膚及粘膜的毛細血管擴張或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局部水腫反應,是較為常見的皮膚病,常分為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急性蕁麻疹,急性發作時,常伴有全身瘙癢,抓之會有大小不一的風團出現,風團可相互融合成大片或地圖樣皮損,呈紅色浮腫片塊,部分皮損上可有水皰、大皰,甚至中央有紫斑發,嚴重者致使伴有頭痛、發熱、呼吸困難、窒息等嚴重癥狀。急性蕁麻疹的癥狀消失也較快,但病情反復,易復發,對患者的身心體都有很大危害[5]。
西醫認為急性蕁麻疹屬于Ⅰ型變態反應,其病因有很多種,如病毒或細菌感染;食用魚蝦過敏;蚊蟲叮咬;吸入花粉等都能引起急性蕁麻疹的發生,治療時常選用枸地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但此方法并未從根本上治愈,病情容易復發,給患者造成極大痛苦,本文研究了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急性蕁麻疹,并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急性蕁麻疹在中醫中亦稱"風疹"、"隱疹",多因季節原因所致腠理不固,同時外感風邪,遏于肌表,后蘊于血分所致,風熱客表,致使營衛不和,熱邪郁于腠理肌理,與外不能透發,于內不能疏泄,因成為風團發于肌表,風性輕揚善變,導致病情來勢迅速,消失亦較快,且病情反反復復[6]。所以中醫常選用扶正驅邪的中藥,金銀花、大青葉清熱解毒;苦參、黃芩、茵陳清熱燥濕;牛蒡子、薄荷、荊芥穗、蟬蛻宣散風熱,透疹外出,能幫助邪氣透達于外;白鮮皮、防風、僵蠶能祛風止痙;丹皮、生地用于清熱涼血。眾藥組合成清熱祛風,辛涼疏散的方劑,從根本上清血熱、散風邪,達到治本的目的。
從實驗結果來看,中西藥結合的療效較單純的西藥治療更為顯著,且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具有療效顯著,副作用小等優點,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麗,張晶. 中西醫治療急性蕁麻疹60例[J].中國中醫急癥,2012,09:1472.
[2]谷欣.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蕁麻疹50例[J].河北中醫,2002,04:304.
[3]莫繪.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蕁麻疹12例[J].新中醫,2003,03:60.
[4]蓋曉剛.中西醫結合治療蕁麻疹100例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21:192-193.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觀察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5.136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骨科疾病, 對人們的生活質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嚴重者能夠致使下肢癱瘓, 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法較多, 治療效果也大不相同。腰椎間盤突出癥所導致的按照痛癥的發生機制能夠劃分為直接壓迫、阻礙局部微循環、炎癥刺激以及脫出髓核四部分。目前, 治療或者控制以上臨床癥狀的主要方法則是非手術治療, 而中西醫治療則各自存在優點。因此, 作者在 2011年4 月~ 2013年4月期間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 LDH 取得滿意療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 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 102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 其中男 75 例, 女 27 例;年齡 21~65歲, 平均年齡(46.7±11.23)歲。所有患者根據抽簽法隨機分為中醫對照組、西醫對照組和治療組, 每組34例。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中醫對照組予以獨活寄生湯進行治療, 其藥方中包含羌活 、獨活以及秦艽各12 g, 乳香 、雞血藤 、鎖陽 、狗脊10 g, 川斷、當歸、延胡索各9 g和炒白術3 g , 全蝎6 g, 并在其中配以木香、補骨脂各10 g、赤芍9 g以及陳皮和甘草各6 g增加藥效, 水煎并濃縮到250 ml, 2次/d, 20~25 d為1個療程。
1. 2. 2 西醫對照組患者選用7號短針頭接5 ml注射器在骶裂孔進行局部麻醉, 隨后在骶孔中進行穿刺, 待穿刺完成后在其中注射2%利多卡因5 ml, 與此同時在15 min后對麻醉平面進行相應的測量, 如果患者并沒有出現全脊髓麻醉, 待進行回吸無出血現象后再往其中注入 100 mg 維生素B1, 200 mg維生素B6, 15 μg 維生素B12, 康寧克通-A 40 mg, 而后注射40~60 ml生理鹽水, 在注射的過程中患者的腰骶部會產生不適感, 注射速度應以患者的接受程度而定, 以上方法10 d/次。
1. 2. 3 治療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患者在進行中醫治療后的第7天進行骶管療法治療, 醫護人員需要指導患者臥床休息, 并終止中醫治療方法, 1個療程為10 d, 一旦沒有治愈則繼續進行中醫治療, 待治療后的第17天再進行骶管療法治療。
1. 3 治愈:腰腿疼痛消失, 直腿抬高試驗陰性, 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腰腿疼痛等癥狀明顯好轉, 但腰部仍有不適或麻痹, 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可恢復正常生活和一般非重體力工作, 半年內復發者;無效:腰腿疼痛未見好轉, 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中醫對照組中治愈8例, 有效16例, 無效10例, 總有效率為70.59%;西醫對照組中治愈7例, 有效18例, 無效9例, 總有效率為73.53%;治療組中治愈11例, 有效20例, 無效3例, 總有效率為91.18%。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高于中醫對照組和西醫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中醫學中為“痹證”、“腰痛”的范圍之內, 內在原因是因為肝腎受到損傷, 長時間臥床身體較為虛弱;外在原因為患者具有濕毒, 長時間勞動形成勞損導致經絡受到阻礙, 氣滯血瘀。臨床研究顯示, 如果腰椎間盤突出物破裂, 就會壓迫到髓核臨近神經根, 導致患者出現水腫、充血等無菌性炎癥, 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應重視補腎調肝、活血等, 及時解決患者腰肌粘連、痙攣以及下肢疼痛的問題。本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 中藥組方為羌活、獨活、乳香、雞血藤、鎖陽、川斷、炒白術、狗脊、當歸、延胡索、全蝎、木香、補骨脂、紅花、赤芍、秦艽、陳皮、甘草, 其中, 秦艽、狗脊、延胡索可以起到補肝腎、祛風濕的作用;當歸、赤芍能夠活血、養血、通絡;獨活、木香能夠通血活絡、健脾益氣, 甘草則可以有效調和諸藥。采用針刺療法能夠緩解患者腰腿痛、骶痛等癥狀, 同時, 還可以起到通督脈的作用, 調節陰陽, 改善患者組織缺血缺氧與微循環功能[5]。通過對三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比較, 本研究發現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LDH效果顯著, 特別是年輕的、病程短的 LDH 患者。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91.18%高于中醫對照組的70.59%和西醫對照組的73.5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中西醫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療效比單純中醫或西醫治療效果更好, 因此應在以后的臨床治療中加大對復雜性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實踐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向慧, 楊豪, 王子華, 等. 中西醫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5例臨床觀察.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 6(7):577-578.
[2] 黃烈彌, 陳筱玲, 祁忠紅, 等. 中西醫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 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3):83-85.
[3] 馮意偉. 中西醫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1例臨床體會.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3(1):52-53.
[4] 洪流, 朱小平. 中西醫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分析. 現代醫藥衛生, 2009(10):1475-1477.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神經性皮炎;濕毒清軟膏
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以陣發性皮膚瘙癢和皮膚苔蘚化為特征,是一種常見多發性皮膚病,可以泛發全身,也可以局限于某些部位。患者多見于男性青壯年,可能與男性社交活動多,工作及學習壓力過大有關[1]。臨床以對稱性皮膚粗糙肥厚,劇烈瘙癢為主要表現,好發于頸部、四肢、腰骶。神經性皮炎因常反復發作,患者較苦惱,情緒波動大,從而進一步加重病情。我所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100例神經性皮炎患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共入選病例100例,入選標準為(1)經臨床確診的局限性或泛發性神經性皮炎患者;(2)年齡18~60
歲,性別不限;(3)對所用治療藥物無過敏反應者;(4)兩周內未接受任何方法治療的;(5)無嚴重心臟、肝臟、腎臟、內分泌及血液系統疾病的;(6)未妊娠及哺乳期的婦女。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齡18~60歲,平均(35.6±8.75)歲,病程5周~9個月,局限性神經性皮炎患者80例,泛發性神經皮炎患者20例。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用藥前積分)等臨床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50例治療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外涂中藥膏劑濕毒清軟膏;西醫外用0.1%糠酸莫米松乳膏適量均勻涂在病變部位,1次/d,7 d為1個療程,每例患者接受4個療程治療。50例對照組患者只采用上述中的西醫外用藥進行治療,治療的方法、所用的劑量、進行的療程等同治療組,并詳細記錄患者的治療情況,整個治療過程結束后5個月隨訪,判定療效。
1.3療效評價和判斷標準
治療前和治療的第4周及療程結束后的第5個月,對患者的主觀癥狀(瘙癢)和客觀癥狀(丘疹、斑塊、皮疹面積、苔蘚化、鱗屑等)進行評分,臨床癥狀和體征按4級評分法:0=無,1=輕度,2=中度,3=重度。各癥狀及體征評分總和即為總積分值,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痊愈:積分下降指數>95%;顯效:積分指數下降為61~95%;好轉:積分下降指數為20~60%;無效:積分下降<20%
1.4統計學方法
對統計數據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患者經治療4周后,結果發現兩組療效相比χ2=0.75,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療程結束5個月后再進行療效比較,發現治療組患者中治愈26例,顯效10例,好轉6例,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有效率,χ2=11.40,P<0.05兩組有效率差異有顯著意義,具體結果可見表1。
表1 治療6個月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療效比較(例)
療程 組別 治愈 顯效 好轉 無效 有效率
4周 治療組 25 10 5 10 80.0%
對照組 20 10 5 15 70.0%
療程結束5個月后 治療組 26 10 6 8 84.0%
對照組 15 10 5 20 60.0%
3討論
神經性皮炎是一種以皮膚苔蘚樣變和劇烈瘙癢為特征的慢性皮膚病,中醫稱之為攝領瘡或頑癬[2],其臨床治療比較棘手,時輕時重,復發率高。傳統中醫學認為其發病機制在于:七情郁結,氣血不暢,體有內熱,灼傷陰血,化燥生風,肌膚失于濡養;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濕不運,蘊久化熱,濕熱內生,熏蒸肌膚;治療上外涂中藥膏劑濕毒清軟膏,養血潤膚,祛風潤燥止癢,清熱化瘀。同時配合0.1%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這是一種l7-雜環類皮質激素,其甾體基本核的9位鹵化(氯化),17位側鏈被2’糠酸替代,21位被氯原子替換,獨特的化學結構提高了療效,不產生腎上腺抑制的副作用,具有起效快、療效好、安全性高、患者依從性好等優點[3]。本研究結果顯示,療程結束5個月后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中西結合標本兼治,可以比單獨應用西醫外用藥膏明顯降低復發率,以解除患者的苦惱。
參考文獻
[1]王建中.368例神經性皮炎分析.皮膚病與性病,2008,30(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