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西方文化與禮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統計學處理
依據浙江省三級甲等中醫院評審標準,對實施精細化管理前(2009~2010年)、后(2011~2013年)按月抽查進入介入室前的行為(手消毒)依從性、按季(月)監測空氣合格率、按月檢測污染物處置合格率兩組數據進行比較。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介入室預防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質控指標:手術人員進入介入室前后的行為(手消毒)依從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空氣檢測合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污染物處置合格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Ⅰ類切口(椎體成形術、經皮血管內操作等)醫院感染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精細化管理提高了參與手術人員行為(手消毒)的依從性和污染物處理的合格率。
3討論
3.1精細化管理的核心要義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科學化管理理念。日本的精益生產理論基礎上產生了精益醫院思想[4],而精益醫院思想是精細化醫院管理的思想基礎。精細化管理的實質是將管理目標分解細化和落實的過程。科室在確立了“精細化管理”思想后,應結合科室現狀,分析存在問題、找出薄弱環節。精細化管理對管理者要求要盡職盡心,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每天都要對當天的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及時處理。我們以組織和流程作為精細化管理的抓手,是想盡量通過改變流程來改變人的習慣。一般認為直接改變人的認知(思維)難于改變人的行為。而改變人的行為是改變人的想法的最佳途徑[5]。根據這個指導原則,在設計精細化管理流程時要求把復雜的事件簡單化,把簡單的事件流程化,把管理要求制度化,把多個流程形成體系化,形成了一個讓人易于接受的操作方案。
3.2各項制度建設是實施精細化管理預防醫院感染的基礎
基層醫院介入室一般只配備1臺DSA設備,往往各科共用設備,如消化道的支架置入是污染手術,而經皮血管內操作與骨科椎體成形術等是無菌手術,各種手術之間存在交叉感染的隱患。另外介入手術參與學科、人員多也是其特點。參與各科醫生無菌觀念不同,發生醫院感染的潛在因素增多。因此做好制度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有關規章制度建設,主要有《介入工作室工作制度》、《介入手術室消毒隔離制度》、《介入手術室醫院感染管理制度》、《介入診療耗材管理制度》等。使人、物、潔、污物流符合功能流程和醫院感染管理要求。必須使用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介入診療器材,建立一次性耗材使用登記本。醫療廢棄物已成為影響公眾健康的世界性問題[6],使用后的一次性導管及椎體成形術用具等醫療廢物按醫療廢物管理制度要求進行處理,不得重復使用一次性介入診療器材。其他有關的消毒技術及醫院感染管理均按衛生部《醫院消毒技術規范》和《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執行。
3.3重點環節控制和持續質量改進是精細化管理中預防醫院感染的關鍵
本文簡要敘述了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系,同時分析了中西茶文化之間所存在的差異,同時從課堂導入、創建情景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將中西茶文化之間的差異滲透至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當中,以期提高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同時能夠更為熟練地運用英語知識。
關鍵詞:
大學英語;文化教育;茶文化;差異
大學英語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應只關注學生對英語理論知識的掌握,同時還應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以便學生對英語知識更為理解。中西文化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學生若不了解文化間的差異,便不能正確應用英語。茶文化是最能體現中西文化之間差異的文化之一。教師通過將中西茶文化之間的區別引入課堂,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令學生對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更為了解,英語知識的掌握也更為純熟。
1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系
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對文化起到重要的影響。大部分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最為重要的體現之一,如果沒有語言的存在,也就沒有文化的存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語言是對文化的反映,故而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文化的影響。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體現,其形成既包含了這一民族的歷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也包含了該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同時也反映了該民族的思維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綜上所述,文化與語言之間既互相影響,也相互作用,所以理解文化便需先對語言有一定了解,而要真正做到了解語言,還需學習其民族文化。故而教師在教授大學生英語的過程中,也必須將文化滲透其中。中西方文化的形成歷史不同,所用語言不同,所以要做到了解西方文化,學習英語,并不容易。文化背景存在差異的人在交流過程中,容易產生如下問題:即使兩者所用的語言均為英語,但也容易產生諸多誤會。如中國人喜歡關心別人,若客人來訪,會說:“您一定累了,好好休息一下。”轉換為英文便是“Youmustbetired?Haveagoodrest.”。但在西方,西方人更傾向于他人夸贊其年輕、強壯,中國人關心的言語往往會被其理解為質疑自身身體狀態,有可能產生不悅。由此可見,教師在向學生傳輸語言知識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對比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以避免在之后運用英語知識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引發誤會。
2中西茶文化之間的差異
茶在中國的地位舉足輕重,其不僅作為一種飲料存在,還衍生出茶道這一文化。中國人飲茶以熱茶為主,同時形成了一整套煮茶以及飲茶的流程,而整個過程也為人們營造了一種恬靜、淡雅以及閑適的氣氛,供人們在煮茶以及飲茶的過程中探討交流,顯得極為和諧。人們對茶的了解以及依賴也無分等級與層次。中國人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茶依然已然成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物質。事實上,中國人飲茶的目的在于茶道,將倫理、哲理、道德均融入飲茶的過程當中,從而形成了茶道,透過茶道,中國人可以修養心性、品味人生,從而形成精神與物質的雙重享受。茶道屬于中國文化。中國人與西方人有別,其更傾向于感性思維,所以茶道并沒有特殊的公式或是物質進行定義,往往憑借個人悟性無止境的貼近或是理解。對中國人來說,飲茶的最終目的并非是解渴,更多的是領悟其內在文化。中國文化深受儒、道、釋三家思想的影響,而茶文化也受到三者的影響,形成了獨有的茶道精神。中國古代人普遍認為茶可以助興以及清談,進而與天地溝通,故而,儒家通過飲茶以證廉潔,道家通過飲茶以求和靜,佛家則通過飲茶以悟佛理,中國的茶早已超出其物質本身價值。西方人在飲茶方面與中國人差別較多,以美國人為例,其大部分人更傾向于飲冰茶,而非熱茶。其在飲用之前,先將冰塊放在茶中,或是將茶放置在冰箱當中冰鎮,之后取出。這樣的茶聞起來更為清香,解暑效果良好,飲用更為爽口,一瞬間覺得身體清涼。然而,西方人飲茶,其目的是為了解渴,所用茶葉也以速溶茶葉為主,故而少了一種感情在其中,沒有中國茶道的高雅以及悠然,情調大大降低。西方國家也有將飲茶衍生為一種文化的國家,英國便是其中之一。飲茶是大部分英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其所表現的精神與中國文化有所不同,其飲茶強調的是紳士風度以及禮儀,而非悠閑以及隨意。最初,英國人只是皇族于家中使用高級的茶具飲茶,隨后逐漸發展為朋友之間聚會的平臺,即茶會。隨著這一活動的逐漸普遍,英國人設定了更多禮節性的規定,如對茶會中所使用的茶具、燭臺以及插花燈的要求。同時要求茶會需要伴有一定音樂以及悟道。通常情緒下,英國的下午茶會安排于下午4點至5點之間,要求配有一定的甜點。時至今日,英國人的下午茶更偏向于吃點心,而茶僅作為一種輔助飲料存在。由此可見,中西方茶文化之間存在本質區別,中國人追求的是飲茶過程中的精神內涵,而西方人更追求茶葉本身的價值,即使是英國茶文化,也只是將飲茶視為一種禮儀,之后逐漸轉化為餐飲,同中國的茶道文化完全相悖。
3中西方茶文化差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3.1作為課堂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學生對英語詞匯的掌握不牢固,運用不熟練,之后的學習也難以進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詞匯意義,還應教授學生如何在交流過程中加以運用,教授學生西方文化的交際模式,避免學生在使用外語進行交際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教師在教授大學英語課程時,便可將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差異引入教學當中,通過介紹中西方文化差異,引出學生需要學習的單詞。教師按照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使得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記憶詞匯,并對詞匯的使用有一定了解。如教師可在課堂當中詢問學生:中國較為常見的茶都有什么類型?學生會回答綠茶、紅茶等類型茶。之后教師提問學生,綠茶用英語怎么表示?部分學生回答:greentea。教師繼續提問:那么紅茶怎么用英語表示?部分學生便會按照綠茶的表達方式進行表達,即redtea。此時教師糾正學生錯誤,告知學生紅茶的英語表達為blacktea。同時向學生介紹,西方人更為注重茶葉本身的顏色,而中國人更為注重茶湯的顏色。紅茶茶葉顏色較深,逼近黑色,故而西方人稱其為blacktea,直接翻譯為“黑茶”。而紅茶茶湯顏色偏紅色,故而中國人稱其為“紅茶”。教師通過對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能夠使學生理解紅茶被西方人稱為“blacktea”的原因,明確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帶來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而教師通過該方式教學,也可令學生的記憶更為牢固。除此以外,教師還可利用中西茶文化引申新的單詞,如教師在教授中西茶文化過程中,便可問學生,茶屬于什么類型的飲料?對茶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便能回答:茶屬于軟飲料。此時,教師繼續提問,軟飲料用英語怎么表達?若學生不清楚如何表達,教師可引導學生:柔軟的英語表達方法為soft,而飲料的表達方式為drink,所以軟飲料的表達方式為softdrink。教師以中西方茶文化入手,較為容易達成教學目標,也為之后學生的聽力練習以及英語學習奠定了基礎。
3.2創建實際情境,鍛煉學生能力
就目前而言,我國大部分大學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現象,即英語成績頗為良好,但實際應用能力低下,具體表現為無法與西方人流暢地進行交流,聽力能力較低,難以即時理解對方意思。除此以外,部分學生還存在所用英語與實際情境不符,或是出現中文式的英語的現象。尤其以英國為例,英國將飲茶視為一種禮儀,與中國對茶文化的追求完全不同。所以學生如果對英國茶文化了解程度不夠,其英語用語便容易出現問題,缺乏得體性,無法在實際情況中使用。作為教師,應積極將西方飲茶文化介紹給學生,同時向學生介紹英國茶會使用較為頻繁的用語,以此提高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同時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以便于學生之后的學習以及相關研究。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一次模擬的茶會,令學生直接感受英國茶文化。首先,教師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搜集有關英國茶會的資料,并根據資料設計對話、服裝以及部分情境裝飾。其次要求學生上臺進行表演,還原英國茶會的狀態。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教師在總結過程中,應從以下方面入手:其一,確認對話的合理性,保證對話中英語語法等方面的正確性。比如,學生將黑茶同樣翻譯為blacktea,教師便需進行糾正。其二,文化方面,部分學生雖然對話方面沒有錯誤,但其部分流程或是文化方面存在問題。如西方人在吃下午茶時,服裝類型為smartcasual,雖然不用著正裝,但也不可以穿著牛仔褲或是套頭衫等過于休閑的服飾。而部分學生有可能穿運動鞋或是涼拖鞋進行表演,這顯然不符合西方文化,及時應當給予指正。除此以外,部分學生在攪拌茶葉時,會發出較大的聲響,這也不符合英國對禮儀的追求,教師應告知學生:勺子需放置于杯中6點鐘方向附近,之后手握茶托,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勺子,幾次過后,勺子依舊停留于6點鐘位置,將其拿出,放置于茶托之上。切記不要灑出茶湯,也不可在勺子還留在杯子當中時,飲用茶湯。其三,禮儀用語。中國人為表示親昵,往往忽略“請”,“謝謝”等用語,但西方人并非如此,所以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應注意“please”以及“thankyou”等禮貌用語的使用。同時,不可提到“13”以及“3”兩個數字,學生在設計對話時也應注意。教師通過創設實際的情境,指出學生英語使用方面的錯誤,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應用英語知識能力,從而提升學生英語水平,也令學生對西方文化有進一步了解。
作者:張晶晶 單位:樂山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差異;中國;西方;酒文化
1.引言
酒是人類生活中的重要飲品之一,它為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東方亞洲的中國和西方歐洲的希臘幾乎同時產生了酒這種的飲品。只是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酒,而不同的酒又滲透出不同的酒文化。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中國人與西方人品酒的角度有所不同,也就延伸出中西方酒文化的種種不同。
2.酒文化的起源不同
關于中國酒文化的起源有著各種的傳說,大致有以下幾種:猿猴造酒說、儀狄造酒說、杜康造酒說,上天造酒說。但明間更多的是是傾向于“杜康造酒說”,相傳杜康是個放牧人,于放牧時不小心丟失裝有小米粥的竹筒,半月后失而復得,他意外發現小米粥發酵而成為醇香撲鼻的瓊漿。于是杜康停止放牧,創酒坊,釀美酒,開酒肆,名揚天下,從此,杜康也成為酒的代名詞。
西方關于酒的起源也有很多種說法,古埃及認為酒是由死者的庇護神奧里西斯發明的,希臘則認為酒是由酒神狄奧尼索斯帶到人間來的。在這些傳說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是“酒神造酒”說。酒神狄奧尼索斯是希臘神話中的神,相傳是眾神之父宙斯與底比斯公主塞密莉所生,由女神伊諾及山林眾仙女們撫養長大,流浪于小亞細亞色雷斯和希臘,到處傳授種植葡萄和釀酒技術,酒便逐漸在歐洲大陸盛行起來。
3.酒的種類不同
在中國的諸多酒種中,白酒歷史悠久、工藝成熟、至今為止仍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蒸餾酒。雖然歷史最長的當屬黃酒,但最能代表中國酒的莫過于白酒了,從某種角度可以說中國的酒文化就是白酒文化。中國五谷類糧食產量大、品種多,糧食在滿足了人們食用的功能,還有剩余,這為糧食釀酒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中國的酒大多都是由糧食制成。
在西方,稱為西方文明搖籃的希臘,地處巴爾干半島,三面環海,境內遍布群山和島嶼,土壤相對貧瘠,屬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不利于糧食作物生長,谷類作物產量低,僅能滿足食用,很難有富余的用來釀酒。而更喜歡沙礫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對地中海式氣候的適應性而在希臘廣泛種植,因此西方人們用葡萄制酒,葡萄酒滿足了西方人對酒類的需求。西方的酒種主要是主要指的是以葡萄為原料釀造的香檳、白蘭地等酒。
4.飲酒器具不同
中國酒器以青銅器、漆器和瓷器文明。中國酒器以外形優美,裝飾華麗著稱。而且中國酒器大多都是成套出現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青銅器中的煮酒器、盛酒器、飲酒器、貯酒器、禮器一應俱全,就像現在的茶具一樣。后來的漆器、瓷器上面的花紋也是十分美麗動人。另外還有一些很奇特的酒器,如:夜光杯、倒流壺、鴛鴦轉香壺、九龍公道壺、瀆山大玉海等等。在現代,中國大多數家庭使用的酒具都是瓷器或者是西洋酒器。
西方的酒器大多數是玻璃制品,講究透明,這樣才能觀察出酒的檔次高低。西方酒器輕巧方便,現在已被大多數國家的家庭所使用。西方人注重喝什么酒用什么酒具。在歐洲,尤其是以美酒和浪漫著稱的法國,飲用什么樣品類的美酒,配用什么樣相應的酒杯。一般一套完整的酒具應包括一直酒樽,一套水杯,一套香檳杯,一套白葡萄酒杯,一套烈性酒酒杯。至今最受歐洲人歡迎的酒杯還是純凈剔透的水晶杯。每一只不同杯口及杯身形狀,不同杯壁厚度,不同花飾及不同設計家族的水晶杯,似乎都代表一份美麗的心情。
5.飲酒禮儀不同
從飲酒禮儀上來看,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很大差異。仔細琢磨,可以發現這樣的一個規律,中國人飲酒重視的是人,要看和誰喝,要的是飲酒的氣氛;西方人飲酒重視的是酒,要看喝什么酒,享受的是酒的美味。
中國的飲酒禮儀體現了對飲酒人的尊重。誰是主人,誰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時要從主人開始敬,主人不敬完,別人是沒有資格敬的,如果亂了次序是要受罰的。而敬酒一定是從最尊貴的客人開始敬起,敬酒時酒杯要滿,表示的也是對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敬酒要主動敬酒,而且講究的是先干為敬。而行酒令、劃拳等飲酒禮儀,也是為了讓飲酒人喝的更盡興而應運而生的。顯然,中國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國尊卑長幼傳統文化的影響,在飲酒過程中把對飲酒人的尊重擺在首要位置。
而西方人飲用葡萄酒的禮儀,則反應出對酒的尊重。品鑒葡萄酒要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調動各種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飲順序上,講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紅葡萄酒、先品較淡的酒再品濃郁的酒、先飲年輕的酒再飲較長年份的酒,按照味覺規律的變化,逐漸深入地享受酒中風味的變化。而對葡萄酒器的選擇上,也是圍繞著如何讓品飲者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來選擇的。讓香氣匯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腳杯、讓酒體充分舒展開的潷酒器、乃至為掌握葡萄酒溫度而為品飲專門設計的溫度計,無不體現出西方人對酒的尊重,他們的飲酒禮儀、飲酒文化都是為更好的欣賞美味而制定的。
6.飲酒習俗不同
中國人通常在節日里呼朋喚友,開懷暢飲,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現在幾乎每天都有慶祝的節日,如春節、中秋節、重陽節、除夕、婚嫁酒俗、喪葬酒俗、生育酒俗、壽辰酒俗等等飲酒習俗。還有好多少數民族的飲酒習慣,如女真族酒宴,幺佬族重陽酒,毛南族,傈僳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
在西方,不同的國家又有不同的酒俗。在澳大地亞,只有在下午6時后,才準喝酒。如果在冬天,則要向后延遲一小時,至于新年及節日,飲酒的時間要到11時才能開始。在加拿大,則因地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定,如魁北克進餐時飲酒是被允許的,但在多倫多,則除卻在雞尾酒會之外,其它場合一律禁止進餐時飲酒。在美國的奧克拉荷馬州與密西西比州,只準人們喝無甜味的酒。在瑞典,男子每月只準喝3公斤。保加利亞、匈牙利與羅馬尼亞,于選舉時間,會有個短暫的酒禁,其所以有如此措施,乃為防止選民因酒醉而滋事。在法國,飲酒通常不受限制,所以在周末到深夜,你可以見到許多醉鬼,歪七倒八地躺在路邊。飲酒的時間,每天長達19小時。阿拉伯國家在3000年前,就已獲得釀酒之道,但是他們現在如要喝酒,除了到地下酒吧之外,別無它法可以過過酒癮。在印度,喝酒只能在酒市時,始準一嘗“杯中物”。在德國,有許多地方,只許居民喝啤酒,其它烈酒均在禁止之列。
7.小結
中國酒文化與西方酒文化各有特色。只有遵守中西方酒文化的異同,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在與西方民族交往時充分發揮酒在交往中應起的作用,以更好、更快的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爭平.中國酒文化[M].時事出版社,2007.
[2]吳克祥.酒文化與酒水管理[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3]江麗容.中西飲酒文化差異探析[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關鍵詞]送禮 禮儀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13/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1-0098-01
前言
眾所周知,禮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而送禮,作為交際禮儀的一個重要部分,在人際交往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西方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導致各國對禮儀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而在送禮過程中的習俗和禁忌也有區別。因此,本文從“送禮”這一社會現象入手,具體比較中西方有關送禮的習俗,禁忌和對禮儀的不同理解,探究其深層文化根源,從而進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一、禮儀概述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中國傳統的“仁、儀、禮、智、信”五德之中,“禮”是中國儒家思想最為推崇的一項美德。而送禮也就成了這一美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的人際溝通作用。所以中國自古就有“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禮多人不怪”的說法。而從西方社會的歷史來看,作為歷史上的幾大文明古國文化的繼承者,同樣表現出人類對禮儀的不斷追求及其演進的歷史。
禮儀,作為人際交流的基本原則和工具,在日常交際中它“協調著人際之間的關系,規范著人們日常的行為,影響著各色人等的社會文化心理,從而使人類社會規律化、有序化地運轉。”縱觀全球,各國皆有送禮的習俗,但“禮多人不怪”這一傳統觀念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必將面臨更多挑戰,所以以下將就中西方送禮中所體現的禮儀差異進行對比研究。
二、對比分析
(一)送禮的場合
在中國,送禮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過節,日常親朋,鄰里間走動,托人辦事或答謝等,禮物都會被派上用場,而送禮的場合也是名目繁多。從小孩滿月、百日、周歲;長輩或老年人,甚至年輕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喪、嫁、娶諸類重大活動和喬遷新居,店鋪開張慶賀等活動,親朋好友為表示心意自然要送禮。
相對而言,西方國家的日常送禮就沒那么頻繁,但在親朋好友生日、訂婚、結婚周年紀念日、喬遷、告別,大學畢業以及圣誕節等重要日子,或應邀到他人家中拜訪時通常也會帶些禮物。
(二)禮物的選擇
中國人在選擇禮物時很重視禮物的價值,認為禮物越貴重就越尊重對方,其表達的感情也就越真摯,所以贈送禮品時一般都會考慮到具體的對象和場合。而在生日、喬遷和日常的婚、喪、嫁、娶中,以金錢作為送禮的物品較為普遍,而這樣的送禮方式在西方國家很少見。而且中國人在送禮的時候不注重對禮物的包裝。
西方國家的人在選擇送禮的禮品時沒有太多講究,而且大部分時候,他們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貴重的禮物,因為這可能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誤解。“禮輕情意重”,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贈送禮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禮物的價格。一束鮮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些用于裝飾房間的小物品、旅游紀念品以及親手制作的手工藝品或卡片等都是他們選擇的禮物。但相對于中國人而言,西方人更加注重禮物的包裝,無論什么樣的禮物都要進行精心的包裝。
三、中西禮儀差異的文化根源
禮儀在其歷史演繹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帶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際中不同的習俗和禁忌本質上都有其深層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這些禮儀差異前應對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根據霍夫斯泰德提出的集體主義――個人主義價值維度來分析,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分屬于集體主義文化和個人主義文化。
在集體主義的文化背景下,中國人群體觀念較強,對群體有依賴性,認為每個人都是復雜的群體網絡中的一分子,而不是獨立于群體之外的個體。因此,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重視處理人際關系,力圖建立和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與中國文化相反,西方所推崇的是個人主義,他們更加尊重人權與自由,崇尚人人平等。他們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人,然后才存在于一定的集體中,因此他們普遍對集體的依賴性小,而更加看重自己的個人利益和自我實現。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忽視了群體關系的建立,所以送禮這種交際方式的使用相對于中國也少得多。
四、結論
總之,無論東西方文化,“送禮”都是日常交際中的重要社會習俗,而且是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送禮的相關習俗和禁忌的區別,本質上是中西方禮儀文化和價值觀念的不同。隨著在現代生活中,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往日益頻繁,怎樣理解和把握這些深層文化的本質和特征對于交際的雙方加強溝通與認識有著重要的作用,從而有效地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引起的誤解和沖突。
【參考文獻】
[1]舒安娜.交際禮儀的產生及其歷史演變[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3):26.
關鍵詞:文化 東方轉向 歷史合理性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樂黛云先生提出,東方是西方通過“他性”創造的一個“非我”,來發泄不滿和寄托希望。湯因比先生提出了前五百年西方文化引導世界走向物質的統一,后五百年將由東方文化引導世界走向精神的統一。葉舒憲提出了西方思想的全面東方轉向。
可見,近年來東西方文化的關系一直被理論家們放于一個學術重要地位來研究,由之前的絕對西方霸權,絲毫沒有東方的聲音,到東方主義式的東西方文化關系,再到強調用東方文化療救西方現代文化危機,從而將會在未來五百年內引領世界走向精神統一。
其實,對于東西方文化的問題,筆者認為,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是兩種獨立的文化存在,她們都應該有各自獨立的發展模式與發展軌跡。其實,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沒有優劣之分、先進與否,只有適合與不適合。在遠古文化起源時期,東方和西方都找到她們各自最適合的,即具有歷史合理性的文化模式。
古代東方文明大都屬于河流文明,舉世矚目的四大文明古國,古代中國文明起源于黃河、長江流域;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羅河流域,古印度文明起源于恒河、印度河流域,蘇美爾文明起源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這些遠古文明都基于大河沖刷的肥沃平原,而且屬于亞熱帶氣候,夏天濕潤多雨,溫暖,十分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因此形成了農耕文明發達的狀況,于是逐漸形成了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提出的“亞細亞生產方式”。而西方文明起源于海洋文明,愛琴海地區的克里特——邁錫尼文明與古希臘文明。古希臘位于歐洲南部,地中海東北部,包括今巴爾干半島南部、小亞細亞半島西岸和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暖多雨,夏熱干燥,山多平原少,土地貧瘠,不利于農業發展,僅能生產一些橄欖、葡萄,遠遠無法滿足人類自身需要,所以,只能借助這里發達的航路展開對外貿易、捕魚、海上掠奪。
可見,古希臘無法發展農耕文明,亞細亞生產方式在西方行不通;東方也不能發展海上貿易,產生西方文明。
但是,全球化的今天,這兩條東西方文明的平行線卻有了交叉,有了向彼此靠攏的向心力,即走向融合。筆者認為呈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交通等資源的快速發展,世界已經快速變小,文明內部個體之間的交流加劇,導致兩種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另一方面,用孟德斯鳩、拉采爾等學者們提出來的“地理環境決定論”也能解釋這一現象。在現代社會“城市化進程”這一客觀現實存在上,東西方趨同。無論是東方的北京、孟買,還是西方的倫敦、紐約,它們有一個相同的名字叫“城市”,在這個“城市”中,沒有了當海盜與種地的區別,也因為空調、加濕器等現代化科技,縮短了地球緯度熱帶和寒帶的距離,模糊了海洋與內陸的界限。即隨著現代社會的城市化進程,東方和西方有了相似的環境背景因素,所以其文化呈現靠攏趨勢。再加上具有文化言說話語權的學者們大部分生活于城市中,更縮小了視角差異。
近些年,在這兩條平行線彼此靠攏的過程中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如葉舒憲先生所講的“東方轉向”。對于這一問題,筆者認為:
其一,文化或文明發展的過程中,若去掉外力因素,它原本正常的軌跡就應該是相互靠攏的,然而,“西學東漸”之風似乎刮了很久,從18世紀、19世紀、20世紀,已然變成了大家都適應的自然風。而“東學西漸”隨著東方主義慢慢散開,從“沒有”到“存在”就容易被大家重視。所以在當下社會中顯示出鮮明的所謂“東方轉向”。
其二,即使在當下這種時空維度下,其實東西方文明靠攏趨勢也是雙向的,只是西方轉向已形成一種慣性而易被忽視,但東方社會中西化因素卻普遍而易被忽視,環顧我們四周,有多少人在用iphone?如果說這個太物質,再看看我們每天見面打招呼,有誰還用鞠躬作揖,全都改用握手擁抱,然而,仔細想想,握手擁抱是西方傳統的社交禮儀,而中國文化的傳統禮節應該是幾乎被大家遺忘在古書角落中的鞠躬作揖。
其三,與其說“西方文化自身精神危機無法靠自身力量來治療,需借助于非西方文化的解毒作用”,筆者認為不如說成“人類現代文化自身精神危機無法靠自身力量來治療,需要尋求新的文明的解毒作用”。因為一方面,需要尋求幫助的不只是西方文化,還包括現代東方文明,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文壇掀起的尋根文學思潮也看到了這一點,中國、印度、埃及等東方民族文化,現在顯現出來的文化弊端似乎比西方文化危機更甚;另一方面,現在提倡的孔子學說、儒家道理,也非孔孟當時之本意,而是立足于現代社會,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可用之因素,重新整合,形成一種現代新文明方式。其實,新的世紀,新的時代,無論西方向東方傳統借鑒,還是東方向西方現代學習,都需要積極探尋一種在當今后現代社會中具有歷史合理性的新文化,就如同文藝復興時期,打著復興傳統的旗幟,發展的是適合新時代社會、思想的新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