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醫療糾紛培訓方案

醫療糾紛培訓方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療糾紛培訓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醫療糾紛培訓方案

醫療糾紛培訓方案范文第1篇

【關鍵詞】骨科治療;醫療糾紛;心理特點;措施

糾紛是人們生活中權利沖突和碰撞的結果,而醫院是糾紛集中之地,醫療糾紛指的是醫療機構(如醫院等)及其內部醫務人員,與患者或者患者家屬雙方發生的利益沖突事件,其具備普通糾紛事件的所有特點,醫療糾紛不可避免,但是可以有效化解。受到骨科治療特殊性和骨科患者心理特點影響,骨科出現醫療糾紛的概率較大,因此,對骨科治療中產生醫療糾紛的原因,以及患者、家屬、醫護人員的心理特點等內容進行分析,能達利用臨床心理學防范醫療糾紛的目的。

1骨科治療產生醫療糾紛的原因

在骨科治療中引起醫療糾紛事件的主要原因有四個:一是骨科急診患者多:隨著經濟發展和交通工具增多,骨科急診患者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是部分患者的生命受到極大威脅,或者身體功能無法得到完全恢復,故在醫治或者護理的過程中,會增加醫療糾紛的發生率;二是患者及其家屬的治療期望過高:大部分患者及其家屬,不能正確認識到骨類疾病的危害性,認為患者治療后均能及時恢復到正常水平,實際上部分患者醫治后,達不到患者過高的期望值,最終引發醫療糾紛;三是并發癥:骨科患者在治療后,極易出現并發癥,如肺栓塞和內固定材料斷裂等。下肢骨折患者,術前極易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并在術后引發肺栓塞,家屬無法理解肺栓塞的發生,就會認為受到治療水平的影響,進而引發醫療糾紛事件;在使用內固定材料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材料質量、操作不當等因素影響,出現內固定材料斷裂的問題,進而發生醫療糾紛;四是醫護人員存在過失:部分骨科患者在治療后,因醫師的操作不當或觀察不仔細,引發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導致術后恢復不到位,均會引起醫療糾紛;在治療后,部分醫師并未認真聽取患者的訴求,患者術后出現不良癥狀時,也未及時發現予以處理,導致患者及家屬產生不滿情緒,進而引發醫療糾紛事件[1]。

2患者、家屬及醫護人員的心理特點分析

2.1患者及家屬的心理特點:一是焦慮心理:患者受傷以后,多會產生焦慮心理,如擔心創傷的愈合情況、創傷部位的功能恢復、傷情發展等,患者的焦慮心理,不利于患者骨折愈合,甚至會延長患者的病期,或者加重病情的發展;二是恐懼心理:患者受傷后,因受到傷口流血、疼痛等因素影響,患者會產生緊張、恐懼心理。同時在患者治療的過程中,患者會被骨科特殊治療方法,如手法復位、骨牽引、石膏托外固定等嚇到,進而加劇患者恐懼心理,極易降低患者的治療效果;三是孤獨感:患者因病住院后,受身體疼痛和來院生活的陌生感雙重折磨,還要受到醫院諸多規章管理制度的制約,日子過得枯燥泛味。同時住院期間,部分親友探視后離去,尤其是夜間,患者會產生嚴重的孤獨感。而患者以上的不良情緒不但會影響治療效果和預后,而且極易感染其家屬的情緒,導致家屬也出現煩躁、焦慮、恐懼等心理情緒[2]。2.2醫護人員的心理特點:骨科醫師需在接觸患者的第一時間判斷患者的病情、病種,并及時給出相應的救治措施,還需對自身言行負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骨科醫師的心理壓力極大。此時骨科醫師急需患者及其家屬的密切配合,如果出現患者及其家屬不理解、不配合的情況,骨科醫師會出現治療方案不完善、心里煩躁等不良情緒,不利于治療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同時骨科護士每天面對大量骨折、骨裂的患者,精神會處于高度緊張狀態,一旦患者及其家屬態度不好,極易引發護士的不良情緒,進而出現醫療糾紛。

3運用臨床心理學防范醫療糾紛的措施

3.1展開人性化服務:骨科醫護人員需依據患者的就診心理,為患者提供更舒適、更安全、更有效的人性化醫療服務。尊重患者自身的主觀愿望、言語訴求,并及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治療方面的溝通交流,同時醫護人員需及時向患者和家屬講解患者的病情、治療方法,對于需進行特殊診治的患者,需向其全面講解特殊診治方式的過程、效果及需承擔的風險等,讓患者及其家屬有充足的思想準備。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的基礎上,醫護人員才能對患者采取特殊的診治方式,從而將發生矛盾的概率降到最低。在與患者、家屬溝通的過程中,醫護人員需言語簡潔明了,語氣溫和,盡量避免與患者和家屬產生糾紛。3.2培訓醫護人員的溝通技巧及能力:醫院對于骨科醫護人員,在提高其醫療技術、服務質量的基礎上,還需重點培訓其法律知識,并要求醫護人員嚴格按照相關操作制度進行工作。同時醫護人員還需通過自學的方式,掌握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況,增強自身的溝通交流能力,進而確保患者的治療工作能順利進行,幫助患者取得最佳的療效。另外,醫護人員還需尊重患者,盡量消除患者及家屬的抵抗情緒,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骨科疾病可能會產生的后遺癥,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息。醫院還需培訓骨科護理人員的疾病心理知識、現場控制患者及家屬情緒的技巧等,使護理人員能在醫患發生沖突時,主動安撫患者及其家屬,將沖突最小化[3]。3.3提升骨科醫護人員的心理素質:骨科醫護人員的心理素質提升方面,需從了解其心理狀態入手。醫院可通過開展講座、視頻播放等方式,消除醫護人員內心的煩躁感,緩解其內心壓力。骨科存在病情嚴重、醫護人員體力消耗大、病情復雜、檢查內容繁瑣等特點,因此,骨科醫護人員的工作具備一定的特殊性,要求醫護人員不但需具備一般醫務人員的道德素質、職業素養,而且需具備自我調節情緒、協調溝通和冷靜處理問題的能力,還要學會樂觀、自信。同時醫院管理者需重視醫護人員為醫院帶來的社會效益,不能以經濟效益決定一切,鼓勵自信心強、積極進取且能勇于奉獻的年輕醫師和護士,以此激發骨科醫護人員的工作熱情。3.4其他:醫院骨科的醫護人員還需完善醫療文書、文件、材料等記錄:確保患者入院時的病情材料、治療方案、知情同意書等記錄準確、完整,需要患者及其家屬簽字的文件,需確定有簽名,一旦出現醫療糾紛,以上材料將是保障醫護人員利益的有效證據;需對特殊人群提高警惕性:屬于特殊人群的骨科患者有多次轉診轉院者、住院時間長但療效不顯著者、家屬素質低下者、家屬為記者和律師者等。針對以上患者,需時刻保持警惕,在為其提供相應治療措施和其他服務的過程中,盡量避免與患者或家屬發生沖突[4]。綜上所述,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但是也導致更多的糾紛事件。醫療糾紛事件是大眾極為關注的熱點,而引發骨科醫療糾紛的因素有很多,醫院需在檢討自身的過程中,開展人性化的服務,提升醫護人員的心理素質,培訓醫護人員的溝通技巧,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將骨科醫療糾紛事件的發生率降低。

參考文獻

[1]王紹磊.76例骨科醫療糾紛產生的原因分析[J].醫院管理論壇,2015,32(8):23.

[2]景文彬,龍虹羽.骨科治療中臨床心理學的運用與醫療糾紛的防范[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7):1107-1108.

[3]許超,陳興玲,馬寅鋒.骨科醫療糾紛的原因及防范[J].醫院管理論壇,2013,30(11):21.

醫療糾紛培訓方案范文第2篇

【關鍵詞】醫療糾紛 醫院管理 體會

1 增強自身免疫力,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1.1加強技能培訓,提高醫技水平 制定具體的學習制度和學習方案,要求各級各類人員根據各自崗位要求,加強“三基三嚴”的訓練,有效杜絕醫療差錯事故的發生。

1.2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根據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衛生廳在全省衛生系統強力推進以“知庸提能、治懶提效、治散提神、治軟提勁”為主要內容的治庸問責,強化醫療質量工作,切實落實治庸問責工作實施方案,自查自糾,督查整改,評議總結,要求全院職工亮牌上崗,文明禮貌待患,視病人如親人,增進和廣大患者的親密關系。

1.3加強法律法規學習,增強法律意識 定期組織學習衛生政策和法律法規,強化醫務人員的責任意識,嚴格診療程序和操作規程,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2 研究應對方法,妥善處理糾紛

2.1處理要早 目前患者受社會大氣候影響,可能把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某些情況立即與醫療事故聯系起來,如治療效果不佳、對醫療行為不理解、溝通不足及費用等方面的問題,這類糾紛雖不構成醫療事故,但卻是患者投訴最多、處理起來也是棘手的問題,應當由科室的醫務人員直接接待,他們對患者的治療處置過程是面對面的,最了解、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

因此對于這類一般性的醫療糾紛由科室靠前主動做工作,通過解釋或采取相應的糾正措施,打消患者疑慮,大多數是能自行處理的;對科室處理有難度的醫療糾紛在科室的配合下,我們職能部門再積極主動調查處理。

2.2工作要細 在處理醫療糾紛時,不論患者情緒如何,都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力爭做到心平氣和的與患者交談,做到有禮有節,辦事利落,讓患方當事人產生信任感、感到親切感。給予患方充分的言論空間,這樣可減輕患方的敵視情緒,要從細節上做患方思想工作,掌握有效的溝通原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爭取讓患方理解我們工作中的小瑕疵。

2.3方法要活 當患方與院方發生意見分歧時,要善于利用病人及家屬的親友或對病人及家屬有影響的關系人來協助我們共同做病人及家屬的工作。

2.4應對要穩 發生醫療糾紛后我們爭取做到不急、不躁、不火、心平氣和,對患者及家屬多安慰、多解釋,宣傳解答國家有關衛生法律法規及政策等方面的問題。如果我們有責任,可以告知患方可通過法律渠道公平公正的解決,如果沒有,讓患方明理后理解我們。

2.5態度要明確 患方提出天價賠償,對醫院無責任、無過失的醫療糾紛,無論患方以任何方式,如吵鬧、沖砸、封門、拉橫幅及毆打工作人員等不法行為擾亂醫院秩序的,我們必須依法辦事,向患方大力宣傳《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有關解決醫療事故的途徑和方法,絕不輕易給予經濟補償。大量醫療糾紛的處理無需鑒定,雙方協商,責任的認定,經濟補償的額度難以把握,應當在仔細核查的基礎上,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認真分析認定院方在醫療糾紛事件中有無責任、責任有多大,認定醫療結果對病人有無身體損害、損害有多大,同時根據病人已支付的費用及實際必須花費的費用等情況,給予減免、退款;確認存在責任大的、損害大的要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償,盡可能地減少病人的損失。

醫療糾紛處理主張一次性解決,不留尾巴,在雙方自愿平等的基礎上達成協議,無論補償額多少,都必須以書面的形式雙方簽字留存,以免事后反悔。

醫療糾紛培訓方案范文第3篇

[關鍵詞] 醫療糾紛;醫患溝通;醫患關系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3(b)-100-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法制觀念的不斷增強,患者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加強,醫療糾紛呈上升趨勢。醫院作為一個特殊的服務場所,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從根本上防范醫療糾紛的發生,滿足患者對醫院醫療、護理等行為提出的更高要求,樹立醫療機構的新形象。

1醫療糾紛的成因

醫療糾紛是困擾醫療機構的難點問題,正確認識、深刻剖析醫患糾紛產生的原因,強化醫療機構的內部管理,是有效防范、妥善解決醫療糾紛的重點所在。

1.1醫務人員的因素

在日常診療中,因醫務人員服務態度不佳或者溝通不夠而引起的醫療糾紛占有較大比例;醫務人員的技術缺陷,甚至跨專業治療一旦被患者察覺,就會造成患者對醫療結果不滿意;醫療差錯的防范不夠,醫患之間溝通欠缺均可導致糾紛的發生。但是,醫方需要在工作中盡最大努力以減少差錯。

1.2患者方面的因素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們對醫療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雖然人們的文化素質也在不斷提高,但仍有一部分人因缺少醫學常識或對醫學知識一知半解,主觀地對醫療過程和結果進行判斷,這也是產生糾紛的原因之一。

1.3其他惡意因素

惡意醫患糾紛指患者不顧醫療機構在醫患糾紛中有無責任、責任大小,不依正常途徑進行醫患糾紛處理,故意通過擾亂醫療機構正常工作秩序或危害醫務人員人身安全等非法手段意圖詐取非法經濟利益的違法行為,俗稱“醫鬧”。其主體可以是患者或其家屬,也可以是“職業醫鬧者”。

2與患者溝通的重要性

2.1就醫患者的需求

無論門診、住院患者都希望從醫務人員口中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病情如何,要做什么樣的檢查,要用什么藥物治療,治療需要多長時間,費用需要多少等相關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醫務人員換位思考,加強醫患溝通,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各種問題,滿足他們的迫切需要。

2.2現代醫院生存的需要

衛生行業是關系百姓生命健康的事業,為了使醫療服務貼近群眾、貼近社會,醫務工作者就要多與患者溝通,多傾聽患者的呼聲,解決患者的困難,滿足患者的需要。醫院應由“以醫療為中心”變為“以患者為中心”,突出人文服務意識,建立“與患者溝通”制度,設置各種便民措施、導診等。現階段,加強與患者溝通,改善服務態度,已成為爭取患者、擴大醫療市場、減少醫療糾紛、取得患者信任的好辦法,它能保證醫院的生存和發展。

3與患者溝通的方式與方法

3.1與門診患者的溝通

醫生根據患者的主訴詢問病史,做相應的必要檢查,對疾病作出診斷,給出門診治療方案或收治住院。在這一過程中,恰當和充分的溝通特別重要,醫生應當全方位就患者將要面臨的治療計劃和相關需要了解的信息向患者作出耐心的解釋和溝通。

3.2與住院患者的溝通

醫護人員應及時將病情變化和治療措施、治療方案以患者能夠理解的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屬,耐心解答他們提出的相關問題,尤其是住院醫生和患者首次接觸時、有創及大型儀器檢查之前、變更治療方案之前、擬使用貴重藥品及醫保目錄以外藥品之前、手術和麻醉之前和重大費用發生之前等環節,都應當征求患者家屬意見并簽字認可。患者出院時,醫務人員應向患者及家屬明確說明住院期間的診治情況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這既是醫務人員的職責,又是加深醫患感情、相互溝通理解的橋梁。

3.3強化全院員工醫療安全意識

對醫生和護士舉辦醫療及護理質量安全講座,使大家認識到醫患溝通的重要性及出現醫患糾紛后的嚴重性,克服驕傲、盲目自信的不良習氣。另外要向醫護人員傳授醫患糾紛發生后的處理技巧,從過去的醫患糾紛中吸取教訓,提高自身責任心;強化醫患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以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

3.4相關部門都應有所作為

醫院可設立櫥窗或專欄式溝通方式,將一些常規型、制度型內容公示告知(雙方義務和權力、患者注意事項、入院須知等)使患者明白就醫。作為醫療機構的監管部門,一方面要進一步規范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同時也要不斷規范患者的就醫行為,還要注重社會輿論導向的把握和引導,給醫療機構創造良好的醫療環境和社會氛圍,給患者創造信任和諧的就醫條件和環境,注重醫務人員溝通和服務技巧的培訓。公安部門介入解決影響醫療行為正常進行的“醫鬧”行為,新聞媒體更需要中立、客觀地對事件進行報道,同時大力宣傳醫務工作者“白衣天使、無私奉獻”的正面形象,從而減少糾紛的發生。

總之,當前醫患關系的現狀是現實社會問題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反應,應當從當代社會的綜合情況全面分析,建立“與患者溝通”制度,保障患者的知情權及醫療活動的正常進行,規范醫療行為,提高思想認識,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質量,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才能更好地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更好地提高醫院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楊建軍,李殿國.實施人性化服務,構建和諧醫患關系[J].中國衛生產業,2007,5:58.

[2]薛睿,袁士宗,王亞平,等.不同醫療費用患者發生醫患糾紛的調查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5,5(2):14-16.

[3]張麗霞,葉英.醫療糾紛與防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9):1714.

[4]秦芳.醫患溝通與醫療糾紛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07,4(32):135-136.

醫療糾紛培訓方案范文第4篇

目的探討規范溝通及重癥知識普及對醫療糾紛的影響。方法隨機數字表格法將某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家屬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常規交流、傳統宣教方式,觀察組則行規范溝通聯合重癥知識普及干預,入院24小時、1周后評價兩組家屬疾病認知程度。治療結束后統計兩組家屬滿意率及醫療糾紛發生率。結果兩組患者家屬入院1周后疾病認知總分較入院24h內均明顯上升,且觀察組疾病認知總分為(14.57±0.18)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1.14±0.19)分。治療結束后觀察組患者家屬總滿意率、醫療糾紛發生率分別為96%、2%,較對照組的72%、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規范溝通聯合重癥知識普及能明顯提高ICU患者家屬疾病認知度及滿意度,顯著降低醫療糾紛發生率。

關鍵詞:

規范溝通;重癥知識普及;醫療糾紛;家屬滿意度

醫療糾紛發生原因多且復雜,它不僅影響醫院正常工作秩序,而且在一定程度讓患者及其家屬產生不信任感,可能讓醫院形象折扣[1]。為此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減少醫療糾紛一直是醫療管理的重點。有研究[2,3]表明醫療糾紛發生主要與溝通不當有關,占60%~80%,可見規范溝通對醫療糾紛發生預防有重要作用。重癥監護病房(ICU)收治的多為危急重、病情復雜且變化快患者,加上ICU對環境特殊要求,家屬通常不可陪護或自由探視,易讓家屬與ICU工作人員產生溝通障礙,特別是關于家屬對疾病認知度方面,因家屬對疾病認知程度低造成溝通不當而引發的醫療糾紛比例大。因此,研究某院對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ICU患者家屬進行規范溝通聯合重癥知識普及的干預效果,探討其對醫療糾紛發生率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資料

收集某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ICU患者家屬100例,隨機數字表格法將患者家屬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20歲~65歲,平均34.7±5.4歲;與患者關系:配偶33例,子女17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6例,中學20例,小學及以下14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29例;年齡21歲~68歲,平均35.0±5.2歲;與患者關系:配偶32例,子女18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4例,中學21例,小學及以下15例。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知情并簽訂同意書,排除精神異常、身體不健康等家屬。對比兩組家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交流、傳統宣教方式,即患者家屬問什么答什么,且以談話形式幫助家屬對患者病情、治療方法、效果等有所了解,同時特殊治療、病情變化時再進行相關溝通交流。觀察組則進行規范溝通聯合重癥知識普及:患者入院時有序接待,耐心安慰患者家屬;患者入院24h內由已培訓的專業工作人員向家屬發放重癥患者家屬需求量表,并詳細告知量表內容,耐心回答家屬提問,及時為家屬解疑。同時患者入院24小時內還要對家屬發放疾病認知程度調查表,根據調查結果結合家屬文化程度、對治療需求、對疾病知識的需求等給予針對性的重癥知識教育,且宣教方式多樣,如宣傳冊、電視視頻、手機短信等。

1.3觀察指標

⑴入院24小時內、入院1周后通過本院自行設計的問卷表調查兩組患者家屬疾病認知程度,包括病情表現、治療方案、并發癥及預后等,均行4級評分。⑵治療結束后通過自行設計的問卷表調查兩組患者家屬滿意度,包括服務態度、專業水平、溝通能力等,分為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總滿意率=100%-不滿意率。⑶治療結束后統計兩組醫療糾紛發生率,并分析其原因,包括醫護人員對家屬治療需求不了解、家屬問題、醫護人員工作忙等。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表示,行x2檢驗,計量資料(xs)表示,采取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家屬疾病認知程度

入院1周后,兩組病情表現、治療方案等疾病認知程度評分較入院24小時內均明顯上升(P<0.05),且觀察組上升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患者家屬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家屬總滿意率96.0%,較對照組的7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討論

3.1重癥監護病房醫療糾紛發生原因

醫療糾紛指的是患者或患者家屬與醫院醫護人員產生糾紛,患者就診時未及時接待、醫護態度差等多種因素均可能導致糾紛發生[4],對醫院工作、形象均可能造成不良影響。近年來醫療糾紛報道不斷,且大部分醫療糾紛與醫護人員溝通不暢密切相關[5,6]。為此重視醫護人員與患者或患者家屬有效溝通成為當下醫院管理的重點與難點。重癥監護病房中收治的患者病情多嚴重且變化大,患者家屬心理壓力大,對疾病治療、安全、舒適、陪伴患者等需求多,若未滿足其需求,則可能導致醫療糾紛發生。同時監護病房醫護人員工作忙,偏向患者生命體征維持及觀察,接觸患者家屬時間相對短,難以全面了解患者家屬需求,加上監護病房對家屬探視時間、次數有明確規定,此期間若對家屬提出問題難以回答則易出現醫療糾紛[7,8]。研究中觀察組醫療糾紛發生1例,因家屬問題而出現,這是因為患者病情復雜、短時間內病情未好轉導致家屬情緒失控引起。對照組因對家屬治療需求不了解發生醫療糾紛5例,占所有醫療糾紛的71.4%。可見重癥監護病房醫療糾紛發生主要由醫護人員對患者家屬需求不了解引起,為此需通過有效溝通了解患者家屬需求,并針對性的給予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家屬疾病認知度。

3.2規范溝通與知識普及對醫療糾紛的影響

《福岡宣言》(1989年)認為醫護人員須掌握人際交往技巧,若對患者及其家屬無(或缺少)同情也是一種無力的表現。認為醫患溝通為醫院工作人員必需技能。希波克拉底(古希臘醫學之父)認為語言、藥物、手術刀為醫師三大法寶,其中語言指的是醫患溝通。針對重癥監護病房患者家屬需求問題,先通過重癥患者家屬需求調查表發放,對調查內容一一溝通交流,以了解患者家屬需求。隨后根據調查結果針對性的給予重癥知識普及,靈活應用文字、圖片、動漫、視頻等多種形式幫助患者家屬了解疾病相關知識,且這個過程中根據患者家屬文化程度、心理狀態等選擇合適的溝通技巧,提高溝通有效性[9]。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家屬入院1周后疾病認知總分較入院24h內均明顯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陳曉琴[10]等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溝通能幫助提高患者家屬疾病相關知識認知度,且規范溝通、重癥知識普及上述效果更明顯,這是因為相比傳統溝通宣教,規范溝通、知識普及針對性強、靈活性強,能更好的幫助家屬了解疾病表現、治療方案、并發癥等知識,且讓家屬對某些特殊治療等有心理準備,避免因疾病認知度差而發生醫療糾紛[11]。本研究觀察組醫療糾紛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規范溝通、重癥知識普及能明顯降低ICU醫療糾紛發生率。另外,通過規范溝通、重癥知識普及提高患者家屬疾病認知度后,便于其參與醫護人員工作,有利于患者病情好轉,甚至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因而患者滿意度高[12]。由于重癥監護病房不確定因素多,除了溝通交流外,醫護人員還要找尋到潛在風險,采取針對性的防范措施以將風險降到最小[13]。

4結語

綜上所述,規范溝通聯合重癥知識普及通過了解重癥監護病房患者家屬需求,能顯著提高其疾病認知度,最終提高患者家屬滿意度,減少醫療糾紛發生。

參考文獻:

[1]朱開梅.醫患溝通在防范和解決醫療糾紛中的作用[J].醫學與社會,2010,23(10):54-56.

[2]侯麗,王玲,石明麗,等.加強護患溝通優化醫療服務預防醫療糾紛[J].中華全科醫學,2010,8(1):73-74,85.

[3]朱瑛.醫患溝通在防范醫學美容醫療糾紛上的作用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07(20):92-94.

[4]湯建華,謝青松.人文溝通技能在醫療糾紛處理中的應用[J].醫學與哲學,2013,34(3):34-36.

[5]羅前穎,何國平.醫護雙方對醫護溝通與醫療糾紛的認知狀況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122-123.

[6]王玉紅,孫欣,周榮斌,等.芻議有效溝通對急診科防范醫療糾紛的作用[J].臨床誤診誤治,2010,23(12):1186-1187.

[7]朱峰.重癥監護病房發生醫療糾紛的特殊原因及其防范措施[J].新醫學,2009,40(7):481-483.

[8]姚惠萍.醫護合作的溝通方法在ICU預防醫療糾紛中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醫院,2011,15(4):44-45.

[9]陳志才,王朝暉,胡繼紅,等.加強溝通促進醫患和諧的幾點思考[J].西南國防醫藥,2012,22(9):1021-1022.

[10]陳曉琴,陳曉莉,羅桂英,等.ICU病人家屬疾病認知程度對醫療糾紛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5,29(6):2133-2135.

[11]李水晴,劉學員,陽麗華,等.軍隊老干部診療科室醫療糾紛的常見原因及預防對策[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0,12(3):225-226.

[12]李西琳,張春陽.制度及支持系統建設對防范急診科醫療糾紛的作用探討[J].醫院管理雜志,2011,18(4):344-345.

醫療糾紛培訓方案范文第5篇

1醫療糾紛產生的原因

1.1醫療機構自身因素第一,醫務人員的法制觀念和維權意識淡薄。由于法律意識不強,醫護活動中有意無意損害了病人的合法權益或因病歷記錄不全、病情交代不清等。一旦醫患雙方對醫療后果認定發生分歧。就難免陷于各種醫療糾紛的漩渦中。第二,對醫療市場形勢認識不足。醫療市場競爭機制客觀存在,患者維權意識增強。人們越來越關注醫療技術、服務態度及醫療費用等,而有的醫務人員對此未引起高度重視。第三。醫務人員的服務質量不到位。有的醫務人員言語生硬或不嚴謹,解釋病情簡單或不夠準確;部分醫療機構甚至存在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現象。這些對患者心理產生不良刺激,常常直接或間接導致糾紛。第四,執行規章制度不嚴格。表現在醫療活動中。不按醫療規范操作,工作不細致,責任心不強,記錄不完整等責任或技術性原因,造成誤診、誤治而引發醫療糾紛。

1.2患者及其家庭因素第一。法制觀念和維權意識增強.患者利用法律來維護個人合法權益的思想日趨成熟。第二,對生命健康的質量廣泛重視,而自身不懂得或無視醫療行為的高科技性、高風險性以及醫學領域存在的未知和變數。第三,對醫療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如醫務人員與病家交流溝通不夠,病情不詳細解釋,咨詢未認真回答等,均可造成他們對醫療服務不滿意,甚至懷疑診治不負責任,一旦醫療效果不盡如人意。就會導致糾紛的發生。第四,對某些醫療項目的收費較高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后個人承擔費用部分加大而對醫院產生不滿,尋找各種借口,提出各種苛刻要求。以達到巨額經濟索賠的目的,因而使得糾紛處理的難度加大。

1.3社會輿論導向因素時下醫療糾紛得到了社會媒體的極大關注,并成為新聞熱點而頻頻出現在各種媒體上。醫院一旦發生糾紛,社會上往往同情患者。少數新聞媒體由于缺乏醫療知識。又對醫院工作不夠了解,往往對一些醫療糾紛進行不客觀、不全面、不公正的報道,使醫院在社會中的形象受到了一定損害。

2當前醫療糾紛的防范對策

2.1加強教育提高醫療安全意識醫療安全是衡量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是避免醫療糾紛的重要措施。要認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增強醫療安全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醫院要經常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并以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為重點,對醫務人員進行經常性醫療安全教育,使之切實提高服務意識。要使醫務人員充分認識到,抓好安全醫療,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是“一切為了病人”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

2.2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并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嚴格規章制度。規范操作規程,是醫院質量管理的重要措施。醫務人員必須掌握本專業領域內的各種規章制度。特別是對三查七對制度、三級醫師查房制度、值交接班制度、疑難病會診、病例討論制度、病歷書寫制度、術前討論制度等的貫徹執行,做到措施到位。責任到人。

2.3加強醫患溝通建立平等、融洽的醫患關系

醫患關系是一種平等主體的民事法律關系。在醫療活動中。醫務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的目標是一致的,要突出“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做到多聽病人及其家屬意見,多做解釋工作,體現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滿足病人的心理需要。尊重患者的權利,如隱私權、知情同意權等。各項檢查、處置和治療方案的施行,事先要征得患者同意.尤其是有創性的檢查、處置、治療及貴重藥品的使用。均應事先告知患者并履行簽字手續。

2.4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倡廉潔行醫強化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務人員職業道德素養,增強醫務人員為病人服務的主動性。嚴格執行收費標準,不亂收、不多收;要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堅決查處大處方,努力杜絕“紅包”、“回扣”;堅持藥品、醫療檢查收費項目公示制,推行住院費用清單制,使病人安安心心看病,明明白白消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宁市| 临高县| 石城县| 巧家县| 兴业县| 延吉市| 郓城县| 镶黄旗| 吉首市| 白山市| 锦屏县| 浮梁县| 金昌市| 阜宁县| 梁平县| 大丰市| 那坡县| 马龙县| 冀州市| 夏邑县| 丁青县| 香河县| 海兴县| 宁德市| 临澧县| 台北市| 淮安市| 孝昌县| 青神县| 竹北市| 堆龙德庆县| 额济纳旗| 潞西市| 河西区| 响水县| 瓦房店市| 莱芜市| 永寿县| 望城县| 县级市| 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