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智慧校園建設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職院校;專業社會實踐;問題;對策
引言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的搖籃,其承擔著重要的就業連帶責任。我國《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文件中重點強調,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制定培養計劃,要將升學導向轉變為就業導向。高職院校的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并且要以社會需求、就業需求作為根本。
伴隨著市場的發展,就業競爭更佳激烈。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不僅僅在于學歷,用人單位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企事業單位的調查走訪中,用人單位對于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滿意度并不高。在實際的工作中,仍然存在局限于書本中較為死板的條條框框,不能夠真正適用工作的需求。在工作過程中,部分學生的心態存在問題,不能夠積極、主動接觸新的實質,面對問題過分強調理由,不能夠將實踐需求與課本所學有機結合在一起。與此同時,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非常突出,畢業生在人職初期會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甚至部分畢業生會被辭退。因此提高高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發揮專業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尤為重要。
一、專業社會實踐概述
(一)專業社會實踐的定義
專業社會實踐,是以大學生所學專業為基礎、為就業提供必要社會實踐工作經驗支持的活動。專業社會實踐是社會實踐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高校普遍開展的實習內容。通過專業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在實踐過程中找準職業定位,提升專業技能的把握與應用,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專業社會實踐對于學生教育成長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專業社會實踐的重要性
第一,專業社會實踐是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專業技能是學生在大學期間學習的首要內容。書本中所講授的專業知識與實際工作中的專業知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通過專業技能實踐活動能夠將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技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素質,提高專業技能掌握能力。此外,專業社會實踐是以職業工作環境為基礎的,作為真實工作環境,能夠令學生接觸最真實的工作問題,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專業社會實踐是提升就業優勢的根本保障。職業技能是獲取就業優勢的根本,在實際的應聘過程中,招聘單位非常注重工作經驗。專業社會實踐的過程就是一個累計工作經驗的過程。通過專業社會實踐工作能夠分析找到自身在專業技能方面存在的劣勢,進而對于自身的工作能力進行不斷提升。社會交往能力對于提升就業優勢來說具有直接影響力。應試教育下培養的專業人才存在普遍的“高分低能”的問題。因此通過專業社會實踐能夠極大的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進而幫助學生在應聘活動中能夠發揮優勢,提升“印象分”。
二、高職院校學生專業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
(一)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在制度內容制定方面過于貼近理論化,對于實際的專業社會實踐內容涉及甚少。相關學校制定的內容非常空泛,僅僅是對實習的時間、實習評定成績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規定,對于涉及到實習效果的實習單位信息反饋、學生實習后專業水平考核等方面的內容并沒有涉及到。此外,制度過度空泛,對于相關活動的落實情況關注程度不高。高職院校雖然對重視發揮專業社會實踐活動的工作,但是沒有發揮制度的引導、規制作用。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執行力問題非常突出。制度的落實者無法明確的理解制度的定義。對于如何落實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途徑不清的情況出現。為了了解學校方面專業社會實踐制度落實的問題,筆者對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訪談。相關負責人表示一般情況下,學校的文件上如何寫的,作為具體的執行人就開展相關的活動。但是,教師對于執行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現在,學校方面要求落實《制度》的時候,僅僅是強調制度的落實,但是對于如何落實、如何增強制度的實效并沒有相關的文件作為保障。目前,教學部門在落實制度相關要求的時候也僅僅通過內部通知的形式進行強調,在制度落實過程中存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情況,并沒有找到有效落實的途徑。
(二)組織能力存在缺陷
目前,部分學校從事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員缺乏組織管理規范性意識。目前,其組織管理規范性意識不強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于組織管理規范性認識不足。目前,組織管理是維持專業社會實踐活動科學、有序開展的重要保證。通過訪談資料可以看出,目前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通過與同學協商解決,與教師的交流非常少。部分教師與整個專業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度非常低,對于學生行為的指導力不足。
第二,對于規范性組織管理措施不了解。所謂的規范性管理,實際上要求教師能夠通過有效的途徑約束自己的行為,并且發揮組織管理的積極性。對于學生專業社會實踐活動的規范性組織與管理,應當在專業社會實踐組織次數、組織時間等方面進行明確的規定。與此同時,還應當對專業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情況定期進行了解,但是由于教師對于規范性管理問題的疏忽,直接造成了規范性管理的漏洞。
第三,缺乏組織管理工作能力。由于部分學院并]有設置專門的管理部門,因此從事組織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員往往身兼數職。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往往對于專業社會實踐活動不能做到有計劃性的監督與管理。
(三)實踐形式問題突出
專業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決定了專業社會活動開展的時間。目前,部分學生在專業社會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并不能根據自身時間、專業需求選擇活動形式。部分參與調查的學生反映,在選擇專業社會實踐形式的過程中缺乏對于相關專業社會實踐活動的了解,往往選擇持續時間較短的專業社會實踐形式,進而浪費了專業社會實踐資源。
此外,學生對于不同的專業社會實踐活動形式的接受能力不同,不同的形式對于學生的具體影響力也不同。部分高職院校并沒有針對學生對于各種形式的接受力進行調查,因此無法在相關專業社會實踐安排活動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對于部分學校安排的專業社會實踐模式非常反感,但是學校方面并沒有對其進行適時的調整,由此在調查過程中部分學生對于專業社會實踐互動的安排評價相對較低。
三、完善高職院校學生專業社會實踐的對策
(一)完善管理制度建設
專業社會實踐體系的規劃中應當包含了參與專業社會實踐體系的主體、參與途徑、參與方法、組織內容以及最后的結果反饋等。目前高職院校在制定專業社會實踐體系規劃的過程中相對較為保守,整個規劃體系的內容陳舊,并且漏洞頗多。優化專業社會實踐體系,需要學校對于自身的專業社會實踐體系規劃進行了解、分析,并且與其他同類高職院校的社會實踐體系內容進行對比,尋找自身規劃體系存在的問題,積極進行優化與調整。在制定專業社會實踐體系規劃的過程中學校不能夠搞“一言堂”,應當采取廣泛討論的方式邀請教師、學生對于專業社會實踐體系提出自己的意見,通過整合多方面、多角度的意見對現有體系進行優化與調整。
此外,教師對于學生專業社會實踐活動的干預與指導是解決學生專業社會實踐活動效果問題的關鍵。專業社會實踐應當配備必要的師資服務,提升教師對于學生實踐行為的指導。學校方面應當劃定學生的專業社會實踐指導老師,并且要求教師每隔一段時間對學生的專業社會實踐行為進行跟蹤與管理,通過跟蹤管理了解相關專業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進度,聽取學生的收獲與疑問。對于學生遇到的專業技術問題進行及時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強化組織能力提升
目前,學校需要認識到自身對于專業組織、管理人才方面的缺口,在制定招聘計劃中的過程中明確對于擁有社會實踐活動組織管理能力人才的招聘。學校要考慮到專業管理組織人才對于學校發展活動的重要性,在制定招聘計劃的過程中才能夠提高對于專業人才的待遇,將高待遇作為吸引人才的重要條件。
此外,部分高職院校對教師的專業社會實踐活動組織、管理能力的培訓尚處于空白狀態,面對人才緊缺的現狀,加強學校對于內部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學校方面應當充分了解教師存在的知識體系缺陷,制定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在計劃制定的過程中,學校需要明確培訓的針對性,并且循序漸進的開展,豐富培訓開展的方式,進而增強教師參與培訓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學校應當注重與其他學校之間的交流,搭建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平臺,通過溝通、交流提升人才培養。
(三)注重實踐的有效性
注重實踐的有效性需要對于整個實踐活動的質量進行測評,學校方面在對自身活動質量檢測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定的“包庇”問題,因此需要學校方面能夠邀請教育部門、友鄰學校對于自身的專業社會實踐活動體系的質量進行測評,從客觀、公正的角度來分析專業社會實踐活動。
同時,高職院校應當與用人單位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要求企業對學生開展專業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進行及時的反饋。通過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學校及時了解學生在參與專業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真實表現,并對信息進行利用。相關專業社會實踐的部署情況可以根據得到的反饋信息進行及時的調整,進而提升學生對于專業社會實習活動的關注度,增強學生參與專業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更好地發揮專業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
關鍵詞: 互聯網+; 智慧校園; 建設模式; 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6)10-22-04
Analysis of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mode in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Li Xiumin, Shi Haiyan, Wang Xiji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lligent campus. It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smart campus from the aspects of campus for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campus manage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Internet plus" background of smart campus, through intellig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the campus intelligent management has improved much. It effectively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whereas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data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mode;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0 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科學進步,人類思想逐步發生改變,創造性的思維深入人心。“互聯網+”與校園相結合,促使教育領域改革、教學模式等發生質的改變,校園信息化建設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智慧校園”是指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慧化的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化環境,以各種應用服務系統為載體,教學、科研、管理和校園生活完全融合[1]。智慧校園的建設包含多個方面,通過云計算、互聯網將校園運行中的所有數據結合起來,有效實現高校智能監控和智能識別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智慧校園有三個核心特征:一是提供個性化服務,實現智能化服務平臺及智能感知功能,二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實現信息服務與校園各應用領域相結合,三是在個性化定制服務基礎上,為學校與外部世界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2]。智慧校園是高校信息技術的一種較高的形式,將學校的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有機的結合起來,為師生建立智能化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實現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服務[3]。
“互聯網+”是指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因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功能,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于經濟社會各領域當中,提高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4]。
教育領域所衍生出的智慧校園是校園發展的新模式,“互聯網+”的產生將推動智能生活的發展,智慧管理、智慧教學與智慧服務將是現代化校園新的發展方向。利用校園的智慧化管理來分析、研究、解決生活中所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這種創新管理將是未來校園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1 國內外智慧校園研究現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高等教育的形態也逐步發生改變,“互聯網+”行動計劃[4]的提出,更進一步加快了智慧化的建設,拓寬了教育領域對于智慧校園的認識,智慧校園也將是教育領域發展過程中的高級形態,也是高校信息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浙江大學很早就提出了智慧校園建設方案,并開始研究和建設,給出了智慧校園的概念[5]。上海交通大學在云計算基礎上創建智慧校園圖書館。江南大學、南京郵電大學采用一卡通管理服務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這些高校都對智慧校園建設作了各種探索。
國內很多學者已經對智慧校園相關的概念等進行了研究。黃懷柔教授認為前期的數字校園思想雖然先進但有很多不足之處,而智慧校園理念恰好彌補了它的缺陷,將為高校提供更高質量的教學和管理服務。陳翠珠教授的觀點是智慧校園應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通過整合、分析評價學校教育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充分挖掘這些數據中潛在的利用價值。沈潔認為應該在物聯網基礎上把人與物理設施相結合,促進教育教學進一步優化[6]。
國外很多大學早已實行校園數字化管理。加利福尼亞大學采用了較為統一、集成化的管理系統,實現核心業務的動態管理。國外一些學者在智慧校園研究領域也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Talal指出在校園里用一張智能卡可實現多種功能服務,真正做到方便快捷[7]。Michael和其他學者提出的ETHOC系統,重點對虛擬和物理的校園環境要素進行整合,用戶可在虛擬世界中體驗學校生活。
“互聯網+校園”是以互聯網為基礎,利用現在先進的信息技術,優化教育教學的學習模式,將教育、科研、服務以及生活融為一體的智慧化校園模式。
2 基于互聯網+的智慧校園建設模式分析
2.1 校園形態智慧化
很多高校已經建立信息化系統,教育教學、科研工作的展開等都可以在這一平臺上得以實現。智慧校園中數據是為整個校園提供個性化服務。每個數據對于他人都可能非常重要,這些數據也將在服務過程中挖掘更大的潛力,創造更多的活力。智慧校園的建設將改變前期以各種系統應用為核心而導致錯綜復雜、數據混亂的現象,以“數據技術”為核心,也將調整人與系統的關系,促使個性化交互的形成,數據也可高效的為使用者所用,形成智慧校園新的數據形態。
高校信息化發展中,信息技術向數據技術的數據形態的轉變需要借助先進的技術條件,技術形態的智慧化非常關鍵。智慧化的數據形態需要“云”、“網”、“端”的共同支持,三者相結合,促使技術形態的成立。例如2016年杭州采荷第一小學教育集團建立基于三校區的物聯網基礎架構,利用可視化服務等實現各實物間的聯通,同時采用多平臺管理并且將數據進行整合,利用云計算對于大量數據進行計算及服務。此外,建立基于手機APP端的移動辦公服務功能,實現“微互動”、“微辦公”以及“微服務”功能。
2.2 教學模式智慧化
智慧型的師生是未來建設與應用的核心,智慧校園的建設過程中要著重培養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打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界限,用創新性的教學方式進一步培養創新型人才。采荷小學率先在學生社團中開展機器人項目活動,開發了機器人校本課程并在課堂教學中實踐運用。通過機器人課程的開展,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智慧化教學模式。
2.3 基礎設施與資源建設智慧化
在全校教學區域以及大部分公共場所逐步實現無線網絡的全面覆蓋,校園內進一步實行云計算為基礎的虛擬化管理。目前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校園借助VLAN等建立了校園網絡安全系統、財務專網等各類校園網絡服務,極大地滿足了校園信息化發展需求。同時,搭建了校園數字資源管理系統,包括教學資源管理系統、精品課程以及數字圖書館系統,實現教學信息資源的管理[8]。常熟理工學院利用物聯網技術在有線和無線網絡基礎上建立RFID環境,自主研發資產管理系統以及教學管理系統,利用RFID技術開發各類校園應用系統,并且進行測試研究,以促進校園內真正實現物聯網為基礎的資產管理系統,實現智慧校園的建設。
部分學校開發了在線教學模塊,實現在線輔導與評價,教師在線答疑、學生在線做作業和在線測試,全面開展智慧化教學[9]。2015年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已經逐步實現教學資源智慧化,實現了自主學習和在線視頻教學等。各院校建立相應的專業教學資源庫、課外拓展庫、虛擬仿真庫,實現智慧教學。
2.4 校園管理與服務智慧化
智慧校園的建設支持數據整合,呈現“一站式”新型服務模式[10]。在互聯網基礎上綜合數據管理,實現高度集中的業務數據交換,為教育教學以及科研提供高質量的服務。2016年北京艾威康攜“智慧校園一站式平臺”亮相于高教儀器設備展覽會,該平臺實現了一站式服務功能,包括管理、資源、環境以及服務的全方位智慧化管理。這種服務模式整合校園各項業務所產生的數據,達到數據資源共享效果[11]。
智慧校園建設中合理的數據分析和明智的處理措施將有助于校園的管理[12]。以招生為例,大學在招生中信息部門積極配合學校招生工作,提供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整合,比如關注不同生源地學生入學的績點、入學成績與畢業成績以及最后的畢業去向,對這些統計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對學生從入學、在校學習到畢業工作進行跟蹤調查,分析數據,及時做出問題反饋,為招生決策提供依據[13]。
2.5 各模式比較分析
“互聯網+”背景下智慧校園相對于數字校園在各方面有很大提升,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發展進度。從杭州采荷小學、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和北京艾威康的經驗看,雖然借助現代化技術手段有效促進智慧校園全面建設,但在不同程度上仍存在缺陷。
杭州采荷小學雖然硬件設施建設到位,但缺少一定的數據規范標準,信息資源不夠完善,同時存在一定的管理問題,不能適應時展要求。重慶師范學院各類應用系統建設相對較為齊全,但缺少統一規劃,系統集成度不高,信息化人才匱乏。艾威康推出一站式平臺,雖然能基本滿足智慧校園建設中各類應用系統的需要,但在實施等方面可能還缺少一定的指導。目前各校園對于“智慧校園”這一理念認識仍不夠深刻,容易導致過分追求硬件建設,無法真正實現校園智慧化管理。因此,智慧校園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結合教育發展對于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處理,促進校園建設模式的合理化。
3 智慧校園建設的問題與對策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數據規模不足并且形式單一;重硬輕軟,缺少標準化研究;管理體制和教育教學不符合時代要求;缺乏理論層面的指導和對于理論的關注;缺少智慧型人才等[14]。為此,智慧校園建設對策有[15]:①組建大數據庫。加大對于非結構化數據的采集存儲,開展教學科研以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實現多平臺共享,促使大數據庫的建設。②探索數據化標準規范。在各個部門間形成互助互利的交流模式,加強數據流動性,充分發揮數據的價值[16]。③進一步完善校園管理改革機制。對于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管理不當、效率低等問題加以改善,采用高效智能管理,促進教育教學理念的變革,促進智慧校園的進一步發展。④增強智慧校園相關的理論研究。當然智慧校園目前是比較新的理論,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形成智慧校園所獨具特色的建設理論以及設計要求。⑤加強智慧型人才的培養。在智慧化管理與服務的系統中,通過知識管理、在線教育等支撐平臺,強化智慧型人才培養[17]。
4 結論
在云計算、物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等新興技術不斷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整合優化教育信息化資源,為學生、學校構建隨時隨地交流學習的平臺,提供便捷安全、多層次的智能化服務是智慧校園發展的建設目標。智慧校園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適應高等教育生存和發展的現實需求,進一步改造數字網絡,優化教育資源,實現技術融合,推進智慧校園建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蔣家傅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園系統構建[J].現代教育技
術,2013.2:45-46
[2] 于長虹,王運武.智慧校園建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教學與
管理,2015.6(321):49-51
[3] 蔣東興.“云端一體化”高校智慧校園暢想[J].中國教育網絡,
2014.1:58-62
[4] 唐斯斯,楊現敏,單志廣等.智慧教育與大數據[M].科學出版
社,2015.
[5] 浙江大學.信息化建設[EB/OL].[2016-03-16].http://zuits.
/xxhjs/redir.php?catalog_id=187343.
[6] 胡欽太,鄭凱,林南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轉型:從“數字校園”
到“智慧校園”[J].中國電化教育,2014.1:35-39
[7] 江林升.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庫共建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
教育,2011.11:133-136
[8] 劉敏斯,陳少波.大數據時代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研究[J].軟件
導刊,2015.14(8):6-8
[9] 蔣東興,付小龍,袁芳.大數據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探
討[J].華東師范大學報:自然科學報,2015.S1:119-125,131
[10] IT168信息化頻道.智慧校園平臺艾威康“一站式”平臺引
關注[EB/OL].[2016-04-27].http:///a2016/
0427/2619/000002619084.shtml
[11] 王燕.智慧校園建設總體架構模型及典型應用分析[J].中國
電化教育,2014.332(5):88-99
[12] 楊文,趙洪光.基于網絡技術的智慧型校園應用研究[J].信息
化教學,2015.15(9):117-118
[13] 江桂珍.基于“互聯網+”的小學智慧校園建設研究[J].現代
中小學教育,2016.32(4):5-6
[14] 尹合棟,陳軍.“互聯網+”環境下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
信息化建設構想[J].重慶高教研究,2015.3(6):87-94
[15] 豆俊杰,王強.“互聯網+教育”:冰火兩重天[N].中國教育報,
2015.5.
[16] 趙國慶.“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應用[N].光明日報,
2015.6(14).
[關鍵詞]智慧校園;教師;創新意識與能力;提高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6-0005-02
前言
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中都有著深刻的應用,教育信息化進展快速,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正逐漸凸現出來,智慧校園應運而生。智慧校園是“互聯網+”教育的重要校園建設模式,其能夠將計算機網絡的信息服務與校園各個應用服務進行融合,實現了校園的智能化。在智慧校園建設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對于促進智能教學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智慧校園”的含義
“智慧校園”是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校園生活的結合,由傳統的校園環境向更加多元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其目的就是為了創造一個安全、穩定、美好、和諧的校園環境。在“智慧校園”的規劃中,學生們的學習以互聯網教學為主、智能化的教學設施、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學生與教師共同創造了一個和諧的校園環境。
“智慧校園”是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項目,所以,它可以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信息交流與服務的平臺,根據不同性格的人物提供不同的服務,就像是“智慧校園”對老師開放的權限與學生的權限就有所不同,為了保障學生的學習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所以,對于學生使用互聯網的權利學校會做一定的限制,既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優秀的信息資源平臺,又能夠對學生的權限進行限制,防止學生使用互聯網為所欲為。
二、智慧校園學習環境的主要內涵
(一)智慧學習環境的內涵
教師在以個智慧校園學習環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的創新意識,同時還包括了相關技術設備構成的物理環境、學習方式、教學方式、課程資源等多種因素。同時這個智慧校園的學習環境并不是獨立組成的,而是根據每個特定系統構成的,因此,建設智校園過程中需要將這些因素育學習活動發生一系列的聯系,從而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智慧學習環境的特征以及技術基礎
在建設智慧校園的同時,還需要對智慧學習環境進行充分的了解,現階段,智慧校園的主要學習環境有以下幾種特征:(1)感知學習情境:教師可以與學習伙伴進行活動,根據場景制定出對應的學習方案;(2)記錄學習過程:記錄學習過程,對學習數據進行分析,通過有情感的計算、動作捕捉等過程中將其應應用在教學課堂中,從而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3)提供較為逼真的學習經驗:建立一些逼真場景,模擬教師情境,使教師在這個全新的情境中制定出全新的教學方案;(4)聯接學習社群:建立對應的聯接學習社群,使更多的教師進行交流,并使教師之間互幫互助,提供支持,從而激發教師的思維邏輯能力;(5)提供智慧型學習活動:根據教師的創新能力、教學能力、教學任務等相關數據信息進行簡單記憶、低水平操作等,再將其發送給計算機等相關智能工具,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增加智慧校園環境而產生的全新機遇,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投入更多的精神進行教學。
(三)智慧學習環境與傳統學習環境的區別
智慧校園的教師教學環境與傳統教學環境之間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教師的教學目的、教學場所、教學方式等方面。
教學目的:傳統的教學時常會收到教學時間和學生人數的影響,同時學生還沒有足夠的機會進行自主探究,教師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能力;建立智慧校園,學生在這個智慧校園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智慧的發展,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
教學場所: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只能在教室中學習,教師也很少開展一系列的課外教學活動,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對于一些具有實質性的教學物品也很難進行應用,使學生處于一個枯燥、乏味、單一的課堂中;在智能學習環境中,教師的教學場地不會受到任何的限制,其教學資源豐富,在教學過程中會使用到越來越多的先進素材,并為學生提供較為先進的學習機會,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利用一些增強現實的先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模擬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教W方式: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以講解為主。智慧學習環境的出現,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種的先進設備進行教學,并發揮出其中的主要優勢,為學生制定出一個全新的教學方案。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根據學生對應的學習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從而解決學生中的不足。
三、智慧校園建設與教師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
智慧校園建設下,學習方式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個性化,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滿足數字校園下的教學需求,難以對學生行為進行預測,難以實現智慧校園下因材施教的要求,如何使教師的教學更加“智慧”,更加符合智慧校園的特點值得探究。
智慧校園背景下,社會對于教師的要求出現了巨大變化,對教師教學質量、教學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積極提升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此來適應智慧校園建設下的教學環境變化。
四、基于智慧校園建設下提高教師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建議
(一)強化智慧校園建設,構建“數字教師”培養模式
應當積極利用云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實現對當前教學方式和教學流程的創新,以此來幫助教師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信息化平臺為基礎,促進教學信息、科研信息的開放性,促進各種信息的高速流轉,幫助教師積極的吸收新知識、新信息,為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學校應當積極建設教師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智慧教師,對教師進行3D打印、虛擬實驗以及錄播教學等方面的培訓,構建智慧校園下“數字教師”的培養環境,促進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的數字化,讓教師能夠充分體驗并享受智慧校園所帶來的變化。
(二)重構教師研修體系
應當積極構建教師研修的公共服務體系,對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課程進行積極研發,圍繞教學標準和教師日常工作需要,積極開發教師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訓課程,研發信息技術實用課程,以此來形成教師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的標準流程,通過信息化的研修平臺來提升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利用教師研修平臺雙向互動優勢,促進網絡研修的發展,以此來促進教師對資源的整合能力,例如對學科知識內容的整合,對教學方法的整合等,通過智慧校園的建設來營造一個時時刻刻可以學習的教師培訓環境。通過在線研修活動、教數學實踐活動等來讓教師適應智慧校園的發展,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三)提升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
智慧校園建設以信息技術為基礎,這為教師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契機,同時也是廣大教師面臨的挑戰。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不能掌握信息技術相關教學技能就難以適應智慧校園建設的發展趨勢。首先,教師應當積極了解信息技g的本質和其發展趨勢,了解信息技術在智慧校園中的應用現狀,以此來奠定教師信息能力的基礎;第二,教師應當從操作層面加深對互聯網及計算機的認識,提升對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加強對智慧校園建設中對各種硬件設備和教育軟件的認識和應用,積極探索教學資源的網絡探索渠道,學會如何優化信息,整合信息,以此來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讓教師通過信息技術來提升自身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以此來適應智慧校園的發展,提升科研能力。
(四)加強協作
智慧校園的建設拉近了校園中個體之間的距離,促進了信息的流通和整合,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應當積極培養協作精神,促進資源共享。任何人都不能完全依靠自身來構建知識結構,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信息時代的優勢,通過與其他教師的協作來實現自身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五)注重整合實踐
智慧校園建設中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智慧校園中的教師應當在教學情境中加強信息化教學實踐,提升自身信息素養,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以此來形成有自身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將個性化的實踐知識轉化為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注重創新、敢于創新、學會創新,以此來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
摘要:在全世界校園信息化建設的背景下,“智慧校園”一詞也應運而生,如今變得格外引人注目。智慧校園建設探討的是高校信息化發展方向,特別是在科技高速發展、智能手機功能日益強大的今天,掌上智慧校園建設是將高校教育信息化向融合創新方面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目標。
關鍵詞 :智能手機;智慧校園;價值;研究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立項課題(2014B446)
在全世界校園信息化建設的背景下,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浪潮下,校園信息化正發生著劇烈的改變。
我國高校信息化建設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是在管理體制改革上運用了大量的信息化手段,努力打破原有部門間的信息孤島,改變其信息條塊分割的現狀,實現體制管理的“扁平化”,大大推動了各部門從“管理本位”向“服務導向”的轉變。
就高校的情況來看,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目前已完成校園骨干網絡建設以及主要的應用系統建設,這些軟硬件系統的建設使用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效果,為后續的高校信息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但因為傳統管理理念滯后,導致高校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方向、整體目標尚有有不明確的地方,暴露出不少隱患,阻礙了高校信息化向更深層次發展。
1、現階段“智慧校園”建設主要存在的問題
1)部門之間條塊分割,形成了一個個的信息孤島,缺乏統一接口和標準。
2)缺乏校園信息化集中應用與展示平臺,各自獨立的應用系統導致缺乏協同工作能力,也缺乏為用戶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的能力。
3)單個部門的信息系統(如教務管理、圖書館管理、資產管理等),很難站在自己這個信息集上,進行整個學校的全面信息查詢和決策分析,各個應用系統能夠發揮的效益沒有更好地利用和挖掘。
雖然學校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并采取了多種措施大力推進智慧校園建設,但由于前期技術層面的發展的局限性導致管理理念的局限,對信息化建設的進度和規模估計不足,對如何充分利用現有校園網,實現信息共享、網絡課堂、網上辦公系統、管理智能化等缺乏成熟的管理理念和實施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停滯不前。
近幾年來,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高快速發展日趨成熟,智能手機應用的普及,及時的給智慧校園建設搭建了一個具有廣闊發展空間的技術平臺。在智能手機時代,智慧校園建設已具有現實基礎和成熟的技術支持系統。所以要積極推進校園網管理理念變革,運用最新技術成果優化校園智能網,制定科學、先進、經濟的系統解決方案。
2、智能手機時代"智慧校園"建設研究的理論價值
1)互聯網時代,我們應轉變傳統的管理及教育教學理念,采用全新的能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精神、價值、技術、方法、規則、機會來指導、處理、創新生活和工作的思維方式,即互聯網思維方式。
互聯網思維是一種民主化的思維。管理和服務更多地以信息的方式呈現,渠道壟斷很難實現;互聯網思維是一種用戶至上的思維;互聯網思維下的管理和服務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充分滿足個體分散的、個性化的需求。
互聯網思維方式將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教育學高度融合在一起,是一場全新的理念變革,將推動我們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及商業化的運行模式。
2)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時代已經到來。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全新的技術平臺,以功能強大高度集成的智能手機卡為載體,大力推動智慧校園建設,實現其跨越式發展。
“社交+本地化+移動”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方向,具有隨時、隨地、隨身的天然優勢,契合當今快節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這種模式的出發點是深挖“移動”特性,提供及時、基于位置與個性化的服務,拓展個人計算機互聯網所不能提供的業務。基于位置的服務將成為移動互聯網的標配。手機正逐漸進化成為與人類相似的智慧體。移動互聯網將根據用戶的瀏覽習慣和所處位置,更智能地為用戶過濾信息,提供最契合需求的信息。未來手機將會取代鑰匙和錢包,成為出門唯一必需品。
在全世界校園信息化建設的背景下,“智慧校園”一詞也應運而生,如今變得格外引人注目。所謂“智慧校園”,是指通過利用云計算、虛擬化和物聯網等新技術,將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與校園資源和應用系統進行整合,從而實現智慧化服務和管理的校園模式。
在我國,智慧校園是繼數字校園之后院校信息化建設的全新概念。根據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關于“加強高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利用先進網絡和信息技術,整合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礎設施”的要求,結合高校實際情況,開展智慧校園建設,是實現高校信息化跨越式發展,充分提升學校的管理和服務能力的必經之路。
3)智慧校園建設不只是信息技術在校園中的應用,更加重要的是要全面建立起智能手機領航的信息時代全新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教學模式。
智慧校園(“數字化校園”)是以網絡為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實現從環境(包括設備、辦公空間、研究空間、教學空間等)、資源(如圖書資料及專業數據庫、教師講義與課件、網上專業資訊等)到活動(包括教、學、科研、管理、服務、辦公等)的數字化,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既對應又有本質不同的數字空間,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為師生提供網上信息交流環境,提升傳統校園的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功能,創建電子校務、教育資源、虛擬社區及網絡服務的數字化虛擬大學教育環境,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科研和管理水平與效率的目的。
關于“智慧校園”,有一幅這樣的藍圖:無處不在的網絡學習、融合創新的網絡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務治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園生活。簡而言之,“要做一個安全、穩定、環保、節能的校園。”
智慧校園建設探討的是高校信息化發展方向,特別是在科技高速發展、智能手機功能日益強大的今天,掌上智慧校園建設是將高校教育信息化向融合創新方面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目標。
4)針對現行高校數字化校園網建設存在的弊端,構建全新技術領域的智能網系統的集成與開放模型,為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現行的數字化校園網建設存在兩大弊端:
一是N個信息系統"孤島化",我們要用新理念,新技術將孤島化和碎片化的信息整合集成。
二是N個功能系統"碎片化"。我們應打破以往因技術平臺限制造成的信息高度封閉,以及由此導致的各個信息系統功能單一的現狀,轉變觀念,在基于新理念和新技術的新形勢下推進數字化校園的開放建設。
針對目前高校存在的信息化分散建設、獨立運行、自我服務的問題,我們應著力推進資源整合力度、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實現系統互聯互通,資源共建共享。
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必然要經歷由單一機構建設向跨部門協同整合過渡的階段,為推進這一進程,需要引入新理念、新技術平臺的支撐,從而實現信息化建設目標、建設思路和建設模式的轉變,使信息化能夠支撐各部門協同互動、履行職責,提高效能,實現各項業務集約、可持續發展。
在智能手機時代,智慧校園建設已具有現實基礎和成熟的技術支持系統。以往信息的封閉和孤立是基于當時的技術基礎形成的,而在移動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成為可能。所以我們要積極推進數字化校園管理理念變革,運用最新技術成果優化校園智能網建設,制定科學、先進、經濟的系統解決方案。 從而實現信息資源和信息服務的合理規劃、合理分配、合理利用,提高學校管理過程和管理系統的質量、效益、效率,保證資源和服務的可靠性、安全性、科學性。
3、智能手機時代的"智慧校園"建設研究的創新價值
1)針對智能手機時代的新特征、新技術,提出了基于智能手機卡的智慧校園建設的新理念。探討大數據環境下全新的管理模式,研究新一代高校智能網系統的建設模式與建設標準。
2)分析現行高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利用快速發展的移動通信技術及先進的管理創新理念,推出智能手機這一全新的建設平臺,并探討如何在這一新平臺上將現有信息化成果集成與開放的建設目標和設計思路。
3)構建基于智能手機平臺的掌上智慧校園建設模型,并做出切實可行的專業的技術方案。
4、智能手機時代的"智慧校園"建設研究的應用價值
1)給基于智能手機平臺的智慧校園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及廣闊的發展空間。將高度集成功能強大的智能手機卡與數字化校園網建設相融合。
2)實現校園內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的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辦學質量、辦學效益和科研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決策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提高核心競爭力。充分滿足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3)智能手機時代的掌上智慧校園建設是一個基于全新理念全新技術領域的模式探討,具有非常強的實用價值且受眾廣范,功能強大、易于推廣。
4)利用高度集成的手機智能卡取代現有的多張卡證,實現統一認證、統一收費、基礎數據共享、統計數據共享、統一信息查詢等,建立基于智能手機卡的掌上智慧校園系統。
5)探索跟三大運營商、銀行等機構的全新合作模式。如將學生區的上網市場讓利于運營商,從而使運營商升級更換部分校園網的設備,徹底解決各教學單位和公共服務體系的網速需求問題等。以多種形式實現合作共贏。在推進智能校園建設的同時,有效解決融資投資問題。
6)有效解決信息孤島、碎片化問題,建成結構完整、技術先進,高度覆蓋,應用深入,高效穩定、安全可靠的數字化校園網。消除信息孤島和應用孤島,建立公共信息平臺,實現部門間數據信息共享。利用新一代移動互聯技術,建立高效率高覆蓋率的移動通信平臺,為廣大教職工和學生提供各項管理服務功能以及隨時在線的一站式服務。
7)基于智能手機平臺的智慧校園建設能夠實現以下功能:
單一證卡(手機卡)取代現有的多張證卡
統一收費,建立手機智能卡收費結算系統
基礎數據共享,統計數據共享
統一信息查詢,建立公共信息平臺
建立統一認證系統
餐飲、圖書事務、院系聯系全部建立在手機終端上
實現“智慧校園”的功能、跨越與“智慧武漢”的對接
在國家教育行業信息化的政策背景下,在移動互聯技術的普及和推動下,智慧校園建設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高度普及,使用者隨時攜帶永遠在線的特點,已經使其成為現階段最好的信息載體。智能手機使信息傳播的方式更具多元性,跟傳統傳播方式相比,具有高速、廣泛、大范圍的特點。而身兼信息傳播者和接收者的用戶其閱讀及獲取知識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因此,新時期智慧校園的建設要緊跟時代步伐,管理者們必須要轉變觀念,樹立互聯網思維方式,將先進的移動互聯技術與智慧校園網建設相融合,全面構建智慧校園,才能真正贏在這個多元化的變革時代。
參考文獻:
[1] 移動互聯網漸趨爆發式增長 人民網http://tc.people.com.cn/BIG5/15596854.html
關鍵詞:職業技術學院;智慧校園;大數據挖掘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7)01-0268-02
近年來我國教育部越來越重視高職教育,提出了使用信息網絡技術創建數字校園的要求,建設智慧校園時發展數字化學校的基礎,它的核心就是智慧,運用全新的云計算、智能網絡等信息技術,實現智慧管理服務。在高職智慧校園建設中,大數據挖掘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大數據挖掘可以有效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及管理能力,創新學校傳統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變為精細化校園管理。本文就以大數據挖掘技術為基礎,分析其在高職智慧校園建設中的應用。
1高職智慧校園中大數據挖掘技術的重要性
1.1實現智能化教學
在高職智慧校園中,大數據挖掘技術可以準確的記錄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學生還可以通過連接校園網,實現課堂互動學習,使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完成,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學生可以自由控制學習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豐富教學活動。另外大數據挖掘技術還可以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使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創建系統化的學習模式。【1】
1.2實現考學研共同發展
在高職智慧校園中,其可以通過大數據挖掘技術為教師創建教研平臺,為教師提供大量的科研資料及技術發展動態。通過使用多媒體技術,與平臺中的教研學者進行研究成果的溝通交流,實時的分享科研數據,能夠確定教學的發展趨勢,使國內外的交流提高一個層次,實現考學研共同發展和創新。
1.3提高學校管理效率
智慧校園中具有大量的數據信息,比如學校網站論壇中的稿子、評論、留言等,這些數據包括了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大數據挖掘技術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存儲和分析,從大量的數據中找出最有價值的信息及數據,不僅僅能對校園中的人力、財力及物力進行服務,還能夠對教育、行政、設備及科研方面進行管理服務,還可以尋找教育中和學習中的規律,對教育及辦學趨勢進行預測,為高職院校發展提供具有價值的意見,也有效地提高了院校的辦學質量及教學效率。【3】
1.4實現智慧化服務
數字管理系統創新了傳統的人工管理,大大節省了管理資金及人力,對校園進行智能化、數據化的管理及服務,比如資源的分配、信息化培訓、故障響應等等。其中資源的分配包括軟件系統的升級優化及IP地址、身份驗證的優化分配等;信息化培訓包括為學生培訓提供文本資料、音頻資料及視頻資料等等,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及學生的信息素養,使教師及學生具備的信息化智慧能夠滿足智慧校園的需求;故障響應指的是在智慧校園發生故障及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及時響應。【3】
2高職智慧校園的建設
2.1何為智慧校園
智慧校園指的是校園的數字化建設,并且與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及云計算等一系列的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全新校園建設理念。智慧校園主要是以物聯網為基礎,以大數據及云計算為前提,將高校管理工作、教學、科研及服務相融合的綜合智慧校園環境。在智慧校園中,師生可以以手機、電腦等無線通訊設備結合校園網絡,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進行學習、教學、生活等一系列的校園活動,實現信息化的校園學習活動,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及校園管理效率。
2.2高職智慧校園的建設架構
高職智慧校園可以將智能傳感器安裝在校園中各個教室、圖書館、宿舍及實驗室等各個場所中,并且將它們進行連接,從而構建物聯網,使用服務器和云計算服務將軟件管理系統與物聯網向融合,全面實現校園智能化管理及教學。并且使用科學有效的管理模式處理這些信息資源,為全體師生及學校工作人員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務平臺及生活環境。【4】
2.3高職智慧校園建設現狀
智慧校園從產生到創建都得到了國家及社會企業的支持,但是由于高職院校本身的管理模式及部門之間的通訊較為復雜,這就使得高職智慧校園在建設以來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1)高職院校中的大量的信息及學生的自律等方面,使得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無法實現全面信息化,其中不乏有一部分學校還是通過傳統的短信、公告欄的信息為學生傳遞信息,這就造成學生無法及時的信息,降低了溝通效率;(2)由于學校與行政管理部分的網站并不統一,這就對管理方面造成了一定的難度。不統一的平臺使一些具有價值的信息資源無法存儲到相同的數據庫中,使數據的格式及標準也有不一致,就使得系統中存在大量的無用數據及垃圾數據;(3)這些數據都較為龐大且復雜,目前的管理并沒有針對性的對這些數據進行挖掘和信息,比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沒有和畢業方向統一分析、圖書館中的學生解決信息沒有與個性化教學相聯系等等。【5】
3高職智慧校園建設中的大數據挖掘技術
3.1何為大數據挖掘技術
大數據挖掘技術指的不僅僅是對數據信息進行處理,還是對這些數據進行專業的分析,深入挖掘數據中的潛藏及具深層次的信息。從技術角度來講,大數據挖掘技術與云計算是有一定聯系的,大數據不能單獨進行處理,要使用分布式的架構,以此對數據進行挖掘,所以大數據挖掘要依靠云計算進行數據的存儲、處理和分析。
3.2大數據挖掘技術智慧校園的需求
目前我國高職智慧校園的建設已經有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使用了技術性的教學手段及遠程教育等等,在學生的管理方面也使用了監控及一卡通等等,有效地提高了對學生的管理效率,學校行政管理方面也實現了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目的。隨著連接的實體越來越多,那么傳統的數據架構已滿足不了需求,大數據挖掘技術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對這些數據進行快速有效的分析,進行深入挖掘信息的潛在價值,為校園教育發展提供有價值的信息,w現高職院校的智慧特色。【6】
3.3大稻萃誥蚣際踔腔坌T敖ㄉ杓芄
為了能夠使高職智慧校園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就在傳統的建設基礎上應用大數據挖掘技術,深入挖掘傳統智慧校園中的智能識別及檢測中的數據,并且對其進行統一管理,為高校中的教育、服務、管理及學習提供智慧的應用,實現校園學習智能一體化。應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和云計算,可以先構建一個建設架構,詳細見圖一,下文對其進行具體說明。
(1)基礎設備。其中包括檢測設備及感應設備,并且分布在校園的各個角落中,收集校園教師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數據,使用通信網傳送到云存儲層,能夠全面了解學校中教師和學生的生活和學習。
(2)采集信息及存儲層。使用云計算中的存儲技術將基礎設備中收集的數據進行存儲,并且使用虛擬化技術降低空間的浪費,使數據資源可以有效整合,使數據存儲具備智能化及自動化。
(3)數據管理及云計算。管理云服務中的信息資源信息,對這些數據資源進行計算,使數據的分析更加精準。
(4)智慧應用層。深入挖掘大數據,并且對其進行分析,為智慧校園中的信息化業務提供數據支持技術,這個也是使智慧校園發揮作用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智慧校園建設中重點內容。【7】
4結束語
為了使高職院校教育模式和理念能夠滿足現社會形式的需求,智慧校園的建設也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廣泛支持和認同。將大數據挖掘技術應用到智慧校園中,不僅能夠對校園中的數據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深入挖掘其中的價值,還能夠對數據進行智能決策。大數據挖掘技術是高職校園建設中的核心內容,能夠將智慧校園中的智能化及數字化充分體現。目前大數據挖掘技術還存在一系列的技術性問題,但是相信在今后的發展中,其能夠完美的與智慧校園相融合,更加人性化的為校園師生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 宿佳寧,趙洪光,楊文.大數據挖掘在高職院校智慧校園建設中的應用[J].福建質量管理, 2016(4).
[2]魯力.大數據背景的高職院校智慧校園建設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5):48-49.
[3] 程大鳴,劉碧俊,侯松.基于大數據背景的高職院校智慧校園建設的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5(21):71-72.
[4] 陳嘉瑜,陳紅慧.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智慧校園建設研究[J].信息系統工程,2016(10):147-148.
[5] 許冠軍,葉敏.大數據背景下的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