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中課改;選修;分層走班

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是推進教育現代化、讓每個孩子接受高質量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證。2012年6月,浙江省教育廳根據國家教育改革試點要求,制定頒布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浙教基〔2012〕81號】,自2012年秋季開始實施。該方案圍繞“調結構、減總量、優方法、改評價、創條件”的總體思路,不僅對浙江省普通高中的必修課程提出了調整意見,也對選修課程的建設提出了指導意見,并對四類選修課程(知識拓展、職業技能、興趣特長、社會實踐)課程內容、課程開發、課程開設、課程管理以及學分認定方面提出了實施建議。

加強選修課程建設,是推動普通高中構建富有特色課程體系的重大舉措。加快選修課建設,轉變育人模式,將課程選擇權交給學生,將課程開發權交給老師,把課程設置權交給學校,促進高中多樣化、特色化、實現學生在共同基礎上有個性的發展。從浙江省首批30所特色高中建設試點學校的課程規劃方案來看,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可以為省內同類學校提供新的經驗。但從總體上看,選修課程的建設質量問題也給我們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選修課程的規劃如何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特色與發展定位?選修課程的開發如何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傾向?選修課程的開設如何有效走班?分層走班教學管理有哪些困難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擺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研究課題。

為了解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進展情況,調研學校課程方案、選修課程建設、選課走班等情況,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進一步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省廳巡查組通過看、聽、問、記的方式,聽取42所普通高中學校校長的報告,查看課改資料,個別訪談和現場聽課。巡查組發現,在各級部門的努力下,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工作正在平穩推進,各高中學校都成立了課改領導小組,以確保課改工作有序進行。經過調研走班現狀情況如下:

一、學校課程方案基本制定,學校課程體系開始呈現多樣化、特色化特點

一些高中對學校定位較為清晰,并能融合學校文化,彰顯學校辦學特色。例如,杭高的“選課走班”教學涌現出一批受學生歡迎的具有良好社會影響力的選修課程,尤其是杭高天文社已是全國著名的中學生天文社團,在國際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響。杭高編輯出版了校本選修課教材,開發了杭高特色校本選修課程資源。挖掘教師潛能,突出專項發展,培養特色教師。如浙大附中依托明遠文化、求是文化和西湖文化,嘗試整合必修和選修,構建了基礎類、拓展類和研究類的三層課程體系。

二、選修課程建設進展較快,選修課程質量和課程群建設得到普遍關注

重視打造特色課程和精品課程。學校選修課程已達到一定規模。據統計,2年來平均每校開發了122門(不包含國家選修課程)。其中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約占47.72%,職業技能類選修課程約占19.02%,興趣特長類選修課程約占25.50%,社會實踐類選修課程約占7.76%,四類選修課程比例也較為符合深化課改方案的要求。兩年來,我省選修課程建設已經經歷著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的過程。

三、學校有意識地利用校外課程資源,重視能體現辦學特色的選修課程群的開發

如衢州江山中學“技術教育”課程群,包括平面設計、程序設計與信息學奧賽、攝影技術、生活中的創新設計、電子技術和傳感器應用、電視節目制作(學生電視臺)、數碼小電影制作、asp與網絡數據庫、多媒體技術與應用、flash游戲的開發、電子控制技術等多門課程,學生通過該系列課程的學習不僅取得了全國信息學奧賽優異的成績,同時學校也成為浙江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省社科普及工作先進單位。

四、選課走班正在從選修課程延伸到必修課程

(一)走班現狀

大多數學校都已實現了選修課程選課走班,教師也普遍認同選課走班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激發及其個性化發展。本次巡查學校中,約有1/3學校每周8節走班,少數學校每周走班僅為2節。可貴的是,部分農村中學如蘭溪游埠中學是硬件設施最艱苦的農村中學,制定走班管理方案、選修課教學評價與方法、學分認定與管理辦法,因地制宜利用各種場地,開出選修課程,實行選課走班。

(二)選課指導

不少學校選課指導工作做得比較細致,如衢州一中、江山中學,不僅尊重學生的選擇,同時還通過例如課程推薦會、班主任輔導、家長輔導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選課,有的學校還采取預選與正選、紙質與網絡相結合的方式盡可能地使每位學生選到自己想修的課程。據本次學生問卷表明,學生主要是在班主任(51.69%)和指定教師(39.56%)指導下選課的,約有91.17%學生根據自己意愿選課的。

(三)必修走班

調研發現,少數學校已經開始嘗試必修走班。湖州第二中學三年前就試行英語學科必修課的走班教學,是省16所必修走班試點學校之一。浙江大學附屬中學在英語學科實施分層走班,每周5節。樂清中學歷史、地理學科實行必修走班。松陽二中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質量三流。學校定位明確:“立足專科、發展本科、做大做強美術教育”,在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四個學科實行平衡班必修課走班上課模式。必修走班教學初見成效,學生成績進步顯著。

五、廣大學生普遍贊同我省深化課程措施,選修課程和選課走班受到學生追捧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范文第2篇

【關鍵詞】高中英語新課程學習策略

隨著對教育民主化、國際理解教育、回歸生活教育、個性化教育、創新教育等等的強調,世界現代課程發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如強調學生的全人發展、科學與人文相結合以及課程回歸生活等等。我國的高中課程改革離不開國際課程發展的大背景,因此,國際視野中的課程改革新理念同樣也應該在我國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中體現出來。

一、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全人發展的課程價值觀

在人類已步入新的世紀、普通高中英語教育不斷加強的今天,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精神要求每一位高中生都擁有平等地接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需的全面教育的權利。在這種意義下,學校課程應該是服務于每位高中生的完整、和諧發展需要的,而且對每一位高中生的終身發展是有價值的。因此,把高中生從“考試文化”中解放出來,使高中生被束縛的心靈重獲自由,在選擇中學會選擇,在主動學習中實現有個性的全面發展,就成為我國當前這次史無前例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主題。本次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就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全人發展。在其課程價值體系中,不僅包括了“升學”和“就業”,而且還包括了素質培養、文化輻射、社區服務、自身發展等多個方面,真正做到了“升學、就業和育人”三緯度的整合,體現了課程價值的多重性、全面性。

二、強調科學與人文的整合,建立科學人文性課程文化觀

在西方,科學和人文的爭論反映在課程領域里,便形成了科學主義課程文化觀和人文主義課程文化觀。科學主義課程文化觀強調科學知識的傳授和科學精神的養成,而人文主義課程文化觀強調人文知識的傳授和人文精神的養成。而事實上這兩種知識是人類生活經驗的兩種不同的理解和表達,人類一方面內在地探索自我世界,形成自我認識,另一方面外向地向自然世界探索,形成科學知識,這是人類歷史發展中兩類不可缺少的經驗。因此,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整合了這兩個方面,既重視了對自然科學知識等客觀知識體系的掌握,又認識到了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的多元性、內在性和境域性,而且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統一于課程的“文化內涵”之中,使科學和人文走向融合。

三、回歸生活世界,尋求人、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課程生態觀

以科學知識為主的現代課程,建構了一個脫離學生實際生活的科學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這是因為在學校教育中,教育過程豐富的社會歷史性被冷冰冰的知識授受和機械的理智訓練所代替,“生活世界”里那種“生動的主觀性”蕩然無存,人的主體性失落了。因而,學校課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學生失落的主體意識,確立一種新的課程生態觀,是當代普通高中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它關系到新世紀普通高中教育的成敗與人類自身的命運。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態觀,從本質上說,就是強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來源。因此,自然即課程、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便成為現代課程生態觀的基本命題。

四、注重課程整合化,采取綜合取向的課程設計觀

21世紀是不同領域科技創造性融合的時代,課程要反映科技發展的新成果,并促進知識的再生產,就必須納入一些重要的綜合性知識,只對原有分科課程進行細節上的調整是遠遠不夠的。為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類面臨的種種社會問題,應重新整合學科知識,加強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如環境問題、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等,是學校教育所要加強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在分科課程中難以綜合體現。因此,課程設計的綜合化趨勢,是現代社會科技綜合性加強的必然要求。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綜合取向的課程設計觀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

五、倡導教師與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建構,采取創生取向的課程實施觀

根據美國課程學者辛德爾(J. Snyder)、波林(F.Bolin)和扎姆沃特(K. Zumwalt)的歸納,課程實施有三個基本取向,即“忠實取向”、“相互調適取向”與“創生取向”。創生取向的課程實施觀關注的是師生的課程構建問題,認為知識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是主體參與其中的人格建構。課程知識對教師、學生開放著,在師生的協作、對話、交流中生成,課程實施是教學情境中師生利用課程計劃所進行的知識開發、審議、創造。因此,它注重的是課程實施中的意義詮釋、文化背景、價值認同等。這種取向是建立在課程實施者個人的教育觀念之上的,強調批判性對話和主體意識的覺醒,因而其成敗的關鍵與實施者的課程設計能力關系很大。這種取向是當前課程實施的主要發展方向。

六、合理處理高中課程評價,采取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課程評價觀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體育教學改革;體育課程;體育俱樂部;高校;高中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07)03-0005-04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大學和中小學的體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呈現新的趨向,在體育課程價值取向方面,由比較注重社會本位和學科本位轉向比較注重學生主體價值的學生本位;在課程目標方面,體育課程對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及人文價值得到進一步重視,體育鍛煉價值和健康相結合成為新的追求;在課程內容方面,更加貼近和注重學生的現實生活,課程情境差異性的不斷提高,大學和高中體育課程內容逐步走向個性化;在課程實施方面,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得到進一步結合,體育課程的實驗成為師生積極交往、學生生動活潑發展的過程;在課程評價方面,發展性和終結性的課程評價理論成為評價的主要思想。由此可見大學體育課程與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在價值取向、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等方面有不少共同點,特別是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和結構已接近大學的體育課程,高中選項教學和學生的體育專項知識技能的熟練程度給大學的體育教學帶來新的挑戰,正確認識和把握這些問題的異同,找出普通高校體育課教學的發展趨勢,有助于處理好繼承與發展、改革與創新的關系,使我國大學體育課程的改革向健康方向發展。

1 普通高校和高中體育課程對比

1.1 體育課程性質比較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稱《綱要》)指出“大學體育課程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指出“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高中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從性質上看均為必修課程;從手段看均為身體練習;從層次上看,大學體育課程對學生的要求明顯比高中生高。在手段相同的情況下,高中學生是“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達到健康的目的;而對大學生的要求,顯然是建立在大學生已經掌握和基本掌握了體育鍛煉技能的基礎上,要求大學生“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而不再是“學習”。從最終的目的看高中生通過學習來達到身體的健康,而大學生通過合理的教育和鍛煉,除了達到身體健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體育的素養。

1.2 體育課程目標比較

《綱要》和《標準》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改變了傳統的按運動項目劃分課程內容和安排教學時數的框架,根據三維健康觀和體育自身的特點,在確定課程總目標的基礎上,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5個方面建立課程目標。《綱要》對大學生提出的課程目標分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標準》對高中學生的課程目標要求是完成“水平五”提出的目標后,可以完成“水平六”的目標。大學的發展目標是“針對部分學有所長和有余力的學生確定的,也可作為大多數學生的努力目標”。而高中的“水平六”只是“為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設置的發展性學習目標”。從兩個層次的目標設置看,均從健康第一的思想出發,力求通過學生的體育鍛煉,去發展身體、提高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

1.3 體育課程設置、學習內容比較

從課程的設置上看,《綱要》規定“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程(4個學期共計144學時)。修滿規定學分、達到基本要求是學生畢業、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一。普通高等學校對三年級以上學生(包括研究生)開設體育選修課。”《綱要》對大學體育教學內容沒有統一的規定,只要求“學校應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地域、氣候、場館設施等不同情況確定課程內容,課程內容應力求豐富多彩,為學生提供較大的選擇空間。要注意課程內容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實效性,并注意與中學體育課程內容的銜接。”

《標準》對高中體育教學設置和內容提出了比較具體的要求,將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劃分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必修內容是對全體學生學習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共同要求。為了與九年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的4級學習水平相銜接,《標準》設置了兩級學習水平(水平五、水平六)和7個系列(包括田徑運動,球類運動,體操、健美操、舞蹈或健美運動,水上運動或冰雪運動,民族民間體育活動,新興運動6個運動技能系列以及1個健康教育專題系列)。

高中課程共11學分,198學時(每1學分18學時)。其中田徑1學分,健康教育1學分,為所有學校、學生必須選擇和完成的學分。健康教育的18個學時的1個學分可根據高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安排在高中3學年中完成,每學期3學時。健康教育必須單獨安排課時,健康教育課的形式可結合教學內容靈活多樣進行。

其他學分可以根據學校及學生條件在田徑類、球類、水上運動、體操類、民族民間體育和新興體育項目中選擇。每個學生應該連續完成18學時的學習時間,才能給予學生評定學分。

學生可以在某個系列中選擇多個模塊獲得相應學分,也可以在某個系列中的某個模塊中獲得多個學分,如某個學生在籃球模塊1中獲得1個學分后,還可以在籃球模塊2中獲得第2個學分。應該允許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項目。“水平六”是為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設置的發展性學習目標。選擇“水平六”的學生必須完成“水平五”的10個學分后才能進一步學習,選修項目在4~6個學分。

1.4 體育教學方法比較

《綱要》要求高校體育“教學方法要講究個性化和多樣化,提倡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助活動,努力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不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和練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自學、自練的能力。”而《標準》也提出在繼承傳統體育教學優點的同時,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

1.5 體育課程評價比較

《綱要》中體育課程評價包括對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和課程建設等3個方面。學生的學習評價是對學習效果和過程的評價,主要包括體能與運動技能、認知、學習態度與行為、交往與合作精神、情意表現等,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

評定等方式進行。評價中淡化甄別、選拔功能,強化激勵、發展功能,把學生的進步幅度納入評價內容。教師的教學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教師業務素養(專業素質、教學能力、科研能力、教學工作量)和課堂教學兩個方面,可通過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同行專家評議等方式進行。

《標準》在學生的學習評價、教師的要求與《綱要》基本一樣,只不過《標準》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如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時,應選擇能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一些指標進行綜合評價。

體能的評價:學生體能學習成績評價的內容應有助于促進學生體能的全面發展,各校可參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自行安排。對具體的考核項目,學生可以有一定的選擇權。

知識與技能的評價:學生體育與健康知識成績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對體育與健康的認識,以及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方法的掌握與運用;專項運動技能掌握與運用情況的評價應根據各校和學生選擇的具體運動項目進行,具體的評價內容可以包括規定動作的演示、在教學比賽中學生所學專項運動技能的運用、學生擅長技能的展示。

學習態度的評價:學生學習態度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在體育與健康課上的出勤和表現、學生在課外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參與體育活動和健康教育活動的行為表現。

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的評價:學生情意表現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的情緒調控能力、自信心和意志表現;學生合作精神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健康行為的評價:學生健康行為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活習慣(如是否吸煙和酗酒、飲食習慣等)、遵守作息制度的情況、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等。

根據高中學生的特點,學習評價可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如觀察、口頭評價、測驗、技能評定、展示、成長記錄、量表評價等。體能的評價可采用測驗、成長記錄等方法;知識和技能的評價可采用觀察、展示、技能評定、口頭評價、測驗等方法;學習態度、情意表現和合作精神的評價可采用觀察、量表評價、口頭評價等方法;健康行為的評價可采用觀察、口頭評價、量表評價等方法。

在評價時,要注意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絕對性評價和相對性評價相結合。高中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習成績的評價應采用等級評價制。

學生的學習評價既要有教師的評價,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較為扎實的知識與技能基礎以及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中,體育教師應積極指導、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并加大學生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在成績評價中的比重。

《綱要》和《標準》對體育課程資源也作了規定。

2 從比較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

2.1 教學內容隨就業和終身體育發展

高校和高中的課程性質比較表明,大學的體育教學必須也應該建立在高中學生學習水平的基礎上。這一要求符合教育改革、學校體育改革的方向。從目前的體育教學情況看,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實驗正朝這個方向發展;而大學的體育教學顯得有些滯后。高中的體育教學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學習體育的知識、技能”去達到課程的目標。而高校的體育教學已經不是“學習”那么簡單了,它要求學生“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課程目標。這里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合理的體育教育”是要“教給”學生的體育知識技能,還是要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得到需要的東西?筆者的理解是,應該引導學生在自己掌握的體育知識技能基礎上尋找適合于自己鍛煉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應該只是簡單的“教或學”。然而,目前有不少高校的體育教學仍然停留在學生“學習體育技術、技能上”,當然“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還需要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但實際情況表明,許多大學的體育課,尤其是大一的體育課,通常是教師主動教的多,學生主動學習的少。這種狀況一方面說明目前高中培養的學生達不到《綱要》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顯示目前高校的體育教學有不合理的地方,有改革的必要。目前,不少高校開展的體育俱樂部學習形式、根據學生不同水平和健康狀況選擇學習項目等等教學改革,或多或少達到了《綱要》的要求。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仍然適應不了高中體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2.2 體育形式從有形走向無形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實驗結果表明:高中學生通過選項教學,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體育知識技能日益提高,參加體育鍛煉的能力正在不斷地加強。

我們在培英中學、高州第二中學、汕頭金山中學、中山紀念中學、佛山第一中學、中山桂山中學、深圳高級中學、增城中學、增城仙村中學等學校進行了3年的課程改革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班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高于對照班。體育的技術、技能更是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驗工作已經進行了3年,隨著改革的深入,全國高中將全面進入課程改革的實驗。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實驗表明,高中體育選項教學和學分管理制,將使高中畢業生掌握體育知識技能的水平大大的提高。從2007年開始,大學新生入學的體育水平將不斷提高,學生終身體育的思想也有了相當的基礎。再過幾年,所有的高中畢業生將帶著自己的體育專長進入高校,那時,再讓學生進行選項,再讓學生參加低級的俱樂部形式的學習,恐怕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了。因此改革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勢在必行。到了學生們都身懷體育技術技能、健康意識和終身體育鍛煉的思想不斷牢固建立的時候,高校體育教學存在的價值已經沒有。換一句話說,有形的體育教學形式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新型的或者無形的體育教學形式將代替目前的體育課,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校體育俱樂部,或者與高校聯姻的各種社會體育俱樂部。

2.3 學習內容愈顯專業特點和就業、終身鍛煉取向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范文第4篇

關鍵詞:快樂體育;普通高校;課堂教學

一、對“快樂體育”的再認識

“快樂體育”萌芽于20世紀20―70年代的日本,自80年代以來,伴隨著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開始,“快樂體育”的思潮在我國以很快的速度漫延和擴展開來。快樂體育是針對學生的體育厭學而提出,為適應終身體育思想而發展起來。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其基本核心是:如何通過各種措施力求使體育教學達到“樂教樂學”這樣一個較為完美的境界。從整體上樹立科學全面的“快樂體育”教育觀,在體育教學課堂上立足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掌握運動技能和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體驗到運動的各種樂趣,通過對運動樂趣的體驗,逐步形成學生終身體育的志向和習慣。

快樂體育重視每個運動項目能引起其獨特樂趣的特點,注重每個學生興趣的培養,把運動中內在的樂趣作為目的和內容來學習的一種體育,并強調在現代體育教學中,將快樂的學習情緒貫穿于學習的各種身體練習中,以培養運動行為和體育學習的快樂感、喜悅感,以此達到學生熱愛體育,自覺學習體育,發展個性,進而有助于培養其積極樂觀與向上的生活態度。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單調、呆板、教師單向控制的教學局面,遵循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符合體育運動的本質特點趣、活;對學生熱愛體育運動、主動學習體育動機的激活,更有效地發展個性,培養體育能力,無疑具有積極作用。

二、“快樂體育”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實施

1.以終生健身思想為教學指導思想

以終生健身思想指導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要立足于現實,著眼于未來,努力培養學生身心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學生對自我身體鍛煉重要性的認識,使之具有終生鍛煉身體的欲望,不僅在學生時代,而且進入社會后,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能自覺、獨立自主地從事身體鍛煉,視健身活動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使自己能健康、愉快地生活和工作。高校體育教學要從增強學生體質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將傳授健身知識、技能與科學鍛煉身體的原則、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樹立終生健身的體育觀。培養終生鍛煉身體的興趣、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寓德、智、體、美諸育于體育教學之中,充分發揮體育的教育功能,以培養德、智、體、美協調發展、身心和諧統一的適應現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為最終目的。

2.注重多樣性與實效性結合的教學方法

(1)賞識教學法

所謂賞識教學法,即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要貫徹追求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應注重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從而讓學生在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在趨向成功的潛意識中覺醒,其核心是尊重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潛能,拓展其個性。教師對學生要學會信任、尊重、理解、激勵、寬容和提醒。學生正處于受教育階段,天真率真,有強烈的自尊心和極強的可塑性,如果教師不注意時刻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而是用揭短、痛斥的語言來否定一個學生的表現,會使學生在潛意識中產生消極、錯誤的信息定位,導致失去自信、喪失自尊,從而表現出沒有興趣和激情的消極狀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善于發現不同學習內容中不同學生的優點,并適時賞識他們,從而使他們在大運動負荷中找到樂趣,尋回了自信,也促進了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和教學目的的達到。

(2)成功教學法

學生在求知欲的基礎上努力參與并獲得技能時,他對成功的表現產生積極體驗,并對體育活動更加關心。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在學習中獲得成功而產生鼓舞的地方才會出現學習興趣。因此,要想使學生產生活動興趣,就必須設法使他們獲得成功。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他們獲得學習成功心理的機會。譬如說,通過降低動作難度、縮短跑步距離、延長跑步時間、指定不同目標等方法,可讓一部分身體素質差的學生也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以增強他們完成目標的自信心,培養他們對體育活動的興趣,促進他們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的綜合發展。

(3)情感教學法

體育教師一般都具備強健的體魄,勻稱的身材和矯健的身手,這本身就是一種美,一種吸引。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抵、柏拉圖、格羅康等人早就主張心靈美與身體美的諧和一致是最美的境界。這里的身體美就包含著體育教師身體動作的姿勢美和姿態美,同時也是體育教師心靈美的直接反映。體育教師應從情感教學入手,以自己對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愛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以充沛的感情,專注的精神,優美的動作,生動的語言,嫻熟的技巧,組織得法的體育游戲,和藹可親的態度來感染學生,建立起體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情,用“樂教”影響學生“樂學”,防止由于體育活動內容的苦、累、臟及其它因素造成學生“懼學”的消極心理。

(4)創新教學法

對于絕大多數普通高校學生來說,他們沒有進一步升學的可能性。一旦走出校門,將走上工作崗位。因此,他們希望學校體育能夠教會他們實用的體育方法和更時尚的運動技能,以往的體育教學內容總是永恒不變的田徑和球類,而現在游泳、棋類、滑板、跆拳道、攀巖、舞會等都進入體育課堂,很受學生的歡迎。體育教學思想在不斷更新,教學模式在不斷探索,體育教學方法更是多種多樣。快樂體育思想的引入,給體育教師提出了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機遇。選修課、“小集體教學”等教學法也因它們的科學性,在逐步推廣。創新,就是想他人未曾想過、做過的,突破傳統方法、打破平衡格局的思想和行為,體育教師只有自身具有創新精神、富有創造力,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

3.處理好師生主導與主體地位的矛盾

體育教學中如何擺正教師和學生的位置是搞好教學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而進行的,快樂體育的教學觀,正好反映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確認。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在確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前提下,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即是說既要有紀律、任務、規范的要求,還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體育活動的滿足。學生既是體育教學的第一主角,又是體育教學服務的終極目標,快樂體育倡導學生學會自主、主動、生動、活潑地進行身體練習,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并體驗運動帶來的快樂感和喜悅感。

教師由“主演”成為“主導”這是學生所不可替代的,若完全由學生自管則會使一堂體育課變為“放羊式”的體育課,從根本上背離教學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廣泛采用卡片教學,寫上練習方法及要求由學生自主開展體育活動;營造快樂的教學環境,適當擴大學生權力范圍,發揮他們的豐富想象力。由學生決定學習進度、學習內容,轉變練習時,充分享受運動樂趣。如學生輪流帶準備活動,自己設計游戲方案,每節課留部分時間由學生選項,組織,裁判等。教師加以指導,培養學生自覺、自練、自評的能力,使學生從單純的模仿者轉變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習的開拓者和評價者。

4.注重游戲在教學課堂的應用

在大學體育課中,體育游戲是一種方式獨特的教學手段,它目標明確,規則靈活,富有趣味,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游戲也是體育教學中的一項基本內容,它是具有一定競賽因素的活動,內容豐富,生動活潑,簡單易行,為青年學生所喜愛。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游戲,對促進血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和呼吸系統的能力、改善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練習動作技術等也都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同時在游戲的進行中能培養學生的感情,發展團結協作的精神,能對學生的思維活躍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游戲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在體育教學中不僅可以起到組織教學、準備活動、輔助練習、放松身體的作用,又可以起到發展身體素質,引導練習的作用。通過游戲活動還能調節和提高學生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能力,使運動器官及內臟器官的生理機能得到發展,注重游戲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也成為搞好“快樂體育”教育乃至實現終身體育的重要舉措。

5.善于運用表揚和批評,正確對待不同的學生

運用表揚和批評是一門教學藝術。從學生心理特點看,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應維護學生的自尊心。要根據學生自身的性格特點和接受能力,給他們創造一個有利于進步的教學環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有的學生性格活潑,協調性好,動作接受性,給予一定的表揚,但同時還應賦以一定的要求,鼓勵他們主動幫助差生,以鞏固他們的榮譽感和積極性。對一些性格內向、惰性較大、接受較慢的學生,教師要更加熱心和耐心的鼓勵他們,不要在同學面前揭他們的短,要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如發現問題,可采用小聲提示、個別談心、加強課外輔導等方式進行教育,以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善于運用表揚和批評同時也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的重要途徑。

6.實施“快樂體育”的誤區

首先,把握住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一味地追求“快樂”的氣氛,而忽視快樂與嚴格、快樂與刻苦、快樂與質量的關系。快樂體育講究快樂蘊含在體育教育過程中,而非是毫無目的地加點游戲、舞蹈內容,推行快樂體育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一種教學方式、手段。其次,只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偏頗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興趣的培養而忽視了艱苦體育實踐的體驗和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這都是“快樂體育”易發生的誤區。

作者單位:華東理工大學體育部

參考文獻:

[1]林虹.快樂體育與高職體育教學[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2,2:89-90.

[2]王安盛等.淺析“快樂體育”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湖北體育科技,2002,4:56-57.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范文第5篇

現將《**省教育廳關于印發<**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試行)>的通知》(豫教基〔**8〕138號)轉發給你們,并提出以下要求,請一并貫徹執行: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更新辦學理念,改革課程結構、內容和實施方式,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和考試評價制度,對持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我國人口素質和綜合競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根據教育部和省教育廳要求,今年秋季,我市所有普通高中起始年級將全部啟動實施新課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普通高中要將課程改革作為我市基礎教育的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確保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平穩順利實施。

二、迅速行動,系統學習。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是決定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成敗的基礎性工程,各單位接通知后,要迅速組織廣大教育行政干部、教育科研機構教育科研人員、全體普通高中教師,全面深入系統地學習《**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試行)》,理解內涵,把握精髓,確保我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管理與教育教學人員人人能夠準確了解并熟練掌握我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基本原則、課程結構、課程安排與學分學時分配辦法,為我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平穩順利推進提供強大的人力保障。

三、結合實際,制訂方案。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是我國基礎教育發展中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將導致普通高中教育在教學理念、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評價和課程展現等方面都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根據省廳要求,各縣區要抓緊研究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與措施,結合本縣區實際,創造一切必要條件,努力使所有普通高中都達到實施新課程所需要的基本條件與要求,并嚴格審批所屬普通高中課程實施方案。各普通高中要在嚴格落實省定課程設置框架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本單位和本校學生實際,迅速制訂有利于本校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于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課程實施方案。同時,各普通高中還要全面把握國家課程標準要求,加強課程管理,扎實做好課程計劃、自主開發課程、指導學生選課、組織教學實施、認定學生學分、綜合素質評定等各項具體工作。

全市所有普通高中的課程實施方案均須于**8年8月15日前上報市教育局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方县| 九龙县| 怀化市| 达尔| 论坛| 自贡市| 南澳县| 天长市| 新闻| 梅河口市| 西宁市| 上饶市| 象州县| 肃北| 敦化市| 连平县| 堆龙德庆县| 安义县| 贞丰县| 商洛市| 若羌县| 泽普县| 静宁县| 西和县| 巴塘县| 正阳县| 四会市| 盐边县| 临泉县| 平谷区| 新源县| 岚皋县| 宜阳县| 临海市| 伊春市| 游戏| 秦安县| 中方县| 珲春市| 克拉玛依市| 剑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