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齡化問題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我國老年人口現狀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到2010年,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占到總人口數的13.26%,與2000年相比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數占到總人口數的8.87%,與2000年相比上升1.91個百分點。數據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不斷加劇。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預計,到2015年,我國老年本文由收集整理人總數將突破2億,到2025年將超過3億,2045年將達到4億。由于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劇變,子女與父母同地、異城分別居住較為普遍,使得老年人空巢現象日益突出。由于社會提供的養老服務匱乏,許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特別是獨居老人的基本生活困難,生活質量較低。專業護理人員短缺,長期護理的設施缺乏是影響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因素。
2.老齡化社會存在的問題
2.1部分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呈上升趨勢
截止2010年末全國部分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總數約為3300萬,占全體老年人口總數的19.0%。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數為1080萬,占全體老年人口數的6.23%。預計到2015年,我國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總數將會達到4000萬,比2010年增加700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9.5%,部分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進一步提高。
>>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因素 中國人口老齡化及對策研究 中國人口老齡化產生的影響及路徑選擇 中國人口老齡化及其法律對策 淺議中國人口老齡化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 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 淺析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 中國人口老齡化蘊含巨大商機 如何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 中國人口老齡化對軍事人力的影響分析 中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結構的影響研究 中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中國人口老齡化對碳排放的影響 中國人口老齡化:健康不安全及應對政策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倫理問題及矯治 中國人口老齡化及社會保障問題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及應對策略 中國人口老齡化后老年人體育發展研究及對策 中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空間計量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段美之.人口老齡化影響就業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論壇,2009(4): 20-21.
[3]任季萍.人口老齡化問題:挑戰及其應對[J].理論探索,2009(1): 98-100.
[4]原新,李志宏.中國老齡政策體系框架研究[J].人口學刊,2009(6):25-29.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ZENG Guangxia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P. R. China)
Abstract: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產業結構;醫療保險
前言
人口是綜合多種社會關系、經濟關系的社會實體。自建國以來,中國的人口問題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并且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其中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我國在1982年以前,大多數人對這一概念是聞所未聞的,直到1982年聯合國在維也納召開“老齡化問題世界大會”,老齡化問題進入人們的視野,我國從聯合國文件中引進并一直使用至今。現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由于近年來計劃生育的實施,大約在2013年人口總數增加緩慢,因此,隨著老年人口總數不斷地增加,而有效勞動力人口總數不斷地減少,我們將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會越來越研究。這種一種不可逆的人口結構改變,將直接影響我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式的變革。本文主要探究了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產業結構的影響,尤其是對第三產業產生的影響。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概述
1、研究背景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人類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階段,快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成為深刻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總體上看,當前關于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影響的研究還很不夠,此方面的文獻很少。在宏觀經濟層面上,關于人口老齡化與消費、投資、經濟增長的關系已有很多研究結果。鐘若愚(2005)提出要從勞動力供給和消費需求兩個方面考慮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另外,也有一些文獻從勞動生產效率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認為人口老齡化將導致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上升,而不同年齡層的勞動力本身具有不同的生產效率,從而影響產業結構。同時,人口老齡化引起的勞動力總供給下降,將誘發各部門的技術創新,提高各部門的勞動生產率。
2、人口老齡化現狀
老齡化不是數量概念,而是結構比例概念。從1949年后進行的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自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開始,我國的老年人口比例就持續升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6.96%,按照國際標準,這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為17765萬人,占總人口的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約為11883萬人,占8.87%。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中國已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將面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
二、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
1、中國三大產業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自1990年以來我國三產業所占比重發生了明顯的改變,通過比較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可以看出:1990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6.7%,到2014年,所占比重下降到9.2%,降低了17.5%;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990年的32.4%增長到2014年的48.2%,增長了近16%;而第二產業增加值所占比例變化不大,在40%-50%之間波動,說明第二產業的發展比較平穩。第三產業在我國經濟的發展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2、人口老齡化對于產業的影響
人口作為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的最終主體,它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主要通過供給和需求方面體現出來。從最基本的層次來看,人口結構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需求結構,從而最終影響產業結構狀態。
現在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代,其中嬰幼兒(0-14歲)的人口不僅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斷地下降,而且在絕對數水平下都不斷下降;15-64歲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先增加然后降低,呈現U型;老年人(65歲以上)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斷的上升。因此,在以后的時間中,我國的嬰幼兒產品的市場需求會降低,用于服務于青壯年的市場需求將保持相對穩定,然而老年人的生活用品和服務的市場需求會增加。從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口老齡化對于嬰幼兒和少年的產業需求會降低,而對于老年人的產業因需求的會增加,其發展機會也比其他產業機會大,所以,人口老齡化是促使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因。
三、老齡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途徑
產業結構的本質是產業間經濟技術聯系、反映為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影響各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影響各產業內部及產業間經濟技術聯系和比例關系的內在因素包括各種要素的比例和配置關系、使用的技術效率等。老齡化將通過供需兩方面的共同作用,間接地影響到這些因素,從而影響各種資源、要素在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的分布、配置和使用效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帶動老年的形成和老年產業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將導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和數量增多,為老年市場的形成提供的基礎條件,由此導致老年產業的興起和發展。(2)促進現有產業結構的長期調整。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產業結構調整轉向為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為主,使供給結構適應消費結構的變化。
四、實證檢驗
在借鑒上述文獻的研究基礎上,本文將在Raiser(2003)得出的基準產業結構模型中引入人口老齡化因素,建立一個單一勞動力要素的三部門總量數理模型。該模型簡單分析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需求和供給方面的影響,對于老齡化促進的產業(本文舉出兩個第三產業的兩個行業:保險和醫療),通過簡單的計量統計,分析老齡化對其的影響。
首先,需要定義人口老齡化程度指標。本文假設經濟系統中只存在老年人口和就業人口(勞動年齡人口),老年人口不參與生產活動,只參與消費活動。因此,人口老齡化程度可以用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表示,即:當人口總量為N,就業人口總量為L時,人口老齡化程度為:Φ=N-LN(1)
就業人口將分別配置于三個產業部門,本文假設勞動力在不同的部門之間具有完全替代性,同時不存在部門間的交叉就業情況,即每一個勞動力都只從事一個部門的生產。如果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部門的就業人口總量分別為L1,L2,L3,那么就業總量等式可以表述如下:
L=(1-Φ)N=L1+L2+L3(2)
在勞動供給方面,從公式(2)可以看出,人口老齡化提高的一個直接影響效應是減少就業總人口,即減少勞動力的供給。在需求方面,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提高,將導致老齡用品需求的增加,有利于促進老齡產業發展,而老齡產業主要內容多是在服務業。因此,人口老齡化將提高對服務業的需求,尤其是養老服務業的需求的效應。
1、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與保險
本文采用Eviews7.0計量軟件,對1990年-2014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與離退人員參與保險率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方程為:
y1=1.207x1-0.059(1)
t:53.68-35.37 ;R2=0.99DW=1.41F=2878
此方程在5%檢驗,此方程是顯著的,即65歲以上老年人比例與離退人員參與保險率呈正相關,即65歲老年人口比率增加1%,離退人員的保險率增加約為1%。即人口老齡化有助于保險行業的發展,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模型的懷特檢驗:nR2=7.57,P=0.02
2、65歲以上老年人口與醫療(醫院個數)關系
老年人的患病率和人均醫藥費用高于年輕人,多患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療程長,預后差,費用大,因此,老齡人口是醫療服務的高消費人群。由圖可以看出65歲老年人口數量與醫院個數整體上呈正相關。
運用Eviews7.0計量軟件,對1990年-2014年65歲人口數量與全國綜合醫院個數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方程為:
y2=1.492x2+3905.661(2)
t:23.72-5.25;R2=0.96DW=0.53F=563
此方程在5%檢驗,此方程是顯著的,即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與全國綜合醫院個數兩列成正相關,每增加1萬個老年人即可增加約3900個醫院。人口老齡化增加了醫院的個數,促進了醫護人員的增加,有利于醫護人員的就業,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模型的懷特檢驗:nR2=4.01,P=0.013
結論
現在是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的重要時刻,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也是非常的關鍵。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包括增加值結構和勞動力就業結構),優化經濟結構有兩方面內容:一方面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增加有效勞動力,促進再就業事業的發展,調整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調整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增加有效勞動力的生產效率,進而達到優化第三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的效果。現在,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代,已經完成了調整產業機構和優化的第一個方面。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我們必須給予重視,雖然人口老齡化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第一步完成,但是帶來了更多的問題,對于產業結構第二步是目前我國所最關、心最關注的問題。但是人口老齡化必然帶動第三產業大發展,而有助于調整國民經濟增加值的產業解雇且有利促進勞動力的產業轉移,實質上是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實現勞動力就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我國在面對人口老齡化,一方面可以優化生育政策,緩解人口老齡化,另一方面在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合理大力發展老年產品,促進老年人消費,促進完成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的第二步順利完成。
(作者單位:云南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一、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趨勢
我國民族地區老齡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齡化過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個民族在不同地區其老齡化程度和趨勢表現也不相同,同一地區各個民族老齡化程度和趨勢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國民族地區老齡化情況十分復雜。
具體來講,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趨勢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人口年齡結構屬年輕型。我國一些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低,人口年齡結構還處于年輕型。青海玉樹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為6.10%,1990年為5.81%。而根據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齡化預測,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歲以上人口比重為4.62%,2005年為5.64%,2010年為6.38%,2050年為14.46%。從2000年四川民族地區年齡構成看,人口年齡結構大多處于年輕型。例如涼山州、阿壩州、甘孜州65歲及以上占總人口比例分別是5.12%、5.36%、5.48%。有的民族地區鄉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鎮的水平,這可能與鄉村少數民族年輕人口流動、戶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吸納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較收益的刺激,使農村有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關。
第二種類型:人口年齡結構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我國少部分民族地區由于自然的、歷史的原因、計劃生育政策、人口慣性等影響,還處于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四川德格縣更慶鎮城區人口老年人口系數和老少比,屬于年輕型人口,而農村的老年人口系數和老少比則達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從全鎮總體看,應該屬于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
第三種類型:有的民族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進入老年型。廣西壯族自治區就很早進入了老齡化階段,1995年廣西65歲以上占總人口比例6.61%,1996年為7.06%,1997年為7.62%,1998年為7.52%,1999年為7.95%,2000年為7.12%。由此可見,廣西是在1996年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行列。新疆石河子地區人口年齡結構也基本進入老年型。20世紀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區2000年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即達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區已步入老年人口社會,而且呈現逐年遞進上升的趨勢。
貴州黔東南州人口老齡化問題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時, 貴州黔東南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達23萬人,人口老齡化問題將突出的表現為鄉村人口老齡化問題。而且貴州黔東南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將逐年增加,到2010年將達到53.09萬,其老年人口系數也將達到12.7%。
通過上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具有較大差異性。從發展趨勢看,人口年齡結構進入或即將進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區,其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齡結構未進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區,也必然發展到老齡化階段,而且這個過程發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二、 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影響分析
1.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
第一,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區國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資、消費、儲蓄、稅收、財政支出帶來相關影響。
第二,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供給、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及贍養功能的發揮等方面產生不利影響。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必然使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下降,從而導致勞動力不足。同時,民族地區老齡化加快,使本來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負擔,也必然對家庭養老功能的發揮產生不利影響。
第三,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和諧、消除貧困、實現社會公平產生消極影響。代際關系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區城鎮職工退休人員增加,從而對在職人員收入產生影響,也必然加重以家庭養老為主的民族地區農村老人子女負擔,從而導致兩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此外,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區反貧困難度。無論是絕對貧困還是相對貧困,都會對社會公平產生消極影響。
第四,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傳統倫理和社會心理產生沖擊。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漸形成了尊老的傳統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養兒防老”、“養兒送終”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區各民族人們心里。然而,人口老齡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沖擊,也會使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和整個社會心理受到沖擊。
2.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
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也會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某些積極影響,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區增加人力資本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生產力發展。同時,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加快,對出生率也會產生影響,對可能對推動教育水平提高和計劃生育工作產生積極作用。此外,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區老年市場形成和老年產業發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從多方面會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影響,但從長期趨勢看,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
三、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路徑依賴和對策措施
1.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路徑依賴: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民族地區突出的“未富先老”問題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極為不利,成為制約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路徑只能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真正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
2.解決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措施
第一,轉變觀念,從戰略上高度重視民族地區老齡化問題,制定科學的老齡事業發展規劃,保持民族地區人口穩定適度增長。民族地區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樣,人口老齡化發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區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很快,一旦進入老齡化,“未富先老”必然嚴重影響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甚至對民族地區穩定與和諧產生極大危害。因此,必須轉變觀念,未雨綢繆,從戰略上高度重視民族地區老齡化問題。
第二,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增強經濟承載能力,緩解“未富先老”帶來的巨大壓力。發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區經濟不發展,就無法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發展經濟,增強經濟承載能力,對經濟本來就落后的民族地區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確立適合民族地區的養老模式和社會保障體系,在民族地區開展各種形式的針對老年人口的扶貧開發活動。一方面,要發揮家庭養老為主的功能,貫徹“以家庭養老為主,與社會扶持相結合”的原則;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區城鎮,國家和企業要承擔養老責任,積極推進養老保險。在民族地區農村,推動社會保障法制建設,要積極探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計劃生育保險等,積極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等項目以及在民族地區開展各種形式的針對老年人口的扶貧開發活動。
第四,建立適合民族地區的農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務體系,加強機構建設,搞好民族地區社區福利和社區服務,大力發展民族地區老年產業,開發利用“銀色人力資源”。必須加大民族地區城市和老有所養,農村社區環境、醫療衛生、服務的投入和建設,搞好民族地區社區福利和社區服務,加強其硬件、軟件建設,使民族地區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同時應該大力發展民族地區老年產業,開發利用“銀色人力資源”,可以變人口壓力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也可以帶來經濟社會效益,滿足老年人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居民消費;影響因素
人口結構變化在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征是老齡化。研究中國人口結構變化,尤其是人口老齡化過程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一直是多學科研究重點,且以定量研究為主。人口老齡化有時間表,收入與消費在不同時期也有變化,二者是否具有內在聯系需要從定性和定量角度加以討論。西方最有體系的人口老齡化研究成果當屬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所著的《老齡化經濟學》,該著作認為在消費類型上,老年人的多樣性使不同的老年群體在其消費結構上也不同①。從消費角度來看,國外學者研究消費水平的視角主要集中在消費函數上,也更多地從人口老齡化與儲蓄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角度展開實證研究,如羅伯特等認為老年人撫養費用屬于純消費性支出,有可能降低未來的國民收入增長而影響居民消費需求②。國內學者的研究從關注單一老年人口問題轉移到對社會經濟全局發展的影響上來。有的從老齡化與儲蓄率、經濟增長的關系間接研究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的影響。有的則直接通過相應經濟指標分析老齡化對消費的影響。由于抽樣及分析方法等不同,不同學者在人口老齡化與居民消費關系問題的研究上得出了不同結論,調查范圍也具有區域性。王金營等認為老年撫養系數對居民消費需求有負向作用③;王森運用協整理論對1978-2007年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呈現正負交錯的影響效應④;胡乃軍等通過數理模型推導發現,只有老齡人口與勞動人口的消費比例持續大于二者收入比例,人口老齡化對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才不會發生負面影響⑤。
一、Meta分析
操作本文將通過Meta分析提取測量指標,分析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水平及消費結構的影響,并討論這些影響是否具有區域特征。該研究基于以下假設:H1:人口老齡化程度對居民消費水平具有顯著負向作用;H2:人口老齡化程度對消費結構有顯著影響。基于分析方法的特點,文章研究思路為:通過人口特征、國民經濟等相關資料,采用文獻研究法收集我國人口相關數據;按Meta分析要求提取人口老齡化及居民消費測量指標,分析二者在關系;根據分析結果探索人口老齡化環境下促進消費的途徑。描述性統計分析、比較分析法和假設檢定法等是本文輔助分析方法。本文初步收集了196篇相關文獻,之后對文獻進行標準化篩選,凡是信息不完整、重復發表、非中國背景研究、非實證研究、不存在明確效應值或計算后也不能將其轉化為所需相關系數的文獻均不納入。最后,本文納入分析的文獻共計10篇,得到2個效應值,滿足Meta分析要求。文章采用Reviewmanager5.2作為數據分析工具,以居民消費率表示居民消費數量水平,恩格爾系數表示居民消費機構與質量水平,并按聯合國標準⑥劃分老齡化社會,表示老齡化程度。由于各地老齡人口數據及消費數據具有時間特征,將其視作連續變量,選擇標準化均數差(SMD)作為效應值,用倒方差法對數據進行處理,經過合并效應值、異質性檢驗、假設檢驗和發表偏倚控制四個步驟。
二、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的影響
1.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水平具有負向作用
通過各省市65歲以上人口比及居民消費率變化數據可看出,中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隨著老年系數增加,各省數據均顯示出同一特點,即居民消費率呈現下降趨勢。在此假設基礎上,本文選取江西、遼寧、貴州、吉林四個省份⑦的連續數據,對比同一地區非老齡化階段向老齡化階段轉變過程中,居民消費率的變化情況。結果顯示,四省55632萬人⑧樣本的綜合效應來看,95%CI的上下限均未跨過SMD=0無效線,因此合并后的效應值具有統計學意義。在固定效應模型下,異質性檢驗中,P小于0.00001,說明四省的研究具有異質性,因此需要再通過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合并效應量為-1.83,95%CI=(-1.88,-1.84),合并后效應量,Z=11.12,P<0.00001<0.05,可見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影響,且人口老齡化越嚴重,居民消費率越低。文章采用倒漏斗圖來控制分析中的發表偏倚。倒漏斗圖顯示,文獻集中在三角區域并對稱分布,說明分析中發表偏倚較少,數據結果可靠性強。
2.人口老齡化程度對消費結構有顯著影響但存在地區差異
老年人受生理和心理影響,其消費結構會發生變化。國家統計居民消費品支出構成時將其劃分為食品、衣著、居住等八類。針對目前在此方面研究局限性,學者多用灰色關聯分析法說明老年人與其他年齡段人口消費的不同,從而說明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但綜合來看,人口老齡化程度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卻存在地區差異。南京市實證研究認為,居住居首位⑨;遼寧的實證研究認為食品依然占據首位⑩;四川省“六普”數據發現醫療保健居首位(11)。本文通過遼寧、吉林兩省在老齡化與非老齡化階段的恩格爾系數對比分析,發現固定效應模型下二者存在異質性,對兩省恩格爾系數隨老年人口比例變化進行趨勢分析,遼寧省數據二者關系不明顯,吉林省則明顯表現出老齡化程度加深,恩格爾系數下降的特點。隨機效應模型下合并效應值SMD=-2.44,95%CI=(-3.59,-1.28),P<0.00001<0.05,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具有顯著影響。由于數據局限性,本文據Meta定性分析及指標變化趨勢認為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存在地區差異。
三、結語
綜上,人口老齡化程度對居民消費水平及居民消費結構都有顯著影響。人口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受到各方面因素綜合影響,實證研究采用不同方法與不同指標都會導致結果差異性。但二者具有內在相關性;老年人居民消費能力不足形成共識。本文認為人口老齡化環境下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提高其消費能力及需求;發展養老服務產業以匹配老年人消費結構;完善養老制度并促進低齡老年人再就業,從而增加老年人口收入及一定程度上補充勞動力市場都是促進消費可嘗試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胡乃軍,楊燕綏,于淼.中國城鎮人口老齡化與城鎮居民消費研究[J].人口學刊,2014(5).
[2]詹姆斯•舒爾茨.老齡化經濟學(第7版)[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