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化和藝術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和”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將之應用于設計藝術人才培養中可以提高設計藝術類大學生的歷史文化底蘊、現代設計能力和綜合素質。基于此,必須在設計藝術專業課程設置中適當增加中國傳統“和”文化的選修課,把“和諧化設計”新理念滲透于教學過程中,并采用“和而不同”的教學方法,為現代化建設輸送合格的設計藝術人才。
論文關鍵詞:“和”文化;設計藝術;人才培養;和諧化設計
“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塊魁寶,它是中華民族普遍具有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對中國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乃至藝術活動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研究中國傳統“和”文化在設計藝術人才培養中的應用對于增強當代中國設計藝術類大學生的歷史文化底蘊、培養他們的“和諧化設計”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合格的設計藝術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基本內涵
要自覺地把中國傳統“和”文化應用于設計藝術人才培養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首先必須了解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基本內涵,把握其精神實質。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構成一個民族自身特色的重要內容,是維系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李瑞環明確指出:“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中國傳統“和”文化源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金文中的“和”字。早在西周末期,史伯就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和”文化逐漸成了諸子百家的共識。漢代以后,“和”的思想已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可見,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是一個與時俱進、生生不息的文化理念。目前,“和”文化已經蘊藏著政通人和、內和外順、和以處事、和衷共濟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包含著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和合等多種涵義。概括起來,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基本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和為貴”的價值取向
“和為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極具影響力的文化特色。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在孔子看來,“和”不僅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價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審美價值。孟子進一步強調“人和”即社會和諧的重要性。他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除了儒家十分重視“和”的價值之外,佛道墨是諸家都極力推崇“和”的思想。佛家反對殺生,主張與世無爭,強調生態和諧、社會和諧、人自身和諧。道家特別強調“天和”即生態和諧的重要性。莊子說:“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天樂優于人樂,天和重于人和。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也十分重視“和”文化的價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不僅具有社會價值,而且具有審美價值。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為貴”的思想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認同。早在20世紀20年代,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明確指出:“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這些品質中,我認為和氣是第一位的。”
2.“和而不同”的價值標準
要把握中國傳統“和”文化精神必須認識“和而不同”的價值標準。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有所謂“和同之辯”。在古人看來,“和”不等于“同”。“同”即簡單的同一、類同;“和”即許多不同事物之間的和諧統一。《國語·鄭語》中記載:“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只有和諧才能產生新生物,而類同則不能繼續發展。世界的存在方式是“和而不同”的,世界發展的根源也在于“和而不同”。唯物辯證法認為,“和”與“同”相區別,而與“不同”緊密相聯。“不同”是“和諧”的前提,“和諧”是不同事物之間的協調統一。“和而不同”包括三層含義:一是主張多樣性;二是主張協調性;三是主張統一性。“和而不同”不僅是一種哲學價值觀,而且是一種倫理價值觀。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能否做到“和而不同”是區別君子與小人的道德價值標準。在為人處世方面,小人只知道盲目附和,投上所好,喪失原則性;而君子則不盲從,敢于堅持原則,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力求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不僅是一種道德價值標準,而且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審美價值標準。在中國傳統美學看來,正是復雜多樣、千變萬化的事物之間的和諧統一才構成了美好的世界;正是多種不同顏色的和諧統一才構成了美麗的圖畫;正是各種不同音調的和諧統一才構成了優美的音樂。“和而不同”是一切美,包括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審美價值標準。
3.“中和包容”的思維方式
中國傳統“和”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包括“中和”思維與“包容”思維。所謂“中和思維”是指人們在認識和解決問題時采取執中適度、不偏不倚的思維方式。“中和思維”最早可追溯到《周易》。《易傳》中關于“中和”的論述不下三十處。其中,“凡吉占都是因為能‘正中’、‘得中’、‘中正’、‘黃中通理’等。”[2]中和思維集中體現為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要求人們在為人處世方面采取“適度”的原則,反對“過”與“不及”。從倫理學的視角看,“中庸”是最高道德尺度。孔子明確提出了“中庸之德”的觀點。以美學的視角看,“中和”是最高的審美尺度。“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孔子主張執兩用中,強調對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國傳統“和”文化不僅推崇中和思維,而且推崇包容思維。所謂“包容思維”,是指在各種文化交流中采用兼收并蓄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學說為主體,同時吸收了道家、佛家、墨家等諸多學派的思想以及其他外來文化而形成的。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現時代,中國人民必須樹立“包容思維”,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才能發展和繁榮我國社會主義文化。 轉貼于 二、中國傳統“和”文化應用于設計藝術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
中國傳統“和”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代應用價值,把它應用于設計藝術人才培養過程中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如何把中國傳統“和”文化應用于設計藝術人才培養中呢·必須重點做到以下幾點:
1.要加強中國傳統“和”文化教育
現代設計藝術離不開傳統文化。沒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設計者必定不是優秀的設計者;沒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設計作品必定不是優秀的作品。因此,必須重視對當代中國設計藝術專業大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前面講過,“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塊魁寶,加強對設計藝術類大學生的傳統“和”文化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設計藝術類大學生普遍缺少傳統文化修養,嚴重制約了其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加強對他們的中國傳統“和”文化教育勢在必行。首先,要開設中國傳統文化選修課程。在設計藝術課程設置中,除了專業課之外,應當開設若干門傳統文化選修課,包括“中國傳統哲學”、“中國傳統美學”、“中國傳統倫理學”、“中國設計思想史”等。通過這些選修課,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傳統“和”文化教育,使他們對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基本內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自覺樹立“和為貴”的價值取向、“和而不同”的價值標準和“中和包容”的思維方式。
2.要加強“和諧化設計”新理念的培養
把中國傳統“和”文化與現代設計藝術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和諧化設計”新理念。必須加強對設計藝術類大學生的“和諧化設計”新理念的培育,才能促使他們自覺學習和運用中國傳統“和”文化,提高設計藝術水平。所謂“和諧化設計”,是指在現代設計過程中,堅持以“和”文化為指導,在處理人、作品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時調和其對立與矛盾,使之獲得動態平衡,建構一個有機協調的統一整體,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受眾的實用和審美的雙重需求。“和諧化設計”是中國傳統“和”文化與現代設計藝術的有機結合。“和”文化是“和諧化設計”的思想文化基礎,現代化科學技術是“和諧化設計”的科學技術基礎;和諧的設計關系是“和諧化設計”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廣大受眾”是“和諧化設計”的根本宗旨;“以人為本”是和諧化設計的核心理念。“和諧化設計”新理念是對傳統設計理念的超越,它具有民族性、現代性、整體性、人本性、科學性等基本特點。為了提高當代設計藝術類大學的綜合素質和設計創新能力,必須加強“和諧化設計”新理念的培育,使他們牢固掌握“和諧化設計”的基本內涵和特點,自覺地處理好幾種關系,實現設計和諧化。首先,要處理好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實現個性化與共性化的有機結合。“和而不同”是“和諧化設計”的精髓,這就要求在設計中做到多樣性與統一性相結合、本土化與全球化相結合。其次,要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實現設計內容與設計形式的有機結合。它要求在設計中,既要注重設計的道德內容,強化設計的教化功能,又要注重設計的藝術形式,強化設計的審美功能,把設計的教化功能與審美功能相結合。再次,要處理好實用性與審美性的關系,實現實用與審美的有機結合。現代設計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現代設計首先是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這就要求設計品具有實用性;同時,現代設計還要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特別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這就要求設計品具有審美功能。因此,必須注重現代設計的實用性與審美性的有機結合。
【摘要】 目的 觀察溫陽益心法對動脈粥樣硬化(AS)大鼠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探討其防治AS的機制。方法 將72只雄性Wistar大白鼠隨機分為6組:空白組、模型組、西藥組及溫陽益心復方低、中、高劑量組。采用高脂飼料喂飼及腹腔注射維生素D方法建立大鼠AS模型,制模成功后給予相應的藥物6周,分別測定各組C反應蛋白(CRP)和白細胞介素-6(IL-6)的濃度。結果 與空白組比較,模型組CRP和IL-6均明顯升高(P
【關鍵詞】 溫陽益心法;動脈粥樣硬化;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大鼠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recautionary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warming yang and supplementing heart qi on inflammaory factors levels in atherosclerosis rat serum. Method 72 rats were pided into 6 groups randomly:normal group, model group, simvastatin group and three groups with different dos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 animal model of AS was established by injecting vitamine E in high fat-fed rats. When the model was established successfully, corresponding medicine were supplied for 6 weeks and then the contents of CRP and IL-6 in rat serum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levels of CRP and IL-6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odel groups than the normal group (P
Key words:the treatment of warming yang and supplementing heart qi;atherosclerosis;CRP;IL-6;rat
動脈粥樣硬化(AS)的形成是由多種危險因素損傷內皮而發生的一系列炎性反應,內皮細胞(EC)損傷是最早的啟動環節。研究發現,EC通過分泌炎癥介質或調節白細胞在其表面的粘附而具備潛在的炎癥作用[1],并在引發和擴大動脈炎癥反應中起了關鍵的作用。C反應蛋白(CRP)和白細胞介素-6(IL-6)作為重要的炎癥免疫因子,參與了AS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既往研究表明,CRP和IL-6是AS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重要的預測因子,CRP和IL-6水平的高低與疾病的預后及心血管事件的再發生緊密相關[2]。課題組前期對溫陽益心法治療冠心病作用機理開展了大量科學研究,證實溫陽益心法具有降脂、保護內皮功能、改善微循環等作用[3]。本實驗旨在觀察溫陽益心法對AS大鼠血清CRP和IL-6的影響,探討本法抗AS的作用機制。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
雄性Wistar大白鼠72只,體重(200±20)g,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編號:黑動字第P00102004。參考文獻[4-5]方法,采用高脂飼料喂養和腹腔注射大劑量維生素D的復合方法,建立AS大鼠模型。
1.2 藥物
溫陽益心復方由人參、黃芪、桂枝、薤白、半夏、川芎等藥材組成。按處方比例稱取中藥材,浸泡2~3 h,共煎煮2遍,每遍煮30 min,分別過濾煎液,合并2次煎液備用(含原藥材3.51 g/mL)。高、低劑量組各在此濃度基礎上濃縮或稀釋1倍。辛伐他汀,5 mg/片,海南海靈制藥廠有限公司,批號040614,實驗前研磨,生理鹽水溶解后,制成濃度為1 mg/2 mL懸液備用。膽固醇,上海生物化學試劑公司,批號050312;丙基硫氧嘧啶,上海復星朝暉藥業有限公司,批號H31021082;膽酸鈉,上海久福藥業有限公司,批號040928;維生素D3 注射液,上海通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041107。
1.3 分組、給藥及取材
將72只大鼠隨機分為6組,每組12只,分別為空白組、模型組、西藥辛伐他汀對照組及溫陽益心復方低、中、高劑量組。空白組普通基礎飼料喂養,其余各組動物高脂飼料(2%膽固醇、10%豬油、0.2%丙基硫氧嘧啶、0.5%膽酸鈉、87.3%基礎飼料)喂養。4周后,禁食12 h大鼠內眥眶靜脈取血,抽查各組大鼠血清總膽固醇含量。高脂飼料喂養各組大鼠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均有明顯差異之后,各治療組分別開始灌胃用藥。空白組、模型組大鼠每日灌服生理鹽水10 mL/kg,西藥對照組灌服辛伐他汀懸液5 mg/kg,高、中、低劑量中藥治療組根據公式計算給藥量,dB=dA×RB/RA×(WA/WB)1/3。其中dB表示大鼠公斤體重劑量(mg/kg);dA表示人的公斤體重劑量(mg/kg),RA為人的體型系數0.1,RB為大鼠的體型系數0.09,WA表示人體重(kg),WB表示大鼠體重(kg)。根據每只大鼠的公斤體重計算其給藥量,并根據其體重變化調整用藥劑量,連續給藥6周。末次灌胃給藥前12 h,各組大鼠禁食。晨起空腹,3%戊巴比妥鈉40 mg/kg腹腔注射麻醉,眶靜脈取血測定血脂、CRP、IL-6,按測定指標分裝不同試管中。之后,剪開腹部正中皮膚及肌肉,分離并摘取胸主動脈組織。
1.4 組織形態學觀察
將摘取的胸主動脈置于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常規酒精脫水,石蠟包埋,切片厚度5 μm。進行HE染色。染色結果:細胞核呈紫藍色,細胞漿呈粉紅色,紅細胞呈桔紅色。光鏡顯微鏡下觀察病理變化。
1.5 血清CRP和IL-6的測定
采用ELISA法測定大鼠血清中CRP和IL-6含量。試劑盒IL-6,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CRP,美國B.D公司產品,進口分裝。BIORAD酶標儀450 nm處讀取各孔的OD值。最后根據標準品濃度和OD值繪制標準曲線,并計算樣品含量。
1.6 統計學方法
所有實驗數據應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2 結果
2.1 組織形態學改變
光鏡下可見空白組胸主動脈壁層次清晰,血管內膜光滑,中膜無增生,不伴有炎性浸潤。模型組血管壁內膜粗糙有纖維斑塊形成,可見大量泡沫細胞,伴見炎性細胞浸潤,有的粥樣斑塊突出管腔,中膜平滑肌增生。溫陽益心復方高劑量組血管內膜光滑,僅見局部內皮粗糙。
2.2 溫陽益心法對AS大鼠血清CRP和IL-6的影響
(見表1)表1 各組大鼠血清CRP、IL-6含量比較(略)注:與空白組比較,P
3 討論
溫陽益心復方針對冠心病心陽不足、血瘀痰阻病機而設。立法組方以補為通,補中寓通,通補兼施。方中藥物配伍重在溫補心陽治病之本,兼顧活血化痰祛病之標。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冠心病是AS導致器官病變的最常見類型。AS發展到一定程度,冠狀動脈狹窄逐漸加重,若病情持續發展,狹窄部分形成血凝塊、粥樣斑塊破裂或冠狀動脈完全阻塞。因此,防治和消退AS是治療冠心病的根本措施。本實驗觀察了溫陽益心法對AS炎性因子的干預作用,以期為其防治冠心病提供實驗依據。
IL-6、CRP作為重要的炎癥免疫因子,參與了AS的形成和發展過程。IL-6在急性反應期的主要功效是刺激肝細胞產生急性期反應蛋白,主要是CRP;CRP通過促進單核細胞向血管壁粘附,促進平滑肌細胞遷移和增生,激活內皮細胞NF-κB等機制,從而促進AS的形成與發展。既往的研究表明,IL-6和CRP水平的高低與疾病的預后及心血管事件的再發生緊密相關[2]。本實驗光鏡下顯示,空白組血管內膜光滑,中膜無增生,不伴有炎性浸潤。模型組血管壁內膜粗糙,有纖維斑塊形成;溫陽益心復方低劑量組血管內皮粗糙,管壁增厚;西藥對照組部分血管內皮粗糙,中膜平滑肌纖維輕度增生;溫陽益心復方高劑量組血管內膜僅見局部內皮粗糙。模型組及溫陽益心復方中藥組主動脈形態改變證實高脂、高膽固醇喂養大鼠,AS造模成功,溫陽益心法能有效防治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實驗結果還顯示,模型組以及用藥組的CRP、IL-6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模型組最為明顯,提示模型組炎癥反應程度最重。西藥對照組、溫陽益心復方高劑量組IL-6、CRP含量均明顯低于模型組,但兩者之間差異無顯著性,提示溫陽益心復方與辛伐他汀均能干預AS的炎癥反應。說明溫陽益心法通過顯著降低血清IL-6、CRP含量,抑制炎癥反應,保護血管內皮,起到抗AS的作用。溫陽益心復方低劑量組CRP上升較高,推測可能由于溫陽益心復方低劑量組對血脂的調節作用不理想,藥物作用濃度不夠,對AS無干預作用。另外,本實驗中CRP值未升到很高,可能原因是:CRP是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本實驗于第10周時檢測CRP的水平,它的高峰期已過;本實驗CRP的檢測靈敏度較高敏C反應蛋白(hsCRP)低,給實驗結果帶來一定影響。
【參考文獻】
[1] 徐也魯.動脈粥樣硬化——一種慢性炎癥過程[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1,9(2):93-95.
[2] Bermudez EA, Rifai A.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in circulating interleukin-6, C-reactive protein, and tradition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women[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2,22:1668-1673.
[3] 曹洪欣,殷惠軍,張 騰.溫心膠囊抗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態學研究[J]. 中國中醫藥科技,2001,8(1):39.
[4] 楊鵬遠,芮耀誠.動脈粥樣硬化大鼠實驗模型的建立[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3,24(7):802-804.
關鍵詞:嗩吶藝術 文化內涵 理論思考
中國嗩吶藝術在不同地域體現著各異的風土民情和文化風格,嗩吶作品的音樂情趣與情緒,隨著演繹的內容和場合的變更詮釋出不同的音樂情感,給聽眾以新異的音樂體驗。中國嗩吶藝術源自民間,隨著現代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嗩吶演奏也被以藝術演奏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各類藝術作品勢如破竹般涌現,為大眾帶來不同的藝術感受。
一、中國嗩吶藝術的文化內涵
(一)嗩吶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嗩吶作為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其發源地是在波斯、阿拉伯地區。嗩吶藝術的流傳范圍極為廣范,是一件世界性的樂器,其自產生至流傳的時間跨度較大,且中國嗩吶藝術在各個地區都有較為廣泛的流傳,但多活躍在民間,多以民俗活動的形式呈現。嗩吶在形態、藝術表現上都有較明顯的特征,由于其發聲響亮、攜帶方便、應用場合多以民眾日常的民俗、生活息息相關,因而被大眾熟知和喜愛,至今仍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在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中,發展環境錦繡勃勃。
(二)嗩吶藝術傳統文化的意識形態范疇
嗩吶藝術和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著明顯的關聯和具體體現:主要體現在節慶和民俗文化中,例如:農村的婚喪嫁娶、節慶祭典等內容。人們通過嗩吶演奏來表達不同的情思。從意識形態范疇來說,嗩吶藝術與中國倫理文化體現及文化情感確有關系。中國人尤其重視倫理道德的人際關系體現,嗩吶藝術在中國傳統的文化場合與民俗文化中都有直接的情感表達。嗩吶演奏的曲目內容也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如:樂曲《婚禮曲》《抬花轎》等,嗩吶藝術是最能表達華夏民眾文化情感的藝術形式之一。
(三)嗩吶藝術傳統文化的行為價值呈現
嗩吶藝術屬于中國傳統文化范疇,在行為價值的呈現上體現著較為深遠的社會影響力。嗩吶藝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行為價值也實現了從小眾到大眾的擴展。對比傳統的嗩吶藝術,現代嗩吶藝術在藝術表現力方面大大拓寬。作曲技法的創作延伸,演奏技法的創新應用,更有制作專家在嗩吶形態和制造工藝上所進行的大膽創造性的加工、改良(如加鍵嗩吶、活芯嗩吶),都力求在音色和音質上更能達到演奏“樂趣”,便于技藝精湛者在演奏形式和技術上有所突破,達到更高的藝術追求,豐富聽眾的視聽感受,既符合現代人的藝術和審美追求,也體現現代嗩吶藝術表演形式上的突破。
二、中國嗩吶藝術的時展的理論思考
(一)注重嗩吶藝術的技藝傳承
中國嗩吶藝術特有的技藝傳承特點,是傳統的口傳心授。在漫長的一段時間里,從事嗩吶工作或教育的民間藝人、演藝團體和專業音樂院校的工作者,逐漸拋棄傳統的“比葫蘆畫瓢”法,以規范嚴謹的教學體系取而代之。藝術家們對嗩吶藝術文化內涵的技藝傳承及在傳承中與時俱進,體現了人們對于民俗文化的情感及對藝術傳承的責任,這將是我國傳統文化研究更深層次的理論價值。通過文化情感研究傳統技藝,講述傳統技藝的發展歷程,以較為細致化深入化的理論成果推動嗩吶藝術的久遠發展。
(二)注重嗩吶藝術的藝術情感深化
嗩吶藝術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可見其藝術情感的體現并沒有被時間所沖淡,反而其文化情感正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深化,人們能夠從民俗文化、現代藝術審美的角度對嗩吶藝術進行深入探討。通過嗩吶藝術的表現,人們可感受其音樂情感以及對歷史文化內容的傳承,尤其在藝術作品的呈現中,人們透過或強勁激昂,或含蓄深沉、或悲愴傷感的情緒,捕捉藝術氣息,進入藝術情境。
(三)注重嗩吶藝術的藝術形式現代性演繹
中國嗩吶藝術的發展應當與時俱進,讓嗩吶藝術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在表演形式上,嗩吶藝術可以實現與其他樂器結合,重奏或合奏以使得音樂層次分明、音色多元化;嗩吶作品的伴奏音樂可突破以往的民族樂器或小樂隊的伴奏模式,采用鋼琴,以期達到音樂對比強烈突出主奏樂器情緒等等;舞臺藝術表現形式現代化與多樣化,能夠帶動大眾的藝術、文化情感,豐富藝術視野,并為藝術理論的研究、藝術融合和探索實踐等帶來更多的挖掘空間。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當下中國嗩吶藝術的發展,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深層次地挖掘其文化內涵性,用具有藝術表現力和文化感染力的藝術形式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嗩吶藝術,實現嗩吶藝術的現展和創新。
參考文獻:
[1]李大鵬.嗩吶藝術魅力淺談[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2,(11).
[2]孫榮偉.當代中國嗩吶藝術的發展現狀及理論思考[J].藝術探索,2013,(12).
關鍵詞 :公共藝術 環境空間 人文精神
公共藝術是城市環境中的一個特殊的景觀空間要素。它的體量、尺度、比例、空間、功能、造型、材料、色彩等對城市空間環境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公共藝術設計及其相關環境因素的形成,不僅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對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在城市環境設計領域中,公共藝術可以采用各種方式來實現,如建筑、城市雕塑、壁畫、園林景觀小品、公共設施、大地藝術、裝飾藝術、行為藝術、表演藝術等。由于歷史的發展與社會的需求,現代城市公共藝術正越來越成為一門新興而富于生命的學科。從世界范圍來看,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無不關注城市文化藝術與環境建設,它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形象。
一、公共藝術含義與環境空間的對應關系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必將對改善生活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共藝術作為城市中文化藝術的傳播媒體,它不僅是高度物質文明的體現,而且還是人們尋覓的一個未來精神生活的空間。一件好的公共藝術作品,不但要求藝術家在改造時空的活動中發現新的造型和空間元素,而且要求觀賞者所有的感官同時參與和感應。公共藝術又是一種純粹賦予物體以形式和結構的載體,或者說是形式的創造活動和美學活動。作為一種試圖賦予物質觀察和文化現實秩序的創新行為,它始終關聯著社會歷史進程中的意識形態因素。它給予社會的物質秩序和文化秩序創造富有美感的形式和結構,滿足人們的物質和文化以及審美的需求。公共藝術與空間環境的關系是第一性的。在強調公共藝術作品的空間感的同時,拓展其時間感和流動感。它是將生活世界的各種因素,反映在空間形態、界面、構件等感覺體上。人們在置身這個空間環境時,由于形式與內容的結構相似而使公共藝術形態具有一定的適應性,便產生方向感,由方向感產生了認同感,使得公共藝術確立了與環境的關系,體現了社會文化的關聯,從而產生歸屬感。
公共藝術為人們的精神文化活動提供了一種可視的形態,而人們的活動又遍布生存環境的每一個角落,因此,公共藝術隨著人的活動而擴展成互相滲透密不可分的環境形態。
公共藝術所置身的場所空間體現的是一種文化關系,是藝術家的創造與公眾互動構成對話的領域。置身于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藝術是最具有大眾性的藝術,因為它直接向公眾展示。與公眾構成一個共同的場所空間,因而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融于生活之中,顯示其社會化的本質傾向。所以,一方面公共藝術作為場所的存在,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影響,為人們審視生活的意義提供了一種角度,使觀賞者感悟到其中的文脈與美感。另一方面,公共藝術設計有賴于場所因素,是一種整合性的藝術創作。
二、公共藝術的百分比制度
現今世界上不少國家在發展公共藝術上采取了“百分比制度”的有效做法,它的基本含義是:用藝術來從事環境建設,使藝術與周圍環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種新型的公眾藝術。它的做法是從中央政府到各地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規定在公共工程總經費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為藝術基金,它僅限于公共藝術品建設與創作的開支。第一,確立公共藝術基本的審美標準以及在環境中的存在比例與投資比例。按照公共藝術城市化的審美標準實施規范,現代化比較發達的國家公共藝術在城市環境中的比例為60%或70%以上,而發展中國家的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藝術上都采用“百分比藝術建設”的措施,即政府根據地方經濟實力制定出公共工程建設基金,用于環境藝術的建設。因此,公共藝術作為城市環境的美化載體,所形成的形態必然有著城市化的審美烙印。第二,組合與引導包括公共藝術社會化的運作機制,公共藝術是整體社會完整系統的一部分,在社會系統規劃中擔當著重要角色,擔負著具體的社會實用功能,公共藝術活動也是一種社會活動。因此,公共藝術的運作機制必須服從經濟規律,市場規律。這樣就需要加強公共藝術與歷史的關聯性研究,通過對歷史與藝術的探討,了解社會發展的各種因素對公共藝術的影響。 三、公共藝術與人文精神價值
公共藝術多元化的形式形成與環境的有效聯系,體現了公共藝術的文化哲學態度與精神。公共藝術是介于純藝術與設計之間的綜合性藝術。從公共藝術的本質屬性來看,體現出一種融合的趨勢。很多好的公共藝術作品能引起人們審美的想象;很多藝術家也越來越多地應用新的媒介、混合媒介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的情感意識。特別是公共藝術的目的性與功能性并存于設計,因而所產生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所以,公共藝術形式的表達實際上是對環境文化哲學態度與精神的綜合表達,是一種設計文化。
隨著現代公共藝術的發展,公共藝術已從純粹意識形態的紀念性、宣傳性而轉向對藝術形式語言的探索;開始關注到環境藝術與地域文化及其生態環境的關系;強調設計對現實文化整體的關注與對話,開始了對城市環境及公共設施形態的整體規劃與合理設計的參與。
結語
由于公共藝術不僅僅是把藝術設計展現于公共藝術空間,此外,它還要求藝術設計具有與社會大眾進行對話的可能。一方面,公共藝術要能夠產生與大眾溝通的藝術語言及展示形態。另一方面,公共藝術不一定都要求具有觀念上的前衛性,它同樣可以表達人類恒常的理性與普通情懷。在多層次與多元化的文化時代,公共藝術具有較為獨特和明顯的文化價值,恰恰是它與所在的文化背景一道,被社會公眾引申出更廣泛的話題,并載入公共文化生活的視覺記憶的核心中,體現出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及“公共參與性”,體現出公共藝術與社會所產生的雙向互動性。從另一角度來看,公共藝術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以藝術表達方式去傳達公共社會領域的各種意向、價值觀念及審美態度等。公共藝術所要強調的公共精神的基本態度,是力求在具有社會理性與道德理想的公眾之間,恪守必不可少的“大眾認同”。這種“大眾認同”是公共藝術精神的內涵所決定的,也是公共藝術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社會基礎條件。因此公共藝術必須體現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
[1]韓巍.形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2]鄒文.美術社會觀——當代美術與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關鍵詞】民間藝術 語境 新生 衍變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2年度陜西省教育廳項目“榆林民間藝術創作活動在榆林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和途徑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12JK0364)。
中國的民間藝術是十分珍貴和重要的,它是農民群眾歷經千百年創造的優良傳統文化,凝聚著各民族農民的精神養分,它也反映與表現著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影響著特定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它亦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是民族文化的根本“基因”,彰顯民族核心心理的部分。民間藝術一直承擔著民族認同的“物證”,一直充當著衍生文化藝術創作的靈感和情感源泉。民間藝術是根植于中國農耕文明社會并生存于廣大農村地區的,它的精神內涵密切關聯著廣大農民和農耕文明。從文化角度講,民間藝術包含有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但同時它也包含有極多封建性的、迷信的、落后的成分。而這些成分或許正是某種民間藝術具有存在價值和意義的原因。諸如民間剪紙、紙扎、面花等。 然而,時代轉換,當下社會經濟發生深刻變化,農耕文明沒落,封建觀念的解體以及現代文明興起,迫使民間藝術轉型。
民間藝術的生存危機
民間藝術現在遇到了生存危機,事實上,它的生存困境是由民間藝術的生存土壤——社會環境的變遷造成的。這一變遷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因此,我們要正視民間藝術的衰落,拋棄失落之情,樹立科學發展觀觀念,把握民間藝術的發展規律和特征,順應其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得以重構,生發新的功能,煥發新的時代魅力和精神內涵。中國當下正處于前所未有的時代變革之中,社會經濟、民眾生活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的生存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審美需求也都發生了變化。這種情況下,傳統民間藝術的價值和作用受到挑戰,面臨被遺棄的威脅。國家的文化多樣性和豐富性受到沖擊。因而,民間藝術迫切需要變革,在應對環境變化和順應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迎合時代的價值觀念,尋求變革,構筑新的符合當代民眾審美、價值需求的部分。這種時代式的變化對民間藝術自身來說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造成民間藝術主體重心的位移,“新興”類別的出現造成的付出喪失“傳統”的代價,民間藝術面臨自我消減的危機;另一方面,一些優良元素,在保持傳統范式的基礎上,順應發展潮流,擴展其所關注的視野,豐富內涵,注入新的活力,獲得新生。
民間藝術的新生及方式
民間藝術的變革是一個困難的過程。我們要尊重我們的文化遺產,盡量保存它們原有的物質性和積極價值,同時卻大力發展它們新的精神內涵,使得一些民間藝術的文化功能發生嬗變,產生一些具有新價值的文化功能,匹配于它的時代精神。諸如我們受現代社會強調多元、模糊、解構、個性等觀念的影響和啟示,對民間剪紙藝術進行積極探索。在秉承民間剪紙藝術基本“構筑”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解構,我們剝離掉傳統剪紙藝術,宣揚、肯定祛病魔、通鬼神、祈富貴等封建落后的巫術性表現主題,讓它回歸藝術表現本體,煥發它純粹的藝術表現魅力。這樣,剪紙失去了神性和靈氣,但它卻獲得了現世普通人的平凡性和現實性,一下子有了更強的生命力。放棄保守的傳統制約,剪紙人得以“解放”,他們僅以個人、隨性、無意圖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而后作品卻呈現出了以往不曾有的面貌,異彩紛呈、個性張揚、藝術表現性極強。誠然,這應當是一種有價值的探索,欲得先舍。這是一種泯滅傳統原則和范式后的無方向,一種離開制約的徹底的“自由”,通過這種自由,每個人展示著他自己的處境和個體的生命意義,將其賦予在創作之中,使作品獲得現代式的“藝術價值”。個體總是具有不確定性的,擺脫運動式的“統領”中心,從而民間藝人可以通過一種自己的語言來創作自己及自己的世界,而他的作品也不再具有永恒性,作品的意義存在于不斷解釋和再解釋之中,構筑著藝術的豐富性和多義性。
同樣,民間藝術價值的再創造還依附于我們對它的重新闡述。自誕生以來,民間藝術并不僅僅以“最為古老”的面貌出現,而是處于歷史維度之中,在遵循“血脈”系統的基礎下,以動態的物質方式顯現,因而它的意義總是變化的。這個變化所依托的基礎是當事人底實生活的變化。一個人無可選擇地降生在某時某地,這一點是被動的、不自覺的,一旦他通過教育成為某一文化的一分子時,他就發生了與文化的聯系,而后他能夠成為一個具有雙重價值的人:一方面,他必須接受一定的文化傳統和規范,有意無意地成為這種文化的遺產載體;另一方面,他又總是依照當下的現實目標去自覺地、主動地干預傳統、闡述傳統、調整傳統、豐富或破壞傳統。這就是對傳統價值的延伸或者再創造。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動物,人在活動中總是對已經存在的事象作隨時的調整,以便符合他的利益或是影響、修正或改變處境,實現自己的目標。實際上,這種情況不僅僅發生在個體中,還發生在一個集團、一個階層乃至整個社會中。在民間藝術的再創造中,我們要有意識地行動,以便使得這種創造更加明顯、劇烈一點,匹配于當下社會變革的速度。
在民間藝術的方式上則是復雜和多樣的,一方面依然保證經典的呈現,避免文化言路的斷裂而導致的藝術的衰敗;另一方面,我們改變它們的存在方式,以便引起和恢復民眾對它們的關注以及由此而發的感受。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我們通常稱這種方式就是使傳統藝術對象陌生化,讓人們產生興趣、引起注意,再而給予關注,引起思考。例如有人將科技作為創作靈感的激發物,這種“新靈知主義”在當代藝術中相當普遍。科學與藝術、社會關系與高科技日益緊密結合,人們崇尚科技,運用科技的一切成果為自己提供新的藝術創作素材,努力應用現代科技成果制成作品,或利用電腦進行制作,如剪紙動畫的產生,樹立在廣場中的金屬傳統吉祥圖案以及原生歌曲的聲樂化藝術包裝等等。陌生化方式是對傳統民俗的大眾化審美的重構性實踐(生產),并把這種“審美重構”界定為民俗——從“祛魅”到“還魅”的活動。藝術是體驗對象的藝術構成的一種方式,藝術的精神性意義總是在具體的文化情境中發生的。只有在變革中,民間藝術才能在現代社會中產生“亮點”,獲得大眾情感的回歸,與大眾的生活再度發生聯系,衍生出更多的價值和意義,從而獲得新生。
民間藝術在新時代中的精神衍變
民間藝術自有一套特殊的生態系統,它能完成自我解構和重新鏈接。民間藝術能否在社會中得以生存和發展,主要是看其自生態系統能否有序、健康運轉,并且能與社會大系統協調發展,看它能否滿足人們的需求,包括觀念、審美、價值認同,也就是民間藝術精神。如若不能,生態系統則自行消解問題部分,并生發符合新需求的部分。與傳統社會相比,在現代民間藝術精神的引領驅動下,新生的民間藝術可能在類型上、造型上、材質上、工藝上都發生變化,然而這種變化是自然的、符合規律的,新生物亦是符合當代人們需求的、具有時代精神內涵的。歸根結底,民間藝術的物質形態是由精神內涵所統領的,社會語境的嬗變生發出新的精神指向,民間藝術的生存價值正是不斷向此靠攏的。依附于其上的精神內涵發生衍變,以一種特殊方形進行并驅動民間藝術自我更新。
民間藝術總是與它所處的時生聯系的。藝術是從頭至尾徹底都是表現人類底實生活的,因為藝術是和人類底實生活結合的一種文化形態。環境心理學認為,人與環境之間存在一種關系。人們居住在一個地方,就會在這個地方貯存下情感和關系,便會賦予這個地方某種意義。在人地關系中,“地方”不僅具有地理上的含義,還有人文、社會心理的內涵,包括民眾審美。因而,民藝產生于民眾生活,并與民眾發生感情。民眾和民間藝術成為互生的共同體。誠然,社會是發展變化的, 底實生活的變化產生各種社會需要,促使傳統的藝術文化功能發生了退化和消亡、衍變、拓展,也促使新文化事象生發、轉演。實際上,今天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藝術文化事象,也正是因為它們在今天能滿足現代人需求的社會生活功能。這種變化正是民間藝術體現時代精神而自我更新的結果,它們就是這個時代精神的代表。魯迅說:“凡有美術,皆足以徵表一時及一族之思惟,故亦即國魂之現象;若精神遞變,美術輒從之以轉移。”就是此意。當下的民間藝術精神在改變了的時代價值的指領下回歸本體,審視舊的價值尺度,并對在現代社會語境中各種關系重新加以判斷,如對民間藝術與生活、民間藝術與非藝術、民間藝術的傳達過程與作品門類的關系等,從而歸根結底對“民間藝術是民眾生活的體現”這個本體論問題進行回答,在新時代社會語境中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