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統疾病預防及治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遼寧省阜新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 阜新123000)
[摘要]目的了解阜新市城區居民疾病譜和死亡譜的特點及威脅該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為制定疾病預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學依據。方法利用阜新市2000年全死因登記報告資料和公安部門提供的人口數據,對阜新市城區居民死因進行分析。結果2010年阜新市城區居民總死亡率為668.98/10萬,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前五位死因分別是循環系統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損傷和中毒。循環系統疾病的減壽年數為8792.50人年,減壽率為14.95‰,在全死因減壽順位中居第一位。結論影響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一段時間內仍然是疾病防治工作的重點。
關鍵詞:死亡率減壽率死因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know the level and distribution of injury deaths among urban residents of Fuxin City in 2010. Methods Date was derived from the Fuxin city death surveillance database in 2000 and population date was from public security. All data was been analysed. Results The death rate of Fuxin residents in 2010 was 668.98/100000. Male’s death rate was higher than females. Top 5 of death were circulatory systemdisease , tumor disease, respiratory disease, endocrine system,, injury and poisoning. The year of life lost of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 were 8792.50 person o year, the PYLL rate was 14.92‰. Conclusion The chronic non-contagion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death to residents of the Fuxin city. It’s the point of work for prevents and cure disease on a period of time.
Key words:Mortality ratePYLLAnalysis of death cause
中圖分類號:R1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11-0069-0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我國居民重要的死因【1】。為掌握阜新市城區居民疾病譜和死亡譜的特點及威脅該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為制定疾病預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學依據,對2010年阜新市城區居民死因狀況進行分析。
1材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死亡資料來源于2010年阜新市疾病監測系統城區居民病傷死亡原因報告,死因分類依據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進行,人口資料由市公安局提供;以2000年全國人口構成作為基準對死亡率進行標化【2】。
1.2方法
資料統計分析采用DeathReg2005死亡醫學登記系統進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用SPSS12.0進行X2檢驗。
2結果
2.1 總死亡情況
2010年阜新市城區總死亡人數3935人,總死亡率為668.98/10萬,標化死亡率為768.86/10萬;其中男性死亡2331人,死亡率為811.28/10萬,標化死亡率為850.60/10萬;女性死亡1604人,死亡率為533.09/10萬,標化死亡率為693.01/10萬。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女性比值為1.45:1。
2.2 死因構成及死亡率
2010年阜新市前5位死因分別是循環系統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損傷與中毒,前5位死因死亡人數占死亡總數的91.65%。在各主要死因死亡率的性別分布中,循環系統疾病、腫瘤、損傷和中毒的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阜新市城區居民前五位死因死亡率、構成比、標化死亡率
死因 男性 女性 合計
死亡率
(1/10萬) 構成比
(%) 死亡率
(1/10萬) 構成比
(%) 死亡率
(1/10萬) 構成比
(%)
循環系統疾病
腫瘤
呼吸系統疾病
內分泌系統疾病
損傷和中毒 415.56
216.48
40.02
29.58
40.02 51.22
26.68
4.93
3.65
4.93 282.82
124.63
36.56
33.57
12.63 53.05
23.38
6.86
6.30
2.37 347.66
169.50
38.25
44.19
26.01 51.97
25.34
5.72
4.73
3.89
2.3 年齡別死亡水平及主要死因
死亡人數年齡構成以老年人(60歲以上)所占比例最高占死亡總數的74%,死亡率為3810.77/10萬;兒童組(5~14歲)最低占死亡總數的0.13%,死亡率為6.86/10萬。0~14歲年齡段,第一位死因是圍生期疾病,其次是先天畸形;15~39歲年齡段第一位死因是損傷與中毒,其中以交通事故致死為多,第二位是惡性腫瘤;40~59歲年齡段第一位死因為循環系統,其次是惡性腫瘤死亡,其中以肺癌最多;60歲級以上年齡組的按系統分:第一位死因為循環系統疾病,第二位為惡性腫瘤,第三位是呼吸系統疾病,第四位是內分泌系統疾病;按疾病分前5位死因依次為:腦血管病、心梗、肺癌、冠心病和糖尿病。
2.4 主要死因的減壽年及順位
減壽率的順位以循環系統疾病居第一位,其次是腫瘤,損傷與中毒居第三位。見表2。
表2阜新市城區居民主要死因的減壽年及順位
死因 減壽年數
(人年) 減壽率(‰) 減壽順位
循環系統疾病
腫瘤
損傷與中毒
消化系統疾病
內分泌營養代謝疾病病
圍生期疾病
呼吸系統疾病
神經系統疾病
先天畸形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8792.50
7021.50
3257.50
1517.50
917.50
625.50
521.50
447.00
316.00
262.50 14.95
11.94
5.54
2.58
1.56
1.06
0.89
0.76
0.54
0.45 1
2
3
4
5
6
7
8
9
10
2.5 主要疾病的死因分析
2.5.1腦血管病、心臟病。腦血管病死亡1064人,占死亡總數的27.04%,死亡率為180.89/10萬;心臟病死亡968人,占死亡總數的24.60%,死亡率為164.57/10萬。
2.5.2 惡性腫瘤。惡性腫瘤死亡992人,占死亡總數的25.21%,死亡率為168.65/10萬。癌譜前5位依次是: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和結直腸癌,死亡率分別為53.72/10萬、18.02/10萬、17.00/10萬、14.11/10萬和10.54/10萬,其中男性癌譜前5位是: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和結直腸癌,女性癌譜前5位是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和結直腸癌。除乳腺癌和宮頸癌外,男性其他惡性腫瘤死亡率均明顯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年齡分布上,5歲以下主要因白血病死亡;10~39歲組惡性腫瘤死亡以肺癌和肝癌為主,分別占該年齡組惡性腫瘤死亡的21.74%和17.39%;從40歲開始,惡性腫瘤的死亡率快速上升,尤其是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的死亡率上升尤其明顯,分別死亡312人、102人、100人、81人。
2.5.3 損傷與中毒。損傷與中毒死亡率是26.01/10萬,其中以交通事故死亡最多,占損傷與中毒死亡總數的42.48%,其次為意外跌落致死和自殺致死。
3討論
分析結果表明,與死亡率死因順位相比,損傷和中毒的減壽順位提前了2個位次,表明意外傷害對居民健康的危害日益突出,由于其致死的多為25~45歲的青壯年,造成的壽命損失年數相對較多,其減壽率也較高,占總減壽年構成比的9.63%,遠高于其死亡率構成的3.89%。以循環系統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和內分泌系統疾病為主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居民的主要死因,占到居民死因構成的89.63%,提示當前影響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慢性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通過長期、廣泛、持久的健康宣傳和健康教育來達到改變和建立正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的目的;還可以利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通過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和慢病規范管理工作來達到對高危人群干預、對患病人群治療隨訪的目的,在醫生的積極、有效的治療外,取得病人的積極參與及自我保健能力的提高,來達到減少和控制慢性病發病、死亡的目的。
參考文獻
方法:按國際疾病分類(ICD-10)進行死因編碼,按照衛生部(CCD-87)17大類整理分析。
結果:2012年寶應縣報告死亡數6799人,粗死亡率7.43‰ 。其中男性3689例,粗死亡率8.03‰;女性3110例,粗死亡率6.82‰。2012年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為76.50歲,男性74.98歲,女性78.51歲。主要死因順位為惡性腫瘤、腦血管、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意外傷害。占總死亡數91.09% 。
結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傷害為寶應縣居民的主要死因,應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及行為干預,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增強安全意識,以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和傷害的發生率,以達到有效降低居民死亡率的目的。
關鍵詞:居民死因監測惡性腫瘤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513-02
死因監測是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監測項目,對轄區內的居民進行長期和連續的人口學監測及全死因監測,掌握本地區人群死因動態變化,發現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衛生問題,可以為更好的制定疾病防治對策提供依據。為了解寶應縣戶籍居民死因動態變化及構成,現對寶應縣2012年生命統計資料進行分析。
1材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死亡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記報告系統的人口死亡監測資料,所有死亡資料均經核實整理后統計。人口資料來源于寶應縣統計局,采用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進行標化。
1.2方法。采用國際疾病分類(ICD-10)進行死因編碼,按照衛生部(CCD-87)17大類進行死因歸類。
1.3統計分析。采用Excel、死因監測數據清洗等進行資料的整理和數據統計。
2結果
2.1死因概況。2012年寶應縣戶籍總人口數為91.5473萬人,其中男性45.9532萬人,女性45.5941萬人。全部死亡個案6799例,粗死亡率737.44/10萬 ,標化死亡率為538.85/10萬。其中男性3689例,粗死亡率802.77/10萬,標化死亡率為670.47/10萬;女性3110例,粗死亡率682.11/10萬,標化死亡率430.18/10萬。
2.2主要死因順位。前五位的是惡性腫瘤、腦血管、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傷害。五種疾病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91.09%。男性死因順位與全縣的死因順位一樣,女性稍有不同,見表1。
2.3各年齡組死亡情況: 5-14歲組死亡率最低,為1.42/10萬;大于等于65歲組死亡率最高,為 556.76/10萬,占總死亡人數的74.96% 。
各年齡段首位死亡不同,0―1歲組為先天畸形染色體異常,1―4歲組為傷害,5―14歲首位為惡性腫瘤,15―64歲首位為惡性腫瘤,大于等于65歲首位為心臟病,見表2。
2.4惡性腫瘤死亡情況:2012年寶應縣報告惡性腫瘤死亡2183例,死亡率為238.46/10萬其中:男性1383例,死亡率為300.96/10萬,女性800例,175.46/10萬,惡性腫瘤前五位是胃癌、食管癌、肺癌、肝癌、直腸癌;女性惡性腫瘤的順位和惡性腫瘤順位一致,男性稍有不同,見表3。
2.5期望壽命和主要疾病減壽情況:平均期望壽命為76.50歲,男性為74.98歲,女性為78.51歲。減壽順位前五位依次為惡性腫瘤、損傷和中毒、腦血管、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男性和總減壽順位相同,女性的減壽順位稍有不同,依次為惡性腫瘤、心臟病、腦血管、損傷和中毒、呼吸系統疾病,見表4。
3討論
本文結果顯示,寶應縣居民死亡率在65歲以后急劇上升,男性高于女性,可能與男性的社會壓力較大及特殊職業有關,還有不良的行為習慣如酗酒、吸煙有關。前五位死因順位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損傷和中毒。五種疾病死亡人數共占全死因人數的91.09%。潛在的壽命損失年數前五位分別為惡性腫瘤、損傷和中毒、腦血管、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其中惡性腫瘤損失壽命最為嚴重,尤其是男性居民。損傷和中毒所導致的早死是低年齡組死因的首位原因。心臟病和呼吸系統疾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寶應縣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惡性腫瘤是死因順位和減壽順位的首位。惡性腫瘤的順位是胃癌、食道癌、肺癌、肝癌、結腸癌,提示寶應縣居民消化道腫瘤的死亡率很高,可能與水系和居民喜歡吃腌制品有關;肺癌的發病率為48.53%。腦血管病在死因順位中排第二,提示我們加強健康宣教,使居民自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損傷和中毒在減壽順位中排第二,導致的早死是低年齡組死因的首位原因,一定要引起重視,應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減少傷害的發生。死因監測分析是評價一個地區公共衛生和人群健康狀況的主要手段,也是評價衛生保健工作成效的依據之一。針對慢性病的防治應采取各種預防途徑,如社會保障、環境治理、健康知識的宣教、居民自覺地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才能有效的降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使居民的生活質量提高和期望壽命的延長。
參考文獻
[1]周金意,向全永等2007年江蘇省居民死因監測分析 江蘇預防醫學2008,12,19(4)
[關鍵詞]死亡病例;疾病分類;死因順位
[中圖分類號]R19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04-68-04
死亡原因分析是對一定時期內特定地區人群健康狀況和公共衛生狀況進行評價的重要手段,也是評定社會衛生保健工作成果的主要依據之一。它可以幫助了解特定地區人群死亡水平、死因構成及其變化趨勢,在醫療、護理、預防和康復工作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死因順位是指按照死亡病例中各疾病構成比的大小進行高低排列,說明各死因的相對重要性,死因順位分析可以幫助了解醫院的主要衛生問題,明確主要威脅患者健康的疾病,從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目前國內對于醫院死因分析的研究多是針對三級甲等醫院,如何偉、蔣雯雯等的研究,但是對其他類型醫院的研究較少,不能全面反映不同經濟狀態下各地區的健康狀況。東莞市橋頭醫院是一所二級甲等醫院,所處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代表該地區縣級經濟發展水平,因此明確該醫院的疾病譜和死因順位對當地醫療政策的制定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研究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采集東莞市橋頭醫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709例死亡個案,包括住院死亡患者和非住院死亡患者(來醫院尋求治療,但是于就診途中、家中或其他場所死亡的患者)。該系統信息來自醫院醫生填寫的死亡證明書,信息準確可靠。
1.2納入標準
2014~2016年所有由東莞市橋頭醫院確定死亡并填寫死亡資料的患者。
1.3方法
病例死因采用醫生推斷的根本死因,根據《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進行分類。使用Excel軟件整理資料信息,應用SPSS 22.0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統計描述的構成比、均數±標準差等對死亡病例的不同性別、年齡與死亡順位進行比較,統計推斷用卡方檢驗進行各個年齡組不同性別死因構成的比較。以雙側檢驗P
2結果
2.1死亡病例基本特征
共有死亡病例709例,男性442例(62.3%),女性267例(37.7%)。平均年齡為(60.3±24.7)歲,在死亡病例年齡段構成中超過60歲者占據最大比例,1~17歲者最少。
2.2死亡病例不同年份性別構成情況
每年男性死亡病例數均大于女性死亡病例數。見表1。
2.3不同性別、年齡段死亡分布情況
在所有死亡病例中,年齡最大為108歲,最小是不足一天的新生兒。以0~17歲、18~39歲、40~59歲、≥60歲作為未成年組、青年組、中年組和老年組。老年組死亡人數最多,雖然該組男性人數大于女性,但差距較小,其他每個年齡段中,男性死亡病例數均大于女性死亡病例數,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52.378,P
2.4死因構成和順位
前五位死因是循環系統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共占85.7%,第一位循環系統疾病占31.6%,第二位是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占24.3%見表3。
2.5死亡構成的性別差異
前五位死亡順位中男性死亡人數均大于女性死亡人數,只有在腫瘤,血液病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機制的疾患,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中女性患者略大于男性。見圖1。
2.6 2014~2016年前五位死因死亡構成變化情況
2014和2015年循環系統疾病均在死因順位中占第一位,但2016年排第二位,疾病和死亡的外因成為2016年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與2014年相比,2015年和2016年因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病例占比降低約10%,消化系統疾病降低約5%,但因循環系統疾病死亡病例占比有較大升高。見表4。
3討論
3.1性別因素的影響
從年份(2014~2016年)、年齡段、不同疾病構成三個方面來看,男性死亡病例占比基本均大于女性,這可能與男性工作壓力大,對疾病重視度不足,吸煙、喝酒等不良生活飲食習慣,未及時就醫等因素有關。Galdas等對有關男性和尋求幫助的研究進行了綜述評價,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有持續地忽略健康狀況和避免就醫行為等問題。因此加強健康宣教、提高男性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促進就醫、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對降低男性病死率非常重要。
3.2年齡與死因構成的關系
各組死亡病例構成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未成年組死亡人數最少,在新生兒人群中,起源于圍產期的狀況(比如胎兒宮內窘迫等)是導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青年組和中年組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尤其是交通事故。60q以上老人死亡比例最高,這與老年人器官功能生性減退、免疫力降低、基礎疾病多有關,容易患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以及營養代謝相關疾病等。趙凱平等研究也得老年階段是死亡高發年齡段的結論,尤其是70歲以上。在老年人群中,心腦血管疾病、跌倒、呼吸系統疾病導致的死亡例數最多。有研究指出在每年的第1季度和第4季度高老年人呼吸系統疾病高發。因此,在季節交替和寒冷季節時醫務人員應該加強對老年人及其家屬的健康指導,幫助其健康度過疾病高發時期。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每年不斷增加,社區和醫院應該增加老年醫療和護理的人員配置。
3.3死因順位分析
前五位的死因是循環系統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其中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疾病位于前五位的結果與許多研究結果相同。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增加,生活節奏不規律,使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1980年以后,心腦血管疾病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的主要致死疾病,占總死因的40%以上,心腦血管疾病的死因構成比和發病年齡有增高和提前的趨勢。而且心腦血管疾病多為慢性病,起病隱匿,早期沒有癥狀表現,因此,應倡導人們合理膳食、增加運動、規律作息,減少誘發循環系統疾病的危險因素,宣傳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和急救知識。做好醫院和社區的轉診工作,定期隨訪,以社區為單位建立疾病檔案,定期檢查血壓、血脂、血糖等,及時發現高危患者,盡早處理。
與其他大部分研究結果不同的是本研究死亡病例中腫瘤僅占比2.4%,排位在第十位以后,而其他研究中惡性腫瘤基本排在死因順位的前三位。此差異的原因可能是惡性腫瘤患者一般會選擇綜合性的三級甲等醫院或者腫瘤專科醫院進行治療,而東莞市橋頭醫院是一所二級甲等醫院,對于惡性腫瘤的治療能力有限,醫生一般也會建議患者轉到上級醫院進行治療。所以該醫院腫瘤致死比例較低并不意味著該地區腫瘤的發病率低,在世界范圍內每年約有1000萬人診斷為癌癥,其中700萬人死于癌癥,惡性腫瘤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因此防治腫瘤,提高醫療質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3.4主要死亡原因隨時間變化趨勢
為進一步加強我區今冬明春流感預防控制工作,認真落實好監測、疫苗接種、疫情處置、宣傳和培訓等各項措施,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進一步加強流感監測工作
*醫院、疾控中心要按照《*市流行性感冒監測方案》的要求,進一步規范哨點醫院管理,增強專業人員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能力,提升我區流感監測工作整體水平。
二、及時有效處置暴發疫情
各單位要制定本單位的相關應急預案,疾控中心要加強應急處置工作,做好物資儲備、清晰工作流程,做好人員按排。加強疫情監測,重點關注托幼機構、學校、敬老院等重點人群和場所,一旦發現發熱性呼吸道感染病人增多趨勢,要立即核實并組織現場調查,及時有效控制疫情傳播。
三、做好流感疫苗接種工作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可以顯著降低受種者罹患流感及流感相關并發癥的風險。各單位要進一步加強對轄區預防接種的管理,積極組織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和醫療衛生人員對流感危害及疫苗作用的認識,逐步提高高危人群的疫苗覆蓋率,并按照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求做好流感疫苗接種的登記、統計工作。各單位要結合實際情況,本著自愿、自費的原則,優先接種以下人群:
(一)患流感后發生并發癥風險較高的人群:
1、5歲及以下兒童,尤其是2歲及以下的嬰幼兒;
2、60歲及以上老年人;
3、心血管疾病(除高血壓)、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病、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肌肉功能障礙、代謝病(包括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
4、患有免疫抑制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和兒童(包括藥物或HIV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
5、18歲以下青少年中長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療者;
6、長期居住在養老院和其他慢性病康復機構的人員;
7、孕婦及準備在流感季節懷孕的婦女。
(二)有較大機會將流感病毒傳播給高危人群的人員。
1、養老院和其他慢性病康復機構的工作人員;
2、5歲及以下兒童、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上述流感高危人員的家庭成員及照看、護理他們的人員,以及照看6月齡以下嬰兒的人員;
3、醫療衛生保健人員。
各單位在接種流感疫苗的同時,要做好接種不良反應的監測工作。
家中上小學的孩子得了流感,發燒、咳嗽,不得不誤學在家。無奈之下,女主人把老母親請來照顧孩子,并叮囑她一天三次沖板藍根喝,經常開窗、開門通風,以避免染上流感。就這么層層設防,老母親還是受到了流感的襲擊,病倒了,住進了醫院。女主人去年曾在單位安排下,到防疫站打過流感疫苗,自認對流感有抵抗力,就擔起照顧這一老一小的任務。
未曾想,女主人竟也病倒了,發燒、全身乏力。問了醫生,她才知道去年打的預防針,已經沒有預防流感的作用了!經過一個多月,一家老小才安寧下來,從此對流感不敢輕視。
流感是導致急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不論年齡、性別、膚色、種族和居住地,在流感流行期間,幾乎都可能受傳染。我國每年秋冬季流感都會不同程度流行。得了流感再治療,勞命又傷財,更何況目前治療流感的手段還非常有限。因此,預防流感應受到足夠重視。例如,秋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增加自身抵抗力,流感爆發時,少去人群密集之處,在家、單位多開窗門通風,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多喝水或服用板藍根沖劑,等等,但靠這些方法防流感并不保險。目前公認的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流感疫苗。流感疫苗中含有與流行病毒株一致的毒株抗原,可以有效預防流感。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對接種疫苗后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未接種過流感疫苗人群的流感發病率為接種過疫苗人群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