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現代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導論

現代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導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導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代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導論

現代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導論范文第1篇

本輔修專業培養生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的應用型人才。

二、專業培養要求

本輔修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可獲得以下幾方面知識、能力和素質:

1、掌握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一定的生物工程原理的基礎知識;

2、掌握生物技術方面的基本實驗技能;

3、具有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從事生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產品研發、生產、管理的能力;

4、了解與生物產業有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通過嚴格的科學思維訓練,具備良好的生物技術專業素質。

三、課程設置

本輔修專業設置課程包括:生命科學導論、基礎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發酵工程、生物技術檢測(含儀器分析)、污水處理工程、植物組織及細胞培養、食用菌栽培學。

四、課程簡介

1、生命科學概論:

主要介紹生命科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及成果應用,從不同側面反映生命科學與其他學科間的交融。主要內容包括:生物學基礎知識、生命科學對人類的影響、生命的物質基礎、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細胞與克隆技術、遺傳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微生物與人類的健康、神經科學、生物鐘與生物信息傳遞、生態環境與人口資源等。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生命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拓展視野,豐富生命科學知識。

2、生物化學

使用教材:《生物化學簡明教程》(第三版),羅紀盛等修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參考書目:

《普通生物化學》(第四版),鄭集,陳均輝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生物化學》(第三版),王鏡巖,朱圣庚,徐長法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Biochemistry:AnIntroduction(SecondEdition),T.McKee;J.R.McKee,(英文教材影印版),科學出版社,2000年;

InstantNotesinBiochemistry,B.D.Hames,N.M.Hooper&J.D.Houghton,(英文教材影印版),科學出版社,1999年。

3、微生物學及實驗: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為生物學各專業本科生的必修基礎課。通過學習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生化、生長繁殖、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傳染免疫、分類鑒定以及微生物與其他生物的相互關系及其多樣性,在工、農、醫等方面的應用,了解該學科的發展前沿、熱點和問題,使學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動規律,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及工作實踐打下寬厚的基礎。

微生物學實驗是生物學重要的基礎課之一,特別是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與拓寬,微生物學方法與技術顯得尤為重要。此外,醫學、農學、林學等學科,甚至地質學、太空學等也需微生物的方法與技術。因此,熟悉掌握微生物學方法與技術,對其它很多學科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無菌操作技能和無菌概念的建立是微生物學實驗中最重要的內容。微生物學實驗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研究與應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與技術,包括經典的、常規的、以及現代的方法與技術,使學生具有適應于從事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與實際生產應用的微生物學實驗技能。

使用教材:《微生物學教程》,周德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生物技術檢測

使用教材:《儀器分析》(第三版),朱明華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參考書目:

《生物物理學》,趙南明,周海夢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生化實驗方法和技術》(第二版),張龍翔,張庭芳,李令媛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5、植物組織及細胞培養

植物組織培養是一項以細胞全能性為理論基礎的無性繁殖技術,以植物組織和細胞的離體操作為基礎的實驗性學科,是舉世矚目的現代生物技術之一。它應用無菌操作方法培養植物的一個離體器官、組織或細胞,加速繁殖植物個體,或獲得有用物質等。本課程主要介紹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基本原理、設備、方法和應用,以實用為目的,使學生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實際操作技術。通過學習,學生將掌握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理論,掌握開展離體培養克隆植物的基本技能。

理論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技術、植物組織器官培養、莖尖分生組織培養、細胞培養、種質離體保存、植物組織培養苗的工廠化生產、藥用植物的組織培養與工廠化生產、果樹與蔬菜的組織培養技術、園林及觀賞植物的組織培養等。

實驗操作的主要內容包括:培養基的配制與滅菌;愈傷組織的誘導與分化;莖段的組織培養;植物細胞懸浮培養;葉的組織培養等。

6、發酵工程

本課程主要講授微生物工程原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微生物工程生產工藝及產品舉例等部分。內容包括菌種的特征和選育,培養基的特性和選擇,發酵工藝的控制,雜菌的防治和產品分離提純工藝的控制等內容,為生物技術的應用奠定基礎。微生物發酵工程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涉及到數學、化學、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化工原理等多個學科,基礎理論性和實踐性均很強,同時要求基礎理論和生產時間密切結合。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將要按照微生物發酵生產的全過程闡明各個階段、各種產品生產的原理和技術,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又重點突出生產的工藝操作和控制技術等實際問題。因此,該課程需要在理論教學的同時,配合實驗的實踐環節,也要求學生建立實際生產的概念,在實踐中鞏固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學生利用實驗、參觀、實習、社會實踐等機會,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將會縮短理論與生產實踐的距離,建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概念和能力,動手能力也將有所提高。

推薦教材:賀小賢編著,《生物工藝原理》.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曹軍衛,馬輝文,張甲耀編著.《微生物工程》(第二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俞俊棠主編.《生物工藝學》.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1

7、水污染控制工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生物技術輔修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水的資源特性,水體污染的特性,污染指標和污染控制的基本途徑及方法,各種廢水處理工藝的基本原理,主要設備的選型和構筑物設計計算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污水處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工藝和及有關設備的技術性能,熟悉有關設計計算、安裝調試、運行維護方面的知識,了解有關處理系統的管網設計、施工、維護運行方面的知識。由于本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因此必須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并重,使學生較好地掌握應用技能并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能迅速適應實際工作的要求,同時具有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設計、運行、管理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使用教材:《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高廷耀、顧國維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參考書目:《水污染控制工程》修訂版張希衡編冶金工業出版社

《水處理工程》顧夏聲編清華人學出版社

《水污染治理工程》黃銘榮編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水污染控制工程》胡亨魁編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8、食用菌栽培學

本課程是在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等相關學科基礎上形成的綜合性應用學科。食用菌栽培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新興實用技術課程。

食用菌是可食用的大型真菌,有利于改善人類的膳食結構、增強免疫功能、提高健康水平,是人類餐桌上的健康食品。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每餐合理飲食結構應是“一葷一素一菌”,其中的“菌”指的就是食用菌。因此,近十年來,國內外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相當迅速,食用菌生產、加工在我國已然形成獨立的新興產業并開始步入工業化生產階段。了解和掌握食用菌學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對于將來從事相關技術工作和服務社會生產具有實踐意義。

本課程重視學生的實際應用和操作能力培養。課程內容包括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部分,比例大體為:1:1。理論教學包括:食用菌基礎知識、商業化栽培技術工藝和食用菌病蟲害防治和加工保鮮技術三部分內容。實驗教學重點加強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培養,使學生掌握食用菌制種技術、菌種分離與保藏技術,能夠進行常規的食用菌栽培工藝操作。

本課程的目的:使學生理解有關食用菌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常見食用菌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理化環境條件及栽培管理方法,掌握食用菌栽培過程及加工的多種基本操作技術,并且培養學生獨立操作、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使學生具備在實踐應用中控制生產、服務科研和改造創新的專業基本能力和素質。

現代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導論范文第2篇

關鍵詞:鮑德里亞;使用價值;消費社會;科學技術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3)02-0024-06

使用價值作為商品的自然屬性,是物品成為商品的必然的條件,任何物品要成為商品首先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商品豐盈的消費社會之中,在商品逐漸被系列化和系統化的工業生產中,作為商品自然屬性的使用價值是否還存在?換句話說,人們在購買商品時是否還像以往一樣關注物的有用性?對此,后現論家、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做出了別樣的回答。在鮑德里亞看來,“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圍”。在消費社會中物越來越成為一種符號,也就是說,商品不再以使用價值為基礎,而是一種象征性的符號,消費者不是對具體的物的功用或個別的使用價值有所需求,他們實際上是對商品所賦予的意義(及意義的差異)有所需求。以科學技術進步為基礎的物的結構演化和數目的繁多使物的效用性逐步消失。創造了大量使用價值,并使消費社會豐富的科學技術,在促進消費社會發展的同時卻又受到該社會的阻礙和限制,也就是說,使用價值走向符號的過程也是消費社會對科學技術限制的過程。

一、使用價值的豐盈――科學技術對消費社會的促進和推動

盡管鮑德里亞的使用價值批判理論是以對使用價值的消解和消亡的批判為目的的,但是這一理論的邏輯始點卻是使用價值的豐盈,也就是說,鮑德里亞對消費社會的描述是從琳瑯滿目的商品開始的。而科學技術的進步則對商品的豐富性起著主要的促進作用。

(一)使用價值的豐盈

消費社會是指后化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消費成為社會生活和生產的主導動力和目標,在消費社會里,價值和生產都具有了文化的含義。討論消費社會時,鮑德里亞首先強調了消費社會中物的豐盈和商品時的系列化和系統化現象,“今天,在我們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它構成了人類自然環境中的一種根本變化”[1](P1)。在鮑德里亞看來消費社會的根本變化在于物的豐盛性,人不再被人所包圍,而是被物所包圍。使用價值的豐盈不僅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物品的不斷繁衍和各種需要的增加上,而且還表現在制造界對物品生死周期的加速上。

(二)科學技術對消費社會的促進

盡管鮑德里亞在其早期著作的《物體系》的導論中,開綜明義地指出“我們分析的對象不是只以功能決定的物品,也不是為分析之便而進行分類之物,而是人類究竟透過何種程序和物產生關聯,以及由此而來的人的行為及人際關系系統”[2](P2),但是為了論證的需要,他還是對物的功能性進行了大量論述。不僅如此,鮑德里亞還強調了科學技術對商品功能性發展的作用,“甚至這樣說都不會顯得奇怪:物品最具體的一面便是科技,因為科技演進和物的結構變化實為一體。”[2](P3)雖然鮑德里亞邏輯上對使用價值一直持批判態度,但是他卻并沒有否定科學技術是消費社會中使用價值的根基。

1. 科學技術的兩個層面

什么是科學技術?怎樣界定科學技術?學術界一直沒有達成共識。嚴格說來,科學技術是個在工業社會中成立的命題。鮑德里亞根據技術與物的功用性的關系把科學技術分為兩類:一類是遠離日常生活的實驗室及高科技發展的有限領域,如航空工程、太空技術、航海科技等。這類科學技術所追求的是物的功能效力,以使用價值最大化為主要的目的。如航空業,它迫切需要發展的是最具體的技術,從而符合其安全、速度和效率的功能。在這些領域中,技術發展急迫需要凸顯結構要求,而其集體的、非個性化的特性卻使流行的影響力降到最低。另一類是和日常生活中物體系相關的科學技術。這種科學技術在基本遵從商品使用價值的基礎上,更多地把精力消耗在個性化和流行中。比如,汽車的狀況是把變化改進的精力花費在玩弄外形的游戲上,卻在發動機和水冷卻方面保留了低技術。鮑德里亞所關注的是第二種科學技術以及在技術之上物的功用性和意義關聯。在舉證航空工業之后,鮑德里亞緊接著論述到,“在這類情況中,技術發展依循的是一條幾乎純潔無瑕、不受干擾的道路。可是我們很清楚,要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體系,這一類技術結構分析將是破綻百出、效力薄弱”[2](P5)。

2. 物的科技層面變化是本質的

科學技術與商品的相關性是一個近代社會的話題。早在農耕時代,在科學技術落后的情況下,商品生產甚至談不上技術,因此,用于交換的商品既是消費者對使用價值的購買,同時商品本身又大都帶有生產者的個性特征。隨著社會的演變和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和商品越來越密切相關,某種程度上而言,科學技術決定了商品使用價值的生產。鮑德里亞把物界定為由科技層面和由需求所造成的心理和社會層面的兩個部分構成。在鮑德里亞看來,“嚴格地說,物的科技層面變化是本質的,而物在其需求及實用的心理或社會層面的變化則是非本質的”[2](P3)。作為本質性的科技層面必然決定由需求所引起的非本質的心理和社會層面。

鮑德里亞指出,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使物的功能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在物的整體結構中的每一個元件不是在功能沖突的妥協中存在,而是不同功能在同一元件中得到整合。以汽缸為例,老式的汽缸,每一個單元都被當做一個絕對本位來處理,只在爆炸循環的某一段落里起作用,之后就不再作用于其他零件了,這些零件就像輪班上陣的工人一樣,它們的功能只能在封閉的系統里才能完成。新式的汽缸同老式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單就散熱板而言,它除了機械功能之外,還可以保護汽缸蓋不受瓦斯沖撞變形。老式汽缸的每個零件的功能是相互沖突的,整體是部分折中妥協的結果,而新式汽缸的結構是一個整體,不是部分的折中。在新式汽缸里,每一個元件的功能得到了極致的發揮,而發揮的前提則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運用,“真正的技術問題,其意義為不同功能在同一元件中的整合”[2](P4)。同樣,在日常生活中,過去的家具擺設和物的功能更多地彰顯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道德向度,而隨著社會和家庭的變遷以及空間的縮小,隱身自如的櫥柜、隨時折曲和伸張的椅子甚至消失的家具和物則隨處可見。我們且不討論鮑德里亞意義上家具和物所負載的表達力,單是物的功用化變化本身就已經說明科學技術的張力。

科學技術不僅使物的使用價值得到極大發揮,而且還在生產上使其模式化和系列化。鮑德里亞曾斷言,在工業社會中,沒有一件供人消費的物品是以單獨的類型出現的。換句話說,今天的工業生產是以規模化和批量化為特征的,而以流行的模式化為支撐點的生產體制之所以得以維持的基礎卻是科學技術。盡管鮑德里亞語境下的科學技術的大進步幾乎停止,只有改良、附帶化的改進還在進行,但是科學技術對生產模式產業化的支持卻是無法否定的。

二、使用價值的消解和死亡――消費社會對科學技術的阻礙和限制

盡管鮑德里亞把物的科學技術的變化定義為本質層面,但是他卻對這一層面不感興趣,他甚至認為純粹技術的物品與我們是不相關的。鮑德里亞感興趣的是“物品的合理性和需要的不合理性如何大起爭執,而這個矛盾又如何引出一個前來解決它的意義構成體系,而不是科技模型,因為在它雖有它基本的真理,物品的生活體驗真象卻持續地和它分離”[2](P5)。對鮑德里亞而言,參與到我們生活的實用物品,不是以技術的效用性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而是持續地逃離技術的結構性,走向一個二次度的意義構成,即逃離技術體系走向文化體系。換而言之,今天人們在消費時不僅僅關注物的使用價值,同時更多地關注物的延伸――文化和社會的意義。

(一)使用價值的消解和死亡

使用價值的消解和死亡一方面體現在傳統道德、個性化的消失上,另一方面則是商品不再被從具體的用途上去看待,而是從其全部意義上被看待,物走向了符號。

1. 傳統道德、個性化的消失

鮑德里亞指出,傳統生產社會中的物品是人依自己的需要,使物品共存于一個功能化的環境里。盡管在這樣的環境里許多物品像老式汽缸一樣都在它們各自的功能里互相隔離,經濟性能低、一致性也不高,但是物品的功能卻體現了人的個性化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人與物的緊密相關也使物得到一種密度和情感價值的“臨在感”,從而彰顯了道德的尺度。鮑德里亞指出,在以生產為特征的“匱乏”社會中,生產決定消費的種類與形式,產品的消費具有實物性、使用性和功能性特征。換而言之,在生產社會中,消費的對象首先是有用性和功用性的商品。從“匱乏”的生產社會轉變到“豐盛”的消費社會是鮑德里亞理論邏輯的真實所在。今天的物品在回應新的需要的同時,在使用方式上更加具有彈性,同時物與人的關系也更為自由,個人在社會關系中擁有更多不受拘束的空間。按鮑德里亞的意思,在消費社會中,人們擁有最大限度的自由,人們可以選擇任何想購買的東西。盡管今天的物品在其功用性上大為進步,物品更具有了適空性和適時性,但這一進步卻并沒有改變傳統物體系中功能的不協調狀態,相反還對其所體現的道德秩序和個性化進行了徹底的破壞。我們所使用的物品不僅失去了其臨在感,而且也失去了它的內在組織,更為可悲的是這種組織已被破壞且未被重建。

2. 物的意義的完備

鮑德里亞對使用價值的批判并沒有停留在傳統道德和個性化的消失上,而是順其邏輯的張力繼續往前發展。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的消費逐漸從商品的物質性和功用性中解放出來,消費所關注的焦點不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商品所指稱的意義和負載的個性特征。也就說,承載商品的不再是它的有用性,而是意義層面的社會地位和個性化身。鮑德里亞斷言,從使用價值的角度來講,人們從不消費物本身,而是從廣義的角度把物用來當作能突出自己個性的意義符號。比如,相同馬力、品牌的汽車會因為外觀設計的差異性而產生巨大的差價,而人們對某一汽車的消費,不是由汽車本身的運輸功能,而是由其意義層面的社會地位所決定的。對鮑德里亞來說,消費社會中的物不僅具有意義,而且還具有意義上的完備性。也就是說,消費者不會再從具體的用途上去看待單個商品,而是從其全部意義上來看待它們。我們在購買一款名牌西裝的同時,必須連帶購買與之匹配的襯衣、領帶和皮鞋等,這不是為了實用,只是為了意義的完整和齊備。這里意義的齊備不是由使用價值需求層面產生的,而是具體情境生發下的暗示。洗衣機、電冰箱、洗碗機除了各自為器具之外,同時又被廣告和大眾傳媒形成了集體觀念,在這個觀念中,商品好似一條鏈子,它們不再是一串簡單的商品,而是一串意義,一串相互暗示著更復雜的高檔商品的意義。

3. 物被符號化

如鮑德里亞所言,消費社會并不止于豐盛以及豐盛的表象,在本質上,它是一個等級嚴格的社會,而劃分消費社會等級的標準則是鮑德里亞提出的“差分編碼”及“社會的區分邏輯”,這種劃分邏輯是形成消費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核心。消費社會中,物的意義具備是其走向符號的前提。物的意義的充分發展必然使物最終走向符號。正是因為物具有了象征性和意義指涉,消費的主導方面的商品才被賦予“符號”。也就是說要成為消費的對象,商品必須首先成為符號。在消費社會中,商品都是以系列的形式出現的,商品內部包含著既相互對應又相互否定的差別次序,也就是說,商品中包含著能揭示社會等級、地位和權力的社會秩序。商品成了制定差異秩序的扮演者,一定的商品對應一定的功能、權力和社會地位。與商品包含的等級相對應,需求也由一系列等級構成。一方面,傳統意義上物所體現的道德的消失使人們在物面前享有最大程度的自由。而對物的無止境占有和對新鮮物品的體驗帶來的最大程度的幸福是人們進行消費的動力。消費了比別人多的商品,意味著比別人更大的權力,同時也預示著在消費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幸福。另一方面,在等級性的需要中,一種保持距離和符號區分的社會等級的必要性原則也需要絕對的維護。為此,人們開始歇斯底里地在消費中實現他人話語的導向作用。換而言之,人們進行消費的主要動力是某種精神的需要,而不是物質的需要,消費社會中的消費已經脫離使用價值的必要層面,而變成炫耀性的消費。

(二)消費社會對科學技術的阻礙和限制

消費社會中商品生產的基礎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講,現代意義上的每個單件商品都是科學技術的結果。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不僅使商品在量上極度豐盛或富足,而且在質上也加快了商品的更新換代,使物更適合人。總之,科學技術對消費社會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技術與物品體系的關系本來是緊密相關、和諧演進的。但是充斥著商品的消費社會卻打破了這一相關和諧性,這一社會不僅沒有促進科學技術進步,而且客觀上阻礙和限制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1. 發明幾乎停頓

物品非結構性的配件的大量繁衍,促成了物品揚揚必勝的狀態,而正是這種非結構性元素組成了流行和引導性消費的社會通路,也就是在它們身上,技術的演進開始傾向停頓。正如汽車產業一樣,今天汽車的改進不是發動機本質部分的改進,而是其外觀、配件等非本質部分的改良。當商品不再作為被使用價值呈現在人面前,而是在符號意義上表征社會地位及“個性”特征的時候,科學技術也只停留在物的外表改觀上,就像繪畫一樣,“當當代繪畫不再能夠清晰地揭示這個世界的真理的時候,我們能從簽名中獲取一些意義、一些提示,由此也獲得一種保證”[3](P86-87)。鮑德里亞指出,今天技術的改良、包裝和完善化追求的是物品的威望感,而不是結構上的創新,“的確,無關宏旨的改善、復雜化、附帶體系(為了安全感或威望)都在培養一種有關‘進步’的偽意識,而遮蓋了基本變化的緊急性……流行以它次級系統的無協調蔓衍,屬于偶然的領域,因此也是形式無限再興的領域,和市場開發最能發揮到極致的領域。在技術的垂直性和利潤的水平線之間――在技術發明的不斷超越,和一個依照生產的目的性造成的物和重復形式的封閉體系之間,存在著基本的對立”[2](P145)。對此,鮑德里亞感嘆到,今天,發明幾乎完全停止了。

2. 科學技術被賦予新的內涵

使用價值向符號轉化的過程,即符號的生產過程,源自于對有用性的破壞。大眾傳媒在將使用價值轉變為符號的同時,“技術和知識從它們客觀的實際中分離出來,被凸現差異的‘文化’體系再發掘。由此這個領域變成了消費的延伸,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賦予它生產、體系以及符號的相互作用等諸多內涵”[3](P108)。在物的符號化過程中,科學技術也被賦予了新內涵。當生產的目的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其意義層面的關系和差別生產,“當代壟斷性生產決不僅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而一直也是關系和差異(壟斷)生產”[1](P59)時,也就是說生產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物的生產時,科學技術也失去了其本真的意義。

三、使用價值批判的價值和意義

鮑德里亞作為法國當代著名的社會理論家,其理論不僅涉及領域廣泛,論點新穎,而且對當代歐美理論界也有著巨大的影響。鮑德里亞早期思想既受列菲伏爾日常生活研究的影響,同時也深受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思想的影響。在批判性的社會學框架內,鮑德里亞的早期作品試圖把列菲伏爾、巴塔耶和情境主義者發起的日常生活研究與研究社會生活中符號生活的社會符號學結合起來,其關注的中心是消費社會中的物體系、消費社會和符號政治經濟學。與后期作品相比,鮑德里亞前期思想更加學院化和容易理解,但是卻被遮蔽并相對忽視了。盡管學術界對鮑德里亞褒貶不一,但是,無論如何,他對使用價值的批判有著非常大的價值和意義。

(一)使用價值的沒落和消費意識形態對人們需求的控制是當今社會的一大特征

對傳統政治經濟學而言,人們對商品的消費是對其使用價值的消費。在生產領域,需求是生產的動機,同時生產又決定消費。鮑德里亞從現代社會中人與物的關系入手,從特殊的需求理論出發,提出消費者不是對具體物的功用性或使用價值有所需求,而是對商品所賦予的意義有所需求。物不僅是一種實用的東西,它具有一種符號的社會價值,而這種價值又是最根本的。正如鮑德里亞所言,“當我還將冰箱作為一架機器來使用的時候,它并不是一個物。它是一個冰箱。在物的意義上來談冰箱或者汽車是另外一回事。也就是說,與它們如何冷藏食物,或者如何運輸,這些‘客觀’的事實沒有任何關系。這里所談論的物是一個無內容的功能存在”[3](P41)。鮑德里亞在這里最想告訴讀者的是需求對象對商品符號背后意義的需求是消費的社會邏輯與工業社會的生產邏輯之間的分界線所在。從實物或者使用價值的需求過渡到其背后的符號意義需求,僅僅是一步之遙,但是跨出這一步卻是非同尋常的。鮑德里亞看到了當今社會中人們對商品品牌和象征意義熱愛的社會心理以及在這種消費行為基礎上所構建的消費文化的存在。鮑德里亞理論的更深意義在于,在消費社會中,人們消費商品如果僅僅消費功能實用性,就意味著是面對一種物質消費和為了物質獲得而工作的虛無感,而消費的活力在于人們自身意義的彰顯。在生產和需求的關系上,鮑德里亞的理論試圖證明,人們是先體驗到了生產之后商品宣傳的圖像及使用此商品的生活趣味,才開始明確自己和那種商品發生關系后的意義,最終才去購買商品。今天鋪天蓋地的廣告傳媒確實從一定層面彰顯了鮑德里亞意義上生產對需求的決定作用。當下我們消費的動機不僅僅是需求,而是受消費意識和大眾傳媒的影響對物的社會地位、權力意義和個性化象征的追求。

(二)鮑德里亞揭示了消費意識形態和生產體制對科學技術的阻礙

鮑德里亞指出,消費社會中物的大量繁衍和人們消費行為的頻繁發生不僅沒有促進科學技術本質層面上的進步,相反卻阻礙和限制了技術進步。鮑德里亞極度贊成路易斯?孟弗爾德關于技術與文明的論述。孟弗爾德指出,美國在經歷過科學技術的風光時期之后,也就是1940年之后,發明突然之間停止了。而阻礙技術進步的主要障礙就是品味、流行、浪費和商業利益的相結合。如果說孟弗爾德看到了阻礙當代技術創新發展的社會表象,那么鮑德里亞則找到了這一阻礙的根本癥結――資本主義生產體制。鮑德里亞指出,目前的生產體制一方面在運作,另一方面卻阻礙著真正的技術進步。換句話說,阻礙和限制消費社會中科學技術的不單單是控制整個消費社會的消費意識形態,究其本質而言則是資本主義生產體制。資本主義生產體制在限制科技進步的同時,也阻礙了社會關系的重構。在鮑德里亞看來,人、技術和物品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相互結構的,在同一文明中,這三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當技術受到當代生產體制阻礙的同時,人所構成的社會關系也幸免不了,“技術和物品都在承受和人所承受相同的奴役――具體的結構程序,也就是技術的客觀進步,所受到的阻礙、歧流和退化,和人的關系具體社會化的程序,也就是社會的客觀進步所承受的一致”[2](P144)。

四、使用價值批判理論之缺失和局限性

在以符號和意義構成的消費社會的框架中,鮑德里亞的使用價值批判理論確實有著不可否認的價值和意義,但是,我們在肯定鮑德里亞使用價值批判理論之價值的同時,也應該看到該理論還存在著缺失和局限性。

(一)鮑德里亞對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史理論基礎的缺乏,使其對消費的分析與生產分析相脫節

在馬克思那里,消費活動是作為生產過程的一個環節出現的,它與生產、分配、交換組成生產與再生產的序列。鮑德里亞雖然對消費進行了詳釋,但是他卻幾乎未涉及生產方式和勞動領域,沒有對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鮑德里亞對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史基礎的缺乏,導致了他未對資本主義顯而易見的部分,如投資、儲蓄、過剩等進行討論。盡管鮑德里亞注意到馬克思所強調的生產第一性,并指出應該根據生產體系來分析消費,但是他的使用價值批判理論似乎暗示了需求和價值在消費社會中主要是由消費和流通創造出來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是消費和流通。事實上,鮑德里亞也從未真正清晰地分析符號邏輯與資本積累的邏輯關系。在使用價值符號化的過程中,鮑德里亞把消費看成是消費者對資本控制的強迫接受,而沒有從經濟學層面說明,對于既希望消費增長又不要超過生產增長速度的資本家來說,消費構成了問題。我們生活在一個受資本和生產所決定的社會,而鮑德里亞卻過分地強調消費,并賦予其作為主導性的社會力量的特權。使用價值批判理論的目的是消解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還是補充或替代政治經濟學,我們無法判定。

(二)片面夸大了當代社會對科學技術的阻礙和限制作用

鮑德里亞在論述消費社會對科學技術的影響時,直接斷言消費社會使科學技術限于停滯狀態。當今技術的發展充其量只是修繕型的非本質層面的進步,本質的創新卻幾乎沒有。對于鮑德里亞的上述見解,筆者認為有些危言聳聽。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所開始的第三代科技革命使科學技術發展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以微電子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為標志、以廣義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技術革命不僅引起了當代技術領域的巨大變革,而且還形成了新興技術群。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材料技術、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及海洋技術等在許多領域均獲得突破性進展。由于鮑德里亞早期著作發表于20世紀70年代左右,確切地說,此時的他沒有看到和經歷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浪潮。因此,我們說,隨著消費社會的日趨發展,科學技術不僅沒有陷入停滯,相反卻獲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鮑德里亞通過對由符號和意義構成的消費社會的分析,不僅詳盡揭示了商品使用價值向符號轉化的過程,而且還深刻論述了科學技術同消費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總的來說,鮑德里亞理論既具有豐富的理論價值又有明顯的思想缺陷,同時在這一思想背后又蘊含著他對社會的無奈和失望。

參考文獻:

[1]【法】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油尖旺区| 龙江县| 太仓市| 铜川市| 巴林左旗| 交口县| 宝坻区| 潞西市| 来安县| 静乐县| 剑阁县| 敦化市| 德化县| 葫芦岛市| 敦煌市| 松溪县| 紫阳县| 龙门县| 侯马市| 通许县| 安龙县| 鄂温| 芦溪县| 北碚区| 高平市| 平阳县| 桃源县| 仲巴县| 孟连| 左权县| 滦平县| 铁力市| 磐安县| 金乡县| 宜城市| 华容县| 蚌埠市| 曲沃县| 蓝田县| 阳山县| 娄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