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服裝紡織行業分析

服裝紡織行業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服裝紡織行業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服裝紡織行業分析

服裝紡織行業分析范文第1篇

1引言

上市公司作為我國證券市場的主題之一,其經營業績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證券市場的發展。財務狀況是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貨幣反映,也是評價上市公司股票質量的主要依據。公司財務指標的選取,要能夠體現上市公司整體的情況,盡可能做到系統全面。上市公司綜合實力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本文主要以上市公司對外公布的財務數據為依據,按照全面性、重要性、可量化性的原則對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的指標進行選取。

由于選取的指標較多且指標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要有效地將這些因素綜合分析清楚,尋找出這些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是一項復雜的工作。由于因子分析可以很好地解決上市公司各因子之間關系。本文的目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探索如何構建更客觀、更科學的經營績效評價模型;二是針對紡織服裝行業,利用構建的經營績效評價模型對其進行實證分析,從而為投資者和企業管理層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2研究設計

21樣本選取

為了便于趨勢分析,本文研究的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數據庫,選取了滬市27家紡織服裝行業2013―2015年三個年度的財務比率,應用SPASS 220,利用因子分析法對紡織服裝行業2013年至2015年的經營績效進行對比分析。

22紡織服裝行業綜合能力評價指標選取

通常,財務指標是考核企業績效的主要依據,它反映了企業的經營成果,是整個評價指標體系的核心。本文在借鑒企業績效評價相關文獻基礎上,從反映財務狀況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發展能力等方面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5項指標構成財務績效指標評價體系。

償債能力方面的指標有資產負債率X1、流動比率X2、速動比率X3、現金流動負債比率X4;盈利能力的指標有毛利率X5、銷售凈利率X6、資產報酬率X7、凈資產收益率X8;營運能力方面的指標有存貨周轉率X9、固定資產周轉率X10、總資產周轉率X11、現金收入比X12;發展能力方面的指標有總資產增長率X13營業收入增長率X14凈資產增長率X15。指標體系中,部分為正向指標,即數值越高對企業越有利,如:每股收益、銷售毛利率、凈資產收益率。部分為適度指標,指標不宜過高或過低,如:較高的資產負債率會增加融資負擔,帶來較大的財務風險,較低的資產負債率沒有充分發揮財務杠桿的作用。

3實證檢驗分析

31因子分析法可行性檢驗

因子分析法要求原有變量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以使各變量得以濃縮,本文通過KMO(Kaiser-Meyer-Olkin)檢驗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Bartlett Test of Phericity)對因子分析法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0661(大于臨界值05),巴特利特球形檢驗Sig值為0(遠遠小于005)。表明相關矩陣不是一個單位矩陣,即變量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本研究用因子分析法是可行的。

32提取公因子并命名

抽取因子的關鍵是求解因子載荷矩陣,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極大似然法、最小二乘法、a因子抽取法等。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五個公因子,相關矩陣R的初始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和累計方差貢獻率如表1所示,其累計貢獻率為87414%,即五個因子共反映了87414%的信息。為了便于對各因子進行合理解釋,本文對初始因子載荷矩陣做最大方差旋轉,其因子的經濟意義是由因子模型中權數較大的幾個指標的綜合意義來確定。旋轉后的成分矩陣和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如表2和表3所示,由旋轉成分矩陣表2可知,F1在X6 、X7 、X8有較高載荷,可稱為盈利能力因子;F2在X2和X3上有較高載荷,可以稱為償債能力因子;F3在X11上有較高載荷,可以稱為營運能力因子;F4在X12上有較高載荷,可以稱為收現能力因子;F5在X14上有較高載荷,可以稱為成長能力因子。F1至F5各因子分別綜合了原有指標體系38889%、18606%、14215%、8969%、6736%的信息。

33因子得分和排名

運用統計軟件SPASS 220可計算出27家公司的各因子得分及綜合得分,表3為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因子得分模型如下:

F1=0013X1-0136X2-0095X3-005X4+028X5+0328X6+0245X7+0293X8+0079X9-0121X10-0105X11+0021X12+0094X13-0075X14+0103X15

…………

1500070048100000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F2=-0229X1+0316X2+0307X3+0239X4-0083X5+036X6-002X7-0113X8+0041X9+0044X10-003X11-0004X12-0017X13+0026X14-005X15

F3=0002X1+0031X2-0009X3+0035X4-0115X5-0289X6-0004X7+0006X8-0082X9+0441X10-0478X11+0031X12+007X13-0069X14+0222X15

F4=-004X1-0027X2-0052X3-0053X4+0269X5-0013X6-0041X7-0033X8-0413X9+0204X10-0073X11+0430X12-0140X13-0017X14+0029X15

F5=0229X1+0101X2+004X3+0240X4-0098X5-0126X6-0043X7-0098X8-008X9-0067X10-0087X11-0116X12+0288X13+0782X14+0008X15

綜合得分F=F1權重×F1+F2權重×F2+F3權重×F3+F4權重×F4+F5權重×F5,?嘀匚?旋轉后各公因子特征值占特征總和的百分比。

根據表1可知,F1權重為38889/87414=04449、同理可得F2、F3、F4、F5的權重分別為02129、01627、01024、00771。故F=04449 F1+02129 F2+01627 F3+01024 F4+00771 F5

本文對滬市27家紡織服裝行業2013年至2015年三個年度的經營績效進行了排序,由于篇幅有限,羅列了2015年排名前10位的企業,如表4所示。

4結論及建議

第一,從提取的公因子來看,影響企業綜合績效的因素有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收現能力、發展能力,而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因子在經營績效中所占比重較高,是改善企業經營績效的主要推動力。結合紡織服裝行業的特點來說,服裝行業周期短不僅表現在時裝季節性的更迭,也表現在季節此一時彼一時的差異,這種差異可能發生在面料、色彩、款式、設計和其他配套方面,不斷地為消費者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這種快速變化,給服裝行業帶來無限的機會,服裝行業在品牌、時尚等因素的影響下,市場定價往往是較高的,要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盡快收回成本。因此,重視獲利能力便是提高紡織服裝行業績效的重要路徑。

服裝紡織行業分析范文第2篇

為了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的定位形成支持,本文選取了對我國紡織服裝業形成威脅的國家的競爭力指標進行國際比較。比較國家的選取原則:出口市場類似(以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為主要出口對象);行業資源稟賦類似(國家勞動力資源豐富,有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出口產品檔次類同(高檔產品較少,以中檔或中低檔產品為主);紡織服裝業對國內工業生產具有重要的作用;基本屬于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工業化國家。

表1所示,從國際比較來看,紡織服裝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出口增長優勢指數都處于第一的位置,這充分顯示了我國紡織服裝的龐大規模和它的外向型性;但是,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土耳其的紡織服裝出口貢獻率、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均高于我國;說明我國存在著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下降的隱患。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對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有個全面的分析。

二、基于“鉆石模型”的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因素分析

紡織服裝業的主要特征表現在:首先,二元結構型產業,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又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其次,從紡織服裝業產品結構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動,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經濟結構,而不同的經濟結構又受需求、供給等多種因素制約;再次,產業鏈長而復雜,涉及的產業部門多,各產業之間的依存度高;最后,紡織品服裝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其發展具有永續性。紡織服裝業的特點決定了其競爭力首先依賴于要素條件和市場需求情況,其次相關產業部門也直接或間接影響其競爭力的大小,最后產業的運行機制與競爭機制對產業的健康發展也有直接影響。因此本文在這里選取波特“鉆石模型”理論中的四大因素對我國紡織服裝業產業競爭力進行定性分析。

(一)要素條件

1.原料資源

我國是產棉大國,棉花是紡織服裝生產基本的原料資源。由表2可知,2005-2008年,中國棉花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2008/09年,達7,795,000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33.48%,預計2009/10年,中國棉花產量將保持7,185,000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31.06%。雖然我國在棉花產量上具有絕對優勢,但是棉花價格不斷上漲導致了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原材料成本的不斷上升。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國內棉花價格在1988年還只相當于國際市場價格的65.47%,到2008年就漲到相當于國際市場價格的93%。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

2.勞動力資源

勞動力成本。與周邊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紡織服裝業在成本上的比較優勢正逐漸消失:中國目前的服裝業勞動力成本是0.76美元/小時,而印度、印尼、越南分別為0.67美元/小時、0.55美元/小時和0.28美元/小時。與此同時,《新勞動法》的實施,客觀上提高了企業的人力資本,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8年我國紡織服裝業勞動力成本上漲30%。我國紡織服裝業未來的利潤空間將受勞動力成本上漲的直接擠壓,其國際競爭力將會弱化。

勞動力素質。高級人才對紡織服裝業的重要性已是有目共睹。一方面,紡織服裝業越來越具有資金、技術密集型的傾向,發達國家如美、日等不斷把高新技術應用,這當然缺少不了高技術人才。另一方面,服裝業重要的利潤增長點是品牌,然而只有優秀的設計師才可創造知名品牌。我國紡織服裝職工主要來自農村,缺少受過良好教育、具有豐富經驗和市場開拓能力的優秀設計師、工程師、企業管理人才,不利于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3.資金、技術和裝備

投資情況。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以來,紡織服裝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大幅下滑。從不同地區來看,盡管東中西部的紡織行業投資增速均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減緩,但我國紡織行業投資向中西部地區調整步伐仍在不斷加快。據統計,2008年,東部地區紡織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下降了3.62%,而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增速分別達27.05%和28.43%。東部地區占全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明顯降低,從上年的66.56%下降到了60.10%,而中西部地區所占的投資比重相應提高了6.46個百分點。

技術和裝備。近年來,我國不斷提高服裝業的科技含量,引進了為數眾多的配備電腦的先進服裝設備。美國、法國和西班牙的服裝CAP/CAM系統,日本、法國的先進機電一體化縫紉設備,美國、法國、瑞典的電腦吊掛生產系統及MIC服裝管理信息系統等。但從整個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看,我國裝備的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有10-15年的差距。

(二)需求條件

1.市場需求分析

市場是所有產業的立足點,更是民生產業的生命線。當前形勢下,內需市場對紡織服裝產業的意義更加不一般。《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促進國內紡織品服裝消費與擴大國內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被列為穩定國內市場的兩個主要任務。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判斷,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有較強的市場潛力:2007年,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14.6千克,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4%。城鄉經濟發展差距在不斷縮小,農村地區紡織品服裝的消費必將成為紡織品內需市場拓展的強大拉動力量。

2.消費者的成熟度

美、日等發達國家紡織服裝業的高檔市場形象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他們成熟的、高要求的消費者。與之相比,我國的消費者還有不小差距,普通消費者仍把價格作為選擇商品最重要的因素。但是,隨著市場的國際化,我國消費者的成熟度逐步提高。高收入階層傾向于購買名牌商品,并且也知道如何區分假冒商品,而且把高品質作為服裝消費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三)相關和支持性產業

1.相關產業

紡織機械業。紡織機械部門是一個重要的相關行業,它是生產質量和高附加值紡織產品的基礎。近年來我國紡織機械部門逐步發展,對產業競爭力的提升起推動作用。據紡機協會對1020家生產企業統計顯示, 2008年,22個生產紡織機械的省市中有14個省市有產品出口。出貨值排在前五位的是:江蘇省、廣東省、浙江省、上海市、山東省,五省市出貨值合計占全部出貨值總額的88.94%。

專業市場。中國擁有眾多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如:浙江海寧經編產業園、廣州國際輕紡城、中國湖塘紡織城、中國清河濮院羊絨服飾制品市場、常熟招商城等。這些專業市場在促進當地紡織服裝業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強大的市場容量擴大了區域產業規模,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市場拉動效應帶動了加工產業的進一步分工和支持產業的發展,出現一批新興產業;市場良性發展有利于區域整體品牌的樹立,形成強大的磁場效應。

行業協會。中國紡織服裝業組建了較多的相關行業協會,如中國紡織服裝進出口商會、寧波市服裝協會等,這些行業協會在行業發展戰略研究、信息收集、協調各企業行為、規范出口秩序、研究進口國反傾銷法規與條例等方面發揮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2.支持性產業

展覽業。伴隨著中國服裝經濟的不斷繁榮,服裝專業展會的發展也是與時俱進,第十三屆寧波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2008年第九屆中國義烏國際針織機械展覽、CIGF2009中國大連國際服裝紡織品博覽會、2009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為企業和其他參展商在形象展示、業內交流、品牌推介、加盟、出口貿易、OEM等方面創造了諸多機會。

教育業。目前,我國形成了多所培養紡織工程技術人才的高校,如我國理工大學、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等,這些高校不但為紡織服裝業輸送了大量紡織工程技術、服裝設計等方面的人才,而且與企業合作將科研成果直接運用于生產,這大大提高了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

其他支持性產業。與紡織服裝業運行相關的其他支持性產業包括物流業、信息業和金融業等。盡管這些行業的發展速度很快,但由于本身基礎薄弱,所以仍不足以對紡織服裝業提供有利的支持。

(四)企業結構和競爭戰略

1.企業結構

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中私營企業占據4成以上,國有企業增長乏力。2008年,我國私營企業出口紡織服裝793億美元,增長11.1%,占42.8%;國有企業出口354.1億美元,增長0.7%。我國的紡織服裝企業多屬中小型,整體水平與國際水平有很大差距,行業內的企業大多是屬于“散、小、弱”,并以加工型為主,一直未能擺脫數量增長型的出口發展模式,出口由來料加工起步并徘徊不前。

2. 競爭戰略

競爭戰略包括成本領先戰略、標歧立異戰略和目標積聚戰略等,基于品牌在紡織服裝業的突出地位和本文篇幅,此處論述主要以品牌戰略為主兼顧其他。在出口過程中,大多企業沒有自創品牌,貼牌仍是紡織品服裝企業出口的主要方式,沒有品牌優勢的情況下,利潤上升空間很小,這種狀況無法適應國際紡織服裝市場日益個性化、時裝化和高檔化的發展趨勢。圖1反映了紡織服裝產品的價值增長曲線。顯而易見的是,我國紡織服裝產業應該在價值曲線上由OEM向品牌構建和設計方向移動。

三、研究結論

我國紡織服裝具有強競爭力,具體表現在:紡織服裝國內市場逐步擴大,消費者成熟度不斷提高;行業投資由東部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調整;專業市場、行業協會、展覽業、教育業等相關和支持性產業逐步完善,對產業競爭力的提升起推動作用。但是,存在競爭力下降的隱患:紡織服裝業在原料和勞動力資源方面的低成本優勢正逐漸喪失;勞動力素質、紡織服裝技術裝備、管理等方面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紡織服裝企業以私營中小企業為主,在競爭戰略上普遍缺乏品牌意識。

參考文獻:

[1]2008年對外貿易運行情況[OB/DL].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海關總署:紡織服裝出口仍面臨四戰,www1.customs.省略/default.aspx,2009-5-13

服裝紡織行業分析范文第3篇

所謂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簡稱TBT)是指一國以維護國家安全或保護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動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護生態環境或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為由采取一些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技術措施,這些措施將成為其他國家商品自由進入該國的障礙。目前在國際貿易中,因TBT引起的貿易摩擦和糾紛越來越多。

二、技術性貿易壁壘在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中的一些共性

近年來,技術性貿易壁壘給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帶來諸多不利,但其有一些共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設限集中的主要目標市場國技術性標準和規定層出不窮。歐盟、日本和美國一直是從我國進口紡織服裝數量較多、比重較大的發達經濟體。如:2014年6月,日本產業標準委員會(JISC)決定制定新標準,以保證日本市場上兒童服裝拉繩符合日本標準JISL4129(草案)的安全要求。

2.設限的產品有較強的針對性。紡織、服裝生產加工中使用的紗線、織物及其成品,都基本被鎖定為設限產品。

3.設限廣度大。

3.1產品的標志或標簽是否符合進口國的法律規定。

3.2產品的包裝是否符合綠色環保的包裝要求。

3.3加工生產企業是否通過ISO9000、14000、BSCI、SA8000等質量體系、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認證等驗收合格。

3.4產品的物理及化學性能是否符合進口國的技術性標準或法規。

三、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的不利影響

1.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的非生產性支出增加明顯,產品價格優勢下降。比如國內許多外貿服裝出口企業,為了通過歐盟設立的各種安全及環保標準,平均每年要支付巨額檢測費用,就拿嬰兒這一產品為例,檢測項目多到不勝枚舉。從面料檢測開始,成份、染料是否含有毒有害物質,都要一一進行測試;輔料、成衣更是毫不含糊,金屬配件不能含鎳、鎘等重金屬成份,裝配在嬰兒服裝上的金屬小部件還必須通過拉力、銳利度等測試,以防止對嬰兒皮膚造成傷害。為了應對TBT,有的企業需購進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昂貴檢測儀器。這些非生產性支出的增加直接導致產品價格優勢下降。

2.設限國家以此剝奪了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的接單機會,減少了從我國進口紡織服裝的數量。由于國內紡織服裝企業習慣了按圖稿打樣、照實樣加工、依工藝生產這樣簡單的拷貝、模仿型生產方式,缺乏主動學習國際服裝行業動態和新規的能力和意識。因而,當面對名目繁多的技術性法律法規和標準,我國企業就陷于一片茫然、不知所措的尷尬境地,致使企業錯過了成交時機或取消訂單。

3.設限國家對外通報我國產品不合規、不達標數據,嚴重影響我國產品的國際聲譽。設限國家通過技術性貿易壁壘打壓我國紡織服裝產品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影響我國服裝產品“物美價廉”的形象,冠以“廉價品、劣質品”的名號,從而降低我國服裝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減少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的貿易順差。

4.綠色壁壘成了新的“攔路虎”,我國紡織服裝行業面臨大調整。多數發達國家,通過長期的發展,都有較高的環境標準和相應的管理措施,而對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可能都以經濟發展為主,忽略了環境的保護且以犧牲環境來換取了一些經濟的增長。但做紡織服裝的人都知道,紡織服裝的印染、助劑、水洗等處理過程,污水的排放、氣體的揮發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發達國家除了科學排污治污外,更多的也是把這些行業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現如今發展中國家也在想辦法把這些行業轉移到本國或他國更偏遠貧困的地區,試問如此轉移,何時是個盡頭,難道轉移后的污染就不在世界范圍內了?不是說要全盤否定綠色壁壘的積極作用,但要達到設限國嚴苛的環保標準,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設限國以此為由,既要紡織服裝產品好、又要生產加工嚴格達到環保標準,從短期來看,卻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四、用SWOT分析法解析我國在面臨TBT時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

1.內部環境分析:(S-Strength優勢、W-Weakness劣勢)。

1.1劣勢:先天不足導致中國紡織服裝出口貿易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

1.1.1生產技術水平落后。

1.1.2質量體系認證步伐遲緩。

1.1.3檢驗技術與檢測設備落后。

1.1.4我國紡織業技術法規不夠健全。

1.1.5缺乏快速反應機制和預警機制。

1.2優勢:中國紡織服裝出口貿易的良好基礎。

1.2.1中國政治、經濟環境穩定。近年來,雖然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世界經濟復蘇緩慢等不利因素,我國紡織品服裝仍然為我國貿易帶來巨大順差。國家近期出臺了增加退稅、加快通關速度、加快培育外貿新優勢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國務院【2015】9號文中就指出國家將繼續鞏固和提升紡織、服裝、箱包、鞋帽、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全球的主導地位。這些政策都對穩定和促進中國紡織服裝出口貿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該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2.2企業自身的調整適應能力強。我國企業向來都是頂著壓力前行,國外對我國的各種限制從來沒有停止過,從關稅壁壘到非關稅壁壘,企業每一次都是自我調整、自我適應,在不斷的應對各種問題和困難的過程中,企業自身的免疫力也不斷增強。能應勢而變、順勢而為。如今他們也在不斷擴大引進和利用先進技術、設備和工藝,促進產品結構、生產工藝和技術的調整、優化和升級。

1.2.3行業協會的功能不斷完善。各地的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都在逐步推進了相關信息平臺的建設,針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種類、案件通報等信息給予及時的披露,使

得信息更加公開、透明,起到了預警的作用,有利于紡織服裝企業及時查詢相關信息,引以為戒。同時一些地方還在不斷推進建立應對貿易壁壘的協調機制,加強貿易壁壘預警機制建設,積極提供相關技術咨詢和服務,指導相關行業和企業應對貿易壁壘。

2.外部環境分析:(O-Opportunity機遇、T-Threats挑戰)。

2.1挑戰:外部矛盾催生技術性貿易壁壘直指中國紡織服裝出口貿易。

2.1.1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市場比較集中。長期以來,歐盟、美國、日本是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的三大主要市場,就拿歐盟來說,盡管其經濟復蘇緩慢,但2014年我國對歐盟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全部實現增長,增幅分別為9.3%和14.8%。而這三大市場一直是倡導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積極推手。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增加了我國面臨技術性貿易壁壘威脅的概率。

2.1.2“貿易逆差”是發達國家心中的一根刺。紡織服裝產品是我國的傳統產品,一直憑借著物美價廉的優勢,不斷擴展全球紡織品服裝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我國長期以來在這個領域的高速發展早已引起了發達國家的高度重視。發達國家在紡織服裝進出口貿易中一直存在逆差,因此,近年來一直不停地通過設置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來限制我國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這是保護其本國貿易順差、減少進口沖擊的最有效的手段。

2.2機遇:積極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給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帶來的契機。

2.2.1通過積極應對各類技術性貿易壁壘,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我們生產技術和行業水平的法規和標準,期待此番新一輪行業法規和標準的國際接軌,能使我國紡織服裝行業法規和標準真正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2.2.2通過引進和利用先進技術、設備和工藝,促進產品結構、生產工藝和技術的調整、優化和升級。對整個紡織服裝行業來說,也是一次產業升級。

2.2.3通過開展各類質量體系認證、產品認證,可以提高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的素質,提升對外的產品形象,與東南亞國家進行差異化競爭,不再以低成本作為吸引訂單的主要賣點。

五、從“負面清單”中尋找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良策

1.政府“負面清單”。

1.1政府職能發揮不夠,缺乏統籌安排,通力合作。對策: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積極主動進一步作為,扭轉企業單打獨斗、散兵作戰的局面,使各企業避免重復犯同樣的錯誤,有引導可尋,有資源共享。不用再憑一個企業的一己之力來應對TBT。就拿保護生態環境而言,這需要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法規,行業督導、企業自律,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引導我國紡織服裝行業進行一場“綠色改革”,從而保持長期健康的發展態勢。最終有效擊破國外設置的TBT。

1.2缺乏對企業是否符合國際標準和法規的合格評定。對策:政府可以設立專門的檢驗機構,對不同企業進行分類管理,按各企業需要通過的國際標準和法規,對其進行檢查和評定,相當于接受國際檢驗前的國內自查。應鼓勵企業積極參加評定認證,這種做法可以提高企業及產品規范,提高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通行能力。

1.3缺乏TBT預警機制。對策: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政府信息數據部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匯總結果,讓企業及時了解各自出口的主要市場國TBT的新動向。建立相關的預警機制,并及時做好反饋工作,讓企業可以防患于未然。

2.行業組織“負面清單”。

2.1組織建設不夠完善,服務職能發揮不到位。對策:學習國外紡織行業協會成熟的發展經驗,不斷完善我國的行業組織建設,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加強服務意識,及時向企業傳遞信息,維護企業的利益。

2.2檢測標準的品牌基本被國外壟斷,沒有中國檢測標準的品牌。對策:通過加深和國外檢測機構的合作,開發研制出我國自己的檢測儀器設備,達到國際通行的檢測標準和檢測能力。這樣既避免了國外檢測機構的壟斷,又可以為國內產品提供低廉的服務。

2.3行業缺乏互律機制,同業惡性無序競爭。對策:行業協會應該制定行業的“行規”和職業道德規范,維護行業競爭秩序,調節彼此的紛爭,對惡意競爭的行為要給予懲罰,保護行業內出口企業的根本和長遠利益。

3.企業“負面清單”。

3.1產品結構不合理。對策: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低價位產品利潤空間有限,在面對國外技術壁壘時顯得無能為力。因此,要大力改進技術,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標準,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紡織工業,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努力開發自己的品牌。

3.2對專門人才的培養力度不夠。對策:對企業來說,僅僅聘用懂英語的大學生實現對外接單、貿易操作是遠遠不夠的。要舍得投資培養人才,讓他們參加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的專業培訓、外語和紡織品服裝專業培訓、貿易爭端解決的專業培訓等。這樣,不僅有利于合理保護民族工業,也有利于瓦解或繞過貿易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使我們在國際貿易中占據著有利的位置。

服裝紡織行業分析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后ATC時代 紡織品服裝貿易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紡織品服裝生產大國。近年來,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來,在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強勁推動下,紡織行業快速發展。棉紡、絲綢生產能力居世界第一位,化纖生產能力和化纖總產量居世界首位,毛紡生產能力居世界第二位,棉紗、棉布、絲和絲織品產量居世界首位,昵絨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紡織工業三大最終產品服裝、裝飾用紡織品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中服裝產量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紡織品服裝出口1471億美元,進口181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出口1059億美元,民營企業出口同比增長達到65.0%,占紡織品服裝出口的36.0%。按出貨值計算,我國紡織品服裝內需仍占工業銷售產值的73.1%。2006年,行業城鎮企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30億元,同比增長27.1%,其中紡織業投資同比增長22.6%,增幅有所回落,服裝業投資同比增長46.7%,化纖業投資同比增長22.9。東部沿海地區投資回落,中西部地區投資有較大增長。

從我國紡織產業的出口市場來看,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是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主要國家和地區,三者合計占2006年我國紡織品出口總額的30%,服裝出口總額的51%。非配額地區成為拉動增長的主要力量。對非配額地區(包括歐盟、美國、土耳其以外的所有國家和地區)出口共計609.4億美元,占服裝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二,增幅達到31.1%,遠超過配額地區。隨著歐美對我國紡織品服裝產品重設配額限制,我國在市場多元化開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韓國、越南、加拿大等國加大了出口的力度。服裝貿易中,針織服裝、梭織服裝和衣著附件三大類商品出口額分別增長47.9%、25.4%和15.8%。其中棉制、化纖制和毛制服裝的出口增長都比較快,增幅分別達到46.6%、31%和20%。絲制服裝出口下降6%。出口數量增長最快的是棉制服裝和化纖制服裝,增幅分別達到22.6%和20%。服裝中的針織服裝和梭織服裝進口分別增長5.1和8.3%,其中棉毛制和化纖制服裝的進口增長較快,增幅都接近10%,棉制服裝進口增長6%,只有絲制服裝進口下降。2007年1月~6月,紡織品服裝出口總值為735.3億美元,增長17.3%。其中,紡織品出口252.2億美元,增長9.8%;服裝出口483.1億美元,增長21.7%。表1和2分別顯示了我國紡織品和服裝主要進出口市場統計情況:

表1 2006年1月~12月我國紡織品主要進出口市場統計(萬美元)

表2 2006年1月~12月我國服裝主要進出口市場統計(萬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

下面就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在對外經貿中的地位及世界市場上的地位進行分析:

1.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在對外經貿中的地位

(1)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在我國出口貿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從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來看,我國已成為世界紡織品服裝的最大供應國,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多年來一直呈快速增長趨勢。中國加入WTO也為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帶來了很好的機遇和發展空間。1985年紡織品出口僅為64.4億美元,而到2006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約1440億美元,同比增長22.51%,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14.86%。其中,紡織品出口488億美元,同比增長18.70%;服裝出口951.92億美元,同比增長28.90%。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對全國出口貿易的貢獻率已達到20%。由于出口的迅速增長,我國紡織業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已越來越高,目前對外依存系數在40%以上,是我國出口依存度最高的產業。因此,紡織品出口在我國出口貿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圖1 我國紡織品服裝進出總額

資料來源: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

(2)紡織品服裝貿易是我國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紡織品出口一直是我國貿易順差的最大來源。盡管紡織品服裝在全國貨物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近年來有所下降,但紡織品服裝貿易的大幅順差始終是支持全國貿易扭轉逆差局面和維持順差增長的中堅力量。2002年貿易順差為430億美元,占全國比重158%,是凈創匯的行業。2005順差超過了900億美元,占同期全國貿易順差1018億美元的90%。2006年全國紡織品服裝累計貿易順差額為1259億美元,增長28.6%,在全國貨物貿易總順差中所占的比重為70.9%,比上年減少了25.2個百分點,紡織品服裝對全國貨物貿易總順差的拉動作用進一步減弱。

(3)紡織業對我國就業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紡織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它為我國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紡織行業快速發展和提升,對大批農民轉為產業工人,農村城鎮化,促進解決二元經濟,為工業反哺農業承擔了重要的歷史責任。2004年工業普查結果,紡織行業中法人企業達14.3萬戶,從業人員達1338.8萬人,包括其他類型的單位,國內紡織業現有直接就業者1900萬人,間接就業者超過1億人。2005年全國規模以上出口企業3.5萬家,就業者約630萬人。《2006年1-12月紡織全行業經濟運行分析》顯示,2006年1月~12月,我國規模以上紡織全行業企業數量為39422家,行業整體從業人數1030.25 萬人,同比增加3.95%。ATC的終止給我國紡織業帶來的發展契機已有所顯現,面臨全球紡織品貿易自由化的背景,我國紡織業也在進行著結構調整,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將繼續扮演重要角色。

2.我國紡織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

我國紡織工業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隨著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對國際紡織品市場的依存度越來越高,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和出口國。近25年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在全球的地位逐年上升,在世界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排名由1980年的第十位躍居1995年的第一位,至今己是連續十一年排名第一,而且總體呈不斷增長的趨勢。 2006年7月24日,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表《世界貿易報告》中對紡織品貿易的評述認為: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比重已占全球24%。由于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放緩和匯率變動影響,2005年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僅增長5%。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長了21%,略高于2004年,在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中的比重達到了24%的新高。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占世界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的比重見圖2。

圖2 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占全球紡織品、服裝出口比重圖(1990年~2004年)

資料來源:WTO官方網站

雖然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的地位比較重要,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國內方面,雖然宏觀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但仍存在許多影響紡織業發展的因素,如出口退稅率下調、原材料漲價、勞工成本提高等因素均造成了企業生產成本的增加和利潤的減少;再者我國紡織品服裝產品結構還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創新設計能力不足,技術裝備水平不高,紡織工業的外部環境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要求。長期以來,棉花購銷實行壟斷經營,棉花流通體制改革滯后,對國際市場變化反應遲鈍,國內價格往往背離國際市場。國際方面,外貿問題政治化趨勢日益明顯,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日益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世界范圍內紡織服裝生產過剩,行業利潤空間很小,在配額限制取消和遭遇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時,過度競爭很難避免;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市場受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擠壓;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仍然受到一些特殊條款的制約。例如2005年4月,美國以“市場擾亂威脅”為由,對中國出口的棉制褲子、棉制針織襯衫、棉制及化纖內衣自主啟動紡織品特別限制措施調查程序,5月美國又在一周之內先后兩次宣布對我國主要紡織品實施特殊保護措施。同年4月6日,歐盟不顧中方多次堅決反對,在其官方網站公布《對華紡織品特限措施行動指南》。4月24日,歐盟宣布對我9種紡織品依據指南予以調查,并稱其他幾類產品也將列入密切監控清單。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加拿大、韓國、印度等國相繼完成對中國出口產品實施“特保條款”的國內立法。土耳其、南非、巴西、厄瓜多爾、阿根廷等都以不同形式對我國紡織品采取限制策施,或發出預警信號;紡織服裝行業的國際貿易壁壘依然存在。配額取消之后,貿易壁壘尤其是非關稅壁壘將成為發達國家的主要貿易保護工具。除了質量壁壘,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反傾銷、反補貼等手段也對我國紡織業服裝貿易產生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郝偉民顧強:紡織工業面臨的國際競爭環境與對策[J].國際經濟合作,2003年第8期P14-17

[2]戴紅梅劉煜:后配額時代中國紡織出口遭遇阻擊戰[J].紡織信息周刊,2004年第23期P8-10

[3]李娜:入世三年中美紡織品貿易變動情況淺析[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7月P50-53

服裝紡織行業分析范文第5篇

5―6月板塊行情簡述

大盤從4月29日的2911.51點跌至6月17日的2642 82點,跌幅達到了9.11%,此段時間內紡織服裝板塊下跌7.88%,子板塊中,紡織板塊下跌9.60%,服裝板塊下跌4.69%。

據WlND資訊最新統計,僅5月份的21個交易日里,板塊就曾有24只股票跌幅超過10%,板塊接近三分之一“破發”(跌破發行價)。但在此之中也仍有13只紡織服裝股實現逆市上漲,占比17.33%。分析發現,這些股票多是紡織服裝行業的細分龍頭,由于技術創新“保駕”業績增長,在二級市場更是成為支撐股價好于大盤的主要力量。

對此,光大證券分析師李婕分析認為,紡織板塊由于受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5月份紡織服裝出口退稅率下調傳聞等影響,超跌于整體板塊,亦超跌于大盤。更為重要的是紡織企業目前產能過剩,原料價格波動又使其對上下游的價格控制能力變的極為脆弱,再加上出口退稅率將要調整的影響,使得紡織企業利潤被壓得非常低。在這種情況下,生產規模較大、擁有議價能力的龍頭企業將是不錯的投資標的。

品牌服裝以及家紡子板塊由于對終端消費者的議價能力較強,對成本以及稅率變化不敏感。且3―4月各大廠商訂貨會顯示下半年加盟商訂貨穩定,對公司業績有較強的保障作用,致使品牌服裝及家紡類上市公司業績預期向好,跑贏大盤以及整個紡織服裝板塊。

貨幣政策影響的延續及特點

隨著央行在年內第6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貨幣政策進一步緊縮,本意是為了控制日漸高企的通脹狀況,然而內需不足加上歐美經濟復蘇緩慢使得經濟增長有所下滑,加上貨幣緊縮政策的影響,股票市場在5-6月期間表現出了明顯的下滑趨勢。

光大證券分析,紡織板塊由于貨幣緊縮、內需不足以及出口不振等原因產能擴張進一步放緩,預計三季度在CPI數據達到峰值回落之前將是中小紡織企業艱難的一段時期,兼并重組在這一段時期也將涌現。

此外,棉價近期維持在24500元左右的低位,三季度需求不旺以及去庫存仍未完成將會導致棉價仍在低位徘徊。美棉產量下降在年末將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用棉缺口,對棉價或有提振作用,但棉價走勢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此外化纖以及羊毛等大宗紡織原料價格波動幅度也較大,三季度紡織企業經營有壓力。

服裝企業受成本波動影響較小,設計以及渠道推廣能力是關鍵,據了解品牌服飾類以及家紡類企業三季度業績增長預期較好,宏觀貨幣政策對服裝子板塊影響較小。

板塊亮點與投資觀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亭县| 乐陵市| 灵川县| 沐川县| 澜沧| 靖宇县| 英山县| 晋中市| 洛川县| 开阳县| 寻乌县| 焉耆| 怀宁县| 获嘉县| 湖北省| 永福县| 贡觉县| 昔阳县| 临泽县| 噶尔县| 宣威市| 米易县| 怀集县| 商河县| 黄山市| 陇南市| 赤水市| 台州市| 平遥县| 成都市| 徐州市| 宣化县| 赤水市| 鞍山市| 白水县| 深圳市| 本溪市| 清远市| 乐安县| 长阳| 揭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