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小學生體育教育

中小學生體育教育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學生體育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小學生體育教育

中小學生體育教育范文第1篇

素質教育的本質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上和諧發展,在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這種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形成健全的個性為出發點和歸宿。但長期以來,很多人對身體健康比較重視,對心理健康卻很少注意,實際上只有體(身體)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當代中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其身心發展有突特性,在家庭或社會環境的影響下,極易形成許多不健康的心態。九年義務階段學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是身心發展的“危險期”。本文主要是探討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的大課間等體育活動對學生健康的促進作用,著重地分析適當的體育活動對心理情緒的積極影響,希望能讓更多的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通過體育鍛煉行為來調節自己的心理,真正的實現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對心理健康的認識

(一)健康的概念。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定義:"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這就是人們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連續的變化的過程,不可能存在極端的健康,因為那是精神的完美狀態;而極端的障礙是精神病的狀態。絕大多數人都是處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殷恒蟬等在闡述對心理健康標準的理解時認為:人們在確定心理健康標準時常常具有完善性,指的是一種理想狀態,實際上,心理健康的標準只是反映了社會對個體良好的適應社會生活所應有的心理狀態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境界。學者張長力等認為心理健康的要點包括:(1)正確的自我意識;(2)正視現實,適應社會;(3)和諧的人際關系;(4)智力正常;(5)情緒自控;(6)積極的人生態度;(7)人格完整統一;(8)個人能力能得到發揮;(9)適當滿足個人需要;(10)心理行為符合年齡、性別特征。必須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標準是相對的,它具有時效性、特殊性等等特點,因為人所要面對的問題是復雜而又不斷在變化的。

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為了弄清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增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教育決策提供參考,更好地貫徹落實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湖南省常德市對全市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即對常德市9個區縣(市)52所中小學的11342名中小學生進行了測試與調查。結果表明:①4—6年級學生的心理問題總檢出率為25.84%,與全國同類研究比較相對較好;但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9.21%,比全國同類研究檢出率要高。②7—9年級學生的心理問題總檢出率為30.01%,比4—6年級相對要高;7-9年級學生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7.86%,比全國同類研究檢出率要高。③小學生、初中生內心最大的渴望是“被尊重、被理解”,“減少壓力”和“多一些自由空間”。因此,“健康第一”思想已成為肩負培養高素質人才重任的各級學校的指導思想。作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學校體育應該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發揮體育鍛煉特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學生健康水平。

四、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一個健康的人進行體育活動,從生理上來看,能有強身健體的作用;從心理上來看,能陶冶情操,使不良的情緒得到疏導。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體育鍛煉行為與心理狀態的改變密切相關。

1、體育鍛煉可以疏導情緒,緩解學習壓力,學者彭蕾、劉永奇等人研究發現體育鍛煉直接給人帶來愉快和喜悅,使人得到放松,緩解緊張和不安,控制人的情緒,能使學生情緒穩定,培養學生樂觀、開朗的性格,促使學生個性全面發展。體育運動可以疏導情緒,緩解因學習、生活等帶來的緊張,使精神狀態達到平衡,從而消除學生心理上的疲勞,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2、體育鍛煉有助于提高中小學生自我認識和評價。一個人具有正確的自我觀,就意味著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體育運動有助于自我教育,在運動中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長,認識自己的不足,不斷修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挖掘自己的潛能和長處,對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

3、體育鍛煉能培養學生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個人學習、進步、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體育鍛煉對任何人都是完全平等的,站在同一起跑線的位置,是生活當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無論是什么規模,不管是什么地方,由什么樣的人群參與,只要是體育,就能體驗到體育的健身和運動帶來的快樂。

4、體育鍛煉能鍛煉意志品質。體育具有強身健體、娛樂,教育、政治、經濟等功能。專家賈明俊、黃澤文等研究認為體育鍛煉作為一種具有豐富強烈的情緒體驗的活動,是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獲得奮發進取精神的有效手段。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不僅能促進身體健康,而且能提高生活質量。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自我認識和評價的能力,改善學生人際關系,從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大課間提議活動的開展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能有效調節學生的情緒,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彭蕾.體育鍛煉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中小學生體育教育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小學體育;生存教育;生存技能;心理素質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加速,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在這種社會背景、時代變革的逼迫下教會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增強生存能力已經迫在眉睫。利用現代化的網絡設備,讓百度在夜空中自由地搜索,我見到了這樣一組數據: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中國每年約有一點六萬名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約四十名孩子。觸目驚心的數字告訴我們,中小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成長階段,在面對突發事故、突難時更容易受到傷害。在目前中國基礎教育在生存教育領域尚處在缺失的狀態下,我們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災中逃生?如何從容面對危險?這已經成為一個即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學校體育功能的角度對在體育教學如何實施生存教育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生存意識生存教育

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生存意識生存教育,旨在通過對學生進行生存意識、生存環境、生存能力教育,培養學生從小適應今后社會發展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在小學階段的具體化。體育教師應該努力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生存意識。例如,在 “走跑交替”教學中,體育教師可以為這個教學環節設計一個情境——“過馬路”。引導學生主動思索,過馬路時應注意什么?再讓學生自主思考發言后,教師可以適時灌輸“一慢、二看、三通過”|的交通規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促進社會化發展。又例如,在跑步練習中,體育教師可以制作紅綠燈的卡片,自己充當交警,指導學生在十字路口時要注意交通安全,要牢記“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教師可以讓體育委員帶頭領跑,自己站在“十字路口”,間斷性地更換紅綠燈,以此來訓練學生“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生存意識。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對紅綠燈的反映,幫助學生樹立生存意識,也給枯燥單調的跑步練習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可謂一舉兩得。

二、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生存技能

在我國,到目前為止,有效的生存訓練機制尚未建立,學生對生存訓練內容的掌握更是微乎其微,由此導致的校園群死群傷的事件屢見不鮮。在人多擁擠的地方,鞋子被踩掉了或隨身物品掉落了,彎腰去撿;火災發生后,慌亂逃生導致互相踐踏;面對意外傷害者,絕大多數的人只能求助于專業救護機構,結果白白喪失搶救的時機……因此,體育教師將生存技能的培訓融入我們的體育教學,不僅可以彌補國內生存教育的空白,更是對新時期素質教育中體育教學的全新詮釋。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生存技能,如在體育課堂上向學生講授運動損傷、運動休克、暈厥、中暑等情況的處理和護理方法。使學生意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學會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能以良好的心態主動與他人、與社會溝通和交往。同時,也使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得到提高,應急狀況下能自我保護,逆境下能自我心理調節。

三、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體育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自主運動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并在無拘無束的自主環境中磨煉個性。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多讓學生參加體育活動,讓他們吃點苦,受點累,受點難,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可以提高他們對突發事件的承受能力,也使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率大大降低。例如:體育教師在進行耐力跑教學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在做好準備活動的基礎上進行耐力跑比賽。這個項目不僅可以提高耐力跑成績,發展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質,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和發展堅忍不拔、吃苦耐勞和自強自制的個性心理品質,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競爭能力,為適應以后日益競爭的社會環境打下了扎實的身體基礎和良好的意志品質,實現了學校體育進行生存教育的必要性。而參加團體項目(如足球、籃球等)運動有助于形成和發展學生機智勇敢、團結協作、勇于拼搏和永不服輸的個性心理品質,從而使學生在性格、氣質、能力上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體育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是運動的教育,而是把運動作為一種載體,其教導生活的承載力、其對生存教育的意義將是其他任何教育所無法比擬的。

總之,教師要通過情境性的教學,在教學活動中都伴隨不同的情感因素,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完善教學目標,改進教學各個環節,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形成情知平衡、和諧、互促、并茂的教學格局,優化教學效果,讓學生在心靈的碰撞中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真諦,體驗各種感情,感受生命的存在、跳動、自強、不息、美好、偉大、幸福。幫助學生了解人生價值、目的、意義,進而珍惜生命和人生,尊重自己、他人、環境、自然、社會,努力做對社會有用、有意義的人。

[參考文獻]

[1] 常勇超,淺議小學體育教學[J],新課程研究,2009,(11).

中小學生體育教育范文第3篇

進入21世紀,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十分關注而為之憂心的嚴峻問題。體育教學在注重對學生身體素質能力培養的同時,也應注重對其心理素質能力的培養。發展和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承受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抗挫折教育,對指導學生不斷戰勝困難和超越自我,增強勇氣和信心都有好處。在訓練時,設置一些“高而可攀”的難點和技術難度,有意識地讓學生“碰碰釘子”。通過組織競賽,使學生經受成功或失敗的情緒體驗,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心理素質,特別是對參加競賽失敗的學生,更要幫助其調整心境,培養他們逆境的承受能力。

二、身體素質能力

現在的小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身體比較嬌弱,身體抵抗力差,患病率高。上體育課時運動量稍大一點就氣喘吁吁,深感疲勞。其原因是大多數學生缺少體育鍛煉。尤其是有些家長限制孩子的戶外活動,有的孩子學習之余擠點時間去打球或跑跑步,就被家長斥之為“貪玩”“不好好學習”。其實,缺少必要的體育鍛煉,既影響孩子們的體質健康,又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

三、意志力

無論是體育課的練習還是競賽活動都能體現出學生的意志力。在耐久跑的教學訓練中,可以培養學生“不到長城非好漢”的不怕苦的頑強意志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在跳馬的練習中,總有少部分的學生心理害怕,對自己沒有信心,在這種時候應給這些學生多些鼓勵,常用“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語氣,表露對學生的期望,使他們能為自己下達積極的暗示詞:“別人行,己亦可為”,這樣的鼓勵學生的自信心就充足了,而且還能使每個學生受到積極意識的支配,從而產生敢于克服困難和頑強的勇氣。

四、競爭力

體育教學中,游戲和比賽最容易反映學生的行為表現,這正是進行心靈美教育的好機會。如在競賽性較強的游戲中,學生在活動中為了完成任務,必須要克服困難,應付突況,從而促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體驗、去探索,有利于青少年思維和智力的發展。

五、創造力

進入新世紀,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對各學科課堂教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育課也是一樣。在體育教學中,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創新精神。如在游戲“改追擊目標”(貼膏藥)的游戲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原來的游戲方法中逃的人以逸待勞,而追的人越追越累,常常造成“耍猴”現象,能否改為“一人追,一人逃―逃的貼―被貼者追,原追者逃”的游戲形式呢?于是我加以采納,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樣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更有利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六、人際關系的協調能力

學習隊列訓練不僅培養了學生遵紀守法的好習慣,而且也是進行集體主義的教育手段。青少年學生為了使游戲成功或在比賽中取得勝利,千方百計地發揮個人和集體的智慧,動腦筋,想辦法,團結一致,促使他們正確處理好同學之間、個人和集體之間、集體與集體之間等多方面的關系,從中懂得守規則、履行職責、與同學合作等集體觀念。在游戲勝負面前,能體驗成功與失敗的甘苦,認識到友誼的可貴,并養成嚴于律己、寬容待人的良好品質。

中小學生體育教育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4.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07)03-0092-03

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思維方式趨向成熟,但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許多心理問題,如抑郁、焦慮、病態人格等,如得不到及時解決將會對他們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能夠產生積極影響的觀點已有不少文獻。季瀏指出身體鍛煉不僅可以改善情緒、增強自我情感,而且能夠減輕或消除心理疾病。《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不僅突出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已經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五大目標之一。因此了解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能夠為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工作以及體育教學提供依據,也有助于更好地配合我國學校體育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順利實施。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從河南省參加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的學校中,選取3種不同層次城市有代表性的學校共12所(城市3所中學、3所小學,農村3所中學、3所小學)。在每所小學四到六年級、每所中學初中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各隨機抽取2個班作為調查對象。男生3133人(城市1323人,鄉村1810人),女生2970人(城市1346人,鄉村1624人),共6103人。

1.2 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采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周步成等。修訂的含中國常模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為調查工具。量表構成:學習焦慮傾向、對人焦慮傾向、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共8項。在整個問卷項目中有10項組成效度量表的項目,如果它們的得分合計起來在7分以上,則可以認為該受測者是為了獲得好成績而作假的,所以測驗結果不可信,對其進行重新測試。該測試工具的折半信度為0.83~0.88,重測信度為0.663~0.870,效度大于0.76。發放調查問卷6103份,有效回收5 812份,有效回收率95.2%。

(2)評分標準:根據學生的年齡把原始分換算為標準分,8個內容量表的標準分大于或等于8分者為有焦慮傾向;8個內容量表原始分之和查表得出總焦慮傾向標準分,總焦慮分在65分以上,為高焦慮水平,屬于心理不健康者。

(3)數據處理:采用SAS8.2統計軟件予以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焦慮問題檢出情況

河南省5812名中小學生總焦慮傾向標準分是45.1分,其中高焦慮水平學生(總焦慮傾向標準分>t65分)檢出率為3.8%(220人)。8個內容量表中,檢出率最高的為自責傾向(9.02%),其次是對人焦慮傾向(8.66%)。

2.2 城鄉男女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由表2可見,城區男生的心理困擾前3位的問題分別是自責傾向、沖動傾向和對人焦慮;城區女生的心理困擾前3位的問題分別是對人焦慮、恐怖傾向和自責傾向。困擾鄉村男生心理問題前3位分別是對人焦慮、自責傾向和恐怖傾向;而困擾鄉村女生心理問題前3位分別是恐怖傾向、自責傾向和對人焦慮。城市學生中沖動傾向較突出,鄉村學生恐怖傾向較突出。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影響心理健康因素比較,學習焦慮困擾在中小學生中不突出。

心理健康狀況的性別比較,男女生的心理焦慮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各內容量表中,城市女生除了孤獨傾向和自責傾向外,其余各項與男生相比差異均有顯著性;鄉村女生除了對人焦慮和孤獨傾向外,其余各項與男生相比差異均有顯著性,說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如男生。

心理健康狀況的城鄉比較,通過地方比較,城市和鄉村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明顯差別。各內容量表中,城市男生較鄉村男生各內容量表除了自責傾向和過敏傾向外,其余各項相比差異均有顯著性,城區女生除對人焦慮和孤獨傾向外,其余各內容量表差異均有顯著性,提示鄉村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差于城市學生。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河南省中小學心理健康不良人數和檢出率較2000年有所增加。在河南省中小學生中,無論男女,無論城鄉,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常或心理障礙。調查發現,自責傾向和對人焦慮傾向是中小學生主要存在的焦慮問題,體育教學過程中應針對這些問題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來減輕或消除這些因素。

造成自責傾向的原因可能是這樣的:孩子依賴父母――父母嚴厲懲罰孩子――孩子對父母抱有反感的敵意;當這種反感和敵意表現出來時――父母越發嚴厲懲罰孩子――孩子失去了憎恨的目標――自責傾向形成。自責傾向的基礎是對失去別人的愛的不安。因此,指導自責傾向較強的人,首先就要讓他實際體驗到別人對他的愛,以解除他的不安。在《體育與健康》教育中,開展合作學習、體育游戲等教學方式可以減輕學生的自責傾向,也可以通過體育運動過程中的一些必要的互幫互助,如體操教學過程中的保護與幫助等,讓自責傾向的學生能體驗到別人對他的保護和關心,從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給予受到別人承認的機會,以提高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引導他改變依賴性格,養成自己有主見的性格。

對人焦慮傾向是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有的學生從小受到父母嚴厲管教,形成了提心吊膽、軟弱的性格。為解決因經驗不足引起的對人關系上的問題,必須把本人放在集體之中加以訓練。《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個集體活動項目,有很多運動項目可以讓學生選擇,當對人焦慮傾向的同學能夠發現自己喜歡的項目并發揮出特長時,同學們、老師和雙親是喜歡他、承認他的,使其樹立自信心和安全感,同時加上體育教師對其在人際關系的態度和技術方面進行指導和訓練,可以減輕或消除這些學生的對人焦慮傾向。

城鄉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異的原因之一是農村學校尤其是山村的學校無論師資、辦學條件還是生源都無法與城市學校相比,而農村學生也特別渴望能夠通過求學這條途徑來改變自己將來的命運,動機過強,心理壓力過大。男女學生在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和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上是存在顯著差異的,這種現象的產生應該歸因于男女性別角色的心理差異,一是社會期待不同,社會對女性的角色期望一般是要溫順和賢淑,在學校里要學習成績好,而對男性則寬容得多,在社會化過程中,男、女兩性在自覺不自覺內化這些期待。二是身心發展,在少年期,由于生理上的變化,使女性的角色意識更加強化,同時在心理上,女孩的體驗更加細膩、敏感等,但是在目前學校教育中,因性施教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在這種環境中女性就容易比男性體驗到更多的恐怖和焦慮,女孩子的責任心也會更重一些,自卑意識更強一些。

體育是沒有城鄉之分的,無論哪里的學生都有享受體育樂趣的權利,無論男女都有享受體育樂趣的權利,也可以通過體育手段實現心理健康的目的。體育是人們溝通情感的一種形體語言是語言無法代替的體育藝術,通過優美的旋律、韻律或形體語言,給人們帶來人類的融洽、和諧的情感體驗和甜蜜,優雅的生活情趣,從而彌補現代人的心理缺憾。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師生心理是處在動態之中,體育教學的實踐性、緊張性、競爭性、公開性、協同性和集體性等特點決定了體育教學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特殊的作用。師生心理是復雜的、多變的,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應明察秋毫、審時度勢,利用教學藝術,因人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促進他們運動能力的提高,并且調節情緒情感、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培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完善個性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4 結論與建議

中小學生體育教育范文第5篇

關鍵詞:小學體育 生存教育 生存技能 心理素質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加速,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在這種社會背景、時代變革的逼迫下教會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增強生存能力已經迫在眉睫。利用現代化的網絡設備,讓百度在夜空中自由地搜索,我見到了這樣一組數據: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中國每年約有一點六萬名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約四十名孩子。觸目驚心的數字告訴我們,中小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成長階段,在面對突發事故、突難時更容易受到傷害。在目前中國基礎教育在生存教育領域尚處在缺失的狀態下,我們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災中逃生?如何從容面對危險?這已經成為一個即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學校體育功能的角度對在體育教學如何實施生存教育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生存意識生存教育

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生存意識生存教育,旨在通過對學生進行生存意識、生存環境、生存能力教育,培養學生從小適應今后社會發展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在小學階段的具體化。體育教師應該努力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生存意識。例如,在 “走跑交替”教學中,體育教師可以為這個教學環節設計一個情境――“過馬路”。引導學生主動思索,過馬路時應注意什么?再讓學生自主思考發言后,教師可以適時灌輸“一慢、二看、三通過”|的交通規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促進社會化發展。又例如,在跑步練習中,體育教師可以制作紅綠燈的卡片,自己充當交警,指導學生在十字路口時要注意交通安全,要牢記“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教師可以讓體育委員帶頭領跑,自己站在“十字路口”,間斷性地更換紅綠燈,以此來訓練學生“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生存意識。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對紅綠燈的反映,幫助學生樹立生存意識,也給枯燥單調的跑步練習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可謂一舉兩得。

二、在體育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生存技能

在我國,到目前為止,有效的生存訓練機制尚未建立,學生對生存訓練內容的掌握更是微乎其微,由此導致的校園群死群傷的事件屢見不鮮。在人多擁擠的地方,鞋子被踩掉了或隨身物品掉落了,彎腰去撿;火災發生后,慌亂逃生導致互相踐踏;面對意外傷害者,絕大多數的人只能求助于專業救護機構,結果白白喪失搶救的時機……因此,體育教師將生存技能的培訓融入我們的體育教學,不僅可以彌補國內生存教育的空白,更是對新時期素質教育中體育教學的全新詮釋。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生存技能,如在體育課堂上向學生講授運動損傷、運動休克、暈厥、中暑等情況的處理和護理方法。使學生意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學會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能以良好的心態主動與他人、與社會溝通和交往。同時,也使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得到提高,應急狀況下能自我保護,逆境下能自我心理調節。

三、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體育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自主運動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并在無拘無束的自主環境中磨煉個性。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多讓學生參加體育活動,讓他們吃點苦,受點累,受點難,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可以提高他們對突發事件的承受能力,也使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率大大降低。例如:體育教師在進行耐力跑教學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在做好準備活動的基礎上進行耐力跑比賽。這個項目不僅可以提高耐力跑成績,發展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質,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和發展堅忍不拔、吃苦耐勞和自強自制的個性心理品質,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競爭能力,為適應以后日益競爭的社會環境打下了扎實的身體基礎和良好的意志品質,實現了學校體育進行生存教育的必要性。而參加團體項目(如足球、籃球等)運動有助于形成和發展學生機智勇敢、團結協作、勇于拼搏和永不服輸的個性心理品質,從而使學生在性格、氣質、能力上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體育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是運動的教育,而是把運動作為一種載體,其教導生活的承載力、其對生存教育的意義將是其他任何教育所無法比擬的。

總之,教師要通過情境性的教學,在教學活動中都伴隨不同的情感因素,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完善教學目標,改進教學各個環節,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形成情知平衡、和諧、互促、并茂的教學格局,優化教學效果,讓學生在心靈的碰撞中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真諦,體驗各種感情,感受生命的存在、跳動、自強、不息、美好、偉大、幸福。幫助學生了解人生價值、目的、意義,進而珍惜生命和人生,尊重自己、他人、環境、自然、社會,努力做對社會有用、有意義的人。

參考文獻:

[1]常勇超.淺議小學體育教學[J].新課程研究,2009,(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牛特旗| 扎鲁特旗| 阳谷县| 新闻| 德江县| 资阳市| 珲春市| 隆化县| 兴安县| 黔西县| 林周县| 长白| 富源县| 九龙县| 珠海市| 马龙县| 长葛市| 宁晋县| 青冈县| 西乌珠穆沁旗| 原阳县| 望奎县| 北京市| 聂荣县| 永济市| 曲阳县| 澎湖县| 始兴县| 固原市| 景德镇市| 浙江省| 玉田县| 镇安县| 甘肃省| 喀喇沁旗| 柳江县| 阿拉善盟| 杭州市| 山东省| 沿河| 双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