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紅色文化教學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
一、前言
作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職業教育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民族文化實力的重要體現。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承載著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創新、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發展的重要使命。我國現有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模式通常會造成學生的綜合素質較差,知識“死板”不靈活,社會競爭力和適應性弱。就生源方面,高職院校的學生結構比較復雜,在國家采取措施降低文化課程錄取分數提高藝術專業錄取率的情況下,許多學生無法進入藝術類專業,部分學生缺乏扎實的基礎,整體素質參差不齊。擴大招生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師資源不足,不可避免地導致教學質量迅速下降,給原本存在不足的專業帶來更大的壓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原本就有待引起重視的課程思政建設發展更加困難,為了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高職院校需要加大力度。
二、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調研
(一)調研內容
通過調查可以了解當代高職院校學生對當前社會熱點、祖國文化、所學專業、社會責任的了解程度,透析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和職業道德意識,發現所存在的問題,從而針對性地結合課程思政教學提出解決方法,根據開設課程的特點,把中國夢的宣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職業文化、工匠精神、革命傳統教育等融入專業課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調研反饋
從調查中發現:(1)60%的學生對中國作品的興致表現為一般,但從年級對比來看,隨著專業知識的深入或者社會實踐的介入,大三學生對中國作品的關注度達50%以上,相比于大一、大二的學生,其更多地去關注具有中國特色的現實案例。(2)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度有52%的學生選擇為一般,但從年級來看,隨著閱歷的增長,高年級學生相對低年級學生對當前社會熱點的興趣有所提升,但幅度不太明顯。(3)作為中國人,中華傳統文化早已耳濡目染,因此,75%的學生對此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從調查數據來看,無論是在年級分布還是了解程度上,都呈平行發展趨勢,且只基于表面,當細化到具體文化元素或特征時,有70%的學生對文化內涵缺乏深入理解。(4)各年級學生的愛國情懷較深厚,有關愛國主義題材的影片、歌曲或者紀念日也耳熟能詳,特別是91%的學生表示更喜歡過中國傳統節日,但在深入問到具體有關愛國主義情境中的代表性元素或特征時,各年級學生的理解程度仍不夠全面,能說出5種以上元素的學生大一占比27.5%、大二占比37.7%、大三占比31.6%,可能來自受教育的程度或者是所處的環境等因素的影響。(5)62.4%的學生能夠認清自己的專業特長,很好地定位自己,但是在溝通表達方面較弱,且隨著年級的增高,呈現出負增長趨勢,善于溝通的學生大一占比44.7%、大二占比43.9%、大三占比42.1%。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越來越封閉自己,不善于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反而更愿意選擇悶頭苦干。(6)大部分學生除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愿意去開拓其他知識領域,他們基本都帶著理性的頭腦去思考,都會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但對自己專業領域精細度即精益求精的態度(占比18%)以及專業知識的深度(占比22.4%)的把握程度仍遠遠不夠。(7)有31.7%的學生因為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了自己的專業,27%的學生是為了好找工作,12.9%的學生取決于父母,僅有8%的學生是為了服務人民、奉獻社會。主要原因是自我意識占主導地位,利己思維的存在,對于理想信念的宣傳不到位。對自己所學專業的了解,隨著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與社會實踐接觸的增多,高年級學生確實比低年級有更深層次的了解,但只有30.9%的學生能夠領悟專業的內涵以及社會價值。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是樂觀、積極、向上的,但仍有學習沒有興趣(20.6%)、受挫抗壓能力較差(11.9%)等問題存在。進入大學就應該盡早規劃今后的道路,從調查中發現有9%的學生還沒有進行規劃,特別是大三年級的學生占比5%,說明理想信念的教育沒有全面化,導致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沒有期待。(8)目前,集中理論授課(76.8%)和理論作業的布置(75.5%)為主要的授課和課后反饋形式,其次是小組討論(47.9%)和實踐教學(46.3%),課程設計占比64.1%,但是團隊合作和社會參與的形式比較少,認知與實踐無法有效地銜接起來,無法激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也是有些學生對專業理論課缺乏興趣的原因之一。
(三)調研的統計與分析
本次調研分析主要采用SPSS26.0對所收集的樣本進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為了檢驗所得數據的質量、內在一致性和可靠性,采用α信度系數法。信度系數0到1之間,0.9以上表示信度良好;0.8到0.9之間說明能夠接受;介于0.7和0.8之間說明有項目需要修訂;信度如果在0.7以下說明問卷設計的合理性有待加強,有項目需要拋棄。該問卷總體α信度為0.837,每一項的信度均高于0.7,說明整體的信度良好,可以進行進一步分析。為了驗證問卷調查的結果能夠進行因子分析,故運用SPSS26.0進行KMO和巴特利特檢驗以說明因子間具有相關性。KMO值越接近1說明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越強。而數據顯示,KMO為0.878大于0.7,巴特利特球信度檢驗顯著性為0.000,說明數據之間具有相關性,適合后續的因子檢驗。
三、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1.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方文化交融,由于各種思潮的涌入,高職設計專業學生對中國優秀案例缺乏關注,不能很好地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所學知識遷移到實際案例中。他們有較強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一定的傳統文化認識,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會深挖其內涵,不能很好地運用到自己所學的專業中將其傳承和弘揚。2.雖然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道德素質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社會責任感淡薄,不關注國家現狀,不了解社會熱點,抱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態度。他們基本是獨生子女,一方面被父母保護得較好,自身受挫力較差,在實踐過程中缺少磨煉,依賴性較強,往往聽從父母安排,所學專業知識不夠扎實,只要畢業拿個文憑好找工作,沒有自己的理想與信念,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打算;另一方面自我意識強,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善于表達,有較強的利己思維,對國家和社會缺乏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3.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是社會適應性和技術應用性的統一,可是往往課堂中的理論與社會實踐脫節,缺乏社會真實項目的引入和社會活動的參與,單薄的理論講解和理論作業,使學生提不起興趣,缺乏學習的動力。
四、提升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效果的對策
(一)將思政工作貫穿于學校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
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德育情況不夠普及,對于國家層面、精神層面、價值層面的內容未有太多涉及,雖然學校有開設思政課程,但是針對面比較狹隘,授課內容專一化,因此需要將思政元素融入不同類型的課程教育教學中。將思政工作貫穿學校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是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目前,不少高校在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做了大量的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調查發現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有些課程目標定位不明確,缺乏科學系統的思維,沒有從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中應遵循的原則出發,制訂可實施性較高的教學改革方案。
(二)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中
教師需要結合所教課程特點恰如其分地選擇相應的思政元素,盡可能挖掘和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案例,帶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地考察調研,結合社會實際案例,實現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結合專業特點,引導學生思考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熱點問題,真正做到思政元素在專業課中的充分體現。例如,在設計課程中,可將抗擊疫情的場景融入其中,吸引學生參與到相關資料搜集中,認識到我國人民齊心協力,不畏艱難,所采取的應對策略,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促使學生萌發出強烈的愛國激情,從而在內心深處樹立起報效國家、服務社會的責任和擔當精神。只有在思政內容與專業課教學有機結合的情況下,才能避免出現生拉硬扯的現象,是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關鍵。思政內容體現在專業課教學中,能提高這些課程的教學效能,進而達到育人功效。例如,在家具設計課程中融入中國明代家具所頌揚的簡潔質樸、結構優美乃至現代新中式的設計一直沿用至今等方面的內容,在保證課程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時,又在不經意間促進學生以人為本、工匠精神的道德素養的形成。
(三)根據不同類型專業課程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思政內容,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遵循思政內容和專業知識相結合的原則,合理設置思政元素融合方式,有目的地進行專業課教學。以設計類課程為例,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紅色革命內涵,將其自然引入專業知識教學中,讓學生交換想法,各抒己見,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加彼此的交流互動,更加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對紅色經典的認知,并能運用到自己的課程設計中,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得以宣傳和發揚。這個過程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使他們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能準確辨別真假、善惡、美丑,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順利成長與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五、以“手繪設計實訓”課程為例,探討課程思政實施方法
(一)專業課程思政整體設計思路
培養學生愛學習、愛專業、愛學校的“三愛”情懷是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實現自身價值的有效途徑,在專業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實現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其具體做法與思路是:以建設校園文化為主旨,將校園手繪明信片的設計融入項目式教學中。在校園里進行調研。對學生學習、生活方面深入調查,記錄下美好的校園風光。體驗集體生活、感受教師的諄諄教導,感受充滿正能量的校園氛圍,培養學生對學校的感情。借助專業特長,對校園視覺特征和元素開發進行補抓,在認識校園文化特征的基礎上,了解視覺的特點,發揮團隊合作精神,通過照片資料的搜集,分組對學校的風景、人物、美食三個方面進行歸納分析,之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表達,使學生發現專業的價值。通過對設計方法和表現形式去深化設計方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通過小組成員對樣品的反饋,發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驗證創作過程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以校園明信片的外延作進一步思考,推廣學校的特色文化,使學生感受勞動生產過程,懂得天道酬勤,從而使學生感悟到學習的價值。
(二)改革教學內容
“手繪設計實訓”課程作為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專業實踐課程,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將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是教學內容改革的難點。專業負責人從專業技能的層面對企業、學生進行調研,了解企業需要的技能,從需求方的角度確定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另外,課程負責人組織思政課程教師、專業課程教師根據該課程的特點確定思想政治教學的融入。
(三)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
摒棄陳舊、落后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調研活動、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將學生變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學相融合。如在本門課中,采用項目教學法,以“校園明信片設計方案”為中心,將校園調研、設計元素提煉、可行性驗證、草圖繪制、后期效果處理等教學內容,以工作任務的形式分發,將吃苦耐勞、團隊合作、工匠精神、創新意識等課程思政的內容應用在本門課程中,既完成了教學目標,又推廣了學校的特色文化。
(四)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
“手繪設計實訓”由校園明信片方案設計、草圖繪制、后期效果處理、明信片打印出圖四個項目構成。課程以項目為單位組織教學,以典型項目工作任務案例設計為核心,輔以相關專業知識,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讓學生在設計制作校園明信片的過程中,加深對專業知識、設計的理解,同時提升學生的個人品德和職業道德修養。
六、結論
思政教育始終是學校德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有重要意義,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德育情況的問題及改進措施進行分析,以思政元素在學校專業課中的有效融入為目標,采取適當的教學改革措施,要將思政教育體現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逐步完善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趙為.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研究[J].陜西青年,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