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河流治理方法

河流治理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河流治理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河流治理方法

河流治理方法范文第1篇

摘要 基流匱乏的嚴重污染城市黑臭河流治理是世界性難題。以鄭州市賈魯河為實例,針對城市黑臭河流天然徑流少、河道補給水多為生活及工業廢水、河流生態功能基本喪失等污染特征,本文提出了基于廢水資源化再生利用與水質目標管理結合的基流匱乏型城市黑臭河流的“三級循環、三級控制、三級標準”治理模式;針對水體黑臭問題成因,研發經濟有效的污染控制與治理新技術,實現流域排污總量與環境容量的科學銜接,為解決同類型河流水資源短缺與水質目標的達成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治理模式與途徑,并對我國今屆黑臭河流治理提供了建議。

關鍵詞 城市河流;黑臭水體:賈魯河;治理模式;污染控制

工業企業、城市生活等點源導致河流水體普遍受到耗氧有機物和NH。-N的污染,河流黑臭成為中國河流水環境的首要問題。黑臭河流是河水中污染物厭氧分解釋放的“表象”與“味道”,由于水體流動性差、水體缺氧乃至厭氧條件下污染物轉化并產生NH3-N、H2S、揮發性有機酸等惡臭物質以及鐵、錳硫化物等黑色物質,目前還沒有明確的黑臭河流評價體系。根據國家重大水專項相關研究成果,建議其閾值為:DO(溶解氧)1毫克/升、臭閾值100、透明度25厘米、色度20,當其中任意一個指標值超過閾值時,則可判定其為黑臭水體。生態基流是維持河流生態系統運轉的基本流量,因河道筑壩、渠道化、硬質化,極端降水事件增多,導致壩下長期無水、河道不能蓄水、河道長期干旱,這些河流為基流匱乏河流,它們主要承接污水處理廠廢水、農田尾水與農村生活污水。由于其易污染、水體流動性弱、環境容量小、自凈能力差等特點,很容易導致水體溶解氧的大量消耗,造成了水體缺氧而呈黑臭狀態。近幾十年來,黑臭水體的范圍和程度不斷加劇,在全國大部分城市河段中,流經繁華區域的水體絕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各大流域的二級與三級支流的黑臭問題更加突出,且劣化程度逐年提高,已成為我國許多大、中城市共同存在的污染問題,嚴重影響居民生活、城市形象和生態環境。

2015年4月,國務院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對黑臭水體的治理提出明確要求: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目前國內外黑臭河流的治理模式,多采用直接治理技術,主要針對河流本身的問題,采取物理法、化學法、生物一生態或新組合工藝等進行治理。國內外對黑臭河流的治理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建立了相關的水質指數關系式以及預測模型等基礎理論研究。

根據國家重大水專項“十一五”淮河項目研究成果,本文以淮河流域的鄭州重污染城市河流——賈魯河為例,探討基流匱乏型城市黑臭河流治理模式及其主要技術方法

賈魯河水體污染狀況

淮河是國家“九五”開始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曾因水污染事故頻發而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2014年國家環境質量狀況公報數據表明,淮河干流水質全年都在Ⅳ類以上,但以黑臭河流為主的劣V類水體超過23%。以河南省為例,60條河流中,除5條斷流外,其余55條有34條河流已經喪失了城市一般景觀功能,已經成為或即將成為“黑臭”河流,位于淮河上游基流匱乏的二級支流賈魯河為其中的典型代表。

賈魯河全長246千米,流域面積5896平方千米,占淮河流域的1/49,而污染負荷卻占1/9,是淮河流域面積最大、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素有“欲治淮河,必先治賈魯河”之說。受自然因素所限,賈魯河天然徑流缺乏,多年平均徑流量4. 51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速14.6立方米/秒,年最大徑流量15. 72億立方米,年最小徑流量1. 512億立方米,河道補給水基本為鄭州、開封及下轄區縣排放的污水,占河流總水量的80%; 2007年污水處理率僅67.5%,廢水回用率不足5%,自凈能力差,大多數控制斷面水質為劣V類,無法達到水功能區劃和河流生態所要求的水質標準;2008年賈魯河陳橋斷面的COD為75.4毫克/升,NH3-N為30.0毫克/升,水生態系統完全崩潰,是名副其實的“黑臭河流”,成為制約淮河流域水質整體改善的重大瓶頸。

賈魯河的“三級循環、三級控制、三級標準”治理模式

賈魯河流域一方面集中反映了淮河污染的嚴重性;另一方面作為淮河上游最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2005年以來,其水污染控制工作得到了國家、河南省及鄭州市的高度重視,通過提高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和出水水質要求,深化工業污染防治等措施,使賈魯河流域水質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依然不能滿足《河南省水環境功能區劃》Ⅳ類水體要求。在現有廢水處理工藝技術水平下,流域內城市污水和工業企業廢水全部達標排放,也很難保障賈魯河水質達標。

國家水專項“十一五”課題“賈魯河流域廢水處理與回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提出了基于廢水資源化再生利用與水質目標管理結合的基流匱乏型重污染河流治理的“三級循環、三級控制、三級標準”模式(圖1),該模式通過工業與工業園區廢水處理與資源化、能源化利用,形成點源一區域一流域的“三級控制”;并以“行業間接排放標準、區域排污標準、流域排污標準”的“三級標準”為管控手段,使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逐級凈化處理與資源化能源化利用;通過構建“工業園區(企業)內部廢水循環利用一區域污水再生利用一流域水資源生態利用”的水資源“三級循環”再生利用技術體系,實現廢水資源最大限度的再生利用,維持了河流的基本生態流量,保障河流水體達到水生態功能區劃的水質目標,實現流域環境容量與排污總量的科學銜接。

基流匱乏型黑臭河流治理的主要技術方法

基流匱乏型重污染黑臭河流治理是世界性難題,技術減排仍是黑臭河流治理的重要手段。針對賈魯河流域污染的特點,以“點一線一面一管”相結合的原則,建立了支撐“三級控制”的典型行業水污染控制、城市混合污水深度處理和尾水生態凈化處理與修復等關鍵技術體系,覆蓋了流域典型行業、城鎮生活和區域尾水等主要污染源的控源減排。

典型行業水污染控制方面,研究并應用了基于兩級分離內循環厭氧為核心的生物制藥廢水處理技術、生物制藥廢水雙膜(UF+RO)深度處理分質回用技術、毒害污染物識別與處置技術、工業園區綜合廢水生物強化處理技術、工業園區污水廠生化尾水深度處理與回用技術、工業園區先進管理技術。采用基于兩級分離內循環厭氧為核心的生物制藥廢水處理技術、生物制藥廢水雙膜(UF+RO)深度處理分質回用技術,為高濃度生物發酵制藥有機廢水的能源化、資源化處理提供系統集成創新技術。針對一般性工業園區典型污控技術、工藝以及設施應用效果及運行管理現狀,基于重點污染物總量減排、特征因子達標排放和生態健康風險控制要求,通過“物化一生化一物化”技術集成優化,構建“生化預處理、生物強化處理、尾水深度凈化”技術體系,顯著提高了污水廠主體處理系統的納污能力、抗沖擊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通過增加特征污染物排放標準和引入生物毒性評價標準,形成了以“接管企業間接排放標準、園區污水廠綜合排放標準、工業衛生再生利用標準”為核心的長效管理和評估體系。

城市混合污水深度處理方面,研究并應用了混合型城市污水高效脫氮除磷集成技術和城市污水達Ⅳ類水質深度處理集成技術。針對賈魯河流域生化尾水COD、TN、TP難以穩定達到一級A標準,采用“水解酸化+氧化溝十新型混凝過濾”深度凈化技術集成以實現強化脫氮除磷,增強對工業廢水復雜污染物的適應能力和抗沖擊能力,保障出水穩定達到一級A標準。針對賈魯河流域高質量再生水的要求,采用以新型磁性微球樹脂為核心的脫色技術及強化混凝過濾為核心的除濁技術;通過對城市污水生化尾水進行樹脂吸附處理,實現對尾水的高效脫色;通過強化混凝,可實現濁度的有效去除,通過調節混凝條件,滿足不同濁度要求。經新型磁性微球樹脂及強化混凝過濾的集成深度處理與回用技術處理后,出水主要指標不僅達到國家《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 一級A標準、《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觀環境用水水質》(GB/T18921-2002)要求,主要指標還滿足地表水Ⅳ類水質標準要求,拓展了再生水的應用范圍。

尾水生態凈化處理與修復方面,突破了高效穩定人工濕地技術、表流型和潛流型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的耦聯技術、近自然河道污染生態削減技術、近自然人工灘地一土壤側滲聯合凈化技術。基流匱乏型黑臭河流主要來水為經過深度處理的城鎮污水和工業廢水、COD和NH3-N的濃度遠高于地表水V類水質、難以通過一般的地表生態凈化處理手段達到水功能區劃要求等特點,需要構建重污染河道水體凈化的強化與修復技術。高效穩定人工濕地技術將鐵屑與濕地基質(粉煤灰、爐渣、碎石)等常用人工濕地基質混合,形成內電解微循環,促進城市與工業尾水中難降解污染物降解、轉化,使得COD、NH3-N去除率比對照高出30%以上,TP去除率高出20%以上。表流型和潛流型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的耦聯技術將潛流型、表流型的人工濕地系統進行串、并聯,運用間歇式進水的方式將兩種類型人工濕地系統進行優化組合,發揮了單項技術的優勢,實現了互補,達到提高COD、TN和TP綜合去除的效果,也有效地減少濕地的堵塞。

“三三三”流域治污模式應用實例及實踐成效

經過5年多的實踐,在“三級控制”方面,通過上述關鍵技術的研發與示范推廣,建成了河南拓洋制藥廢水處理、五龍口混合型城市污水深度處理與回用、賈魯河生態凈化工程等5項示范工程。在“三級標準”應用方面,基于水質目標管理,建立了環境容量與總量控制相結合的小流域間接排放標準,并在賈魯河、雙洎河等子流域得到推廣應用;制定了發酵、制藥等流域重污染典型行業污水排放標準,并初步探索了基于河流生態健康保障的流域功能與生態健康標準。在“三級循環”應用方面,實現企業內部中水循環利用、區域尺度尾水綜合利用,流域范圍河道生態補給利用。

通過“三三三”模式的綜合應用,在賈魯河流域削減COD l.1萬噸/年和NH3-N 1000余噸/年,相關技術在流域內近20家企業得到推廣應用,直接經濟效益2500余萬元/年;建成賈魯河生態凈化工程18.5千米,處理水量20萬立方米/天,削減COD 49%、NH3-N 76%和TP 36%,透明度增加85%,河流出現黃河鯉魚等土著種,水生態質量顯著好轉。實現大王莊主控斷面2014年COD 23. 37毫克/升和NH3-N 2.05毫克/升,基本達到了“水清岸綠、鳥鳴魚戲、人水和諧”的景觀。2015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欄目對賈魯河的水質改善作了專題報道。“三三三”流域治污模式也從側面被實踐證明了是根治黑臭河流切實可行的系統治污模式。

基流匱乏型黑臭河流治理建議

加強河流黑臭評價標準研究

水體黑臭評價作為一種特殊的水質評價,目前在國內外尚無確定性的專門評價方法和標準,直接影響到黑臭河流的治理工作。比對國際標準,現行的水質Ⅳ類、V類標準缺少透明度、嗅殊、葉綠素、特征污染物等評價指標。在水質常規指標中,DO作為單一臨界指標法中使用的判別指標,是判別水體黑臭的關鍵指標。但由于導致水體發黑發臭的因素很多,其值受到河流地理位置、水文水利條件、周邊物理環境以及物理化學性質的影響,因此加強黑臭河流評價的綜合指標體系研究,可為更科學的提出治理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加強控源減排嚴格控制各種污染源

黑臭河道整治的關鍵是截污治污,否則不能從根本上改善水質。解決水體黑臭、提高DO的主要技術途徑包括河流水文條件改善、COD控制、NH3-N控制。其中NH3-N已成為各大流域主要耗氧污染物,是未來河流水質的重點控制指標。完善與推廣基于流域水質目標管理的基流匱乏型重污染河流“三三三”治污模式,抓住城市生活污水、典型工業行業、農業面源污染等重點污染源,形成基流匱乏型黑臭河流“控源減排”成套技術。加強市政污水管網建設,盡可能地將污水納管后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再排放,嚴格控制進入河道的各種污染源。

提高廢水深度處理與回用

水的流動性差是基流匱乏型黑臭河流形成的關鍵原因。城市污水通過凈化作為缺水城市水源補充是一個主流方向。基流匱乏型河流一方面受河流自然凈化能力不足影響,另一方面農灌及河道補水需求旺盛也是造成其基流匱乏的原因。進一步提高廢水處理深度、提高水的處理率與回用率、加強生態凈化是解決基流匱乏型河流水資源短缺問題、實現污染減排與水質達標的必要措施。應該加強基流匱乏型河流“生態調水”和“尾水深度凈化”,并以河流環境容量推算污染物受納總量、污染物排放限值等控制標準,利用再生水作為河道補水并構筑生態水系改善河流水文條件。

加強流域生態風險評價研究

基流匱乏型河流其生物毒性及安全性越來越受到關注。健康的生態系統是穩定的和可持續的,在時間和空間上,能夠維持它的組織結構和系統內部的調節。生態風險評價是評估由于一種或多種外界因素導致可能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不利生態影響的過程。城市工業混合尾水對斑馬魚有顯著的內分泌干擾毒性和遺傳毒性,經生態凈化處理能有效削減水體中30%~40%的內分泌干擾毒性和40%~60%的遺傳毒性。需加強重點行業企業和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有毒有害物質排放的生態風險評價,同時加強生物修復技術使用的區域環境生態風險評估方法、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研究。

強化水質目標管理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河流治理方法范文第2篇

【摘要】 留置導尿并發癥主要有導管伴隨性感染,尿道損傷、膀胱功能損傷、導尿管表面結晶形成、患者角色適應不良。對策:合理有效的預防尿路感染和結晶,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技能,減少膀胱功能損害,減少護理并發癥,提高患者生命生活質量。

【關鍵詞】 導尿管 留置 并發癥 護理

留置導尿是在導尿后將尿管保留在膀胱內引流尿液的方法,廣泛應用于麻醉、手術后及危重患者,是臨床上常用的侵入性護理操作,若發生留置導尿并發癥可直接影響患者預后,現對留置導尿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作如下綜述。

1 導管伴隨性尿路感染

1.1 導管伴隨性尿路感染是一種常見的院內感染,據報道,國內醫院感染中,尿路感染占20.8%-31.7%,其中37.3%-56.0%為導管伴隨性尿路感染[1]。在留置尿管的人群中,有2%-4%的患者發生菌血癥和敗血癥,病死率高達13%-30%。導致導管伴隨性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有:①長時間留置導尿及操作損傷。②尿道口細菌定植,⑦導尿管與集尿袋連接不良。

1.2 女性尿道短,女性比男性發生導管伴隨性尿路感染率高,所以縮短住院時間及留置尿管時間,可有效地預防導管伴隨性尿路感染的發生。由于男性患者導尿難度大于女性,插管的角度掌握不好而刺激、擦傷尿道黏膜,破壞其自然防御屏障。為細菌的侵入提供條件[2]。提示操作者應選擇粗細適宜的導尿管,熟悉男性解剖特點,切忌粗暴操作,對因各種原因引起的尿道狹窄或前列腺肥大者最好請專科醫師指導操作。

1.3 臨床實踐證明,由于細菌耐藥性及藥物不良反應限制了常規長期使用抗生索,所以預防的主要環節是防止尿道口細菌的定植,0.5%碘伏對常見外陰污染菌有良好的殺菌效果。由于排泄物、被褥或內衣隨時污染尿道口及周圍黏膜,除2次/d的外陰清洗消毒外,將消毒敷料持續置于尿道外口。保持尿路系統的密閉,可有效地減少導管伴隨性尿路感染的發生。

2 膀胱功能損傷

2.1 膀胱功能損傷臨床表現為拔除尿管后出現尿失禁,尿頻、排尿困難,甚至再次發生尿潴留。膀胱具有貯尿和排尿的雙重功能,當某些疾病或手術等原因需留置導尿管時,臨床常采用開放引流和定時間歇方法,上述兩種方法不同于正常排尿模式,開放引流使本應間斷的排尿活動,變成了與腎臟產生尿相應的連續過程,膀胱貯存功能廢用,排尿反射中斷,膀胱呈空虛狀態,使其逐漸順應了有尿即流的。惰性狀態”[3],拔管后不能及時建立主動排尿意識。而定時間歇,不能因人而宜地掌握膀胱充盈速度及排尿間隔時間,尿液隨壓力差作用流出,患者難以產生排尿感覺,不能充分訓練膀胱功能。

2.2 時要提醒患者有意識排尿,產生排尿感或排空感.使排尿模式與正常排尿相似,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得到繼續發揮作用。在膀胱充盈時拔尿管,其拔管后排尿過程順利,排尿量也不受影響,可有效地保護膀胱功能。為防止拔管后尿潴留發生,促進自主排尿,在拔除尿管前經尿管直接將消毒后的開塞露注入膀胱內,可使膀胱內逼尿肌收縮,引起排尿反射促進排尿,并能解除尿道擴約肌的水腫[4]。

2.3 昏迷及截癱患者早期的膀胱功能訓練,對提高其生活質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根據膀胱充盈情況每2h1次,3d后改為3-4h1次,持續至拔除尿管,每次前壓迫膀胱,通過壓尿建立患者的排尿反射,維持膀胱肌肉的正常張力,避免形成攣縮性膀胱。

3 導尿管表面結晶形成

留置導尿管表面的晶體易導致尿路感染,拔管時還易損傷尿道粘膜,因此。多飲水、多排尿,可有效達到機械性“內沖洗”,預防尿路感染和導管表面結晶形成的目的。

4 患者角色適應不良

4.1 一些患者因病情需要,不但住院期間需留置尿管,而且會帶管出院。患者若角色適應不良(角色強化或角色缺如等),不能正確管理留置尿管,會對患者的康復及生活質量造成影響。

4.2 我們要通過有計劃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屬了解留置導尿的目的、意義,掌握有關的護理方法及注意事項,調動患者在實現自我健康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讓患者盡快適應角色變化,提高其生命質量。

5 護理

加強護士責任心,了解不當操作造成不良后果的嚴重性,熟練操作技術。插導尿管前應做好心理護理;病情允許,請患者導尿前不要排空膀胱。應根據患者的體型、年齡,了解有無尿道畸形,前列腺增生、肥大等,插管前常規檢查導尿管氣囊充液,回抽液體情況,有無漏液、破損,以及尿管是否通暢,以免因質量問題造成氣囊破裂致尿道黏膜損傷[5]。

一般情況下,導尿前用0.5%碘伏作劑涂抹于導尿管外壁,從尿道口灌入2~5ml,其表面活性劑能在尿道黏膜表面與導管形成薄膜,起功能,如有前列腺增生肥大者,年齡偏大者,可用5%利多卡因注入尿道口,或用利多卡因凝膠代替涂抹導尿管,都可在插管時明顯減輕患者痛苦,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

護士應熟練掌握導尿操作規程,嚴格無菌技術。插管時應動作輕柔緩慢,多與患者交流,禁忌來回抽動,遇到阻力時輕微改變方向,用手指在會觸摸到尿管前端,輕輕加壓引導進入后尿道,也町在尿管后端接表麻或劑注射器邊插邊往入易于成功;插管見尿液流出后再插入5~l0cm大多5cm為適合,方可充盈氣囊,避免因氣囊末完全送入膀胱,充盈的氣囊嵌在尿道中至尿道損傷。

導尿管韶置期間,應告知患者翻身時避免過度牽拉,排便時腹部不能過度增加腹壓;集尿袋中的尿液不能過滿;注意集尿袋不能高于膀胱;不能自行拔管等以免引起尿道黏膜損傷出血和繼發尿路感染,對有神志不清煩躁不合作者,應適當約束,使患者及家屬積極配合,避免并發癥發生。

導尿管成功留置后,認真記錄導出尿的顏色、量、性狀,注入氣囊的液體量,以供拔管時查閱;保留尿管期間,保持引流通暢,防止尿管扭曲受壓,維持密閉引流,做好患者基礎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床單尤清潔干燥無渣屑;每日用0.5%碘伏擦洗尿道口2次,每天更換集尿袋1次,每2周更換尿管1次,病情允許下盡量多飲水每天2000ral左右,可口服碳酸氫鈉片,以增加尿量堿化尿液作用,防止尿垢附著[6];必要時每天做一次膀胱沖洗,護十應經常巡視病房,觀察引流情況,尿管固定情況,并詳細記錄尿量、氣味、顏色、性狀,幫助鼓勵患者多做膀胱區按摩,促進膀胱肌力恢復;根據病情,拔管前2天每2~3小時間歇1次,訓練和改善膀胱收縮功能,盡早拔管,使患者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預防尿路感染。減少膀胱功能損害,持續的健康教育,使患者盡快適應角色轉變,通過學習提高自我護理的能力,可有效地預防留置導尿并發癥。

參 考 文 獻

[1] 霍紅旭,蔡文清.導尿管伴隨尿路感染及其防治[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1998,1 3(9):384-385.

[2] 許芬,李樂華.留置導尿發生菌尿癥的相關因素研究[J].護理學雜志,1997,12(2):67-69.

[3] 鐘小蓉,鄧朝秀.方法對留置導尿管患者膀胱功能影響的觀察[J].中華護理學雜志,1996,31(6):327—329.

[4] 姚雷安,劉迎春.留置導尿管拔除前注入開塞露預防尿潴留的臨床觀察[J].中華護理學雜志,1998,33(10):598?599.

河流治理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變電站;直流系統;接地危害;處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TM63 文獻標識碼:A

1.變電站直流系統接地的產生

1.1直流系統接地的概念

直流電源是帶極性的電源,分電源正極和電源負極,電力系統交流電源有一個“地”的重要概念。為了系統的安全,變電站和發電廠所有設備的外殼都會牢牢接在這個“地”上,并且希望其阻抗越低越好。而直流電源的“地”也不是實際接地,當直流電源系統正極或負極對地的絕緣電阻值降低到某一規定的定值時,我們就說直流系統有正接地故障或負接地故障。

直流系統分布支路很多,負荷涉及面廣,會由于環境和氣候的變化而引起電纜老化、接線端子老化、元件損壞以及設備本身等問題,從而使某些絕緣薄弱元件絕緣水平降低,甚至絕緣破壞造成直流接地。并且運行的時間越久,接地的可能性就越大。直流系統接地一般分以下幾種類型:(1)電纜、設備、元器件老化造成的絕緣水平下降,特別是在遇到大雨、濃霧等特殊天氣就會引發直流系統接地,天氣好轉時可能會消失;(2)設備檢修或改造施工等原因造成直流系統回路線頭松動、脫落并碰觸金屬外殼,造成直流系統接地;(3)變電站二次裝置燒毀等情況引起直流系統接地,這類情況通常伴有保護動作,比如開關拒跳、拒合以及焦糊味等情況。

1.2直流系統接地故障產生的原因

直流系統發生接地故障是有多種原因引起的,但總結起來主要就是人為和自然兩方面的因素。人為因素如工作人員在二次回路帶電工作,使直流電源碰到接地部分:人為的機械力造成電纜損傷,使帶電芯線與屏蔽層碰到一起。如果是直接接地還比較容易發現,但像芯線絕緣損傷等不一定會立即發出接地信號,在天氣發生變化或是濕度增大時就可能引起接地。此外,在改造、檢修過程中接錯電纜芯號,使電纜一端接直流電源,另一端作為備用芯而不作任何保護處理,一旦備用芯碰到設備外殼,也會造成接地故障。

自然因素如設備質量不良,直流系統絕緣老化等可能引發接地;雨天或霧天導致室外的直流系統絕緣降低可能引發直流接地;室外斷路器電纜其保護鐵管中容易積水,時間長了可能造成接地;變壓器的非電量回路,因變壓器滲油或防水不嚴造成絕緣損壞引發按地;設備端子受潮或積有灰塵等造成絕緣降低引起接地;斷路器的操作線圈、電笛、電鈴等,若引線不良或線圈燒毀后絕緣破壞引發接地。

2.變電站直流系統接地故障的處理原則

(1)處理故障過程中嚴禁二次回路有人工作,查找和處理必須由兩人及以上同時進行,處理時不能造成直流短路和另一點接地,造成故障的進一步擴展。要做好具體的安全措施,避免在處理過程中造成保護誤動作。

(2)故障判斷先微機后人工、先外后內、先次后重、先信號再控制。也就是在故障處理時要先根據直流系統的絕緣監察裝置查詢到的故障支路去檢查。如果沒有絕緣監察裝置或發現絕緣監察裝置提供的判斷有誤則再人工進一步查找。故障點查找的范圍一般先考慮室外,因為室外受環境的影響比較大,室外排除了再找室內。在回路方面先檢查對安全影響較小的信號回路,然后才是控制回路,采用拉回路的方法時,要先拉次要的負荷回路,再拉重要回路。

(3)順停法拔插直流熔斷器或者空氣開關時應經調度同意,并且要避免在高峰負荷時進行。

3.變電站直流系統接地故障的處理

3.1處理方法

3.1.1利用絕緣監察裝置判斷

變電站的直流母線一般分為兩段,每段母線上都裝有微機型絕緣監察裝置。直流系統正常工作時,裝置數字顯示母線電壓,監測直流系統正、負母線絕緣狀況。當直流系統發生接地時,裝置自動啟動報警之后產生低頻信號,由正負直流母線平衡對地注入直流系統,再通過安裝于每一支路上的傳感器接收這一低頻交流信號。CPU對各條線路所采集信號電流進行分析,判斷出故障線路號及接地電阻值,完成自動選接地線的功能。

3.1.2利用拉路法進行判斷

直流系統發生一點接地之后,絕緣檢測裝置就會發出報警信號。運行及維護人員要盡快檢測出接地點的具置,并予以消除。利用微機型絕緣監察裝置可以確定出接地點所在的直流饋線回路。對于沒有設置能確定接地點所在饋線回路絕緣檢測裝置的直流系統,當出現一點接地故障之后,工作人員首先要縮小接地點可能所在的范圍,即確定哪一條饋線回路發生了接地故障。確定接地點所在直流饋線回路的具體方法是“拉路法”。

拉路法就是指依次、分別、短時切斷直流系統中各直流饋線來確定接地點所在饋線回路的方法。當切除某一回路時故障消失,則說明故障就在該回路之內,繼續運用拉路法,就可以進一步確定故障在此回路的哪一支路當中。例如,斷開直流屏主控控制回路熔斷器,絕緣監察裝置“接地”信號消失,就說明故障在此回路中。

查找接地故障前,要充分了解情況。如運行有無異常現象、回路有無工作以及天氣情況等。在具體查找時,要按照先信號和照明部分后操作部分,先室外部分后室內部分的原則。在切斷各專用直流回路時,切斷時間不得超3s,不論回路接地與否都要合上。若直流失電可能引起保護及自動裝置誤動,在切斷前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當發現某一專用直流回路有接地時,應及時找出接地點,盡快消除。

當用拉路法找不出接地點所在饋線回路時,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1)接地位置可能發生在充電設備回路中、蓄電池組內部或直流母線上;(2)直流系統采用環路供電方式,而在拉路之前沒斷開環路;(3)全直流系統對地絕緣不良;(4)各直流回路互相串電或有寄生回路。

3.2查找步驟

3.2.1定位到總路空氣開關

目前直流屏上都安裝有微機直流絕緣檢測儀,發生直流接地時,絕緣檢測儀會報出是正極還是負極接地、接地電阻是多少,隨后會報出接地支路號,根據支路號就可將接地點定位到總路空氣開關。如果絕緣檢測儀(絕緣監察裝置)沒有選線功能,只有對總路空氣開關進行拉路尋找確定總路空氣開關。

3.2.2定位到分路空氣開關

用內阻不高于20000Ω/V的萬用表或電壓表在直流屏監視接地極母線對地電壓。根據現場標示和相關圖紙,找出總路空開下級串接的所有空氣開關(或熔斷器),按照先信號后控制、先室外后室內的原則排出拉路順序。

3.2.3找出接地的確切位置和準確原因

定位到分路空開后,已沒有空氣開關可拉,接地點的進一步分區和判斷只有依次解開控制室到場地直流電纜芯線。每解開一根電纜,就用搖表在端子排測量接地極對地絕緣電阻,若絕緣恢復,則接地點在本電纜和電纜對側回路之內。若解開所有電纜前絕緣仍沒有變化,則接地點位于保護屏內部。按上述方法解開電纜芯對回路進一步分段,搖測絕緣,再仔細察看,反復觸摸,直至查出接地點。

4.結束語

變電站的直流系統為控制、保護、信號和自動裝置提供電源,在變電站中各種重要設備所使用的電源也都是直流電源,所以供電的安全與否對于整個變電站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變電站安全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前提,在簡要介紹了直流系統接地定義的前提下具體分析了直流系統接地的可能原因和較為嚴重的后果,并給出了相應的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希望能對以后的工作具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河流治理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多發性骨髓瘤;VAD方案;沙利度胺;干擾素

VAD regimen combined with thalidomide and interferon in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

QIN Fu li,GUO Zhi qiang.The Central Hospital of Zheng Zhou City,Zhengzhou 45000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ofVAD regimen combined with thalidomide and interferon in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Methods 17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were administrated with VAD regimen combined with thalidomide and interferon.The initial dose of thalidomide was 100 mg/d,then increased 50 mg per week till 200 mg/d.The dose of interferon was 3×106 μ/d.The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was classified into partial remission,stabilization and prog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peripheral blood counts,serum M protein,and bone marrow myeloma cells.Results The total efficiency rate was 82.35%(14 cases of partial remission).The main side effects were sleepiness,constipation,dizzy,bradycardia and fever,which all were tolerable.Conclusion The merits of VAD regimen combined with thalidomide and interferon in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 are significant response rate,less side effects,good tolerance and safety.It is worthy for clinical investigation and widespread generalization.

【Key words】 Multiple myeloma;VAD regimen;Thalidomide; Interferon

多發性骨髓瘤(MM)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漿細胞克隆增殖性疾病,國內外采用VAD 方案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血管生成抑制劑沙利度胺是近年來治療MM 的研究熱點;干擾素抑制瘤細胞生長增殖,刺激NK細胞活性,可提高化療緩解率。本科采用VAD 方案聯合沙利度胺和干擾素治療初發和復發難治的多發性骨髓瘤17例,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文中所有病例均為本院2003年8月至2007年10月住院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全部均經臨床、血清蛋白電泳或免疫電泳、X 線檢查、骨髓檢查等確診,均符合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標準[1]。所有病例均按Durie Salmon 分期標準進行分期。本組病例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最大年齡78歲,最小年齡42歲,平均65歲。IgG型8例,IgA型3例,IgD型2例,IgM型1例,輕鏈型3例。臨床分期:ⅢA期15例,ⅢB期2例。臨床病程2~52個月,初發9例,8例為復發難治。既往治療史:8例復發難治病例曾用過MP(馬法蘭+ 強的松)方案、VAD方案2~6個周期。9例初發均為首次治療。合并癥:有合并癥的8例,其中糖尿病1例,高血壓病3例,肝炎后肝硬化1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4例(其中2例既有高血壓病又有冠心病)。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應用VAD 方案聯合沙利度胺和干擾素治療。具體方法為:長春新堿(VCR)0.4 mg,靜脈注射;阿霉素(ADM)10 mg,靜脈滴注;地塞米松(Dex)20 mg,靜注,2次/d,均為第1~4天;21 d為1周期。同時口服沙利度胺片,起始劑量100 mg/d,每周增加50 mg,直至劑量加至200 mg/d。(若患者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則減量,如果能耐受則一直服用維持量200 mg/d)。干擾素300萬U皮下注射,隔日一次,持續應用。同時注意對癥處理。

1.3 毒副作用觀察 每天認真詳細了解患者的毒副反應,如嗜睡、頭痛、頭暈、便秘、四肢麻木、下肢水腫、發熱、心率等,并作詳細記錄。患者每周查血常規2次,每3周檢查一次免疫球蛋白、肝腎功能、LDH、β2微球蛋白、骨髓象、心電圖等。

1.4 療效判定 根據國際骨髓瘤工作組2006年制定的統一療效標準[1]。療效判定標準分部分緩解、疾病穩定和疾病進展。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療效 17例患者中部分緩解14例(初發8例,復發難治6例),疾病穩定2例(復發難治2例),疾病進展1例,總有效率82.35%。治療前后結果比較見表1。

2.2 毒副反應 大部分患者都有輕中度的不良反應。其中嗜睡12例,便秘8例,頭暈3例,頭痛1例,指、趾麻木7例,感染2例(均為肺炎),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例,竇性心動過緩3例,不完全性腸梗阻1例。1例患者在第2療程結束時發生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不完全性腸梗阻及嚴重竇性心動過緩,給予相應治療好轉。所有病例均無治療相關死亡。

3 討論

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化療,多年來治療的標準方案是口服馬法蘭和潑尼松(MP 方案),但目前馬法蘭市場上不易買到,限制了使用。VAD 方案對45%~66%的難治病例有效,且對骨痛改善明顯,是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較佳方案。但治療過程中有很高的耐藥率。為了提高療效,人們不斷探索新的治療方案和尋找新的藥物。沙利度胺是老藥新用,對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有重要作用,單用或聯合用藥均表現突出[2 4]。作用機理可能有:①抗腫瘤血管的生成:血管新生與腫瘤的生長、擴增和轉移直接相關,沙利度胺可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介導的血管新生;②抑制整合素的表達;③抑制TNF α 的合成,減少IL 6 的產生;④調節免疫活性細胞;⑤引起細胞凋亡。沙利度胺最常見的毒副作用為嗜睡、乏力、便秘、頭暈、周圍神經系統病變,還有少數患者出現甲狀腺功能減低、竇性心動過緩等。不良反應嚴重時需要減量或停藥。在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基本是可逆的,其不良反應隨劑量增大而遞增。干擾素的主要作用是:①抗腫瘤和病毒,可直接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增加細胞表面MHC抗原的表達,并可直接解除某些腫瘤細胞的分化障礙;②增強機體抗腫瘤的免疫反應;③誘導產生其他細胞因子,增強NK細胞的細胞毒活性;④改變機體和腫瘤間的相互關系,可抑制旁分泌生長因子,抑制腫瘤的血管生成,并分解色氨酸,從而產生抗腫瘤作用。不良反應主要是發熱、疼痛等,對癥處理后可耐受。本組17例患者中經過2個周期的VAD 聯合沙利度胺和干擾素的方案治療后,部分緩解14例(初發8例,復發難治6例),疾病穩定2例(復發難治2例),疾病進展1例,總有效率82.35%。治療前與治療后的比較,血紅蛋白明顯上升,血清M 蛋白和骨髓中的瘤細胞均明顯下降,有統計學差異。本組病例中出現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毒副反應,其中嗜睡12例,便秘8例,頭暈3例,頭痛1例,指、趾麻木6例,感染2例(均為肺炎),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例,不完全腸梗阻1例,竇性心動過緩3例。其中1例患者在第二療程結束時發生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不完全性腸梗阻及嚴重竇性心動過緩,給予相應治療好轉,這可能與個體差異有一定關系。筆者經過臨床實踐,對于用VAD幾天可暫停沙利度胺片,同時注意飲食,可減輕不良反應;對于既往有心律失常的患者,特別是有竇性心動過緩或傳導阻滯的,服用沙利度胺片一定要密切觀察心率和心電圖。

本研究發現,VAD 方案聯合沙利度胺和干擾素治療MM能提高MM的緩解率,且毒副作用可耐受,可推廣應用于臨床。特別是對于復發難治的患者需要進一步大批臨床觀察,以進一步積累臨床經驗。Offidani M[5]等觀察了沙利度胺聯合地塞米松對于緩解后維持治療的影響,因為MM存在相當的復發率,對于緩解后維持治療也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科學出版社,232 235.

[2] 裝仁治,馬俊霞,劉旭輝,等.反應停治療難治復發多發性骨髓瘤療效觀察及其對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臨床血液學雜志,2007,20(4): 206 209.

[3] 黃力君,齊振華.沙利度胺聯合蒽環類藥物治療復發和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近期臨床療效觀察.臨床內科雜志,2007,24(2):122 123.

河流治理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沙利度胺;聯合化療;多發性骨髓瘤

[中圖分類號] R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4(a)-051-01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一種起源于骨髓單克隆漿細胞的惡性增生性腫瘤疾病,好發于老年人,其發病率呈逐漸增高的趨勢,占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10%,目前通過化療還不能治愈。既往以MP、M2方案治療為主,但完全緩解率較低,約占5%,而VAD方案完全緩解率較高,約占30%,但完全緩解持續時間短。自沙利度胺(Thd)治療MM以來,MM 療效有所改善,本文總結本院2004年1月~2009年1月T-VAD聯合化療12例,取得較好療效,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例MM患者,男8例,女4例,年齡45~70歲,中位年齡53歲。臨床方案分期:Ⅱ期7例,Ⅲ期5例;IgA型8例,IgG型4例。其中初治患者10例,占18.3%;復發及難治患者2例,占16.7%。診斷標準根據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2版[1]臨床表現,癥狀為腰痛11例,占91.6%;貧血5例,占41.6%;蛋白尿3例,占25.0%;反復感染6例,占50.0%。

1.2 治療方法

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應用T-VAD方案,長春新堿(VCR)0.4 mg/d加入5%葡萄糖500 ml,持續靜脈滴注約6 h,第1~4天;阿霉素(ADM)10 mg/d,加入0.9%氯化鈉溶液500 ml,持續靜脈滴注6 h,第1~4天;地塞米松40 mg口服,第1~4天,20 g 第9~12天、第17~20天。28 d為1個療程,同時口服沙利度胺100 g/d,每晚1次口服。若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應減量,維持治療3個月后進行評價,化療時應作預處理,減輕惡心反應,應用甲磺酸托烷司瓊、泮托拉唑或奧美拉唑預防胃黏膜損傷,治療期間有感染者,應給予抗生素治療。若白細胞減少

2 結果

2.1療效判定及不良反應評價標準

監測血紅蛋白、肝、腎功能、每月隨訪骨髓象漿細胞比例,同時觀察臨床癥狀和體征,按國內MM方案療效標準[1],接受治療的12例MM中3例完全緩解(CR)(骨髓內漿細胞≤5%)、5例部分緩解(PR)(骨髓內漿細胞≥30%、骨髓內漿細胞數目減少≥50%)、3例進步、1例無效,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為66.6%,總顯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進步)為91.6%。

2.2 不良反應觀察

12例患者無因嚴重并發癥而出現死亡,感染7例,其中肺部感染5例,1例嚴重肺部感染(因該患者有原發病糖尿病),經合理抗生素治療,嚴格控制血糖,感染均好轉。因口服地塞米松出現血糖增高,達到繼發性糖尿病標準,給予口服降糖藥或應用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理想,待地塞米松停用后,停用降糖藥,血糖也恢復正常。其他不良反應還有乏力(100%)、嗜睡(65%)、指端麻木(30%)、便秘(20%)、雙下肢水腫(17%),考慮與地塞米松水鈉潴留有關,并有可能與低蛋白血癥及服用沙利度胺有關。

3 討論

MM給予傳統化療緩解后持續時間較短,不良反應大,特別是多次化療后,骨髓瘤細胞大多出現多藥耐藥導致治療效果不滿意。1999年,Singhal等[2]首先報道沙利度胺(Thalidomide,商品名:反應停)治療復發及難治性MM取得滿意療效,且不良反應小。其治療MM的主要機制包括[3-7]:①直接作用于骨髓瘤細胞或骨髓基質細胞抑制其生長;②抑制骨髓瘤細胞或骨髓基質細胞間的黏附,改變腫瘤細胞的生長、生存和耐藥;③抑制促進骨髓瘤細胞生長和生存的細胞因子的分泌或降低其生物活性(IL-6、IL-1B、IL-10、TNF-α);④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及基礎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b-FGF-2)的活性和骨髓血管新生;⑤免疫調節作用,誘導Th1細胞反應并產生INF-γ和IL-2。VAD方案優點[8]:①完全緩解率高達30%,有效率高;②起效快,大部分患者可在2個療程達到預期療效;③不影響腎功能,但是緩解期不持久。本組實行VAD方案聯合沙利度胺治療MM,總顯效率為91.6%,取得較滿意療效,此方案耐受性好,給藥方便,經濟實用,療效明確,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373-376.

[2]Singhal S,Mehtal J,Desilcan R,et al.Antitumor activity of thalidomide in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J].N Engl J Med,1999,341(21):1565-1571.

[3]周勝玉,蔡曉燕.血紅蛋白水平對多發性骨髓瘤預后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4):39-41.

[4]周英,劉麗英,鄧永福.多發性骨髓瘤36例臨床與實驗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7):135.

[5]鄧正輝,李龍平,王新華.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血清炎癥因子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8):12-13.

[6]余曉紅,宋蓓,錢磊,等.48例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診斷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2):5-6.

[7]李志英,李敬東.反應停治聞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6,3(33):74-7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乡县| 永宁县| 惠安县| 靖江市| 泽普县| 紫阳县| 吉安县| 泉州市| 馆陶县| 泾川县| 鲁山县| 平远县| 项城市| 卢氏县| 雷山县| 彭山县| 宣武区| 镇宁| 门头沟区| 马尔康县| 崇仁县| 全州县| 和林格尔县| 库尔勒市| 科技| 关岭| 兴安县| 葵青区| 富宁县| 武胜县| 区。| 鹤岗市| 苍南县| 延津县| 淄博市| 葵青区| 临西县| 武胜县| 襄垣县| 南投市| 桐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