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早產兒護理重點

早產兒護理重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早產兒護理重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早產兒護理重點

早產兒護理重點范文第1篇

【關鍵詞】健康教育指導;早產兒;影響;分析

早產兒在臨床較為常見,通過精心的護理可以有效改善其生長情況,我國的相關調查資料顯示,早產兒的發生率在5%~10%,而病死率高達12.7%~20.8%;隨著醫學手段的發展,科學的健康教育可以提升早產兒的存活率[1]。本文選取98例早產兒進行分組比較研究,分析健康教育指導對早產兒的影響,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早產兒98例,均符合早產兒的標準:胎齡<37周,體重<2500g,身長<47cm,隨機分為2組。其中,對照組49例中男28例,女21例,胎齡為29周~36周,平均(35.4±1.5)周,出生體重為1430~2305g,平均(1899.7±244.6)g,住院時間為4d~58d,平均(34.3±2.6)d。觀察組49例中男29例,女20例,胎齡為30周~36周,平均(34.8±1.2)周,出生體重為1450~2335g,平均(1950.7±244.6)g,住院時間為5d~60d,平均(35.3±2.9)d。2組患兒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與出院指導,具體是對患兒進行一般資料的收集、整理,體溫測量與各種可能性感染疾病的預防,并對出院后如何照顧好早產兒進行一些事宜交代;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具體方法如下。首先,對早產兒的健康教育指導安排專人負責;其次,對各項需要指導的內容進行一些分析,并按照早產兒及母親的情況,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方案;第三,與母親進行交流,了解出院后的家庭情況與照顧條件,然后將相關的護理知識按照不同的層次進行教授與指導。具體的指導內容包括早產兒的保暖、喂養、感染預防、口腔護理、皮膚護理等,發給每位母親一本指導手冊;另外,對于一些操作性的護理措施,護理人員需親自示范,并將注意點告知孩子母親,重點在于沐浴、喂養方面的姿勢,測量體溫的方法;對于小兒的按摩推拿,要注重順序,重點在于四肢的按摩與推拿,應該將力度控制在輕揉范圍,防止給幼兒造成瘀青等皮膚傷害。至于小兒的肚臍護理,應該遵照醫囑,或聽從護士的建議,防止其受到濕度的影響,并保護好肚臍使其不受風寒的侵襲;應該多注重對其觀察,尤其是對于肚臍所貼的制劑,應該進行按時更換、擦拭,防止對其造成傷害。若發現小兒出現嘔吐現象,尤其是對于奶汁的反嘔,應該觀察是否是吃得過飽的正常反應,或是由于受涼產生身體異常反應,若出現此類現象,則應該及時通知護理人員或醫生,對幼兒進行檢查,并進行及時治療,切勿盲目地自行處理,以免耽誤小兒的最佳治療時間;在這方面可以通過保暖措施等進行預防。與患兒家長保持聯系,可以通過網絡、電話、到家隨訪等方式進行一些問詢、指導;有條件的也可以通過視頻拍攝將資料傳遞給家長,或家長將出院后的護理視頻傳給護理人員,在互相的討論與交流中進行一些針對性指導,從而糾正不良行為。1.3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組早產兒病率、再住院率比較,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臨床上通常以出生時間、體重、身長方面衡量早產兒,也包括身體各器官的成熟度,因此有時也將早產兒稱作未成熟兒;這類新生兒需要在出生后得到精心的護理與正確的出院指導才能提高存活率。通常而言,會在出生后延長住院時間,并通過護理人員的精心照看,以及對母親的相關指導來提高對早產兒的照顧水準,以期為其繼續生存與良好發育奠定較好的基礎[2]。臨床所采用的一般指導與出院指導雖有一些效果,但是在發病率方面、再住院率方面還是比較高,因此在現代護理醫學的意義上可以通過采用健康教育指導解決這些方面的問題。本文分組比較了兩種不同護理方法或健康教育的差異與區別,并對指導后的各項情況進行了不同方式的隨訪與記錄,結果顯示采用健康教育指導后的早產兒在病率與再住院率方面明顯降低,提高了新生兒體質,也有效解除了父母的憂慮與擔心。具體來看,對于健康教育指導工作應該注重對早產兒資料、母親資料、家庭條件等各方面的了解,并且根據相關的職業、時間、影響、環境等制定出更為詳盡且符合早產兒差異特征的健康指導方案;然后先進行統一性的集體指導,再按照個體化的區別進行專項的一對一指導;這方面要求從孩子母親的職業、受教育程度、性格等展開分析,而且需要將各種護理方法以書面材料的形式編制成手冊,同時行手把手地指導與注意事項說明,然后將手冊分發給早產兒母親,若有必要可以對其采取出院前的護理標準評估[3]。并與孩子母親及相關家屬保持密切聯系,運用信息技術、電話、手機應用程序等皆可以增加交流頻率,并借助醫院公共平臺進行及時的咨詢與信息反饋,加上隨訪記錄,對各方面的護理表現進行評估,并對早產兒的各項生命體征、肺炎、臍炎、營養不良狀況、膿皰疹、上呼吸道感染等情況進行信息采集、評估與再次住院指導[4]。本組研究結果表明,2組早產兒病率、再住院率方面,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在健康教育指導下,早產兒的家長在出院后對早產兒的護理效果較好,疾病發生率明顯降低,促進了早產兒的生長發育,值得進一步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小妹.早產兒居家護理的健康教育指導[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3,21(8):161-162.

[2]楊云智,林倩清,張友惠,等.早產兒家庭健康教育需求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35):5779-5781.

[3]冼倩紅,李婉嫦,葉曉玲.新型健康教育在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中的應用[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19(6):887-888、865.

早產兒護理重點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早產;窒息;復蘇;護理

近年來,隨著圍生醫學技術的進步與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建立,新生兒窒息規范復蘇方法的推廣應用,使我國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和病死率明顯下降[1],特別是早產兒和低體重兒的存活率明顯提高。但復蘇后的觀察護理,影響窒息復蘇的效果及早產兒的康復,生后5 分鐘及10 分鐘評分有助于判斷復蘇效果和預后。我院新生兒科NICU病房,2006 年1 月至2008 年12 月共收治早產兒窒息患兒768 例,積極治療及護理后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6 年1 月至2008 年12 月我院共收治早產兒768 例。病例選擇標準:①胎齡<37 W,②出生體重<2500 g,③出生1 分鐘Apgar評分<7 分,④復蘇后存在心、腦、腎、肺等臟器功能受損者。其中男412 例,女356 例,胎齡<28 W,4 例;28~32 W,213 例;32~36 W,457 例;36 W以上94 例。出生體重<1000 g 11 例;1000~1499 g,564 例;1500~2500 g,193 例。

1.2 方法

對所有早產兒窒息患兒生后立即給予新生兒復蘇。①復蘇程序:A暢通氣道B建立呼吸C恢復循環D藥物應用E環境與評估。②復蘇后監護:監護內容為體溫、呼吸、心率、血壓、尿量、膚色和窒息所導致的神經系統癥狀,注意酸堿失衡、電解質紊亂、大小便異常、感染和喂養等問題。認真觀察并做好相關記錄。③家庭支持:耐心細致解答病情,告訴家長患兒目前情況和可能的預后,幫助家長樹立信心、促進父母角色的轉變。

1.3 結果

768 例早產兒窒息患兒治愈684 例,好轉49 例,未愈23 例,死亡12 例,治愈率89.06%(684/768)。其中新生兒腦卒中2 例,后死亡,放棄治療23 例。

2 觀察與護理

2.1 體溫監測及護理

《2005小兒心肺復蘇指南》強調應預防和積極處理過高體溫,避免體溫過高對于復蘇新生兒尤為重要[2]。但是早產兒體溫過低又易引起硬腫癥。因此,要密切觀察體溫變化,根據早產兒胎齡和體溫情況,將箱溫調至適中溫度,相對濕度為55~65%。護士應密切監測患兒的體溫,患兒體溫未正常前應每小時監測一次,正常后可每4 小時測一次。

2.2 呼吸監測及護理

呼吸是監護的重點,呼吸評分和呼吸次數對復蘇后的觀察有一定幫助。初生12 小時內每4 小時評一次,以后24 小時內每8 小時評一次,最后在出生后48 小時再評一次。二次評到8 分以上可停止再評,預后良好。假使呼吸次數有增無減,并出現呼吸困難則要考慮有無氣胸。如窒息兒呼吸已接近正常而二天后有加快者,常是繼發肺炎的征兆。若反復呼吸暫停,遵醫囑可用氨茶堿,以興奮心、腦、擴張血管和利尿。呼吸暫停者給予彈足底、托背、吸氧處理。供氧勿常規使用,在發生呼吸困難和青紫時才給予。吸入氧濃度與時間根據缺氧程度和用氧方法而定。一般氧濃度以30%-40%為宜,維持血氧飽和度90~95%,PaO2 60~80 mmHg為安全。

濃度過高,吸氧時間過長,可引起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及/或早產兒視網膜病,導致嚴重后果。待呼吸平穩,皮色轉紅半小時后可停止給氧。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當喉有痰鳴音,呼吸時聲音粗糙,呼吸停頓或有嘔吐,均應用一次性吸管吸引。同時經常更換,以防止發生肺炎。護士應密切觀察呼吸頻率、血糖飽和度、血氣分析等指標,預防氧療并發癥。同時還應注意觀察心音、面色及末梢循環情況。

2.3 消化功能的監測和喂養

早產兒消化系統功能發育不成熟,吞咽反射弱,易嗆乳而發生乳汁吸入。常出現喂養困難、胃潴留、嘔吐、腹脹等消化功能紊亂。喂養不耐受者,多次喂奶有嘔吐、腹脹或咖啡樣物。要注意觀察患兒大小便次數、量及性質。對于早產兒的喂養,目前主張早期從逐量逐逐步增加到足量的喂養方法。 第一次經口喂消毒過的水,如吸吮吞咽無問題,可給予糖水,以后給奶。如有吸吮、吞咽、呼吸動作不協調、胃排空延遲等可用管飼法。對早產兒亦強調生母母乳喂養。早產兒喂養按日齡及接受情況而變動。第一日總量(水和奶)可60~90ml/kg。體重大于2000 g者,每4 小時喂一次;1501~2000 g者每3 小時喂一次;1000~1500 g者,每2 小時喂一次,小于1000 g者主要靠靜脈營養。但亦宜試喂,可每2~4 小時給0.5~1 ml母乳,讓其逐步適應。如為管飼者,飼前先進行抽吸。如吸出的量小于上次奶量的10%者,可回注,否則,應在再注入量中減去此量,方案要再議。在靜脈營養期間,宜經常行非營養性吸吮訓練(無孔橡皮),及早過渡到經胃腸喂養,并降低靜脈營養的并發癥。黃疸期間患兒吸吮無力、納差,護士應按需調整喂養方式,如果患兒存在胎糞延遲排出,應給予灌腸處理。每天要詳細記錄出入量,以便制定出更適合患兒的喂養方案。

2.4 防止糖代謝紊亂

糖代謝紊亂有可能影響其腦部正常生長發育及功能。根據《實用新生兒學》新生兒低血糖和高血糖的診斷標準:全血血糖<2.2 mmol/L為新生兒低血糖;>7.0 mmol/L為新生兒高血糖[3]。監測血糖每天4 次使其保持在2.6~6.4 mmol/L之間,如有異常,須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

2.5 腦水腫的監測

復蘇后常見的腦損害為腦水腫,護士應密切觀察患兒是否有抽搐及抽搐發作頻率、持續時間等,監測患兒意識、瞳孔、血壓的變化,及早發現和防止腦死亡的過程。臨床上一旦顱內壓增高癥控制不佳,很容易發生新生兒腦卒中即新生兒大腦動脈梗死,以右側大腦中動脈多見。本科室也有2例腦卒中發生,預后不佳。

2.6 內環境監測

進行pH監測、預防酸堿失衡。監護室應嚴格記錄小兒體重、腹圍、前囟張力、尿量、肌張力、反應狀況及一般情況,及早發現不良狀況向醫生報告,以便早期處理。

2.7 循環功能的護理

復蘇后患兒常有心功能減退,嚴重者出現心源性休克和心衰。應持續心電監護,護士應密切觀察心率、心律、血壓、心電圖、血電解質等變化。

2.8 預防感染

預防感染為護理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在國外,早產兒感染引起敗血癥的發生率比足月兒高3~10 倍[4]。須做好早產兒室及暖箱的日常清潔消毒工作。每日定時通風,空氣消毒機消毒。要定時更換氧氣濕化瓶、吸引器、水瓶、暖箱水槽中的水,要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護理前后須用快速手消毒劑,護理人員按期做鼻咽拭子培養,感染及帶菌者應調離早產兒室工作。加強早產兒皮膚、臍部、臀部及口腔的護理。早產兒中有感染者宜及時治療,有傳染病者及時隔離,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虞人杰.新生兒窒息復蘇存在問題及防治對策[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5,7:131-133.

[2] 王春亭,王可富.現代重癥搶救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56-87.

早產兒護理重點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探討能維持機械通氣下的早產兒最佳中性體溫的護理方法。方法:將在我院NICU住院的給予機械通氣的早產兒100例隨機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對在輻射式搶救臺上行機械通氣下的早產兒,使用保鮮膜覆蓋及水床式鳥巢的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方法。觀察兩組患兒入院后2,12,48 h的體溫情況。結果:使用保鮮膜覆蓋及水床式鳥巢組的早產兒,在入院后2,12,48 h的體溫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中性溫度的穩定性優于對照組。結論:保鮮膜覆蓋結合水床式鳥巢為早產兒提供了一個溫暖而恒定貼身的外界環境,使早產兒感到溫暖而舒適,維持了穩定的中性體溫。

關鍵詞 :中性體溫;早產兒;保鮮膜;水床式鳥巢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44

作者單位:526000肇慶市廣東省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

李桂花:女,大專,副主任護師,護士長

中性溫度是指使機體在安靜的狀態下深體溫保持在36.7~37.3 ℃,且體核溫度及皮膚平均溫度每小時變化分別低于0.2 ℃及0.3 ℃時的環境溫度[1]。早產兒由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體溫不能自穩,易偏低,極易遭受寒冷損傷,易發生硬腫癥,是其死亡原因之一。據報道,無明顯并發癥的極低體重兒如能嚴格掌握溫度調節可使病死率降低25%[2],因此,維持中性溫度是早產兒在分娩后面臨的關鍵的生理挑戰之一[3]。而需要機械通氣的早產兒,由于病情危急,分娩后需要接受復蘇、氣管插管、穿刺等侵入性刺激,其體溫更難保持穩定,往往此類患兒復蘇成功后進入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NICU)時,體溫偏低,做好此類患兒體溫的管理,維持良好的中性溫度,是提高其存活率,促進疾病康復的關鍵。我科對在輻射式搶救臺上進行機械通氣的早產兒,使用保鮮膜結合水床式鳥巢的護理模式來維持患兒的中性體溫,取得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3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NICU住院的機械通氣的早產兒共100例,隨機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男36例,女14例;胎齡(32.6±3.5)周;出生體重(1689±316)g;入院齡(48±35)min。對照組男39例,女11例;胎齡(33.5±2.6)周;出生體重(1702±309)g;入院齡(51±36)min。兩組患兒均符合以下條件:(1)出生體重<2500 g。(2)入院后均立即放于已預熱的輻射式搶救臺上進行機械通氣。(3)我科的輻射式搶救臺均采用FXQ-4A型輻射式新生兒搶救臺。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出生體重、入院齡、入院診斷上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調節病房溫度在24~26 ℃,相對濕度55%~65%,搶救臺的臺溫設置在35 ℃。按輻射式新生兒搶救臺的使用方法啟動搶救臺。患兒入院后即將其放置于已預熱的輻射式新生兒搶救臺中央,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由產科轉診已行氣管插管的患兒,直接接上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固定四周檔板,包上一次性紙尿褲,搶救臺膚溫探頭的金屬面直接貼緊患兒腹部皮膚。

1.2.1對照組患兒放于幅射式搶救臺的鳥巢內,鳥巢的制作方法:將柔軟的嬰兒全棉包被(150 cm×120 cm)滾筒式卷成包被條,根據早產兒體型大小,圍成一個四周高5 cm的橢圓形圈,在橢圓形圈的上面鋪上柔軟的毛巾,患兒置于毛巾上。底層包被條的接口枕于患兒頭肩部,使頸部伸展,包被條中段圍住患兒下肢,四肢靠近身體中線呈屈曲狀,搖高搶救臺床頭,使其傾斜30°,再為患兒蓋上大毛巾保暖。

1.2.2試驗組患兒使用水床式鳥巢,即在傳統鳥巢的毛巾下放置1個未開啟的3 L袋盛裝1/2容積熱水墊(水溫37~39 ℃),患兒置于熱水墊的毛巾上面,不用覆蓋大毛巾;在搶救臺的上面拉上保鮮膜,即將保鮮膜從與患兒垂直方向的搶救臺一側擋板拉至另一側,繃緊,使保鮮膜在搶救臺兩側檔板間成一水平面,保鮮膜兩端直接貼在幅射式搶救臺的兩側擋板上,此時,整個幅射式搶救臺被覆蓋,僅在患兒頭側留10 cm左右的縫隙。操作時注意:覆蓋下一張保鮮膜時要先覆蓋前一張保鮮膜邊緣,使其連接緊密。保鮮膜每天更換1次,如有破損、殘缺或弄臟,隨時更換。輻射式搶救臺的膚溫探頭要貼緊患兒腹部皮膚,嚴禁離開患兒軀干,以免臺溫失控造成患兒烤傷及脫水。搶救臺四周1 m以內禁止放置熱源,避開陽光直射,避免影響臺溫穩定性。

1.3評價方法兩組患兒放置于幅射式搶救臺后即測肛溫1次,之后每2 h測量肛溫1次,根據患兒體溫調節搶救臺臺溫,調節時,每小時升高或降低臺溫≤1 ℃。觀察兩組患兒在入院后2,12,48 h的體溫情況,比較兩組患兒維持中性溫度的效果。

1.4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1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3討論

早產兒的體溫易受環境溫度的影響而隨之波動。對早產兒在積極治療的同時,合理的保暖可以提高早產兒的成活率[1]。對于身心嚴重受創、在機械通氣下的早產兒。其保暖重點在于保持外環境的穩定。報道顯示,外界環境溫度波動,將使早產兒日體溫差超過1 ℃,病死率顯著增加,尤其為極低與超低出生體重兒[4]。臨床上根據早產兒的體重、病情及成熟程度而選擇不同的保暖設施,常用的有暖箱、幅射式搶救臺及小床等。對于進行機械通氣的早產兒,常因暖箱的空間狹小而不利于診療護理操作,而嬰兒輻射式搶救臺升溫快、輻射傳熱恒定,利于加溫和保溫,同時使醫師和護士更易接近患兒,便于觀察病情、診療操作和搶救,因輻射式搶救臺是開放式,溫度易受對流空氣的影響,所以常會出現保暖效果不理想的現象。在輻射式搶救臺檔板上覆蓋了保鮮膜后,在早產兒的體表與保鮮膜之間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內環境溫度,使對流空氣不會直接刺激早產兒的體表而產生體溫波動,有效地維持了早產兒體溫的穩定性。

鳥巢式護理是國際上流行的用于早產兒發展性照顧的一種方法。水床式鳥巢比傳統的鳥巢多了底層的水墊,患兒肢體活動、進行診療護理操作時,由于水的節律流動,產生類似母體宮內的羊水聲,既可促進早產兒有韻律感,也讓早產兒得到前庭運動刺激,得到自然的早期干預[5]。水有較大的潛熱,具有恒溫的作用。水墊溫暖而柔軟,水墊周圍的包被條高5 cm,患兒四肢靠近身體中線呈屈曲狀睡在這樣的水床式鳥巢內,其體表溫度、熱量聚集在小巢內不易散發出去,使小巢的環境溫度始終處于早產兒的中性溫度;水床式鳥巢的大小是為患兒量身定做,患兒肩頸部枕于鳥巢上端使頸部伸展,利于通氣及頭部固定,使患兒活動范圍局限,活動量減少,減少熱量的消耗,更好地維持中性體溫。

總之,保鮮膜結合水床式鳥巢為早產兒提供了一個溫暖而恒定貼身的外界環境,尤如宮內生活的延續,使早產兒感到溫暖而舒適,維持了穩定的中性體溫。同時,也體現了人文關懷和個性化照顧,對早產兒的存活率及生命質量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邵肖梅,葉鴻瑁,邱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60-87.

[2]封志純,鐘梅.實用早產兒與早產兒學[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0:203.

[3]余秋敏,鐘春霞,金麗,等.早產兒中性體溫的管理與控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24):3970-3971.

[4]張家驤,魏克倫,薛辛東.新生兒急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55.

[5]黃芳艷,林梅,羅秀狀,等.水床式鳥巢護理在極低出生體重兒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9,24(13):44-45.

早產兒護理重點范文第4篇

2.臨床資料

資料來自我院病案統計室,2005年-2007年新生兒科住院出生體重<1500g的早產極低體重兒共116例。男,64例、女,52例;胎齡28~36周,平均32+5周。出生體重<1000g8例,1000g~1200g35例,1200g~1500g73例,平均1310g。Apgar評分3~7分28例,≥7分88例,均無消化道畸形。

2.喂養方法及護理

2.1喂養方法:早產兒生后24h內可以開始早期微量腸道喂養,以間斷方式喂養。奶量:(1)出生體重<1000g,胎齡<28周,0.5~1ml/次,視耐受情況可間隔4~6小時一次,如耐受良好,可逐漸縮短間隔時間至2小時一次。(2)出生體重1000g~1200g,胎齡28周~30周,0.5~1ml/次,每2小時一次。(3)出生體重1200g~1500g,胎齡32周~36周,1~2ml/次,2小時一次。乳品采用雀巢-力多精之早產兒配方奶,濃度4.91Kcal/g。

2.2增加奶量方法指征:(1)無腹脹、嘔吐。(2)胃內殘留<上次奶量的1/3。(3)排便正常。(4)無消化道出血、畸形。每次增加奶量:體重<1000g,每次增加0.5~1ml;體重<1200g,每次增加1~1.5ml;體重<1500g,每次增加1.5~2ml,不足熱卡由靜脈補足。

2.3插管方法

(1)胃管方法:經口腔插入一次性胃管(F5),長度為鼻尖至耳垂到胸骨下端,插管后抽出胃液或注入空氣,在上腹部聽到水泡音,證實胃管插入胃內,做好標記,然后固定飼管于下唇中間部。經口胃管喂養指征:無吸吮能力、吞咽困難、進奶少、奶后青紫。

(2)口十二指腸管方法:胃管進到胃后患兒取右側臥位,用手指輕柔腹部,使胃管隨胃蠕動波進入十二指腸,在下管過程中,速度要慢,每次0.5~1cm左右,以防飼管在胃內打折,插入深度比胃管長6~8cm。抽出液體呈黃色、并呈弱酸性至堿性(試紙pH5.0~7.0),提示飼管過幽門,并可攝X線腹片核實⑵。證明飼管在十二指腸內,做好標記,然后固定飼管于下唇中間部。十二指腸喂養的指征:經口喂養反復嘔吐、胃食管反流、胃潴留、頻繁呼吸暫停者。行十二指腸喂養,每次奶量達15~25ml時,依耐受情況改變喂養方式,及時將飼管退回胃內喂養或自行吸吮。

2.4護理

2.4.1基礎護理注入奶液時患兒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每次注奶前抽取胃液及十二指腸液,證明飼管在胃內或十二指腸內方可注入奶液,如殘留量大于上次奶量的1/3,可適當減量或停喂一次,奶液注入要緩慢。每日進行兩次口腔護理。

2.4.2飼管護理保持飼管體外部分的清潔,每日測量飼管體外部分的長度,觀察飼管有無脫落,做到勤觀察、勤固定,每周更換一次飼管。

2.4.3管飼期間的觀察護理(1)觀察奶量及下次管飼前胃內殘留情況。本組16例早產兒,胎齡在30周以下,于生后15天前間斷出現胃內殘留量較大,減少每次注奶量或行十二指腸喂養后緩解。(2)觀察患兒嘔吐、誤吸情況。116例早產兒開始均采用口胃管間斷喂養,但有14例早產兒喂養2日內出現頻繁嘔吐,甚至出現誤吸而改用十二指腸間斷喂養得以糾正。(3)觀察腹圍變化。116例早產兒24小時腹圍增加均<1.5cm。10例早產兒出現腹脹經禁食1~3天,腹脹緩解后再行喂養,無一例發生壞死性小腸炎(4)觀察大便情況。保證12小時內排便,如無大便給予按摩腹部及溫水通便。(5)觀察呼吸暫停、吸入性肺炎情況。本組38例出現頻繁呼吸暫停,有7例出現吸入性肺炎,經對癥、抗炎治療后治愈。(6)觀察出生體重變化情況。116例管飼喂養的早產兒,恢復出生體重時間最短12天,最長23天,平均18.6天。

3.討論

隨著圍生醫學及新生兒急救技術的發展,早產極低體重兒的存活率逐年提高。其中營養條件的改善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早產兒吸吮能力差,難以攝入足夠的奶量,雖然全腸道外營養可提供較充足的熱量和蛋白質,但因其價格昂貴要求條件高,且可出現膽汁淤積、感染、代謝性疾病等并發癥。因此,使用早期微量管飼喂養日益受到重視。由于鼻胃管會增加小嬰兒呼吸道阻力,故我們選擇用經口胃管進行喂養。我們通過對116例早產極低體重兒采用早期間斷口胃管或口十二指腸管微量喂養,可以盡早使早產兒由靜脈營養轉化為腸道喂養,提高胃腸耐受性,減少壞死性小腸炎的發生,防止長期靜脈營養至膽汁淤積、感染等并發癥;早期微量喂養還可促進胃腸激素的分泌,加速腸粘膜生長和膽汁分泌,促進腸蠕動,減少腸肝循環,是早產兒早期腸道喂養的最好方式。我們的體會是,早產兒的喂養要以出生體重為基礎,應盡早喂養,從小量開始,在喂養期間,應認真細致的護理,密切觀察患兒奶量、胃內殘留量、腹圍、大便性狀、嘔吐、誤吸、呼吸暫停及體重變化情況,根據具體變化及時做出處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早產兒護理重點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極低出生體重兒;早產兒;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6(c)-140-02

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指出生體重1 000~1 499 g的早產兒。胎齡愈小,體重愈低,死亡率愈高[1]。國內報道在63%~74%,其中體重<1 000 g者死亡率達80%~100%,國外資料為33%~70%。我科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于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76例,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76例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其中男40例,女36例。體重1 000~1 200 g 10例,1 201~1 300 g 15例,1 301~1 499 g 51例。胎齡:28~30周12例,31~32周20例,33~34周35例,35~37周9例。

1.2 結果

治愈70例,死亡6例,存活率為92.1%,死亡率為7.9%。存活患兒體重均能達到理想生長指標。

2護理

2.1體溫管理

極低體重兒特別表現為皮膚的未成熟性和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很容易陷入低體溫狀態,為了便于醫務人員操作和搶救,所有患兒入院時先置于遠紅外搶救輻射臺上保暖,用3M易撕敷料膠帶粘貼好膚溫傳感器,保持其膚溫36.5~37.0℃,室溫24~26℃,相對濕度55%~65%。病情穩定后遵醫囑轉入暖箱中保暖,根據患兒體重和日齡調節箱溫,暖箱中相對濕度50%~60%。每4 小時測體溫1次,保持患兒體溫在36~37℃。

2.2呼吸管理

極低體重兒由于呼吸中樞功能不成熟,肺泡換氣面積相對較小,肺表面活性物質產生及分泌不足,呼吸肌和胸廓軟弱等原因,常出現呼吸暫停或發紺等。故入院后取平臥頭肩稍抬高位,頭偏向一側,立即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嚴密觀察患兒的呼吸頻率、節律、皮膚顏色、心率、血氧飽和度,根據病情、血氧飽和度和血氣分析結果選擇是否需要給氧及給氧的方式,給氧濃度為30%~40%,使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0%~95%。由于長時間吸高體積分數氧易發生肺損傷、早產兒視網膜病、神經系統損傷[2],因此在護理工作中注重早產兒的氧療管理工作,醫務人員應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慎獨精神,嚴格掌握氧療指征,吸氧期間仔細觀察病情變化和血氧飽和度監測情況并定期監測血氣,嚴密觀察其缺氧癥狀是否改善。呼吸暫停者給予物理刺激,如彈足底kPa、托背等,若癥狀未見好轉,給予氣囊加壓通氣,壓力為1.5~2.0 kPa為宜,對嚴重呼吸暫停、發紺者給予吸氧,頻發呼吸暫停者可導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符合呼吸機應用指征的及早給予機械通氣治療,按醫囑靜滴氨茶堿以興奮呼吸,配制氨茶堿時劑量一定要精確,并注意觀察是否發生不良反應。

2.3喂養護理

極低體重兒由于吸吮及吞咽能力差,大多采用胃管喂養[3],開始注入5%葡萄糖,然后注入母乳,注入時置患兒于仰臥頭高位,也可通過微量注射泵緩慢注入。如患兒全身狀況良好,可以試行經口哺乳,為了防止誤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的發生,開始僅給5 ml 10%的葡萄糖,然后是母乳,哺乳中要注意觀察患兒是否有呼吸暫停、腹脹、嘔吐等現象發生。鼻飼或經口喂養的同時配合非營養性吸吮和腹部撫觸法。

2.4預防感染

極低體重兒抵抗力極端低下,加之皮膚的未成熟性,即使無外來損傷,只是由于皮膚與床墊的長期接觸,或自身尿糞污染都可使感染急速播散和加重。另外暖箱內的高溫高濕狀態,醫護人員的手、氣管插管、監護裝置、膠布等,都是誘發感染的危險因素,所以護理時除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原則及加強基礎護理外,還應做到以下幾點:入室前后,操作前后洗手消毒;體溫計、血壓計袖帶、聽診器做到個別專用;非損傷性管理,給予有效的靜脈置管,減少頻繁穿刺造成皮膚損傷與感染,監護時敷貼裝置應盡可能小范圍,并在皮膚上涂抹防護乳液,以減少與皮膚的接觸面積及保護皮膚,且每日更換電極片1次,血氧飽和度探頭應每2~3 小時更換部位1次,防止灼傷皮膚。

2.5發育支持護理

極低體重兒的各器官發育不成熟,護理人員要提供人性化的關懷,使他們未成熟的器官在子宮外環境中繼續發育,以減少合并癥。

2.5.1建立一個類似于子宮的環境光線適宜在嚴密監護下選擇適當時段降低光源刺激,如晚間可使用較暗的壁燈,以促進其發展日夜作息規律,或在患兒的暖箱外面遮蓋毯子,以減少光線刺激,降低視網膜病變機會;減少噪音、器械活動聲音,避免突發高頻聲音,對各種報警快速反應,及時關掉報警聲;避免在床旁大聲說話,將其保溫箱視為其“臥室”,降低聲音;避免在室內放音樂,這對急性期患兒不利,因可增加顱內壓,使SaO2下降,刺激屏氣發生的機會,不利生長等。

2.5.2 維持良好的姿態和用衣物或毛巾做一個“鳥巢”,讓其舒適地躺臥,以促進其安全感,并可避免因長時間缺乏支持及身體過度外展導致的并發癥;使用氧氣罩時,盡可能使用較大尺寸的氧氣罩,使患兒雙臂能自由地靠近臉部,以促進自我安撫動作及發展手、嘴綜合能力。

2.5.3 集中性護理極低體重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極不成熟,倉促或突然的接觸會使其產生驚嚇表現,徒增能量消耗。護士在進行各項治療護理操作時應集中進行,動作輕柔、緩慢平滑,以輕巧操作為原則,治療護理前后給予安撫動作(輕柔喚醒或觸摸患兒),比如在測量T、P、R時、鼻飼時、更換時及進行侵入性治療時,以促進安全感。

2.6 出院隨訪

為了降低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傷殘率,提高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的生存質量,了解其預后及體格、智能發育情況,我科設立了電話隨訪,建立完善的患兒個人檔案,定期通過電話咨詢情況及回院檢查,進行正規系統的積極干預,指導家長育兒的知識和措施,提高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的生活質量。

3小結

由于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生理功能發育不全,適應能力差,抵抗力低下,各種外界不良因素都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因此,我們要抓住保暖、用氧、喂養、預防感染、提供發育支持護理、隨訪等重點環節進行護理,在此護理過程中注重細節護理,護士以高度的責任心、愛心、細心和慎獨精神,在護理工作中做好一切細節工作,以耐心細致的護理方法和精湛的操作技術對患兒進行治療和護理,從而提高患兒的存活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0-202.

[2]陳超.新生兒氧療合并癥及預防[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19(1):8-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应城市| 宜兰县| 淄博市| 凌云县| 平度市| 宁乡县| 福海县| 义乌市| 远安县| 合山市| 涟源市| 临沧市| 江安县| 张北县| 新干县| 东至县| 余干县| 鲁山县| 新化县| 武义县| 大宁县| 青海省| 德令哈市| 长武县| 略阳县| 白玉县| 志丹县| 宜宾县| 莱西市| 宁武县| 宁河县| 凤山市| 钦州市| 烟台市| 外汇| 天水市| 镇宁| 元阳县| 揭阳市| 舒城县| 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