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校新生 UPI檢測 心理健康調查
自2001年3月16日,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教社政[2001]1號文件)以來,高校對新生入學心理篩查工作尤為重視,隨著經濟時代的發展、獨生子女的增多,各高校針對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時排查新生心理障礙有著一套較為系統的方式,論文以UPI檢測為例來了解A學院2011年新生入校的心理健康情況。
該測試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三點:(1)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為研究和掌握該院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提供資料;(2)及時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提供幫助;(3)宣傳心理衛生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問題的表現,增強心理保健意識。
一、測試對象
2011年11月中旬,該學院2011級所有新生(男生542人、女生161人)進行了大學生人格測試(UPI)問卷調查。
二、測試結果
1.從UPI的得分情況來看,最低分為0,最高分為38,平均分為2.36。其中,有52人(男生:26人;女生:12人)總分超過20分占總人數的7.40%;有14人(男生:6人;女生:8人)超過25分,占總數的1.99%,總體來說情況良好(見表1)。
2.表2、表3顯示UPI測試在正常指數范圍之內的人數為506人,占總人數的71.98%;平時需要多關注的人數為167人占總人數的23.76%;異常的為15人占總人數的2.13%。第一類正常60人,異常15人;第二類正常167人,異常人數為0人。從數據上分析,該院情況總體良好,但需要平時多關注的學生數量還是較大,異常人數任然存在,需要提供不同程度的咨詢輔導。
3.對于關鍵題的篩查統計(見表4、表5)家庭不幸的人數為44人(男生:34人;女生10人);常常失眠的人數為25人(男生19人;女生6人);從判斷自殺意念的標準“想輕生”的人數1人為女生。對任何事沒有興趣的人數為22人(男生:16人;女生6人);感覺自身健康方面有問題的人數為94人(男生:75人;女生:19人);曾經覺得心理衛生方面有問題的人數為39人(男生:23人;女生:16人);曾經接受過心理咨詢和治療的人數為28人(男生:26人;女生2人)。從這方面看,首先關注“想輕生”的1名學生,對于這樣的學生,該院以為其建檔立案,隨時跟蹤。其次是對于家庭不幸的學生,在生活情感上多給予關注和慰問。對于任何事沒有興趣和常常失眠的學生也做好了統計備案,將進行單獨談話了解情況。
三、結果分析
從結果分析,A學院新生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1)人際交往敏感、抑郁、偏執;
(2)性格內向、自卑感強;
(3)適應障礙伴隨焦慮。進入大學生活學生角色開始轉換,高中生活簡單目標明確,而在大學他們要面臨自主學習、自主交友、承擔責任、遇見愛情等等諸多問題。角色的跨越會造成部分學生的混亂,當他們不能承受這份混亂時就會出現煩惱甚至是痛苦從而產生矛盾,嚴重的會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
四、困難與對策
對于種種問題,作為年級輔導員確實有必要建立有效的預防性心理教育、咨詢機制。但對于該院這樣一個人口大院,這項工作的開展必定帶來不可避免的困難。首先,對于心理問題學生的偵察就是一個難關,要求有充足的時間。其次,面談的機會,大部分心理問題學生的面談工作需要進行一個月、一年甚至更長。最后,質量的保障,輔導員畢竟不是專業心理咨詢老師,專業老師一次面談也許就能一針見血,但非專業人士可能需要消耗更長的時間也不一定達到效果。
這些問題的出現,目前最簡單有效的對策要靠輔導員對篩查出的問題學生建檔立案,定時跟蹤,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研究、探索適應本年級的方式方法。心理問題復雜繁多,但新生心理問題出現的源頭始終就是一個方向。研究新生心理就是研究這一代學生的性格特點、生長環境、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等等,在學生的生活中、學習中發現典型、突出現象建立好這些問題檔案來做研究,問題積攢的越多解決的越多,經驗也會隨之豐富,之后遇到問題才能得心應手,該院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將繼續努力下去。
參考文獻:
[1]教社政[2001]1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2001.3.
【關鍵詞】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2-0043-0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目前,我國正處于轉型期,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現代工業文明的日益滲透,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越來越成為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有資料表明,目前,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或疾病的比率遠遠高于其他年齡的社會群體,且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為此,教育部于2011年2月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教思政廳[2011]1號),闡明了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體制機制建設等7個方面的內容進行詳細的闡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隨著這項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和發展,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經費投入存在差異。有調查顯示,大多數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比較重視,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經費的投入,但各校在經費投入方面存在差異,有的幾乎為零。有些省份則明文規定,要求生均不得低于10元的標準,但仍有高校沒有專項經費。
第二,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發展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的差異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極不平衡,表現為大中城市、沿海發達地區發展得較快較好,而經濟相對落后地區重視程度不夠,一些偏遠地區尚未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第三,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高校從事專職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學科背景參差不齊,部分從業人員教育理論底子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實踐經驗少。
第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設施不完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對學校心理輔導工作的推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硬件情況來說,心理輔導室、自助閱覽室、團體輔導室等建設正日趨發展并不斷完善,多數學校有心理測試軟件,少數學校具有拓展訓練設備等專業儀器設備,但仍有高校沒有心理咨詢機構、專用心理咨詢室,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不到位,且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他學科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目前,雖然大多數高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但在課程管理上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距離教司政廳2011[5]號要求仍有差距,內容仍未形成相對完善的體系,覆蓋面小,教學缺乏完整性等。
第六,大學生對心理輔導的求助率偏低。受中國傳統意識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對接受心理輔導存在偏見和誤解。他們認為進行心理咨詢的學生可能有不正常行為或見不得人的隱私,甚至精神疾病,這種看法導致許多學生不愿或不敢接受心理輔導。
二 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探討
第一,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機構,開展心理咨詢工作。擁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構是開展工作的必要保證。今后工作中,應逐步規范、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體制和體系,保障經費投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積極創造條件,不斷優化教育手段,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體系建設工作。
第二,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搞好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廣大教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素養和實際操作技能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健康開展的重要條件。
第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與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相結合的工作機制。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是高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它是以課程教學為主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質的重要途徑。從建立健全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強學科建設、創新教育教學方式等方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教育效果的根本保證。
第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高校要切實加強校園心理文化建設,努力營造適合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文化心理環境,通過課內與課外結合、教育與自我教育結合的全方位服務體系,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形成、維護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第五,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干預與監控體系。心理健康教育應重在預防,通過建立心理普查制與常規預防教育工作制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營造全員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優化學生心理品質,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增強其自我調適能力、防御能力和承受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憲良.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J].教書育人,2002(12):29~32
[2]張鵬.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究[J].學理論,2010(11)
[3]徐光興.學校心理咨詢優秀案例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對策
當今社會迅速發展,新鮮的事物不斷涌現,農村小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發生時代性的變化。學生通過電視、網絡等途徑,學習許多的知識,同時有些東西是誤導學生的,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一、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成迷于電視電腦。從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腹地的變化
2.獨生子女,嬌生慣養,性格任性、嬌縱、以自我為中心
3.缺乏親情教育和有效的監督
4.農村心理教育的思想認識不夠
5.缺乏師資力量,工作形式化
二、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1.學校要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加強學校心理教育的組織領導,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1)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織部分納入議事日程,加強對心理教育的組織領導,校長、教導處、班主任及全體教師都要參與到心理教育中,既開展心理咨詢,專門的心理教育活動課,又要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
(2)搞好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2.學科課程教學要緊密結合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認真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加強對課堂教學策略、方法、手段和學生學習的研究,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3.大力加強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關鍵還在于教師心理教育知識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須大力加強農村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并注意避免只重視骨干教師培養的傾向,否則將會出現一些教師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師又在制造新的心理困惑。
4.辦好家長學校,指導家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缺少學生家長的參與。采取多種形式,盡可能與家長進行溝通。如,創辦家長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家長學校授課的重要內容。
5.關注、關心、關愛“留守學生”
留守學生與家長很久都不見面,大多數學生一年和自己的家長見一面。長期的留守,得不到父愛、母愛,對這些學生的成長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關鍵詞:中職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現狀 對策
根據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文件可知,中職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有利于我國實施素質教育,進而提高我國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專業技能。[1]中職生處于青春叛逆期,這一時期他們漸漸地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若這一時期教師給予他們心理方面的正確引導,將有益學生的一生。然而,大部分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一致,心理健康水平分為“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很差”。根據相關調查可知,65%左右的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較差,10%左右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差,20%左右的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較好,只有5%的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很好。從這幾組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大部分中職生心理健康存在一些問題,只有少部分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較高,這就需要我們提出具體的措施提高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中職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分析
隨著中職生的學習與生活由以往的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的轉變,發展方向由升學為主轉換為就業為主,這些轉變讓他們在心理上容易困惑和沖突。面對職業的競爭,他們的壓力日益增大,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求職擇業及成長等方面產生了不同的心理問題,進而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生活與發展。那么,下面將具體闡述中職生心理健康的相關情況。
1.中職生心理健康存在不足的影響因素分析
中職生由于年齡小,大多數中職生都是未成年人,思想和行為都不夠成熟,敏感且易受傷。根據相關調查,大部分中職生都是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及離異家庭等,由于家庭方面缺乏父母的關心和教育,這部分中職生在性格方面、人際交往及心理方面等都有所不足。總而言之,中職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不足是受三大因素的影響。[2]
1.1家庭環境。我們經常聽到這么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教師”,然而,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度和重視度的傾向發生了偏差,他們認為教育這個問題應該是教師的事情,當父母的只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好,這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如:家庭離異或單親家庭,父母忽視了孩子的未來,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容易讓孩子對他人產生一種懷疑的態度;父母忙于工作不關心孩子的家庭,孩子比較內向,沒有安全感,害怕孤單,容易在愛情觀上出現偏差;父母的性格容易影響孩子,如果父母性格好容易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相反,脾氣不好的父母容易給孩子壞的印象,進而給孩子造成了父母的影響。
1.2學校教育。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師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很大。首先,學校辦學方式對學生的影響。有的中職學校注重學校本身的發展利益,忽視了學生的個人感受,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很少有中職院校以學生為中心,打開學生的心扉,這不利于學校做心理咨詢工作。其次,教師綜合素養不夠。有的任課教師只顧給中職生講授知識,沒有捕捉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讓課堂的教學效率很低;有的心理教師只顧心理知識的講授,卻忘記教會學生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有的心理教師教學風格不具有人格魅力,不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沒有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有的心理教師缺少課后培訓,為學生講授的知識貧瘠。
1.3學生自我認識和自身調節不夠。如:大部分中職生由于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們沒有成就感,來到中職校更加自卑,進而影響了人際交往;有的中職生認為自己長大了,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對,進而讓自己的內心處于一種尷尬的局面。
2.中職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2.1情感問題。由于大部分中職生處于青春期中期,這個時期的學生慢慢對異性產生興趣,對異性產生一種情愫。在這個情感產生的過程中,出現了幾種問題,如:單戀,這種情況就會讓主動喜歡的那個人處于一種痛苦的局面;失戀,有些中職生由于思想比較極端,就會讓其心理出現問題,有尋死的行為。
2.2學習心理問題。大部分中職生在來中職校之前都認為自己將來可以上大學,可是來到中職校之后心理落差很大,他們覺得自己就是三差生,學習與不學習都一樣。由于這種思想,讓他們出現焦慮、緊張考試等負面情緒,漸漸地他們的成績下降。
2.3環境適應問題。中職生由以往熟悉的環境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一些獨立解決的問題有些不知所措,進而產生了壓抑、焦慮、煩躁及不安全感等心理障礙,有的學生甚至還會導致神經衰弱。
2.4人際交往和擇業問題。首先,人際交往問題。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家卡耐基說“人的成功80%源于人際交往”,這就說明人際交往非常重要。然而,根據調查可知,大部分中職生害怕與同學交往;懷疑同學在交往過程中會傷害自己等,進而出現了自卑、孤獨、嫉妒、猜疑及社交恐懼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其次,擇業問題。大部分中職生讀中職是為了獲得中職證書,對工作迷茫,畢業時出現了幾種心理:自卑心理、逃避心理、依賴心理等。[3]
二、提高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首先,提高中職生的自我認識水平。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可知,人有六種需要,中職生需要得到的最基本的需要是心理關注度。中職生需要結合教師所講知識,合理分析自己的心理缺失,進而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加強學校教育和提高心理教師的綜合素養。第一,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中,打開學生的心扉。第二,提高心理教師的綜合技能,積極幫助學生。
最后,定期實施家庭教育培訓。家庭教育是學生是否健康成長的一個前提。那么,我國教育部需要根據不同性質的家庭制定一個培訓方案,將這個方案下放到不同的市、區及鎮,讓不同家庭的父母得到教育,明白自身性格和教育方式對孩子心理的意義。
總之,要想提高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僅需要我們認真分析中職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和存在的問題,而且還需要找到優化的策略進行完善。
參考文獻:
(一)由自卑產生的孤獨、排斥心理,造成人際交往困
難貧困大學生往往很少參與集體活動,政治參與、社會參與較少與人群格格不入。大部分貧困大學生有著與同學和不來,感覺自己很孤獨,交不到朋友想法,特殊的生活環境造就了其自卑的心理,又由于早熟使其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在兩種矛盾心理的影響下使其在人際交往中出現不同程度的困難
(二)敏感、早熟的特點容易造成性格缺陷
由于家庭的原因,貧困大學生往往容易早熟。對自身和家庭的客觀認識使其明白只有發奮努力才能改變現狀。由于經濟上的貧困導致受教育的不平衡使貧困大學生容易產生強烈的心理沖突。對涉及他們自身、家庭的事情。他們會變的非常敏感,怕被同學嘲笑,對同學產生戒備心理和懷疑心理。對受教育的渴望和現實的困擾使其身心備受折磨。甚至產生性格缺陷。在生活中若談及家庭方面的因素,貧困大學生往往表現出主動的回避和掩飾。如家長的文化水平,家庭的收入等。
(三)抑郁、自閉以及消極的生活態度
由于貧困大學生的家庭對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或者貧困大學生想要改變自身的這種現狀,他們往往會對未來生活充滿憧憬但由于自身條件限制,往往表現出信心不足、逃避等態度。據調查顯示,貧困大學生的抑郁癥、自閉癥的比例比正常群體子女要高很多。不少貧困大學生由于自卑導致自輕、自賤,抑郁孤僻,自我封閉對生活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采取消極的生活態度。
二、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原因
(一)家庭原因是造成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因素
家庭原因又分為經濟方面的因素、家長文化水平方面的因素、家庭環境方面的因素。貧困家庭的子女雖然大部分能夠正確的面對貧困,發奮圖強,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不能正確面對,從而產生消極的心態,從而產生很大的壓力,又不知如何處理、緩解壓力,從而形成自卑、孤僻的}L}理。而經濟貧困往往導致知識貧困。經濟影響一個人生活等方方面面,貧困家庭為供子女上學會付出很大的代價,父母由于沒有或少有經濟來源,提供給子女的經濟資源也很有限。家庭環境因素也是影響子女心理健康的一個因素。家庭的不和睦、父母離異等,或多或少會對其子女造成心理陰影,長此以往,導致其子女出現孤僻、自閉等癥狀。
(二)自身方面的原因
弱勢群體自身方面的原因,主要指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生理上的缺陷會造就貧困大學生的自卑心理,使其在人際關系交往中出現問題。由于家庭的影響,貧困大學生往往過早的面對社會,導致其早熟,與同學格格不入。不善于與人交流,在社會上難以立足。
(三)學校教育不當是導致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加重
學校的教育不當也會影響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在當今中國的教育體制下,學校片面的追求教學質量,不重注素質教育,只重視尖子生,忽視甚至歧視差生等。教師的言行往往會影響到學生。教師不尊重學生甚至惡言相向,不僅會導致學生產生“自己有問題”的想法,也會造成其他同學對其的排斥。從而更容易使其形成自閉的心理。
(四)社會方面的原因是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延伸
貧困大學生由于其自制力差,加上自卑的心理,很難抵御來自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從而影響貧困大學生的學校、生活和人格的發展。而人們往往對貧困大學生有著種種看法,將貧困大學生置于一張無形的大網之中,使其承受更大的生活壓力。而貧富差距會使其差生不公平感,對生活和目標失去信心,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三、解決弱勢群體心理健康問題的一些探討
(一)學校對貧困大學生教育起主要作用
學校是貧困大學生最早接觸社會的場所。老師、學校環境、同學對其有著方方面面的影響。貧困大學生由于其各方面的限制,使其很難和正常群體享受平等的教育權。教育投入的不足及利益驅動,造成經濟條件好的家庭用錢能夠彌補分數的不足。貧困大學生家庭則很難有選擇的機會,甚至承受不起高額的學費。因此,解決問題要從如何保證平等的受教育權說起。規范學費,禁止擇校,保證教育資源的平等分配讓所有的孩子讀得起數,上的起學。在保障了平等的受教育權的同時,也要保障貧困大學生在學校內享有的各項權利。在學校有著完善的制度保障也尤為重要。如,建立心理預防措施,開設心理輔導機構,由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的對貧困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產生的心理偏差進行疏導和糾正,開設心理輔導課,設立心理咨詢室,加強學校和家庭之間的聯系等,便于學校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作出預防措施。
(二)家庭因素是影響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因素
提高家長素質尤為重要。家長素質決定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結構。教養方式。提高家長素質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關鍵任務,是成功教育下一代的前提保證。政府應當建立家長學校,提高貧困大學生家庭的家長素質,組織貧困大學生的家長接受教育,免費為他們傳授家庭教育知識,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和文化素養。家長的素質提高了,就可以有效克服貧困文化、價值觀的扭曲和家庭教育的偏差問題。幫助貧困大學生的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方法,讓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了解他們的身心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自覺糾正或防止導致子女出現不良心理的家庭誘因,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幫助子女走出心里的困境。
(三)社會環境對貧困大學生有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