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文化的精神

生態文化的精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文化的精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文化的精神

生態文化的精神范文第1篇

臺灣人并不是特別迷信,但不管是佛家的還是道家的廟宇宮觀,或者是西方宗教的寺廟,他們一般都會進去拜一拜,他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人在做,天在看”。

臺灣人可以不吃正餐,卻每天必須到街頭巷尾的某個小吃店光顧一下,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叫做“撈個零嘴就能活。”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臺灣地區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騰飛,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社會的進步,也讓臺灣成為了許多人熱切向往的寶地,“寶島”之稱名副其實。而令人好奇的是,究竟是一群怎樣的人,創造了臺灣這部豐富多彩的歷史?

如今生活在臺灣的居民,除了一部分原住民,最主要的有兩大族群:閩南人和客家人。他們的祖輩,大多是明清時期從福建、廣東遷徙而來,所以臺灣人的身體里,流淌著中國古老族群的血。

到達臺灣的先輩們,為了與地震、臺風作斗爭,為了開創更加美好的生活,練就了不畏艱辛、敢于冒險、勇于斗爭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的不斷傳承,讓他們的后輩在世界上聲名鵲起……

從不喜歡“機車”的群體

只身闖蕩江湖的冒險精神

要是在美國唐人街做一次特別的人口普查,你會十分震驚地發現,這里百分之六七十的中國人都來自臺灣。這還真不是吹牛,仔細想想遍布天下的“臺商”你就會相信了――正是他們骨子里獨具一格的冒險精神,才讓他們的身影遍布在世界各地。

在臺灣,最不被周圍的人所喜歡的,就是那些“機車”的人――他們腦子里全是條條框框,顧慮重重,總是不敢放開手腳去大干一場。如果臺灣人知道誰看上了一個女孩兒卻不敢表白,肯定會立即跳出來對他說:“你太扯了啦,喜歡就去追,哪有那么機車了啦!”

臺灣人的這種冒險精神,是有著歷史淵源的。臺灣人祖輩們大多是閩南人和客家人,三四百年前,他們從福建、廣東等地渡海而來。歷史上,明、清政府是不允許人們私自渡海的,而要想跨越臺灣海峽,也有生命危險,所以老一輩人有一個說法,叫“6死3留1回頭”,就是指大陸渡海來臺的民眾,10人之中會有6人在渡海中死去,3人會留在臺灣,1人會因不適應而返回大陸。

雖然傳說難免有些夸張,但在明清時敢冒死來臺的人,確實都有不安分的闖蕩精神。哪怕幾百年過去了,這種精神依然銘刻在臺灣人的骨髓之中。

45歲的李成,如今在浙江擁有兩家工廠,成為“臺商”這個龐大群體中的一員。據他回憶,自己16歲就跟著師傅出遠門,跑到東南亞做橡膠生意。多年來,他輾轉奔波于世界各地,甚至還曾經連續兩個月待在船上,沒吃過一粒米,僅靠黑面包充饑,30多歲他去了美國,終于趕上商機而發了財。當問他為什么要背井離鄉,甚至在生活最窘迫的時候也沒想著要回家的時候,他笑著說:“就是在我很小的時候有人說我機車啦,所以我就立志要靠自己闖出一片天。我爺爺和爸爸都是水手,他們跟隨遠洋貨輪跑遍了大半個世界,出門闖蕩也是咱們家的傳統啦……”

堅守傳統的“鄭家子孫”

見廟就拜只求心安

臺灣人的冒險精神,確實讓他們在全世界闖出了很大的名氣,也樹立起一種銳意進取、敢于革新的群體形象。但同時,他們有時對某些傳統的態度,卻又顯得有些固執,讓人非常意外。

在臺灣,隨便找個高山族的年輕人,問他知不知道大唐盛世、大清王朝,他可能說不出兩、三句話,但你要是問他知不知道鄭成功,他就一定會表情十分激動且自豪地跟你說:“那當然認識啦,他老人家是咱的祖先!”然后就手舞足蹈地開始長篇大論了……

臺灣島上有超過100間鄭成功廟,每一處都香火鼎盛。臺灣人都自覺地把自己當成是鄭成功的后人,每逢紀念日或者節慶日都要去誠心祭祀一番,這鄭家子孫的香火,算是延續得相當好了。

在臺灣,許多傳統活動已經成為了習慣,比如人們每年都要參加的大甲鎮瀾宮迎媽祖活動――據說這已經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三大宗教活動之一了,與麥加朝圣和恒河沐浴齊名。到了那一天,大家都要停下手里的工作去媽祖廟,還要追隨媽祖像游行,最長要走上7天8夜。當媽祖的轎子經過的時候,虔誠的人們或跪或趴在地上,讓轎子從身上經過,據說這樣才會得到媽祖的庇護。那些媽祖廟的神漢回到瀾宮的時候,會用刀或狼牙棒把自己的頭部和背部砍得鮮血直流,以此示對媽祖的虔誠信仰。

臺灣人把看得較重,從遍布島上的6萬多座廟宇可見一斑,除了規模宏大的媽祖廟、孔廟、觀音廟之外,還有隱藏在街頭巷尾的眾多無名小廟。臺灣民眾并不是特別迷信,但不管是佛家還是道家的廟宇,或者是西方宗教的寺廟,他們一般都會進去拜一拜,他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人在做,天在看”,平常求神拜佛,為的是圖個心安。

不僅如此,處于現代文明前沿陣地的中國臺灣雖然很開放,卻也固執地保留著中華民族的很多傳統元素。比如很多大陸人都不太理解的繁體字,臺灣人都稱之為“正體字”,表示它其實并不“繁”,而且很美,很有歷史感,他們有時還會舉辦漢字文化藝術節。有些臺灣人看到大陸人寫自己的名字時,會不厭其煩地勸說:“你們為什么用簡體字?繁體字多好看啊,不僅象形,還有歷史傳承,這些都是祖輩們留傳下來的珍貴遺產呢!”

舌尖上的臺灣

“撈個零嘴就能活”

在中國,舌尖上的味道是源遠流長的文化,四川有川菜、湖南有湘菜、山東有魯菜、廣東有粵菜……但就是沒聽說過臺灣菜。不過,可千萬不要認為臺灣就沒有好吃的了――臺灣小吃,絕對比“臺商”更有名氣。

臺灣人可以不吃正餐,卻每天必須到街頭巷尾的某個小吃店光顧一下,用他們自己的話說,那是“撈個零嘴就能活。”在很多街頭小店甚至路邊小攤,經常見到公司老總開著豪車,帶著三五員工,一邊喝奶茶、吃蚵仔煎,一邊正兒八經地聊著公司的發展規劃。這要是讓大陸的生意人看到了,肯定要說這老板太沒場面了,但臺灣人卻早就習以為常了。

張宇是大陸一家臺資企業的生產主管,有時因為工作需要而前往臺灣。每次一下飛機,前來接待的朋友問他去吃中餐還是西餐時,他總會急忙擺擺手說:“別啊,直接帶我去最好吃的小吃店,不然我都白來了……”臺灣的朋友自然是一臉得意,巴不得掏心掏肺地把那些好吃的全說出來:忠孝東路的黃牛肉面館、延平北路的大橋肉粽、長沙街祖師廟的排骨湯、龍山寺的原凈牛肉湯……總之,五花八門的小吃會讓人恨不得“吃不了兜著走”。

生態文化的精神范文第2篇

關鍵詞:《樂園》;莫里森;精神生態;困境

中圖分類號:I712.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6-0180-03

《樂園》是莫里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完成的第一部作品,其情節復雜,而且含義深刻。它的主題一如莫里森其它的作品,同樣關注美國黑人的生存問題和精神狀態。小說講述了美國南方重建以來發生在美國黑人精神上的悲劇,反映了長久以來種族歧視給黑人群體帶來的心靈創傷,也展現了作者對黑人的精神生態的關注。在小說中,莫里森深刻地描繪了奴隸制廢除后美國黑人的精神世界,生動地刻畫了遭受了“精神污染”的美國黑人形象,并探索了黑人獲得精神新生的途徑。本文將從精神生態角度對這部作品中的人物的精神生態困境進行探討,并試圖闡釋作品中所體現出的莫里森對于黑人精神困境的深刻思索和探討。

一、精神生態簡介

隨著人類工業文明發展,人類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生態環境卻受到嚴重摧殘。與此同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還在不知不覺中向著人類精神世界迅速蔓延。現代文明不僅使自然環境經受生態危機,還使得人類自身的精神,諸如人的信仰、信念、追求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精神生態學因而應運而生。精神生態學“是一門研究作為精神性存在主體(主要是人)與其生活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它一方面涉及精神主體的健康成長,一方面還關涉到生態系統在精神變量協調下的平衡,穩定和演進”[1]。

精神生態學認為,人的精神世界正遭受著與自然生態相似的危機。精神失落、道德淪喪以及種族和性別歧視都是精神生態失衡的表現,正在威脅著人類生存。魯樞元曾指出“人類在向大自然進軍的節節勝利中,突然面臨全軍崩潰的失敗;人類在對大自然包括對自身的物質性存在攫取了至高無上的權利時,人類反倒在一片慶功聲中面臨滅頂之災。”[2]自然生態的破壞可以毀滅人類,人類精神生態失衡所導致的后果同樣可以毀滅人類自身。在人類社會中“精神污染”已經成為最可怕的污染。精神危機已越來越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瓶頸。

二、《樂園》中展現的黑人精神生態困境

《樂園》中的黑人小鎮魯比創立之初,確實給人以人間樂土的感覺。鎮上的居民安居樂業、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一個難以成眠的女人總可以從床上起來,圍上披肩,坐在月光下的臺階上。如果她愿意,還可以走出院子,在街上溜達。……在方圓九十英里之內,沒有什么東西會把她當成獵物。”[3]但是,從精神生態視角進行考量,魯比鎮這個理想中的“樂園”并沒有讓鎮上的人們都過上幸福的生活。魯比的專制和閉塞使小鎮的人們迷茫、孤立、狹隘、固步自封,并最終導致小鎮“烏托邦”的瓦解。它雖貌似“樂園”,卻因為與世隔絕、閉塞保守導致小鎮大部分的人們處于精神困境之中。

魯比鎮的祖輩在遷徙途中曾遭受過白人和淺膚色黑人的歧視和拒絕。在創建魯比的途中,摩根家的魯比生病去就醫,白人醫生拒絕為她醫治導致了魯比的死亡,之后護士竟然聯系獸醫為死去的魯比做檢查,沒把深膚色黑人當人看的事實讓他們更加憤慨。被歧視和拒絕的遭遇讓這群黑人心靈受到極大的創傷,他們逐漸變得恐慌、拘泥、最后甚至發展到專制。他們牢記著被拒絕排斥的遭遇,在魯比鎮倒置了白人世界的道德及審美標準,實行黑皮膚至上的種族主義,以血統的純正來評論人的優劣。膚色最深的七大家族被稱為“八層石頭”,他們一同創建魯比鎮,過著封閉隔離的生活,模擬白人施加給他們的歧視和排斥,仇視一切外人,無論是白人還是淺膚色黑人在這里都不被歡迎。這種倒置的種族主義恰恰是這群黑人經受嚴重精神危機的體現。被歧視和拒絕的經歷扭曲了他們的靈魂,剝奪了他們原有的道德觀念和信仰。

倒置的種族主義為小鎮自己的很多居民也帶來了無盡的痛苦,更加劇了他們的精神危機。小鎮的主導性的輿論重視黑色血統的純正性,因此淺膚色的黑人在這里備受冷落和歧視。米努斯與白人姑娘相愛,卻不得不分手,之后終日借酒澆愁。羅杰?貝斯特因為娶了淺膚色的女人而一直不被原諒,他的女兒帕特麗莎和外孫女比莉?狄利亞也因為膚色淺受盡冷落。帕特麗莎認同魯比的道德標準,并以此來約束比莉?狄利亞,甚至有時還毒打女兒。母愛作為人類社會中最崇高的情感,她的扭曲與缺失是黑人女性精神被污染的根本表征。

精神上的困境必然會反應在現實生活中。魯比鎮的麻煩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女人們因為傷心事離家出走跑到修道院,年輕男性終日酗酒玩樂,還與修道院的女孩廝混,這讓小鎮的統治者頭痛不已。他們將修道院視為他們維持小鎮純潔性的潛在的威脅。于是,在一天早上,他們襲擊了修道院,開槍殺死了康瑟蕾塔。小鎮的人們還經受著與自己精神的疏離。小鎮的男性,無論是統治者如斯圖亞特和第肯、不如意者如羅杰?貝斯特和米努斯、或是小鎮的年輕一代如K.D.,在追尋人間樂園的路上,拋棄了與社會的聯系,造成了與白人及其他黑人的疏離,這一切使他們感到內心空虛、孤獨、浮躁、不安全,在與人交往中冷漠、自私、自負、不負責任。面臨困境時他們只會采取極端的處理方式,襲擊修道院就是最好的例證。

三、《樂園》中黑人精神生態困境的解救

生活在修道院的五個女人都曾經歷巨大的傷害。她們雖然性格各異,但都經歷了失敗的人生,都極其敏感脆弱。她們失去了歸屬感,不約而同地來到女修道院尋找心靈的片刻寧靜。在修道院內,女主人康瑟蕾塔與四位“心碎的、受過驚嚇的姑娘”相互慰藉,共同化解過去的傷痛,重新尋找生命的希望。女人們重回鄉土的精神復歸使她們重新獲得了自身精神的平衡,恢復了愛的能力,重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從她們經歷可以看到幫助黑人走出精神生態困境的途徑。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人類健康精神生態的最根本體現。生態批評學者劉蓓曾經說過:“人類既處于自然之內也在其之外,既屬于自然的一部分也脫離于自然,藝術與文化的潛能在于,它能使我們更清晰地意識到,自然與文化在我們生活中具有著多么錯綜復雜的交叉關系。保護和修復人類的精神生態,是保護物質生態環境的重要前提條件。回歸自然,始于人的內部自然的回歸。不能實現這一首要任務,全面健康的環境生態將永遠無法實現。”[4]修道院里,女人們自己耕種土地、種植食物,每日與大自然親近接觸,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回歸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心靈的傷痛也得以平復。大自然是人類的故鄉,生態文學倡導人們回歸自然,自然不僅為我們提供豐富的生存資源,也是人類精神創造文化的源頭。

生態學家認為,不同生命之間必須和諧相處才能共同發展,人與人之間更是如此。舍勒認為:“精神是永遠屬于人本身的,是一種時刻產生著的‘行為的秩序結構’: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這精神氣質的根本乃首先在于愛與恨的秩序。……精神的價值判斷與情感的價值判斷是一致的。”[5]人類的生存中只要有了精神的紐帶――愛的存在,人類才得以和諧共生。人必須學會愛自己和他人,精神家園的建立離不開愛。

康瑟蕾塔以女性特有的善良、理解和博愛,接納并撫慰來到修道院的保守傷害的女人們。在她的幫助下,這些女人們學會了愛自己,愛自己的身體,也愛自己的靈魂。在愛的前提下,她們彼此幫助化解了曾經的傷痛,重新找到了自我,重新獲得生活的勇氣。在槍殺事件后,逃離修道院的四位女子又重返社會。四人回歸后面對差異不再排斥與逃避,而是抱持寬容的態度去忘卻和接納。她們堅守自我,也不否定他者,四人的回歸表現了她們的精神家園得以重新建立,那是一個充滿愛、包容和融合,不再有排斥和隔絕的真正樂土。女修道院女性的經歷為精神受難的黑人指出了一條走出精神困境之路。

四、莫里森對黑人精神生態的理性思索

作為一名有遠見卓識的作家,托妮?莫里森嗅到了自然生態破壞后人類精神生態隨之異化的端倪,在《樂園》中展現了她對黑人精神生態的關注,表達了她對黑人社會以及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與憂慮。

(一)拋棄極端種族主義思想

魯比鎮的黑人種族主義更是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種族主義的影響仍然存在,白人推行的種族主義已經污染了黑人的精神世界,過往的不幸給他們造成了心理陰影,最后使他們陷入到一種極端的種族主義不能自拔。莫里森想告訴我們,無論是黑人還是白人,都應擯棄種族主義思想,只有這樣,才能釋放自己的心靈,保持精神世界的平衡。《樂園》中修道院的女人們的膚色始終沒有被提及,莫里森是想讓我們淡化對膚色種族的關注。

(二)回歸黑人傳統文化

魯比鎮的居民雖崇尚黑膚色,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卻對非洲文化知之甚少。他們排斥美國白人,可是卻處處效仿白人。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正,他們拒絕與一切外來人溝通和融合,這一切割斷了他們與非洲文化的聯系,脫離了黑人文化的根。莫里森認為,對于黑人來說,黑人文化和傳統是讓他們得以在精神上保持健康的有力武器。只有回歸黑人傳統文化,才能獲得足夠的精神支持,不會陷入精神危機。

(三)親近自然

莫里森在《樂園》中提倡多親近自然,大自然能夠帶給我們精神依托。回歸自然是人類精神健康、心態正常的必由之路,只有回歸自然,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才能重建人類精神家園。

(四)愛的力量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愛。莫里森以康瑟蕾塔的形象向我們展示博愛的力量。只有學會愛自己,愛他人,才能最終走出精神困境。莫里森還強調不同種族之間應該強調文化上相互理解、包容和博愛,只有這樣,才能讓深陷精神危機的黑人們走出精神困境。女修道院的出現讓人看到人與人之間互愛和相互理解對于建立精神家園的必要性。襲擊修道院事件之后,小鎮經歷了一些變化,小鎮居民開始悔悟,新的建立人類精神家園的藍圖悄然來臨。

四、結語

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說過:“人就是精神,而人之為人的處境,就是一種精神的處境。”[6]再豐裕的物質生活也不能彌補精神貧困的殘缺。生態問題的關鍵在于解決好自身的精神生態問題。人類自身如果出現精神危機,對自然、對他人、對社會就會缺乏正確健康的認識,導致人類倫理道德的淪喪,最終喪失美好的精神家園。親近自然,回歸人類最本真的自我,擁有愛自己也愛他人的能力,是人類身心健康的必由之路。莫里森想通過《樂園》提醒她的同胞,精神污染已成為最可怕的污染,她倡導人們徹底拋棄種族主義,回歸傳統文化,親近自然,發揮愛的力量,這樣才能走出精神困境,建設健康、和諧、友愛、安寧和平等的精神“樂園”。

參考文獻:

〔1〕魯樞元.生態文藝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魯樞元.精神守望[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

〔3〕MORRISON, Toni. Paradise [M]. London: Vintage, 2008.

〔4〕劉蓓.生態批評:尋求人類“內部自然”的“回歸”[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2):22-24.

生態文化的精神范文第3篇

森林作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資源及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歷史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是我們永恒的朋友。當你親近它、融入它、感悟它,用情感與之平等地對話,用理智與之平和地交流,用心靈與之平靜地溝通,便產生了一種以人為主體,反映人與森林相互聯系的文化現象——森林文化。森林文化離我們并不遙遠。它無處不有、無時不在;它與時俱來,與時俱進。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生態文明的概念,并對其主要任務作出了部署,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生態文明的高度重視。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的基礎,森林文化是生態文化的核心內容,其具體表現為人類在對森林的認識、利用,開發過程中形成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它是人類處理人與森林、甚至是人與自然關系時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綜合反映,是人類與森林長期相處形成和發展的文明現象。由此可見,森林文化既具有社會屬性,也具有自然屬性,而“以人為本,天人合一”是森林文化的最高境界。

森林文化作為以森林為背景的協調人與森林、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化樣態,本質上是一種生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說森林文化是森林生態文化;森林文化的本質和精髓體現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森林不僅對人類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有可直觀的美學價值,而且,面對人性、人格建設的需要,它還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借鑒價值。森林文化的人文性,指以森林為載體所體現的人文精神。此時的森林不再是一般物質的概念,而是融入人類精神的一個文化局符號。孔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李白是“太華生長松,亭亭凌霜雪,天與百尺高,豈為微腌折”,還有屈原的南國橘樹,陸放翁的詠梅,鄭板橋畫的勁竹等等。這些都通過人的情感寄托與藝術加工而成為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的象征物或環境客體,展現了森林文化的人文性。

由樹聯想到的文化內涵。洪洞大槐樹位于山西省洪洞縣西北,相傳為明代洪武(朱元璋)三年山西移民聚集地,雖古槐枯朽,但歌詞“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流傳至今,洪洞大槐樹就非一般意義的槐樹了。

西方樹文化中,都對樹木產生敬畏和崇拜,賦予了神的光環。如:《圣經》記載,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受蛇的唆使,偷吃了伊甸園中善惡樹之果而犯了原罪,故而人一出生就有了罪。北歐神話中幻想有宇宙樹,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蘇美爾人也把宇宙看作從海洋長出來的巨大無比的樹木。

筆者以為,森林文化其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生態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人文性。

一、森林文化的生態性

森林文化的生態性是森林文化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生態性即從生態學出發,協調自然同人之間的關系。從目前全球性生態危機看,森林的破壞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科學家斷言,假如森林從地球上消失,陸地90%的生物將滅絕;全球90%的淡水將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將減少90%;生物放氧將減少60%;同時將伴生許多生態問題和生產問題,人類將無法生存。森林文化無論從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都將為生態危機的解決提供保障和支持。森林本身是一種生態、一種生命、一種生機。在物質層面上森林能向人類提供現成的無公害或綠色的食物、材料和能源。森林還可以向人類提供清新的空氣,并且能夠降解空氣中的有毒化學物質。在精神層面上,它能培養人的生態意識、生態情感、生態思維模式,在社會心理上形成主導性的生態文化模式,從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生成“生態人”的形象。

二、森林文化的民族性

森林文化的民族性指不同民族在認識和利用森林過程表現出的不同森林背景和不同文化品位。諸多的少數民族,處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山地森林環境,其宗教、風俗、習慣、情趣,以及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在表達上顯出個別性和差異性,正是這種個別性和差異性,造成了森林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中國森林文化中亦有樹木敬畏和樹木崇拜現象,但與西方濃厚的樹木神學色彩不同,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現實的人文色彩,如重人世而不重仙界的人文情結,中國人往往更看重的是森林的物質價值和審美價值。日本森林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泉,現代日本人的祖先被稱之為“森之民”,日本人一直保持著對森林的親切和敬畏,日本森林文化不僅影響著日本人的精神,并且已經融入到環境保護、環境教育、山村城市建設、區域經濟振興與流域管理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俄羅斯民族對森林的執著、深厚的熱愛,造就了18世紀、19世紀的莊園文化,它是園林、建筑、雕塑、繪畫、戲劇等藝術的綜合體現。俄羅斯大森林自然原生態中所蘊含的神奇和豐富,彌漫在俄羅斯森林間的神秘、沉靜與孤寂,影響了俄羅斯民族的憂郁、感傷、孤獨的精神氣質和苦難意識。

三、森林文化的地域性

東北地區,是紅松故鄉,沿襲的是紅松文化。白樺林灰白素潔,景觀獨特,成為許多攝影家、畫家制作的背景。東北大興安嶺地區,住樺皮屋,劃樺皮船,用樺皮桶,形成有濃郁地方色彩的白樺文化。江南水鄉,則以梅花、桃花為主調,傳播梅花文化和桃花文化。南方一帶山民吃梅、嘗梅,還以梅花五瓣寓意歡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等五福。說到桃花,既有春天 “山桃紅花滿上頭”, 又有故鄉“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桃花源還是諸多文人說不清的理想境界。至于茶鄉、竹鄉、漆鄉、棗鄉,敘述的自然是茶文化、竹文化、漆文化、棗文化了。

四、森林文化的人文性

生態文化的精神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大學 文化 文化生態 建設

文化是一所大學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脈,也是大學間相互區別的重要標志和特征。研究大學文化,有助于準確把握大學的本質、使命和責任,有助于全面了解不同國家大學的不同文化傳統,不同類型大學的不同文化風格,不同層次大學的不同文化底蘊。文化投入是教育投入中的“軟投入”,對于培育復合型人才,保持和擴大學校的市場空間,是至關重要的。大學是文化的產物,文化才是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竭動力。建設和諧的大學文化生態有助于大學文化的作用的充分發揮。

一、大學文化和大學文化生態

何謂文化?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結構。梁漱溟給文化下的定義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p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美國人類學家拉爾夫?林頓提出“文化指的是任何社會的全部生活方式”。文化是教育的基礎,是教育的內容。它對教育起著指導和引導的作用,而教育對文化起著傳承和推動的作用。

大學是高等教育的載體,是培養人才的機構。它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出現是為了繼承文化、傳播文化和創造文化。也就是說大學的本質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機構,是與社會的經濟和政治機構既相關聯又鼎足而立的傳承、研究、融合和創新高深學術的高等學府”。[1]它的三大基本的職能是教學、學術研究和服務社會。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明確指出:“大學是研究和傳授科學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長的世界,是個體間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學術勃發的領地。”大學文化“主要凝聚在大學擁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中,是大學在長期辦學實踐的基礎上積淀和創造的大學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的總和”。[2]王冀生教授在他的專著《大學理念在中國》中提到大學文化還包括大學學術文化,并認為它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和基礎,具有綜合性、多元性、批判性和前瞻性的基本特征”。大學精神文化集中體現在大學理念和價值追求之中,是大學文化的內核和靈魂。大學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確定,是內部管理及運轉的哲學基礎;[3]大學物質文化和環境文化、制度文化是大學精神文化和學術文化的重要保證。1995年發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明確指出:“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是21世紀大學發展的永恒原則。”總之,大學文化是一所大學整體面貌的體現。

文化生態是指特定文化各要素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文化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相互關聯制約而達到的一種相對平衡的結構狀態,是一個較自然生態更為復雜的系統。包含兩個部分:文化作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部分,同社會其他方面相互協調,形成文化的外部生態秩序;文化自身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其內部各要素之間也相互協調,使各種文化樣式、文化板塊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并形成一定的張力,保持相對的平衡狀態,形成文化的內部生態秩序。大學作為具有特定功能的社會機構,無疑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單元,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生態結構。大學文化生態中的要素比較復雜,切入的視角不同,解析出來的生態因子就不同。從哲學角度看它包含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是人類文化的積淀,屬于所有大學共有的內容,即共性;另一部分是大學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即個性。大學文化從其呈現形態上說,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生態因子,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構成大學文化生態系統。

二、大學文化生態建設的現狀

文化生態的內涵不是簡單的人類文化和行為與其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人類文化生態在人的生存中呈現出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類所創造的文化本身是如同生物鏈一樣的文化鏈[4]。也即是說,文化生態系統中的各生態因子共同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當這種狀態被破壞時,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重新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也即平衡。它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一樣,當外來干擾超越其自身的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文化生態的平衡也是動態的,維護平衡不只是簡單地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可以在人為的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大學文化生態建設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協調大學文化生態系統中各文化因子的關系,使它們各明其位、各得其所、各盡所能,促進大學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當今大學文化生態從大體上來看是動態平衡的,是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但不容忽視的是大學文化生態部分被破壞造成系統部分失衡,已經或正在成為影響大學文化功能的發揮。

(一)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價值重心的偏移。

目前一些大學的領導在大學的建設中更關注硬件設施的配置,忽視軟件建設;熱衷于擴建高樓,擴大規模,在物質層面上提升學校辦學層次;對大學文化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可量化、可操作的層面,在各種發展規劃與日常工作中,突出物化指標,忽視“文化育人”的本質。物質文化建設的目的應該是使它成為承擔精神文化的載體,建設物質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離開了大學精神文化建設,單純的物質文化建設就失去了文化建設的意義。精神文化建設隱含在物質文化建設中,它是大學文化建設中實質性的根本性的組成部分,是大學文化存在的價值意義、職能作用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忽視精神文化建設,大學文化建設就只能流于形式,造成大學文化生態嚴重失衡,不利于大學的良性發展,無助于大學自身品味的提升,更有悖于大學應有的價值旨趣和精神追求。

(二)大學文化生態建設趨于庸俗化。

非規范、非道德、非健康甚而偏離大學組織本質屬性的不良現象屢見不鮮。“官本位”思想盛行,仕而優則學,由此導致趨炎附勢、權學交易、俯首聽命等拜官主義價值取向。拜金主義蔓延,出現錢學交易、學商不分等現象,忽視和削弱大學的以人力資源開發為目的的學術性征;不良的學術行為時有出現,學術誠信出現危機。大學是進行學術活動的主要且獨特的機構,其主要職能就是對知識進行保存、傳授與創造。而學術上的造假、抄襲、剽竊、粗制濫造,學術評審的非客觀性,學術上的近親繁殖等現象嚴重破壞了大學的形象,削弱了大學的文化功能。大學文化生態建設的庸俗化危及中國學術的國際形象和地位,危及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危及大學文化的先進性。

(三)大學文化生態建設趨于簡單化。

生態文化的精神范文第5篇

民間舞蹈文化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體現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民間舞蹈根植于民間,反映出濃厚的鄉村氣息和民族特色,在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首先闡述民間舞蹈文化保護與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的內涵,然后分析保護民間舞蹈文化與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的關系,最后指出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與保護和傳承民間舞蹈文化應協同發展。

【關鍵詞】

民間舞蹈文化;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保護;傳承

舞蹈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發展,在人類文明歷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慰藉心靈、傳遞知識、愉悅精神和傳承文化,并且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獨有的文化、語言、民俗、禮儀等。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物質方面建設新農村的同時,更應當注重文化藝術建設,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民間舞蹈具有原汁原味的藝術風格,既貼近人們的生活,又能夠傳承歷史文化,在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民間舞蹈文化的保護與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在當前具有實踐意義。

一、民間舞蹈文化保護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對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也越來越大,民間舞蹈的傳承和保護成為當代舞蹈發展的重要課題。隨著海南打柴舞、安徽花鼓燈、寧夏回族踏腳、貢慶銅梁龍舞等民間舞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保護起來,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民間舞蹈的魅力。民間舞蹈文化保護在國家大力的支持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中傳承舞蹈的人的保護兩個方面:生態環境保護是指最大限度地保護民間舞蹈的原有生產生活方式,使民間舞蹈可以保持原有的風格整體靈活地保護起來;環境中傳承舞蹈的人的保護是保護的關鍵,人作為傳承民間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因素,保護好人就是保護好民間舞蹈。民間舞蹈反映了各個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會、經濟等環境下的生產生活方式與情感,而人作為重要的傳承載體,以言傳身教、家庭式或師徒式的形式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作為傳承民間舞蹈的重要元素,一個人很可能代表了一種風格、一種樣式、一種絕技,如果不能找到合適的接班人,那么當老藝人逝去,這種風格、樣式與絕技就會永遠消失。民間舞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保護好民間舞蹈的傳承人,并為民間文化遺產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了解民間舞蹈,參與到傳承中,并發揚光大。

二、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的意義

國家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要從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個方面開展,而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文化藝術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基礎,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因素,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廣大農村迫切需要加快文化藝術建設,提高當前新農村的精神文明面貌。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集中體現了農民的道德、民俗、風俗等,反映了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體現出勤勞、勇敢、善良的民族精神,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文化藝術建設能夠豐富農村民間傳統文化資源,激發農民熱愛家鄉的激情和精神,在新農村建設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包括舞蹈、音樂、剪紙、戲曲、皮影、刺繡等,集中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精髓,能夠豐富農民業余生活,提升農民的審美意識,培養藝術情操。加強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不僅能夠滿足廣大農民的精神需求,還能夠促進我國精神文化建設,帶動農村獲得可持續性發展,實現快速穩定發展的目的。

三、民間舞蹈文化保護與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之間的關系

(一)民間舞蹈文化保護促進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

發展生態環境是保護民間舞蹈文化的關鍵因素,生態環境是民間舞蹈得以鮮活地保存下來的重要外部環境。保護民間舞蹈文化應當注重發展生態環境,使民間舞蹈可以在原本的生存生活方式中得以發展,生態環境是民間舞蹈文化的根本,也是源泉。建設新農村文化藝術,不可避免地將從外部環境入手,營造出適宜文化藝術發展的氛圍,滋養文化藝術的發展。現代化進程雖然給人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富饒的物產,但是也破壞了原有的、原生態民間舞蹈存活的生態環境。原生態民間舞蹈環境被人為地破壞、改變或加工,那么民間舞蹈就不能表現出最原始、最本質的內涵,失去了歷史文化價值,也就失去了保護的意義。因此,民間舞蹈文化保護要求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保持著原生態的生產生活方式,既為民間舞蹈文化的保護提供給養,又為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營造適宜的外部環境,促進新農村文化藝術的建設。

(二)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為民間舞蹈文化保護提供了支撐

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最突出的特點是創新,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變化。從表面上看,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的創新與民間舞蹈文化的保護有著明顯的沖突,因為民間舞蹈文化保護首先是要保護原生態的舞蹈,看似矛盾,其實不然。民間舞蹈是群眾中最普及的舞蹈藝術,反映生產生活與精神面貌,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隨之改變,反映不同時期人們的心理變化,這與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是相符的。新農村文化藝術在建設過程中,會融入現代文化與西方文化,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在碰撞與沖突中得到轉型和提升,反映出時代的特征,這為民間舞蹈文化保護提供了重要支撐。保護民間舞蹈文化的生態環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以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化為民間舞蹈文化保護提供了支撐,使民間舞蹈文化在保持原生態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文化,反映當代生產生活與精神面貌。

四、民間舞蹈文化保護和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協同發展

(一)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保護和繼承民間舞蹈文化

正如西西里藏羚羊生態保護區為藏羚羊、四川臥龍大熊貓自然生態保護區為大熊貓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環境,藏羚羊和大熊貓才得以免遭滅絕,繁衍生息。民間舞蹈也是如此,保護文化生態環境成為保護民間舞蹈的重中之重,可以與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聯系起來,采取多種措施保護民間舞蹈,如拍攝記錄下民間舞蹈的舉行和民間藝人的表演;成立民間舞蹈博物館與工作室,向群眾宣傳民間舞蹈,重點培養民間舞蹈傳承人;保留民間舞蹈生態空間;組織開展藝術節等。文化生態保護應當盡可能保留民間舞蹈根植的原生態環境,使其浸潤其中保持活性,可將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寨保護起來,建設成文化生態村,實現民間舞蹈就地保護與傳承。民間舞蹈的發展與衍變,與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變化的時代精神息息相關。保護民間舞蹈,應當在保持其傳統的原生態的本質內涵基礎上,融入現代文化和元素,通過變化求發展,在現代洪流中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因此,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過程中應當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成立民間舞蹈博物館,使人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民間舞蹈的發展,更好地保護民間舞蹈;而且各地還應當保留與還原各種民族節日,使那些已經失傳的民間舞蹈可以在人們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復原、存活,并代代相傳。民間舞蹈文化只有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才能存活與發展,而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為民間舞蹈文化保護創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使民間舞蹈有意識地被保護起來,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以實現民間舞蹈的文化傳承。

(二)民間舞蹈文化豐富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內容

民間舞蹈是農村老百姓在生產生活之余表達情感、自娛自樂的一種藝術形式。民間舞蹈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包含著人類學、社會學、美學、民俗學、建筑學、文學、音樂學等多學科與知識。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56個民族有著不同的舞蹈形式,這極大豐富了民間舞蹈種類與形式,也為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內容。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內容不僅包括當代文化,更應當包括傳統文化,尤其是民間文化。民間舞蹈是寶貴的文化資源,如海南、云南、貴州、等省份,每年前往觀光旅游的人絡繹不絕,游客在欣賞美麗的大自然風光,同時感受著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民間舞蹈文化在其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保護各民族傳統文化,不能只以展示和宣傳的手段去保護民族傳統文化,而是應當同時帶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真正地實現傳統文化的保護。古老的原生態民族民間舞蹈在這種方式下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和生機,并倡導愛民族、愛家鄉、愛文化的行動指南,推動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因此,可以將民間舞蹈引入各個鄉村,借助民間傳統文化的溝通與交流促進新農村和社會的聯系,不僅將民間舞蹈的各種傳統藝術形式融入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當中,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也增加了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的內容。

結語

民間舞蹈文化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蘊涵著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舞蹈發源于民間、發展于民間、傳承于民間,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歷史文化和審美情趣的體現,具有濃厚的鄉村氣息和民族特色。因此,民間舞蹈作為傳統文化在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間傳統文化歷經歷史的沉淀和積累,凝聚的文化和精神反映出當代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的重要內涵。因此,應當采取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在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過程中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民間舞蹈文化,充分體現民間舞蹈文化在新農村文化藝術建設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麗霞.舞蹈藝術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分析[J].音樂大觀,2013(10).

[2]李鑫.群眾舞蹈對新農村農民文化生活的影響[J].藝海,2008(6).

[3]胡獻錦.試論民間舞蹈“花鼓子”與土家人的現代生活[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4]劉偉.民間藝術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功能探析[J].宜春學院學報,2013(4).

[5]邢海玲.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民間藝術傳承路徑探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6]胡愛祥.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優秀民間文化建設現狀研究——以鎮江新農村文化建設為例[J].科技資訊,2011(36).

[7]李偉,張彥輝.生態式發展民間藝術構建新農村公共文化發展體系[J].才智,2011(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县| 保康县| 武鸣县| 楚雄市| 常宁市| 汝南县| 湛江市| 清徐县| 云南省| 牟定县| 林口县| 喀什市| 东乡| 大同县| 乃东县| 巫山县| 庆城县| 札达县| 新营市| 迁安市| 土默特左旗| 宁城县| 依安县| 盐亭县| 黎平县| 柳林县| 西乌珠穆沁旗| 十堰市| 连江县| 深圳市| 深州市| 章丘市| 新巴尔虎左旗| 那坡县| 开原市| 五常市| 织金县| 龙岩市| 临沭县| 甘德县| 繁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