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專科護理管理制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
護理安全管理指的是將制度、技術以及教育相互融合的有效策略,也是預防手術室危險問題發生的重要方式,創設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環境。近些年來,各類醫療糾紛事件頻頻發生,加強對手術護理安全管理,有助于降低各類風險問題發生率。新醫療改革背景下,需要在明確當前手術室護理安全情況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護理干預服務,保證手術室護理安全。
1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體系構建的原則
手術室安全管理體系構建中,需要堅持整體性原則,分級性原則以及動態性原則等,創設良好的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體系。
1.1整體性原則
手術室是手術治療的集中場所,每日進出患者流量較大,工作人員數量與類別較多,比如麻醉醫師、護士、外科醫師以及醫療輔助人員等等[1]。手術患者接受手術各個環節中,均存在著安全風險隱患。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中,需要堅持整體性原則,將手術患者安全目標視為一個整體性目標,將術前訪視、防護、用藥核查等等內容均納入到安全管理流程中,通過各個單因素的分析,各因素的聯合作用分析等,構建完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保證手術護理安全管理的綜合效果。
1.2分級性原則
基于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空間范疇等,可以針對于手術室可能會出現的各類風險問題進行前瞻性分析。按照時間的發展順序,羅列相關風險因素[2]。同時,還需要在手術中明確清點各類手術應用器材、藥品數量等等,關注患者安全。在原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與常規內容基礎上,還需要基于分級性原則,羅列相關的等級結構,將所涉及的各項護理安全內容融入到安全管理制度當中,明確每一位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相互關系等等。1.3動態性原則手術護理干預中,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時間段以及外部環境等,對手術室護理安全也會提出不同的要求[3]。在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中,需要結合手術護理的特殊需求,動態調整相關結構,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安全管理,保證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2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策略
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中,需要通過制定護理安全流程項目文件,實施風險評估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優化配置護理人員工作內容等方式,保證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的效果。
2.1制定護理安全流程項目文件
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需要堅持整體性、分級性原則,明確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的重要價值,對手術室患者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流程等進行充分規劃與設計[4]。同時,還需要結合手術室護理的實際情況、出現的問題以及新的要求等,堅持動態性原則,不斷完善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進而使各項手術室安全管理工作能夠有序開展,降低各類手術室護理風險問題發生率。手術室護理安全流程項目文件制定的過程中,可以制定全面的規劃基礎上,明確各個層次級目標,每一個項目對應的即為標準的操作流程(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比如感染風險控制,則可以細致劃分為感染風險評估流程、術中無菌技術操作、手術室環境的感染控制等一系列相關的子文件體系。通過系統性的分析方式,將各類可能會出現的患者安全隱患納入到系統分析的過程中,最大限度降低各類不良問題發生率。
2.2實施風險評估安全管理制度
風險評估管理制度具有前瞻性、整體性特點,有助于規避各類風險,提升整體管理的效果。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中,可以將風險評估管理制度融入管理活動中,基于循證醫學的方式,設計手術風險評估安全管理制度,保證各類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活動的有序開展。比如可以構建手術室壓瘡風險評估表、風險評估表等相關內容,構建手術室風險事件分析與完全制度,借助風險評估的方式,對各類事件進行分析,構建安全預防評估體系。護理人員需要充分認識到信息反饋、工作反思的重要價值,分析問題,并且尋求新的解決對策,保證體系、制度的不斷改進,力求為患者帶來全新的臨床護理體驗,增強手術室整體護理能力,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
2.3優化配置護理人員工作內容
手術室日常進出人員數量比較多,工作內容比較復雜,手術室護理中各項器材的管理效果、藥品的管理效果等等,均會直接關系到手術室患者的生存質量與手術治療效果,對護理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新醫療改革背景下,需要優化配置手術室護理人員工作內容,使每一位手術室護理人員均能夠明確自身的工作內容、工作職責等,并且堅持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思想精神。各項工作分配到人的方式下,一旦出現任何問題則可以及時追究相關負責人員的責任,提升每一位手術室護理人員的工作認真程度,降低各類手術室風險問題發生率。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創新傳統的手術室排班方式。傳統的排班方式多是根據日常手術需求,手術當日下午與晚上安排接班,護士長工作壓力相對較大。在手術患者數量相對較多的情況下,還需要被動加班,不但影響著手術室護理人員的工作狀態,且由于超負荷工作,致使護理失誤發生率顯著增加,護理配合連續性較差。針對于上述問題,需要創新傳統的手術室護理人員排班方式,以專科分組,明確時間節點,基于各手術專業,將護理人員分為各個專科護理小組,明確各個手術時間,并且使護理人員清晰自己的手術室配合任務[6]。護士長需要明確安排手術室各個時間段,具體內容可以由各個專科護士組長進行安排。上、下午班自由掌握,原則是保證手術配合直至結束。交班的時間節點原則是用于連臺手術。分組固定手術間,有助于手術室綜合性管理,同時也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多專業性的的護理服務,避免護理人員長時間工作下造成的各類不良問題發生。
3小結
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能夠在保證手術室護理工作有序開展的前提下,為手術患者帶來更加專業性、全面的護理服務,降低各類風險問題發生率,保證手術室整體護理工作的質量。
作者:柯勝男 單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參考文獻
[1]楊莘,韓斌如,應波,等.基于信息數據中心決策支持平臺構建護理質量評價體系[J].中華護理雜志,2015,01(21):10-13.
[2]劉梅芳,劉婕婷,潘麗瑩,等.胸外科手術中新型護理安全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06(11):889-891.
[3]陳素蘭,陳麗媛,李瑞剛,等.應用系統論構建手術室患者安全管理體系的策略與實踐[J].護理雜志,2011,14(15):66-69.
[4]徐宏坤,周紅霞,李華.以柯氏模型為導向的手術室低年資護士核心能力培訓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護理學雜志,2016,22(23):8-10.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安全存在的問題;防范措施;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829-02
1 存在的問題
1.1 護理人員的因素 手術室是一個特殊的科室,由于工作范圍廣、繁瑣復雜、工作強度大、專業性強、技術難度高,且急診手術多病情危重、復雜多變,連續手術和經常加班會會產生心情壓抑、精神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應變能力差,導致工作效率降低,易發生護理差錯事故,導致護理人員的流失率比較高。手術室對護理人員的條件要求也較高,經常更換手術室的護理人員必將影響到手術室的工作質量。
1.2 護理技術因素 目前各專科開展新技術、新業務增多,手術室護理工作復雜,技術要求日益增多,然而護理人員的知識和專業技術更新的能力缺乏,沒有創新的思維。術中儀器使用不當,準備時未試機,出現臨時故障,電直接接觸,造成電灼傷,導致手術室護理人員技術方面風險加大,影響護理安全。
1.3 法律意識淡薄 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淡薄,工作責任心不強,查對制度執行不嚴格、自我保護意識不強,術中談笑風生、打手機、討論與手術無關的話題,造成接錯手術患者、手術部位錯誤、體內遺留異物、病理標本遺失、患者擺放不當、患者墜床摔傷、手術護理記錄不及時、不認真、均有可能發生醫療事故、而引起糾紛。
1.4 安全管理因素《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出臺,給手術室護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原來的規章制度不夠完善,難以適應現代手術室的管理需求,質量管理體制是護理安全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質量監控不力都是造成護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如:不嚴格執行患者安全管理制度,致患者摔傷、碰傷。違反物品和設備管理制度及使用不當,會嚴重影響手術質量。
2 防范措施
2.1 手術人員的配置:手術室的護理人員應該科學配制、相對固定。選擇手術室的護理人員,最好是正式的在編護士,具備身體健康、性格開朗、吃苦耐勞、動作靈活、思維敏捷的合適人選。管理者應合理配置手術護士,根據每日手術量及時調配人員,實行彈性排班,避免忙閑不均、人力浪費現象,以老帶新,有資歷的護士要有責任帶教新護士,做好傳、幫、教的帶教工作。
手術室存在人員少、工作量大、工作時間長的問題。為確保護理工作安全、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通過改善手術室護士的工作條件和環境,鼓勵護士參加各種社交文體活動、豐富業余生活,關心、理解和尊重護士,減輕心理負擔。同時,護士應多學習心理衛生知識,提高護士的適應能力,學會自我減壓,避免和改善不良情緒,保持良好心理狀態,以提高心理應對能力,從容面對壓力,提高服務質量,減少醫療糾紛。
2.2 加強業務學習 為適應現代手術室護理的要求,適應新醫學領域,新技術、新業務手術的廣泛開展,手術室護士要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快速掌握新的精密儀器的使用,不斷提高業務技能。通過崗前,崗位培訓,學習,強化和彌補專科業務的不足,從根本上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管理者根據護士責任心、年資、能力、悟性與崗位要求,實行分級培訓,針對不同的專科,將人員進行分組,定期輪換,每年必須派出技術骨干外出進行短期培訓和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提高護士配合手術的能力。開展新項目必須要通過預先培訓學習,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提高手術質量,保證新項目順利實施。
2.3 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 定期組織學習有關法律知識及手術室各項規章制度,全面理解掌握《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內容,加強護理文書的管理。手術室護理記錄單是跟隨病歷的具有法律效應的文件,必須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地填寫。工作中嚴格執行規章制度,不談論與手術無關的話題。嚴密觀察病情,準確無誤地執行醫囑主動提供手術臺上所需物品,使患者安全、手術者滿意。培養嚴謹慎獨的工作作風,提高護士的風險意識,加強工作責任心,提高護士的綜合素質,增強護士防范風險的能力。
2.4 嚴格執行安全管理制度 加強手術室護士安全培訓,樹立護理安全意識,護士長每月組織科里護士認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護士條例》等。衛生部下發的《手術安全核查制度》中明確規定,手術安全核查是由具有執業資質的手術醫師、麻醉醫師和手術室護士,分別在麻醉實施前,手術開始前和患者離開手術室前,共同對患者身份和手術部位等內容進行核查的工作,對手術室的核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要嚴格執行查對制度,術前、術中、術后認真查對,對手術取下的病理標本、術中輸血、用藥等都要嚴格執行查對制度,確保安全,防止醫療事故發生。完善科室的規章制度,如洗手規則、清潔衛生制度、消毒隔離制度、接送患者制度、查對制度、標本管理制度、手術儀器物品管理制度、術前訪視制度及手術室應急預案。嚴格規范操作,加強各制度的執行和監管力度,使每一項制度執行到位,監管到位,杜絕差錯和事故的發生。定期開展護理安全討論,進行護理安全教育,對存在的護理問題進行風險評估,對護理風險的發生防患于未然,保證患者安全。
3 體會
手術室護理安全是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的基礎,是保證護理質量的根本。手術室工作中存在各種不安全隱患,作為手術室護理人員, 分析及找出手術室常見護理安全隱患, 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醫護患三方面的利益和安全,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法制觀念,有自我保護意識,落實防范措施,防止差錯事故發生, 手術室護理工作各項指標才會有明顯改善, 減少手術并發癥及手術不良事件的發生,保障護理安全,以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同時為患者提供安全、滿意、高效的優質服務。
參考文獻:
關鍵詞:長庚醫院;醫院管理;醫管分工合治;專科經營助理
一、長庚醫院概況
臺灣長庚醫院臺北分院于1974年破土動工,1976年12月1日正式開業,至今已近38年。如今長庚醫院遍布于臺灣各地,擁有臺北長庚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基隆長庚醫院、高雄長庚醫院、嘉義長庚醫院、桃園長庚醫院、云林長庚醫院7個院區,總病床數超過1萬張,年門診量820萬人次,年手術量14萬例。臺灣長庚醫院員工總數近2萬人,其中主治醫師占9%,住院醫師占6%,護理人員占39%,醫技人員占18%,行政管理人員占18%。大陸地區,廈門長庚醫院和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分別在2008年和2014年正式開業。長庚醫院已經超越臺大、榮總兩大公立醫療體系,成為臺灣地區最大的醫學中心。長庚醫院的業務范圍已從醫療領域擴展到養生、居家護理和養老等健康領域,在桃園和嘉義設立兩所護理之家、一個養生文化村,現已成為兼具醫療服務、教學、研究功能的綜合性三甲級教學醫院。
二、長庚醫院管理啟示
(一)管理制度化
大陸醫院管理大多實行院長負責制,由于多數院長為醫生出身,非管理學專業,雖具備較高的醫療水平、學術水平,但在管理經驗、能力,以及監督管理體系上較為欠缺,管理制度體系不夠完善。長庚醫院采用“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單化”“表單電腦化”,制度運行的平臺是自動化的信息系統,系統運行以表單形式呈現。這既是臺塑企業合理化管理經驗的濃縮,也是長庚醫院獲取競爭優勢的法寶。嚴密的管理制度是實施精細化管理的基本前提,幫助醫院識別、診斷。而管理制度能否設計好、執行好、監督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專業管理行為的推動。
(二)醫管分工合治
長庚醫院采取“醫管分工合治”的組織結構,醫療專業技術人員負責提升醫療專業水平,專業管理幕僚負責經營管理和效率改進,在以這套組織結構為基礎的運作模式下,長庚醫院在經營管理上高度集權,在醫療專業上高度分權,兩者共同追求醫院合理化運營的新格局。行政幕僚人員施展合理化的拉力,通過標準化工作程序,使醫院的組織結構趨于“機械化”形式。與此同時,醫療專業人員則施展專業化的拉力,以專精的力量,把組織結構拉向專業化形式,兩種力量在協調中取得平衡。此種組織結構,充分發揮了專業分工所形成的比較優勢,既避免非專業人員管理醫療業務,又有專門管理人員從事合理化經營工作,極大提高了醫院的營運效率。“專家治院”并不是指由醫療專業人員管理醫院,而是指通過醫療專業人員自律等形式打造醫院聲譽,并通過醫療專業人員參與管理來提升醫院服務能力。醫療專業人員可以做學術性院長和科室主任,但醫院經營管理卻必須由職業經理人來擔任。如美國,每家醫院的管理者多數非醫師出身,95%以上的院長畢業于公共衛生、經濟或管理專業;英國,院長也基本上是管理、經濟或法學專業畢業并通過培訓的專職管理人員;法國法律規定,綜合醫院的院長必須經過衛生管理專業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書。“醫管分工合治”正是目前大陸醫院所缺乏的管理方式,大陸醫院管理需要更多地汲取相關管理理念,豐富國內醫院的管理體系。
(三)專科經營助理制度
長庚醫院實施分科經營,科是經營主體,醫院則起管理、協調作用。從經營管理層面看,各醫務專科被定位為利潤中心,科主任主要擔負經營管理專科的重大責任。從實踐的視角觀察,如果單純依靠科主任去管理,因其是專業技術專家,不是經營管理專家,因此可能很難發揮利潤中心的管理職能,也難以執行和推動由醫院制定的各項政策。為充分發揮專業分工的比較優勢,使醫師在主導科室發展的同時,也能夠集中精力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醫學研究,同時也為加強對專科經營等事項的管控,減少管理層次,長庚醫院實行直接由醫院派駐經營管理人員負責各科室的專科經營管理,稱之為“專科經營助理”。專科經營助理的職責主要是通過建立各醫務專科的各種經營管理報表,掌握各項經營收入和費用支出數據,分析醫療服務項目經營的損益狀況,探討改善措施,循環比較,逐步改進專科的經營狀況,直至“止于至善”。專科經營助理的角色定位主要是在平衡“機構目標”與“科目標”下,協助專科主任規劃推動各項醫療發展計劃及管理事宜;協助醫療主管分擔專科行政事務工作,使專科主任全力投入醫療專業,高效經營管理專科;作為院方與醫務專科之間的溝通橋梁。大陸醫院的現狀為,臨床專科的科主任既是科室的學術帶頭人,承擔醫療、科研、教學等諸多臨床工作,又要進行科室的日常管理、獎金分配、工作安排等行政工作,只能以有限的精力鉆研臨床工作,急需改善。
三、結束語
長庚醫院在臺灣地區無論是醫療水平、科研力量以及管理水平都位于前列,其發展環境與今天大陸醫院所遇到的問題有極為相似的部分,因此,長庚醫院的一些管理理念及制度非常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王冬,黃德海.非營利性醫院的企業式經營:向長庚醫院學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
[2]王志華,黃德海,王冬,杜.管理型幕僚與醫院精細化管理——以長庚醫院為例[C].北京:清華醫療管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2011.
[3]王瑞瑜.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以臺塑網科技公司為例[M].臺北:臺灣大學管理學院,2002.
問卷調查指導老師用自編的“眼科護士對核心能力培訓中對降低眼科手術患者醫院內感染問題知曉率調查表”對眼科護士于培訓前后進行兩次問卷調查,調查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參與原則。問卷在參考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由我院自行設計,經相關專家審定內容效度合理,預實驗表明信度可靠。調查表主要通過4項條目了解眼科護士對醫院內感染知識知曉率、職業暴露知曉率、洗手執行率以及培訓前后手術患者感染發生率等內容進行調查。
課堂理論培訓醫院內質控小組成員及科室質控負責人員對眼科護士進行理論授課,每周1~2次課,每次30~60min。內容包括:①醫院內感染管理的工作制度;②醫院內感染的監測管理制度;③消毒隔離制度;④消毒藥械醫院內感染的管理制度;⑤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管理制度;⑥醫療廢物管理制度;⑦醫務人員職業防護制度;⑧病房管理制度;⑨治療室的消毒隔離制度;⑩患者的管理制度;11滅菌器械的消毒管理;12醫療廢物的處理規范;13手衛生知識培訓等。
實訓演練實訓演練時指導老師對眼科護士采用示范操作,如洗手步驟、病房的空氣培養方法、消毒液、手表面細菌培養方法、消毒液的配制方法、職業暴露處理流程等方法一一示教。
培訓后成績考核指導老師每個月進行一次理論考核及操作考核,及時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再培訓再考核。
判定標準考核分兩方面:①護士培訓前后閉卷理論考核;②操作考核。成績各占50%并存入檔案,90分以上為優,70~89為良,60~69分為合格,60分以下不及格。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培訓前后眼科護士對院內感染指標掌握情況及患者發生院感例數見表1。培訓后,醫院感染知識知曉率和職業暴露知識知曉率與培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洗手執行率與患者發生院內感染例數在培訓后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
培訓前后眼科護士對預防醫院內感染知識考核成績比較見表2。培訓后眼科護士的核心能力培訓考核成績優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關鍵詞] 護理管理; 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 R4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3-254-01
為進一步提高我院的護理質量,我院護理部圍繞醫院的總目標,結合我院的具體情況,從完善管理制度,規范技術操作流程,科學合理地利用護理人力資源等多方面入手,進行規范化管理,通過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我院共有護理人員84人,護理人員平均年齡29歲。具有副主任護師2人,主管護師18人,護師38人,護士26人。在2008年的年度護理質量工作檢查中,技術操作合格率為89.88%,特一級護理合格率為91.42%,基礎護理合格率為92.84%,患者服務滿意率為95.02%,急救物品完好率為95.45%。
2 管理措施
2.1 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實施科學規范化管理
2.1.1 建立完善各項管理制度:根據新時期護理工作的特點和醫院護理管理的要求[1],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制定各級各類護理人員的工作職責和護理工作標準。其中包括護理工作制度24項,工作職責13項。使護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從而促進護理質量的提高。
2.1.2 規范各項臨床護理技術操作:將常用的28項基礎護理操作標準和各項專科技術操作標準進行統一規范,并根據護理人員的資質實施分層培訓,護理部培訓將采取階段考核與年度考核、理論考核與技術操作相結合的多種考核形式,將每次考核成績進行排榜,每年根據月考核的成績進行綜合評議,每年組織1次全體護理人員的綜合績效考評。
2.2 實施人性化管理,追求制度管理與人性化管理的和諧統一 人性化管理是在嚴格管理下的人性化。強調人性化管理,就是提醒管理者,不僅僅要把人看成是工作的一部機器,更要重視人的心理需求,啟發員工的工作創新思路,尊重每個員工的想法,讓員工們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開發其更大潛能。工作中應重視科室護士長的作用,提高其管理能力,要讓護士長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管理者即是服務者”的思想,努力當好護士姐妹們的公仆,為護士的培訓、晉升、展示各種才藝搭建資源平臺。引導護士以誠相待、和睦相處;冷靜果斷地處理各種問題,并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學習;引導護理人員主動參與護理管理,讓她們人人都有責任感,并有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形成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自覺與醫院、科室榮辱與共的好風尚。
2.3 加強細節管理,確保管理質量
細節管理是醫院全面質量控制中最為復雜、難度最大的一環,同時也是質量管理最重要的環節[2],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交接班管理:應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規范交接班流程,轉科患者的交接和手術患者的交接。(2)查對制度的管理:應完善各種警示標識的規范與完善,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同時增加輸液注射執行過程中的查對環節。(3)護理操作管理:應嚴格遵守護理操作規程,并在護理操作過程中實行溝通與告知,加強新畢業護士和實習護士的操作培訓。
為此我們在各科室成立了質控小組,質控員對自己所負責管理的內容全程負責,質控小組每半月組織一次全面的質量檢查。護理部成立了由護理部主任、護士長組成的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下設護理文書質量組、等級護理質量組、病房管理質量組、特殊區域質量組,完善細化了護理質量考評細則,通過定期綜合檢查與不定期專項檢查的方法,積極干預,重點加強劇毒、品環節的管理,對新人員、新儀器、新物品實施細節管理。把質量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使臨床護理質量得到顯著的提高。同時,我們還建立了持續質量改進機制,對一些嚴重不合格項目,由質量管理委員會下發質量改進反饋單,及時反饋并指導改進及復查,加強監控,杜絕類似情況再次發生[3]。質量控制思路的前移以及追蹤整改效果的驗收,確實將差錯降到了最低點,使護理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3 結果
實施護理管理模式改革后,護理質量與以前相比有顯著性的提高。見表1。
4 討論
護理工作是醫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質量是衡量護理人員素質、護理管理者水平、護理業務技術和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標,更是“以病人為中心”服務思想的具體體現[4]。由于管理不到位或管理制度不完善,每年都有關于護理缺陷或相關的醫療糾紛報道,從而引起社會對醫療工作的不信任和不滿意。當前,隨著社會對醫療服務的質量標準要求越來越高,醫療管理也日趨規范化[5]。我們通過建立一套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的質量管理體系,減少了3年來各種差錯事故的發生,保證了醫療安全;通過統一規范臨床護理服務路徑,對傳統的護理工作流程進行重新塑造,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通過加強細節質量管理,使護理工作更加有預見性、連續性、環環相扣;通過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訓模式,在全科護士培訓的基礎上,加強專科護士的培訓,對畢業3年以內的護士加大培訓力度,完善考核方式,加大獎懲力度,提高了新畢業護士的整體素質;通過采取這些切實可行的措施及新的護理服務模式,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業務技術和服務水平,最終提高了患者的滿意率。
實踐證明,新的護理管理模式能使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能有效地提高護理質量和護理服務滿意率,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宋瑰琦,秦玉霞,儲愛琴,等.護理部在醫院管理中的職能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2):917-918.
[2] 龔智峰,譚敬禮.抓醫療質量環節管理,促進醫療規范化建設[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06,13(6):34-36.
[3] 李瑞蘭,劉宜謙,潘寶石,等.護理質量管理督導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J].護理管理雜志,2005,5(8):27-29.
[4] 郝紅霞.加強醫院門診管理的作法與體會.[J]醫院管理雜志,2005,12(6):598-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