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藝作品的要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文藝概論 教學改革 理論 實踐
培養和提升人文素養,是高校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藝類的課程,是承擔素質教育任務的重要課程。但是當今中國很多大學都從原來的培養知識性人才轉向培養應用型人才,學生在選擇專業的時候也更注重專業的實用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所謂的素質教育很容易被認為是空中樓閣,看著好看,實際上落不到實處。文藝概論這樣的基礎課程,尤其是對于非中文專業的同學來說,更是易于淪為學生混學分的工具,真正對文藝學感興趣的,寥寥無幾。但是,文藝概論課程不可能取締,素質教育需要落到實處。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我們應該怎么樣去改革文藝概論課程的教學?怎樣使其應時勢要求而變通,但又不失其根本?筆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在觀念上加強從道到術的轉變
在這個概念里,道應該理解為理論和思想,術是方法和途徑。文藝概論是一門理論課程,從課程目標來說,要求學生學習文學藝術的一般規律和基本理論,但是,對于非中文專業的文科學生來說,以學習理論為目的,顯然對他們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和吸引力。那么,如何將無用之用轉為有用實用,筆者認為,首先要進行觀念上的轉變,即從道到術的轉變,把學習文藝概論的道改為以其道為術,使其成為學生理解文藝作品、增強人文修養的工具和途徑。
在以往的授課過程中,教師以文藝概論中的理論為中心,所舉的例子是為了說明這個理論,那么在以后的課堂上,教師可以用理論作為工具,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例如在講到文學作品中情感與理智的關系時,文藝概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在文藝作品中,情感與思想密切相連,情感應該受到理智的控制。魯迅先生說,“我以為情感正烈的時候,不宜作詩。否則鋒芒太露,能將詩美殺掉。”魯迅:“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黑格爾:“啼哭在理想的藝術里也不應是毫無節制的哀號……把痛苦和歡樂滿肚子叫喊出來也并不是音樂。”黑格爾:“藝術要馴服并且涵養沖動。”這些理論都是比較簡單容易理解的,把這些理論理解了記下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目標,我們能運用這些理論去理解文藝作品。教師要求學生運用文藝作品中情感和理智的關系來鑒賞郭沫若的作品《天狗》和艾青的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地光,我是X光線底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能量底總量!我飛奔,我狂叫,我燃燒。我如烈火一樣地燃燒!我如大海一樣地狂叫!我飛跑,我飛跑,我飛跑。我剝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嚙我的肝,我在我神經上飛跑,我在我脊髓上飛跑,我在我腦筋上飛跑。我便是我呀!我便是我呀!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郭沫若的這首《天狗》一向被譽為五四精神的代表,其中狂飆激揚的感情,通過熱烈奔放的詞句表達出來。抒發了詩人否定舊的社會現實、擺脫舊的思想束縛、張揚個性、追求解放的強烈愿望,集中體現出五四時期提倡科學、民主和自由的時代精神。在我們學習了文藝概論之后,我要求學生按照文藝作品中情感與理智的關系和詩歌的美學特征,重新感受一下郭沫若的這首《天狗》。學生們感覺到這首詩歌缺乏詩歌的審美特征,情感太過奔放,缺少理智的束縛,所以情感就像洪水一樣泛濫,失去了美感。那是不是白話詩就容易顯得簡單直接,缺乏含蓄蘊積之美呢?接下來,我們舉了艾青的一首白話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讓學生體會,在理智束縛之下的情感表達,是怎么樣體現出含蓄而深沉的美感的。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莊的名字,她是童養媳。……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圍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嘗到飯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烏黑的醬碗放到烏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補好了兒子們的為山腰的荊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兒被柴刀砍傷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兒們的襯衣上的虱子一顆顆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顆雞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大堰河,為了生活,在她流盡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開始用抱過我的兩臂勞動了;她含著笑,洗著我們的衣服,她含著笑,提著菜籃到村邊的結冰的池塘去,她含著笑,切著冰屑悉索的蘿卜,她含著笑,用手掏著豬吃的麥糟,她含著笑,扇著燉肉的爐子的火,她含著笑,背了團箕到廣場上去,……”
從這首詩歌里面,我們可以在這些平白如話的詩句里,感受到詩人對他的保姆,和他的保姆對詩人所具有的深厚的感情。而這種感情的表達沒有用號哭或者吶喊的方式來表達,而是用細節的描繪和平實的語言,潤物細無聲地把感情的流露潛入讀者的心中,讓我們感動。
在運用理論來學習和分析作品的過程中,相信能一箭雙雕,既能讓學生對理論的認知更加深刻,又能加強他們對作品的深入理解。
在縣文化局黨組的直接領導下,在市文化局領導和專家們的關懷指導下,在縣劇團演職人員的大力支持下,上蔡縣藝術創作隊伍不負眾望,辛勤耕耘,在藝術創作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現就我縣的藝術創作現狀、存在問題與思考淺析如下。
一、上蔡縣戲劇藝術創作的現狀
近幾年來,藝術創作室全體創作人員與我縣廣大業余戲劇藝術創作者結合新時期、新形勢下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致力于文學藝術創作,著力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立足本職,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文藝創作取得一定成績。2006年,根據本縣縣志人物傳記和民間傳說,以中國歷史名人杜詩在上蔡任上蔡令的為民事跡,創作了七場大型歷史劇《上蔡令》,九易其稿,該劇榮獲河南省新劇本評選入選獎,駐馬店市第四屆文學藝術成果二等獎;2007年,由陳劍峰、陳玉德創作的大型現代戲劇《好哥張大憨》,獲市年度新創藝術作品獎;2007年駐馬店《戲曲園地》(上蔡專號)出版,共刊登劇本、小品、曲藝、歌曲15個(首)。2006年趙天順創作的小戲《陽光女孩》獲省級文藝作品一等獎;相聲《生財有道》獲三等獎;2007年創作的小品《法官的愛》獲市級三等獎;取材于上蔡縣生活原型人物的小品《路之緣》、《大愛情緣》、《城管情》、《奉獻》分別在2007年慶元旦市交通文藝系統聯歡晚會、縣春節文藝聯歡晚會、2007年5月中旬上蔡縣“十大巾幗女杰”頒獎文藝晚會上及天中文化展演活動中演出,《路之緣》《大愛情緣》并分別獲市級小品創作二等獎、三等獎;報告文學《古蔡國走出個“袁隆平”》、《一個孝子與他的滿院爹娘》發表于《天中報告》和河南日報,《五保老人逛京城》獲市級三等獎;論文《試論重陽文化的源淵、背景與發展》《淺談循吏張沐的從政與治學之道》發表于《厚重天中》;專題片《天下重陽源上蔡》獲駐馬店市“五個一”工程獎;調研課題《上蔡縣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調查與思考》《科學開發歷史文化資源,著力實施文化強縣戰略》《上蔡縣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建設情況調研報告》《淺論農村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上蔡縣文物資源保護與開發之淺見》獲市社科重點優秀調研成果一等獎3個、二等獎2個。
二、戲劇藝術創作方面存在的問題
許多描寫真人真事的作品,除少數比較成功外,大部分就事演事,只能說是宣傳戲,沒有成為真正的藝術品。文藝作品與宣傳品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前者是以揭示人的心靈實踐過程來幫助人們提升精神境界,而后者則以現象所表現的時代意義進行張揚。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中的英模人物,只是為藝術家提供了一個進行藝術形象塑造的基礎,提供了一個深入具有精神范導作用的人物靈魂世界的線索。我們應該順著這個線索,來到他的心靈深處,描寫他的精神提升過程,這樣,作品便可能塑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舞臺藝術形象。新編歷史劇創作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其中最致命的問題是過分追求作品的文化思考,而忽視其審美本質,把許多所謂思想性、哲理性的東西大量填充在作品之中,從而與觀眾之間形成隔膜。那么,面對一個歷史題材,怎樣才能為觀眾提供一種審美視覺和欣賞趣味呢?作為舞臺藝術作品,就在于它通過濃縮了時空自由,大而化之的舞臺表現,大眾話語的形態詮釋,高度表現的心理直白,深入人心的情感互動,好聽的音樂旋律,好看的人物造型,揭示人物具有現代意義的心靈實踐流程。新編歷史劇,還應該張揚憂患意識和平民文化品格,應該體現仁人志士的民本情懷和大眾價值取向,應該具有大眾精神需求的人文視角。
三、幾點建議與對策
1.面對新任務,適應新環境
根據省委、省政府實現經濟大省、文化強省兩大跨越的興省戰略,為繁榮上蔡縣文化藝術事業,推動藝術創作的開展,在縣委、縣政府和上級文化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上蔡縣藝術創作室面對從事藝術創作這一新的工作任務,為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創作室人員刻苦學習專業知識,深入農村基層體驗生活,努力把執著愛好與專業文化相結合,并在創作實踐中努力探索新時期藝術創作的新途徑,取得了點微的收獲,卻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使我們深切感悟到“有為才有位”。
2.辛勤苦耕耘,有為才有位
(1)有為才有位。做為一個指導、協調全縣藝術創作、開展藝術創作的單位,藝術創作室每一位創作人員都清醒地認識到“為”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為不辜負上級領導的關愛和全縣人民的厚望,藝術創作室時時牢記職責,緊抓人員的整體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每一年都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文藝創作工作目標。有針對性的在“位”上著眼,從“為”上突破,組織人員深入基層、體驗生活,長時期堅持走訪和采寫,不斷加強和開拓每個人對創作領域的新體驗和新感受。力爭收集、整理、創作出具有深度、力度和能夠鼓舞人、教育人,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優秀文藝作品。
(2)社會效益就是最大的收獲。通過不斷的藝術創作和探索實踐,藝術創作室全體工作人員都有一種較深的感悟:每一件文藝作品的好與壞、成與敗、都不是某個人說了算。它的價值與意義、收獲與回報,最終取決于廣大的群眾和觀眾,觀眾的掌聲和呼聲就是對舞臺藝術作品的品評和鑒定。
[關鍵詞]教化;審美;社會功用
在古代文藝觀中,一直存在著對“文”的追求和對“質”的追求兩種理念。由此古代的文學作品上表現形式也體現出了不同理念下各自的特點和形態。這就要求我們必需對古代“文”與“質”的文學觀進行一下探索分析,從而更好的把握這兩種形式對今天文學作品現實意義所產生的影響。
“文”在《說文》中解釋為,錯畫也,象交文。故以有紋理之意,《易·系辭》下中有其旨遠。其辭“文”之詞,便有華麗之意。《孟子·萬章》上也提及“文”這一說,這里除了指偏于形式方面的事物外,還含有美、譽、漂亮等意思。從《說文》中對“文”的解釋到作品中“文”的體現,我們可以知道在古代文學當中,“文”是表現文學作品的華麗秀美,詞藻豐富。
“質”,《說文》中解釋為以物相贅也。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提到“若仆大質已虧缺矣”的質,便是樸實,與文相反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文學當中,“質”趨向表現為作品語言的質樸,形式簡潔。在思想上,“質”更是體現載道與教化相結合的社會功用方面的意義。
同時,也正是在這兩種不同的創作觀念中產生了重文與重質這兩種文學傾向。
一、從“文質相合”到“質樸之詞”
早在春秋時代的孔子便在《論語·雍也》中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文質”說觀點,他認為“文章的內容勝于詞彩,則過于質樸。文章的詞彩勝于內容,則過于虛飾,浮夸,而不實在。只有外在與內在相伴,才稱的上合適。”這也就成為了早期“文質相合”的理論觀。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之下,魏時的曹丕也在《典論·論文》中提出了“文以載道”的觀點。因為在魏晉前期,普遍的士人還都用作品表現民生,諷喻社會,他們是借助文章的諷喻來達到對自己理想世界的追求。這也就為“重質輕文”的理論建立了文學基礎。
漢朝王充在《論衡·超奇》中就體現出了“質”勝“文”的觀點,“有根株于樹下,有榮葉于上,有實核于內,有皮殼于外,文墨辭說,士之菜葉皮殼也。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在表里,自相副稱”。雖然他也把“文”與“質”看成是相互依賴的,但在這段話中,王充認為起著主導和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質”——內容。其載道的政治教化意義。若不顧及文章的內容而一味追求形式,文藝作品無論其辭藻多么華美都是“有皮殼于外”。所以注意內容的同時也不應忽略文章的詞彩。
從孔子“文質”,曹丕的“載道”,再到王充《論衡》中所提出的理論觀點,可以看出他們在重視文學的教化功能的同時,并沒有忽略文的存在,他們把文學的政治功效與文學的審美功效結合在一起,使得文章在外在形式。語言華麗的基礎上更好的表現文章的本質內容。
而墨子的文章則是脫離了文的華茂。體現出一種質樸與實際效用的文學觀念。正如墨子在《非樂上》中所說的,“華文章之色,以為不美也”。這里的意思說出了墨子對言辭富麗的文章,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美。而他則認為這并不是屬于真正的美的文章。
重質輕文除了受到文學自身的影響之外,也受到政治基礎對其的影響。從孔子時期,到魏晉前期,再到漢朝的前期,以曹丕,王充為代表“重質”的這些人。可以看出,他們并不是把文學單一的看成一種具備審美功效的東西,實際上他們是把文學作品看成是一種載體。因為在他們所生存的那個時代下,文學必有著它現實的政治意義,這使得它所承載的意義要遠遠高于文學作品本身的意義。這種高于文學本身的意義,便是作家對社會的關注,對政治的關注,對人自身的內在思想的關注。也正是在這種時代下使得文學作品的本身審美價值成為了第二位。而教化,關注實際和關注人自身就成為了其主要內容,這也就形成他們文學作品理論中的主要內容。
“文”以載道的觀念,便作為了文學作品的重要發展方向,逐漸忽視了文學作品審美功能,使得文藝觀從“文質相合”而走到了“質樸之詞”,“文”以載道的觀念更注意了文學作品內容的政治教化作用。
二、從“文辭秀麗”到“靡靡之音”
而與之相反,重文輕質的文學風格也作為一種理論觀,存在于古代文學觀中。他們以文學的審美功能,為其基點,減弱了文學的教化功能,他們更注意文學的語言特點,文學作品的形式特點,而其內容卻很空泛,對社會現實的諷喻意義也在減弱。
(一)“質”的教化功用的淡失
就如漢代的大賦,在形式上更加注重言語的華美,結構的宏大。一句“可其少進也,浩浩皚皚,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涌而云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也。”就是其漢大賦語言和結構的代表形式。劉勰評其為“腴辭云構,夸麗風駭”。班固《漢書藝文志》評其為:“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云,競為侈麗宏衍文詞,沒有諷喻之義。”其后文學作品的形式更是有騷體賦,“九體”“七體”賦都相繼的出現更增加了文學作品的文學藝術樣式,再語言上和文學作品的形式上更是把“文”的這種審美功能表現出來。
直到后來的梁陳為代表的宮廷詩,也更加注重文學的審美功效,而其對文學作品的教化功能則徹底的失去。在文學作品的內容上,他們更多是對女性和對宮室、器物以及服飾等方面的審美關照,通過艷麗的辭藻和聲色來推動形式。這時的文學作品更注重語言的形式美和音樂美,他們忽視了文藝作品的政治教化意義,而更加注意了文學的娛樂性,審美功能。
以謝眺,王融為永明體的代表人物,更是把文學作品的審美性與娛樂性放在了首位。其文章的風格也不再著眼于對人的教化作用而是更加追求文章的形式與語言的新奇,音韻的和諧。使文學作品真正成為了游戲性活動,加大了其審美的功用。“游人欲騁望,積步上高臺”。“潮落猶如蓋,云昏不作峰”。由此可以看出,其注意了音節的頓挫,但同時過分追求詞彩的華美,未免產生劉勰所說的“文貴形似”。直到蕭綱入住東宮時,這種宮體詩真正的發展到了極端,這種體式也是繼承了永明體的形式風格,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更注重辭藻,對偶與聲律,其內容上也是以女人,景物為其創作源泉,徹底的顛覆了文學的教化公用,其內容徹底的從反映現實關注社會,走向了單一追求審美性與音樂性的方向上。劉勰的《文心雕龍》中所說,“麗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以窮力而追新”。顏之推也說“去圣久遠,文體解散,辭人愛奇。”這就充分說明了,永明時期的官體詩人對文學作品娛樂性與審美功能的注重。
從這些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這種文學觀念下,已經完全把文學作品當成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其形式,語言,都給人呈現的是一種美感。它所注重的不再是對社會有多大的教化作用,而是注重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與娛樂價值,這就使文學從政治上剝離出來。展現出一種單純的藝術樣式。這種文學與政治相分離的現象,也許正是與當時社會,政治的松懈、糜爛的上層生活,對文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才會產生這種新的審美需求。但也正是這種對文學藝術美的追求,對審美價值的追求,才會對后來的文學觀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二)物的描寫細致及擴大文詞的豐富性
從后梁的宮廷詩到以后的謝眺,王融他們在內容上不再是對家國社稷的關心,而是轉移到了,或是宮廷、或是美女、或是山水園林上來,要不就是抒發自己個人的離情別意上來,這與重質輕文理念下的“家國”的內容為主要表現方式形成強烈的對比。由于他們在文學作品中“質”的內容上的局限,也必然促使著他們對所描寫事物更加細致入微,想出那些“重質輕文”下不可能出現對物的細致描寫的詞語,這使得詞語的豐富性得到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新鮮性。對那些曾不能用言詞形容的物品,出現了新的詞語對其形容,這樣描寫事物的復雜性也得到了解決。
而對這種山水或器物,宮廷美女的描寫,也促使他們對美進行了重新的價值評判,追求一種全新的審美方式,他們把這種美的景色與其音韻相結合,促進了四聲音律的出現,有助于語言的發展。對后代文學的言語美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但不管怎么說在“文”與“質”的關系上,它們還是相互依存的。梁朝的劉勰在其《文心雕龍》中提及道“文”與“質”: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虎豹無文,則同犬羊,犀有皮,而色資丹漆,質褥、文也。這些都是劉勰運用比喻,指出了文藝作品中的這種關系。同時中國古典文學也正是在“重質輕文”和“重文輕質”的影響下出現了不同時期下的不同文學樣式。
三、中古文學與西方古典時期文學中“文”與“質”比較
但從整個古代的中國文學來看,還是更強調“質”這種內容上的教化作用,這種對內容上的凸顯,使得形式上受到過一定的影響,即使在一些時期和流派,“文”的形式被加以重視,但“文”始終沒有占主體地位。而相對于古代的西方來說,在“文”與“質”,這種內容與形式來說,形式的重視更成為了一個主要方面,對在藝術方面的成為其主要特點,從《伊利亞特》和《奧德休斯》到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俄底浦斯王》和歐利比德斯的《特洛伊婦女》,都是運用著寫作的形式,藝術的方式,來取勝的。這些作品在人物的刻畫和語言的運用都體現著“人”的性格而不是“神”的性格,而對人的教化作用確是沒有顯現出來。正如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所寫的那樣,把一切詩人與藝術家趕出理想國,在他看來文藝作品褻瀆神靈,丑化英雄人物,并且使謊言夾雜其中,而這種對“人”的描寫,更會滋養人的,使人心靈中低劣的部分顯現出來。
為籌備這次調演活動,全省各地高度重視,廣泛發動,周密部署,從去年8月份召開全省創作會議以來,掀起了社會文藝作品創作的新。各級文化部門都成立了專門機構和人員,加強了對創作工作的領導;按照省里的目標,制定了本地社會文化創作的詳細規劃,層層分解落實責任;加大了投入,出臺了激勵措施,調動了社會文化創作者的積極性;加大了人才培養力度,通過培訓、研討和觀摩活動提高隊伍素質,省里舉辦的四期“群星講堂”活動培訓創作骨干600多人;強化了服務群眾的意識,各類作品創作完成后第一時間進基層、進農村演出,根據群眾的意見進行加工提高。這次集中調演活動,就是一年多來我省社會文藝作品創作和演出的大總結、大檢閱。
全省社會文化新創文藝作品調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規模宏大。這次調演活動在各級文化部門的深入組織發動下,共舉辦初賽120多場,全省新創作600多個節目,各地初賽報省337個優秀節目,省里選拔調演237個,共1800多名演職人員參加。這是我省近年來社會文化領域新創作作品數;量最多、演出規模最大的一次調演活動,在全國和全省引起了廣泛的影響。二是主題鮮明。此次人選省里調演的237件作品,內容不僅健康向上,立意鮮明,而且展現時代,銳意創新,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全面反映了全省各地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就,歌頌了齊魯兒女在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的嶄新風貌。三是藝術性強。調演作品的突出特點是既注重吸收優秀傳統文化,又與現代時尚文化相結合,體現地方特色、民間特色和時代特色。由于這些作品在創作后大部分聘請國家和省里的專家進行了修改加工,又在當地進行演出后根據群眾反映進行了提煉完善,與一般社會文化作品相比,不管是在舞蹈語言、唱腔技法還是地方劇種挖掘、作品矛盾沖突方面都精益求精,涌現出了一大批社會文化精品。四是演評結合。為提高本次調演活動的水平,打造社會文化創作精品,在文化部支持下,調演評委全部聘請文化部“群星獎”評委,這些全國社會文化專家在為節目評獎的同時,還要對每個節目做出點評,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提煉的意見,使演出與點評結合,邊演出邊提高,創新了社會文藝創作和演出的方式。五是服務群眾。此次調演活動的主旨是惠及群眾,各地初選的600多個節目已在基層演出2500多場,觀眾達120多萬人次,得到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調演中涌現出的優秀節目,還將進農村、進社區廣泛進行演出,服務群眾的同時,也進一步提高節目的質量。
此次調演是我省進一步加強社會文化創作的階段性工作。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繁榮群眾文化生活,參加十藝節期間第十六屆“群星獎”評選,全面展現山東社會文化的嶄新風采,展示東道主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雄厚的文化實力,省文化廳向全省下發了進一步加強社會文化創作工作的通知。根據通知要求,全省迎接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作品類節目評選工作,分為組織發動和創作征集、排練加工、作品上報、匯演選拔、提高沖刺、集中錄制階段和推廣巡演階段。
1、組織發動和創作征集階段(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
省直有關單位及各市大力抓好組織發動工作,認真部署,廣泛組織群眾文藝創作人員,深入基層開展采風活動,根據文化部要求和省里部署的任務,層層落實責任,集中進行作品創作活動。同時面向全社會,廣泛征集群眾文藝作品和創意設計。
2、排練加工階段(2011年6月至2011年11月)。
省、市、縣各級通過組織專家集中審看和巡回指導等方式,對各地創作的作品進行研討、論證和指導,在此基礎上對作品分析定位、制定加工提升方案。
3、作品初選階段(2011年11月)。
省里組織參加第十六屆“群星獎”節目初選活動,各市選拔本市優秀節目赴省進行統一比賽,省里從各地上報的各個門類和隊伍中,4個門類各擇優選出25件,加上合唱和廣場舞各5支隊伍,共110件作品(隊伍),作為第十六屆“群星獎”比賽的備選作品。
4、提高沖刺階段(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
初選優秀作品將邀請省內外高層次專家逐一審看指導,根據專家提出的修改意見,在表演、音樂、燈光、服裝、舞美等方面精益求精,改進創新,全面提高,打造成為精品力作。
5、匯演提煉階段(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
省里及各市組織初賽中初步確定的一些優秀作品進行全省性的匯演活動,進行廣泛的進廣場、進社區、進農村、進市場、進學校、進軍營、進企業演出活動,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不斷修改提高。在此基礎上,根據文化部的參賽時間,省文化廳從每個門類中選拔優秀節目上報文化部,參加全國“群星獎”評選。
6、集中錄制階段(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
全省上報文化部的優秀節目確定后,省里成立專門錄制工作班子,組織人選節目到省城進行集中錄制,統一制作成為制式規范、符合要求的光盤上報文化部。同時,作為群眾文藝優秀節目向全省發行。
當前,如何使自治區的文藝事業跨上一個新的臺階,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是自治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自治區文聯作為黨和政府聯系文藝界的橋梁和紐帶,作為全區文藝事業的重要參與者,責無旁貸地負有重要的使命。草原文化的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黨和政府也在不斷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我區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充分發揮草原文化的獨特優勢,組織優秀的文學家和藝術家深入挖掘草原文化的豐厚資源和豐富內涵,努力創作更多的具有草原特色、草原風格和草原氣派的優秀文學和藝術作品,必然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廣大作家、藝術家只有在思想上不斷提升、事業上不斷發展、藝術上不斷創新、創作水平上不斷提高,推出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才能無愧于時代和民族。為此,近年來,自治區文聯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的指導和支持下,制定實施了《草原文學重點作品扶持辦法》《優秀蒙古文文學作品翻譯出版工程實施辦法》和作家簽約制,積極參與自治區“五個一工程”、文化藝術長廊計劃、精品舞臺劇創作等重點項目和“放歌草原·書寫百姓”主題文化實踐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今后,自治區文聯要充分發揮“聯絡、協調、服務”的職能,組織作家和藝術家不斷地深入基層和群眾,鼓勵作家和藝術家創作“接地氣”的作品,為文學藝術家的創作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不斷推出以人民為中心、雅俗共賞、愉悅身心的優秀文藝精品。
提出要在宣傳思想工作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王君同志和烏蘭同志在講話中對于“管好陣地,管好導向,管好隊伍”也有著明確的指示和深刻的闡述,這些都是對自治區文藝工作的引導和督促。信息時代的一些消極現象造成了當前一些人的精神環境的異化,在中外文化快速交融、各種思潮激烈碰撞的時代,也產生了不同傾向的文藝價值觀。在這種形勢下,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觀和文藝評論觀,才能分清是非、澄清問題,真正地繁榮文藝事業。自治區文聯要在創作陣地上把握好“時、度、效”,嚴把審核關,任何時候都不能輕易放松要求,保證《草原》《花的原野》等刊物成為優秀作品的展示臺,使文藝作品真正做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文藝評論對文藝作品和文藝現象作出價值判斷、引領文藝創作、提高群眾審美欣賞水平、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是文藝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黨指導文藝工作的重要方式。文聯要進一步深化文藝評論工作,倡導和推出正確的文藝價值觀,有看點、有重點,有銳度、有深度,積極健康的文藝評論,有針對性地引導好文藝作品的創作和生產,做到“提倡積極健康的文藝評論,強化文藝思潮的分析研判,掌握文藝輿情和文化思潮,有針對性地引導好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