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范文第1篇

論文關鍵詞: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傳統教育 改革

論文摘要: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教育目標應該是促進變化和學習,針對我國傳統教育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深入研究人本心理學的教育觀念,從中找到教育改革的新途徑和新的方法。

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代表人物。人本主義關注的是個人的感情、知覺、信念和意圖,他們感興趣的是自我概念的發展,即人的自我實現。體現在教學理論上,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主要觀點有:

1、強調人的因素和“以學生為中心”

人本主義強調“人”的因素,相信學生的本性是好的,是積極向上的。他們強調在教育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認知、情感、興趣、動機、潛能等內心世界的研究,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幫助學生充分挖掘潛能、發展個性和實現自身價值。他們主張老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內在動機和需要,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并增強適應性

教學過程的重心是學會學習。在教學中,至關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信息和個人成長,這些將使他們更加建設性地對付“現實世界”。而這根本不是憑借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就能實現的。傳授教學,只是教給學生一些一成不變的很快就會陳舊過時的事實材料,并不會幫學生學會學習,因而使學生不能有效地對付社會變動的嚴峻挑戰。應該把學生培養成“學會如何學習的人”,“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從而成為能順應社會要求的“充分發揮作用”的人。

3主張意義學習及自發的經驗學習

羅杰斯認為,意義學習提倡對知識的靈活理解,而不是消極地接受。在這種學習中,要求學生能在相當大的范圍內自行選擇學習材料;自行安排適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問題,確定自己的學習進程;關心自己的選擇結果。

4、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

羅杰斯認為學生是處于學習過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發現哪些方面失敗了,哪些方面意義深遠。自我評價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的本質就是使學生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因而能使學生更加主動,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義學習就自然而然出現了。

二、我們傳統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育模式

我國現行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授教式教育,以書本知識為主要內容,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以教師活動為中心,通過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以“灌”為主,教師獨占講臺,課程成為傳授知識的唯一陣地,這種單一的方式否定了人作為知識主體對客觀存在能動認識的聰明才智和創新精神。

2、教育目標

在傳統教育理論中,能力基本上局限于認知方面,主要是思維活動方面。對學生學知識的要求只是上課能聽懂,課后能消化,考試出成績。使學生養成了跟著教師走的依賴心理,一旦脫離了教師走上社會,在遇到實際問題而沒有所學的現成知識時,就會束手無策

3、教育評價

分數成為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指標,造成學生片面追求分數,而忽視了道德提升和綜合能力的培養,造成了許多“高分低能”的怪才。另外,學生從小到大都是在“外部評價”尤其是教師的評價中長大的,因此習慣于凡事都要教師說“好”心里才踏實,離開教師的評價許多學生就會產生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從而自我認同能力低下。

三、人本心理學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

1、以人為本,培養學習者的創造性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本性、尊嚴、理想和興趣,揭示人的本質特征,人的內在情感,潛在智能、目的、愛好等等。我們的教育應以人為本,應構建生活情境相結合的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追求進步與發展的權利,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應該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他們成為知識和社會文明的再創造者,而不單純是知識的消極接受者。

2、啟發意義學習,著眼于學生的自我實現與自我發展

意義學習提倡對知識的靈活理解,而不是消極地接受。這種學習要求學生能在相當大的范圍內自行選擇學習材料;自行安排適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問題,確定自己的學習進程;關心自己的選擇結果。在沒有任何強制的環境下,啟發學生學會學習,而意義學習正是以學生為主體,自己計劃、實施及評鑒自己的學習活動,按照個人主動學習的過程來發展個人的學習技能,實現個人目的或需要。

3、更換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倡導互動方式的多邊性教學方法

人本主義認為理想的教師角色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鼓勵者、幫助者,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正確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經驗的有效途徑。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需求創造情境,培養和發展學生自我指導的能力。而互動的多邊性教學方法正符合了以上的教學情境,它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單向和雙向活動,而是強調一種多邊活動,提倡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教師之間的多邊互動,從而使教學在單向、雙向邁向多向交流多重互動作用中,形成一個立體型的信息交流網絡。這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員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其特長,而且充分利用了成人學習者的現有經驗,將其經驗視為永不枯竭的教育資源。

4、改革評價,建立促進性自我評價方法

長期盛行的以分數為指標的外部評價忽視教育本身的特點和學習者的心理特征,已不適應并嚴重阻礙了教育的發展。促進性內部評價方法,即自我評價法,既是學習過程的出發點,又是學習過程的歸宿。學習者可以根據現實需要以及自我學習狀況的差距,進行橫向評價或縱向評價,對自身的能力、重要性和價值有一個比較清楚認知,然后發現不足,調整學習方式,進行下一步的學習,這樣一種評價方式有利于學習者從一般受教到自我導向學習或自我組織學習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高覺敷:《西方心理學的新進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范文第2篇

關鍵詞: 人本主義 中職英語教學 情感教育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日漸凸顯,中職教育教學質量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為了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英語教學者始終致力于尋找更好的英語教學方法,求新,求變,以促進學生的有效英語學習。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英語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許多問題。課堂教學沉悶,“填鴨式”教學,照本宣科等陳舊低效的教學方式仍是主流。這些低效費時的教學方式不但收效甚微,還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缺乏創造力,造成老師教得辛苦,學生也學得辛苦的尷尬局面。

人本主義認為學習是個人自主發起的,使個人整體投入其中并產生全面變化的活動,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極為重要。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認知和情感不可或缺,相輔相成。積極的情感有助于學生增強學習效果,消極的情感則阻礙學習的發展。因此,教師應給予學生情感上的支持,幫助學生管理情感活動,充分發揮積極情感因素的作用,使學生克服消極情感因素的影響。

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根據學生學習發展的特點,英語教學應摒棄陳舊低效的照本宣科,發揮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助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突出情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一種新的以情感為教學活動基本動力的教學模式。

一、人本主義理論及基本觀點

人本主義是現代西方的一種重要思想派系,起源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代表人物是馬斯洛(A.Mslow)和羅杰斯(CarlR.Rogers)。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是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上建立發展起來的,強調人的潛能、個性與創造性的發展,強調人的自主性、整體性和獨特性,重視學習者的愿意、情感、需要和價值觀。人本主義心理學對動機的研究十分注重,以Maslow的“需要層次論”為代表,認為人的需要分為五個等級,而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層次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總是全力地投入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中去,這種行動是發自內心的,工作、學習和娛樂沒有了明確的界限,因此由自我實現需要而發起的行動都是快樂的,沒有壓迫的。因此,人本主義者認為,學習動機對學生的有效學習起著重要作用。

人本主義認為完整的人的發展主要包括認知、情感、態度和技能的和諧發展。在此基礎上人本主義者認為教學必須服務于完整的人的發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由此看來,人本主義的學習主要強調三個方面:一是學習的動機應該是來自自我實現的需要;二是情感在學習中的地位,也就是情感和動機間的轉化關系;三是學生中心論。

基于這種觀念,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真正的學習是個體通過學習成為一個完善的人的過程。教學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如何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條件,讓學生覺察學習的意義,激發學生學習的渴望,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二、人本主義理論對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啟示

長期以來,英語學習方面的研究一直專注于研究語言本身,而忽視學習者這一載體,缺乏對學習者及其情感的研究。但是語言的學了要深切地了解語言的各要素之外,還需關注學習者的情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英語語法知識并不等于說學生就可以學好這一語言,語言習得這一過程除了必要的認知外,還深受學習者情感因素的影響。情感因素對語言輸入進入大腦語言習得器官起著阻礙或促進作用。人本主義主張研究完整的人,反對把人分割為各個要素。學習者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其情感因素對語言學習起著重要作用。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的“情感過濾”假說就充分地說明了語言學習者的動機、自信,以及焦慮程度等情感因素和語言學習的關系。克拉申指出:如果學習者動機水平高、自信心強、焦慮程度低,即他們的情感過濾程度低,他們的語言輸入量就大,并且輸入效果好。相反,缺乏動機、自信心弱、焦慮程度高的語言學習者的情感過濾程度高,語言輸入量小,輸入效果差。由此看來,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發展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建立良好的感情型師生關系,積極發揮情感因素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作用。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有著豐富的內涵,給當前中職英語教學的改革以啟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也越來越重視中職學校的教育,以便為社會提供高質量技術性人才。根據社會要求,中職學校改革勢在必行,而英語又是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學科目。然而,由于中職學校的生源大多較差,基礎普遍較弱,各方面能力參差不齊。這些問題給中職教育帶來許多挑戰,尤其是中職英語教育。中職學生對于英語這一科目普遍存在畏難心理,其中有一大部分學生更是由于小學初中時就英語偏科而放棄就讀普通高中而選擇中職學校。各方面的原因構成了現在中職學生學習英語困難的局面,從而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英語的興趣。根據中職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及中職教育發展的要求,重塑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積極的學習態度,中職英語情感教育勢在必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無疑給探析中的中職英語情感教育帶來新的啟示。

(一)培養、激發學習者形成動機。

英語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直接動力,動機是促使英語學習成功的動因。教師在培養學習者學習英語的動機時,還要注意利用教學中的各種情景積極激發學習者形成動機,使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由隱性轉為顯性,并能推動其積極行動,促進英語學習的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把外在和內在的動機有效地結合起來,激發并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重塑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感情型師生關系。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要求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師生關系,教師應作為學習的參與者和促進者,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營造有利于學習的氛圍,讓學生知道如何進行有效學習。教師應該尊重并理解學生,重視學生的意愿和情感,從而做到以情育人。在教學過程中把情感融入進去,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

(三)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倡導自主學習。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自我效能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英語對于中職學生來說似乎是一種神秘莫測、高不可攀的語言,單詞數量之多,語法構成之復雜,無疑都給學生帶來消極阻礙,形成對英語學習的畏難心理。因此,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能有效調整學生心態,重塑自信心。

同時,自我效能感與自主學習有著密切的關系。Schunk曾指出,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自我效能感既影響目標的設置過程,又影響學習的自我調節過程。自我效能感也影響學生對自主學習策略的運用。因此,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倡導自主學習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在中職學生學習、認知水平各異的情況下尤為如此。

三、結語

中職學校擔負著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任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年來,中職學校在國家的重視下取得了重大發展,其教育規模已經和普通高中大體相當。研究如何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現已成為中職學校的首要解決的問題,人文主義教育理論給中職教育的改革帶來許多啟示。同時,英語這門世界語言和人們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此,英語教育又是中職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人本主義心理學反對無視學生的心理特點而談論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提倡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這一主張給中職英語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帶來重要的啟發。

參考文獻:

[1]魯子問,王篤勤.新編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慶宗.外語學與教的心理學原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3]成明.馬斯洛人本哲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4]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5]杜?舒爾茨,著.楊立能,沈德燦,譯.現代心理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08.

[6]徐曉晴.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發[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8.

[7]胡壯麟.大學英語教學的個性化、協作化、模塊化和超文本[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5).

[8]肖飛.學習自主性及如何培養學習自主性[J].外語界,2002(3)24-27.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范文第3篇

一、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發展的主要階段

所謂方法論是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積累和形成的一種研究工作的模式,庫恩(T.S.Kuhn)稱其為“范式”[2](P167)。自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研究方法論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構造主義的自我觀察的方法——對經驗的主觀主義研究方法論

以馮特為代表的構造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直接經驗。所謂直接經驗是與間接經驗相對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是意識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關于某種事物的知識而非經驗本身。在馮特看來,心理學既然是一門關于研究人的經驗的科學,因而心理學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觀察這種直接經驗。他認為,一個人只有自己才能觀察到自身所體驗的經驗,所以心理學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觀察的手段(亦稱內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學研究的這一觀點和方法論思想在馮特的學生鐵欽納(E.B.Titchener)的工作中發展到了極端的程度,他認為只有訓練有素的自我觀察者才能作為心理學研究的被試。

這種研究心理學的方法論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術受到了許多批評。因為內省法只強調以被試、而且一定是需經嚴格訓練的被試的自我觀察報告為依據,其結果不僅無法達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觀和偏見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消極的影響往往就是他們所規定的訓練產生的。此外,他們還力圖排斥同時期出現的其他一些心理學研究方法,例如艾賓浩斯的記憶實驗研究方法、動物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等。這就使得自我觀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發展,其結果則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論所取代。

2.機能主義的多樣化研究方法——以實用主義為基礎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論

構造主義心理學只對直接經驗進行自我觀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現實地解釋人的各種心理現象是如何發生、發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決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在它受到批評的同時,先后在西歐和美國產生了機能主義心理學。以詹姆斯(W.James)為先驅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功能,強調心理學在人類實踐中的應用,主張心理學不僅應該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還要研究動物心理、兒童心理、個體差異和變態心理等課題。在研究方法上,他們采用了描述法、問卷法、心理測驗法和生理實驗法等。雖然機能主義心理學并沒有完全放棄內省法,但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強調了方法上的多樣性和實用性,重視心理活動在操作過程中的特點與規律,探討心理與生理的關系和環境對心理的影響。機能主義心理學通過采用多種多樣的應用研究方法,不僅彌補了內省法的不足之處,而且推動了心理學向更為廣泛的領域發展,為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教育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咨詢和臨床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到來打開了大門。

3.行為主義的極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以操作主義為方法論基礎

由華生(John.B.Watson)所開創,后為斯金納(B.F.Skin-ner)所發展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對意識的研究,堅持只有能被觀察到的、可予以客觀記錄和定量化的行為才符合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標準和原則。這在實質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學中所倡導的操作主義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并以此指導心理學的研究。

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對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一種反叛,在方法論上繼承和發展了機能主義心理學重視心理機制和心理過程的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原則,徹底拋棄了對意識的內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終成為一種“沒有頭腦的心理學”。由于行為主義在基本觀點和方法論上的極端客觀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偏見,使它無法對行為產生的心理和意識等有關人的內部過程作出完整的、客觀的和全面的解釋。但是,它所發展起來的一整套能精確控制、測定行為的研究技術和方法,還有它對環境、刺激條件以及行為反應變化的關系所作的客觀描述與精確的測量,使心理學徹底脫離了僅僅只能依靠被試的自我報告這一缺乏客觀依據的非科學狀態,成為一門能為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能對人在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規律進行測量、預測、控制的實用性科學。誠然,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和機械論思想否定了心理學對人的意識和心理活動內部過程的研究,從而最終把自己推到了發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卻為現代認知心理學和其他一些反對機械決定論的心理學,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4.完形主義的整體方法——以現象學和場論為指導的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

作為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另一個對立面,格式塔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與行為主義完全不同的一條路。格式塔心理學在康德(I.Kant)哲學的影響下,強調人的知覺的完整性和組織性,反對去尋找心理和意識中的“元素”,認為應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經驗,而人的這種直接經驗是按原來的結構被接受的。對于這種整體的經驗,如果強加分析、化整為零時,其原有的整體性就會被破壞。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堅持1+1>2的觀點。這在當時把心理現象分解成基本的組成單位的研究傾向中,能從另一個角度來強調心理活動的整體性并對其規律(如知覺的組織原則)進行研究,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和貢獻。受物理學場論的影響,采用拓撲學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學中獨樹一幟的是勒溫(K.Lewin),他提出的行為函數:B=f(E,P)發展了對人的動機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推動了社會心理學中有關團體動力學研究的發展。

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一種方法論工具,現象學的觀點被認為可以用于對人的主觀體驗進行科學研究,并彌補那些只注重行為的實驗數據的不足,它主張對經驗采取自然的整體觀點,從而獲得了知覺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現象學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對于某一研究者運用這種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難判定的”[4](P524)。

5.計算機模擬與類比方法——以信息論作為主要方法論的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

現代認知心理學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論來解釋人的心理過程。計算機科學為現代認知心理學探索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過去無法“看到”的心理操作過程得以模擬和表達。認知心理學糾正了行為主義否認意識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錯誤傾向,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對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對心理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用計算機和程序軟件的操作和運行來模擬和解釋人的心理過程,確實是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個具有歷史性變革意義的進步。但是,這仍然是以機械論的觀點去研究人,把社會的人簡化為機器的人。因此,現代認知心理學對心理過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釋和真實反映人的實際心理活動規律。當然,要解決這一問題尚有許多困難。也許是目前的計算機技術水平尚未達到科學心理學所需要的程度,或許未來能制造出完全類似人類的機器人,心理學家也許就能從中破譯出人類所有心理活動的秘密和規律。但是,現象學家休伯特指出:沒有任何脫離肉體的機器能夠賽過人類的意識,因為它缺乏每一個人所特有的那種與世界緊密結合的共同發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現狀與問題

縱觀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與指導思想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和演化。從研究的對象來看,從意識到行為,又回到了意識,似乎轉了個大圈子。但是,通過這一循環過程,研究方法論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馮特的自我觀察報告和現代認知心理學有關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所確定的研究對象并沒有錯,但局限于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沒有適當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內在心理過程,只能依賴被試的自我觀察這種原始的方法,顯然缺乏科學的依據,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一個學派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給心理科學留下的一大筆財富,即它的研究方法、儀器、測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學家還有不少人在使用著,行為主義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當今教科書里廣泛引用的內容。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在心理過程,而有關人格結構和人格形成與發展的研究則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王國。從這個發展歷史的進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技術水平基礎之上的。縱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確定的目標,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是“欲速則不達”。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發展研究的技術手段,若不能及時修正和調整心理學研究的目標、對象和范圍,甚至在指導思想上“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話,仍然會事與愿違。行為主義心理學就是前車之鑒。

時至今日,心理學的學派之爭已基本結束。心理學對感覺研究基本上已經有了較一致的結論;有關知覺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層次發展;而記憶和思維的研究則側重于對信息加工過程的探索;至于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發展看來困難更多一些,正在尋找更有效的測量和評價方法;情緒心理學在幾個不同的層面上進行著研究,從認知、生理、環境和社會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開人類情緒之謎。關于動機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爾的驅動遞減論、勒溫的場論、麥克米蘭的成就動機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和海德、凱利以及維納的歸因理論等主要流派所占領。但以馬斯洛為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則更加強調了對人性、人的價值與人的潛能的研究,并力爭解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馬斯洛特別強調了整體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復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體觀為前提,通過實驗來理解各有關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他還特別重視對個體的研究,認為一般規律不能直接推論個體的特點,而由個體的研究卻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規律。一般規律只能幫助人們去理解個體,但解決個別的問題仍需要用個案法的整體分析手段[5]。

由此可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就目前來說仍尚未達到一致的認識,適用于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研究領域的各種方法論及其研究方法和技術共存于當今的心理學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個研究領域中,由不同方法論所指導的各種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時并存。首先應該說,這是正常的現象,也是心理學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在對待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問題上,就像對待任何科學一樣,不應該也不可能用單一的研究模式去人為地強制性地統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實在是一種最復雜的現象,它有著許多不同的水平、層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現象,研究決不能簡單地以某一種方法去處理。但也不應該用“隨心所欲”的態度去對待。如何形成一種更加有效地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論,是科學心理學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科學心理學研究發展中新的方法論構建與整合

無論是否意識到,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總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論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心理學的研究同樣也不例外。心理學研究方法論決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選擇。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當技術還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時,對原有的目的就必須考慮加以重新選擇,尋找某些子目標以現階段可實行的手段先予以解決,然后再對總的目標進行系統的、整體的、辯證的研究、分析和歸納。鑒于心理學的歷史經驗,心理學家們已經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論。例如,朱智賢等人曾提出過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構想。在其有關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體系中,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2)心理學研究的一般科學方法論;(3)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術[6](P52-58)。研究心理現象,首先要對人的心理有一個基本的觀點,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所要解決的問題。科學的哲學方法論并不能替代具體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體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擺脫一定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和制約。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過去的許多學派,雖然曾經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就并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都由于他們在哲學方法論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為新的理論和方法論所取代。特別是在當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手段時,就更有必要對人們原來習以為常的傳統的指導思想進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論的錯誤,彌補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類似行為主義的錯誤。同時,也能使科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有了正確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還需要形成心理學的一般科學方法論。這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科學發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備和達到的條件的制約。在經歷了科學研究的微觀階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學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向宏觀階段——整合研究邁進的趨勢。有關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貝塔朗菲的系統論、香農的信息論和維納的控制論,即所謂的“老三論”。而在此之后又出現了所謂的“新三論”: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論、哈肯的協同理論和托姆的突變理論。所有這些理論都為現代科學的一般方法論提供了有用的思想。雖然這些理論并非出自心理學,但對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和指導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學派系林立、眾說紛紜的狀況,就更需要用像系統論那樣的思想方法,來描述和解釋人的心理這個本身就具有客觀系統性的研究對象。正如哲學方法論不能代替科學的具體研究那樣,這些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并不能代替心理學的一般方法論指導。心理學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需要建構符合心理學科學發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體系。

最后是有關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與技術問題。可以說,心理學現在已經涉及人類活動的幾乎每一個領域,因此在具體研究的方法和技術上必定有相當大的差異和跨度。具體的方法是與具體的研究問題相聯系的。心理學在各個不同的領域中幾乎運用了所有各種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藥理的、臨床的、數學的方法;心理學本身又有實驗的、準實驗的、非實驗的、思維推論的各種各樣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長處,但又同時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復雜、多層次、多元化和動態的;同時又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我們不僅需要在某個局部問題上對各種心理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微觀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體的、系統的和動態的思想理論與研究方法論,歸納和綜合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學說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種描述性的初級水平階段,而應該是可操作的、有預測力并有控制力的。這樣才能使心理學成為一間既有自己較完整、較一致的理論,包括研究方法論的體系,又具有更為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作用和效果的現代科學。

【參考文獻】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學的體系與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庫恩.必要的張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荊其誠.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范文第4篇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三大學派 中職生英語學習 作用

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心理特點和活動過程的客觀規律的科學。作為心理學的分支,教育心理學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基本心理規律。本文擬探討教育心理學理論對中職英語教學的啟示和作用。

一、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古代的教育實踐中,就萌發了教育心理思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孔丘、孟軻、荀況、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教育心理思想。例如:關于學習者的動機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論述。關于學習過程有“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學至于行之而止矣”及“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循循善誘”等論述。關于因材施教則有:“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論述。中國古代思想家的這些教育心理思想,到了漢、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雖不斷有所充實和發展,但仍沒有形成嚴密的知識系統,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心理學在中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清朝末年隨著師范教育的興起而出現的。在學科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工作,20世紀20年代也開展起來。20世紀70年代是中國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重新得到恢復,并不斷發展的時期。在短短30年間,該理論對我國教育心理學界和學校教育實踐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二、教育心理學對語言教學的影響

就學習理論而言,教育心理學可概括為行為主義、認知論和人本主義三大學派。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學習是以刺激――反應為原理而形成的機械性語言操練,是語言知識的灌輸,目的是使學習者形成一種語言習慣。外語學習說到底就是為學習者提供語料輸入,然后使他們能運用所掌握的語料進行語言輸出的過程。Krashen提出,促進語言習得的前提是教師應把主要精力放在為學生提供最佳的語言輸入上。他還列舉了最佳語言輸入的四個必備條件。簡言之,輸入內容應是可理解的,大量的、有趣而密切相關的以及不應過分強調語法。

認知學派的基本理論是教學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引導學生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主來建構知識。其圖式理論構成了現代認知學派的核心。在語言學習中,圖式理論的意義在于:通過激發學習者的圖式有助于幫助他們對輸入的信息進行預測和分析,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進而加強他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另外,教師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宗教、歷史、地理、國際關系、社會風俗和風土人情等知識,以此拓寬視野,調整知識結構,擴大知識容量。

建構主義理論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認為,在教育的各環節(學生、教師、任務和環境)中,學生是建構知識的主體,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張殿玉,2005)交互是建構意義的一個重要手段,課堂里最有價值的活動是學生們組成小組和集體相互交流,共同建構知識。

以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羅杰斯等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50 年代。這一學派主要研究和關心的是人的本性,人的內在情感,智能、潛能、目的、愛好、興趣和價值等人類經驗的一切方面。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動機理論,每個人都有安全的需求、被認可的需求,歸屬感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實現作為人類需求的最高境界,對動機的激發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習者內在的成就感比外部的獎勵能更強烈地激發其學習動機。心理學理論認為,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產生向往的體現,是促使人們探究事物的內在動力。在學習中,興趣既是求知心理向往的“導火線”,又是學習行為動力的“助推器”。在語言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從學習目標、教材及教法三個層面探索如何構建一種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長效機制,使他們在不斷接觸新知識的過程中真正感到上課的必要性,樂趣和益處,慢慢從學之者變成好之者,從好之者變成樂之者。

三、中職生英語學習現狀

英語教學是師生合作的活動。學生是主體,教師為主導。作為擔當主導作用的教師對教育心理學進行研究,了解學生英語學習的規律和語言技能發展的過程、影響學習者的心理因素、學習者心理的個體差異等特點,無疑會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在英語教學中,我們發現不少中職學生對英語厭學怕學,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正確的學習英語的動機與目標,缺乏學習英語的興趣。他們學習英語只是為應付考試、向父母交差。他們的學習動機并非是自身能力的提高,而只是想通過會考或拿到級別證書。而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拿到級別證書是不能說明任何問題的。大多數學習困難的學生就是由于學習動機單一、停留在級別考試上,而一味枯燥地背單詞做習題,使其喪失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由于學生對英語學科知識的意義和價值認識不正確,因此他們很難專心致志地去學習,其結果是導致學生厭學、甚至棄學的現象比較嚴重。

四、教育心理學對中職英語教學的作用

1.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

心理學理論指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學習動力是來自學生自身的興趣和由此產生的求知欲。在中職英語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明白:隨著當今世界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英語是獲取世界各方面信息、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中國欲與世界同步,就需要具有專業技術特長并有一定英語應用能力的人才。因此,英語老師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學習英語的社會意義和內在個人價值,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提高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同時,英語教師要注意使自己的課堂教學生動有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此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光靠書本是不夠的。如今的大眾文化與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關系最密切。把大眾文化應用于英語教學可以使學習氣氛更和諧自然,學生學習動機加強,語言環境更真實,更易實現學習的成就感。它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廣播、電視、電影、音樂、體育、娛樂、報紙雜志、時尚、廣告、電子游戲和網絡等。學生課通過多種途徑來熟悉和了解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內容,在滿足興趣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習的動機。

2.了解學生,注重因材施教

學生的英語學得好不好,除了學生本身的智力因素外,還與學生的個性差異有關。教育心理學認為,由于個體成長和受教育環境的差異,不同的個人具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形成個性差異。一般來說,性格開朗、自信心強、認真負責的學生英語成績好于那些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心學生的成績。外向型性格的學生善談、反應迅速,有利于獲得更多的輸入和實踐機會。良好的性格有助于英語學習,而英語學習的成功會增強學生的信心,促進良好性格的形成,二者是互相影響的、互相作用的。消極、悲觀、恐懼、自卑等不良性格會給英語學習帶來消極的作用。

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習任務,在不同的場合引導學生發揮其個性中積極的一面,以適應各種不同的學習環境和任務。如進行情景表演時,教師把性格外向的學生和性格內向的同學搭配在一組,讓外向型的學生帶頭,領著其他同學一起完成學習任務。在做題時,可以多讓性格內向的學生去完成。把握學生的個性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3.提高教師素質,營造和諧情感氛圍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新型的師生關系必須具備3個要素:真誠、獎賞和移情性理解。教師在課堂上所做的一切,乃至一言一語,一舉手一投足都在客觀上起到心理引導的作用。為了營造課堂教學中的積極“心理場”,首先需要教師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并不斷提高和完善知識結構。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感染力的語言和豐富的表情(面部表情和體態表情)引導學生進入快樂學習的狀態。此外,激情也是一個優秀外語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

要創設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中職英語的教學方法多采用“啟發式”,教師引入激勵機制,要讓每一個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參加言語實踐,促使學生能夠把英語學活、用活。另外,要允許每一個學生能有較多的機會獨立地、富有想象力地、創造性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可以發揮想象力、創造力的活動中容易感到自身的價值。

4.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社會不斷進步,知識不斷更新,這要求人們不斷去學習和提高。學會學習成為參與社會競爭的重要條件。學習能力的獲得是在老師的引導、點撥及學生自主學習的摸索中取得的。主要內容有:(1)指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明確學習目的,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2)指導學生課前預習,養成自學習慣。(3)教授記憶方法,預防忘記。(4)介紹閱讀技巧,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5)指導學生就所學知識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歸納、創新等思維活動。美國的一位教學家在論述外語教學時這樣寫道: “Tell me and I’ll forget;Teach me and I’ll remember ; Involve me and I’ll learn. ”教師應完全摒棄“喂食”的做法,鼓勵學生根據外語習得的特點和要求有效地去選擇所學的內容,主動安排規劃自己的學習進程,對所學內容展開獨立思考,進行多向思維,學會分析、歸納和整理所學的知識,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新的問題,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自主學習意識及能力也將得到很好的發展,其英語學習效率必將得以提高。

總之,針對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英語老師應在教學中多運用教育心理學原理,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個性,把握教學的全過程,以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調動他們的積極心理因素,克服消極因素,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以達到為國家培養有用之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Krashen,S. Second Language Acqui-

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

ford: Pergamon Press,1982.

[2]陳吉棠.學習者的心理因素與英語聽力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05.6.

[3]陳林.教育心理學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消費導刊?教育時空.2009.5.

[4]蔣柏明.淺談教育心理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九江專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

[5]沐衛萍,李俊峰.關于高職院英語教學中教育心理學理論的應用研究[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6.1.

[6]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7]項茂英.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師生關系[J].外語界.2004.4.

[8]謝春暉.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大眾文化輔助[J].外語電化教學.2004.2.

[9]尤其達.改進視聽說法教學的嘗試與反思[J].外語界.2005.4.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范文第5篇

一、面對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及建議

1、把握新的課程理念。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在原體育課程的基礎上重新構建的具有綜合性特點的課程。因此,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2、體育教育思想從“唯生物體育觀”向“三維體育觀”轉變。

體育具有多功能性是當今的體育教學模式區別于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基本觀念。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體育作為一種文化,對于人們追求在運動過程中的心理愉悅和滿足,提高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形成了包括生物、心理、社會三個方面因素的“三維體育觀”。“三維體育觀”以人為本,注重學校體育在心理、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新型體育觀、教育觀。學校體育思想必須適應新形勢,更新觀念,致力于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發揮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注意體育教育的文化性、娛樂性和健身性,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3、積極改革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對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是“以人為核心”,強調教師的促進作用,認為只有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每個學生才能自由發揮自己的潛能。在教學中要改變過去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法,廣泛運用發現法、誘導法、問題法等現代教學手法,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給學生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為學生提供機會,培養他們的創造力、競爭力以及迎接挑戰的能力。

為了不斷適應新的社會環境、新的教學觀念、體育知識體系的不斷更新、教學條件的不斷改善,體育教學方法也必須有新的發展。教學方法創新的根本宗旨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會學生如何學習。面對不斷改革的主客觀環境,必然會有更多的教學方法涌現,教師應及時吸收、大膽創新,以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命令式的口氣比較多,學生必須按照教師的意志和口令來完成教師的要求,完全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 轉貼于 既然師生同是影響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就應該形成一種平等合作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形成一種和諧、自然、默契的氛圍。

4、課程內容多樣化。

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根據體育教學的目標、學生的特點,從體育和其他有關方面選取的素材中選取適用的教材,從而為實現體育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服務,建立以人為本、淡化競技、注重健身、增強體育意識、發展學生個性、培養體育能力、養成鍛煉習慣為中心的新的內容體系。總之,教學內容要全面、多樣,應突出健身性、娛樂性、終身性、全民性、實用性和主動性的特點,吸收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滿足個體與群體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5、體育教學組織形式體現層次化、多樣化。

體育教學的組織方式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效果,適宜的教學組織方式,能培養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組織方式上應突破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束縛,應從體育教學的客觀實際出發,變體育教學的被動灌輸為主動學習,營造輕松、活潑、歡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與鍛煉中體驗體育的樂趣,學會用運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6、改革考評方法。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的體育課程考核偏重于結果性評價。新課程應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樹立符合體育健康課程特點并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評價觀念,建立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

總之,不論從內容和方法上都應力求綜合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既考慮學習態度,又注重學習效果,把掌握體育健康知識、運動能力和健康水平的評價結合起來,使教學評價能夠客觀反映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學生的體育能力和健康水平。

二、結論與建議

1、把握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體育道德。

2、新課程標準要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了堅持鍛煉的習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后旗| 南康市| 封开县| 绵竹市| 和硕县| 砀山县| 罗城| 稻城县| 鲁甸县| 札达县| 吉安市| 宿州市| 大同市| 福海县| 五莲县| 永德县| 阳高县| 金寨县| 二手房| 哈尔滨市| 务川| 天台县| 浠水县| 都江堰市| 叶城县| 鸡西市| 静安区| 徐汇区| 剑川县| 定安县| 德保县| 柳州市| 梅州市| 天水市| 阆中市| 临沂市| 瓦房店市| 石屏县| 辽宁省| 奈曼旗| 牙克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