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環境的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黃河入海水沙持續減少根據實測資料統計,利津站20世紀90年代平均年水量為122.8×108m3,僅占50年代來水量的26.5%,汛期水量僅為50年代的26.6%;90年代水量小于50×108m3的有1997、2000年兩年,其中1997年為歷史最枯年,水量僅19.1×108m3。與水量變化情況一樣,沙量也呈明顯減少趨勢。據統計,利津站90年代平均年沙量為3.47×108t,僅占50年代來沙量的26.4%,90年代汛期沙量僅為50年代的26.8%。自2000年以后,由于黃河小浪底水庫的有效調節和黃河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的加強,黃河斷流得到遏制,但黃河來水沙量仍持續偏少。
1.2海岸帶生態環境極不穩定,濕地面積萎縮嚴重由于黃河每年挾帶大量泥沙輸往河口,黃河三角洲長期處于自然淤積、延伸、擺動改道的頻繁變化狀態。黃河自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奪大清河入海后,在黃河三角洲擺動改道多達50余次。清水溝流路是1976年在羅家屋子人工截流后形成的,至今已行河30余年。由于入海流路變遷的影響,黃河三角洲岸線始終處于變化之中,行河的地方岸線迅速向深海處延伸,不行河位置受海浪和潮流的作用,使岸線出現蝕退,所以,黃河三角洲海岸帶生態環境極不穩定。通過觀測計算,水沙較豐時期,河口淤積延伸迅速,每年造陸25km2左右,90年代后黃河水沙銳減,2m等深線年均蝕退速率432m,10m等深線處于沖淤平衡狀態。又如刁口河流路改道清水溝后,因徑流與泥沙斷絕,海岸由淤進變為迅速蝕退。通過實測資料計算:1976-2000年,15km寬的海岸線平均蝕7.67km,蝕退面積115.1km2;2m等深線處蝕退5.37~7.89km,海床侵蝕下切了4.22~6.67m;10m等深線處蝕退0.82~4.3km,海床侵蝕下切了0.75~5.9m。由此可見,黃河三角洲濕地面積嚴重萎縮。
1.3土壤鹽堿化程度有所增高,生物資源大幅減少黃河三角洲為退海新生陸地,從內陸向近海,土壤逐漸由潮土向鹽土遞變。多數土地后備資源土壤呈高鹽性,且地勢低洼,地下水埋深淺,蒸降比為3.5∶1,土壤次生鹽漬化威脅大,地下水位高而被渤海海水滲透。因此,黃河三角洲大面積的土地上難以種植根系發達的喬木,自我恢復能力很弱。造成黃河三角洲生物資源減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由于近年來黃河來水流量的明顯減少以及兩岸導流堤的建設,影響和阻礙了中常洪水自然的漫灘淤積,隔斷了陸、海生態交會,造成淺海濕地生物失去陸地食物源,陸域濕地逐漸減小,造成生物物種減少;②環境污染導致生物物種的繁殖力生命力下降,甚至死亡;③對濕地生物資源的掠奪式開發也造成物種減少。
1.4生態環境污染嚴重,質量狀況不均衡黃河三角洲濕地的污染主要有石油污染、化肥農藥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勝利油田部分油氣資源區和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在地域上嚴重交叉,勘探開發石油勢必破壞地表自然生態。保護區內有大量農田,因此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大面積的污染。黃河三角洲部分地區的地表水污染突出,重大河流中除黃河能夠達到Ⅲ類水質目標要求,廣利河、支脈河基本達到V類水體水質要求外,其余河流尚有差距。城市地表揚塵較多,造成PM10(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已達不到二級標準要求。個別區域環境質量較差,如大王鎮、史口鎮、勝坨鎮等工業集中區域異味污染較重。
2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治理措施建議
2.1加強黃河水資源統一調度,保證河口生態用水保持黃河正常生命活力的基本水量要考慮3個方面的要求:①通過人工塑造協調的水沙關系,使黃河下游主河槽泥沙達到沖淤平衡的基本水量;②滿足水質功能所要求的基本水量;③滿足河口地區主體生物繁殖率和生物種群新陳代謝對淡水補給要求的基本水量。目前,利津水文站流量不小于50m3/s,僅具有象征意義,因此需要通過研究確定出河口生態用水量,通過統一調度加以保證,遠期可通過“南水北調”徹底解決。
2.2構建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遙感監測預警系統構建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遙感監測預警信息系統,準確及時全面地把握黃河三角洲開發對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建設提供支持。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監測預警系統涉及氣象監測、潮位監測、侵蝕監測、環境監測、土地監測、土壤鹽漬化監測、地下水監測以及近岸海域溢油、工業開發污染等對周邊環境影響的監測等多個領域。在行業方面,涉及氣象、海洋漁業、國土、環保、農業、水利、林業、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部門,是一個多行業協調運行的系統。在運行程序方面,由水文站、氣象站、驗潮站、農牧站、鳥類觀測站等地面臺站實時檢測數據、歷史記錄數據以及衛星遙感監測數據等,構成東營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通過信息網絡,將接收到的監測數據傳輸到各個業務運行子系統,結合其他自然、社會、經濟數據庫,以及分析與決策模型,由相應行業部門運行其監測預警子系統,再由東營市主管機構集成為生態環境監測預警系統。
2.3結合資源城市轉型,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針對礦業開發、濕地保護、水資源利用、林業建設等不同補償領域,確立相應補償辦法。根據勝利油田原油產量,采取原油提取費的辦法提取生態補償基金,建立礦業開發補償機制,專項用于油區植被重建、染污土地復墾等生態環境建設。按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化原則,在對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量作出科學評估的基礎上,確定生態系統對大區域影響的經濟價值,建立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機制。按照“受益補償對等”原則,建立境內河流污染治理補償機制。以林木管護規模和資源消長為基數,制定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同時,積極開展相關研究,明確不同生態方式的適應范圍,生態補償的主體、客體、標準測算方法以及生態資金的籌措與監管機制,科學評估生態保護和建設投入的實際效果,為在不同范圍內建立和落實生態補償政策和制度提供依據。
太湖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南邊,是我國僅次于鄱陽湖和洞庭湖的第三大淡水湖泊,不僅擔負著為太湖地區居民提供飲水的功能,而且還擔負著農業灌溉、蓄水調水和旅游養殖等職能,在太湖地區的發展和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治理管理不善等諸多因素,使得太湖流域的生態環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其存在的諸多問題已經影響到居民的安居樂業。因此,加強對太湖生態環境的治理已經刻不容緩。
一、太湖生態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
1.太湖流域的水污染現象嚴重。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日益增加使得太湖流域的水污染情況十分嚴重,其水污染的主要來源為未經處理、任意排放的工業污染;化肥農藥過量使用的農業污染;未經凈化或精華不達標的生活污水污染和缺乏污水處理裝置的船舶污染等。這些污染不僅影響了影響了太湖地區居民的安居樂業,阻礙了太湖地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而且影響了太湖流域的水質和生態環境,給太湖流域的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2.漁業資源的枯竭趨勢明顯。漁業資源的豐富為太湖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先天的優勢,也是維護太湖流域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水利工程的建設、圍墾造田工程的實施、過度捕撈與不合理漁具的使用和不良的引種措施使得太湖流域的漁業資源已經呈現逐漸枯竭的趨勢。這既對太湖地區的漁業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又影響太湖地區的生態環境,使其水污染問題進一步惡化,給有效治理太湖流域的生態環境增加了難度。
3.水生植被被破壞情況嚴重。太湖的水生植被可以吸收沉積物中的營養鹽,提高水體對有機污染物與重金屬的凈化能力,抑制藻類的過度生長,維持太湖流域的營養平衡,防止太湖出現富營養化的狀況。但是由于受到各種污染和營養鹽的過度輸入,使得太湖流域的水生植被被破壞,導致太湖的水體富營養化情況嚴重,以藍藻為代表的藻類過度生長,使得太湖生態環境的平衡被打破,其水質狀況、漁業資源和交通運輸等各個方面收到的影響十分嚴重。
二、太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
1.加強對太湖流域的治理,減少和消除對太湖流域水污染。首先,要完善和改革太湖流域的管理體制,建立綜合治理的模式。地方政府要堅持流域管理和行政管理相結合的方法,加強行政決策和治理決策的一致性和協調性,以及各治理部門行動的統一性和規劃性,做到有效的經驗交流溝通和資源共享,實現彼此的優勢互補,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決策的正確性與合理性,并搭建信息化和系統化的交流平臺,加強對各項工作的監督和監管,確保各項規章制度和具體措施可以順利的貫徹執行。
其次,注重市場調節,建立和完善太湖流域水污染的預警機制和應對機制。地方政府可以有效利用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拓寬太湖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的融資渠道,以利于加大對其的資金投入和治理力度。例如地方政府可以通過發行債券、銀行信貸、出臺優惠政策和吸引投資等多種渠道進行融資,既吸引企業的資金投入,又有效的利用社會閑散資金,使太湖生態環境治理有充足的資金儲備作保障,對于改善治理的設備和引進先進的治理技術與手段都大有裨益。地方政府還要做好太湖流域水污染預警機制和應對機制的建設和完善工作,利用先進的技術和科學的手段,對于太湖流域的水質狀況進行實時的檢測,一旦發現存在污染的問題,及時有效的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保證將污染的情況降到最低。
最后,地方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太湖流域的法律和法規體系,加大對太湖流域污染狀況的執法力度,強化政府的監督監管職能,使治理工作在行動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據可查。對于有高污染風險的企業單位,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標準和要求進行監控和監測,并及時的公開有排污行為的企業單位,使其接受公眾和輿論的監督。
2.堅持走生態漁業的發展道路,維持漁業資源良性循環。地方政府在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要平衡好生態環境保護和漁業協調發展二者之間的關系,而堅持發展生態漁業是唯一的可行性道路。這樣既可以促進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的良性循環,又可以維持地區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長期健康發展。
地方政府需要建立相應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加快對養殖基地的建設。地方政府可以對水產品采取證明銷售的制度,從源頭上保證水質的安全管理,并由國家政府、省市地方和直管部門等不同級別檢測部門對太湖流域水質實施定期檢測,確保水質質量始終處于監管體系之中。同時,地方政府要嚴格控制藥品和養殖飼料在漁業作業中的應用,建立健全合理用藥的管理制度,并對養殖基地做好衛生監測登記和食品安全的檢測工作,并將檢測結果中的數據及時向社會公布。此外,地方政府還要促進養殖基地的發展壯大和水產品產業的升級,以利于漁業養殖的規范化、規模化和技術化管理。
地方政府要指導養殖戶應用生態養殖的技術,對漁業作業采取輪養的制度。地方政府可以指導養殖戶采取科學先進的養殖技術和手段,既可以有效提高水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又可以保護生態環境不受到破壞。同時,地方政府可以依據太湖流域漁業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年度性輪養制度和季節性輪養制度相結合的策略,讓太湖的生態環境始終處于良性的休養生息循環狀態,在豐富漁業資源的基礎上,維持其長久的發展。
3.恢復和保護太湖流域水生植被,發揮其凈化水質和抑制藻類的作用。水生植被對太湖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可忽略,因此地方政府要采取積極的措施恢復和保護太湖流域的水生植被,時期發揮應有的作用。
依據水生植物生長需要充足光照條件的特點,地方政府可以采取降低水位的方法,為水生植物的生長創造合適的光照條件,以利于水生植物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減少太湖流域懸浮物的濃度。同時,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制造較小風浪的措施,以去除附著在水生植物葉片與根莖上的生物,避免其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不利影響,并增加水生植物的葉片和水體之間碳交換的頻率,從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效果得到強化,促進其有力生長,進而凈化太湖流域水質。
地方政府要將營養鹽對太湖流域的注入量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使其既能為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營養,又不使太湖流域富營養化,從而使得藻類的過度繁殖對水生植物的生長造成損害。同時,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圍網養殖的措施,調節太湖水底沉積物的狀態,使其不再處于懸浮的狀態,可以有效提高太湖水域的透明度,為水生植物的生長創造有利條件。此外,為了避免水生植物和藻類的過度生長破壞水質,地方政府可以放養適量的草魚對水生植物的生長速率進行有效的控制,其數目以30條/公頃為宜。
三、結束語
1.生態環境問題研究
1.1生態環境脆弱
生態環境脆弱是我國最主要的環境問題,雖然我國的國土面積大,但是人口數量多,這就對我國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同時,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3,再加之山區是我國絕大多數河流的發源地,往往會受水力梯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水土流失等問題。同時,沙漠、荒漠等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5,此類地區的生態環境更加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就有可能出現不可逆的生態環境問題。
受特殊的區位環境影響,我國還面臨著不同自然災害問題,不論是南方的梅雨、暴雨季節,還是北方的大風暴雪天氣,都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降低生態環境質量。
1.2森林資源嚴重不足
森林資源嚴重不足也是我國生態環境主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我國森林資源的覆蓋率嚴重不達標,這往往也會成為誘發自然災害的重要因素。從現階段我國森林資源的覆蓋情況來看,東北與西南是我國森林資源的主要區域,在我國“三北防護林”等諸多政策的影響下,雖然森林覆蓋面積緩慢增長,但是覆蓋率僅為11.96%,而同一時期世界的平均水平為23.2%。這個數據說明,現階段我國的森林資源總量嚴重不足。
2.林業生態工程研究
2.1林業生態工程的作用
林業生態工程在保護自然環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在改善土壤環境中的作用。當樹葉落下并在地面上形成一個落葉層之后,落葉層本身就能吸收一定的水分,并且避免雨水直接沖擊地面,保證了地面結構的穩定性。同時,隨著落葉腐爛,一些細微的分子將會進入到泥土中,參與泥土顆粒結構形成的過程。在經過這些分子的作用下,泥土的孔隙度水平進一步增加,因此對水具有一定的滲透與吸附作用。樹冠同樣能夠保證土壤結構,這是因為樹冠本身具有聚水的作用,在降雨天氣中,當雨水與樹冠接觸后,會先在樹冠上聚集,聚集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落下,因此具有截留雨水的作用。最后,森林作為大量動物群落與微生物群落活動的場所,能夠保證區域環境下物種生態平衡,這對于改善環境生態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2)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林業生態工程在推動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隨著地區林業生態工程項目建設活動的開展,地區的生態環境水平將得到明顯的改善。以新疆某地區為例,該地區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將森林覆蓋率從12.3%提高到16.7%,基本實現了農田林網化,當地超過95%的農田與經濟作物種植基地都得到了防護林的有效保護,通過這個以農田防護林為骨架、灌木、草地為裙帶的林業生態工程,達到了環境治理的目的。近幾年,該市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恢復,地區生態環境基本穩定,風沙侵害問題得到改進,空氣質量改善,有效發展了地方經濟。
2.2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思路
為了能夠讓林業生態工程更好的造福于社會發展,在未來工作中必須要采取多種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推動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開展。
(1)突出重點,以大工程帶動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一方面,要明確本地區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確定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工作要點。例如,沿海地區應該積極開展海防護林建設、黃土與丘陵地區應該注意水土保持林建設等,確保林業生態工程能夠有效滿足地區環境保護的要求。另一方面,還應該積極落實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工作,明確本地區環境保護的基本要求,并將這些工作列為本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工程,擺在突出位置,讓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能在短時間內開展。
(2)重視資金投入,多渠道籌措資金。資金投入是保證林業生態工程順利完成的基礎,因此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過程中,就應該采用多種方法開展資金投入。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首先應該發揮作用,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采用多層次的資金投入方案,保證整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資金投入水平。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采用相應的手段籌措林業生態建設資金,鼓勵企業與個人參與到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用豐富的渠道來滿足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可以在稅收、信貸、服務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保證相關投資方的利益,避免因為投資行為而影響自身的發展。最后,還應該提出相應的政府條例,完善地方公益林的補償標準,在全社會內掀起一股生態項目投資的風氣,讓各種社會資源能夠自愿向林業生態建設方面傾斜,保證資金支持水平。
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而言,我國的社會城市化建設的步伐在逐步的推進,為人們生活帶來了一系列的積極影響。但是,同時也有一些不好的影響,比如,在建設中會對周邊的自然環境造成不好的影響。這樣一來,也會為人們的生活質量帶來阻礙提高,因此,我國現在推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在城鎮化建設中,一定要以此開展,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目前,在城鎮化建設時,一些建設單位可能會應為過于追求經濟利益,而嚴重忽略了對環境保護方面的注意。所以說,本文研究了在城鎮化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關鍵詞:
城鎮化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對策
正文:
1城鎮化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1城鎮居民垃圾污染問題顯著
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在城鎮化建設中,對于生產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的處理不到位,比如污水處理。在城鎮中,很多的地方都沒有妥善的處理好污水,并且缺乏對這方面的重視,相應的設備建設、技術力量也不足。就目前的具體情況來說,在城鎮建設中,生活污水根本就沒有處理,更不要提科學處理,這樣的污水就被排放到土地、江河里面中去,其中存在不好的成分會嚴重的影響土壤的質量、水源的質量,極其不利于植物、動物和人們的居住生活,破壞了生態平衡。
1.2城鎮工業污染問題比較嚴重
現階段,我國社會的工業發展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社會經濟的發展進程。因此,在城鎮建設中,工業的建設和發展占有越來越大的比例。但是,在發展中,城鎮企業的發展模式是比較簡單粗放的,只是一味的注意經濟;利益,而完全忽略了污染問題。在工業發展中,其規劃和管理都比較片面且不是很有效,在污染問題的處理上沒有足夠的注意,資金的投入也不是很多,導致工業污染很嚴重,對周邊的自然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
1.3養殖場糞便污染較為嚴重
對于發展而言,不可能是單一方面的,目前的城鎮化發展很全面,在農林牧漁業的發展也很快,特別是養殖方面。在城鎮的周邊郊區開始出現大規模的養殖場,并且養殖的內容也是豐富的。但是在發展養殖業的同時,同樣也會到來環境污染問題,比如一些動物的糞便問題,如果不妥善處理,就會嚴重影響到周圍的空氣、土質等,為環境的保護帶來阻礙。如果糞便不好好處理,糞便會被農田吸走,過量的養分對植物的生長很不利,甚至會導致其死亡。此外,一些養殖場的糞便處理技術可能不是很完善,沒有合理的利用處理糞便,即浪費了資源也影響了環境。
2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存在問題的原因
2.1環保意識淡薄
在現階段的城鎮建設中,無論是政府相關單位還是相關設計單位或建設單位,都沒有對環境保護給予足夠的重視,也就是環保意識缺乏。具體而言,就是在具體的建設中,可能過于注重經濟利益的追逐,不惜會以破壞環境為目的,對于企業的現代競爭很不利,會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帶來阻礙。
2.2法治建設落后
法律是一切事情的建設根源,什么事情都要依據法律為準。但是,在目前的城鎮化建設中,十分缺乏一部指導作用的法律,也就是沒有一部關于法律是關于自然環境保護的。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影響了城鎮化建設中的生態環境保護,讓其缺乏保護環境的意識,所以在建設中環境保護工作也就不會落實。
2.3資金投入不足
現在社會的發展可能不是很均勻,有的地區資金可能不是很充足,所以在發展中就會忽視污水處理的問題。在城鎮建設中,不會投入大量的資金到污水處理設備等的建設中,沒有足夠的資金去購買污水處理設備,直接將污水投放到農田中,嚴重影響了污水的科學合理的治理,為周邊環境帶來很大的影響。
3增強城鎮化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
3.1增強法制建設,構建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規章制度
全面加強法制建設能夠對城鎮化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生態環境問題起到非常好的制約作用。所以在實施的時候,可根據具體的生態環境保護來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還要依據其具體情況開展針對性的生態環境整治活動。全面落實誰污染誰治理的責任體系,堅持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統一規劃的原則,合理處置各種音響生態環境的一切行為。同時,相關政府在推行城鎮化時,應整體把控生態環境保護和城鎮化發展的關系,制定一些符合地方特點的規章制度,及時補充國家法律存在的漏洞,讓其可以有效發揮法律的作用,并有效制約,進一步提升城鎮化水平。
3.2進一步的推行生態農業,優化產業結構
生態農業的有效推行和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不但能從根本上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還可以合理地解決資源與環境、城鎮化建設與人口等方面的矛盾。生態農業依據生態學和經濟學的相關規律,運用系統工程和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進一步改善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有效提升農業的綜合效益。同時,地方型政府在實際運行中應不斷優化和改進產業結構,鼓勵人民使用有機肥,有效協調鄉鎮企業和城鎮化的發展,不斷強化鄉鎮企業園區的規模。以集中化經營的模式,能夠統一解決鄉鎮企業產生的三廢問題,有效控制總排放量和解決鄉鎮企業的生態污染現象。
3.3科學規劃城鎮化
在進行城鎮化時,一定要采取科學的方式進行規劃,具體實施時,首先應及時調整城鎮化中的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且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應與本地的環境承載量相符,尤其是在個別市區盡可能地縮小規模,減少第二產業的數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另外,建設工業布局時,應依照環境和經濟效益“雙贏”的方向,將剛成立的工廠集中于城鎮規劃的工業區,并遠離住宅區和商業區。總之,在進行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同時致使城鎮化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原因也是多個方面造成的,所以我國在發展城鎮化時,應先把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列入城鎮化的規劃中,生態環境保護和城鎮化發展息息相關,生態保護能為城鎮化建設提供良好的環境和生態基礎,而城鎮化發展能為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支持,兩者互相促進,共同實現城鎮化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素齋.科學發展觀視域下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14.
一、草原退化原因
草原退化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是人類對草原生態系統長期的嚴重干擾,導致草原植被遭到破壞,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最終失去平衡。
1、超載過牧超載過牧是不顧草原第一性生產的能力,盲目加大畜群規模和放牧頻率,使牲畜的采食量長期超過牧草再生量,實行掠奪式經營所造成的。在草原退化的情況下繼續增加牲畜數量,形成了牲畜增加草原退化牲畜繼續增加草原加劇退化的惡性循環。據調查天祝縣的牲畜數量由60年代的17.40萬頭(只)發展到目前的64萬頭(只),增長了2.70倍,畜均占有鮮草產量由7 622.90kg下降到2 081.04kg,超載23.85%,所以,沒有不良的草原,只有不合理的利用制度和方式。
2、亂采濫挖草原牧區、半農半牧區由于缺少燃料,農牧民群眾燒茶做飯,主要依靠拾糞撿柴,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為生活用能的需要,大量鏟草皮、砍伐草原上的喬木、灌木、半灌木作薪柴,對原生植被造成嚴重破壞。
內蒙古省大部分高寒陰濕草原生長有中藥材,如冬蟲夏草、羌活、秦艽、赤芍、柴胡、黃芪等,而且品質優良,市場需求量大,行情看漲。每年入春以后,都有大批農牧民涌入草原采挖,不僅使藥材資源日趨枯竭,而且使植被遭受到嚴重破壞,在荒漠草原,摟發菜、挖甘草、麻黃的現象年年都有發生,使本已脆弱的荒漠生態系統,雪上加霜。
3、鼠蟲危害草原鼠蟲害的發生與猖獗是在一定氣候、土壤、植被條件下形成的,氣候干旱和草原退化為鼠蟲害的發生與蔓延創造了條件,而鼠蟲的發生危害,又加劇了草原的退化,處于一種惡替過程。草層高密度大鼠蟲害不易發生,而草原退化、草層變矮、變稀,有利于鼠蟲害的繁衍。近年來,草原鼠蟲害危害面積仍在逐年擴大。全國的面積已達6億畝,僅鮮草折合人民幣損失60多億元,經濟損失嚴重。雖然每年都采取化學、生物等防治措施進行防治,但因經費不足,防治面積小,每年的防治面積只占發生面積的10%左右,造成“年年防治,年年成災”的被動局面,防治成果難以鞏固。
4、毒草危害長期以來,隨著草原“三化”面積的日趨擴大,許多草場優良牧草減少,有毒植物不斷生長蔓延,加劇了草原退化。在內蒙古天然草原上分布的主要有毒植物有棘豆、狼毒、醉馬草等,面積達到1 500萬畝。這些有毒植物根系發達、耐寒、耐旱、返青早、生命力強、并有較強的抗逆性,它不僅與優良牧草爭地,而且和優良牧草爭奪土壤中的養分、水分。在草原上逐年增多,甚至在某些草原上形成明顯的優勢種群,使草場利用率下降。
二、治理與保護草原退化的措施
1、落實草原有償承包責任制落實草原分戶有償承包使用,理順草原管理體制,合理利用草原,防治“草原無主、放牧無界、使用無償、建設無責”,使草原的管、建、用同責、權、利相結合,適應現階段家畜私營形式的首要措施。這項工作在很多地方還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得到落實,因此,各級政府、領導、業務部門要依據《草原法》,全面徹底地落實草原有償承包責任制,健全投入機制,明確建設責任,真正做到“誰承包、誰建設、誰受益”,才能調動農牧民主動建設草原的積極性,也才能從根本上遏制草原退化,促進植被恢復。
2、以草定畜,科學合理利用草地資源加強草原圍欄建設,以草定畜,以畜定草,嚴格控制牲畜數量,實行劃區輪牧,科學合理利用草原,用養并舉。在合理利用改良草場時,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首先要明確,草原是牧業生產資料之一,不單純是自然綜合體,更不能認為是荒地。在研究、改造它的時候,必須具有生產觀點,而在利用中應該強調,要利用它就必須付出一定的勞動進行保育,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然生產能力。只有通過一系列的人為措施,才能維持并逐步提高草場生產力,使牲畜得以穩步發展。
3、充分發揮夏季草場,發展季節畜牧業依據草原的季節分布特點,在調整畜群結構,提高適齡母畜比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夏季草場的牧草優勢,適時轉場輪牧,發展季節性畜牧生產,擴大出欄率和商品率,這樣不僅能夠增加農牧民收入,還可以有效減輕冬春草場的放牧壓力,防治進一步退化。此外加強人工草地建設,生產足量優質飼料,增加牧草貯備,降低放牧家畜對天然草原、尤其是冬春草原的壓力,促使退化草原的自然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