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立體思維的訓練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兒童創造力;頭腦風暴法;強制聯想法;訓練
一、問題提出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有關兒童創造力訓練的研究多集中在綜合訓練的實驗研究方面。這些研究對培養和提高兒童的創造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由于在這樣的訓練中集中了許多因素,缺乏能夠詳細說明哪種因素或哪幾種因素更多地導致了創造力的提高。Baer認為,“對未來的研究而言,一種潛在的較為廣闊的領域將會是這樣的實驗設計,即能分離出哪種發散性思維訓練導致了特定任務下創造力成績的增加”。
我們認為,對于不同創造力水平的兒童來說,若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存在著最佳的訓練方法。
頭腦風暴法和強制聯想法是當前創造力訓練中兩種常用的訓練方法。兩者都立足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實踐中被證明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中我們將這兩種常用的訓練方法分別用于訓練不同創造力水平的兒童,并設置控制組、對不同訓練方法對兒童創造力發展的影響進行檢驗。
二、研究方法
1.被試
抽取鄭州大學附屬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476人。采用林幸臺修訂的威廉斯創造性思維量表,對被試施測。根據被試創造力5個維度的標準分,按高低進行排序,取前20%(95名)的學生作為高分組被試,隨機分配到控制組、頭腦風暴組和強制聯想組;取后20%(95名)的學生作為低分組被試,也隨機分配到控制組、頭腦風暴組和強制聯想組。由于實驗中的被試在訓練中或后測中缺席,還有少量測驗的答卷不合格,實際完成實驗的高分組被試84人,低分組被試86人,其中男生79人,女生91人,平均年齡1067歲。
2.測量工具
被試的選取和后測都采用林幸臺修訂的威廉斯創造力組合測驗中的創造性思維量表,該量表共12個未完成的圖形,要求被試在規定的時間內,利用圖中的線條,盡可能畫出與眾不同的或有趣的圖。研究表明,該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41~068,分半信度為041~092,內部一致性α系數為040~087;同時效度顯示,與托倫斯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相關系數為038~073,與賓西法尼亞創造傾向量表相關系數為057~082。該量表分別從流暢性、開放性、變通性、獨創性、精密性和標題6個維度計分。流暢性主要包括觀念數量的擴充、思路的流利、反應數目的多少;開放性主要包括思路的開闊,內外的反應;變通性主要包括提出不同的見解、變換類別、富有變化的思路;獨創性包括非同尋常的反應、提出聰明的主意、得出不同凡響的結果;精密性包括能想象與描述出事物或事件的具體細節,并能對創造出的成果進行精細修飾。標題主要考察獨特的想象力、語言創造力等。考慮到創造性思維的維度,本研究只選取了流暢性、開放性、變通性、獨創性、精密性5個主要維度來作為創造力的指標加以記錄。
3.研究程序
(1)實驗分組
將篩選的低分組被試隨機分為,兩個實驗組和一個控制組(實驗組各為32人,控制組31人),采用被試間設計,兩實驗組中一個進行頭腦風暴法訓練,一個進行強制聯想法訓練。高分95人也隨機分為兩個實驗組和一個控制組,也采用被試間設計,其中的兩個實驗組一個進行頭腦風暴法訓練,另一個進行強制聯想法訓練。這樣高分組和低分組中便各有二個實驗組分別接受不同的訓練方法,高分和低分各有一個控制組可以比較。
(2)實驗設計
采用2×3因素的完全隨機實驗設計,一個因素為被試的創造力水平:分為低水平、高水平,為組間設計;另一因素為訓練方法:分為控制組(不進行訓練)、頭腦風暴訓練組、強制聯想訓練組,也采用組間設計。
(3)訓練教學
頭腦風暴法又稱智力激勵法,這種訓練方法針對要解決的問題或要討論的主題進行小組討論,按照一定的步驟,在輕松融洽的氣氛下,小組成員敞開思想,各抒己見,自由聯想,充分發揮創造性,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可能有使用價值的設想。訓練中鼓勵成員充分表達思想,不管這一思想看起來多么奇怪,甚至是瘋狂,都嚴禁批判和嘲笑。強制聯想法主要根據是,聯想可以活躍思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產生新的觀念,出現創造的靈感。訓練中采用焦點法,給學生一個指定的項目作為焦點,讓學生再任選一項目與焦點相互聯想。根據訓練要求和主要理論,編制“頭腦風暴訓練法”和“強制聯想訓練法”教材,盡量控制因教師的差異而帶來的影響,科學安排實驗和訓練的時間,是非常必要的。
(4)后測
仍使用威廉斯創造性思維活動量表進行后測。由于在訓練和后測時有少量被試缺席,最后,完成實驗的被試人數和開始時人數不同。
(5)實驗結果的統計處理
本研究搜集的數據采用SPSSforwindows13.0進行統計處理。
三、結果與分析
1.不同創造力水平各組訓練前后成績增加值的方差分析
由于前測和后測都采用了同一個測量量表,因此,三種訓練(包括控制組,不采用任何訓練方法)我們都取創造力各維度的前后測的差值(即創造力分數的增加值)作為評價指標,由于有控制組的運用,較好地控制了測量中的學習效應。
創造力水平低分組和高分組在不同訓練條件下創造力各維度的分數的增加值結果見上表。
方差分析顯示,在創造力的開放性的維度上,F(2,164)=2081,P<0.001,在精密性的維度上,F(2,164)=3.76,P<005,訓練方法的主效應顯著。在流暢性的維度上,F(2,164)=0.70,P>0.05,在變通性的維度上,F(2,164)=1.38,P>0.05,在獨創性的維度上,F(2,164)=1.23,P>0.05,訓練方法的主效應均不顯著。
在創造力水平方面,在開放性的維度上,F(1,164)=1127,P<0.01,在流暢性的維度上,F(1,164)=5.94,P<0.05,在精密性的維度上,F(1,164)=3.91,P<0.05,這三個維度上創造力水平的主效應均顯著。但在變通性的維度上,F(1,164)=0.66,P>0.05,在獨創性的維度上,F(1,164)=0.67,P>0.05,創造力水平的主效應均不顯著。
通過對各維度訓練方法與水平交互作用的分析顯示,在開放性的維度上,F(2,164)=1592,P<0.001,在精密性的維度上,F(2,164)=6.57,P<0.01,訓練方法與創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顯著。而在流暢性維度上F(2,164)=140,P>005,在變通性的維度上,F(2,164)=0.35,P>0.05,在獨創性的維度上,F(2,164)=2.88,P>0.05,訓練方法與創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不顯著。
2.訓練方法與創造力水平的簡單效應分析
為了明確頭腦風暴和強制聯想兩種訓練方法對在不同創造力水平上的兒童創造力的具體影響,在交互作用顯著的維度上我們進一步做了交互作用的分析。結果顯示,在低創造力水平組,開放性維度上,F(2,164)=24.92,P<0.001,精密性維度上,F(2,164)=11.50,P<0.001,表明了在低創造力水平組在這兩個維度上訓練效果顯著。而在創造力水平的高分組,開放性維度,F(2,164)=0.20,P>0.05,精密性維度,F(2,164)=1.46,P>0.05,表明在兩個維度上創造力訓練的效應不顯著。
就訓練方法而言,頭腦風暴法訓練在兩個創造力水平組的測試結果是:開放性維度上,F(1,164)=24.76,P<0.001,精密性維度上,F(1,164)=14.44,P<0.001,簡單效應顯著,表明這種訓練方法是有效的。強制聯想法訓練在兩個創造力水平組的結果顯示:開放性維度上,F(1,164)=1.37,P>0.05,精密性維度上,F(1,164)=0.01,P>0.05,這種訓練方法的效應不顯著。
四、討論
1.兩種訓練方法對兒童創造力發展的影響不同本研究發現,頭腦風暴訓練法在兒童的創造力訓練中具有較為明顯的效果。在開放性、精密性二個維度上提高的幅度都明顯高于控制組和強制聯想法訓練組。
研究結果啟發我們,并非所有的創造力訓練在短期內都能提高兒童的創造力成績,我們所進行的一些創造力的短期培訓采用綜合的、立體的等多種方法混合,實際上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有的方法根本就難以起到有效的作用。把握創造力訓練的高效性應該是今后創造力訓練研究和實際操作中的重要內容。
2.短期的教學訓練對高創造力水平兒童的創造力影響較小
通過有針對性的思維方法與技能的訓練,可以較為明顯地提高創造意識和創造技能,從而明顯地提高其部分維度的創造力成績。而對于創造力水平高的兒童而言,短期的常規性的創造性訓練課對其創造力發展的作用較差,因為,這一群體已經具有較好的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和技能,且養成了良好的創造性思維習慣。因此,創造力的訓練應該強調個性化,對于不同的兒童采取不同的訓練方式。
3.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只選取了創造力水平高低不同的兒童進行了訓練,研究沒有涉及對年齡和性別變量的探討;同時在訓練中只采用了兩種常用的訓練方法,而在創造力的訓練中存在著許多有效的方式。
參考文獻:
[1]CollinsMA,AmabileTM.Motivationandcreativity.InSternbergRj(Ed).HandbookofCreativity.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297~312.
[2]EisenbergerR,ShanockL.Rewards,intrinsicmotivation,andcreativity:Acasestudyofconceptualandmethodologicalisolation.CreativityResarchJournal,2003,15:121~130.
[3]KingN,AndersonN.Innovationinworkinggroups.InWestMA,FarrJL(eds.)InnovationandCreativityatwork.NewYork:Wiley,1990:81~100.
[4]KurtzbergTR,AmabileTM.FromGuilfordtocreativesynergy:Openingtheblackboxofteamlevelcreativity.CreativityResearchJoural,2001,13:285~294.
[5]ClaphamMM.Ideationalskillstraining:akeyelementincreativitytrainingprograms.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1997,10(1):33~44.
[6]張慶林,曹貴康.創造性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0~113.
[7]沈德立,呂勇,馬麗.中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培養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0(4):26~27.
[8]張景煥,陳澤河.開發兒童創造力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報,1996(3):277~283.
[9]段繼揚.小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實驗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1(6):24~28.
【關鍵詞】創建 理念 模型 培訓 思維 方法 高效
在物理教學中,針對目前物理學科的特點、教學需求,結合物理中的探究式課堂導學模式,培養學生創造思維是提高物理教學效果的重要之舉。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先教會學生做人、做事、學習,才能又快又好地搞好高中物理的教學。本文談一點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或體會,與同行一起共同前進。
一、對物理模型的抽象、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規律的建立、物理問題的解決的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和基本方法
第一、從概念、特點、類型、作用、結構等方面,對物理中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比較與分類、歸納與演繹、類比、等效、臻美等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結合實例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研究建立物理模型、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思維方法。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維方法主要有抽象、假說、類比、臻美四種;建立物理概念的思維方法主要有抽象概括、理論推導、類比、等效四種;建立物理規律的思維方法主要有實驗歸納、理論分析、提出假說三種。
第三、研究中學生學習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中的思維障礙。我們通過調查研究、統計分析,結合教學經驗及測試,分析出中學生學習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主要思維障礙,并對其進行概括和總結,把這些障礙歸結為感性認識不足、思維方法不當、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和相關知識的干擾四類。
第四、提出指導學生學習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具體措施。在物理概念教學中,運用實驗和列舉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等方法,使學生明確物理概念的內涵、外延,運用物理概念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掌握物理概念在物理學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對解決物理問題的思維過程、思維方法、思維策略進行總結和概括,并結合具體問題進行指導和訓練。學生在解決物理問題時一般遵循明確問題、探求解法、實施計劃、檢驗結論、進行小結的思維過程;常用的思維方法有歸納法、演繹法、反證法、窮舉法、類比法、等效法、近似處理法、疊加法(側向思維);常用的思維策略有動靜轉化、內外轉化、曲直轉化、常量與變量轉化、無限與有限轉化、順思逆推、以美啟真、數形結合等。
二、 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品質的障礙及其訓練
我們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針對每一種思維品質進行訓練,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物理能力的目的。
深刻性思維品質的訓練方法:(1)加強物理模型、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物理理論的理解和教學;(2)結合具體內容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思維方法;(3)注意讓學生掌握物理學科的基本結構;(4)加強抽象與概括能力的訓練和培養;(5)注意挖掘物理問題中的隱蔽條件,排除多余因素的干擾;(6)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和推理的嚴密性。
靈活性思維品質的訓練方法:⑴抓住知識、方法間的“滲透”與“遷移”;⑵引導學生發散式思維、立體思考,培養學生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歸一的能力;⑶教給學生靈活選擇研究對象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加以訓練;⑷幫助學生形成物理事物的正確的動態圖景;⑸使學生掌握物理中的辯證關系。
敏捷性思維品質的訓練方法:⑴使學生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規律之間的關系,掌握物理學科的基本結構,結合物理問題的解決,在大腦中形成合理的“知識組塊”;⑵教給學生一定的提高速度的方法和技巧;⑶通過做作業和測驗等方式,對學生進行速度訓練。
批判性思維品質的訓練方法: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提出問題、分問題和解決。在習題教學中,主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思路;⑵鼓勵學生對課本和教師對物理世界的描述和解決提出質疑,發表不同的見解,反復檢查解決物理學問題時所擬定的假設和方案,客觀地分析正、反兩方面的論據,養成不人云亦云、盲目服從的習慣;⑶通過教學與訓練,有效地排除在復雜物理情景中的各種干擾。
三、 通過對中學生學習物理思維能力培養,總結出四條體會
第一、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教師水平的提高,使教師具有承擔前瞻意識的工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狠抓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藝術的培訓,同時提供各種輔導材料,經常進行問題討論,大力開展教育科研,將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物理教育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我們要以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同時加大對學生學習方法指導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第三、教育必須有科學的理論作指導。指導我們培養學生學習物理思維能力的理論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物理思維理論;二是中學生物理思維能力的結構模型。第四、只有在了解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依據科學的理論,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培養措施。因此,思維能力培養的研究必須與思維能力發展相結合。
我們要以前瞻意識的教學理念、全新的思路和方法、獨特的角度、科學的教學模式、先進的教學手段、破譯高考,達到現代教育的需求。打造教育新理念,點燃教育新希望,引領物理教學走向深入。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尊重并設法滿足學生的要求以致于最終建立一個適合本校學生狀況的新型物理教學模式。教會學生學習,緊鎖的眉頭會更加舒展;黯然的神情會燦爛綻放;閉塞的心靈會轟然打開;狹仄的人生會豁然開朗……
總之,在教學中“多”一點“實效”意識,不要讓教學“理所當然、蜻蜓點水、濫竽充數”。避免“瞎眼”教學,錯估學生的真實基礎,束縛學生的真實思維,掩蓋學生的真實水平。了解學生,理解教材,把握學生學習的真實起點是教學的前提;突出主體,擴大時空,讓學生充分的體驗和理解是教學的關鍵;面向全體,注重反饋,特別是關注弱勢群體是教學的保障。讓我們一起努力,走出物理課堂教學“低效”的迷途吧。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怎樣教》(四川教育出版社)
[2]《上課備課說課評課》(劉旭)(四川教育出版社)
內容摘要:二聲部視唱作為視唱練耳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相對于單聲部旋律音樂來說,具有更加和諧、豐富、立體的特點,對培養內心聽覺發揮著極大的作用。而內心聽覺是一種構成內心音樂意象的能力,這對學習音樂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過對二聲部視唱練習方法的分析,探究其對內心聽覺培養的作用。
關鍵詞:二聲部視唱;內心聽覺;視唱練耳
一、內心聽覺的功能與重要性
內心聽覺的內涵可概括為內心聽覺的概念、內容、表現形式與依據四個方面。內心聽覺是在聆聽音樂的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一般人都具備不同程度的內心音樂聽覺能力,經過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訓練可逐步提高和發展。內心聽覺分為旋律性內心聽覺與和聲性內心聽覺兩項基本內容。旋律性內心聽覺是對單聲部旋律的想象和認識能力,和聲性內心聽覺是對多聲部音樂的想象和認識能力。和聲性內心聽覺在相當發達的旋律性內心聽覺的條件下發展,是內心聽覺的最高階段。
。
內心聽覺是在心中有音的基礎上強調聲音在心理上的自如運用,它是一種音樂能力,是一種構成內心音樂意象的能力。因而,無論是在音樂創作、演奏還是在欣賞過程中,這一心理過程都顯得尤為重要。
二、內心聽覺能力與視唱練耳能力的相互作用
視唱練耳包括認識音樂的文字(樂譜) ,會聽、會唱,它是表現音樂、理解音樂、欣賞音樂、進行音樂創作的基礎,也是探索音樂奧秘所必須具備的技能。那么,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這些技能是怎樣形成的?又進行哪些心理活動呢?從信息加工理論的觀點來看視唱的實質是信息轉換過程——從視覺信息轉換成音響信息。具體地講,就是學習者將樂譜通過視覺感受輸入中樞神經系統的有關處理器,轉換成指令作用于聲帶使樂譜所運載的音響信息準確的復現出來。前蘇聯心理學家捷普洛夫認為,內部聽覺就是音高聽覺表象,即能隨意地使用反映音高關系的聽覺表象能力,這種能力表現在能再現聽到過的旋律,并能歌唱出來。因此對于學習音樂的學生,要想獲得良好的內心聽覺,視唱練耳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三、二聲部視唱與單聲部視唱訓練的異同
首先無論是二聲部視唱還是單聲部視唱訓練其訓練的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內心聽覺,和良好的音準把握能力。二聲部視唱又包含了和聲性二聲部視唱與復調性二聲部視唱。二聲部視唱與單聲部視唱的本質差異就在于,首先,單聲部視唱只有一個旋律,只講究旋律橫向的線條感。而二聲部視唱的旋律的音高是在兩個不同的高度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同時關注縱向和橫向的音高關系的平衡感和和諧感。再者,從律制上看,單聲部視唱主要使用的是五度相生律的音高感覺,而二聲部視唱則主要使用的是純律的音高感覺。但復調性二聲部視唱又有別于和聲性的二聲部視唱,復調性多聲部視唱曲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聲部的旋律具有獨立意義,并按一定的規律有機結合,呈立體多層次織體結構的音樂形態。和聲性的多聲部視唱曲是指:以某一聲部旋律表達主要內容,其他聲部以各種主調音樂風格形式作為襯托的音樂形態。二聲部的每個聲部是多人的一種群體演唱方式,而群體演唱方式必須在音準上保持統一和平衡。這種統一和平衡音準的獲得是建立在各個演唱者的互相傾聽的基礎上的。因此,必須培養學生學會在復調性二聲部視唱中相互傾聽以獲得本聲部和諧一致的音準,同時也必須在聲部與聲部之間相互傾聽以獲得整體音準的統一與平衡。只有在這種相互傾聽、相互比較和相互靠攏的主觀條件下,才能真正做到二聲部視唱的音準。可見在唱一個聲部,傾聽其他聲部,并能不斷提高調整自己聲部音準的能力,使之達到準確、和諧、平衡的音準,形成完美的音樂形象,這也是是二聲部視唱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四、通過二聲部視唱訓練培養內心聽覺的訓練方法
(一)節奏性內心聽覺訓練
音樂記憶力是進行音樂實踐活動的基本能力之一,音樂才能的體現及形成的先決條件也是音樂記憶力。節奏的訓練能夠增強音樂記憶力。在進行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節奏的讀、打方式應靈活多變。在以往的節奏訓練中,讀、打節奏是較為常用的,特別是將兩種方式結合的方法即讀節奏型手打基本拍或者是手打節奏腳打基本拍,這種方式從學習節奏開始就一直沿用,對于二聲部節奏來講,立體思維的訓練需要借助多種能夠制造聲響的物質,如各種節奏性樂器等等,將節奏訓練多樣化,增加節奏訓練的興趣。針對以上對于二聲部節奏的分析,二聲部立體節奏訓練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在訓練時,將二聲部節奏利用不同樂器音色的個性來刺激被訓練者聽覺的分辨性,進而培養學生的多聲節奏思維能力。例如,一個學生打鈴鼓,另一個可以選擇三角鐵。手持鈴鼓的學生演奏固定節拍,而三角鐵則可以演奏節奏。這些熟練了以后,可以加大難度,兩個聲部都演奏節奏型,一個聲部的節奏型相對固定,另一個聲部的則變化較多。再加入第三聲部,例如使用響板演奏第三聲部更加復雜變化的節奏。
第二,集體訓練二聲部立體節奏,以強弱對比的形式進行二聲部立體節奏訓練。分聲部練聲部立體節奏,與二聲部視唱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每個聲部隨著音量的變化而體現出重點不同,例如第一小節,一聲部可以稍強,二聲部相對較弱;第二小節一聲部可稍弱,二聲部稍強。這樣既能關注本聲部的節奏進行,又刺激聽覺對其他聲部的注意。
第三,采取多種檢驗節奏訓練的成果形式,以二聲部節奏表演代替固定的節奏訓練。節奏表演類似于非洲或是拉美一些國家的節奏性樂器表演,但不同的是節奏的立體表演可以采取眾多的形式和運用眾多的節奏樂器,幾人一組形成獨立的節奏聲部,例如將同學分成兩組,每組兩人,一人演奏另一人表演,每組分發不同的節奏樂器,表現不同的動物形象,這樣通過不同發生體的有意結合進行較為新穎的表演,同時也增強了二聲部節奏訓練的趣味性。
(二)和聲性內心聽覺訓練
和聲性二聲部視唱是建立在和聲學理論基礎上的, 音程及和弦的結合與解決構成了二聲部視唱的主要運動規律, 也是二聲部視唱音準的基礎。音程與和弦縱向與旋律本身橫向的交織感, 是把握音準的困難之所在。內心聽覺的監控和調整, 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教師應從一開始就采用多種方式, 養成學生“ 傾聽” 的習慣。如最初接觸的二部視唱, 可采用學生輕聲唱一個聲部、鋼琴彈另一聲部, 高低聲部隨時互換, 有間隔地默唱, 課后則要求學生自彈一個聲部、唱一個聲部等方式,這些練習都有助于學生在養成唱的同時能傾聽另一聲部和整體音響的良好習慣, 使學生自覺地運用內心聽覺, 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音高傾向。不協和音程與變化音是二聲部視唱中音準的難點,學生經常由于遇到不協和音程和變化音而出現跑調現象。這是由于對這些音程不敏感, 缺乏內心聽覺支持的緣故。所以,在進入樂曲練習之前, 可先做單個音程的構唱, 要求學生傾聽音程本身的色彩, 結合調性進行練習。如同為三全音,增四度具有擴張感, 減五度則內斂,同為七度音程, 大七度更富動力感與傾向性, 因而緊張度較小七更強。這些音程在調內都有自己不同的解決方向, 因此要求學生在唱出音程的同時, 內心要預想解決的音響, 通過與鋼琴的對照、自己的構唱等方法, 逐步建立起此類音程的內心聽覺概念。而變化音程的練習則要在橫向旋律上分析清楚變化音的性質, 并在縱向上分析與前后音程之間的關系, 以自然音級為依靠, 唱好變化音程。
(三)復調性內心聽覺訓練
復調性二聲部視唱是建立在復調理論基礎上的, 復調性的二聲部視唱指兩段或兩段以上同時進行、相關但又有區別的聲部所組成的視唱曲,這些聲部各自獨立,但又和諧地統一為一個整體,彼此形成和聲關系,不同旋律的同時結合叫做對比復調,同一旋律隔開一定時間的先后模仿稱為模仿復調。運用復調手法,可以豐富音樂形象,加強音樂發展的氣勢和聲部的獨立性造成前后呼應,此起彼落的效果。
復調性二聲部視唱的第一個特點便是獨立性,獨立性可以使我們按照上文中的直觀層面與理性層面的分析進行直接的情感表達訓練。第二個特點便是整體性,整體性體現著二聲部的內在聯系,在二聲部視唱情感表達的訓練中整體性體現在樂段的開始與結束,樂句的開始與結束等位置,訓練時應著重分析。在二聲部視唱練習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加入卡農性多聲部視唱??ㄞr性多聲部視唱指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隨著另一聲部,數個聲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纏繞,而聲部幾乎是單調意義上的重復??ㄞr性的多聲部視唱特點非常明顯,同一旋律在相隔一定拍數的幾乎完全的重復對于情感的表達也是相對容易的,分析清楚首個聲部的情感元素,多聲部的表達也相繼呈現,這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內心聽覺的能力。
綜上所述,視唱練耳與培養內心聽覺是相互辨證、相輔相成的。良好的內心聽覺是通過視唱練耳訓練來得到的,想法,良好的內心聽覺有可以提高視唱練耳的能力。視唱練耳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例如音準、節奏等,而良好的內心聽覺能力則也為視唱練耳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個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陸銘 探討加強高師視唱練耳的訓練方法 [J];藝術教育;2010年01期
[2]吳強 談內心聽覺及其訓練方法 [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1年01期
[3]盛愛紅 視唱練耳教學方法探究 [J];新課程(教師);2010年01期
【關鍵詞】短跑運動小學生技術分析訓練方法
1、前言
在對近幾年來小學生短跑成績進行統計分析中,發現小學生的短跑成績與初中生短跑成績非常接近, 這是由于小學階段的短跑訓練追求短期效應, 不顧小學生的生理發育特點及規律,采用“成人化”專項訓練,急功近利的方式所造成的結果,嚴重制約了運動員潛能的發展,為專業隊伍的選才帶來了巨大的障礙。此外,基層體校的小學生隊員,基礎和技術參差不齊、差異較大,這就要求教練在制定訓練計劃時要因人而異,區別對待。體校專業隊員和小學生業余隊員的訓練時間以及文化課設置不同, 要求訓練必須用科學、合理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為了提高小學生全面的身體訓練水平和專項能力,應當注意身體素質訓練中的順序安排, 在訓練中遵循青少年心發育的特點,合理搭配訓練項目,正確處理各素質訓練之間的關系, 利用各種快頻率訓練, 進行重點培養,以提高小學生的各項專項能力。同時教練還應考慮幾個問題:訓練的強度和負荷量,訓練的時間和距離,訓練方法的選用等等??傊?,教練在制定訓練計劃時要根據氣候、場地、學生的身體狀況等,靈活多變、科學合理地進行安排。
2.短跑運動的介紹
2.1短跑運動的概念
短跑是田徑競賽項目中的一類,一般包括:50米跑、60米跑、100米跑、200米跑,400米跑,4×100米接力跑,4×400米接力跑等幾項;其運動特性:是人們同時以最快的速度,在確定的跑道上跑完規定的距離,并以最先跑完者為優勝的項目;在人體機能供能方面,表現為人體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本能,并以無氧代謝供能的方式供能。
2.2短跑的基本技術動作要領
2.2.1蹲距式起跑
起跑的任務是獲得向前沖力,使身體迅速擺脫靜止狀態,為起跑后加速創造有利條件。
2.2.2 起跑后的加速跑
起跑后的加速跑是從后腿蹬離起跑器到途中跑之間的一個跑段,其任務是充分利用向前的沖力,在較短距離內盡快地獲得高速度。
當后腿蹬離起跑器后前擺,便積極下壓著地。第一步的著地應盡量靠近身體重心投影點,腳著地后迅速轉入后蹬。前腿在蹬離起跑器后,也迅速屈膝向前擺動。
起跑后的最初幾步,兩腳沿著兩條相距不寬的直線前進,隨著跑速的加快,兩腳著地點就逐漸合攏到假定的一直線兩側。
加速跑的距離一般約為25-30米。
2.2.3途中跑
途中跑是短跑全程中,距離最長速度最快的一段,其任務是繼續發揮和保持高速度跑。擺動腿的膝關節,迅速有力地向前上方擺出,支撐腿在擺動腿積極前擺的配合下,快速有力地伸展髖、膝和踝關節,蹬離地面形成支撐腿與擺動腿協調配合動作。
2.2.4終點跑
終點跑是全程跑的最后一段,任務是盡力保持途中跑的高速度跑過終點。
終點跑的技術,要求在離終點線15-20米處,盡量保持上體前傾角度,加快兩臂擺動的速度和力量。在跑到距離終點線一步時,上體急速前傾用胸部或肩部撞終點線,并跑過終點,然后逐漸減慢跑速。
3.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3.1研究對象
短跑運動(100米); 溧水二實小小學5年級女生(共60名):此階段的學生處生長發育期,要想更好地提高他們的短跑成績必須充分了解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根據此特點來安排合理的訓練。
3.1.1生理特點:身體正處于生長發育期,生理上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在一般情況下無法承受大的負荷,所以在訓練時要充分掌握他們的生理情況。
3.1.2心理特點:思維是人的高級的心理活動,小學生階段抽象思維開始發展,他們對一般的問題,能夠透過現象進行概括和總結;到了初中階段,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迅速發展,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多維的、立體的考慮問題,并且通過綜合、分析、推理找出本質和規律。所以,在此階段,他們好辯論,喜歡鉆牛角尖,打破沙鍋問到底,敢于挑戰老師和家長,呈現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但是,有時由于缺乏交流技巧,容易遭遇挫折。
3.2研究方法
3.2.1文獻資料法
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通過略讀和精讀,清楚地了解我國小學課堂短跑運動訓練的普遍現狀。
3.2.2實驗法
通過兩個月的有計劃合理的課堂訓練和訓練前的成績作比較。
4.分析與討論
4.1我校短跑運動的特點
4.1.1訓練次數少,訓練時間短
我校的教學特點:學生只有在體育課上參加鍛煉且短跑訓練更是少之有少,要想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小學女生的短跑運動水平(100米)必須加強技術動作的練習。
4.1.2訓練對象基礎差、技術欠缺
我校的學生大都沒有經歷過專門運動隊的訓練,而只是對短跑運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未接受過正規、系統、長期的訓練,身體素質或專項素質等方面,不同的學生身體素質訓練基礎均有差異,這就要求在制定訓練計劃時要因人而異、區別對待。
4.2研究對象的分析
此篇論文主要是研究小學女生在短跑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和科學的訓練方法。小學階段的女生處于生長發育期,他們各方面的力量都很弱,要想快速的提高他們的100米成績必要要加強力量和技巧訓練。還有此階段的學生,尤其是女生他們不喜歡主動的參加運動,就算是在老師的帶領下有些女生也不原意參加跑步之類的運動。產生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有:
① 害羞,她們的心理很敏感,害怕別人注意她,做什么事都是扭扭捏捏表現不出大方的氣質。
② 自身素質差,沒有自信在同學們面前參加訓練,讓他們自己練習更是不可能的事。
③ 力量差,跑的過程中容易摔倒,這樣會導致他們懼怕跑步。
4.3訓練方法的分析
4.3.1加強速度力量訓練是短跑項目訓練的基礎
短跑的步幅和步頻與運動員的下肢后蹬力量、速度有關,發展速度力量對短跑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速度力量訓練中,負荷強度要適宜,間歇時間不可過長,以保持學生的興奮性。在動作訓練中, 發展速度力量練習時,要求學生動作應盡可能協調、流暢,要發展身體多部位的力量, 并兼顧發展遠端肌群。主要方法有各種單腿、雙腿跳,蛙跳等。
4.3.2加強步長和步頻練習
教練在訓練初期應當建立正確的技術概念, 首先應當提高步長和步頻, 針對每位隊員的動作特點制定訓練方法。采用換腿跳、跳臺階、跨步跳等練習提高隊員的后蹬能力。采用高抬腿跑、拉橡皮條高抬腿、“車輪跑”等訓練手段,提高隊員的擺動幅度,加快擺動速度,從而加強隊員的髖關節的靈活性和肌肉的伸展性訓練,最終提高其步長能力。步頻能力的訓練主要是加強對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的靈活性訓練, 提高肌肉快速收縮力量與肌肉的放松能力。高速、大幅度前后擺動練習,腳掌著地速度練習,配合快速擺臂、擺腿練習,真正提高步長和步頻。
表1跑的專門練習技術動作要求
4.3.3蹲踞式起跑的練習
起跑是運動員完成跑的全過程的第一要素,起跑的快慢也會直接影響跑的成績,在短時間內提高這些學生的短跑成績,起跑的訓練至關重要。
以各種不同的姿勢聽信號后迅速跑出,如人體成站立姿勢、下蹲姿勢、坐地姿勢、俯臥姿勢等;聽口令或擊掌聲后迅速跑出;也可以背對起跑方向站立,聽口令或擊掌聲后,迅速向后轉并跑出;或在跑動過程中,聽口令或擊掌聲后,迅速改變跑的方向等。通過上述練習,訓練學生的反應速度和動作速度,同時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
表2短跑專門練習組合訓練對力和速度影響
4.3.4運動后恢復訓練和心理放松訓練不容忽視
在短跑訓練過程的無氧、有氧項目中,肌肉產生的乳酸代謝等廢物在體內的堆積, 使得學生承受的身體負荷和心理負荷不斷地增大, 訓練后出現的疲勞程度則是訓練的結果和反映,尤其是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生長期, 恢復訓練尤為重要, 必須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 加速機體恢復, 這樣才能保證機體繼續承受較大的訓練負荷, 同時也有助于機體適應過程的加強,從而提高運動成績。如果在運動訓練和比賽后缺乏適當的身體恢復, 很容易造成疲勞過度和訓練過度, 使其訓練效果下降, 甚至引起傷病, 對運動員造成終生傷害。健全的心理狀態是優秀短跑運動員必須具備的素質, 良好的意志品質也是運動員創造優異成績的精神支柱,在日常的訓練中,要增加心理意志方面的訓練,例如:注意力的訓練和意志力的訓練,培養小學生隊員自覺性、勇敢性、果斷性、自制性等品質,使他們在各種條件下,都能沉著冷靜、機智靈活地排除干擾、發揮正常、跑出好成績。
5.結論
5.1.短跑訓練是一門科學,又是一個復雜而全面的訓練過程,必須從指導思想、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遵循科學的理論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平面設計
一、三大構成的概念
平面構成是指在二維空間里,將物體的形態按照一定的規律和形式法則進行分解、打散、重構的訓練方法,主要研究的是在二維空間內結構構成的變化規律。色彩構成是講訴如何調色的原理,色彩設計是通過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這三大要素來傳達作品的風格。立體構成是由二維平面形象進入三維立體空間的構成表現,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聯系的是:它們都是一種藝術訓練,引導了解造型觀念,訓練抽象構成能力,培養審美觀;區別的是:立體構成是三維度的實體形態與空間形態的構成。結構上要符合力學的要求,材料也影響和豐富形式語言的表達。立體是用厚度來塑造形態、它是制作出來的。平面構成是表現在二維空間上的,而立體構成則是表現在三維空間上的,它是研究三維空間里如何將立體造型元素按照一定的原則組合成一個富有個性、視覺沖擊力強、構成形式豐富的立體形態學科。
二、學習三大構成的意義
平面構成是培養創意能力和設計能力的基本方法,將點、線、面這些基本構成要素轉換成視覺元素形象,將元素的形狀、大小、位置、方向靈活巧妙的組合,再加上骨骼進行完善圖形的框架創造出新穎視覺沖擊力強的新圖形,達到視覺傳達的功能性、實用性審美性的統一。
色彩構成注重的是如何應用色彩視覺、色彩心理、色彩情感去創造更豐富的顏色,如何是作品更好的傳達出作品的內涵,提高設計審美和視覺效果。只有掌握好了色彩構成這幾方面的內容,才能在以后的設計創作中,更加突出作品的個性化和設計創意性,使作品具有更加強烈的視覺渲染力和視覺張力。因此色彩構成是現代藝術設計領域必須具備的專業理論知識。
立體構成的核心內容主要是了解立體感覺、認識物體的結構和空間形態創造的基本課程。它主要利用各種不同質感的材料來重新組合成新的形態,再加上材料和工藝的結合,完美地展現了科學與藝術的想融合。通過對立體構成的學習,能深切感受到三維立體空間感、空間想象能力和控制立體空間的能力,能夠增強自身的動手嫩里和空間造型能力。
三、三大構成與平面設計的關系
平面設計里的一些理論基礎無外乎就是點、線、面的運用和構成手法,而在平面設計這個大范圍里包括書籍排版、包裝設計、招貼設計等這些門類都離不開版式設計也就是排版。在進行設計時,我們就可以把一切元素看成點、線、面的關系按照平面構成的構成手法和規律來組合最后作品則會給人更加豐富的視覺感受。
色彩構成與平面設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所看到的生活里接觸到的一些產品的包裝設計、平面廣告、招貼設計、書籍裝幀和VI設計等,我們對這些的第一視覺印象其實就是色彩。一個好的平面式設計作品除了是借助圖形表達之外,絕大部分因素則取決于色彩的使用和搭配,好的色彩搭配會讓作品更出彩,而搭配不當也會讓作品失分。
立體構成也被稱之為空間構成,空間構成就是對造型和空間的探索,因此在平面設計領域里把空間構成的概念運用到其中,不僅能強化二維的作品里的空間感還能豐富其視覺沖擊力和作品的感染力。在設計應用中如包裝設計、展示設計、立體書設計等也是有很大幫助的,因為這些都是需要到二維和三維相結合完成的設計。
四、三大構成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及其重要性
平面構成按照美學的原理,將元素進行編排和組合,其主要探求二維空間的視覺規律、形象的建立、骨格的組織、各種元素的構成規律,造成既嚴謹又有無窮律動變化的構圖方法;色彩構成介紹色彩的一些知識,認識顏色搭配,了解色彩的對比與融合關系,對設計中的色彩運用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顏色本體的屬性,明度,純度,色相,在一個設計作品里,安排的色彩也是有平面構成因素的,色彩在畫面中的比例、搭配和側重都會給人不同的感覺;而立體構成是在學習了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的基礎上再學習的,立體構成主要研究的是空間感表面上看來這三者見并沒什么聯系,單實際上這三者間的作用和影響是互相聯系相輔相成的。
不管是在平面設計、服裝設計、室內設計、建筑設計等專業三大構成都是必修的基礎課,而對于平面設計而言三大構成就顯得尤櫓匾了,三大構成培養平面組合搭配、色彩搭配以及立體感在平面設計的實際操作里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學習三大構成有利于加強設計方面的創造力和提高創作的想象力,更加完善的表達去完成設計作品。三大構成是平面設計里重中之重的基礎課程也是支撐著平面設計的一個內在的核心理論,通過事物之間的聯系去創造新的思維方法和表現形式,去創造更有的內涵、更富創意和視覺沖擊力強的設計作品。在平面設計領域里所指的的平面是指二維空間,色彩是指色彩搭配,立體則是指三維空間,三大構成的理論知識的學習能培養我們自身的藝術塑形能力、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掌握好三大構成表現技法和創造方式,是能否在平面設計中將技術、技巧、技法及體現整體素質和藝術修養設計師的至關重要的內容,徹底掌握三大構成的內容是在訓練中的第一步,也是學好平面設計的關鍵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1]郝琦,高震.“三大構成”在藝術設計專業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J].廣西輕工業,2010(06).
[2]李卓,吳琳.平面構成及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3]劉曉宏,林偉.色彩構成及應用[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
[4]張佳寧,易琳.立體構成及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5]喻小飛.設計構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6]王亞非,韓曉曼.平面設計實用手冊[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