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工藝美術運動的風格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但不同的是中世紀時期是受著宗教的統治,因此,織染工藝上的大多數主題都與宗教題材有關,只是裝飾紋樣都是纏繞彎曲的花草紋樣。如《珠繡圣像》中背景的纏繞花草的圖案。新藝術運動與巴洛克藝術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巴洛克的形式與內容大致有三個方面。首先,它追求標新立異,把人們的創作思想與藝術的形式與內容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其次,強烈奔放、豪華壯觀、奇特玄妙和大氣磅礴,是巴洛克藝術的風格特征。再次,特別注重作品的外在表現形式,強調形式上的多變和氣氛的渲染。作品充滿韻律、量感和空間感,充滿立體的富有變化的藝術效果,充滿強烈的動勢和生命力。被譽為“天才”的安東尼.高迪,他的建筑設計標新立異、奇特玄妙、豪華壯觀、大氣磅礴這些特點都不容質疑。從米拉公寓、舉埃爾公園、巴特羅公寓可以看出,米拉公寓那類似于溶化的冰淇淋的造型、巴特羅公寓那類似骷髏的陽臺都可體現。個人認為,高迪所屬的時代雖然是新藝術運動,作品風格也與新藝術運動風格相契合,但他作品所具有的獨特個性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要高于新藝術運動。縱觀整個建筑史,從古希臘的建筑,如帕特農神廟,到古羅馬建筑;從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筑,如圣德尼教堂、巴黎圣母院、夏特爾教堂、圣徒小教堂到巴洛克建筑,如圣卡羅教堂,他的建筑在整個建筑史上都獨樹一幟。裝飾藝術運動中與洛可可藝術在某些方面有著相似之處。從外部造型上來看是注重幾何化、機械化,從幾何形式到有抽象形式再到幾何象征性諸多風格,但從設計背后來看,裝飾藝術運動中的作品極盡奢華之能事,如家具設計中,選材上大量采用進口的貴重木材,裝飾上采用象牙、動物皮革等材料,進行奢華裝飾。
二、裝飾藝術運動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少數的高階層人群
而洛可可藝術中,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法國巴黎的皇室階層,從凡爾賽宮的居室中的裝飾便可見一斑。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真正的設計大師并不是學設計出身的,其原因有三。首先,正是由于他們本身不是學設計的,所以不會被一些條條框框,一些規律法則所束縛。正所謂“無招勝有招”。其次,源于興趣。通常他們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而是為了興趣而設計。如,工藝美術運動中的查爾斯·羅伯特·阿什比,早期是在英國劍橋大學學習歷史,而后學習設計;查爾斯·沃賽早期從建筑學徒出身;愛彌爾·蓋勒早期是一位植物學家、礦物學家,后來成為了一位具有高度創造性與藝術性的玻璃品工藝師。在他的作品“鑲有蜻蜓的器皿”“鑲嵌花紋玻璃瓶”等中,都可以看到那些獨特的紋樣,從這些作品也可以看到它早期的專業知識對他設計作品的影響。而且,他們不僅能在某個特定領域取得成就,還能涉及了多個領域,這也是一個良性循環,當初的所見所得同樣也會在其他領域指導并發揮作用。如工藝美術運動中的奠基人威廉.莫里斯,他是一位著名的設計家、詩人和社會主義者,他的設計包括書籍設計、染織設計、家具設計。查爾斯.羅伯特.阿什比的設計包括金屬器皿設計、家具設計;沃塞設計領域包括家具設計、紡織品設計和墻紙設計等;新藝術運動的設計師米恰,設計領域包括招貼畫、廣告畫和商品包裝畫、首飾設計、建筑設計(1899年,為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設計了波黑展館,并獲得了銀牌獎)油畫、郵票設計(為自己的國家設計第一套郵票,用自己的方式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比利時的新藝術運動的發起人之一亨利.凡.德.威爾德是著名的理論家,建筑家和家具設計、平面設計、織物和瓷器設計師;裝飾藝術運動時期的漆器大師讓杜南,設計領域涉及家具設計、屏風設計、首飾設計、以及諾爾曼游輪的大飯廳等。這些足以說明了設計師們涉及設計領域的廣泛。最后一點,創新。他們擁有自己的東西,例如,建筑領域的專業知識,科學領域的專業知識(植物學、礦物學),這些領域的專業知識再結合設計,極有可能創造出與設計史上所不同的設計風格,在他們的作品中有著反應自我的東西在里面,如蓋勒,從他的作品中能看到許多植物圖案,而且在顏色的運用方面,有很多類似于礦物顏色。包括一些作品中形成的偶然性的肌理。有很多作品給人一種偶然性的、略帶神秘的無法復制的自然形成的美。正是由于自身的經歷,創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設計風格。在平時生活中看的電視、短片、圖片、藝術品,也會引起相應的反思。如奧運頻道NBA籃球賽中,每場間隔時的花絮是用蔓延的花草藤蔓的形式來與球員進球鏡頭相結合,這個花絮中的設計手法就是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這種表現手法與勁爆的進球結合,也產生了區于以前的另一種感覺——剛柔并濟。在生命科學研究所不難看出它的建筑就是現代藝術運動中類似包豪斯學院的建筑,在幾幢樓之間有長長的玻璃走廊連接著。在一個會議室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局部實驗室的情況(包豪斯魏瑪學院幾乎可以看到所有房間)。延之,想到現在普遍談論的一個話題,就是現代建筑沒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色這一現象。個人認為這還是要看設計對象的特征。比如,生命科學院是一個注重理性、科學性、邏輯性、嚴謹性的地方,它的建筑設施要與它的內容、特征相結合,那就是實用性、功能性第一。其次,在不破壞這些的情況下,一些細節上的裝飾可以讓人有種空氣感,如門窗上玻璃紙纏繞藤蔓的花草紋樣。用于其他功能的一些建筑,如:劇院、商店、場館等,這些建筑的設計空間很大,就可以加入更多富有特點的民族文化元素在里面。
三、學習美術史、藝術概論、設計史、設計概論后可以看到幾千年來,藝術的表現形式不是單一存在的,是多種多樣的。
從英國的威廉•莫里斯開始的工藝美術運動開始,藝術家和設計師開始對待工業化對批量化生產是持有一個排斥的態度,他們企圖逃避現實,回歸哥特式風格,和從前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新藝術運動的一些藝術家和設計師對工業文明也抱有這樣的態度,但是有一些設計師卻看到了工業文明的大勢所趨,并開始提出了前瞻性的思想,影響著現代設計的發展歷程。這里要提到的就是比利時的凡•德•威爾德。他是著名的比利時新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現代設計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理論深刻影響著德國設計乃至現代設計的發展。凡•德•威爾德的思想在當時是相當前衛的,他一反當時藝術家對工業文明的厭惡態度,而是倡導機械的發展,他認為只要很好的利用機械,就可以促進設計的發展。他倡導藝術與技術相結合,反對技術與設計的分離。從他的思想我們可以看到現代主義思想的雛形,也就是說他的設計思想已經超出了同時代的新藝術運動的其他的藝術家的思想。另外一個前衛的設計思想來自音樂之都奧地利維也納。分離派的設計師和藝術家提出了“為時代的藝術,為藝術的自由”的口號。分離派的設計風格簡潔、精致。他們提倡簡潔的幾何外形與自然流暢的造型相結合。這樣的風格體現明顯的是奧地利的藝術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他的代表作品《朱利斯》等都是應用這樣幾何樣式和自然相結合,他的繪畫作品非常具有裝飾風格,華麗的形式,表達的確是深刻的主題。分離派的產品設計簡潔,強調功能性。在這樣的維也納風格樣式中,暗示了一種20世紀功能主義的設計方向。體現其功能性特點的是奧德利建筑師奧托?華格納,他的著作《現代建筑》,闡述了他的現代主義思想。他認為建筑應該為現代生活服務,為現代人服務,他在其中指出裝飾是為建筑的實用目的服務。從他的設計思想上我們看到的是現代主義設計的雛形。以上是對新藝術運動“新”的思想特點,當然新藝術運動的思想來源不止上面的兩點而已,一個運動的開始,有著它深刻的歷史背景,社會思潮,人們生活等等復雜的綜合產生的,不能對它進行簡單歸類,也有著它產生的必然性。我們在這里論述的是新藝術運動“新”的思想。自然這樣的“新”在我們今天看來都不在“新”了。但是我們要將眼光回到100多年以前的時光里,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新”的思想。那些藝術家和設計師面對巨大的變化,技術與藝術之間的問題所作出的努力,并且這樣的努力直到現在我們仍在受用,他們和他們的思想是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的。這也是他們精神的延續。
二、新藝術運動在各國“新”的體現
法國的新藝術運動的“新”法國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法國也在進行工業化進程,近代以來法國一直就被譽為“藝術之都”。新藝術運動在法國像一顆盛開的花朵,異彩繽紛。法國的新藝術運動體現的“新”在建筑上比如著名的吉馬德。他設計的巴黎地鐵站,他在巴黎總共設計了一百四十多個不同的地鐵入口,采用金屬鑄造技術和新藝術運動的設計手法,使地鐵入口處的裝飾具有典雅、富麗而又不失自然的特征。雖然在戰爭期間有很多遭到迫害,不被重視。但是時間證實吉馬德的才能,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吉馬德仍然被譽為法國新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今天的巴黎還保留吉馬德的七十多座地鐵作品,他們安靜的矗立在時空之間,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也喚醒我們對那個特殊年代的記憶。法國新藝術運動的平面設計也有著顯著的發展,在法國誕生了很多平面設計師至今還影響著當今的設計。這里有著名的廣告之父———朱爾斯•謝列特。他設計的海報作品具有顯著的新藝術特點,他筆下的女性優雅嫵媚,獨顯女性的曲線身體,甚至引領了一個時尚潮流,當時的女性紛紛模仿其中的穿衣方式。而另一位著名的平面設計師是勞特雷克。他著名的《紅磨坊》開啟了現代平面設計的繪畫方式。
1.奧地利的“新”藝術運動
之前提到奧地利維也納分離派,暗示了20世紀功能主義方向,奧地利的新藝術運動不僅新在口號上,奧地利的設計作品也同樣具有新的樣式。著名的畫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他的繪畫作品極具裝飾趣味,應用簡單的幾何形式和曲線來裝飾畫面,內容上卻反映著深刻的主題,有關生與死的永恒主題,而且他的作品結合一些當時前衛的工具材料,比如金屬等材料表現效果更佳強烈。
2.德國的新藝術運動的發展
提到德國的設計我們就會想到質量良好的,造型簡約,理性,冷酷等特點。德國在初期的新藝術運動的發展也明顯的帶有新藝術運動的自然主義的特點,之前提到的彼得•貝倫斯,他是德國現代設計之父,他設計的通用品牌設計理性經典,在初期的海報作品里也明顯帶有自然主義特點。但是德國后期發展思想開始轉變,開始具備現代主義的特點。德國青年風格在受到凡•德•威爾德思想的影響,設計開始轉向理性,也許是德國人骨子里的理性特質,此后德國的設計一直以可靠,功能性著稱。這也是德國在新藝術運動里的獨特之處,也是它“新”的特點。
3.英國的“新”藝術運動
馬金托什是英國新藝術運動的典型代表人物,他設計的作品其實也明顯脫離了新藝術運動的特點,帶有明顯的現代主義的風格特征,這也是英國新藝術運動的新的特點,馬金托什設計的作品通常以直線為主要的特點,他設計的椅子,高高的椅背,用長長的直線分割,具有一種典雅高貴的氣質,他設計的很多室內設計以及建筑設計無不帶有這種直線風格,他的這種設計風格和新藝術運動的倡導以曲線風格為主有很大的不同之處,他本人受到奧地利維也納分離派的影響很大。他的妻子,瑪格麗特也給了他很多的靈感,雖然最后他離開了英國,但是他的設計作品至今也影響著現代設計。他那優雅的長長的直線,一直被稱為經典之作。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英國的新藝術運動的一位重要的平面設計書籍插畫師———比亞茲來也是英國新藝術運動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被魯迅先生得到高度的稱贊,在比亞茲來的畫作里,將19世紀末的頹廢而又傲慢的情調表現無疑,考究而虛飾,表現的淋漓盡致。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用藝術譜寫他對藝術對生活的感受。他對代表作品《黃皮書》,在當時的藝術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他的作品幻化成黑與白的生命,相互交織在一起將人性中的與罪惡表現出來,叩擊著人類的心靈,激發人們對希望與拯救的渴望。雖然他的生命短暫卻創造出了無線的生命價值。這可能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價值的意思。
4.西班牙的新藝術運動———一個人的城市
西班牙是一座融合多種文明交匯的城市,由于他豐富的文化的相互撞擊,在這座美麗的國度也誕生了許多天才般的藝術家,畢加索就是在這座城市中誕生的。還有西班牙新藝術運動的代表安東尼•高蒂。他用他一生的心血打造的了一座甚至于屬于他的城市,一座屬于安東尼?高蒂的城市。而這座城市里只要曲線。高蒂曾說,直線屬于人類,只要曲線屬于上帝。他也用他的作品實踐了這句話。
三、總結
古典主義――高雅之美
十八世紀中葉,隨著意大利的古代都市龐貝和埃庫拉努姆的發掘,古代希臘羅馬的世界從廢墟中重新涌現出來,尤其輕巧流暢、簡潔舒適,既實用又優雅的古希臘家具和嚴謹肅穆、端莊壯麗,既實用而又具有紀念性的古羅馬家具,使得整個歐洲掀起研究古希臘羅馬藝術的熱潮。這時期西方家具對于古代嚴謹而典雅風格與樣式的模仿和創造,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時期的家具從古代遺產中吸取了無盡的精華,設計的重點采用古代建筑形式,按照建筑的支撐結構。家具體積有意縮小,家具的腿如同建筑的柱式,腿部多采用由上而下逐漸收縮的圓腿或方腿,表面平直或刻有凹槽。裝飾題材采用古典的紋樣,如希臘的科林斯柱式,棕櫚葉飾、帶飾和繩紋飾浮雕,古羅馬建筑中的檐飾、柱飾、月桂葉、盾牌等裝飾紋樣。家具表面在支架和突起處的邊框上用少量的包銅或者鍍金裝飾,藝術趣味重新回到單純、秩序和堅固持久的建筑形體以及古典的對稱。法國路易十六式家具的創新主要是取消了洛可可浪漫的曲線結構和過分的裝飾,將路易十五式纖巧優美的裝飾與單純直線的古典對稱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新的、高雅的古典藝術之美。
簡約風格
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初期,財政的拮據和政治的變動使得歐洲王室開支普遍縮減。財政的拮據在選材和加工兩個方面影響了裝飾藝術,其結果是更少地應用昂貴的木材,并簡化了裝飾工藝。用樺木代替了常用的桃花心木,更少用單板,而是用實木,費時的鑲嵌細木工被減少到最小程度。在18世紀的最后的十年里,家具工匠們以各自的方式來應對這種社會不穩定的狀況。
只有那些不為王室服務而熱情地關注考古發現的人才是真正的創新者,喬治雅各布(GeorilesJacob)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這一時期風格的變化是這些不同生計的反映。Georges Jacob服務于宮廷,他的作品受到瑪麗,安托瓦內特和國王兄弟們的喜愛,普羅旺斯伯爵在1781年任命他為“常任家具工匠”,與此同時他還受到孔德德阿圖瓦和孔德親王的任命。由于雅各布與拿破侖皇帝的交誼,使櫥柜制造業得到拿破侖的贊助而得到發展。這次展會上有一件Georges Jacob作品制作于路易十六時期晚期,由烏木和黃楊木作為裝飾的紅木和緞木制作,以令人驚嘆的小圓柱形作為裝飾,以矩形為外形進行手工制作,堪稱精品。
裝飾運動
二十世紀初,另一種風格悄悄興起,和美術運動幾乎同步的裝飾藝術運動也在家具設計師中普及開來。裝飾藝術運動在機械化的基礎上強調工業產品的美化,主張機械華貴之美。從現代設計歷程來看具有積極的時代意義。而且和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不同的是,它從過分的向自然環境的學習依賴向主觀能動性思維過度,使設計師有了更明確的主觀意向。
Paul Poiret是裝飾藝術運動杰出的服裝設計師,他的重要貢獻就是將婦女從緊身胸衣解放出來了,使那個時代繁復的服裝變得寬松、簡潔。同時他也有家具的設計作品,他設計的對弧形結構的紅木安樂椅,弓形腿和渦卷形腿腳很有裝飾主義運動的風格特色,而真皮內飾也極具時代特點和設計師個人特色。
大師年代
20世紀是人類家具史上最輝煌的一個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的歐洲,整個社會風氣,生活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家庭越來越少,演變后的普通小家庭再也不需要那么多仆人,或者根本不需要仆人。傳統家具的構造材料,尤其木料,此時愈加受限制。這樣的社會狀況,自然而然使以前歐洲那種龐大笨重,裝飾滿布的家具顯得非常不合時宜,現在人們對日用家具的要求,不論是普通人家還是公共場所,都是體積小,易于移動,并且最好是多功能的。于是,這批思想超前并對社會需要非常敏感的設計大師出現了。他們以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設計手段,結合新時代所提供的工業技術和新的美學觀念,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這些辦法大都具有劃時代的新意,對后世及同時代的設計師有著決定性的啟發,這些設計大師于是被稱之為本世紀的第一代設計大師。許多人的設計作品至今仍在適量的生產中。這批先驅人物從理論上講屬于不同的風格流派,但其本質都是一樣的,即摒棄傳統中落后于時代的東西,在設計中追求真實,以功能為出發點,并全力提供設計創新。
時代背景
百達翡麗Calatrava系列腕表的原型Ref. 96誕生于1932年。 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各國百廢待興,工業革命飛速發展并逐步成熟的時代。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歐美,是Calatrava系列誕生的大時代背景。讓我們一起了解這個大時代:
Art Deco裝飾藝術的鼎盛
每一個時代都會有其主流的藝術風格與審美趣味,Art Deco裝飾藝術于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鼎盛發展就是最好的例證之一。
風格起源
Art Deco 裝飾藝術風格,也被稱為裝飾藝術,起源于法國巴黎,以富麗和新奇的現代感而著稱。1925年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Art Deco一詞被正式命名。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是Art Deco裝飾藝術的鼎盛時期,這股強大的動力,潛移默化的影響了當時一系列的現代設計領域。不僅反映在建筑設計、室內設計與陳列設計,更廣泛被運用到珠寶、腕表、繪畫、服飾、書籍裝幀、家具、玻璃等等。
風格特征
Art Deco裝飾藝術有很強烈的時代特色,設計風格結合工業革命的機械美學,推崇以較為機械幾何的純粹裝飾的線條來表現,比如扇形輻射狀的太陽光、齒輪或者流線型線條等來展現新時代的黎明曙光。
追求富有與新穎的現代感是裝飾藝術的另一大特點,設計風格既傳統又創新。代表了當時高端階層所追求的高貴感,同時摩登的造型又賦予了一種復興的城市精神。美國的帝國大廈與上海的和平飯店、百樂門都是Art Deco裝飾藝術風潮的產物。同時,隨著歐美國家向外擴張,遠東、中東、希臘、羅馬、埃及與瑪雅等古老文化的物品或圖騰,也都成了裝飾藝術的素材來源,如非洲木雕、希臘建筑的古典柱式等等。
包豪斯先鋒設計思潮的興起
源于富有階層的審美趣味,強調華麗裝飾效果的Art Deco裝飾藝術盛行時期,包豪斯的誕生似乎顯得格格不入。
包豪斯( 德語Bauhaus的譯音 )是1919年由德國建筑大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 Walter Gropius )創造的一個新詞,由德語動詞Bau( 建造 )和名詞Haus( 房屋 )兩詞合成。從字面上看來,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試圖將“建筑藝術”與“建造技術”這兩個長期被分隔的領域重新結合起來。更廣泛的說,是將藝術與技術合二為一,形成一種新的美學價值觀,即提倡化繁為簡,形隨功能而生。
歷史背景
1918年,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于結束,近四分之三的德國城市都在戰火中淪為廢墟,戰敗的陰影更是籠罩著整個國家。然而,在德國中部的小城魏瑪,與其他沮喪的人不同,一位名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的建筑師以其極大的熱情致信政府,暢談戰后德國重建最需要的便是建筑設計人才。盡管國家目前百廢待興,但成立一所致力于現代建筑設計的學校是當務之急。
令人驚奇的是,政府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商議,便采納了格羅皮烏斯的建議。1919年3月,“魏瑪工藝美術學校”與“魏瑪藝術學院”被合并成一家專門研究建筑設計和工業日用品設計的學院,取名“國立包豪斯學校”,時年36歲的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則被任命為校長。
面對19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的發展與古老學院派藝術之間水火不容的嚴重狀況,瓦爾特?格羅皮烏斯一改原有的教育體系,并提出全新理念:藝術須與現代大眾社會、現代工業文明之間相互結合,進而才能創作出既是藝術的又是科學的,既講究設計又追求實用的作品。包豪斯設計思潮由此誕生。
風格特點
包豪斯設計思潮不是冰冷的無裝飾或者極簡主義,相反其最注重的就是工業設計與人之間的關系。強調“人”是設計的最終目的,所有的建筑、工業以及藝術品的設計必須遵循自然和客觀法則,所有的設計必須實現與功能統一結合。這些觀點對于工業設計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現代設計逐步由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即用理性的、科學的思想來代替藝術上的自我表現和浪漫主義。
崇尚包豪斯設計風格的藝術家們認可嚴謹的線性裝飾,而不是無意義的裝飾主義風格。“線條體現了張力和能量”――這個來自康定斯基的想法成為了包豪斯的金科玉律;而最受喜愛的材質是光滑的,比如拋光的金屬和陶瓷,所有設計都極具功能性。相對于Art Deco裝飾藝術追求的華麗效果,包豪斯提倡設計化繁為簡,形隨功能而生,多使用光潔的平面與標準的幾何圖形;相對于Art Deco裝飾藝術源于富有階層的審美趣味,包豪斯設計風格是現代工業革命逐漸成熟的時代,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內心真正需求時所產生的新的符合大眾的審美價值觀。
影響
包豪斯先鋒設計思潮奠定了現代設計的基本面貌,其興起反映了西方文明開始從工業期進入創造期,它所開啟的設計模式和理念轉變了人的生活方式。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包豪斯設計風格影響了一大批歐洲制表人,直至今日,這些原則也依舊適用。其倡導的建筑模式被廣泛用于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城市大改造中,同時,對世界現代設計發展產生的影響延續至今。
腕表設計趨勢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歐美世界的汽車工業迅速崛起,大量汽車品牌紛紛涌現,直至今天都扮演著影響汽車行業的重要角色。這一時期,越來越多的生產線誕生,汽車也慢慢進入大眾的生活視線,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樣伴隨著新的交通工具的普及而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腕表設計也成為歷史上最為多元化和最為創新的時代之一。
速度即是時代標志的理念深刻影響著當時仍然佩戴著懷表的紳士們。 彼時,富有女性美感的精巧的腕間手表以一個時髦而年輕的詞匯作為珠寶首飾的一種,已經成為貴婦淑女裝飾行頭的一部分,然而紳士們的時計伴侶依然為掛在西裝內或馬甲口袋中的懷表。由于在駕駛汽車過程中,掏出懷表查看時間變得十分不便,紳士們開始尋找適合男性佩戴的腕表。這一時期的鐘表公司各舉創新,許多新的設計都不斷涌現,比如長方型、正方型、酒桶型、異型等等。當然和許多新事物一樣,誕生之初必定備受爭議。當將時計佩戴于手腕部位逐漸風靡時,許多保守派的負面評論也隨之而來。由于手腕部位整日暴露在外并且極不平衡與穩定,評論家甚至質疑將名貴鐘表佩戴于手腕部位的合理性。 然而很快腕表的實用性便得到認可,并迅速成為大部分紳士的時計選擇。 到了1934年,腕表的購買比率已經達到了2/3,懷表僅為1/3。百達翡麗的Ref. 96腕表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 以它的陽剛之美、簡約線條贏得了紳士們的喜愛。
百達翡麗Calatrava系列
在大時代背景的推動下,百達翡麗也在這一時期迎來創新設計的高峰,無論是在腕表的造型,還是在腕表功能的呈現上。1932年,百達翡麗以大膽前衛的設計風格,推出了以包豪斯的化繁為簡、形隨功能而生為靈感來源的首枚Ref. 96腕表,從而奠定了圓形腕表的主流地位。
Ref. 96
時間回到1929年10月29日,華爾街幾乎所有的股票價格在一天之內就跌到谷底,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全球經濟危機,這一天史稱“黑色星期二”。即使備受贊譽的百達翡麗公司也未能在這場危機中幸免于難,因為許多顧客無力付款,公司遇到前所未有的財務壓力。為避免被競爭對手收購或者毀于一旦,公司董事聯系了查爾斯?斯登Charles Stern先生和讓?斯登Jean Stern先生兩兄弟,他們經營著一家名為“Cadrans Stern Frères”的公司,專業生產頂級表盤,是百達翡麗的優選供應商之一。兩家公司關系非常親密,財力雄厚的斯登兄弟不僅幫助百達翡麗度過了難關,在1932年購入公司的部分股份, 并在一年內購入整個公司。這成為百達翡麗公司歷史上的一大重要轉折。
在斯登家族的管理下,百達翡麗于20世紀30年代早期開創了一項傳統――為表款制定編號。 早期的編號被印制于表背內部,以便于公司和零售商辨別不同種類的表款。
這些帶有早期編號的表款中,便有日后著名的Ref.96。
它于1932年底正式推出,以“形隨功能而生”的包豪斯設計理念打破了裝飾藝術的束縛。斯登家族認為腕表對于佩戴者來說最重要的功能便是顯示時、分和秒,而圓形表殼是最好的選擇。因此,Ref.96 表殼采用圓形設計,表盤和指針的造型同樣簡單實用,以極簡主義風格顯示時間。這枚腕表一經推出,就吸引了時計鑒賞家的注意,圓形的外觀成為瑞士鐘表史上最早的經典腕表形象,堪稱該類時計的典范。
經過80多年的發展,如今的96家族已有七位成員:Ref. 96、Ref. 3796、Ref. 5096、Ref. 5196、Ref. 5296、Ref. 5396以及Ref. 5496,從簡單的時分顯示,到經典的大三針小三針設計,從專利的年歷到復雜的萬年歷顯示,款式齊全,選擇豐富。
Calatrava系列的誕生與發展
Calatrava的名稱源于百達翡麗在1887年注冊的商標,即代表成功與堅毅的Calatrava十字星標記。該標記最早出現在十二世紀一支西班牙騎士隊伍的旗幟上, 飾有四朵百合花分別指向四個基點。為向原型Ref. 96及其靈感致敬――當時極具先鋒精神的包豪斯設計風格,1985年,百達翡麗正式將經典的圓形腕表命名為Calatrava系列,成為百達翡麗時計家族中第一個腕表系列。
Calatrava系列早期的款式帶有簡單的拋光表圈,1980年代,百達翡麗推出的Ref. 3520D (D即Décor, 意為裝飾)腕表款式以及后來推出的Ref. 3919表款,開始將巴黎釘紋 (Clous de Paris)裝飾于表圈。矩陣排列、鉆石尖端的巴黎釘紋源自中世紀的菱形雕飾工藝,曾在路易十三時期,因閣樓工匠的杰作而發揚光大。其可貴之處在于:方寸之間見真章,看似簡單的紋理雕刻其實融入了制表大師日復一日的磨礪,以及精準的切割打磨技藝。巴黎釘紋表圈裝飾現已成為Calatrava系列的重要特色。
自1932年第一枚Ref.96誕生起,百達翡麗以包豪斯設計風格為本,融合家族工藝美學的價值觀,始終走在時代美學的前端,并于微小之處見精髓,使得歷經84年的發展,Calatrava系列始終尊為圓形腕表的典范,并逐漸形成其鮮明的特征:
1. 靈感源于包豪斯設計風格
2. 圓形表殼設計
3. 部分表款為帶有可開合底蓋的將官型款式,如Ref. 5153
4. 部分表款表圈采用巴黎釘紋裝飾,如Ref. 5119
5. 數字96結尾的表款必定屬于Calatrava系列,并均受Ref.96的啟發
屬于Calatrava系列的表款,功能從簡單至復雜,款式數不勝數。其中大部分表款采用簡潔的小時及分鐘刻度。部分表款會添加日期,秒針,及月相。許多復雜與超級復雜功能腕表也都會采用Calatrava圓形表殼設計。與1932年Ref. 96的31毫米直徑表盤相比,今天腕表的系列直徑更大,更具時代感。
歷史上著名的Calatrava表款
1934年,百達翡麗在推出Ref. 96兩年后,又在表盤上進行創新,推出Ref. 96SC。分區雙色表盤(Sector Dial),時圈,分圈以及秒圈刻度分別配合時針、分針與秒針各司其職,清晰易讀。如今,Ref. 96SC已作為永久藏品,珍藏于日內瓦百達翡麗博物館內。
1942年,Ref. 1527男士腕表,軌道式刻度小秒針表盤,羅馬數字時標以及60分鐘刻度顯示。
1946年,推出黃金款表殼,銀表盤Ref. 96,采用金質時標,太妃式指針,搭配小秒針表盤。
1962年,Ref. 3484黃金手動上鏈腕表,34毫米金質表殼,搭配金屬網鏈狀表帶。
1982年,Ref. 3796D,96家族的早期成員, 黃金表殼腕表,表圈以Calatrava系列特有的巴黎釘紋裝飾。
1991年,Ref. 4809J 黃金女士腕表,25mm直徑表殼非常小巧,表圈以Calatrava系列特有的巴黎釘紋裝飾。
2000年,Ref. 5107R 玫瑰金男士腕表,37mm直徑表殼,乳白色表盤,日期視窗顯示,配以獨特的表冠護肩,整體造型流暢大氣。
Calatrava 系列表款介紹
Ref. 5123R-001男士腕表
Calatrava系列是百達翡麗表款中外形與功能完美結合、極具代表性的經典系列。這一系列秉承前衛美學理念,以細膩的線條、高貴優雅的設計詮釋了簡約美學。這款型號為Ref. 5123R-001男士腕表秉承經典殼形,采用瑩白表盤和金質立體時標;啞光深棕色方形鱗紋鱷魚皮彰顯華貴氣度; 柔美的線條,打磨圓潤有度,同時小秒針盤也讓人眼前一亮。
Ref. 5205R-010男士腕表
Ref. 5205R-010年歷玫瑰金腕表,采用專利的日歷裝置,三個顯示窗在表面沿弧線排列,加上鏤空表耳設計,受到不少鑒賞家的好評。經典的圓形表殼,黑漆處理表盤,帶有月相功能。表帶選取方形鱗紋鱷魚皮,手工縫制,更顯臻貴。
Ref. 6000R-001男士腕表
卓越經典的設計彰顯了百達翡麗一貫堅持的重要理念,對完美不懈的追求。Ref. 6000R-001秉承經典圓形表殼,銀灰色表盤,盤面設計偏心小秒針盤也匠心獨運。亮深栗色方形鱗紋鱷魚皮,手工縫制,更突出了百達翡麗工藝的超凡,值得珍藏。
Ref. 4936G-001女士年歷月相腕表
這款女士月相腕表充滿女性魅力,將156顆大小漸變的鉆石以螺旋造型環繞鑲嵌于表殼,表冠鑲嵌 14 顆鉆石,襯托大溪地黑色珍珠母貝表盤,表盤采用金質立體羅馬字塊,精致迷人。這款腕表極具女性的優雅特質,又不失精巧。搭載的手動上弦機心確保腕表精確顯示月相。
Ref. 4937G-001女士年歷月相腕表
這款Calatrava表殼設計的女士年歷月相腕表,采用白色珍珠母貝表盤,金質立體字塊;表盤采用指針式星期和月份顯示以及視窗式日期顯示;表殼鑲嵌 431 顆鉆石,表冠鑲嵌 14 顆鉆石,表扣鑲嵌 27 顆鉆石,格外璀璨奪目。
Calatrava系列近些年表款
2013年:Ref. 7200腕表
“形隨功能而生”的鮑豪斯設計理念是百達翡麗打造Ref. 7200的一個重要前提, 兩枚指針、12枚玫瑰金數字時標和精巧纖細的60枚分標很好的詮釋了表款注重簡約本質的傳統。低調華麗的18K玫瑰金表殼,搭配啞光珍珠米色鱷魚皮表帶及玫瑰金針扣,堪稱極簡藝術的杰作。
表款內置享譽業界的Caliber 240 機心,嵌有22K 金迷你自動盤。Ref.7200 的表殼極致纖薄,厚度僅2.53 毫米。Gyromax擺輪搭配采用Silinvar創新材質的Spiromax擺輪游絲,日均誤差范圍僅為-3秒到+2 秒。
2013年:Ref. 5227腕表
Ref. 5227融合了Calatrava家族的重要特色,為透蓋配備了單獨的防塵蓋。特別之處在于:鉸鏈完全隱藏在底蓋內部,即便是經驗豐富的鑒賞家也難覓其蹤。Ref. 5227的經典圓形39毫米表殼是這一腕表家族的典型代表,下凹表圈、微弧表耳以及纖薄輪廓都極具代表性。這款僅厚9.24毫米的腕表卻整合了藍寶石水晶透蓋以及鉸鏈式防塵蓋兩個部件。從側面欣賞,可以看到表殼側邊到表耳之間雕刻著向外延展、微微彎曲的槽紋。突顯了表殼的優雅輪廓。槽紋在純金表殼上雕刻而成,與其他表殼部件一樣采用手工拋光,光滑如鏡。百達翡麗投入巨大精力完成這項設計,旨在令全新的Calatrava Ref. 5227更具醉人魅力。
2015年:Ref. 5370 雙秒追針計時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