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自我分析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自我效能;職業決策;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綜述
職業決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的研究大致從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興起,2000年以后開始進入我國研究者的視野。已有的研究表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理論有很強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和應用前景,可以依據它來理解和解釋學生的職業選擇等職業行為問題,可以把它作為職業咨詢的工具,可以用來了解學生的職業自信心狀況,可以作為職前培訓和學生職業行為問題的有效干預手段,從而提高學生職業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應喚起高校職業指導者及其他有關人士的關注。本文將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及國內研究進展加以回顧,展望其發展趨勢,以期對國內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研究提供有益啟示。
一、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是社會認知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 A.于1977年提出,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①。自我效能總是和特定的領域相聯系,職業自我效能便是自我效能在職業領域的具體體現,即個體對自己能否勝任和職業有關的任務或活動所具有的信念②。職業自我效能是一個總稱概念③,具體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與職業內容有關的自我效能,即個體對自身完成某一職業所規定的有關內容(如該職業所需教育,某種具體職業任務等)能力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有關職業行為過程的自我效能,即個體對自身完成有關職業行為過程(如職業決策、職業找尋等),實現行為目標能力的信念④。職業決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就屬于后者,它是指決策者在進行職業決策過程中對自己完成各項任務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評估或信心。而職業決策(career decision-making),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來自喬普森(Jepson,D.)⑤,他認為職業決策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通過此過程,決策者組織有關自我和職業環境的信息,仔細考慮各種可供選擇職業的前景,做出職業行為的公開承諾(public commitment)。
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
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起源于職業決策理論。決策理論最初起源于經濟學領域,后應用于職業心理學領域,繼而發展出了現在的職業決策理論。該理論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內容:決策過程的研究、決策模式的研究以及影響決策因素的研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即屬于影響因素研究中的一個核心領域。有關影響因素的研究,Yun-Cheng Wei和O’Neil曾提出:職業決策過程受五大因素影響,分別是家庭因素,包括早期童年經歷、父母親的角色模型;社會因素,包括受教育的經歷、同輩人的影響、大眾媒體;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害怕失敗、缺乏自信、缺乏決斷能力、角色沖突;個人因素,包括自我期待、能力、興趣、態度、成就動機;環境因素,包括機會、最小阻力的選擇、地理位置、科技的變化等⑥。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眾多影響因素中,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對最終做出成功的職業決策期重要作用。
從20世紀80年代起,Hackett和Betz開始運用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來研究職業領域中的問題。1983年,Taylor和Betz正式提出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概念,并指出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包括五個部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職業興趣、與職業有關的需要和價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評價能力;獲得職業信息的能力;將個人的屬性與工作特點進行匹配的目標篩選能力;做出職業決策后,對決策實施的職業規劃能力;解決或應付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或障礙的能力等⑦。隨后,他們編制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簡稱CDMSE),主要用于測量個人需要成功作出職業決策時的信念程度。指導他們研究的一個重要假設就是,影響職業決策的因素不僅包括職業決策技能的發展,而且還包括對具體的職業決策能力的信心,后者更為重要。他們的研究證實了理論假設,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阻礙了個體職業探索行為和職業決策技能的發展,使得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者無法做出有效的職業決策。1994年,他們對量表進行了修訂。1996年,他們又編訂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簡式”(CDMSE-SF)。目前該量表已成為我國研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使用最為廣泛的測量工具之一。
三、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進展
目前國內關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方面的介紹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還很鮮見。筆者以“職業自我效能”為關鍵詞在“中國期刊網”、“中國碩博士學位”進行搜索,并對搜索到的文章進行整理分析,得到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主題緊密相關的論文共有十篇,現簡要介紹如下:
2001年,廈門大學的彭永新和華中師大的龍立榮參照Betz和Taylor“職業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據對學生進行的訪談資料和學生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編制出“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該研究是抽取武漢地區14所大學30個專業1 000名畢業年級的大學生作為研究樣本,進行正式施測。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該量表的項目特別良好;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均具有較強的辨別效度;作為整體判斷使用較好。但是由于該測驗的修訂范圍還不夠大,還需要再擴大樣本,以獲得常模數據,這是今后尚需解決的問題⑧。
在此基礎上,彭永新和龍立榮又進行了高中生專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編制⑨。方法仍然是參照CDMSE量表,依據對高中生的訪談資料和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抽取湖北省8所中學高三年級的750名同學作為研究樣本,進行正式施測。研究結論證實,該量表可以作為高中生選定大學專業出現困難時的診斷工具試用。但該測驗編制仍存在相同的問題,即修訂范圍不夠大,需要擴大樣本。
2003年,浙江大學的李莉、馬劍虹⑩進行了畢業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及其歸因研究。該研究采用彭永新、龍立榮修訂的CDMSE量表,考察了當前畢業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性別和學歷差異,并進一步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畢業生自我評估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整體上看畢業生職業決策中問題解決部分的自我效能比較低。但是,文章并沒有運用歸因理論深入探討畢業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
2006年,華東師范大學的徐愛華(11)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大學生職業選擇行為的關系展開研究。該研究從成就動機的角度,考察了大學生目標定向、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對其職業選擇行為的影響。論文探討了大學生群體中目標定向以及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表現特點,目標定向、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和職業選擇范圍的關系。該研究的結果提醒我們,高校職業指導應喚起對目標定向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理論的關注。
2007年,吉林大學的吳韜(12)進行了高校臨近畢業學生擇業焦慮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研究。該研究通過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的人口統計學變量、擇業焦慮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進行研究,并進一步考察了人口學變量和擇業焦慮各維度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預測作用。但該研究只從擇業焦慮及人口統計學變量方面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所以整體預測能力不強,而且只得出了擇業焦慮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負相關關系,討論不夠深入,缺乏因果關系模型的支持。
此外,華中師范大學的郭敏(13)也進行了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研究。該研究擬從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這一視角探討女大學生擇業問題,把社會支持作為一種外部影響因素來分析其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她借鑒以往國內外相關研究,編制了《大學生社會支持問卷》,對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及其相關進行了實證研究。
除此以外,團體輔導、團體訓練、團體咨詢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研究也初露鋒芒。河北師范大學的李斌(14)在他的碩士論文中研究了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對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該論文在需求評估的基礎上進行實驗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提高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途徑,協助女大學生克服職業發展上的心理障礙,為大學生的職業指導提供一套可行的實施方案。隨后,王金良(15)在其論文中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訓練對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他采用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從分析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較低的現狀出發,從實證的角度系統探討了團體訓練對于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可行性與有效性,為我國高校就業指導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依據。此外,上海師大的曹麗麗(16)進行了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團體咨詢研究。該文也以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為目的設計了一套團體咨詢干預方案。結果表明,該方案具有良好效果。
四、研究趨勢
從國內關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進展來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該領域。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文獻梳理法,研究對象主要是大學生群體。由于經驗的缺乏和研究手段的局限,上述的諸種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盡管如此,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價值卻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國情,更好地開展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將是我們面臨重要課題。
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積極關注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群體如女生、人文學科學生、農村生源學生和缺乏實踐經驗學生的職業輔導。抽樣涉及面也可以更廣些,研究對象不一定只局限于學生群體,可以擴展到其他人群。比如,下崗再就業的工人等。這樣,不同群體之間可以進行比較,更能說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作用。另外,以CDMSE為依據,可以編制更多符合我們需要的相關量表,并建立全國常模和地區常模。
而且,對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可嘗試采用更為先進的實驗設計和統計方法,深入探明各因素的內在聯系,進一步探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結構和特點,并據此進一步研究可采用哪些有效的改進方法。
隨著心理科學和職業指導學科的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為完善的研究來填補該領域的空白,推動其更大的發展,從而為人們的職業選擇提供更為實際和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狄敏,黃希庭,張志杰.試論職業自我效能感[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5)22-26.
[2]Patrick F Feehan, Joseph A Johnston. The self-directed search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999, 7(2)147-162.
[3]郭本禹,姜飛月.職業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53,(5)130-137
[4]姜飛月.職業自我效能理論及其在大四學生職業選擇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5]Jepson D.A. Th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n vocational behavior: 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A]. Brown SD, Lent RW. Handbook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C].New York: Johns Willey &Sons, 1984.194-195
[6]Yun-Cheng Wei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in selecting programs in graphic communication [J].New York University, 1994
[7]Gati I, Krausz M.A taxonomy of difficulties in career decision-making [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96, 43(4)510-511
[8]彭永新,龍立榮.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測評的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1,(2)38-43
[9]彭永新,龍立榮.高中生專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 (3)175-177
[10]李莉,馬劍虹.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及其歸因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3,(4)3-6
[11]徐愛華.目標定向、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大學生職業選擇行為關系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2]吳韜.高校臨近畢業學生擇業焦慮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3]郭敏.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4]李斌.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對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關鍵詞:大學,學業,規劃
推行"大學生學業規劃"的意義在于:使大學生增強自我約束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強青年大學生的主動性,使大學生積極向上和自我完善,有助于大學生進行自我定位,完善高等院校管理制度、提高高等院校管理水平.大學生學業規劃的"五大步驟":學業規劃選定、強化學業規劃、學業規劃分解、學業規劃評估與反饋、激勵與懲罰。
一、學生學業規劃設計現狀
據有關部門對去年應屆畢業生的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學生對于就業準備屬于“臨陣磨槍型”,直到畢業前夕才考慮就業。另有50%的學生到大二下學期才開始考慮就業問題,只有4%的學生是在進大學以前考慮就業問題的,記者采訪多名求職者發現,就業方向不明或就業準備不足是導致他們求職失敗的重要原因。因此,對于在校學生來說,建立起一個學業發展的觀念是極其重要的。
在美國,孩子們上八年級(高中)時,就要請專家給孩子們做學業興趣分析。十幾歲的孩子學業興趣并沒有定型,但通過學業日、學業實踐活動,可以根據其顯露出來的特征有效引導,達到以興趣定職業的目的。相比之下,我國高中生在懵懵懂懂時被分為文科生和理科生,上大學選專業也很少考慮到其職業興趣和能力傾向。與此同時,大學生對學業生涯設計普遍不重視。
對我省一些院校的在校大學生調查表明:只有5%的大學生對自己將來發展、學業、職業生涯有明確的設計。事實表明,大學生畢業后無目的、無規劃的盲目就業,將影響他們的長遠發展。
據我市人才交流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有些人頻繁地跳槽,換工作,除了追求高薪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樣的職業,對自己的人生和職業沒有清楚定位。研究表明,在學業生涯的起步階段,由于人的可塑性強,學業轉換成本低,如果在這個階段就對一個人的學業有準確定位和長遠規劃,非常有利于今后的成長與發展。
二、 學業規劃設計的作用
1、能夠明確自己的目標;
2、提高學生的能力;
3、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4、端正學校的學風。
三、如何設計學業規劃
大學生應該怎樣對自己的學業規劃進行設計?計劃趕不上變化,如果不能實現自己的規劃時,該怎么辦?有關學業規劃專家給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明確學業目標。在學業生涯中,人生的學業目標有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而且在一定時期還有可能對學業目標提出一定調整。大學生應當盡快確定自己的學業目標,打算成為哪方面的人才,打算在哪個領域成才等。對這些問題的不同答案不僅會影響個人學業生涯的設計,也會影響個人成功的機會。
正確分析自我和學業。自我分析即通過科學認知的方法和手段,對自己的學業興趣、氣質、性格、能力等進行全面認識,清楚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劣勢與不足。自我分析要客觀、冷靜,不能以點帶面,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又要面對自己的缺點,避免設計的盲目性。
學業規劃設計時,要對該學業所在的行業現狀和發展前景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比如人才供給情況、平均工資狀況等;不同職業崗位對求職者的自身素質和能力有著不同的要求,在學業規劃設計時,還要了解所需要的學業素質要求,除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外,還要了解所需要的特殊職業能力。
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在學業生涯設計時,大學生要能夠根據職業和社會不斷發展的具體要求,將已有知識科學重組,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知識的整體效能。如今的社會對未來人才的知識綜合性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學生既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又能充分體現個人特色,既能滿足專業要求,又有良好人文修養,既能發揮群體優勢,又能展現個人專長。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沒有捷徑可走,只能是學習和積累,采取適合自己的科學方法,持續不斷地付出艱辛的勞動,辛勤耕耘。
培養職業需要的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強、知識面廣是用人單位選擇大學生的最主要依據。大學生應重點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決策能力、創造能力、社交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自我發展的終身學習能力、心理調適能力、隨機應變能力等。
參加有益的學業訓練。當前,大學生進行的學業訓練較少,即使是學業測評,也只有少部分人開始運用它為自己學業設計做參考。目前,高校組織大學生參與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畢業實習、校園創業活動等都是學業訓練的很好形式。論文參考網。在這方面,高校應鼓勵有條件的大學生利用假期實習,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性的學業實踐活動,開展學業意向測評,開展學業興趣分析測評等。
四、設計學業規劃應注意的問題和幾點意見
(一)設計學業揚長避短
在設計學業生涯時要根據社會需求,把握社會動向。大學生都有自己的專業,每個專業都有一定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這就是大學生學業生涯設計的基本依據。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選擇的是大學生專業方面的特長。如果學業生涯設計離開了所學專業,無形當中增加了許多“補課”負擔。所以,專家建議大學生對所學的專業知識要精深、廣博,除了要掌握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精深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拓寬專業知識面,掌握或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相近的若干專業知識和技術。而且,還要根據個人興趣與能力特長設計學業生涯。學業生涯設計要與自己的個人性格、氣質、興趣、能力特長等方面相結合,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體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要求。
專家提醒大學生,知識多、學歷高不一定能力強,大學生切不可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能力高低的唯一尺度。論文參考網。論文參考網。大學生應在對白己能力特長正確認知和評價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真才實學和能力特長設計學業生涯。
(二)大學生學業規劃的主要參考指標
1、思想政治及道德素質方面;2、專業學習方面;3、技能培訓方面;4、科技學術創新創業方面;5、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方面;6、文體藝術、社團活動與身心發展方面。
(三)進行學業規劃設計的幾點意見
1、別把大學生活想像得太美好,要熟悉周圍環境,克服初來乍到的忐忑不安的心情;
2、要加強同學間初始的融合,增進同學友誼。面對不同的生活習慣要學會寬以待人;
3、給自己設立計劃,克服目標的迷茫;
4、面對新的教法與學習模式要盡快適應,以便能更好的融入到學習的良好氛圍中;
5、克服想家的情節以及生活問題,學會獨立生活,不依賴父母;
6、要有安全防范意識,謹慎保管好自己的財物,以免不必要的損失;
7、勞逸結合是學習的最佳方法,但切忌迷戀網絡;
8、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課余時間,充分利用大學的資源,培養自學能力;
9、應對挫折的心理防衛措施,要勇于面對挫折,以積極的態度向挫折挑戰。
加強大學生學業規劃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是所有參與大學生管理和教學人員的一個重要的課題,也是大學生入學之后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之一,做好大學生的學業規劃從一定意義上能成就一個學生的未來。因此,做好大學生的學業規劃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恒亮 學業規劃 2003
2. 孫林元.李陽 當代大學生學業生涯規劃的困境與出路 [期刊論文] - 文教資料 2009(7)
3. 盧美貞.李俊杰.董華青.葉建國 開展學業生涯規劃教育,培養創新精英人才 [期刊論文] - 文教資料 2008(15)
[關鍵詞]互聯網;共享平臺;思維方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61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2-0-01
0 引 言
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的出現,更多的學生在進行畢業論文寫作時,其主動思維能力、創新思維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論文規范化程度得到了提高,選題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大學生主動思維、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已成為時代潮流。
1 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和大學生主動思維能力概述
1.1 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
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是以互網為依托,以各類數據資源庫為載體的數字圖書館,為廣大網友提供了資源共享與傳播的平臺。其是指網上各種高等教育教學資源,以在線資源網站、大中型數據庫、云盤等為代表的可進行檢索、采集、獲取所需資源的平臺。
1.2 大學生主動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綜合力、比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論證力和判斷力等能力。在不經意間,人們發現網絡改變了自己的主動思維能力和做事方法。主動思維能力是指人進行有目的的信息收集、采集、儲存和信息交換的活動,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創新性、思維性、科學性及研究性。
2 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對主動思維能力的影響分析
筆者從論文撰寫的6個階段進行問卷設計,并通過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而得出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在各個階段對畢業論文寫作的影響程度及對主動思維能力的影響體現。
(1)選擇研究課題階段:選題時獲取資訊的途徑、研究課題的偏向性,涉及學習能力中的知識更新、發現問題與標新立異等能力。
(2)論文研究設計階段:如何進行論文設計、研究方法和內容等,涉及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交叉知識與邏輯思維等能力。
(3)論文資料收集階段:收集資料的途徑、對待收集材料的態度等,涉及信息檢索的能力。
(4)論文資料研究階段:遇見困難的做法、他人論點是否正確、是否會比較論證的不同觀點,涉及直覺思維與批判思維的能力。
(5)論點明確、材料選定階段:明確論點使用的方法、支撐材料的選擇,涉及創新知識水平與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6)論文執筆撰寫階段:撰寫的文字來源、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對主動思維能力的影響程度。
3 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對主動思維能力的影響
通過一系列的問卷調查,在結合統計軟件分析的基礎上,筆者總結、歸納出了其對主動思維能力的正面積極影響與負面消極影響。
3.1 積極影響
對比了研究學術資料,激發了研究思路,有助于形成系統的思維框架;對海量信息數據進行了深入挖掘,有助于增強分析概括能力的發展;對資料的真實性與準確性進行了處理,有助于批判性、辯證性思維的形成;信息資源的共享性和互換性,使思維趨向綜合化、整體化、開放化。
3.2 消極影響
只借鑒,不思考,對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產生依賴性、盲從性;提取他人觀點,不做自我創新,束縛思維,不利于發展;期刊論文良莠不齊,信息輸入碎片化、信息輸出片面化。
4 在提高大學生主動思維能力方面的建議
4.1 對大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的建議
注重對學科前沿資料的閱讀和積累,保持完整性、系統性,避免片面化;論文框架設計時“先己后人”,自己設計在前,參考他人補充在后;理論聯系實際,辯證性地看待所獲得的資料,注重論點、論據的新穎性、創新性、原創性;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是一種工具,內容可以參考,但不能盲從,可借鑒,但不能全盤照搬。
4.2 對學校及導師的建議
適度調整課程的結構,保證基本的研究條件,鼓勵學生參與研究,并逐漸養成研究的素質;充分發揮導師制的教學,指導學生樹立學術研究意識、邏輯思維,提高能力;重視實踐型教學,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志奎.互聯網免費學習資源的收集與共享平臺研究[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0(11).
[2]張淑田.網絡傳播對大學生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的影響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04(6).
關鍵詞:90后;大學生;誠信缺失
誠信是中華傳統美德。當代90后大學生的誠信問題越來越突出,部分高校偏重于理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生誠信品質的培養,這種情況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
一、我國傳統誠信觀
中國倫理思想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代表、具有鮮明特點的誠信觀。作為一種思想和觀念,傳統誠信觀盡管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地演變、發展和豐富,但其基本含義和價值并未因此而變動。
1.傳統誠信的含義
中國古代很少將“誠”“信”合為一個詞,對“誠”和“信”分別做了具體分析。《說文解字》釋“誠”:“誠,信也,從言成聲。”《禮記?樂記》說:“著誠去偽,禮之徑也。”至于信,《說文解字》云:“信,誠也,從人言。”“信”在《辭源》中有兩種主要的解釋,其一為“誠實,不欺”,其二為“信從,信任”。東漢劉熙撰《釋名》指出:“信,申也,相申述使不相違也。”其意思是說,人們的行為應當是其言語承諾的相應延伸。由此可知,誠與信可以互訓,也就是說,誠即信,信即誠。
2.傳統誠信觀的價值
(1)立身之本。在古人看來,誠信是人之為人的根本依據,一個人講不講誠信,關系著他做人是不是夠格。一個人不講誠信就沒法立足,古人將誠信作為人格的重要擔保看待。
(2)交友之道。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誠相見,真誠以待,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法則,何況對朋友。誠信者自然得道多助,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
二、9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
熱情開放與沉默孤獨并存是90后的主要特點。90后大都熱情奔放、善于言談、勇于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他們個性鮮明張揚,思想開放獨立,樂于表現自我,自我中心意識較強,生活大眾化,追求非主流時尚,推崇民主平等,積極維護個人的權益,人際交往廣泛,關注朋友,忽略父母,能夠清醒地認識現實,并能珍惜成長發展機遇,同窗隔閡顯現,代溝矛盾沖突加劇,向往美好未來,努力適應校園生活。
三、90后大學生誠信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整體上來看,90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他們個性獨立,目標明確,樂學善思,絕大多數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把誠信作為立德、修身之本,他們言而有信,堅守承諾真誠善良,對誠信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認同感很強,并渴望整個社會中人人都講誠信。但在部分90后大學生身上出現了誠信缺失的現象。
1.學習考試問題多多。90后大學生平時學習不努力,態度不端正,一些學生為了一點不必要的小事缺課、曠課,少部分學生甚至“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表現最為突出的是考試作弊,論文拼湊,學校雖然對作弊學生有嚴厲的懲罰措施,但不少學生還是鋌而走險,其作弊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小到考場夾帶資料,交頭接耳,大到盜竊試卷,請代考,令人防不勝防。部分90后大學生把更多的課余時間用在休閑娛樂和興趣愛好上,用很少的時間和精力來應對課業學習和論文創作,因此,作業復制抄襲、論文“移花接木”就不足為奇了。
2.助學貸款信用缺失。90后大學生生活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大環境中,他們更加關注個人的現實物質利益,在涉及到自身經濟利益時,部分90后大學生往往放棄了信用原則,表現為惡意拖欠學費,同學間相互攀比,生活上鋪張浪費。國家針對大學生的助學貸款政策是為了幫助經濟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如期還貸對大學生來說是一種義務,靠的是學生的誠信,但這項活動卻遭遇到信用瓶頸,一些學生畢業后通過各種手段拖延貸款,有的將父母辛辛苦苦積攢的學費揮霍一空,用于吃喝玩樂,更有甚者竟將家長給的學費存入銀行獲取利息,能拖就拖。
3.求職過程弄虛作假。一些求職畢業生為了脫穎而出,在自薦材料中千方百計地把能打動用人單位的方面都寫上,不是據實寫自己的真實情況,而是有意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業績,更有甚者竟附上假的相關證明,還有極個別學生在準備推薦材料時偽造本來沒有的獲獎證書、榮譽證書、資格證書等。有些學生在面試過程中夸夸其談,夸大自己的能力,編造一些實習經歷,吹噓自己獲得的成績。
關注90后大學生的誠信問題是我們的責任,這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發。只有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才能夠引導90后大學生重誠信、講信用。
參考文獻:
[1]史瑞杰,魏胤亭.誠信導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王淑琴.信用倫理研究[M].北京:中央編繹出版社,2005.
[3]王義道.大學科學教育改革與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文紅梅.大學生道德誠信制度建設現狀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0,(04).
[5]楊南.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成因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08).
關鍵詞: 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 主觀幸福感 橫斷面調查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指個體根據自身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人們評價自己整體生活質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1]。主觀幸福感由對生活的滿意度、積極情感的體驗和消極情感的缺失構成。當前,國內外已有許多學者致力于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研究,得出了許多有意義的結論。從研究對象的取樣來看,以往研究對師范院校大學生雖然有所涉及[2],但對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幾乎還處于空白。而地方師范院校的大學生在學習資源、家庭經濟基礎、就業機會等方面均處于劣勢,他們的主觀幸福感狀況非常值得關注。從使用的研究工具來看,以往多使用Combell總體幸福感量表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缺乏本土化信息,很難令人信服。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編的信效度較高的主觀幸福感問卷對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展開調查研究。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向陜西省三所地方師范院校的學生發放問卷721份,有效回收問卷675份。其中,男368份,女生307份;文科生295份,理科生380份;大一學生146份,大二學生188份,大三學生195份,大四學生126份。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編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問卷》進行調查。本研究首先從三個小問題入手進行訪談(你幸福嗎?什么是幸福?影響幸福的因素有哪些?)在此基礎上參考Dinner(1984)、苗元江[3]等人的幸福感問卷,將幸福感分為積極情感、消極情感、生活滿意度(包含家庭滿意度、友誼滿意度、環境滿意度、愛情滿意度、自我滿意度、學習滿意度、經濟滿意度七個因子)三個維度展開分析。量表的試測信度為0.73,本研究的信度為0.728。使用SPSS13.0對所得數據進行t檢驗和方差分析。
2.結果
2.1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一般特點
表1顯示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的平均得分都明顯高于理論中值3,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而消極情感的平均得分明顯接近理論中值3,處于中等水平;幸福感指數平均得分為3.9467,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1 主觀幸福感各維度的基本分描述(N=675)
2.2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檢驗
2.2.1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專業差異
表2顯示女生的幸福感指數、消極情感體驗和生活滿意度均高于男生,而積極情感體驗低于男生,但都未達到顯著水平。這與國內李儒林等[4]的研究相一致,但與王淑艷[5]、鄭雪等[6]的研究不一致。文科生的幸福感指數、積極情感、生活滿意度低于理科生,而消極情感體驗高于理科生,同樣未達到顯著水平。這與國內學者王淑艷的研究相一致。
表2 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專業差異
注:■P
2.2.2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年級差異
表3顯示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的幸福感指數、積極情感體驗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三年級最高,以后略有下降,但不存在明顯的年級差異。而消極情感體驗是二年級最高,生活滿意度方面二年級最低,同樣不存在年級差異。這與國內何瑛[7]、田瀾等的研究正好相反。
3.討論
Helson認為幸福感與人們對生活事件的應對與適應有關 [8]。人們在一定程度上調節良性和惡性事件,使其不總是狂喜也不總是絕望,情緒系統對新事件反應的強烈程度隨時間推移降低。本研究驗證了以往研究中多數個體體驗到的幸福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的結論[9],并在取樣上作了補充。地方師范院校的地理位置、學校知名度、學習環境及就業概率雖然讓學生不很滿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考上地方師范院校逐漸接受與適應,他們的幸福感指數、積極情感體驗與一般大學生并無太大差異,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3 主觀幸福感的年級差異
注:■P
本研究的重要發現在于師范生的幸福感呈先升后降的趨勢,三年級最高。根據Wilson1967論文中提出的期望值理論,高期望值對幸福感是一個主要威脅,期望值和實際成就之間的差異與SWB相關[10]。高期望值與個人實際差距過大會使人喪失信心和勇氣,期望值過低則會使人厭煩。地方師范院校屬于二類本科院校,許多學生在大一剛進校時對其并不看好,期望值較低,相應的幸福感、積極情感體驗都最低。但進校后學校的師資力量、校園環境、學習氛圍等逐步改變了他們的觀點,縮小了期望值和實際成就之間的差距,所以隨年級的升高,幸福感隨之增強。到了大四,學生對就業單位的理想期望與實際就業狀況之間的過大差距使得學生的幸福感和積極情感出現明顯下降趨勢。本研究還發現,相對其他參數,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對自我、學習和經濟狀況更不滿意。李焰等的研究也發現,自我是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11]。主觀幸福感的自我決定理論認為,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不一致會導致抑郁、沮喪,從而降低主觀幸福感,而會自我和諧的人主觀幸福感較高[12]。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對自我發展合理定位,有效幫助他們提升幸福感,就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4.結論
4.1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的SWB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4.2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的SWB不存在性別和專業差異,其中女生高于男生,理科生高于文科生。
4.3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的SWB不存在年級差異,但表現出先升后降的趨勢,三年級最高。
參考文獻:
[1]Diener.E.Subjective Well-Being [J]. Psychology Bulletin, 1984, 95(3):542-575.
[2]田瀾,王鑫生等.師范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發展特點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6):523-525.
[3]苗元江.心理學視野中的幸福,南京師范大學,2003-7-2,博士論文[D].
[4]李儒林,張進輔,梁新剛.影響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因素理論[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11):783-785.
[5]王淑燕.碩士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的特點及其與自尊的關系研究,吉林大學,2005-3,碩士論文.
[6]鄭雪,王玲.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人格特征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2):105-107.
[7]何瑛.主觀幸福感概論[J].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9(4):73-76.
[8]段建華.主觀幸福感概述[J]. 心理學動態,1996(1):46-51 .
[9]陳莉娜.大學生自尊與生活滿意度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4):222-224.
[10]Wanner Wilson,W.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J].in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7,Vol. 67.
[11]李焰,趙軍.大學生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11):16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