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科學課題研究范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科研能力 競爭力 生物類 本科生
【基金項目】重慶師范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162-02
自然科學是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其根本目的在于發現自然現象背后的規律。生物學(Biology)是高等學校自然科學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在針對生物學專業的培養方案中,主要設置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兩個專業。二者均以專業性理論學習為基礎,兼顧生物學實驗技能的培養。通過本科學習階段,旨在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實驗技能良好的專業性人才。隨著生物學科的迅猛發展,對生物類本科生的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現在需要其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質、熟練的實驗技能和卓越的科研思維。學生科研素養養成、研究能力強化與提升成為當今生物學人才培養中最重要的任務。
1. 目前生物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現狀與背景分析
目前,眾多高校對生物學本科學生的教學主要采用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其中,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一直是生物學本科生教學的重點。實驗教學作為學生理論付諸于實踐的重要方式,其在培養學生專業操作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學生實驗教學這一環節卻往往比較薄弱,其僅僅針對最為基礎的生物學實驗進行簡單的傳授,學生學到的僅僅局限于已經模式化的常規實驗操作,而不能獲得相關知識的拓展與延伸,這未能在對學生實踐與理論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發揮作用。例如,在微生物學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微生物的接種培養與革蘭氏染色是生物類本科生需要學習的常規操作技術,其能夠讓學生學習部分微生物的培養方法,且十分容易掌握。但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卻未對微生物生長機制與細菌胞壁功能方面的探索進行拓展分析,這也就使學生僅僅學會做基礎實驗,卻沒有在整個過程中進行思路與專業知識的延伸與拓展。這一現象成為生物學本科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實驗設計與創新能力、專業競賽競爭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增強生物學專業本科生科研動手能力、課題設計與執行能力,將有助于增強其科研素質的養成與專業技術水平的提高,進而培養出專業素質高、專業技能優異、專業競爭力強的本科人才。
培養生物學專業本科人才,依賴于高校整體科研水平與科研方向。其中在對本科生科研能力與競爭力培養過程中,科研課題設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科研課題設計主要表現為本科生畢業設計或競賽課題設計。各大高校針對本科生科研指導方案各具特色,其主要基于導師指導。但是由于本科生理論課程多、學生自由度大、科研時間較少等原因,教師往往缺乏系統的學生培養與指導方案,故只能讓學生開展技術路線簡單、可實施性強、創新水平低的科研課題。這使得本科生科研素質培養受到限制,其在各類科技競賽(如挑戰杯等)中競爭力也較為薄弱。
2. 本科生專業科研能力與競爭力提升方案
通過借鑒國外高校學生培養方式,開展實際調研,對我校生物類專業本科生科研課題設計指導情況進行了解,旨在提高生物學本科生科研能力、競賽競爭力,提出以下方案:
2.1 明確專任教師指導本科生開展科研工作的職責
目前,我校本科生畢業實習主要由指導教師指導完成。指導教師具備堅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專業科研素質與豐富的理論知識水平,具有一定的教學經歷與良好的學術造詣,且熟悉專業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與教學環節。但在對學生科研課題設計指導過程中指導教師一般僅參與課題布置與論文審閱的過程,對學生整個科研過程的監督力度不足,對其科研方向的引導作用也較為薄弱。而在讀研究生在引導本科生整個科研過程中往往扮演主要角色。由于在讀研究生專業基本知識與解決方向性問題的能力較為局限,使得其指導的本科生科研工作淺顯且缺乏創新性,這就限制了學生科研思維的發散與創新,進而降低了學生的專業競賽競爭力。因此,明確專任教師對學生科研工作的指導地位,擬定教師指導過程中的基本行為規范,加強教師對學生科研工作的全程監督與引導作用,將有助于培養具有較強學術創新能力的優秀本科人才。
2.2 建立學生科研素質養成方式
優秀的科研人才應該具備良好的科研素養與精湛的專業技術。科研素養的養成是科研人員應該具備的先決條件,端正的科研態度與良好的實驗習慣將極大的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明確指導教師職責的基礎上,針對科研分流的本科生應該首先強調科研素質的培養,這對學生科研水平與專業技術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2.3 擬定對學生科研工作的指導方案
指導方案包括對學生進行指導的目標、內容、形式與時間安排等,其可以直接影響對學生的指導效果。因此,對學生科研工作進行指導前,需要制訂較為詳細的指導方案。需要兼顧方案執行的過程及需求,具體可遵循以下原則:1)指導目標要明晰;2)內容詳實可行,具有創新性以及應用或科研價值;3)形式具體,兼顧特色;4)時間安排合理得當。合理的詳實的指導方案,可以保證對學生指導工作的順利開展,也可間接激發學生科研熱情,拓展學生科研眼界,從而提高學生專業研究水平,直接促進其專業競爭能力。
2.4 制定一套科研課題創新性考核評價標準
科學課題的創新性是整個科學研究過程的靈魂。具備較強創新性的課題通常能在專業技能或課題競賽中脫穎而出。因此,從課題原創性、應用潛力及對后續科研的支撐性等方面擬定科學可行的科研課題創新性評價體系,并主要對課題的創新能力與解決科學問題的實際意義進行評估。學生按照指導方案開展相關科學研究,通過專任教師積極的引導,使學生掌握相關科研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形成自選課題,通過指導教師的專業評估后進行開題,這就從源頭上保障了學生科研的自主性與積極性。選題的創新性可從以下幾點進行衡量:1)原創性;2)應用性;3)銜接性;4)基礎性。而整個創新型考核評估體系的建立從以下幾點考慮:1)所獲數據的原創性;2)課題成果的產業應用度;3)成果對后續研究的指導意義;4)成果刊出的期刊級別。對完成的課題進行評估后,推薦創新性強的項目參加專業技能競賽(例如“挑戰杯”等),這將有助于提高本專業本科人才在競賽過程中的競爭力。
總的來說,高校在強調生物類專業本科學生基礎理論學習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實驗教學與科研課題設計環節,采用合理的指導制度與評價標準,將對學生科研素質養成與專業科研競爭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唐琳, 趙欣平, 王健美, 等. 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的學分制指導老師工作體系建設與實踐[J]. 教育教學論壇, 2012 (33): 225-226.
[2]呂春, 彭博文. 對高校科研評價若干問題的思考[J]. 沿海企業與科技, 2005, 7: 17-19.
[3]姬云濤,姜雙林,屈長青. 生物科學專業立體式實驗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 廣東農業科學, 2011,19:147-148.
【關鍵詞】生活現象 科學知識 社會應用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159-02
一、背景分析
七年級《科學》課本第一課就指出,科學要研究各種自然現象,尋找它們產生、發展的原因和規律,學習科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解釋和預測各種事物現象及變化。《科學課程標準》要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保持對自然現象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養成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教學要聯系實際、創設情景和尋找范例。《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增加了關注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的教育內容,更說明了科學與生活社會的關系。《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要求:“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的聯系……。”科學是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的探究活動。自然界中蘊藏著無窮的科學奧秘,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也妙趣橫生。科學發展表明,人類的科學知識來源于生產知識和對自然的觀察。由此可見,將科學課程與學生生活、社會相融合具有潛在的優勢和可行性。我們科學教學一直重視理論知識在技術中和解釋自然現象中的應用,然而教學現狀仍然存在某些脫離社會生活的傾向,表現有:一是以知識為中心的模式,強調科學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教學熱萁仙釙葉嚶肷活脫節。二是在考試壓力下,教學以教科書鵲母拍睢⒃理學習為主,教學過程過分強調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偏重于公式繁雜的演算和機械訓練,科學問題數學化。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強烈欲望,教會學生自主探究,掌握思維技巧,進而不斷完善學生的科學意識。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感悟生活、感悟科學。而怎樣的教學方式能使科學課程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識特點,能激發并保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怎樣才能使學生去探索自然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科學規律,激發學生對科學本性的敏感和探索自然的熱情;怎樣培養學生把科學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生產,是我們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教學模式
1.情景探究模式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構建新的理解,建構自己新知識的過程。因此,我們在科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把學生的學習活動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營造與教學內容一致的情景氛圍,將所要傳遞的知識設計到相應的情景之中,使學生通過情景發現科學問題,在解決問題胡過程中去發現新的知識和方法。使學生真正領悟科學內涵,提高學生對科學現象的敏感和探索科學規律的熱情。
2.課堂教學結構
在教師主導下,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特征,把學生的生活實例和有關材料引入課堂,以實際事例為背景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去學習科學知識,同時讓學生運用獲得的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中學科學“生活到科學再到社會”的教學與傳統教學比較
4.課例:
課題《蒸發》
⑴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學校要求星期一升旗統一穿校服,由于衣服洗了沒干,有哪些方法使衣服干得更快些?(創設實際情景,使學生覺得學習的內容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學生有親近感。)
⑵提取情景中問題(提煉出科學問題):液體蒸發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關?
⑶探究學習:采用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學生交流討論等多種學習方式學習,得出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
⑷知識應用于社會,要求學生利用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去設計應用。①使衣服干得更快些。②課后讓學生設計節水方案。
我們這種“生活――科學――社會”的教學模式,利用創設實際情景,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源于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在學習過程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同時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體現了科學與社會的密切關系。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強烈欲望,同時提高了學生對科學現象敏感和對科學規律探索熱情。
三、操作策略
教學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從教與學的關系看,主要有教師的引導和學生參與。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與促進者。因此要求教師要根據教育規律和中學生求動、求知、求趣、求異、求新等心理特點,在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計劃中,挖掘教材、開發資源,精心設計教學。讓學生觀察自然、生活現象,尋找科學問題,老師指導學生探究科學規律,再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社會。整個教學過程貫穿“生活――科學――社會”這一思想。使科學教學與社會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真正能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
(1)情景引入階段:學生首先接觸到的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根源,是科學課程素材的主要來源。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的形象思維仍占很大比重,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而中學生有著自己對生活的感性認識。學生在課堂所學的新知識需要借助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才容易被學生接受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而許多抽象的科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大量的具體原形。因此,我們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要打破科學教材的框框,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有意識地把學生的學習活動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科學問題看得見、摸得著,使學生覺得科學就在自己身邊,使學生在創設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科學是為實際生活服務的,從而對學習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如《蒸發》課例是怎樣使校服干得更快些的,又如《壓強》,老師用網袋裝了一個西瓜,用手直接拎著,感到手被勒得很痛,同學們幫老師想想辦法,怎樣拿,手就不那么痛了。 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使學生感到學習材料與生活很貼近,減少對科學的畏懼感,同時也認識到科學來源于生活實際,從而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去感受,從而接觸問題,提高對自然的敏感性。
(2)探究知識階段:提取情境中的問題,學生在教師所安排的情景中活動,遇到問題,教師及時啟發引導學生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此階段關鍵是學習“從生活世界到科學世界”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用科學眼光觀察世界,用科學頭腦思考問題。科學教育一方面要把學生們的一般常識之中的模糊不清之處提升到科學的層次,即從常識走向科學。另一方面要能在這一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科學本身就是科學知識、科學過程和思維方法的和諧統一。教育是關鍵是“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和對解決問題的追求”。因此,我們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設法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鼓勵學生成為學習主人,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培養學生從生活現象中探究科學規律方法和良好的思維習慣。例如在《變阻器》教學中,我的教學設計:本節課我們不是直接給出變阻器的結構、原理和使用方法,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怎樣改變電路中的電流操作簡便,整個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形成新的科學概念和方法,掌握規律,啟發思維、發展能力,使其學會從“生活現象到科學規律”的方法。在不斷地質疑、討論、總結、交流中獲取科學知識,實現科學知識的“再創造”,學會學習。
(3)應用實踐階段:學習科學目的之一是為了進一步學習科學,發展科學,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在掌握有關科學知識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和社會問題,以提高運用科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并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后繼學習的努力。這個環節我們主要在作業和研究性學習課題中體現。一是以作業為橋梁。在科學教學中除了要發揮作業在鞏固、拓展和應用知識與技能外,還應通過作業這一手段,引導學生關心生活,關心社會。因此,我們首先要精心設計與生活、社會密切相關的練習題,引導他們學會自覺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曬衣服的方法等習題都是;其次可以設計一些具有一定開放性練習,如尋找生活中有關本節課的科學問題,或是針對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觀點去觀察事物,解釋現象。如在學習《變阻器》后讓學生了解油量表或身高測量儀的結構等。二是以研究性學習課題和課外實踐為平臺。課本后有許多研究性學習課題,科學教學不應僅是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是通過多種形式與課內外、校內外的活動緊密結合,讓學生廣泛接觸生活和社會,聯系實際。課外實踐作業是課程教學的有機延伸。讓學生多做一些有創意的實踐作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去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進行課題研究。如社會調查、小制作、小發明、科技系列講座、科技小創造活動、趣味科學實驗表演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和已有的知識在活動中探索科學問題,讓學生感覺到探索科學的奧妙其樂無窮,同時陶冶了學生的情操,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開發創造力。這樣不同程度的學生均有所得,共享成功的快樂,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促進了學生的交流,又可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科學是一門與生活與社會發展最為廣泛聯系的課程。科學課程無疑承擔著提高未來國民的科學素質的重要任務。“生活――科學――社會”的科學教學方式,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能讓學生在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妙與和諧中,產生終生探索的樂趣;這種科學教學方式能直接獲取科學規律產生的規則,學生總結歸納能力強,可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業成績;這種將科學與社會生活聯系的教學方式會促使學生學習方式變革,使學生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現代學習方式,同時能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心社會的意識,和用正確處理社會問題的能力;在樹立素質教育思想的前提下,這種教學方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等人格心靈“喚醒”。促使其與社會和諧發展。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將有著深遠的影響,一定能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