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區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從目前高校專業課教師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來看,除中文等涉及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專業課教師外,其他非傳統文化專業的教師,主要掌握本專業的相關知識,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統一明確的概念,涉及也不深,基本以中學曾經學過的語文課內容為基礎,對于比較能夠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及思想的相關書籍如《四書》、《五經》等大多沒有讀過,如有涉及也是相應專業書籍涉獵的某一點或某一面,沒有系統的掌握。旅游管理類專業教師也大多如此,即便如“旅游文化”等設計文化方面的專業課程,專業教師也未必了解中國文化。更多的旅游管理專業教師認為傳統文化與專業知識沒有關聯性,因此也較少進行此方面的閱讀。還有極少數專業教師認為以上書籍是落后的表現。但是,如果不了解本民族文化,如同樹木無根,無論從事什么專業的工作,都很難真正深入,只能是不斷重復他人的成果,而這種成果也很難被本民族利用進而服務社會。同樣,沒有文化的專業課,會使學生的知識難以升華。將專業課程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能夠讓學生更好的認識傳統文化,重新理解旅游專業知識及旅游專業中相應的國際化理論,最終能夠完成國際先進知識的本民族化過程,進而升華自己的專業知識。
(一)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的途徑
旅游管理專業的國際性需要通過民族化來完成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和諧發展,因此需要教師有較深的本民族文化素養,只有自身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在專業課程的教授過程中,自如地完成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結合,使這種結合不漏痕跡,又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果民族文化素養不夠,很難完成上述工作,更無法實現國際化與本土化和諧發展的目的,甚至會適得其反,引起學生的反感。這就要求教師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途徑。
(二)自我意識的提高
當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教師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后,應通過自學的手段進行提高,系統化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閱讀相應書籍。但在眾多書籍中也不乏大量糟粕存在,尋找適合的書籍往往需要大量的時間及精力,南懷瑾先生關于傳統文化的相應書籍很好的對于本民族文化加以闡釋,其內容包括反映儒家的《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等,也包括道家的《老子他說》、《莊子喃嘩》等,從不同的方面系統的詮釋中國文化,可以作為基礎。曾仕強先生的書籍則從應用的層面對于我國傳統文化進行系統的闡釋,尤其是在管理角度,值得我們借鑒,在此之上應進一步閱讀反映我國傳統文化的原著。其中讀史是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手段,可以進行適當的閱讀和探討。
(三)集體備課共同提高
當大多數教師建立起傳統文化與專業課應該結合的思想后,可以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找到合理的途徑與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傳統文化與專業課結合的過程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問題,就是尋找切入點,不同課程的切入點有所不同,雖然方法和手段有很大的區別,但原理又是相通的。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互提意見和建議,并相互借鑒成功經驗,探討新的問題和難點,在此過程中完成思想的碰撞,尋找到最優的方案。
二、深入思考,完成傳統文化與專業課結合的系統化過程
只有完成系統化的過程,才能夠真正全面地應用到相應的旅游專業領域中。筆者認為應首先尋找切入點,切入點即在什么專業知識的講述中或在什么問題的講述中,引入傳統文化。切入點應該既能反應專業性又能夠體現傳統文化,并能夠用傳統文化的思想或相應理論進一步理解,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主要由教師講述,引發學生共鳴,進而展開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由此判斷應該講解的程度及深入程度,最后留下探討的專業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傳統文化的意義。通過這一過程,由淺入深的逐步引入傳統文化并不斷融合,最終完成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和諧發展,使專業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
三、結語
書香:何為風水?與迷信如何區別?
李建軍:如果要以現代科學來對風水做定義,那么我會把風水定義為“人和環境之間廣泛而微妙關系的一門學科”。人上受于天下制于地,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人是由多種元素組成的,是最高級的生命體,時時刻刻都受到地球和宇宙、大自然的各種因素和能量正反面的影響,風水就是研究這其中微妙關系的一門學科。學習前人總結出的知識,并結合實踐不斷領悟,是傳統的學習和研究風水的方法,當然,現在我們還可以結合其它各門學科的研究成果和技術,探究前人總結的風水知識的內在的更深層的因素,盡量做到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眾多考古資料證明,重視人的居住環境,是中國文化中一項重要的內容。中國的相地之法起源于原始聚落的營建。迷信則是一種盲目的行為,它是不科學的。
書香:您個人認為在新世紀,研究風水學有什么意義呢?
李建軍:從廣義上講,各種自然科學也都涉及到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與風水學的不同是,這些學科并不直接關心其與人的關系,或至少不直接研究其與人生老病死、運勢禍福的關系。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們對自身居住環境的選擇與認識就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風水的目的非常實際,人們研究風水,是試圖從人與環境的關系中,直接找到對人生理、心理和命理的影響,加以利用或調整。
書香:何為人體工程學?人體工程學對現在社會有何意義?
李建軍:人體工程學是關于人體自身系統、人體與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它以天、地、人綜合交互的環境為綜合理論本源,以人的生理、命理、地理體系為理論基礎,是一種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科技結合起來服務于人的方法。其內涵和使命之一,就是要將傳統學說與現代科學結合,在哲學體系的基礎學科、技術學科和實用學科的層次下將三理和五大要素(走勢、噪音、面相、簽名、掌紋)融入其中,從而探索如何雙向調節各種不同的人體生命信息和不同點位的自然信息,使兩者信息同步對應、能量優化組合,以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及事業發展。它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以及現代兒童青少年教育都有積極意義。
書香:人體工程學與傳統文化有何聯系?
李建軍:人體工程學綜合了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化與先進理念,集所有學科于一體,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接力棒”。首先,傳統文化是一種思維頓悟的文化,是人面對大自然、社會的各種矛盾、神奇現象而進行的思考頓悟,人體工程學不僅繼承了這種思維頓悟的文化,同時又站在實用主義的立場上,將不自覺變為自覺,幫助人們將這種思維頓悟文化,以之實現合理的目標。其次,傳統文化基本是以文為本的教育,即通過教育的形式得以交流繼承,而人體工程學則以人為本,即以人作為載體,通過傳統文化的精華應用于人、幫助人達到成功的方式來弘揚、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最后,人體工程學還從實用的角度出發,結合現代社會的特點,在思維方式、應用手段上對傳統文化進行了進一步的發揮。因此,重叩傳統文化之門,以人體工程學為基點,對天地人三者對性綜合論述與闡述,才能找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和合之源。
關鍵詞: 華夏傳統文化教育現代化現代教育動態平衡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而隨著新世紀的逐步深入,現代教育步伐越來越大、越來越深?,F代教育意味著繼承與變革,繼承就是傳承優秀的華夏傳統文化,變革就是改變傳統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使教育和各方面符合時代的特征和培養新時代的和諧發展的人。
一、文化與華夏傳統文化
文化是與自然和先天相對應的一種概念,它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語言符號體系、知識技術體系、行為習慣體系、價值規范體系、信仰宗教體系是文化的重要內容。
1.華夏文化
華夏是中國和華夏族的古稱。“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
華夏民族起始于距今約四五千年。在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炎帝和黃帝,在涿鹿一戰中大敗蚩尤。從此,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在此后的幾千年的發展和融合過程中,形成了以漢民族為大多數和各少數民族共生共榮的中華民族。
華夏文化對應的英文有china cultural,huaxia-china culture,chinese culture。一般人們認為,華夏文化是指一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上居住民族的總的文化系統,子文化則是在華夏文化這個總系統下一定的地域和一定民族產生的小文化;也有人認為,古代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就是華夏文化。
在常見的使用過程中許多報刊雜志甚至學術論文把它與華夏文明、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國學、儒學混為一談,我認為這都是對華夏文化的一種狹隘化現象。
華夏文化的主干是以“六經”為代表的儒學,但華夏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很多內容,不僅僅有儒學,還有道家、墨家等諸子百家及佛教,在地域上還包括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文化和新疆文化等甚至大陸以外的亞洲的四小龍和日本等文化因素的多元文化體系,而“中國”是一個政治實體,我們不能直接用到文化上來。
華夏文化不是一個政治實體,也不是一個具體學術派別,所以我認為華夏文化是一個與華夏文明、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國學、儒學相區別的概念,她應該定義為:古代的中華民族及現代的中華民族所創造的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她以中國范圍內的文化為主體,也包括世界范圍內一切華人甚至其他民族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所以相對應的最合適的名稱是中華文化。
2.華夏傳統文化
華夏傳統文化就是超越時代的華夏文化,從古延至今,仍然活躍于現實中的動態的華夏優秀文化。上文提到華夏傳統文化主干是儒、道、墨、釋,以地域上表現為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文化和新疆文化等子文化。
華夏傳統文化在歷史上傳承了幾千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有以下特性:
(1)旺盛的軟文化生命力結構,軟文化是內層的通過社會各種媒體的傳播,可以對現代化社會甚至未來社會產生深刻影響,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綿延不絕的重要原因。
(2)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和無限的超地域性。早期的華夏文化具有鮮明的河洛文明特色,各個地域文化在發展和進化的過程中,同中國范圍內其他文化互相接觸、吸收和同化,由此形成一些超地域的共性,即華夏文化的天下觀等。
(3)具有超時代的先進性。有人說華夏文化總體上說是一種農業時代的文化,但在現代化過程中,華夏文化圈的迅速崛起正說明了其具有超時代的先進性。
(4)具有強大的包容性。華夏傳統文化具有善于吸收各種異質文化并使之有機地與本民族文化相結合的特性。
(5)具有強大的整合力;具有世俗性、倫理性等。
二、有別于教育現代化的現代教育
現代教育與教育現代化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
首先,有的學者認為現代教育主要是與傳統教育相對應而提出來的。對于從夸美紐斯以來到赫爾巴特形成的較為系統的教育思想體系,稱作“傳統教育”。同時由于杜威對“傳統教育”進行了批判,他對教育作了“進步”與“保守”、“傳統教育”與“進步教育”的劃分,因此,以杜威為主的教育思想就稱為“現代教育”。
其次,有的學者認為教育現代化所要實現的目標就是現代教育,對于現代教育也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用相對立的方法大量描述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區別,如在教育目的上,兩者表現為知識技能與能力和素質的對立;在教育過程上,傳統教育強調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和規范學生行為,現代教育強調學生自己發現知識和自覺行為;在教育結果上,傳統教育強調對確定性知識的掌握,現代教育強調創造性的發展;在教育評價上,傳統教育強調統一性和標準化,現代教育強調個性和興趣的發展;在師生關系上,傳統教育強調教師對教育過程和學生的控制,現代教育強調學生的自主性,等等。
最后,有的學者認為無論是所謂“傳統教育”,還是其以后的教育思想都有現代化教育的成分和思想,即現代教育是傳統教育的延伸和發展,是對傳統教育的繼承和創新。
但是教育現代化和現代教育二者也是有區別的:首先,前者更多地具有時代和社會的意味,而后者更多地具有教育革新的意味;其次,前者的過程比較漫長,而后者可以在短時期內有一個突破性和超前性的發展;最后,前者更多地強調宏觀的物質和管理及指導方面,而后者則更多地強調在現有的教育物質基礎上如何發展和用先進的理念和模式在微觀的教育過程中理想地實施教育應有的功能。
我認為目前的現代教育應該定義為:在知識經濟、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以構建終身教育、學習化社會、以人為本社會為目標的立體教育體系,在教育過程和教育理念上吸取傳統教育精華和現代教育思想家的優秀成果,并靈活運用的和現代教育技術結合具體教育實情而進行的以培養具有民主精神和全面和諧發展的創造性人才的最優化教育。
三、華夏傳統文化和現代教育的動態平衡
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的關系。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教育是人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且有雙重的文化屬性,即傳遞和深化文化與構成文化本體。“教育幾乎與文化體內所有部分都發生直接聯系,任何一種文化物質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傳遞和深化,都將影響它存在的質量或縮短它存在的歷史長度”。
華夏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與時俱進的先進性才使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很長時間里處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因而對其的傳遞和深化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F代教育雖然是相對于一個傳統教育的概念,但又不是截然對立的,有一部分是要繼承的,而且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使教育系統的內外部條件都發生了不平衡,因此,現代教育就意味著變革,意味著進步,只是這種變革和進步是圍繞著“現代化”而來的。
簡單地說,現代教育和華夏傳統文化的關系是在推動自身的完美化、理想化的同時把華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傳承發揚光大。
如我們弘揚華夏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自強不息的精神;發揚謙讓為懷、貴和尚中的精神,創造一個多元文化和平發展并和諧相處的世界;發揚以背離祖國為恥,維護祖國榮譽和利益的矢志愛國的精神;發揚“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精神,不為現代文明的物質和技術形形的外在誘惑而異化;發揚業精于勤、勤儉簡樸的精神,形成不比享受而比貢獻的良好社會風氣。
現代教育的時代背景決定華夏傳統文化、教育傳統和以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為代表的世界優秀文化成果都是它的活水源頭,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和新教育的寶貴資源。華夏傳統文化最大的特點是,它的精華和糟粕是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的,就像“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因此,要使身不在此山中者用來對它們進行吸收和再創造,這是根本的保證。
參考文獻:
[1]童富勇.現代教育新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傳統文化的內涵豐富而寬泛,相對現代文化而言,它是歷史上形成并流傳至今的文化,具有民族性、草根性、傳承性等特征,其主脈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封建文化,所謂“精華”與“糟粕”并存的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化所產生的基礎是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農耕文明、農業文明的產物。沒有農業文明,我們今天就沒有文明,就沒有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文明史,更不會產生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我們的祖先在生產、生活勞作中總結出了一門絕活手藝或技藝,一輩輩地傳承,傳給了爺爺,爺爺傳給了父親,父親再傳給你.你再傳給兒子,就是在這代代的傳承中,經驗在不斷積累與豐富,每一代人都可能在上一代的基礎上,加之自己在實踐中的點滴創造,一點一滴地積東,一代一代去傳承,最終成為傳統,形成傳統文化。這一切都跟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是在農業文明的土壤中孕育發展的,最終成為農業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地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農業文明具有地域性、傳承性等特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性決定了農業文明色彩斑斕、五彩繽紛,也造就了各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有近四百個地方戲劇種,這些都是先輩們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不能否認這些劇種大部分因在當下面臨自身傳統與現代化的不適應而流失,處于嚴重的瀕危狀態,但這絕對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沒有的,這就是特殊的、悠久的農業文明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農業文明重視傳承,它所有的東西都是一代一代積累傳承下來的。另外,因為有傳承,所以整個農業文明從它的產生、發展、鼎盛到逐漸衰落,在整個過程中它的精神實質,包括審美觀、價值觀都是一脈相承的,伴之農業文明產生的傳統文化也是在社會的不斷變革與進步中得到優化傳承至今的。如最早的詩經是四言的,發展到五言詩、七言詩,到了唐代詩歌達到了頂峰,出現了齊言體詩,到了宋代,宋詞的出現打破了齊言體的形式,而改用長短句。宋詞代替唐詩,或者說唐詩代替詩經,明清戲劇代替宋詞,這些都是發展,都是傳承,但其精神實質、價值觀念、審美內涵是一脈相承的。唐詩和宋詞在這些問題上沒有根本的區別,無論從豪放派、風花雪月到愛國主義詩詞和唐詩沒有本質區別,內容是一樣的,變化的只是形式。另外,在傳承性中也包含著牢固性的一面,也就是它內在的不變性、穩定性。比如我國自古有之的“誠”、“信”、“勤儉”的社會美德;“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自強不息”的人格意識;“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積極進取精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等等。這些忠孝仁義傳統與中華美德,一千年,兩千年都沒有變,也不能變。這是農業文明的特點,更是我們要保護的優秀傳統。農業文明在面對今天高速發達的現代文明,其歷史的局限性不斷被凸顯出來,在現代化面前很多傳統的東西表現為不適應甚至落后,有被現代化所淘汰的危險。正是因為農業文明的局限性決定了在其土壤中孕育的傳統文化并不都是精華,也有糟粕的基因,這需要用科學的態度,一分為二地剖析,汲取精華、棄其糟粕,有批判地繼承。談到精華與糟粕的問題,不能不從所處的時代及社會環境來分析。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背景,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是不一樣的。舉個例子,魯迅先生曾在1925年《華蓋集•忽然想到》中說過一段話,喊出了當時的強音,曾經震撼無數五四青年:“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茍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秘制青丹,全都踏倒他?!边@里的“三墳五典”是三皇五帝時期的遺書;“百宋千元”指清代兩大藏書樓,分別因藏有100部宋版書和10(X)部元版書而著稱;“天球河圖”是指古代的傳統歷法及八卦等;“金人玉佛”是珍奇的宗教工藝品;“祖傳丸散、秘制膏丹”則是珍貴的中醫藥財富。站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恰恰幾乎都是我們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田青認為,“脫離反帝反封建狂飄突進的時代環境而用今天的標準和視野來苛責奮迅先生,當然是不應該的。但是,在so多年過后,在我們跨越生存、溫飽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再用那時候的偏激觀點來粗暴地對待我們的傳統文化遺產,也是相當不公正的?!薄霸谒^的‘精華’與‘糟粕’之間,還存在著大量‘精華’與‘糟粕’共存共生的文化,存在著大量在一個文化體系里被視為‘糟粕’,而在另一個文化體系里被認為是‘精華’的文化。”所謂的糟粕,也就是不能適應今天主流價值觀的那些思想、行為方式等,但這些所謂的糟粕在當時年代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的,只是在今天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與現代化的精神存在相悖的一面,我們不提倡不倡導而已,如舊社會的“男尊女卑”、“三綱五?!钡膫鹘y落后思想,與傳統喪葬習俗相關的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相關行業、相關產品,以及束縛人性,殘酷的“三寸金蓮”、“凌遲”、“車裂”等傳統的落后的行為方式、封建陋俗及古代酷刑,等等。但這些所謂的“糟粕”,不為今天時展所接受的文化行為與文化事項,也屬于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需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用包容的態度,通過文字、圖片,影像及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客觀真實地挖掘、記錄與保存遺產的所有文化基因與元素。因為這些與優秀傳統文化一樣都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歷史真實的直觀體現。對其進行保存層面的保護同樣具有重要的歷史認知價值、文化研究價值及教育啟示后人的價值,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區別對待“保存”與“保護”兩個層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條規定:“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睂τ诜俏镔|文化遺產,無論是否能適應今天現代化的發展都首先要完成“保存”層面的搶救性保護,而對能夠在今天的現代化建設中,為新文化的創造起積極作用的優秀傳統文化,應采取的是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繼承與弘揚式的保護。
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沖突與融合
西方的現代化不僅代表的是先進生產力,還有西方所謂的“先進文化”。根據原理,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從而導致上層建筑的變化。上層建筑包括政治與思想兩個層面,思想的上層建筑也可稱之為意識形態范疇。我國幾千年農業文明發展并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屬于意識形態,它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新鮮的西方文化,難免會發生沖突與碰撞。傳統文化就好比是身居高墻內的“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在面對高墻外的世界時會表現出或好奇,或羞澀,或排斥等復雜的內心狀態。傳統文化面對現代化所產生的沖突“更多的則是指思想意識、觀念形態的沖突,是傳統心理、現代心理承受力之間的沖突,而物質上的沖突并不主要,故人們又把它稱為‘深層型文化’的沖突”。這種沖突體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主要是指人們對保護理念、目的、價值、意義等的認知,以及如何采取適宜各類別、各項目的保護方式與方法的探索上。我們誰都不可否認,現代化帶來了我國生產力的迅猛發展,經濟的快速騰飛,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產生了很多不曾有過的現代文明。我國目前的繁榮與發展離不開現代化。我國現代化不僅僅是改革開放這三十幾年,其實從“”就已經開始了。但仔細審視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會發現在現代化取得的巨大成績背后,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個過程中充滿著太多的痛苦、血汗、曲折,走了太多的彎路,損失了太多的東西,特別是我們的傳統。我國的現代化畢竟不是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孕育出來的,不是在我們自身的文化土壤中自然孕育的、瓜熟蒂落的過程中實現的,而是受到外界因素的迫使。這些就決定了現代化必然要與傳統文化發生劇烈的沖突,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斗爭,而這種斗爭往往都是以本土傳統文化的失敗與妥協而告終的。假如我國的現代化是在沒有八國聯軍、沒有外國列強的入侵及戰爭的威脅下,通過自身的改革與變法來實現的話,它必然是自然的、健康的,在整個過程中也不必完全地拋棄自身的傳統。但當時的現代化是把傳統文化看成是創造新文化、發展新文化不折不扣的絆腳石。比如“”提出的“打倒孔家店”,以及魯迅先生在《華蓋集•忽然想到》中慷慨激昂的陳詞等,都見證了當時的社會趨勢是要現代化,要科學,要民主,不要傳統,視傳統為現代化的天敵,要砸爛舊世界,創造新世界。我國的現代化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開始的。當然,在今天我們不能僅用現代的眼光去審視歷史,因為時代背景不同,存在的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所幸的是,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國現代化從起步到現在的時間還并不長,雖然走了一些彎路,但現在認識到存在的問題還為時不晚,關鍵是要吸取經驗教訓。在當前的現代化進程中必須懊重行事,對待現代的高科技要客觀地認識,特別是事關人類生存及食品安全的相關領域,更引起重視,避免在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的“畸形”發展。比如現在很多母親十月懷胎剖腹生產,而非順產;現在吃的轉基因食品,激素催肥的雞、鴨、鵝等家禽,反季節培植的蔬菜與水果等,可以這樣講,這都是現代化帶來的便捷與物質的豐富,但這其實是違背人類自然生理需求及動植物生長規律的,從長遠考慮是不利于人類身心健康的。我國現代化發展到今天,人們的思想認識在不斷提高,健康意識也在不斷提升,開始意識到順產對于母親與胎兒身心發展的益處,也逐漸開始認識到用傳統方式生產的非轉基因食品,傳統方式飼養的溜達雞等家禽,以及應季蔬菜和水果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這些都是人們在對待傳統問題上認識的轉變,體現出人們在里身當前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對傳統文明、傳統文化所進行的重新審視與理性認識的過程。近些年,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優質基因愈來愈多地被重新發現,并為現代所服務。如今,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復蘇熱”成為當前學術界的熱點話題,這絕不僅僅是普通意義上的學術探討,而是一種以傳統文化為焦點的重塑國人文化認同的理性回歸?!耙粋€民族,尤其在面對現代化的時候,必須要有文化自覺,文化自覺就是重新尋找文化定位,找到遺失的自我。”目前,傳統的中醫藥文化在面對強勢的西醫文化面前,所表現出的自信與自覺,以及世人對它的重新認識與認可,也完全說明這一點的。
近年來,我國高校積極探索思政教育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合模式,通過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來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從而不斷增強思政教育質效。傳統飲食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扎根在深厚的歷史積淀之中,具有鮮明的特色與獨特的魅力,并且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高校思政教育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之路中發揮積極作用。
由王學泰編著、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華夏飲食文化》一書圍繞飲食與人之間的關系展開,結合食物、食品加工、烹調、炊具、用餐環境等飲食相關因素,從飲食生活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兩個方面詮釋了華夏飲食文化,為高校思想教育與傳統飲食文化的融合之路提供了參考。全書共五章,第一章“飲食文化的蒙昧時期”主要指的是原始時期人類的食物以及炊器、食具與烹飪技術的產生,簡要說明了原始社會人們的精神追求及其對飲食生活帶來的改變。第二章“飲食文化的萌芽時代”主要指的是夏商時期,指出大禹治水為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介紹了夏商時期的肉、酒等主要食物,闡述了夏商兩代的飲食生活、飲食豐儉與王朝興亡之間的內部聯系。第三章“飲食文化的昌明時代”主要指的是周朝到兩漢期間的一千多年,介紹了這個時期一日四餐的宮廷食制、一日兩餐的百姓食制,分析了南北食系的區別與互相影響。第四章“飲食文化的昌盛時代”主要對兩漢以后中國烹飪理論、菜系的形成與發展、茶與酒的發展及其藝術化、宴集、飲食與某些食品的人文意義等內容進行系統性講述。第五章“不同階層人群的飲食生活”描述了宮廷、貴族、士大夫、市井、宗教不同階層人們的飲食文化?,F階段,高校思政教育亟待創新與突破,這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質效的現實需要,也是推動新時代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時代要求。
高校思政教育承擔著引領大學生思想健康發展的重要使命,而思想的培養不是依靠單一的課本教學實現的,還需要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而傳統飲食文化與人們的生活直接相關,涵蓋了我國古往今來不同時期、不同階級的飲食生活,不僅包括了食材的種植、加工、用具等物質層面的內容,還包括了飲食習慣、飲食類詩詞歌賦、飲食中的哲學思想等精神層面的內容??梢?,傳統飲食文化內容豐富、貼近生活,這些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優質素材。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與傳統飲食文化的融合具有較高的可行性。結合《華夏飲食文化》一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探索高校思政教育與傳統飲食文化的融合之路:一是在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標中體現傳統飲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以思政課為載體,從教學實踐出發,規劃高校思政教育與傳統飲食文化的融合途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將傳統飲食文化的相關內容融合進去,呈現二者之間的相通之處,從而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提高思政教育實效。例如,“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傳統飲食文化列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文化建設的教學目標中,讓理論知識貼近生活、便于消化吸收。二是在傳統飲食文化中挖掘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政元素。傳統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無論是食物本身、烹調方法還是古往今來廚師的烹飪態度、不同階級的飲食文化思想等,其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例如,“墨家質樸的飲食文化思想”提出“去無用之費”,體現了節儉的思想;由“茶文化”所含的“水”引申至“上善若水”,體現了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結合;“酒”本身以辯證的方式,演繹著剛柔并濟、一張一弛。這些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高校思政教育內容,有助于增強思政教育的生動性與趣味性。三是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促進高校思政教育與傳統飲食文化的融合。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思政教育的抽象知識較多,可以借助圖文、音頻、視頻等形式,將傳統飲食文化具象地融入到抽象的思政教育知識中去,這樣既能讓學生學習到傳統飲食文化知識,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思政教育理論知識。總體來說,高校思政教育與傳統飲食文化的融合是一條切實可行、一舉多得之路,在豐富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的同時提升思政教育實效,在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發揮出思政育人的功能?!度A夏飲食文化》一書雜考“經史子集”,以時間為軸,以每個時代不同階層的不同飲食生活為點,證以出土實物及民間的飲食傳承,勾勒出華夏飲食文化的輪廓,為高校思政教育與傳統飲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扎實可靠的支撐,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與挖掘的讀物。
作者:高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