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生兒期保健重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32例。參照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2004年11月長沙會議修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 [2]。其中:男20例,女12例;胎齡<37周10例,胎齡≥37周22例;出生體重<2500g 6例,出生體重≥2500g 26例; 1min Apgar評分≤3分11例;4~7分21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8例,剖宮產13例,在家自己接生1例;病因主要為圍產期窒息,高危因素:胎糞污染羊水13例,頭盤不稱10例,臍帶繞頸7例,胎盤異常5例,臀位5例,第二產程延長3例,母親妊娠高血壓綜合征2例。多數患兒存在兩項或兩項以上高危因素。
1.2 臨床表現 癥狀一般于12~24h出現,少數在數小時內出現,其中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表現為肌張力改變30例,膚色蒼白或紫紺26例,原始反射異常22例,興奮激惹18例,驚厥16例,前囟飽滿13例,反應差10例,意識障礙8例,抽搐5例。臨床分度:輕度6例,中度16例,重度10例。頭顱CT檢查8例合并有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室出血等顱內出血。
1.3 治療方法 保持機體內環境穩定和各器官正常功能,強調采取綜合治療,按照HIE治療方案[3]進行。HIE的治療重點為疾病極期綜合治療即三項支持,三項對癥處理;階段性治療包括維持內環境穩定,早期使用腦細胞代謝激活劑和改善腦血流藥物,促使神經細胞恢復正常能量代謝,受損神經細胞修復和再生。新生兒期后治療為待病情穩定后,盡早進行智能和體能的康復訓練。
2 結果
本組治愈26例(占81.25%),好轉3例,自動出院2例,死亡1例。住院5~21d,平均13.6d。
3 討論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由于圍產期嚴重缺氧所造成的新生兒期常見并發癥,臨床上出現一系列腦病表現。由于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病死率高,極易留下神經系統后遺癥。臨床上應根據患兒病史、癥狀結合輔助檢查給予早期診斷和綜合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強調早期治療,及早治療可防止腦神經細胞能量代謝障礙進一步加重,防止缺血再灌注損傷,從而減輕或避免神經系統后遺癥的產生。診斷HIE主要依據病史結合新生兒期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對有胎兒宮內窘迫病史的新生兒,生后短期內出現肌張力改變、反應差、尖叫、抽搐、呼吸不規則、雙眼凝視等癥狀時,必須及時進行頭顱CT或MRI檢查。
新生兒出生后窒息是胎兒宮內窘迫的延續,本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宮內窘迫或產時窒息史。因此,應注意圍產期保健,孕婦應定期產檢,對高危妊娠產婦在產程中密切觀察胎兒有無宮內窘迫的情況,適時、適當的結束分娩是預防新生兒窒息的關鍵環節。提高產科助產技術和窒息復蘇技術,以減輕窒息的程度,減少并發癥,是防止HIE發生的有效措施。
本組16例發生驚厥,驚厥患兒其Apgar評分≤3分6例;4~7分10例,說明驚厥并不一定與Apgar呈平行關系。分析其原因為輕度HIE患兒的臨床表現以過度興奮為主,短期內(<72h)消失,容易被產科、新生兒科醫師忽視,而對病情估計不足,貽誤治療。
臨床醫師要做好家長的心理疏導,爭取家長的信任和配合。不少重度HIE患兒經過正確、科學而系統的治療,神經系統后遺癥發生率明顯減少,從而減輕了家庭和社會負擔。
參 考 文 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吉希.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62-771.
[關鍵詞] 健康教育;產后訪視
[中圖分類號] R473.71[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3(b)-095-02
筆者是一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兒童保健醫生,管轄7個居委會的婦女兒童保健工作。該轄區產婦分娩后通過電話聯系,由社區專職的兩名兒保醫生分別在產后14 d和28 d上門進行訪視,有特殊情況酌情增加訪視次數或轉院診治。通過訪視可觀察產婦和新生兒生命體征變化,及早發現影響產婦、新生兒的不良習俗及健康問題,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宣傳,宣傳產婦在產褥期的身心健康、科學育兒知識、母乳喂養的好處,從而達到母嬰健康的目的[1]。我中心為社區產后訪視制定了一套較完善的健康教育計劃,具體做法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從2000年開始,本轄區產后出院的產婦,生后14 d第一次上門進行訪視,28 d進行第二次上門訪視。
1.2方法
每周二、四去社區訪視,采用講解、具體示范、視聽、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進行宣講。
2健康教育的內容
2.1產婦
了解產婦休養環境,房間空氣要流通,保證充足的睡眠,飲食不要大魚大肉;產婦出汗多,要勤換衣服及洗浴,注意外陰清潔預防感染;了解產婦分娩方式和分娩情況,檢查外陰傷口或腹部切口愈合情況;注意清潔,觀察乳量是否充足,有無紅腫及硬結;叮囑產后42 d產婦到其分娩的醫院進行檢查;指導產后母親避孕[2]。
2.2新生兒
詢問新生兒體溫、呼吸、精神面貌、睡眠、哺乳量、大小便等情況;黃疸是否消退;指導怎樣護理好臍部,防止感染;觀察臀部有無尿布疹;指導要按需哺乳,才能滿足新生兒營養生長發育;講解嬰幼兒早期綜合教育的重要性,0~3歲是嬰幼兒大腦發育最快,性格、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因此,科學、系統的早期教育有助于智力的發育,包括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觀察力等[3]。針對新生兒期,示范給家長怎樣對新生兒做感官器官的訓練(即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
2.3母乳喂養
宣傳和指導母乳喂養。母乳是嬰兒最佳食品。其酪蛋白與乳清蛋白的比例為1∶4;母乳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為8%,初乳更高,有利于腦發育;母乳中的乳糖高,主要為乙型乳糖,有利于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生長;母乳中的鈣磷比例適宜為2∶1,有利于鈣吸收[4]。
2.4預防接種
第一次上門訪視就叮囑家屬盡快到我中心辦理預防接種卡(證)。按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的免疫程序[5],接受全程足量的疫苗接種,達到控制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確保小兒健康成長。
2.5兒童系統化保健管理
滿月訪視時,囑咐家長小兒滿3個月齡始到我中心兒童保健科建檔,進行“421”系統化保健管理,通過定期健康檢查了解小兒生長發育和健康狀況,及時發現生長發育偏離、身體缺陷和疾病,及早予以干預措施,是保護小兒健康成長的重要舉措[6]。
3健康教育的效果
3.1提高了產婦的認知水平
糾正民間產婦“坐月”的不良習俗。例如:房間門窗緊閉、不洗浴、不洗牙、忌吃某些食物、產后大補等等。通過上門訪視,向產婦和家屬講解婦女生殖器官生理特點、產褥期的衛生知識,經通俗易懂的講授,提高了家長的科普知識水平,保證了產婦健康、科學“坐月子”,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3.2樹立了養育、護理新生兒的科學健康理念
上門訪視發現仍然有個別家長按傳統、憑經驗養育、護理小兒。如:定時喂服金銀花水、喂食糖水、用布擦或挑割“馬牙”、用帶子捆綁雙下肢、母乳汁擦洗眼部等。針對諸多問題,予以一一講解。簡明扼要解釋新生兒期特點,科學育兒知識,從而增強了相信科學的信心,轉變了不良習俗的養育觀念。
3.3提高了母乳喂養的信心
個別產婦放棄喂母乳。原因:一是不知母乳喂養的好處;二是怕痛、麻煩、影響睡眠等等。通過講解母乳的優越性,家屬也要支持和鼓勵產婦進行母乳喂養,幫助產婦創造良好的環境,克服母乳喂養的困難,最終實施了母乳喂養。
3.4建立了社區醫生與產婦家庭的支持系統
上門訪視,通過面對面的宣傳教育、指導、示范等方式,使兩者關系更加融洽,消除或減輕了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了產婦及新生兒健康。
4討論
健康教育是一種增進健康的有計劃、有目的、有評價的教育活動[7]。健康教育是一門新興學科,是國際衛生界公認的廉價保健對策,它對我們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占有一席之地[8-9]。產后訪視是社區中婦幼保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社區兒保醫生,應該是一名具有綜合素質的醫生,我們不僅有較高本專業的知識水平,還應學習心理學、教育學、行為科學、社會學及管理學等成為具備T型結構的人才[10]。通過訪視,發現影響產婦、新生兒的各種不良習俗及健康問題,提出健康指導方案,作出科學的、正確的、全面的解答。
[參考文獻]
[1]劉玉芳.產后訪視及健康教育[J].社區醫學雜志,2008,6(7):86.
[2]金宏義.衛生部全科醫師培訓規劃教材重點人群保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44-145.
[3]胡幼芳.陳榮華等.早期教育對0-3歲小兒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2,(6):371-372.
[4]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0-64.
[5]張雪純.王云艷.預防接種工作規范[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9-11.
[6]王清秀.完善社區兒童保健系統化管理的思考[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5,19(4):71-72.
[7]張振路.臨床護理健康教育指南[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2:12-13.
[8]張繼國.健康教育社區化發展探討[J].健康大視野:醫學分冊,2006:14(5):66.
[9]申仕蓮.醫院開展健康教育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0):60.
什么是高危妊娠?
在妊娠期母嬰有某種并發癥或某種致病因素是以危害或導致難產者,稱高危妊娠。具有高危妊娠因素的孕婦稱為高危孕婦。有以下情況之一者屬高危妊娠:
孕婦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35歲。
有異常妊娠病史者如異位妊娠、早產、死產、死胎、難產(包括剖宮產術史)、新生兒死亡、新生兒溶血性黃疸、新生兒畸形或有先天性或遺傳性疾病等。
孕期出血如先兆流產或早產、前置胎盤、胎盤早剝。
妊娠高血壓病。
妊娠合并內科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腎炎、甲狀腺功能亢進、血液病(包括貧血)、傳染性肝炎、病毒感染(風疹、單純皰疹、巨聚庖、巨型蟲)等。
妊娠期接觸大量放射線、化學性毒物或服用對胎兒有影響的藥物等。
母兒血型不合。
胎盤功能不全。
過期妊娠綜合征。
骨盆異常。
軟產道異常。
盆腔腫瘤或曾有手術史。
胎兒異常。
多胎妊娠。
羊水過多等。
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的高危孕婦是因為患有貧血。而貧血患病率與孕周關系密切。城市孕婦13周前貧血患病率為16.4%,孕28~37周為高峰,貧血患病率41.4%,但孕37周下降為32%。
病案:小鐘,孕前健康狀況良好。孕34周時醫生發現其患有貧血,被診中度貧血。后來小鐘聽從醫生的囑咐,回家后每天養成不偏食的飲食習慣,再加服醫生開的抗貧血藥物后,胎兒生長發育的很快,完全符合妊娠期的各項指標。足月時,小鐘生產了一個健康的寶寶,女兒體重達3400克。
高危孕婦的胎兒會有哪些不良后果呢?
高危孕婦的胎兒容易造成宮內生長受限,從而導致胎兒發育不良。另外,孕早期易發生流產,孕晚期則易發生早產。因此,高危孕婦在圍產保健期切記按時體檢,以便于醫生對各種疾病采取預防措施。
什么是高危兒?
具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圍產兒,稱高危兒。
胎齡不足37周或超過42周;出生體重在2500克以下;小于胎齡或大于胎齡兒;兄弟姐妹有嚴重新生兒病史或新生兒期死亡者,或有兩個以上死亡者;出生過程中或出生后情況不良Apgar評分0~4;產時感染;高危妊娠產婦的新生兒;手術產兒等。
如何預防高危妊娠和高危兒的發生?
由于高危妊娠的范圍相當廣,對母兒的安危影響極大,因此應早期識別高危妊娠,以便進行重點監護。
1.婚前、孕前做必要的保健咨詢。有以下情況不要結婚或不要生育,如患有嚴重遺傳病或雙方均有相同的隱性遺傳病者;雙方近親結婚者;患較重精神病者;心功能不全;嚴重傳染病未愈。
2.孕媽媽應按時做圍產期保健,以便醫生及時對高危妊娠進行篩查。醫生會按高危妊娠評分標準進行評分,總分0分為正常妊娠,5分為低危妊娠,大于10分為高危妊娠,評分越高危險程度越高。
3.近年來,隨著剖宮產率的提高,瘢痕子宮的發生率也較高,因此,醫生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對降低高危妊娠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分娩新生兒總數6 326例(包括剖宮產兒、自然分娩、陰道助產的新生兒)。發生新生兒窒息154例、其中輕度窒息130例,重度窒息24例,發生率2.43%,母親年齡19~ 38歲,平均26歲。分娩孕周32~ 41周,新生兒體重1 500~4500 g。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方法,從產科因素等方面探討與新生兒窒息的關系,新生兒窒息可由單一因素引起,也可能是各因素作用的結果,本文重點分析統計單一因素。
1.3 診斷標準 以出生后1 min內的心率、呼吸、肌張力、喉反射及皮膚顏色5項體征為依據評分,0~ 3分為重度窒息,4~ 7分為輕度窒息[2]。
1.4 資料統計 使用SPSS11.5軟件,χ2檢驗。
2 結果
2.1 新生兒窒息產科因素 新生兒窒息的主要原因為臍帶因素43例,占27.92%;胎盤因素26例,占16.88%;枕位異常及產程異常19例,占12.33%,重度窒息發生率較高,共14例,占58.33%,其次為不明原因。早產、娩肩娩頭困難等,見表1。
2.2 新生兒窒息與胎兒宮內窘迫、羊水糞染的關
系,見表2。
2.3 新生兒窒息與分娩方式的關系 見表3。
3 討論
新生兒窒息主要原因為臍帶因素,包括臍帶過短、繞頸、真結節、脫垂,占27.92%,與文獻報道相同[3],由于臍帶纏繞,過短或臍帶脫垂,尤其是繞頸,使胎先露下降過程中臍帶緊繞胎頸,致使胎兒在宮內呈不同程度急性缺血缺氧,表現為胎心率改變、羊水污染、胎心監護異常,嚴重時新生兒窒息死亡。因此,加強圍產保健,對產前B超提示有臍帶繞頸者,應加強產程監護,產程中如有胎心監護異常,應選擇正確分娩方式,盡快終止妊娠。
胎盤功能不全造成新生兒窒息占16.88%,除了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等急性缺血缺氧因素外,也包括慢性胎盤功能低下因素,過期妊娠的胎盤絨毛間血栓、胎盤梗死、老化,造成血運及物質交換能力下降,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全身小動脈痙攣造成絨毛退行性變及胎兒宮內生長遲緩(IUGR);各種內外因素造成的胎盤發育異常,都可使胎兒長期慢性缺氧,分娩時再經過陰道擠壓,加重缺氧,以致出生時重度窒息的發生相對高,所以孕期應監測E/C比值,E定量、泡沫試驗等預測胎盤老化或功能減退,對過期妊娠、妊高征及IUGR等孕婦應實行系統管理,重點監測及診治,是預防新生兒窒息的重要一環。
胎位異常及產程異常也是造成新生兒窒息的主要原因,占12.33%。胎位異常(枕后位及枕橫位)常常表現為宮口擴張延緩或停滯,胎頭下降延緩或阻滯致使第2產程延長,而且胎位異常使陰道助產機會增加,對胎兒損傷較大,最終導致新生兒窒息率上升。因此,產程中嚴密觀察先露下降,機轉及產程進展、早期識別難產并及時處理,減少新生兒窒息發生率。
肩難產及剖宮產中出頭困難也是造成新生兒窒息原因之一,本組娩肩及娩頭困難10例,占6.49%。4例肩難產新生兒體重均大于4 000 g,對于陰道分娩產婦,臨產后要充分估計胎兒體重,體重超過4 000 g時,結合孕婦身高、骨盆等因素,慎重選擇分娩方式。另外,胎膜早破、早產及臀位引起的新生兒窒息不容忽視。因此,加強圍產期保健、及時發現并積極處理產科并發癥及合并癥。
新生兒窒息約有2/3是胎兒宮內窘迫的延續,如在娩出前胎兒宮內窘迫未得到糾正,胎兒存在低氧血癥和繼發的代謝性酸中毒,93%娩出后表現為新生兒窒息,窘迫時間越長,程度越重,新生兒窒息發生率越高[4]。本文154例新生兒窒息中發生胎兒宮內窘迫的52例雖然都經過吸氧,靜滴碳酸氫鈉,但距娩出的時間過長,導致新生兒窒息。胎兒宮內窘迫是一個非常緊急的情況,要求產科醫生立即處理,在盡量短的時間內結束分娩,減少胎兒在不良環境中存在的時間,減少胎兒吸入糞染羊水的機會。本文新生兒窒息中羊水清或輕度糞染共37例,可能由于胎兒娩出時未能及時清理呼吸道,使新生兒第一口呼吸時吸入羊水,引起新生兒窒息。因而,不論是陰道分娩還是剖宮產,胎頭娩出時一定要首先清理呼吸道,再將胎兒娩出。
不同的分娩方式其新生兒窒息率不同,本文報道剖宮產、陰道自娩、陰道助產(包括臀牽引)的新生兒窒息率各不相同,其中以陰道助產最高,這可能與陰道助產多發生于情況比較緊急,胎心異常明顯,胎兒宮內窘迫程度嚴重有關,尤其是在臀位、胎心異常施行臀牽引時。本文有8例是這種情況。這就要求醫生熟練掌握陰道助產技術,同時對臀位分娩者嚴密監測胎心的變化,必要時改為剖宮產,減少新生兒窒息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859.
[2]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
[3]朱寶余.正常足月新生兒窒息264例產科因素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1991,7(5):26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4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均來自本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的病例。男54例,女30例。足月兒78例,早產兒6例。自然分娩48例,宮產36例。出身體重<2.5kg 2例,2.5-4.0 kg 79例,>4.0 kg 3例。人院日齡<3 d 30例,4~14 d44例,>14 d10例。
1.2 方法 全部病例入院后即采取股靜脈血測膽紅素,6例ABO溶血病例,日齡1-2 d。血清膽紅素為215-327μmol/L,余78例均>256μmo/L(256.6-342.2μmol/L 46例。>342.2μmol/L 32例,最高值達609μmol/L)本組病例均采用綜合治療:采用間斷藍光12-16 h/d,光療時間12-48 h,并予保暖、糾酸、抗感染、白蛋白、供能、肝酶誘導、微生態制劑減少腸肝循環等治療。
1.3 病因及并發癥情況 ABO溶血癥6例,圍生因素19例。感染33例(肺炎26例、腸炎2例、膿皰疹5例),母乳性黃疸10例,原因不明16例。合并心肌酶異常20例。
2 結果
全部病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無一例發生核黃疸。無死亡病例。
3 討論
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最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如早期發現并通過積極治療不但提高患兒的生存率,更重要的是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因為嚴重的高膽紅素可引起膽紅素腦病危及生命,幸存者約75%~90%合并有嚴重的神經系統后遺癥,是人類聽力障礙、視覺異常、智力落后的重要原因。文獻報道新生兒高膽紅素發病率高達30%~50%,本組84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與同期新生兒住院總數的41%。與文獻報道一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分為間接膽紅素增高和直接膽紅素增高兩類,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多發,是多病因導致的結果。本組資料中。引起新生兒間接高膽紅素血癥的主要病因為感染因素(肺炎26例、腸炎2例、膿皰疹5例)占40.5%。新生兒免疫力低下,產前、產時、產后均易感染,發病日齡以>7 d為多,由于新生兒中性粒細胞的殺菌吞噬能力弱,特異性免疫力功能亦不足,尤其是IgG、IgA出生后才開始形成。感染可致紅細胞膜破壞,產生溶血,同時抑制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導致肝臟形成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及速度降低,從而減少膽紅素的排泄,使血中未結合膽紅素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