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課程設計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課程設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筑電氣與智能化課程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課程設計范文第1篇

關鍵詞:智能建筑;建筑電氣智能化;課程體系;培養計劃;專業規范

中圖分類號:G62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10-2317-03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ZHANG Zhen-ya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 The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is one of testing majors in civi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nd the major is related to electricity demand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e. To plan the new education scheme for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in our school, the new construction for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mayor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ith the premise that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meet the discipline standard for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the role of practical aspect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is emphasized while the integrating of school characteristics is considered in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Because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is set up with the considering of the teachers status of college, The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can be organized easil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can be predicted while the needs of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e are meet.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curriculum system; education scheme; discipline standard

“智能建筑”[1-2]以建筑為載體,在配置為建筑服務的與能源、環境有關的各種建筑設備的同時一般還需要配置自動控制、通訊、辦公系統、計算機網絡。智能化建筑是一個國家、地區科學技術和經濟水平的綜合體現之一。雖然目前我國智能建筑技術總體水平已接近21世紀的世界水平,國際上最先進的智能建筑技術設施在中國建筑物中都有應用,但是,調查顯示,我國“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統的無故障運行率、節能增效的實際情況與預期的要求有較大差距。各個層次的智能建筑設計、施工建設、運行管理的專業化人才缺乏是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爸悄芙ㄖ惫δ艿陌l揮以大量的能源消耗為基礎,事實上,建筑領域是我國乃至全球能源需求增長較快的領域,目前,我國建筑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三分之一,而且,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速度的加快,這一比例還將上升。為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國家確定的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建筑節能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保障新建建筑符合節能標準、促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方面,任務更加繁重,專業人才的缺口更加突出。

在建筑物的規劃、設計、施工、使用以及維護的全過程,通常涉及到城市規劃、建筑學、結構、水、暖、氣(汽)、電等工程領域,除了“電”以外,這些工程領域可以被我國許多高等學校設置的土建學科中的建筑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等專業鎖覆蓋。為填補了目前土建類學科中“電”專業的空缺,2005年起“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2-7]作為土建類學科的新增試辦專業(專業代碼080712S)被批準納入本科專業目錄。該專業培養對象不但要掌握側重于強電的建筑電氣基本知識,還應具有適應于信息時代的弱電技術;專業定位不但是“智能+建筑”,更要注意“建筑節能+環?!?;即定位于“建筑+電氣+信息+節能”。該專業承擔著建筑電氣與智能化領域設計、施工、運行、維護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任務,人才數量和素質直接關系國家建筑節能事業的發展。

1課程體系建設

1.1課程體系建設原則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人才的培養總體上要體現素質教育、專業知識傳授、應用能力培養協調發展的原則。素質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專業知識是人才培養的載體,應用能力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應用能力需要通過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必要的實踐環節來培 養。要遵循教育和教學的基本規律,學生素質的提高、應用能力的培養是在一個循序漸進、系統知識體系的傳授中逐漸培養出來的。學生通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學習和實踐,掌握專業的基本理論和技能,掌握科學方法論,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工程管理和系統集成能力,建立工程規范和標準的意識,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和工作習慣,達到一個優秀工程技術人員應具有的能力和素質?!敖ㄖ姎馀c智能化”專業培養的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應素質、能力、知識協調統一,掌握電工電子技術、控制理論及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建筑及建筑設備、智能建筑環境學等較寬領域的基礎理論,掌握建筑電氣控制技術、建筑供配電、建筑照明、建筑設備自動化、建筑信息處理技術、公共安全技術等專業知識和技術,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有創新意識、具備執業注冊工程師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畢業生能夠從事工業與民用建筑電氣及智能化技術相關的工程設計、工程建設與管理、系統集成、信息處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技術應用研究和開發的初步能力。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的教學組織應注意兩個因素的影響。首先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影響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內容變化的主要技術因素來自于計算機、網絡與通信、自動控制、電氣與電子信息、建筑、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直接導致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技術的進步和產品更新換代。與之相適應的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知識體系、核心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也必須緊跟技術的進步。其次,當今社會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從過去僅著眼于傳授知識的觀念,發展為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新型人才培養觀,以及為了適應社會未來發展需求的終身教育理念等。

1.2課程體系建設規范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的辦學應該在確保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各本科院校應發揮各自特色,擴展專業領域,強調寬口徑、多樣化、抓基礎、重實踐的辦學方向。具體的:1)人文社科類課程、公共基礎類課程的設置按教育部有關規定執行。2)核心課程是必須開設的課程,其中理論學時和實驗學時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最低學時,各??筛鶕嶋H情況進行調整。3)選修課各??筛鶕W校實際情況,選擇相關課程,靈活地安排所側重的專業教學內容,以體現各校專業特色,開創各校的特色品牌。4)確保與本專業學科基礎類課程相關的實驗教學環節,提倡和鼓勵各校按專業及特色類課程,設置相關的教學實驗或實踐教學內容。需要強調的是,實踐教學環節在現代工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專業的實踐教學包括培養專業基本技能的實踐教學環節和培養專業核心應用能力的實踐教學環節兩部分。實踐教學涉及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社會實踐、科研訓練、教學實習、畢業設計等多種形式。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的課程體系由人文社科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以及實踐環節五部分組成。

1.3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實例

根據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規范對課程設置的要求,在保證必需開設的核心課程的最低理論學時和實驗學時以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根據專業系的師資力量,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在2011版培養計劃制定時重新設置了我校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的課程體系。新的課程體系總結了5年來來本專業試辦的經驗,并參照了兄弟院校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4-6, 8]。

表1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必修課

表2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選修課和實踐環節

表1、表2給出了2011版培養計劃制定時我校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其中,表1是必修課,表2時選修課和實踐環節。表1的通識教育基礎課程欄中用“*”標記的課程實際是大類學科基礎課程,只是根據學校的課程教學體系規劃將其歸結到通識教育基礎課大類;同時,表1中,大類學科基礎與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與專業方向課程是本專業的核心課程,這些課程必須開設且理論學時和實驗學習至少要滿足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規范的最低要求。表2的通識教育基礎課程欄中用“*”標記的課程是專業系所在學院開設的院內公共選修課程。表2中標記“”的課程是2011版培養計劃增設的特色選修課,這些選修課的設置是試圖在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的教學組織時緊跟科學技術進步的步伐。

3結論

課程體系建設是培養計劃修訂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執行計劃制定的基礎。根據課程體現再安排教學執行計劃時,需要在考慮課程的依賴關系確定開設順序的同時,還需要考量學生每個學期的學習負擔,只有這樣,從源頭保證教學質量才能落到實處。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課程體系建設是培養計劃的修訂的重要內容。培養計劃的修訂,一方面可以在堅持辦學特色的前提下保證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一致,另一方面也是在為該專業能夠進入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柴永茂.中國建筑智能化市場的未來[J].智能建筑, 2010(4):16-17.

[2]許錦標,萬頻,谷剛,曾珞亞,宋亞男.科學認識建筑智能化及其發展[J].智能建筑, 2009(4):28-30.

[3]黃清寶,彭宇寧.智能建筑綜合實驗室及其實驗教學管理體系的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 28(2):182-184.

[4]孫萍.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本科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 (2):109-112.

[5]孫萍.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人才培養與課程體系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 2010 (2):105-107.

[6]陳黎來.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電氣與智能化試點專業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3):61-65.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課程設計范文第2篇

1.總體框架。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實行多學科交叉背景下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培養基礎厚、專業面寬、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在構建本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時,結合本專業多學科融合的特點,在傳統的電類課程基礎上,特別強化了信息技術的應用。我們設置了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環節四個平臺,共計57門必修和選修教學課程,12門課程設計以及工程認識、金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和科技創新訓練等實踐教學環節。

2.特色。(1)知識結構合理、完整。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是由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四個學科共同建設的。為確保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我們在教學內容上以建筑作為研究對象,突出強弱電結合,以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為主要內容,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充實交叉學科的相關背景知識。(2)教學平臺設置全面,加強實踐環節。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按四個教學平臺設置,包括通識課程平臺、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專業課程平臺以及實踐環節平臺。通識課程平臺包括:工具性知識課程、人文社科類課程和自然科學類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平臺主要包括電路、電子技術、控制理論、信息處理、計算機軟硬件基礎、網絡通信原理等方面的課程。實踐環節平臺包括各類課程實驗、實習、設計和社會實踐以及科研訓練等多種領域和形式,在此平臺中我們構建科技創新訓練項目,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特別強調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3)知識領域、知識單元、知識點劃分準確。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內涵豐富,涉及面廣,我們淡化課程的概念,強調核心加選修的知識結構。在確定本專業的基本要求基礎上,兼顧我校的辦學特色,構建了知識領域、知識單元、知識點的體系結構,并對每個知識點的學生掌握程度進行了具體描述。一門課程可以按照知識領域進行設置,也可以由若干知識領域中的部分知識單元組成。一個知識領域的知識單元的內容知識點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課程中,力求創新,辦出特色。(4)核心課程明確。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屬于交叉學科專業,且創辦歷史不長,因此確立本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十分必要的。核心課程應該能實現對全部核心知識單元的完整覆蓋。我們在構建人才培養體系時明確了學科基礎課核心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其中學科基礎課核心課程主要包括電路、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微機原理、計算機網絡與通信等,專業核心課程主要包括建筑供配電與照明、建筑電氣控制技術、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建筑物信息設施系統等。

二、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

我們承擔了南通大學重點教育研究項目《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和培養方案的改革》,根據“加強基礎、淡化專業、注重能力、柔性靈活”的改革方案,探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和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結合的“電氣類”專業建設、“工程化”實踐教學,課堂內外創新教育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1.跟蹤學科發展、構建“電氣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1)根據“電氣類”專業建設原則,按專業大類培養,強化系列課程和核心課程,重視實踐能力,著重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實行“3+1”的培養模式,前三年按“電氣類”大類統一培養,后一年按柔性專業方向分流。(2)淡化專業教研室的界限,建立相互聯系的課程組,課程組負責組織和實施各個專業教學、課程優化、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促進教學體質的彈性化。(3)開設執業注冊工程師和電類職業技術資格培訓班,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開設“電氣類”創新研究實驗班,開展大學生全國機器人比賽、電子設計競賽、智能建筑竟賽、挑戰杯等競賽活動,實現創新教育和前沿研究相結合,為培養工程科學型人才打基礎。(4)推行多媒體教學和雙語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建立閉卷、開卷、課程論文、課堂討論、實驗測試和論文報告等多文化綜合考試評價系統。注重知識、能力和創新的綜合協調發展。

2.以創新為指導,建立“工程化”實踐教學體系。(1)“工程化”實踐教學體系按照層次和體系進行劃分。按體系劃分為實驗教學子體系和工程訓練子體系。工程訓練子體系覆蓋了所有層次,從大學一年級到四年級,工程訓練不斷線、層次化、體系化、多元化,每一層次的工程訓練都是對該層次基礎性實驗教學的工程訓練和綜合提升。(2)實行分層次、分步驟的工程訓練方法,選拔優秀學生參加各類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3)加強數字化、綜合化和系統化實驗,促進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

3.加強教材建設,創新教學內容。(1)目前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由于辦學歷史較短,缺乏經典教材,但該專業發展迅速,部分知識內容需及時更新。針對現有教材建設中存有的問題,按照“電氣類”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我們必須注重專業知識與相關學科的融合,注重智能建筑技術發展趨勢,編寫高質量的系列講義和專業教材。(2)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屬交叉學科,學生的知識面要求較廣,教學內容多與授課學時少的矛盾比較突出,這要求我們必須科學、合理地選用教材,創新教學內容,裁減或壓縮相關課程中的相同內容,合理壓縮課內授課學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多設置選修課,增加實踐環節,有效利用和規劃學生的課余時間。

4.整合教學資源,優化師資隊伍。(1)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的專業,該專業的師資隊伍中需具備各個學科的教師,因此我們應該改革目前專業教研室教師只負責本專業的教學和科研的局面,加強各專業教研室的合作,整合教學資源,建立一支具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術帶頭人、知識、職稱、學歷及年齡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2)加強與企業、科研機構、設計院所多渠道、多形式的緊密型合作,通過選派教師到國內外知名高校、設計院所進修和參與科研項目,豐富本專業教師的工程實踐經驗,提高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培養本專業創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結束語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是一個新的技術領域,也是學科和專業建設的一個新領域,該專業的建設目前尚不完善,諸多方面有待進一步研究探索。本文結合我校該專業的建設與實踐,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和總結,可為兄弟院校該專業的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1.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了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2.在本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原則基礎上,設計了人才培養體系的總體框架,該框架體現了知識結構合理、完整,教學平臺設置全面,知識領域、知識單元、知識點劃分準確以及核心課程明確的特點。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課程設計范文第3篇

關鍵詞: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30-0129-03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Fire System”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ZHAO Yun-ting1, JIA Wen-min2

(1.Department of Energy Electrical,Tianjin Urba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Tianjin 300134, China;2.Freescale Semiconductor(china)Limited Tianjin,Tianjin 30013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social need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Fire System,and the paper has carried on the reform to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curriculum idea,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content、practice training construction and students skill training, Improve the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method,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al links,Truly realize the Teaching-learning-practic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lay a key role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teaching-learning-practicing; reform in education; practice

《消防系統設計施工》是我院樓宇智能化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同時也是建筑電氣工程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是根據學生的職業發展以及現階段消防工程、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工程安裝管理等行業的技術需求而開設的一門應用型課程。該課程主要講述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運行與管理、建筑滅火系統(包括消火栓滅火系統、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泡沫滅火系統、氣體滅火系統、干粉滅火系統)、防排煙系統、安全疏散及誘導系統幾大塊。對每部分的組成、分類、結構、原理、設計、應用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配以大量典型的工程設計實例。該課程的教學成果直接關系著畢業生就業情況,而且傳統的教學模式已跟不上時代的需要,要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必須對本課程進行教學改革。

1對課程改革的設想及實施途徑

1.1改革設想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道路的高職高專教育辦學理念,本著“適度基礎理論知識,較強技術應用能力,較寬知識面,高素質”的原則,結合我院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在總結以往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對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方案、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手段、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革,以適應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

1.2實施途徑

對專業設置進行改造與調整,對畢業生跟蹤研究,了解社會崗位內涵變化,增強專業的適應性,開展校企聯合和與用人單位聯合辦學的探索與實踐。大膽進行改革實踐,并在教學改革中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模式。改變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法,實行多樣化教學方法,注重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因材施教,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恰當地處理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關系,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潛能,注重學生技能考核。建立一支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

2課程設計

2.1消防系統設計施工的指導思想和教學內容

《消防系統設計施工》課程開設初期主要是理論教學,按照教學大綱內容,通過講授、板書及教學課件,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教學內容和結構設置死板,影響學生創新意識,在遇到設計施工實際問題的,無從下手。

2010年開始探索具有吸引力的課程結構模式。豐富教學課件制作,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自動噴淋系統、消火栓滅火系統、防排煙系統以動畫演示給學生,增強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和掌握,優化教學過程,學生開始對上課感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率,由于沒有實訓設備,帶學生到教學主樓的消防系統參觀,去相關企業實踐,使學生身臨其境,深化理論知識的理解。

隨著我院實訓基地建設完成,消防實訓設備逐漸完善,將課程內容也進一步完善,至今,已經把課程分解為“理論講授+案例討論+綜合實驗(實踐)+知識歸納”若干環節,真正把課程實現了教學做一體化,通過每個環節訓練,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啟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2.2消防系統設計施工的教學內容設計

下面是改革前的教學內容和改革之后的教學內容的表格。

從兩個表中可以看出,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模塊化整合,每個項目教學內容完成之后進行實訓,邊教學邊實訓,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每個項目所涵蓋的標準和規范,掌握每個項目的應用及各種類型的案例。在通過實訓增強學生的對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課程體系結構設計充分體現職業教育“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的指導思想,體現以職業素質為核心的全面素質教育培養,并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2.3消防系統設計施工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

傳統的單一傳授式教學模式也不再適應“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教學需要,要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畢業與就業接軌,就必須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消防系統設計施工這門課程理論知識較多,項目二和項目三中計算公式、表格也多,比如自動噴淋滅火系統的水力計算,需要確定消防管網管段管徑、計算管網所需的供水壓力、確定高位水箱的設置高度和選擇消防水泵等。計算較復雜,需要反復核算,對于這種情況,授課時以教學樓為例,要求學生對教學樓消防管的敷設情況進行實際測量,按給定表格的內容進行計算,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前理論授課以多媒體教學為主,板書相結合,主要由以下幾種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

1)文化熏陶法:要讓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首先要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進入學習的境界,這是因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因此為學習創設一個合適的情景氛圍,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意識,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不無故請假、熱愛課堂、熱愛學習。

2)案例教學法:因為消防的內容規范比較多,容易使學生覺得枯燥,為了使學生有動力,更好的掌握理解規范,采用案例法教學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講解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的時候,首先引入某設計院的一個案例,然后再結合案例對探測器的選擇、計算、安裝與布置進行講解,并對之前所學的建筑物的平面布局與平面布置,報警區域、探測區域、防火分區、防煙分區的劃分又加深了理解。這樣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本上的知識,也了解了工程實例,培養了學生的工程意識,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3)任務驅動法:好的任務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順利完成課堂的教學要求。在教學案例中包含任務,例如為學生提供有關背景材料,讓學生對材料進行處理、分析,設計一個消防報警系統。學生以完成此設計任務為目標,通過自主探索,進行完成任務的實踐、解決問題。通過任務驅動法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并且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養。

4)合作探究法。一般都是提出以完成任務為目標,要求學生自覺學習,遇到問題盡量自己解決,如遇到特殊情況,通過自主學習后,問題不能自己解決,再進行合作討論,小組共同完成任務。

2.4 消防系統設計施工實踐教學

《消防系統設計施工》這門課的實訓設備較完善,新的教學模式是“邊學邊做”,實現理實一體。不僅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的一體化,也是教師在知識、技能、教學能力上的一體化,同時,還包含教學場所的一體化,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通過實訓能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論知識科學地、有效地轉化到生動而有趣的實踐過程中去,在實踐中加以驗證,使學生從實踐中得到感性認識,并將感性認識自覺地上升為理性認識,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使整個教學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實踐教學能有效地提高師資隊伍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并能在教學過程中促使教師不斷地去鉆研教學方法,掌握新知識、新技術,以此來滿足教學所需,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本課程共有十個實訓項目,實訓教學比例為40課時,基本實現了理論與實踐1:1教學。

課程設計也是本課程的一個實踐環節,學生進行課程設計主要是培養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同時要求學生能夠掌握消防系統設計施工的設計問題。課程設計期間,教師需向學生提出設計要求、設計方案,要求學生能夠查閱技術資料和相關手冊,寫出計算過程,繪出工程圖紙,掌握整個設計過程。學生提交課程設計后,教師要認真批閱,給學生反饋意見,為以后的畢業設計打下基礎。

畢業設計在消防設計施工實踐環節處于主導地位,學生畢業前,要進行8周的畢業設計,對于選擇消防類設計的學生,畢業設計的完成情況也驗證了學生掌握課程的情況。

通過“課程項目+實訓課+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緊密結合的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對消防系統的感性認識,掌握基本的實驗研究方法,掌握消防系統相關知識的基本技能,掌握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自動噴淋系統、防排煙系統等各實訓環節,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3考核內容與方法

考核方法:總評=筆試(閉卷)40%+平時30%+實訓30%

筆試包含: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計算題;

平時包含:包含考勤、作業、課堂表現;

實訓考核內容:電子編碼器的使用、消防設備定義及注冊、消防系統聯動編程、總線隔離器的測試、手報按鈕與聲光報警器的使用、輸入輸出模塊的測試、模擬排煙機裝置的測試、消防應急廣播設備系統、消防電話系統、噴淋滅火系統結構及設備認識。

4 結束語

消防系統設計施工作為樓宇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都同等重要,通過課程改革,本課程實現了教學做一體化,對教師的知識面也有了很大的擴展,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工程思維方式和實際操作技能及動手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善了教學效果,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學生步入工作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畢業就能適應社會就得使教學內容不斷更新,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本課程的教學改革也是一個不斷發展、改進、完善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開發更好的教學新思路,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為中心,緊扣重點,突破難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魏立明.土建類院校消防與安防系統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建設教育, 2015(4).

[2] 曹鋒, 李連民.“樓宇自動化”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 2010(18).

[3] 謝曉晴.對“消防給排水工程”課程的教學改革設想[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 2009(3).

[4] 陳曉旭.智能消防系統設計[J].電氣應用, 2014, 33(2): 82-84.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課程設計范文第4篇

關鍵詞:智能建筑;信息設施;教學改革

“智能建筑信息設施系統”課程是筆者所在學校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的專業必修課,是專業核心技術課程之一,主要教授智能建筑中的主要信息類模塊和設施,以及與整個建筑有機結合的構筑方法。目前該課程的學時是40課時,包含34理論課時和6個時間課時。作為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教學效果對學生整個四年的培養過程意義重大。

一、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該門課內容相對較多、涉及面很廣。授課方式主要是講授為主,提問及討論為輔。實驗能使學生獲得直觀概念,培養實踐動手能力。當前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不足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具體有以下這些方面。

1.知識點更新不及時

可選用教材較少,教材內容更新不及時,跟不上產業需求?,F有的知識體系受客觀條件制約,對知識點的選擇和安排仍保留在傳統教學思維上。對新技術、新框架的知識點增加較慢,與建筑信息施工生產的實際需求存在距離。

2.工程實踐內容不足

由于課程教學內容較多又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學校難以將實驗實踐教學內容與理論講授內容貫穿成一體。很多建筑施工公司和網絡施工公司出于自身運營、安全以及成本等方面的考慮,不能接收大批學生到現場實習。課程教學大綱目前安排了實踐教學環節,但受實驗環境的限制,實驗內容與實際工程還有較大差距。因此,學校只能通過實習安排有限的現場觀摩。學生能看到一部分設備以及施工現場,但不能看到整棟建筑中所有信息類模塊的具體情況和施工過程,使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產生脫節,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得不到充分鍛煉。

3.創新能力培養不足

課程教學內容多、涉及面廣,很多知識點涉及其他學科的基礎知識。在有限的授課學時上,教師有時為將內容講明白,不得不犧牲課堂討論時間。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少,加上實踐教學內容跟不上,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利。

4.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教學效果

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能鼓勵學生主動接觸行業新動態。當前該課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閉卷筆試的方式。期末筆試試卷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平時成績中出勤占比10%、作業占比10%。學生主動思考、回答課堂提問,可以獲得額外加分。期末試卷題型包括填空、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以及綜合設計題目。

二、教學改革措施

1.教學內容的調整

為使教學內容符合實際需要,學校深入行業進行調研,走訪考察多家建筑設計公司和通信工程公司,重新總結劃分、調整當前課程教學內容,使其符合行業現狀。(1)調整講授內容。學校簡略原有的數字會議設備和視頻會議,在增加VoIP和IP視頻技術的基礎上講解新型視頻和會議網絡。學校增加局域網、無線網絡技術內容以及綜合布線技術知識點的比重。綜合布線就像建筑的血管,各種應用信息設備就像器官,這能給學生一個全面的有機的整體觀。教師要教授給學生建筑網絡的整體規劃與布局方法,通過商務寫字樓的網絡規劃與布局案例將其貫穿到一起進行整體分析,以此增強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利用視頻片段輔助教學,增強學生對現場的認知。(2)調整重點。課程安排在大三上學期,前期有計算機網路課程作為基礎,重點講授無線網絡和IP承載技術。(3)實踐課程增加綜合布線實踐環節和應用服務器搭建實驗。模擬建筑中的真實網絡構建過程,形成直觀認識。

2.重新安排教學環節

(1)課前預習。學校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開辟“建筑信息設施系統”的“課程討論區”,供學生自習復習一級討論使用。通過QQ群、微信等,教師使用網絡上傳講義、多媒體課件,供學生下載,以便課前預習,提高課堂效率和互動討論效果。(2)引入案例教學,將知識點融于案例中,輔以多媒體視頻教學與課堂講解及互動討論等方式完成教學。教師根據每次課堂講授的內容,事先安排相應的工程或實踐案例,先針對案例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案例,然后回答問題,針對重點難點集中討論和講解。(3)課后鞏固,課后布置任務讓學生自行查閱資料,對實際問題給出解答或解決方案,完成報告并計入總評成績。整個過程,學生可以通過“課程討論區”或QQ群,與教師或其他學生交流,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主思考能力。

3.實踐教學改革

(1)增加課程設計。理論教學完成后的增加知識總結和綜合運用訓練項目,能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訓練,檢驗前期理論教學效果,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手段。目前課程設計的選題:住宅小區的公共信息系統設計和寫字樓基礎網絡設計。學生自主選題,分組完成,形成實物成果并進行答辯。課程設計環節可以為畢業設計奠定基礎。(2)企業實踐教學,包含企業參觀和企業專業實習。企業參觀與調研的主要方式是帶學生到建筑施工現場進行實地參觀。參觀結束后,學生要提交考察日志和學習報告。企業專業實習的主要方式是在大四下學期讓學生作為企業的工程師助理等職務,實地參加工作,深入了解企業,學習相關工程和管理知識。學生在工程實際中了解一線,提高團隊合作意識。(3)考核方式改革。考核是對學習效率的評定,是非常有效的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工具。課程考核實行多元化考核方式,不單考核理論知識,還要考核學生的工程實踐動手能力、合作能力、職業素質等。課程考核環節應由筆試、平時作業、課程設計答辯、實驗項目驗收等方面加平均分得到總成績。這樣的多元考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將所學內容貫穿理解,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智能建筑與電氣化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專業,開設該專業的學校并不多。作為一個跨領域的新專業,其需要教授的專業知識范圍比較廣,包括建筑學、自動化、計算機技術、信息網絡技術以及環境學等多個學科?!爸悄芙ㄖ畔⒃O施系統”是信息網絡技術的核心課程之一,在培養計劃中占較重比重。因此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對整個專業建設有重要意義。每年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都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尋找最新案例,設計更符合實際需要的課程設計項目,使學生能儲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及時掌握新技術,緊跟最新的行業動態,為今后從事相關工作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娜.智能建筑信息設施系統[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羅國明.現代網絡交換技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課程設計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教材開發;實踐教學;電工電子技術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2-0107-02

On New College Attempt in Transition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YAN Fang, GENG Dayong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build environment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new sit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by creating a new teaching system, using a variety of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and gradually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doing good found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train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practical teaching;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目前,國家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經明確,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將有600多所轉向職業教育,“大學生過?!迸c“技工嚴重缺乏”冰火兩重天的反差格局將逐漸終結。高校轉型后的培養目標是應用技術型人才,這就要求學生做到基礎知識扎實、基本技能過硬、適應能力突出。因此,在高校轉型的新形勢下,實踐教學環節的創新成為重中之重。這就要求教師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增加實驗教學學時數,增加綜合設計性實驗,減少基礎驗證性實驗;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本文以建筑環境與工程專業為例,闡述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新嘗試。

1 課程設置

建筑環境與工程專業主要培養在工業與民用建筑環境控制技術領域從事暖通空調、燃氣供應、建筑節能技術、建筑給排水、建筑熱能供應系統、新能源利用的規劃、設計、施工、安裝、設備調試、運行管理、設備研發、運行管理、科學研究和教學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該專業所學的電類基礎課程是電工電子技術,在此基礎上又開設建筑電氣課程以及建筑電氣的課程設計。在掌握了建筑環境與工程專業四年的授課課程后,針對建筑環境與工程專業特點,在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系統上做了相應調整。

2 課程資源

在電工電子技術課程創新過程中,本校針對不同專業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和授課內容,結合學生專業特點,講解與專業相關的理論知識。這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本專業的相關知識與發展趨勢,為學生學習以后的專業技術課程做好基礎鋪墊。筆者在授課時做了以下嘗試。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輔助設備的開發與利用 在授課過程中,加大現代化的教學輔助設備投入。在粉筆+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之上,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利用查找、演示、仿真等技術,將抽象的課程內容通過圖片、錄像、動畫等信息,更具體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如三相交流異步電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通過三維立體動畫的視頻講解,生動、形象、直觀的演示,學生可以很清晰地明白電機的內部構造、轉動原理,這不僅加深了理論闡述,更讓學生過目不忘。

建立電工電子技術精品課程網站 電工電子技術是本校的精品課程,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掌握授課內容,便于學生更好地復習,在校園網上建立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網站。該課程的網站內容包括課上的授課內容、課后的習題測試、教師上課的視頻錄像、師生互動的討論交流區等,網站可以利用現代教育媒介,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針對本校學生編寫自己的教材 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任課教師根據多年的授課經驗,針對學生學習現狀與專業特點,編寫適合本校的《電工電子技術》教材,在教材更新中不僅加大了課后習題量,而且增添與實驗有關的習題計算、綜合分析等內容,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增強實踐教學。

3 課程實施

培養實踐基礎操作能力采用啟發引導式教學 應用型人才必須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理論與實踐必須結合。在授課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完成從理論到實踐操作過程的培訓。例如,在建筑配電電路部分授課結束后,給學生布置教室配電設計任務,從如何布置光源開始,逐步計算出配電線路中的計算負荷,并畫出房間的結構圖、電氣配電系統圖等。

面對此設計題目,教師要從基礎理論開始,闡述一個配電設計系統如何從無到有的設計過程。例如,根據房間的結構特點來布置光源,讓學生自己去查找光源的特點,適用何種場所?設計電路的圖紙如何達到繪制要求?安裝光源時的注意事項有哪些?等等。教師在學生設計時要詳細闡述,耐心輔導,使學生掌握設計電路的基本思路、方法。實驗室提供基本的儀器、儀表,導線等;在學生完成基本設計的基礎之上,教師更要引導學生面對問題如何分析?電路設計能否進一步改進?實際安裝電路的過程中,錯誤的操作方法更要不斷地提示給學生,以加強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通過不斷啟發式的教學訓練,加強學生基礎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創新實踐做好基礎。

針對授課內容,培養創新能力 如何創新呢?仍以教室配電設計為例,在滿足基本配電設計電路要求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教室可以增加多媒體等設備,怎樣考慮備用設備的容量?怎樣得到最佳的配線路徑?怎樣協調教室的美觀性與實用性?對學生來講,這就是一種創新?,F在的學生有較強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一優勢,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走出只對電子游戲感興趣的壞習慣,讓他們深深體會到,電腦也會幫助他們完成自己的作品。通過CAD軟件的操作,讓學生慢慢熟練運用計算機軟件繪制電路圖的方法,逐步繪制出教室配電線路圖;愛好動漫的學生,也可以通過計算機繪制出教室的三維空間結構圖與電路配電布線圖,對學生而言,這更是一種創新。

實驗教學體系的創新 新的實驗教學體系,打破了以往驗證性實驗較多的模式,建立起針對不同專業的特色實驗室,如電路實驗室、電子技術實驗室、建筑照明實驗室、電氣拖動實驗室、變壓器實驗室、電工電子實訓基地等場所,供各專業教師、學生進行開發、設計、創新。基礎實驗設施的配套保證,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搖籃。

組織電工電子技術課程大賽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需要兩個學期,即一年的授課時間,每年本校都會組織不同專業的學生,共同參加本校電工電子技術課程設計及實踐操作能力大賽,獲獎的學生獎勵創新學分。這些得到獎勵的學生,都有著較強的理論設計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學??梢栽俅瓮扑]他們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大賽。這些學生不僅會為學校爭得榮譽,也為自己贏來更好的就業機會。這樣雙贏的局面,造就了一個好的良性循環,即學生應用能力更強,學校名聲更響!

鼓勵校企聯合辦學 校企互助辦學,或訂單式為企業培訓學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種新模式。這就要求學校要了解企業動態。首先,教師要走出去,去調研,從而確定本課程的教學大綱與教學內容。其次,要經常與行業技術人員探討總結,把典型的工作任務轉化為課程的學習任務,按工作、工序的深淺程度逐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合理、有效地整合到課程當中去,聯系工作崗位的實際要求,準確而具體地編撰《電工電子技術》教材。最后,還可以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來,利用學生的閑暇時間,對學生進行專業定點的相關理論與操作能力知識培訓,這既解決了學生的未來就業,也為企業招來合適人才。這將是未來辦學的一種常態。

4 課程評價

本課程的考試由四部分組成:基礎實驗的操作測試占10%,設計與安裝操作能力的測試占10%,綜合能力設計測試占20%,期末試卷理論測試占60%。通過這樣的成績比例分布,學生自然重視實踐能力。在新的教學體系指導下,學生不僅學習興趣增強,而且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也顯著提高!根據兩年的教學實踐嘗試,很好地證明了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是成功的。

不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驗教學,教學中每個環節都是絲絲相扣的,在高校轉型的新形勢下,通過師生共同努力,都能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才是教學改革的終極目標。

5 結束語

經過兩年教學方法的新嘗試,筆者講授的電工電子技術課程,通過學生的學習成績單看,證明這種創新教學模式是成功的;但在高校轉型的新形勢下,高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絕不是單一某課程的革新,而是全校教學體系的改革創新。只有這樣,高校才能從根本上完成教學培養的轉型,這個過程需要學校與教師堅持不懈地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曾莉,余曉平.建環專業電學與智能化控制知識領域實踐教學探索[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机| 尚志市| 龙岩市| 射阳县| 桑植县| 府谷县| 元阳县| 方山县| 桐柏县| 申扎县| 辽中县| 抚州市| 云浮市| 彝良县| 棋牌| 海伦市| 日照市| 芦山县| 夏河县| 阜南县| 珠海市| 宜兰市| 深州市| 杭锦后旗| 遂宁市| 泸水县| 博湖县| 长寿区| 都匀市| 东兴市| 山丹县| 玉树县| 五家渠市| 望都县| 玉田县| 澜沧| 台中县| 桑日县| 德格县| 施甸县| 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