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生兒啟蒙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
收稿日期:--
作者簡介:阮婷,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講師,學前教育學博士研究生;宋占美,山東英才學院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博士研究生。(上海/)
音樂在孩子的生活中有著很重要的意義。著名的文學家雨果曾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字,還有一把便是音符”。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人們對音樂教育價值的理解也更趨于科學和深刻。目前已證實音樂能夠幫助人類增強認知系統、提高情緒智力、增強感知運動系統、增強應激一反應系統、增強記憶系統等,這充分說明了音樂教育多方面的育人價值。嬰幼兒時期是一個人來到世界上生活的最初幾年,對其而言,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生活中處處有接受教育的內容。近年來,隨著對與嬰兒能力和零歲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地深入,嬰幼兒無知無能舊觀念地打破,嬰幼兒教育的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現狀
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能影響兒童正在發育的大腦并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從而有助于邏輯與抽象思維、記憶力和創造力的開發,這一觀點已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和支持。在嬰幼兒早期教育中,音樂啟蒙教育已經越來越高亮起來。
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被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基于對前面所提及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國佐治亞州州長澤爾·米勒已提出了一項令人叫絕的建議:作為該州預算計劃的一部分,拿出. 萬美元,使該州所有新生兒(每年約萬名)出院回家的時候,帶上一張古典音樂激光唱盤或一盤古典音樂磁帶。
又如,英國正開展“音樂一對一計劃”,這個項目致力于總結適合兩歲以下兒童發展的教育實踐。“音樂一對一計劃”力圖將關于嬰兒音樂性的最新理淪應用到教育實踐中,幫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適宜的教育方法。計劃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樂活動、對家庭音樂生活的態度、教師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礎上探討怎樣將音樂應用到兩歲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師必須與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認同的伙伴關系:同時.教師必須找到適宜并受到雙方認同的教育模式這類與家庭相關的靈活工作為音樂教師的職業規定提出了挑戰。
再如,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作為連接母嬰間音樂紐帶的親子歌曲。探討音樂如何成為親子活動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兒歌和用音樂育兒的方式,音樂對她們的觀念、情感和作為母親的身份認同感的影響,以及通過音樂游戲和表演與孩子形成的互動類型和相互關系。
此外,還有許多國家也對嬰幼兒的教育極其重視很早就提出了應對~歲的嬰幼兒進行智力的開發。比如,新西蘭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從出生開始。秘魯、加納等國家把~歲教育已列入了國家行動計劃。他們認為: 歲以前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是早期教育的關鍵期,也是嬰幼兒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是口語、數字邏輯概念掌握的關鍵期,是行為、性格、人格發展的奠定期。
在我國,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終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對嬰幼兒實施良好教育成為廣大家長更加強烈的愿望,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也開始重視對嬰幼兒音樂的啟蒙和智力的開發。
總之,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對發展嬰幼兒智力、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道德,增強幼兒聽力和記憶力,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早期音樂啟蒙不僅可以增進嬰幼兒對音樂的感受,還能開發右腦,從而使左右腦平衡發展,猶如給寶寶的想像力、創造力及記憶增添一副飛翔的翅膀,使之能發展得更卓越。
二、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的方法
對嬰幼兒早期音樂能力發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母親對孩子輕柔說話語氣和歌唱節奏、讓嬰幼兒聆聽更多的聲音和各種風格的音樂,以及親子間的簡單音樂游戲都是適宜的形式。嬰幼兒早期的音樂感知能力與其后兒童期、青少年期音樂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承繼性,為嬰兒營造一個豐富的音樂環境,讓嬰幼兒沐浴在與其音樂感知能力相適宜的音樂環境里,將能提升和培養其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并對其今后音樂能力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傾聽
在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中,傾聽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為聽覺是音樂體驗和學習的基礎。一般說來,嬰幼兒各種生理器官都處于未成熟的發育階段,因此給他們聆聽的音樂應以優美、歡快、流暢的樂曲為主,還可以結合語言的發展學唱一些兒歌童謠。同時,對于嬰幼兒而言,應將音樂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諧的日常生活中接觸和體驗音樂,既能培養對音樂的興趣,同時也有利于他們能的身心健康成長。
()音樂
嬰幼兒,特別是嬰兒,主要是通過聽音樂促進其聽覺能力的發展。在聽音樂的過程中,他們獲得音樂藝術美的熏陶和娛樂的愉悅感。聽音樂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動來進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動聽音樂,主要目的是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氣氛和情緒,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適,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無意識記的特點,在頭腦中積累美好的音樂印象,為培養嬰幼兒的音樂文化素養,發展音樂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礎。
()媽媽歌
對嬰兒來說,母親的聲音是他/她最喜歡、最能接受的聲音。媽媽的歌聲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擔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親唱歌時,可將嬰兒抱在膝蓋上、懷抱里或陪著嬰兒入睡。這樣,既有肌膚的接觸,又有母親的體味包圍,加上聽到母親的聲音,促使嬰兒一起感覺,對嬰兒大腦產生極佳的影響。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可以教孩子學唱歌在教孩子學唱時,要讓孩子看著媽媽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著媽媽的歌聲學,這樣可以幫助孩子領會內容,吐字清楚地表達歌曲的內容和情感。
、交流
研究發現,快樂的核子們都擁行——些共同的素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等良好的親子交流,將有助于形成良性的親子依戀關系,促進嬰幼兒各項能力,以及社會性的發展。在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中,互動歌曲、音樂游戲、律動體操這些親子交流活動形式與內容,同樣占有重要的地位。
()互動歌曲
魏晉南北朝時已存在,“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智愚,名之為試兒。”現在也有些會放鼠標、牙刷等現代物品,也有些會以圖像卡片代替實物讓嬰兒抓取。
滿周歲行“抓周兒”禮的風俗,在民間流傳已久。宋·吳自牧《夢粱錄·育子》載:“其家羅列錦席于中堂,燒香秉燭,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并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于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謂此為“小孩之盛禮”。清末民初,北京民間仍然盛行這種小兒“抓周兒”禮。雖然,小兒周歲并不搭棚辦酒席,也不下帖請客,但凡近親們都不約而同地循例往賀,聚會一番。一般不送大禮(如賀幛、金銀首飾)僅是給小孩買些糕點食物或玩具。
另外,在習慣上,凡與小孩初見的長輩們,都用一掛白線,拴上錢幣,給小兒套在脖子上,謂之“掛線”。(此禮平時也適用)。
“抓周兒”的儀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頓“長壽面”之前進行。講究一些的富戶都要在床(炕)前陳設大案,上擺:印章、儒、釋、道三教的經書,筆、墨、紙、硯、算盤、錢幣、賬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兒”還要加擺:鏟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縫紉用具)、繡線、花樣子(刺繡用具)等等。
一般人家,限于經濟條件,多予簡化,僅用一銅茶盤,內放私塾啟蒙課本:《三字經》或《千字文》一本,毛筆一枝、算盤一個、燒餅油果一套。女孩加擺:鏟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將小孩抱來,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誘導,任其挑選,視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來測卜其志趣、前途和將要從事的職業。
在國內,許多家庭信奉“男主外、女主內”,爸爸們每天在外工作,很多時候,工作結束之后還要應酬,而養育孩子的責任則落在了媽媽身上。其實,媽媽和爸爸的育兒方法不盡相同,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也需要父親的參與。據美國“父親對兒童健康快樂的影響”的一份報告指出:從孩子一出生,如果有一個積極參與養育的父親,那么這個孩子更有可能情緒穩定和自信。并且,隨著他們的成長,這些孩子具有較好的社會關系。在加拿大,像約翰那樣從小關注孩子的成長,積極參與養育孩子的過程之中的父親比比皆是。
加拿大父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參與?
照顧孩子從嬰兒開始 ―― 休產假
許多人可能認為,爸爸粗枝大葉,笨手笨腳地不會照顧嬰兒,但加拿大的父親從不認為自己是個笨拙的父親。在他們看來,照顧新生兒也是自己的責任。從2001年起,加拿大父親可以和母親一樣休產假,因此,許多加拿大父親,在孩子出生以后的幾個月內,和母親輪流休產假,照顧新生兒。朋友麗莎在產下兒子埃里克之后休了3個月的產假,由于工作關系,麗莎不得不重返職場。丈夫馬克就接替麗莎也休了3個月的產假。馬克每天像袋鼠媽媽一樣把孩子裝進嬰兒背袋,帶著尿布袋,和孩子一起上公園,郵局、超市。孩子餓了就喂奶,尿布臟了換尿布,每天把孩子照顧得非常棒、家事也打理得井井有條。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從2000年至2006年期間,使用有償產假父親的人數從3%猛增至20%。
暢銷書作者斯波克也是著名的兒科醫生,他曾在自己的書中指出:對于所有人,不管媽媽還是爸爸,為人父母都是邊做邊學的。如果你花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你就會變得能對孩子的需求及時作做反應。
讓孩子敞開心扉,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都說良好的溝通能力讓親子關系更有凝聚力,加拿大父親常常向孩子打開大門,當孩子希望和父親交談時,加拿大父親常常會停止手中所做的一切事情,看著孩子的眼睛,認真傾聽孩子。因為,父親們明白,即使再忙,如果不及時給予孩子關注,他們就有可能認為父親不把自己的事情當回事。特別是在孩子希望和父親們討論他們的憂慮、發泄自己的情緒時,父親會放棄偏見、不輕易打斷孩子的話語,不把自己的看法、想法強加給孩子,而是讓孩子毫無顧忌地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童心未泯,和孩子一起瘋
和母親小心的育兒方法不同,加拿大的父親是天生的玩家,他們常常成為孩子粗野游戲的參與者。雨天,爸爸們和孩子一起跳進水坑踩水塘,毫不在意滿身濕漉漉的泥水,冬天,他們和孩子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在雪中翻滾。
在北美的游戲場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爸爸們為孩子把秋千蕩得很高、在草地上追著孩子玩老鷹捉小雞。爸爸們還時不時讓孩子爬上肩膀坐飛機、騎在背上當戰馬。和孩子一起瘋的父親,常常贏得孩子的喜愛,也有更好的親子關系。
通過和孩子一起瘋,加拿大父親讓孩子接受適當的挑戰,經歷各種適度的冒險活動。耶魯大學兒童精神病學臨床教授凱爾?普魯厄特博士曾說過:孩子要學會一項體育活動,總要有一些風險,如果害怕摔跤,就什么都學不會,孩子也會變得更加謹慎,不愿做沒有把握的事。
加拿大父親粗獷的育兒風格,讓孩子經歷激烈的情緒起伏,培養孩子應對風險場面的技巧,為孩子走出家門做好了準備。
迎合孩子興趣,做孩子的啦啦隊長
關鍵詞:社區;兒童健康;管理體系
0-3歲是兒童早期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嬰幼兒體質發育、智力開發及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隨著居民對健康追求的思想轉變,集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及健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醫療保健服務發展空間越來越大,社區衛生服務逐漸取代傳統醫療服務,以團隊服務模式為主,以綜合性為特點,逐漸的發展壯大。2008年1月,社區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規范在全國八個試點區共18個檢測機構開始實施。
一、社區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對象與管理內容
1.管理對象研究對象是試點區 0-3 歲兒童,包括正常和異常兒童,收集規范實施以來試點區 0-3 歲兒童健康檔案資料。2.管理內容實施團隊式服務管理模式,由全科醫生、預防保健醫生、心理醫生、社區護士和居委會工作人員組成。根據兒童保健特點,結合社區實際實施包括孕期保健在內的、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輔食及營養的添加,生長發育測評,心理發育狀況,生長發育監測,托幼教育機構衛生保健,兒童體檢,性啟蒙教育,兒童常見病、多發病、意外傷害的預防和發生、免疫計劃的實施、家庭環境影響因素等多層次、全方位的兒童保健咨詢指導工作。3.管理特點樹立了新型的服務理念,建立了家庭、醫院與社區相結合的多部門參與綜合管理模式,實現了新生兒期-產后訪視-兒童系統管理全程式服務;把免疫部門和體檢部門有機結合起來;服務對象不再只局限于兒童個體,還包括他們的家庭成員的生活環境、職業、生活習慣等;兒童保健項目也分為正常兒童項目和異常兒童檢測項目,包括微營養素和臟器功能的檢查等。
二、結果分析
胡海銘等人對廣東省江門鶴山市人民醫院收集的108為兒童實施健康管理規范,對于0-36個月兒童應用兒童健康管理規范進行健康檔案管理,結果顯示,兒童健康管理的實施在改善兒童的生長發育情況,降低兒童貧血、佝僂病的發病率等方面有顯著效果,值得各基層社區廣泛推廣應用。另外,楊慧敏等人還特別指出,兒童超重率雖然有所降低但仍是高于2005年全國兒童超重率,建議減少超重及肥胖兒童的發生作為下一步兒童保健工作的重點。曾玲等人利用文獻法、專家咨詢法和德爾菲法進行指標的篩選與構建,最終構建的社區衛生服務適宜技術項目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的指標體系,包括一級指標3個,二級指標8個,三級指標40個,篩選方法較為合理,結果相對準確,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譚玲琳等人對上海市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無縫式健康管理研究,其采用一體化的管理模式,使孕產婦保健、兒童保健和計劃免疫相結合建立電子健康檔案,不僅加強了社區0-3歲兒童的健康管理能力,還使得兒童健康管理更加規范、及時、有效。
三、討論
1.傳統兒童保健工作存在一些問題兒童保健服務資源配置不合理。大多數社區兒童保健服務主要為測身高、稱體重、測視力,簡單評價身體發育情況及初步解決喂養和生長發育中已經出現的一些問題,對兒童精神健康的關注較少或水平較低,對于智力的拓展及心理的輔導更是極為少見。這種低水平的工作方式難以滿足人們逐漸增加的要求,不能提供優質的綜合 。2.觀念的轉變隨著傳統以治療身體疾病為主的醫學服務模式,漸漸向促進健康、預防保健為主流的預防控制醫學服務模式的轉變,由醫院向社區、家庭深入。新型的服務模式不僅為居民提供了更加優質的服務,更提升了居民接受保健服務的主動性和依從性,擴大了社區在居民心中的影響,使兒童系統系統管理率不斷上升。3.提高基層醫務保健人員的素質實施兒童保健系統管理過程中要對社區健康管理人員進行全方位培訓,因為兒童需要更專業、更全面、更深入的保健服務,要強調其個體化,總體要遵循整體性、全面性和系統性的原則。同時也有利于社區保健系統的完善和設施的健全。4.存在的問題第一,社區 0-36 個月兒童健康管理范圍較廣,但提供的服務項目不夠豐富,一些高端的需求還不能夠被滿足,比如智力測試、早教、親子活動。第二,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的兒童健康管理人員素質有很大落差,專業人員較少。第三,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的環境還有待提高,設備陳舊,缺乏兒保工作設備。綜上所述,社區兒童管理規范的實施對兒童的健康全面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尤其在生長發育狀況、貧血及佝僂病等常見病患病率有了很好的改善。但是由于人口的流動性及地區文化水平和經濟條件的不同,群眾健康管理意識還有很大的不同,健康管理體系應用還沒有完全普及,這也將是我們下一步的研究重點。
參考文獻
[1]戴耀華,關宏巖.兒童早期綜合發展[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3(4):327-329
[2]胡海銘,李穎芳,李淑賢,等.社區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規范實施效果評價[J].罕少疾病雜志,2016,23(4):58-60
[3]楊慧敏,肖峰,李瑞莉,等.社區0-36個月兒童健康管理規范實施效果評價[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1):5-8
一、家庭教育的無可取代性
家庭、學校、社會都是青少年生活的環境,三者在預防青少年犯罪方面都發揮著作用,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家庭教育是任何其他環境都不能比擬的。
(一)新生兒的啟蒙教育大多是在家庭之中,剛剛出生時只接觸父母,所以家庭生活幾乎是其生活的全部,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的最早教育,而父母則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教育奠定了孩子以后發展的基礎,因此父母教育對孩子以后的成長會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同時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天生鑄就的親和性。父母與子女是以血緣關是為基礎的,是天然聯系的紐帶。這種關系使其父母對子女無私的保護和愛成為可能,也使子女在父母的保護下,對父母產生一種天生的信賴和崇敬之情,這樣子女就會對父母產生一種更加自然的親和性,如當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與學校、社會發生沖突時,子女從感情上更能接受父母的教育,并在父母的影響下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共同生活產生的熟知性。家庭是孩子的生活場所,孩子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家庭生活能夠反映出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所謂知子莫若父母也,長期的共同生活使得子女的能力、智趣、性格等都在父母的視野之中,這樣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的父母教育便具有針對性,能夠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教育更加有效。
二、家庭教育缺陷是影響青少年犯罪的相關因素
青少年犯罪與家庭結構有關,尤其是父母離異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結構的變化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家庭結構的不健全和家庭功能的缺陷對青少年的影響極大,因此,呼吁父母為子女考慮,主張維持家庭穩定,以保證家庭結構不變,并希望因此而減少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家庭不和諧對青少年造成的影響,主要不是父母一方缺失,而是父母感情不和、爭吵,乃至離異的過程中的傷害。在這個過程中,家庭沒有發揮應有的教育、情感溝通、保護的功能,孩子看到的不是父母親社會的行為,相反卻向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反映社會的典型,從而使青少年社會化。
三、家庭功能缺陷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著手點
(一)行為上。青少年正處于成長時期,模仿性強,辨別是非能力差,還不知道社會的行為準則,父母作為青少年的初任教師,其言行對青少年有很大影響。若家長缺乏社會責任感,為獲取個人利益不擇手段,對子女的教育與自己的行為不一致,孩子自然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在難以辨別是非的情況下,沾染惡習,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父母對孩子起著身教的作用,父母的行為也是青少年行為出現差異的一個來源。
(二)情感上。滿足情感需要是家庭的重要功能,家庭不僅為青少年提供物質條件,而且是滿足情感需要的重要場所。家庭是否和諧,家庭成員之間相處得是否融洽,關鍵在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溝通良好與否,青少年有愛的需要,父母子女良好的感情互動是滿足青少年愛的需要的重要途徑。一旦愛的需要在家庭中無法滿足,青少年就會向家庭外擴張。在父母子女間充滿深沉而純潔的愛,青少年也只是基于這種愛才得以健康成長、發展,他們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行為,好的父母子女關系能加強心理聯系,使父母子女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青少年和諧的心理狀態,有助于青少年人格的形成。
四、以法律規范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所產生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家長,現在的不少家庭正在“生產”著問題青少年,從父母入手,規范父母的行為,是治本之舉。而現在對父母進行家庭法制培訓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家庭工作憑的是對社會的責任感,而沒有法律依據,因此必須明確父母不履行義務所應承擔的責任。深入家庭,發揮家庭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功能勢在必行。
五、增強家庭教育功能、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的建議
(一)加強對青少年的家庭保護。家庭保護具體表現為父母對教育、保護青少年享有一定權利并承擔一定的義務,我國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了家庭在預防未成年人不良行為中的主要責任。為了保證青少年健康成長,在社會形形的誘惑面前不致走向歧途,父母必須行使法律賦予的某些保護青少年的權利。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1.履行監護和撫養職能。在家庭中,父母不能虐待、遺棄未成年人,也不能實行家庭暴力,而應保護好其人身與財產權利不受侵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49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放任未成年人有本法規定的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的,由公安機關對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監護人予以訓誡,責令其嚴加管教。”
2.保證青少年受教育的權利。讓青少年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是法律規定父母必須履行的義務。
(二)建立家庭、學校與社會互動的預防體系。青少年的人生起點在家庭,知識基礎在學校,健康成長在社會,家庭的作用只是一方面。要真正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需要通過法律的形式調動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各方面的力量,幫助青少年樹立法制觀念,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要建立起家庭、學校與社會互動的防范體系,構筑起“三道”防線,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聯動和互動,各方參與,各司其職,各負其職,保證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家長的呵護,而且得到學校和社會的關心和關注,隨時處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全方位監控之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對青少年開展生動活潑的法制教育,培養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法制觀念,使青少年學法、懂法、守法落到實處。
2.對青少年的不良行為,采取早發現、早預防的措施。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及時對有不良行為的青少年進行教育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