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大學生心理團體輔導方案

大學生心理團體輔導方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心理團體輔導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學生心理團體輔導方案

大學生心理團體輔導方案范文第1篇

摘要:為了增強大學新生班級凝聚力,促進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際關系理論、社會心理學理論和團體心理咨詢理論為指導,設計了大學新生班級凝聚力團體心理輔導方案,包括理念、目標、設置、具體方案設計、活動效果評價反饋和活動亮點展示幾部分。

關鍵詞:大學新生;班級凝聚力;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設計

一、方案設計背景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了集體,團結了集體,加強了集體,以后,集體自身就能成為很大的教育力。”這種力量就是班級的凝聚力。強大的班級凝聚力對于整個集體的建構以及學生本身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班級凝聚力對集體的作用

班集體是班級群體的高級形式。群體的凝聚力是指對群體成員發生作用的各種力量的集合,主要表現在成員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力量感。良好的班集體能最大限度地調動集體中每個成員的主動性,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進每個成員全面發展,而班集體的維持和發展則依賴于班級群體的凝聚力。[1]班級凝聚力的增強有利于保持集體的和諧穩定。

(二)班級凝聚力對學生的作用

凡是凝聚力強的集體,成員步調一致,活動極富效率,對成員的影響也大。人不能脫離他人與社會而存在,都有尋求歸屬與認同的需要。班級凝聚力的增強有利于學生獲得對于歸屬與認同需要的滿足,有利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各方面均衡健康的發展。

二、大學新生班級凝聚力建設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設計的理論基礎

(一)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有五種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該理論揭示每個人都渴望被他人接受、尊重和欣賞。團體可以滿足人社交的需要、歸屬的需要和愛的需要。針對剛升入大學的新生這個特殊群體,由于新環境帶來的陌生感使得這種歸屬的需要、愛的需要提到更高的意識水平,成為亟待滿足的需要。

(二)人際關系理論

人際關系理論表明,要信任他人必須學會先開放自己,接納他人,袒露自己的情感、思想、情緒、感覺和意見,愿意和別人分享資源和觀念;[3]我們在相識和了解階段的設計活動中很好地運用了這些原則,并且“分享”是貫穿整個團體輔導設計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不僅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更是團體成員收獲最大的保障之一。此外,人際交往理論還表明,要能與他人有效溝通、建立親密的關系,自己應先令人覺得可信、值得信賴、靠得住。[4]在信任訓練部分活動設計中,我們注重體驗式教育和分享。讓成員從體驗信任他人與被他人信任的過程中,發展深度信任并發展出真心的關愛他人以獲得友誼和得到愛與歸屬需要的滿足。

(三)社會心理學關于群體的研究

社會心理學關于群體的研究證明,在一個團體中,如果成員之間有了互信,團體的凝聚力會更強,也將能更有效地發揮團體的效能。該理論強調信任在合作交往中的作用,真誠可信然后才可能更好的合作。[5]據此,我們在設計中加強對信任板塊的訓練,并在時間上,將其安排在合作訓練之前,從淺層次信任逐漸過渡到深層次信任,最后再上升到合作。

(四)霍爾姆茲(Holmes)和瑞赫(Rahe)編制的生活事件量表

量表指出,重要人際關系的喪失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很大,比如喪偶、離婚、子女離家等。在人一生中的每個特定階段,重要喪失的內容有所不同。大學新生最重要的喪失是喪失了對家庭的完整的依賴,其次是對教師的依賴減少,然后是朋友的分離。他們在新的成長階段,急需面對的有環境適應、生活適應、學習適應、人際關系適應和心理適應。[6]因此,幫助新生盡快適應新環境,培養獨立與合作意識極為必要。

三、方案設計

(一)理念

在1961年,社會心理學家謝里夫(M.Sherif)進行過一場兒童夏令營實地實驗。[7]實驗告訴我們,要形成一個群體非常簡單,只要這個群體有共同的活動目標;要讓一個群體有凝聚力也很簡單,只要讓這個群體有共同的活動目標,而且這個活動目標的達成,需要群體成員一起努力,共同對外。有效的活動能夠增加群體成員對群體的認同感,從而使群體的凝聚力更強。集體活動還可以幫助班級成員更好地認識班級目標,體驗班級責任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集體活動也可以檢驗班干部團隊的工作效率。

(二)目標

1.總目標:培養班級成員團體信任感與團體凝聚力,增強成員的合作意識。

2.具體目標:促進成員間相互認識,凝聚團體的共識;加深成員彼此間的了解,促進成員的互動;培養團體的默契,增強成員的互信基礎;強調成員間互助合作的精神;透過活動的特殊設計,激發成員的思考力和創造力。

(三)設置

1.時間:共3天,每天上下午各1次,共6次,每次2-3小時。

2.場地:封閉的、安靜的、帶音響的教室或團體活動室。

3.人數:以班級為單位,32-68人為宜。

(四)具體方案設計

第一單元:

(1)單元名稱:相逢是首歌。

(2)單元目標:簽訂契約,建立規則;促成成員之間的相互認識和了解;讓成員對自我進行反思;成員分享自己的感受;成員對他人的分享做有效的回饋。

(3)單元活動:第一環節:訂立契約(成員要簽訂保密和承諾協議,目的是為了團體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協議內容有:我保證將注意力集中在活動中;我保證對別人的觀點暫停評價;我保證對所有的成員坦誠開放;我保證做到絕對保密嚴格守時;我保證表現最高品質注意傾聽。時間:5min)第二環節。找到你的另一半(事先準備與成員人數對應數量的成對卡片,隨機分發給成員,由成員自行尋找能與自己卡片配對的另一半。并播放音樂《青蘋果樂園》。時間:30min)第三環節:大樹與松鼠。(時間:20min)第四環節:傳遞姓名。(成員圍成一圈,按順時針方向依次報出自己的姓名與籍貫并傳遞手中的信物。所有成員報完之后,改變規則,手持信物的成員要說出他所記得的某位成員的信息,并且傳信物給他。時間:40min)第五環節:撲克分組。(時間:30min)

(4)所需材料:卡片紙、筆、布偶、撲克牌。

第二單元:

(1)單元名稱:唯你懂我心。

(2)單元目標:增進成員之間的相互了解,培養默契;營造一種良好的班級氛圍;成員分享自己的感受。

(3)單元活動:第一環節:微笑握手。(播放音樂《手握手》,時間:20min)第二環節:偵探007。(時間:40min)第三環節:猜數字。(時間:40min)第四環節:X-MAN。(主持人告訴大家在活動前有些成員被選為臥底,負責設立障礙,稱其為X-MAN,大家需要在活動過程中找出這些臥底,但不能說出來,以便后面揭秘。但是實際上只有主持人知道并不存在臥底,是為了考驗成員間的相互信任。時間:20min)

(4)所需材料:便簽紙、筆、箱子

第三單元:

(1)單元名稱:I believe.

(2)單元目標:促進成員互動、建立初級信任。在彼此的肢體接觸中,進一步化解組員間尷尬的氣氛,讓大家體驗到信任別人與被別人信任的快樂。

(3)單元活動:第一環節:信任圈。(時間:40min)第二環節:解開千千結。(時間:40min)第三環節:對不起,我錯了(每組成員相隔一臂站成一排,當主持人喊“一”時,所有成員全體向右轉;喊“二”時,向左轉;喊“三”時,向后轉;喊“四”時,向前跨一步;喊“五”時,原地不動。若有人做錯,需站出來向大家鞠躬并大聲說“對不起,我錯了”,且全組成員要集體受罰。時間:40min)

第四單元:

(1)單元名稱:無條件為你。

(2)單元目標:鼓勵相互信任、建立深度信任。加深組員之間的信任關系,體驗信任別人與被別人信任的快樂。在活動中讓組員學會承擔責任,學會保護其他成員的安全與利益,為接下來的團隊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單元活動:

第一環節:瞎子走路。(時間:50min)第二環節:信任背摔。(時間:50min)第三環節:揭秘X―MAN。(繼第二單元的X―MAN活動,主持人讓大家閉上雙眼回想整個活動中自己認為的X―MAN,同時命令所有X―MAN向前走一步。與此同時向大家宣布實際并不存在真正的臥底,讓大家明白相互之間的信任關系是牢固的。播放音樂《I believe》。時間:20min)

(4)所需材料:桌子、椅子、繩子。

第五單元:

(1)單元名稱:幸福合作社。

(2)單元目標:認識合作的重要,培養團體意識;增強班級凝聚力,學會團體合作。

(3)單元活動:第一環節:共同分擔。(先讓成員自行找尋另一個成員配成組,然后背對背手臂相互扣住的坐在地上,當主持人發令之后,他們用背部的力量站起來,活動中手臂不可以松開。如果成功,則相鄰組合并,再按同樣的方式進行,組數合并到成員無法站起來為止。活動結束后,讓所有成員進行反思討論。時間:60min)第二環節:同舟共濟。(時間:60min)

(4)所需材料:報紙。

第六單元:

(1)單元名稱:一路上有你。

(2)單元目標:分享心得、表達祝福。協助團體成員自己分享參加團體的心得與感受。評估團體輔導的效果,團體成員之間相互反饋和祝福表達對班級的期望和祝福,在溫馨的氣氛中安全友好地結束團體。

(3)單元活動:第一環節:回首來時路。(在一個環境良好的房間內,讓成員卸去讓他們有壓迫感的物品,尋找一個最舒適的姿勢,在舒緩音樂的彌漫下放松自己,播放《鋼琴曲》。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去回想整個活動并輪圈發言,比如:我印象最深刻的團體活動是……因為……;我覺得在這個團體中最大的收獲是……主持人鼓勵成員將在團體活動中學到的技巧運用到日常生活學習中。時間:40min)第二環節:許愿樹。(事先準備一顆畫有樹的海報,代表班集體。給每位成員分發一支彩筆和一張便簽紙,并播放音樂《許愿》,讓成員寫下自己對班級的美好愿望、期待以及對某個同學的祝福等,然后自己動手貼在許愿樹上。時間:15min)第三環節:愛在指尖。(播放音樂《相親相愛一家人》。時間:40min)

(五)活動效果評價反饋

1.在第六單元的第一環節《回首來時路》中,成員在舒緩的音樂下回想整個過程,并且就此次活動發言。

2.在第六單元的第三環節《愛在指尖》中,主持人通過觀察大家的表現,如擁抱、握手的次數來評估活動效果。

3.問卷調查,給每個成員發放一張效果評價調查表,讓成員根據自己的真實感受作答。

(六)活動亮點

1.主題及各單元名稱均以大家熟知并朗朗上口的歌曲命名。

2.宣傳紀念手冊,包含團輔簡介、團輔規則、時間、地點、青春寄語。

3.活動“X-MAN”和“揭秘X-MAN”,兩個活動前后呼應,突出強調信任在人際交往與班級凝聚力建設中的重要性。

4.催眠式回顧,即《回首來時路》,串起所有版塊,并以此作為效果評估的一種手段。

5.視頻播放,喚起更多回憶和紀念,并為最后的結尾做鋪墊。

作為大一新生,難免有“心理失衡”的一段時間,害怕與大家接觸,害怕變化,害怕孤獨。此次新生班級凝聚力建設的團體輔導活動,分為六個單元:相識――了解――初級信任――高級信任――合作――告別。各個單元層層遞進,逐步加深同學們彼此間的感情,讓他們漸漸打開心胸,接受新的一切,幫助他們快速地適應環境。此次活動是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的,在整個活動中,增加彼此的信任與合作意識,對增強班級凝聚力的作用十分顯著。

參考文獻:

[1] 侯秋霞.班級凝聚力形成的心理學分析[J].廣東教育學

院學報,2000,20(6):63-66.

[2] 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88-193.

[3] 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7-79.

[4] 陸衛明,李紅.人際關系心理學[M].西安:西安交通大

學出版社,2006.

[5] 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80-381.

[6] 大學生入學適應心理衛生[EB/OL]..

大學生心理團體輔導方案范文第2篇

關鍵詞:軍校大學生;團體輔導;心理健康

近年來,軍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雖然已逐步開展,但團體心理健康活動訓練形式遠遠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由于團體心理活動具有感染力強、影響廣泛、效率高、效果容易鞏固等特點[ 1] ,因此對軍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團體訓練是軍事訓練所需。團體心理訓練是在吸取團體動力、需要層次等心理學原理精髓的基礎上,將具有同質性的大學生組織起來,在專業心理輔導教師的指導和帶領下,通過開展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團體活動[ 2] ,引導大學生通過觀察、學習、體驗,了解心理健康對自身發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影響。

有效的心理健康團體訓練活動對于提高大學生心理品質、促進心理健康水平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3] 。已有研究調查表明,18%的大學生經常選擇消極方式來宣泄心理壓力,成為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大隱患[ 4] 。軍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低,不利于軍隊戰斗力的提高。

本研究以前任研究為基礎,探索如何引導軍校大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建構和諧人際關系,形成合作的團隊精神,為提高軍隊戰斗力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一、對象和方法

(1)對象:首先在軍校校園里張貼心理健康團體訓練活動海報,招募隊員,根據問卷調查和面談,挑選出自愿參加的20名軍校大學生。男生16名,女生4名,年齡在20~22歲之間。工作、學習能力正常水平。

(2)團體訓練活動目標:①引導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對自身發展和成功具有的重要影響,了解心理健康的類別,學會體察自己的心理健康;②掌握擁有快樂心情的心理學方法;③學會恰當發泄憤怒的心理方法;④掌握快樂心理管理技能,為提高軍隊戰斗力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3)團體活動方法 每周1次,每次90分鐘,共計5次。活動地點在大學多功能廳,寬敞明亮,有沙發軟座,茶幾,多媒體設備。

(4)評估工具:①癥狀自評量表(SCL-90)。量表有90個項目,采用1~5級評分,共有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和其他共10個因子,信效度可靠[ 5] 。②團體活動效果評定量表。量表有10個項目,采用1~5級評分,1代表非常不符合,2代表符合,3代表不符合,4代表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

(5)團體活動方案(見表1)。

注:**p

二、結果

(1)總分的前后測差異。根據總分評定公式,減分率=[ (前測總分-后測總分)/前測總分]×100%。一般以為減分率不低于50%為顯效,不低于25%為有效。20位團體成員中, 75%~50%區間的減分率占總人數的2/3,即顯效人數超過半數以上;49%~25%區間的減分率占總人數的38.5%,即有效人數占1/3左右。

(2)因子前后測差異比較。因子前后測的差異比較見表2。在恐怖因子(t=3.29,P

(3)個別成員分數的報告。有3名成員的SCL-90總分在前測試比較高,達到陽性水平(>160分),分別是199分,184分,179分;后測的分數分別為104分,132分,124分。

(4)參與成員的問卷分析。86%的參與成員認為本期團體活動“非常符合”自己的情況,在團體活動中感受到了真誠、接納、信任等快樂氣氛,喜歡 團體中合作的團體建構風格,在團體中能夠真切、專心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對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期待以后有機會再參加類似的團體活動。

三、討論

本次團體活動主要有以下幾點發現:

(1)大學生團體輔導活動需要明確輔導重點。目前軍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困擾現象比較嚴重,是多年來困擾軍校教育管理的頑疾。由于筆者在本次團體活動之前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特征和心理健康困擾問題做了大量的調查,對其情況有著充分的了解,因此本次團體輔導有著明確的輔導重點,為一系列團體主題活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2)大學生團體活動的時間需要適當安排。大學生團體活動不宜過多,也不宜過于緊密。每周一次,既有利于學生及時有效鞏固學習效果,也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消化吸收。大部分學生表示,通過本次團體活動,他們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心理健康管理技能,增強了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也提高了心理健康管理助人水平。

(3)大學生團體活動需要營造人性化的團體氣氛。教師一方面要認識到熱身活動的重要性。每期活動前通過熱身活動來營造溫馨、友好、接納、真誠的團體氛圍,使學生降低心理防御水平,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團體活動的動機。另一方面,教師要具有較高的引導技巧,無條件積極關注、接納每位學生,尊重每位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學生能夠敞開心扉,積極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和心理渴望。

(4)本次團體輔導活動的不足之處。由于人數較多,有些學生在某些分享活動中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自我暴露程度較低。也有個別成員的深層心理問題沒有及時得到更深度的發現和維護。這也是今后組織團體活動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參考文獻:

[ 1] 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理論與實踐 [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7―10

[ 2] 趙福才, 周君倩.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團體輔導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 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11):1391―1392

[ 3] 張玉群,王曉軍.大學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智力對風險決策的影響 [ 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 21(6):926―927

[ 4] 司家棟,張付山.班級團體心理輔導課程主題方案 [ M].北京:藍天出版社, 2012:115―132

[ 5] 汪向東,王希林,馬 宏,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 [ 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4):8

作者簡介:劉邦春,博士,中國人民裝備學院基礎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和平心理學與和平教育;

大學生心理團體輔導方案范文第3篇

關鍵詞團體輔導課程 心理健康教育

1 將“以班級為單位”團體輔導課程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滿足大學生的成長需要。針對相對封閉的團體—班級的心理輔導,對于大學生而言,不僅是“授之以魚,而且是授之以漁”。說“授之以魚”,是因為班級氛圍和同學關系的改善,可以直接改善大學生的支持系統,使之面對成長困惑時有外在的“緩沖帶”和“支持系統”。說“授之以漁”,是因為在溫暖、接納、支持的班級氛圍中,大學生可以大膽嘗試新行為、調整新認知,從而自我成長。

(2)擴大心理輔導的受眾面。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很有效,但是相對而言受眾面較窄。同班同學在相同的環境中,相同的班級氛圍、相似的發展挑戰使其發展問題有相似性。例如:冷漠的班風對全體成員的負面影響、大一階段的“適應”問題、大二階段的“個人成長”問題、大三階段的“發展選擇”問題、大四階段的“就業困惑”問題……

(3)完善建立健康教育系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統通常是“校—系—班”三級體系,前兩級系統中的隊伍素質和工作實效性正在逐年提高,而班級層面的基層工作雖重要卻薄弱。專兼職心理老師直接深入班級,或有心理健康教育素質的輔導員,以全班同學作為輔導對象進行團體輔導。不僅可以給心理委員和班干部起到“示范”作用,而且直接幫助學生樹立心理成長意識、促進和諧班風的形成、提高成員的互助效果。

(4)完善大學生的支持系統。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支持系統有密切的關系,而班級是其大學四年最重要、最穩定又最難回避的環境。積極的班級氛圍就像大學生的“心靈家園”,讓成長的煩惱煙消云散。茫然時有人探討,困難時有人扶持,愉悅時有人分享……而消極的班級氛圍就像大學生的“污染源”,讓原本艱難的成長之旅雪上加霜。漠不關心讓人沒有歸宿感,惡性競爭讓人惶恐不安……

2 將“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輔導課程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輔導的形式可行。以“班級為單位”團體輔導,以“全班成員”作為工作對象,以“全班成員”的共同發展需求作為輔導目標,以團體輔導的形式進行的心理輔導。所以,團體輔導形式不變,只需要根據對象的特點調整相應的輔導目標和活動方案即可。

(2)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輔導更便于組織。輔導對象為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使團體輔導更便于組織。一是更好安排團體輔導的時間;二是人員更固定,助于提高安全感;三是可以充分發揮輔導員和班干部的力量,使其成為團體輔導活動的得力助手和行為榜樣。

3 將“以班級為單位”團體輔導課程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3.1 有利于心理輔導作用的長期發揮

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輔導,可謂“一期輔導、長期受益”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活動、咨詢、干預、團體輔導在輔導結束后,就需要當事人(下轉第240頁)(上接第221頁)自己消化、自己成長。但是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輔導,可以通過全班整體性的氛圍改變、心理素質提高和關系的改善,為個體的心理成長長期提供良好的環境。

3.2 理論分析

一是成員進人團體后會發覺其他人也具有相同的困擾,他的問題并不獨特,這種觀念的改變本身就具有治療作用。二是在團體中,成員會得到多方面的幫助和感情支持。這種幫助和支持顯然要比只有主持者一個人時太得多,有力得多。三是在團體中,成員不僅得到他人的幫助,同時也會嘗試去幫助他人,這種助人的體驗會使他對自己有一個薪的評價.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從而增加自信心。四是團體是一個安全的多維人際互動環境,是一個模擬的社會,在其中成員可以放心地進行新行為演練而不必擔心受到傷害,可以等新行為已經成功時再將其應用于社會中,這樣就避免了直接在社會中鍛煉新行為易受到的打擊。

3.3 主觀評價

3.3.1 學生主評價

主觀評估表明,8次團體心理輔導后,成員在交友信心、樂觀心態、開放程度、自我接納、對人欣賞、接納他人、關心他人、口頭表達、拒絕技巧等方面的自我評價都有顯著提高。

實驗組成員在分享和書面作業中,對這次團體輔導活動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許多同學在作業中寫道“總的感覺是舒暢”,“能參加這樣的活動真好”,“家人反映我自信了”,“我敢大膽的發言了”,成員在團體輔導活動過程中也表現出了良好的精神風貌,互助行為常有發生,成員間聯系很頻繁。

3.3.2 班干部觀察

通信0902班班長鄧xx同學說:“通過這門團體輔導課,良好的班級氛圍在無形中逐漸形成。這些‘形散神不散’活動的效果勝過了苦口婆心的說教與動員。大家彼此更關心,更踴躍地參加各類班級活動,我們組織班級活動容易多了。當然我們班干部通過團體輔導課程也領悟到,對同學更多的人文關懷可以凝聚更多的人心,更多的熟悉、尊重、欣賞與支持會讓大家的心更近。”

3.3.3 輔導員觀察

輔導員李貝老師反饋:“我明顯感覺沒上這門課的班級還是老樣子,上了這門課的班級現在大家‘玩成一片、學成一片、干成一片’,真讓我高興、真讓我放心!”

4 將“班級為單位”團體輔導課程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挑戰

(1)部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有的學生是還沒有做好開放與成長的準備,有的學生還沒有心理成長的意識。導致有些學生的心理成長動機不強。他們在團體輔導活動中可能行為退縮、應付或封閉自我。

當然針對這類學生,更需要領導者通過持續的接納、支持,充分的熱身,從而對他們感染情緒、打消顧慮、融入集體,進而促進其自我成長。

大學生心理團體輔導方案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門途徑

當前高校大學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隨著身心發展以及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生長與發展的環境日漸復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以前相比更為明顯。開展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減少心理困擾和心理問題的需要,是我國高等人才培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門途徑主要是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咨詢與輔導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延伸來全面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學科課程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課程,通過傳授心理知識、提高心理素質來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目的[1]。一般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分為課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課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兩種。課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在教學計劃之內,通過課堂來開展的正式課程。根據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課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向大學生傳授學習、人格、人際交往、情感、就業等方面的心理學知識,促使學生形成心理健康意識,并掌握一些心理調節的方式。課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常用的教學手法有案例分析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和心理訓練法等[2]。在課內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組織中,可以分為預熱過程、教學過程和總結過程三個步驟。預熱過程即暖場,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或多媒體等手段引出教育主題并澄清課程目的;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以客觀、尊重和接納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善于引導和反饋,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發揮團體動力學原理以將教學效果最大化;總結過程既是對課堂活動的回顧與檢討,也是對未來行動的計劃與展望,幫助學生理清課堂感悟,從而指導實際學習生活[3]。課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主要有班級活動、社團活動、文體活動等多種形式。

2心理咨詢與輔導

心理咨詢與輔導是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可以分為個體咨詢與輔導、團體咨詢與輔導兩種,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近來朋輩輔導也受到重視和推廣。

2.1個體咨詢與輔導

個體咨詢師與輔導是通過咨詢師與學生一對一的溝通互動來實現的專業性活動,比較常用的方式有一對一咨詢、電話咨詢、郵件咨詢、QQ咨詢等。個案研究是針對個別學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學生包括學習困難學生、家庭困難學生、就業困難學生等)所產生的一種相對深入、時間較長的個別輔導方式。它要求全面了解學生的成長過程,客觀地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根據初步分析的結果來擬定輔導方案,以幫助學生走出困境[4]。由于個體咨詢與輔導能跟學生一對一,因此個體咨詢與輔導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輔導方式。

2.2團體咨詢與輔導

團體咨詢與輔導也稱小組輔導,是指一組學生在輔導教師指導下通過開展各種活動來處理他們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團輔人數4-40人不等,其成員可為同專業、同年級或是同部門的學生,并且有相類似的需要解決的心理問題。適合團體咨詢與輔導的條件是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有相似性,團體成員愿意在團體中討論自己的問題。

2.3朋輩輔導

朋輩輔導,是指通過短期的專業培訓或具備相關能力的年齡相近者,對身邊需要心理幫助的同學、朋友進行心理開導和支持的輔導活動。朋輩輔導的最大優點是有助于心理問題的預防,因為朋輩輔導員也是學生的一員,一般是班級干部或心理委員,他們在寢室、班級活動中與同學們朝夕相處,對身邊有心理困擾的學生可以及早發現、幫助或向心理輔導教師求助,從而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時,朋輩輔導在建立咨詢關系上具有其它咨詢輔導形式所沒有的獨特優勢,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更傾向于向朋友傾訴,由于同輩之間具有類似的生活經歷、價值觀和情感體驗,往往能夠快速良好地進行溝通交流,從而容易形成信任、穩定的咨詢關系,從而達到較好的咨詢效果。朋輩輔導的實施更加靈活,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嚴格限制,只要咨詢雙方的條件允許,即可實施輔導,個別對話、團體互助、心理沙龍、網絡聊天、心理電影賞析等活動都是具有朋輩輔導特點的心理輔導形式。

3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延伸

伴隨著網絡技術成長的當代大學生,其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因此,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在網絡環境中繼續延伸,搶占網絡陣地,營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網絡氛圍。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網,開辟網上心理教育網站,生動豐富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通過網絡促進學生與社會、學生與教師、家長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性、情感性。此外,運用網絡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并跟蹤監控,從而更科學地推進心理教育工作。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只是一種教學技術和方法,它所體現的是一種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隨著這種理念的更新、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的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將獲得廣泛而普遍的發展,其科技化程度也將迅速提升。

參考文獻

[1]戴興玉.論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實施途徑[D].長春:吉林大學,2006.

[2]沈德立,馬惠霞,白學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的結構及其實證研究[J].心理科學,2009,32(2):259-261.

[3]包海蘭.高校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體系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0(8):44.

大學生心理團體輔導方案范文第5篇

關鍵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干預措施;系統評價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現代社會人們的心理壓力不斷增大,而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處于學業與生活的雙重壓力之下,其主觀幸福感應該受到特別的關注。主觀幸福感是目前積極心理學領域最為活躍的研究主題之一。文章擬對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干預措施進行綜合評價,以期為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綜合實踐提供參考。

主觀幸福感是反映個體生活質量的心理學參數,它以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為基礎,根據個體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總體評價。通常認為,主觀幸福感包括認知幸福感和情感幸福感兩個成分。認知幸福感是指個體按照一定標準對其生活中各個領域(如工作、家庭、自我等)滿意程度所作出的綜合性判斷。情感幸福是指人們對不斷發生的生活事件的情感反應。

一、資料與方法

文章使用大學生、幸福感為關鍵詞,詞間用“并”連接,對四大中文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庫(CBM)、維普(VIP)、中國知網(CNKI)和萬方(WangFang Data)進行檢索,并納入文獻。納入文獻類型為隨機對照試驗、非隨機同期對照試驗和自身前后對照試驗。排除新聞、評論、社論、普通綜述等文體的文獻,排除無對照的研究、無干預結局的研究。文章采用定性方法進行系統歸納與總結,納入文獻信息和結果,在結果中詳細介紹了相關干預措施及其效果。

二、結果分析

從2006年開始我國才開始出現有對照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干預研究。經過歸納整理,各類研究中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措施有團體輔導、感恩回顧、正念訓練、自主學習、針對性生命教育、幽默干預、音樂治療、審美化教學等8種形式。除針對性生命教育之外,其余干預措施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

1.團體輔導

團體輔導是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較常用的一種干預措施。在團體的情境下,借助團體的力量和各種心理輔導技術,使團體成員自知并自助,達到消除癥狀、改善適應、發展健康人格的目的。團體輔導的開展形式較多樣化,有單純團體心理輔導、以感恩為主題的團體輔導、積極團體心理輔導、與講座結合的團體心理輔導、與個體心理咨詢結合的團體輔導等。團體輔導能夠提高主觀幸福感水平,提高幸福感指數的各因子得分,阻止負性情感因子得分。

2.感恩心理

感恩活動的開展主要有兩種形式:感恩主題團體輔導與感恩回顧。感恩主題團體輔導是根據積極心理學以及相關文獻設計的以感恩心理為主題的團體輔導。感恩心理的另外一種干預方案為感恩日記,通常與心情日記相對比說明干預效果。感恩日記分為感恩拜訪日記以及善行日記兩種,感恩拜訪日記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像幫助自己的人道謝,并且記錄感謝的人事以及他人對自己的回饋;善行日記是指幫助他人,記錄幫助對象、助人后感受以及受助者的回饋,善行日記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感恩日記的寫作頻率一般為每日書寫或每周至少書寫3篇。相關研究表明,兩種感恩干預措施均能提高主觀幸福感水平,而兩者相結合的形式,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3.正念訓練

正念起源于南傳佛教中的毗婆舍那禪修系統,正念產生后在亞洲特別是東南亞得到廣泛傳播。在傳承中因為地區和文化的原因,逐漸演化為正念禪、禪、大手印等,但是本質并未發生變化。正念訓練是指用正念來進行心理干預,其主要技術有靜坐冥想、身體掃描、行禪、三分鐘呼吸空間、正念瑜伽等。正念訓練對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有促進作用,主要影響學生的心理幸福感水平,促進個體主動建立與他人的積極關系。

4.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必要指引、輔導以及幫助下,自己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內容和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學習。我國學者王坦指出,合作學習是以異質學習小組的基本形式,系統地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以團體成績促進學生學習,以團體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朱克卿在體育教學中分別設置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自主―合作學習三種教學,以傳統教學方式為對照。研究結果表明,僅自主學習班能夠在自我滿意、消極情緒、積極情緒以及主觀幸福感總分上有相應的提高。說明自主學習能夠提高自我滿意度、增加積極和消極情緒體驗。

5.針對性生命教育

針對性生命教育主要通過給學生樹立良好的生命價值觀,使學生產生應有的責任感和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從而達到珍惜生命、提高主觀幸福感的目的。鄒兵的試驗主要將積極心理學與生命教育相結合,從而對學生進行干預。但是結果顯示該干預措施無法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

6.幽默干預

幽默干預主要圍繞幽默感的四個維度(幽默接受、幽默欣賞、幽默表達和幽默創造)分八步,以認知語言、認知行為為理念促進成員認知、情感和行為層面的改善。該干預措施能夠提高學生的生活滿意度、正性情感和主觀幸福感。

7.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是指以音樂的實用性為基礎,按照系統的治療程序,應用音樂或音樂相關體驗作為手段治療疾病或促進身心健康的方法。研究結果顯示,團體音樂治療對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有促進作用,實驗組在干預后總體幸福感量表的得分顯著高于干預前。

8.審美化教學

審美化教學主要指開展高校美育課程,從而對學生實施干預,其能夠提高學生在以下方面的能力:生活滿意、正性情感、負性情感、生命活力、利他行為、自我價值、友好關系、人格成長。這說明審美化教學能夠多方面作用,顯著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三、討論與結論

納入研究中,團體輔導是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較常用的方法。其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效果普遍較好,且有一定維持效果。目前團體心理輔導多用于對消極情感、消極情緒的干預,如對自卑、抑郁、焦慮、厭學等的研究,而鮮少對幸福感這類積極情感進行研究。但是通過研究發現,其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提高有積極影響,因此我們推斷團體輔導對于提高學生主觀幸福感有一定的作用。團體輔導對于學校心理健康的工作來講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但是目前沒有公認的針對主觀幸福感干預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案,各研究均是研究者參照幸福感方面組成和影響因素等自行制訂。因此我們認為,團體心理咨詢對主觀幸福感的干預研究是一個亟待展開的領域。

近幾年,感恩干預措施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正在逐漸增加,其方法易于實施且效果較好,也是實踐中可行性比較好的方案。自主學習、正念訓練、幽默干預、音樂治療以及審美化教學的研究數量較少,但是對于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仍然有較好的效果,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恰當地引用。

參考文獻:

[1]周末,毛荊利,楊鑫輝,等.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及影響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4): 312-314.

[2]邱林.人格特質影響情感幸福感的機制[D].廣東: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6.

[3]陳婧.我國團體心理輔導研究現狀綜述[J].學理論,2009(13): 17-18.

[4]邵華.團體心理咨詢對大學生應對方式及主觀幸福感影響的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6.

[5]劉迪.團體心理輔導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干預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08.

[6]浦昆華,宋娜,楊萍,等. 團體輔導增進大學生感恩、幸福感及親社會行為的效果評估[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33(3): 142-144.

[7]單穎,郭菊.積極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實效性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14,30(4):139-141.

[8]姜濤,賈蕊,蘭洪成.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干預試驗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14(2):120-121.

[9]黃海.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和幸福感調查與干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8): 1231-1232.

[10]杜紅梅,張璐.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干預實驗[J].學周刊? 下旬刊,2014(7): 22-23.

[11]賀騰飛,董彩云,劉文英.大學生感恩心理對主觀幸福感的實驗研究[J].職業與健康,2014,30(8): 1111-1113,1116.

[12]張睿,苑容.不同感恩方案對貴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提升效果的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2(3): 30-43.

[13]吳九君,鄭日昌.心智覺知干預述評[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148-151.

[14]楊予西.正念訓練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沈陽: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4.

[15]吳欣洋.正念訓練對大學生正念水平及幸福感的影響[D].吉林: 東北師范大學,2014.

[16]王坦.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簡析[J].課程教材法,2005(1): 30-35.

[17]朱克卿.自主合作體育學習模式對大學生自我概念、主觀幸福感及運動學習績效的影響[D].江蘇: 揚州大學,2009.

[18]鄭玉章,陳菁菁.音樂治療學的定義、形成及其在中國的發展[J].音樂探索,2004(3): 91-94.

[19]陳海容.音樂團體治療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社會支持及主觀幸福感的干預研究[J].音樂創作,2010(1): 174-176.

[20]徐禎.審美認知、審美體驗與大學生綜合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 重慶: 西南師范大學,20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池县| 锡林郭勒盟| 阳东县| 阿尔山市| 当涂县| 云龙县| 方山县| 原平市| 景洪市| 小金县| 松滋市| 泗水县| 建湖县| 沙河市| 武威市| 木里| 兴海县| 崇州市| 金溪县| 扎兰屯市| 司法| 攀枝花市| 汝州市| 自贡市| 巩义市| 长岛县| 昌邑市| 霍州市| 宁河县| 石柱| 阿勒泰市| 鄂温| 庄浪县| 高要市| 梅河口市| 东乌珠穆沁旗| 四子王旗| 宣武区| 雅安市| 沈丘县| 广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