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工藝美術運動的主要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西方 現代設計 主流 支流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識碼:A
現代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是傳統藝術本身的內涵和風格形式在更廣泛載體上的體現、反映和變化。但是,這種內涵、風格和載體的轉變過程還與藝術設計以外的其他諸多因素密切相關,每一次風格的更迭、思潮的漲退,背后都有千頭萬緒的條件限制。某一時期的設計風格和設計思想為何呈現出如此的風貌,其中必然有著某種規律的制約。在影響設計的諸多因素中,社會背景的鋪墊、與設計相關的藝術流派的影響、核心人物的作用是三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1對現代設計劃分主流與支流的必要性
多元化是絕對的,一元化是理想化的。在多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分清主流與支流的關系有利于我們理清思路,抓住本質問題的同時顧及到非本質問題。
其實真實的歷史從來都是多元化的,一元化的歷史,只存在于人們的理想之中,而不存在于現實之中。我們應該既不強調設計思想和風格的一元化,也不單純地陶醉于設計思想與風格多元共生會流暢實現的理想。我們應該更加看重設計思想和風格交互融合的趨向,設計思想和風格的一元和多元觀點更多的是一種界定,其真實狀態則是“交融中”和“理解中”,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對話、相互交流和融合的過程。在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的背景下,在各種設計思想與風格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情況下,如何認清主流與支流以及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顯得尤為重要。理清了這種頭緒以后,我們可以在紛亂的世事中不至于迷失自我,在諸多的風格、流派、思潮中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加以發展完善,并在此基礎上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特色。
2現代設計中主流與支流的交互
海洋之鴻淵寬大乃在于它能容百川而納百物,這是真理包容性的描述。同樣,主流思維應能包容和寬容非主流,因為終有一日,萬川皆東流,青山不留住,終必奔大洋,更因為世上沒有絕對的主流,如果主流不具有包容性,它自身的主流地位也很快不能成功捍衛了,當主流淪為支流,落寞才剛剛開始。有人說:“非主流是不入流。”筆者認為非主流是被排擠、被壓抑的。大多數人從內心深處抵制著非主流的東西,的確,與現行的一切隨處可見的主流相比,它們是會顯得滑稽、怪異、甚至面目可憎。但誰又敢說,眼下的主流在早些時候從沒被冠上過這樣的頭銜呢,非主流也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與主流對抗,它們頂多是主流的假想敵。甚至在很多的時候,非主流就是主流的雛形,仿佛還沒有變成白天鵝的丑小鴨,絡繹不絕的不會是朝拜逢迎,只有假以時日,當時代與審美變遷,當新的時尚引領者出現,一切才會有所改觀。設計史上主流與支流產生交互的例子在前文中也有過相應的論述。所有這些正印證了主流與支流的交互關系。主流與非主流在相對的動態中轉換,在變化中交錯。某段時間內,主流和非主流是變換的,從哲學角度講,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轉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它們互相排斥,又互相依賴。
3現代設計中主流與支流的主要特征
3.1 西方現代設計主流風格
從廣義的范疇來看,“現代主義”是一場席卷意識形態各個方面的運動。它并不僅僅局限于設計領域,設計領域的“現代主義”只是它的一個波及面而已。從時間上來講,它開始于 20 世紀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相當一段時間內,在這一時期,德國等歐洲國家以現代主義風格為主,美國和法國則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裝飾藝術運動”。在眾多設計史研究者的劃分中,這一時期的設計大都以“現代主義風格”為主流。現代主義運動時期的作品大都具有良好的功能、美觀清晰的外形,加工工藝簡單、結實耐用,并且注重細節和整體的統一,更加符合大規模生產的需要。這一時期的設計作品大都具有高度的理性特點,良好的功能性和簡單大方、輕巧優雅的造型;在色彩上,現代主義設計以黑白灰為主,并強調色調的呼應與統一,這種用色與材料固有的色彩有關,也與產品形式的呼應關系有關;在裝飾方面,現代主義反對一切無謂的裝飾,追求功能與形式的統一,這也注定了產品形式的簡潔;在材料的應用方面,現代主義提倡新材料的嘗試,注重材料特性與產品特性的結合,并通過設計體現出材料的特性;在設計思想方面,現代主義提倡民主主義,以為大眾服務為目的。
3.2 西方1980年至今的支流風格
在這個讓人眼花繚亂的多元化時期,某一設計風格要想真正占據主流地位是難之又難了,如果說意大利設計風格占據主流地位的話,斯堪的那維亞風格的影響力也很大;如果說當代德國的設計風格是主流的話,戰后日本的設計風格也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而機能設計、理性主義、綠色設計等等又都屬于內在的設計思想這一層級的概念,并非外在風格這一層級的概念。
1980 年至今的設計界,意大利設計風格依然保持著其獨特的文化特質,斯堪的那維亞仍舊以高度的人性化著稱,戰后的德國設計風格延續戰前現代主義風格的同時進行了一些改良,戰后日本的設計風格走過了模仿到創新的道路。除此之外,設計界出現了眾多其他的支流風格。建筑風格、過渡高技術風格、解構主義風格、微電子風格、減少主義風格、新現代主義風格等等都是這一時期的支流風格。
4結語
雖然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與設計師,總是企圖擺脫傳統文化的陰影,創造屬于他們自己的藝術里程碑,但傳統文化的影響還是如影隨形,隨處可見。在設計的現代化進程中,無論是建筑設計還是產品設計領域,傳統文化和傳統風格的影響一直都沒有間斷,無論是工藝美術運動對中世紀哥特式風格的推崇,新藝術運動對古典風格的糅合,還是裝飾藝術風格對埃及等古代裝飾風格以及非洲、南美洲原始藝術的借鑒,都不能例外,后現代主義者也從新藝術運動的設計師高蒂作品中汲取靈感,其隱喻性與高蒂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復雜而豐富的文化氣質和神秘的宗教色彩不謀而合,高蒂作品無疑成為后現代主義設計師借鑒的源泉,是傳統文化對現代設計影響的鮮明體現。
參考文獻
關鍵詞: ART-DECO 建筑風格 住區規劃設計
1.什么是ART-DECO
Art-Deco風格,又譯作裝飾藝術派、裝飾藝術風格、摩登風格等,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此后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迅速傳遍歐美,波及世界各地。Art -Deco被確定作為一種藝術風格,其起點應追溯到1925年巴黎舉行的國際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博覽會。[1]這類風格介于古典與現代之間,融合了立體派、構成主義,包括機械美學,具有現代主義的簡約而不是簡單,又有古典主義的精致而不繁復瑣碎。同時又是新藝術(Art Nouveau)與工業藝術(Industrial Art)的銜接,Art-Deco呈現出注重傳統裝飾與現代造型設計的雙重性。它反對新藝術運動、工藝美術運動的自然裝飾、中世紀復古,也批評單調的工業化風格。它是新藝術運動和現代主義間的一場銜接。
Art-Deco那簡潔又不失裝飾性的造型語言所體現出來的基于線條形式的強烈的裝飾性,在原則上靈活運用重復、對稱、漸變等美學法則使幾何造型充滿詩意和富于裝飾性。[2]
Art-Deco也被稱為裝飾藝術,回紋飾曲線線條、金字塔造型等埃及元素紛紛出現在建筑的外立面上,表達了當時高端階層所追求的高貴感;摩登的形體又賦予古老的、貴族的氣質,代表的是一種復興的城市精神。這種藝術風格在美國大行其道,并最終發展為20世紀最重要的建筑設計力量。曾一度流行于上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該建筑風格強調建筑物的高聳、挺拔,給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氣勢,體現出工業革命的技術革新所帶來的不斷克服地心引力而達到新的高度,表達出不斷超越的人文精神和力量。通過新穎的造型、艷麗奪目的色彩及豪華材料的運用,成為一種摩登藝術的符號。當時上海的國際飯店、沙遜大廈、錦江飯店及衡山路上的一些高級公寓就是“Art-Deco”的典型代表。它們不同于其他古典建筑風格,所呈現出現代簡潔的街屋面貌,成為了構成上海“萬國建筑博覽”的一大要素,也奠定了上海城市風貌的又一基本特征。
2. Art-Deco裝飾主要特征
2.1 奢華的材料與絢麗的色彩。
喜歡用奢華的材料及大膽絢麗的色彩,并不局限于傳統的名貴材料,各種現代的新材料同樣會引起設計師的興趣和熱情。
克萊斯勒大廈電梯廳的設計中,華麗的石材與精美的不銹鋼門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提醒人們他們正在進入一個工業時代財富與權勢的宮殿。
2.2奇異的燈光效果。
芝加哥世紀進步博覽會上著名Art Deco建筑師霍拉伯特與魯特設計的克萊斯勒汽車展館,立面設有一系列豎向凹槽,每個凹槽安裝了1000瓦的光源,凹槽在白天形成陰影,晚上成為立面上的亮條,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
2.3商業化的藝術。
Art-Deco風格自上而下的普及與商業化需要是分不開的。大批量的工業化生產、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現代新材料成本的下降逐步降低了相關產品的價格,使Art-Deco風格在美國得以普及,而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
2.4幾何化的造型。
從建筑立面到室內空間,裝飾藝術派的造型和裝飾都趨于幾何化。常見的有陽光放射形、階梯狀折線形、V字形或倒V字形、金字塔形、扇形、圓形、弧形、拱形等。這些獨特的形式語言是裝飾藝術派的重要特點,體現出強烈的時代感,如方盒狀的公寓、巨型的發電廠與工廠、流線型且充滿異國色彩的電影院、金字塔狀的教堂等,都因其寓意式的裝飾或花紋狀的浮雕而被稱作Art-Deco建筑。
2.4.1垂直線條的強調
人們在對現代主義、極簡主義帶來的冷漠和無視人的感情意志表達的反思之后,開始重新審視環境和產品使用過程中人的精神感受,開始趨向于設計一種生活方式,設計一種能讓居住者“觸摸”到的空間感受,同時強調要以人為本,營造一個感性、生動的精神氛圍。
2.4.2階梯狀收分的表現
階梯狀收分延續了art-deco建筑中的一貫手法,形成了類金字塔狀的效果,更能體現樓盤的高貴感和檔次。
2.4.3幾何化形態的裝飾
將古典的符號去掉瑣碎得到了高度濃縮,變得更立體。重視幾何塊體、重復線條及曲折線的表現形式基于線條形式強烈的裝飾性,在原則上靈活運用重復、對稱、漸變等美學法則使幾何造型充滿詩意和富于裝飾性。這種創造方式就是賦予形體“意味”的過程,也是將觀念注入設計的過程。常用方形、菱形和三角形作為形式基礎,運用于建筑內外門窗線腳、檐口及建筑腰線、頂角線等部位。
2.5多樣化的包容性。
思想來源的多樣性,新藝術運動、新古典主義、現代主義、立體主義等。
文化的綜合。既有從歐洲古代文明中繼承的傳統形式,如古希臘、古羅馬風格,又引入各國文明,如古埃及、古代中國、古代日本、非洲原始部落藝術、美洲瑪雅文化、古巴比倫等。
Art-Deco從許多流派運動和文化中吸取靈感,如新藝術運動、包豪斯、立體主義。它既強調了摩登、革新及與機器生產的結合,又保留了許多傳統的因素,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諸多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3. ART-DECO風格指導下的居住區規劃設計理念
ART-DECO是一種典型的建筑設計風格,主要體現在建筑單體的外立面和內飾方面,其注重的是建筑單體的形態效果。建筑群體和住宅樓盤的開發,需要通盤考慮總體和局部的關系,因此,基于ART-DECO風格的特征,可以把該設計理念進行演繹和升華。
3.1平面布局。
(1)垂直化。通過平面布局的線條表現,強化建筑單體布局走向同圍合空間的垂直關系,從而形成有序的布局。
(2)階梯狀。借助小區建筑單體的高差呈現小區平面布局的階梯變化和層次性,保證了樓間的通風采光又增強了樓群整體韻律感。
(3)幾何化。幾何化的平面布局能借助小區居住板塊和景觀的組合體現形態感,有強烈的視覺感受。契合于整體建筑景觀形成的幾何化的平面構圖,能呼應多重空間的整體和諧。
3.2功能布局。
(1)垂直化。通過小區景觀軸線、功能軸線拉開小區架構,借助軸線引導形成直觀的小區布局結構。
(2)階梯狀。居住、休閑、娛樂、商業等功能形成基于居住服務鏈的功能梯度,體現功能的完整性,營造一種自然、和諧、親切的氛圍。
(3)幾何化。幾何化的功能布局呼應于整個建筑空間強烈的序列感。將安靜休憩空間、開放空間、私密空間合理組織,豐富了景觀層次。
3.3景觀要素設計理念。
(1)垂直化。充分運用水系、綠帶形成小區各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激發宜居活力。
(2)階梯狀。公共綠地和大面積水系形成開放式景觀節點,特色花園和小水域形成私密景觀節點,從而形成收縮自如的景觀層次。
(3)幾何化。借助雕塑、景觀小品等設施的點綴,提升景觀品質和檔次。
3.4建筑立面設計理念。
Art-Deco建筑采用塔樓式退臺、對稱構圖、剛柔并濟的橫豎線條、豐富的浮雕裝飾等手法。園林建筑應避免“千亭一面”,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應根據周圍樓體的風格和色彩等特點,做出合理的、獨特的造型和裝飾,比如整體造型可以采用挺拔向上的線條,塔樓式的退臺,利用整體凹凸形成高立挺拔,簡潔流暢豎向線條,顯現建筑高貴而內斂,優雅而不動聲色。細部處理可以結合一些圖案紋理,比如大量運用鯊魚紋、階梯圖形、放射狀圖樣裝飾,推崇低調奢華的時尚住宅理念。
4.結語
作為一種典型的建筑設計風格,ART-DECO對稱挺拔、干凈利落、大塊漸成的風格和精致的細節設計,給人們以強烈的視覺感受和獨特的韻律感。因此,當產品細節即質感越來越成為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的時候,基于ART-DECO風格的特征,用于對住區整體布局和細節進行設計,將建筑群體、住區景觀營造和住宅樓盤的開發通盤考慮總體和局部的關系,將是住區規劃未來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