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俗典籍文字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敦煌遺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收藏最豐富的古代文獻庋藏,其意義和價值堪與任何一次文化發現相媲美。然而,愚昧無知的王道士和腐敗昏聵的清朝各級官員有眼不識金鑲玉,都沒有認識到這些遺書的價值所在,將其視若敝履。即使時任甘肅提學使的學者葉昌熾已經意識到了這批遺書的文化價值,也沒有盡到應有的監管責任,致使后來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俄國人鄂登堡、美國人華爾納、日本人桔瑞超等東西方文化強盜以探險的名義,從王圓箓手中盜買走大量的敦煌經卷。據不完全統計,至今流散至海外的敦煌遺書達3.5萬件,約占所有文物的三分之二。
敦煌遺書的內容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其中以宗教典籍最多,約占整個庋藏的80%以上,除了大量的佛教典籍,還有數百件道教典籍、景教典籍和摩尼教典籍,內容包括經、律、論、疏釋、偽經、贊文、陀羅尼、發愿文、啟請文、懺悔文、經藏目錄等。宗教典籍以外的世俗文書,雖然總量不大,但內容卻很豐富,涉及古代政治、經濟、軍事、地理、社會、民族、語言、文學、美術、音樂、舞蹈、天文、歷法、數學、醫學、體育等諸多方面。
從近千件有紀年的漢文寫本所知,敦煌遺書所存文獻的年代上起魏晉,下至元代,其間兩晉、梁、陳、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后梁、后唐、后晉、后周、北宋、沙州回鵑、西夏、元朝等10多個朝代的文獻都有所保存,時間跨度達600多年。年代最早的是公元393年(后涼麟嘉五年)后涼王相高所寫的《維摩詰經》,最晚的是公元1002年(北宋咸平五年)敦煌王曹宗壽編造帙子的寫經題記,絕大部分漢文寫本寫于中唐至宋初。漢文典籍經、史、子、集中,除一部分是極為罕見的古寫本,更有不少佚失千年以上的古書,如《隸古定尚書》、鄭玄《論語注》、皇侃《論語義疏》、劉向《說苑》第二十卷及屬于小學類的韻書、字書等。大量的官私檔案文書,是研究中古歷史、社會生活、風習民俗、寺院經濟等的第一手資料,如唐代的《律疏》《公式令》《神龍散頒刑部格》《水部式》等,使人們對唐代法令及其在古代現實生活中的運用,獲得了全新的認識。符、牒、狀、帖、榜文、判辭、過所、公驗、度牒、告身,多是古代官府的原始檔案。大批戶籍、計帳、手實文書的發現,反映出北魏至唐中葉實行近300年之久的“均田制”以及相關的戶籍、賦役制度的實際情況。各種各樣的租佃、借貸契約,放良文等,使人們對中古時代的社會和階級關系認識得更加深切。寺院文書反映著寺廟的生產和生活。各種社約則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中古社會的民間社團、教團組織及其活動。張、曹二氏歸義軍政權時代的各種遺書,可了解敦煌地方史,敦煌石窟的鑿建與發展,敦煌同鄰近各民族的關系,以及敦煌和河西諸郡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種地志、官私譜書也是稀世之珍。文學作品中,既有中原文人傳世佳作的抄本和佚作,如韋莊《秦婦吟》,300余首王梵志詩等,更有不曾傳世的地方性俗文學作品,如詩詞、賦、變文、講經文、押座文、俚曲、因緣、兒郎偉等。科技史方面的天文歷算、醫藥術數價值極高。如《全天星圖》,是現知全世界最古老、星數最多的星圖。醫藥文獻中則有久佚的醫書和醫方。
摘要:文章以洛陽市圖書館為例,闡述了公共圖書館開辦主題展覽館的優勢和必要性,對洛陽市圖書館開辦主題展覽館的情況進行了研究分析,找出開辦主題展覽館工作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改進的對策及建議。
中圖分類號:G25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6)12-0011-02
洛陽的文化歷史久遠,有關洛陽的文化典籍收藏很多。洛陽市圖書館地方文獻特藏部就是一個專門收集整理這方面資料的場所。為了讓更多的讀者了解洛陽,了解洛陽的地方文化,擁有大量文獻書籍和文史資料的洛陽市圖書館放寬思路、創新服務,率先開辦了公共圖書館的主題展覽館。筆者對主題展覽館開展工作以來的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以利于今后工作的改進與發展。
1開辦主題展覽館的必要性
1.1創建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需要
洛陽地處河南省西部,古稱豫州,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城市。洛陽既是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也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被國務院首批列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洛陽是河南省第二大城市,華中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黃河沿岸中心城市,也是中國最佳休閑城市。為了讓世界更多地了解洛陽的歷史及文化,洛陽市政府早在2012年就提出要創建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洛陽市圖書館緊跟時代步伐,率先開辟主題展覽館,把洛陽的歷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展現給大家,助推洛陽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洛陽的歷史文化久遠,洛陽市圖書館有關洛陽的歷史資料和地方文化典籍收藏很多,為主題展覽館提供了豐富的展出資料。
1.2提升全市人民群眾綜合文化素質的需要
公共圖書館是一個城市文明的窗口,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文化,而文化又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洛陽市圖書館藏書非常豐富,如:河洛圖書、地方志、唐三彩、牡丹畫等,這些都是洛陽人值得驕傲的,但是卻很少有人細細地品讀過這些作品。洛陽市圖書館開辦主題展覽館,就是要把洛陽的特色歷史文化展現出來,讓讀者細細去品讀,從而提升全市人民群眾的綜合文化素質,提升其作為洛陽人的自豪感,提高全市人民的凝聚力,為建設更美好的洛陽而共同奮斗。
1.3繁榮地方文化學術研究的需要
公共圖書館不但要收集整理資料,更要把這些資料提供給讀者,達到傳播文化的目的。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但要從市民的精神風貌來展現,還應從其城市圖書館的進步及繁榮狀況來體現。洛陽市圖書館的主題展覽館的展覽形式是用圖片配文字說明展現其地方文化,這種方式不僅直觀地將當地文化展現給讀者,還可以啟發其靈感,使其更深入地挖掘地方文化,從而繁榮地方文化學術研究,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成果。
2主題展覽館的開辦情況
為了滿足不同讀者的需要,也為了使圖書館收藏整理的資料讓更多讀者看到,洛陽市圖書館集思廣益、創新開展了多期主題展覽。主題展覽館自開展以來,每天都吸引大量的不同群體、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人們前來參觀,有效地提高了館藏文獻資料的使用率。
2.1主題展覽館的選題
每一期主題的展出,都離不開選題,確定選題是主題展覽館的首要任務。2015年,我國政府把每年的9月3日定為“中國人民勝利紀念日”。為了響應9月3日“中國人民勝利紀念日”和大閱兵活動,也為了在和平時期警示人們不忘歷史,洛陽市圖書館主題展覽館相繼開展了4期與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有關的主題展覽。如:“紀念中國勝利70周年圖片展”“紀念中國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圖片展”“紀念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專題文獻展”等。同時洛陽市圖書館也開展了一些具有洛陽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題展,如:2016年1月1日―2月25日展出的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圖片展、牡丹主題圖片展以及具有洛陽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主題展等,這些主題展都有力地宣傳了洛陽,增強了廣大市民的文化自豪感。
2.2主題展覽館圖片的制作
確定展覽主題后,制圖人員首先到館藏書庫、地方文獻書庫以及網絡查找與展出有關的資料和圖片,然后進行拍照及摘抄有關信息。制圖人員將這些圖片和信息按時間順序或按事件的發展順序、又或者按不同地域進行排列等。其制作圖片時從大主題中分出每張圖片的小標題來進行圖片的排版,圖片的四周配以文字對圖片內容及出處加以說明;為了讓展板更美觀,其運用繪畫的構圖原理合理放置每張圖片的位置使整體版面達到視覺的平衡,同時運用色彩對比使圖片、文字及展板底色達到“美而不艷,艷而不俗”的效果。
2.3開辦主題展覽館的效果
自2015年7月開辦主題展覽館以來,洛陽市圖書館主題展覽館已經成功地開展了5期展覽,有“紀念中國勝利70周年圖片展”“中國民俗文化暨洛陽非物質文化專題圖片展”等,每天都接待很多參觀的讀者。截至第5期圖片展,共接待參觀讀者2,000余人。讀者在參觀主題展時感觸很深,如:在“紀念中國勝利70周年圖片展”期間,有位年逾花甲的老讀者非常激動,其對日本深有感觸,更增加了其對現在和平生活的珍惜。在“中國民俗文化暨洛陽非物質文化專題圖片展”期間,有些讀者看到民間演出的圖片時,驚奇地指著圖片說:“這個我見過,原來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下次我得好好看看。”這無形中為其帶來驚喜及好奇,增加其進一步探究節目背后更深的文化底蘊,對洛陽當地的民俗文化的發展以及傳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開辦主題展覽館存在的不足
3.1信息資源匱乏影響展出效果
北大是包羅萬象的,中文系也如此。并包而兼容,駁雜而豐富,不歧視,不排他,讓諸種學說平等對話、自由競爭,形成百家爭鳴、共同發展的生動局面。這就是北大、也是北大中文系的特點。這特點的形成,有賴于北大的歷任校長、特別是校長的鼎力倡導。就中文系而言,它在歷史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注意吸收新派和舊派的各式學者加盟。持各種學術主張的學者在比較、對峙、駁難、交融的熱烈氛圍中,造就了中文系歷久不衰的學術優勢。在慶祝系慶一百周年的時候,我們當然不會忘記并決心保持和光大這一珍貴的歷史遺產。
北大中文系有自己的學術傳統。就研究領域而言,它是古今并重,中西交匯的;就學術風氣而言,它是既注重考據實證,又注重發明創新的。中文系有嚴謹求實的傳統,更有鼓吹新學,站立在學術的前沿引領新潮、開風氣之先的傳統。
北大中文系從它建系之日起,就把目光投向了中國學術、文化和文學的實際――這包括學術研究、典籍整理、理論建設以及文學創作等方面。當日北大師生的學術視野,甚至延展到范圍廣闊的語言文字和民俗文化的領域,如文字的拉丁化以及民間歌謠、故事和謎語的研究等。他們對中國文化的關懷可說是全方位的覆蓋。
關鍵詞: 詩歌翻譯 美學元素 缺失 補償
一、引言
人類文明始源于文字,借助文字記載的語言使人們能把表現生活感受和藝術想象的詩歌賦予形式并流傳下來。如果說語詞賦予事物以存在,那么詩歌則是表明人類存在及其狀況的最真最純的文學語言。關于詩歌,林庚先生說了這么一句話:“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的奧秘歷來為人所樂道,而詩的藝術真諦又往往在可談與不可談之間,這正是詩評詩話,千言萬語,而未足窮其情,詩學美學,層出不窮,終難盡其意。”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Book of Songs或Book of Odes)記錄了周代初年到春秋中葉歷時五百多年流傳于中原等地的詩歌305首,俗稱“詩三百篇”。《關雎》是周南的首篇,也是整個《詩經》的開篇之作,在《詩經》系統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關雎》的顯要位置,歷來受人關注。
二、《關雎》的釋義
這首詩通過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個采摘荇菜的姑娘,并為姑娘的勤勞、美貌和嫻靜而動心,隨之引起了強烈的愛慕之情,充分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樸實愿望,突出表達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摯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們對正當、自由的愛情生活的大膽追求。原詩如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優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就全文的結構而言,全詩共有五節,可以分為三章。第一章(第1節),描寫小伙子見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從而引起的愛慕之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第2、3節),描寫小伙子求婚,苦于無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寢食不安的苦戀情形。第三章(第4、5節),描寫小伙子結婚成夢、夢想成婚的歡樂場景。
此篇本來描寫自然景物和禽鳥的鳴叫與求偶活動的,后來轉義為代指人間男女的戀愛活動,從戀愛以至于婚姻的過程也包含其中。《毛詩序》認為,這首詩是贊美“后妃之德”的,以為女子只有忠貞賢淑、含蓄克制,才能夠配得上王侯。因此,把這首詩放在《詩經》之首,以明教化。我們認為,對《關雎》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周禮?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萬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不禁止私奔);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關雎》所詠未必就是這段史事的紀實,但這段史實卻有助于我們了解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尚。文學作品描寫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于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關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鄭樵《通志?樂略?正聲緒論》云:“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鄭樵特別強調聲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氣的詩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視聲調的和諧。《關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說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
三、翻譯過程中美學元素的缺失與補償
作為中國文學中璀璨奪目的耀眼明珠,詩歌自然會為中外學者所喜愛,她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因此,作為東西文化交流的工具,翻譯是非常重要的。關于《關雎》的翻譯有很多種文本,下面我們選取辜正坤先生的譯本進行解讀。譯文如下:
Ospreys
Hark!The ospreys merrily call,On the islet off the river shore.
The girl is lovely and slenderly tall,Whom the gentleman would adore.
The water plants are long and short,Here and there they can be sought;
The lovely girl is slenderly tall,Day and night he would her recall.
The first courtship comes to bay,He longs for her wildly night and day.
The lingering longing grips him tight,He tosses,unable to sleep at night.
The water plants are long and short,Here and there they can be caught;
The lovely girl with frail appeal,He’ll befriend with zither and zeal.
The water plants are long and short,Here and there they can be stored.
The lovely girl is slenderly tall,With bells and drums he wins her after all.
就漢語而言,一般注家認為“關關”是鳥叫聲,其實“雎鳩”本身作為鳥的命名,也未始不是基于鳥叫的聲音模仿,即擬聲詞。這樣“關雎”作為詩的名稱才有了統一的意思和修辭的根據。詩歌的一個基本規律就是盡量利用語言的聲音要素表達蘊含的意思。就篇名的翻譯而言,譯文一用了英文復數鳥名的單詞“Ospreys”作為名稱,這是以鳥起興,表達含蓄的愛情。這是一種靜態的描寫。就第一節而言,詩的開頭用了一個召喚詞“hark”(聽)然后轉向描述鳥歡快鳴叫的狀態“marrily call”和在河之洲的位置,而用了英詩中常見的跨行安排,詩意甚濃。關于“窈窕淑女”的翻譯,《方言》云:“秦晉之間,美心為窈,美狀為窕。”辜正坤先生用了“lovely and slenderly”,顯示了內外之美,而且強調了身材苗條。君子為gentleman,具有貴族氣質和尊貴的稱呼的雙管意向,加之用“whom”引出的定語從句表達了君子與淑女的關系,可謂珠聯璧合,十分貼切。客觀上講,這一句翻譯沒有許淵沖先生翻譯時直接記錄鳥叫“cooing and wooing”的聲響效果,和鳥名為“turtledoves”的直奔主題。
與第一節相比,第二節詩翻譯得比較平直,特別是“荇菜”具體轉譯為“water plants”的抽象,在一定程度上減損了原詩的具體而細微的奧妙。把“左右流之”翻譯成“here and there”,也有一些損失。比較明顯的是后面兩句:“The lovely girl is slenderly tall,Day and night he would her recall.”雖然只是文字的變化,但這正是詩經復沓的修辭特點,而recall對前文call的回應,也使譯文熠熠生輝。
第三節的變化有趣,且翻譯自然。“The first courtship comes to bay,He longs for her wildly night and day.”這兩句的翻譯有點像純粹的說明,其實和原文扣得非常緊,不僅“comes to bay”具有雙關的意味,“wildly”的加詞也很合理。二者在邏輯上也有繼承關系。第三行“The lingering longing grips him tight”照應了第二行的詞匯變化,而第四節雖然強調了夜不能寐,但符合常情,而“unable to sleep at night”對于“He tosses”則是一個說明。至于為何要把“輾轉反側”簡化,其原因不證自明,過分的渲染反而不夠樸實,減低了可信度。
第四節譯者繼續堅持自己的主張,運用《詩經》常用的復沓修辭,只在個別地方改變了一個詞:關于“荇菜”從“sought”到“caught”,關于“淑女”,只出現了一個“lovely”,而且“with frail appeal”(希望渺茫)。最后一行“He’ll be friend with zither and zeal.”翻譯得很巧妙。“zither”和“zeal”的連用,既音韻和諧,又語義雙關,具有英語詩歌的味道。效果上比兩樣樂器都出現要強得多。
最后一節的翻譯,在第二行最后一個詞(stored)的變化之后,其他的都是重復。最后一句的翻譯雖然很長,但是它通過破格到達了強調的作用。而這一強調(after all)恰好在最后有力的收尾上,還有動詞“win”的使用,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結語
綜上所述,詩歌翻譯是文學作品翻譯中難度最大的。在詩歌翻譯中,既要保留原詩的形式,又要使其內容、意義不增不減,使原詩在另一種語言中得到等值的再現。詩人寫詩都追求共同的美,盡管其用意、技巧各有千秋,但是他們都是為了通過自己的詩句引起同樣具有美感的讀者的共鳴。因此,我們在從事詩歌翻譯時,既要注意傳譯語義內容,又不能忽略形式的移植。評價詩歌翻譯的標準不但要注重譯文是否符合原文的內容,而且要考慮譯文是否具有美感,能否為讀者所接受。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王宏印.中國文化典籍英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另一位宋朝詩人王禹俏寫下的詩歌《清明》則更加強調花和酒在清明節時的作用,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一個被民俗學家們多次強調“嚴肅點,中華民族過清明呢”的節日,在古代詩人筆下,卻是一個已經非常世俗化的節日。
這也正是現在社會上許多人所擔心的: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前期的一些人往往還有過學校組織給烈士掃墓的經歷。而出生于上世紀90年代的許多年輕人,再也想不起“紅領巾是烈士的鮮血染紅的”了。
在今年的清明節。河南鄭州的打算是通過公祭黃帝把全省人民凝聚在一起,順便為“炎黃二帝像”爭取游客。為此鄭州的公務員“清明小長假”一律加班。河南要把公祭黃帝爭取過來,之前的黃帝一直是由陜西省進行公祭的。
除了黃帝、炎帝,女媧、伏羲、老子、孔子也都有人祭祀。如果單看清明一天的新聞,人們會有這樣一個錯覺,中國是一個宗教國家,全國人民都在祭祀幾個神話人物和兩個思想家。
宗教慶典式的公祭無法讓清明真正深入人心。單純的追思。使得這個節日很難吸引年輕人。年輕人正在尋找自己認可的清明。
美食的清明
北京“稻香村”食品店在賣青團,這被認為是清明獨有的一種食品:這種綠色糕團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團子。青團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
周作人在其散文《家鄉的野菜》中提到過一種清明食品:黃花麥糕,是菊科植物鼠曲草嫩葉,搗爛去汁。和粉做糕。當時很受兒童歡迎。他還提到了清明的野菜――薺菜和馬蘭頭。
無論青團還是薺菜,都是應時之物一由新鮮植物制成的。 “飯統網”的電子雜志上,清明前專門推出了一期素菜專刊,清明吃大魚大肉似乎不妥,不如吃點蔬菜清一清腸胃。
盡管用美食來吸引人們建立一種新的清明習俗是一個好主意,吸引周作人的美食也許今天再也無法吸引周杰倫――這沒有經過饑餓的一代人。
“把清明變成中國感恩節”
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研究室主任蕭放教授的主張則是:“通過提倡清明節來恢復中國人的感恩精神。”
在蕭放看來,祭祀祖先正是古人對祖先表示的感恩,祭祀并不是要痛苦流涕。 “古代的規矩也是,哭新墳不哭舊墳。”
“我們可以把祭祀的內容擴大,不僅是對家族的祖先,還有整個民族的祖先,有意識地提倡對先人的感恩,中國沒有感恩節,但我們有清明。黃帝就是個象征,中華民族要祭他,傳說他是中華文化的創造者,我們要感激他。”
蕭放認為現代的中國缺乏這種普遍的感恩意識:“日本人會把煮茶用的茶筅(竹子做的茶刷。形狀很像今天的雞蛋攪拌器)埋起來,還有盲杖,叫做盲杖冢。他們對物品都有敬重感激之心。”
蕭放認為清明也可以賦予環保的意義,環保本身也是一種感恩: “環保人士是敬畏自然,追求人和自然和諧共處。傳統節日不應該流于形式,要用心去體會它所蘊含的情感。”
這種今天看來頗為奢侈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在過去的中國并不罕見。過去有一些規矩,比如“敬惜字紙”,寫過字的紙就是對文化傳承立功者,不能亂扔和污損,要好好地燒掉。
新的祭祀方式和生死觀
人們正逐漸修正著自己的生死觀,死亡變成了一種并不遙遠的事,談論死亡的忌諱越來越少。2000年身患絕癥的陸幼青寫下了《死亡日記》,讓人們突然明白,在這種人人早晚都必須經歷的一關面前,人可以非常勇敢。
過去北京人忌諱八寶山,如今八寶山附近的樓盤一樣能賣出好價錢。都市緊張的地皮和高昂的地價讓人們的忌諱越來越少。這點讓北京越來越接近東京――在寸土寸金的日本,墳墓是建在城市里的,自然也無法像許多地區“活人墓”那樣鋪張。
這和過去中國人的觀念已經不同了。過去的死者都是埋葬在城池之外,生者居住在城里,號稱“內外有別”。年輕人對死亡更加豁達。他們傾向于在網上祭祀自己的先人,或者清明期間寫篇博客懷念自己故去的長輩。
在清明節到來之際,一些網站推出了自己給自己寫墓志銘的服務:
小事招魂,大事挖墳
請不要偷吃我的水果!
等我在天堂混熬了再接你們過來。
老子終于不用怕鬼了
我覺得我還可以搶救一下!
“s!”――芙蓉姐姐
陪聊,提供夜間上門服務
感謝政府解決了住房問題。
挖深點,這樣我就住到美國了。
生前是胖子,現在和鄰居們一樣骨感。
年輕人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構死亡,更多的是在面臨壓力時用自嘲的方式加以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