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地理常用的教學方法

地理常用的教學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理常用的教學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地理常用的教學方法

地理常用的教學方法范文第1篇

一、“地理課堂教學動力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框架

1.調查內容

由于教學動力既來自于師生雙方的主體性因素,也來自雙方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因此,本問卷將從地理課堂教學動力的主體性因素和主體適應因素兩部分展開調查分析(見圖1)。主體性因素是指學生的學習動力因素和教師的教學動力因素,前者主要包括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及其影響因素;后者包括教師的教學態度與動力策略。主體適應因素是指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相互適應與相互關聯的關系,通過這種關系的建立,化教學矛盾為教學動力,以激勵學生主動有效的學習和發展。主體適應因素大致可分為“教學目標—學習需要、教學內容—認知水平、教學方法—認知方式、教導行為—學習行為、教學評價—學習期待”五個維度。問卷共計28題,其中主體性因素部分共8題,主體適應因素部分共20題。為保證問卷本身設計的科學性,筆者對問卷進行了小范圍預測,同時對問卷主體部分進行了探索性因素的分析和信效度檢驗,在此基礎上又對問卷設計進行了二次修訂,以保證問卷具有較高的結構效度與信度。

2.調查對象與范圍

為確保研究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本文采用城鄉結合方法,選取湖北省與河南省各兩所省城中學(Pm)和兩所縣城中學(Cm)(均為省級示范性高中)作為調查對象,采用分層隨機取樣,抽取8所學校的高一、高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 200份,收回1 178份,有效問卷共計1 130份。

3.調查方法

首先,對影響地理課堂教學動力主體性因素的總體情況(O-S)、省城中學情況(Pm-S)和縣城中學情況(Cm-S)展開調查與分析;然后,對影響地理課堂教學動力主體適應因素的總體情況(O-S)、省城中學情況(Pm-S)和縣城中學情況(Cm-S)展開調查與分析;最后,得出結論與啟示。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1.主體性因素調查分析

(1)地理學習興趣。地理學習動機是推動地理學習的直接動力,地理學習興趣則是產生地理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從調查結果來看(表1),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不盡人意。當問到“你對地理的學習興趣”時,回答“非常有意思,盼望上地理課”僅占22.48%,“比較喜歡,感覺有點意思”占43.89%,“感覺一般或沒感覺”占24.42%,“不喜歡,感覺煩”占9.20%,反映出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并不高。比較而言,省城中學的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更低一些。

(2)激趣因素。在問到“你認為下面哪個因素能夠增加你的地理學習興趣”時,兩類學校均表現出對“測驗考試”方式的反感,占6.90%,縣城中學尤其嚴重,僅2.76%(表2)。縣城中學學生更傾向于“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激趣作用,達 45.17%,反映了縣城中學學生渴望教師通過教學技能的提高而非僅憑外在考試獎懲來激發其學習動力的迫切要求。

(3)地理教師教學態度。在問及“地理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態度”時(表3),兩類學校學生對本校地理教師的教學態度均給予很高評價。認為“認真負責,精神飽滿,教學親和力強”達78.76%,縣城中學更高,達83.45%,省城中學為73.82%。在問及“地理老師上課前是否做了充分的計劃和準備”時,認為“非常充分”和“較充分”的比例達90.44%,縣城中學更高,達94.48%,省城中學為86.18%。總體來看,地理教師的教學態度普遍表現良好,主觀教學動機均很強。

2.主體適應因素調查分析

(1)樣本總體情況分析。由表4可知,地理課堂教學主體適應的總體狀況呈現正態分布,即中間水平的“能夠適應”所占比例最大,為60.85%;而“非常適應”和“不適應”的均只占一小部分,分別為28.00%和7.93%;三者中,“不適應”所占比例最小。由此可知,地理課堂教學主體適應狀況總體較好。省城中學(P-M)與縣城中學(C-M)的主體適應狀況也均呈正態分布,比較而言,縣城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的主體適應狀況比省城中學要好一些。

將各維度“非常適應”與“能夠適應”狀況的百分比綜合,再參考各維度的“不適應”狀況,可以看出地理課堂教學五個維度的總體適應狀況:“教學方法—認知方式”維度最好,“教導行為—學習行為”維度較好,“教學目標—學習需要”維度居中,“教學評價—學習期待”維度較差,“教學內容—認知水平”維度最差;省城中學五個維度的適應狀況:“教學方法—認知方式”維度最好,“教學目標—學習需要”維度較好,“教導行為—學習行為”維度居中,“教學評價—學習期待”維度較差,“教學內容—認知水平”維度最差;縣城中學五個維度的適應狀況:“教學方法—認知方式”維度最好,“教學目標—學習需要”維度較好,“教學評價—學習期待”維度居中,“教導行為—學習行為”維度較差,“教學內容—認知水平”維度最差。

(2)各維度適應情況具體分析。

*教學方法—認知方式適應狀況最好(表5)

教學方法與認知方式的適應狀況是影響學生地理學習投入率的重要因素。由表4可知,本維度的適應狀況總體來說最好,相關調查細目分析也得到相符合的結果。通過“地理老師經常采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和“你更希望老師采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兩個子問題的調查可知,“教師常用”方法與手段與“學生希望”方法與手段的比例較為平衡。不過,“教學方法”條目中,講解法和多媒體演示為主的教與學適應性較差,講解法在“教師常用”方法中比例偏高,占49.03%,而在“學生希望”方法中,僅占31.33%;多媒體演示為主的方法在“教師常用”方法中比例偏低,僅11.50%,而在“學生希望”方法中比例卻最高,達34.34%。“教學手段”條目中,黑板板書在“教師常用”手段中比例最高,達73.10%,而“學生希望運用”手段只占到11.50%;多媒體教學在“教師常用”教學手段中比例最低,僅6.37%,而在“學生希望運用”手段中,比例達到23.89%。另外,多媒體與板書結合的方法在“學生希望運用”手段中比例最高,達到53.63%。

相比而言,省城中學地理教師非常注重“黑板板書”(79.80%),卻相對忽視現代多媒體運用(3.03%),縣城中學則仍局限于單一的口頭講解法(59.31%),既不經常使用“黑板板書”(7.24%),也很少使用“多媒體演示”(1.38%)。作為地理學科,缺失這兩項基本手段的輔助作用,就不可能保障課堂教學的直觀生動性,也必然會嚴重削弱學生的學習動力。另外,“聽講、討論和練習法”應該是能夠將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很好結合起來的方法,但省城中學的調查結果卻出人意料,惟一的解釋就是方法雖好,但可能由于操作能力的問題,致使其并未發揮應有的教學效能,也就不易得到學生的認同。

*教導行為——學習行為適應狀況較好(表6)

教導行為與學習行為的適應狀況涉及師生主體地位的平衡、教學互動的類型等問題,是制約課堂教學動力的關鍵問題。由表4已知,本維度的適應狀況較好,“師生溝通方式”的細目分析也得到相符合的結果。但在“走近學生,與學生交流”和“站在講臺上,使用語言溝通”兩個選項上,“教師常用”與“學生希望”仍存在較大的不適應。“站在講臺上,使用語言溝通”選項,“教師常用”達到29.03%,“學生希望”卻僅占12.04%;“走近學生,與學生交流”選項,“教師常用”占32.92%,而“學生希望”卻高達51.68%。這反映出一部分地理教師仍受傳統師生觀的羈絆,尚未將平等互動師生觀落實到教學實踐中;而學生則渴望教師更具親和力和人情味,能夠從“神圣”的講臺上走下來,和學生一起在融洽和諧的氛圍中交流互動,教學相長。

相比而言,省城中學在“師生溝通方式”問題方面的矛盾較小,縣城中學矛盾則較大,在“學生希望”方式中,縣城中學選擇“走近學生,與學生交流”達67.93%,選擇“站在講臺上,使用語言溝通”僅10.00%,這再次印證了由于縣城中學地理教師單純采用口述講解法所帶來的教與學的尖銳矛盾。

*教學目標—學習需要適應狀況一般(表7)

教學目標與學習需要的適應狀況涉及學生地理學習的接受性問題。由表4已知,本維度的總體適應狀況一般,縣城中學適應狀況似乎要好一些。但在問及“地理老師是否了解你的地理學習興趣和需要”時,“不了解”比例還是比較大的,占到17.17%。在問到“地理教師對你們的地理學習需要和知識基礎都做了哪些調查或了解”時,縣城中學主要集中于“考試了解”,高達53.45%,而省城中學的了解方式則相對多樣化。綜合分析可知,縣城中學反映出來的其實是學生為應試而學和教師為應試而教的“畸形適應”。

*教學評價—學習期待適應狀況較差(表8)

教學評價與學習期待的適應狀況是學生地理學習意愿和能力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由表4已知,本維度的適應狀況較差,相關細目分析也得到相符合的結果。教師經常布置與考試有關的知識重難點和綜合考查地理知識和能力的問題,分別占到40.35%和40.18%,而聯系生活實際的地理問題偏少,僅占15.22%,這反映出仍有相當數量地理教師的教學評價理念還是應試主義取向和唯科學主義取向。從“學生希望”布置的作業類型上看,三個選項的比例相對均衡,反映出學生希望作業類型能夠多元化和綜合化的合理意愿,能夠兼顧升學考試、生活需要和地理基本素養全面發展的需要。地理課堂教學評價—學習期待之間適應性較差的現狀,顯示教學評價依然是制約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的瓶頸。

* 教學內容—認知水平適應狀況最差(表9)

教學內容與認知水平的適應狀況涉及地理教學的可接受性問題。由表9已知,本維度的適應狀況在五個維度中是最差的。通過“地理老師上課所講內容難度”細化條目分析可知,選擇“難度適中,能夠激發思考”的比例,省城中學與縣城中學均不高,分別為65.86%和40%。相比而言,省城中學選擇“講解膚淺,過于容易”的比例較大,達 41.09%;而縣城中學選擇“過難,理解困難”的比例較大,達28.62%。這充分說明不同學生群體的地理認知水平是有差異性的,也意味著地理教學必須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實施差異性教學。

三、結論

首先,當前中學生地理學習興趣不高、動力不足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

其次,學生地理學習興趣不高、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地理教師的人格特征因素。地理教師的教學態度和工作熱情普遍良好,關鍵還在于地理教師的課堂教學動力意識與動力策略能力問題,這一點尤其表現在縣城中學的地理教師。

地理常用的教學方法范文第2篇

一、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種類多樣,但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必須以一定的科學思想作指導。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論使用何種教學方法,都必須符合地理教學的基本要求,這是我們選擇和運用地理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我認為常用的教學方法應是“講讀練”。即指“講、讀、練綜合運用”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最大優點在于可以將“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閱讀指導法”、“練習法”等各種教學方法的功能分別發揮到講、讀、練各個環節中去,發揮出它們的綜合效力 。這種方法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手、腦等感覺或思維器官,激發學生的注意力及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的心理活動處于主動、活躍的狀態,進而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

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為什么要借助大量的教學手段?這是由于受地理學科特點所決定的。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的科學,而地理學科是取材于地理科學,因而地理教學的內容具有廣泛性(涉及的領域廣闊) 、綜合性(各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綜合聯系性)和區域性(地區差異性)的特點。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的比較抽象 (如地球的運動),還有大量的內容無法讓學生直接感知。就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來說,他們的認識、理解能力比較低,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比較貧乏,涉足地理環境的空間也比較狹窄。因而使他們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認識、理解能力有限,如果不輔以直觀的教學手段,去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障礙,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 而且還會使他們喪失學好地理課的信心,帶著沉重的心態被動地學習,的確是索然無味的苦差。

三、生動而豐富的教學語言。 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指老師在完成教學任務時,使用語言作為工具和學生交往,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教師以“舌耕為業”,總是憑借一定的語言去“傳道、授業、解惑”。所以,地理教學無論采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要求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去表達。地理教師課堂語言是否生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地理常用的教學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初中地理課堂 教學方法 有效性 地球運動

有效性是指通過教師的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唯一標準,如果學生沒有收獲或者收獲很少,則這個教學是無效或者低效教學。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提出更高要求。這種教學方法或者可以使學生獲得知識或技能,或者可以使學生在精神情感上有所收獲,總之,一切以學生的發展收獲為導向。

不少老師認為地理難教,很多學生也認為地理難學。其實,只要充分認識到地理學科的特點,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就能把地理教活,把學生教好。學習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而了解地球的基本狀況,就必須知道,地球在宇宙中不停的運動。因此,地球運動在整個初中地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初一學生雖然在小學階段已經了解了一些有關地球運動的常識,但有關空間運動的概念仍處于朦朧想象的階段。由于地球上的人無法感受到地球運動,因此要使學生建立清晰的地球運動的空間概念,就必須運用實際生活中能夠觀察到的現象和具體模型來說明和演示。由此,選擇教學方法應形象直觀,體現科學性和趣味性相結合,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以及觀察能力、空間思維和想象力、小組合作能力等。針對地球的運動這一教學內容,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一、對比法

地理教學應運用對比法對相似、相對的地理事物進行比較,弄清它們之間的普遍性和局部性關系。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經常用到此法,通過對比使得所學的內容更加清晰明了。

在“地球運動”這課,運用這種方法事半功倍:

二、計算機輔助法(google earth)

由于初中學生的空間感不強,這種方法可形象描述學生所在地與地球的關系及地球在整個太陽系中的位置,對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具體操作的時候可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下載需要的軟件,具體步驟如下:

1.打開網址:earth.省略/

2.點擊:Get Google Earth(Free Version)

3.點擊:I’m good Down load googleearth.exe

4.下載完畢,安裝即可

5.點擊小地球你就可以看任何你想看的地方了

三、模擬法

模擬教學方法是一種從國外引入的先進的教學方法,具有靈活性、創新性、實踐性等特點,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情景模擬案例或者設計一定的情境和情節,要求學生假設為該情景中的某一個角色,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扮演和發展這個角色的行為。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充當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

(一)學生模擬

1.自制模擬: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小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通過操作模型模擬試驗的方法。強調在動手動腦中研究、分析、推理,從而了解地球的運動及規律。

2.角色模擬:請一位同學到講臺前模仿地球自轉;請兩位同學到講臺前模仿地球的公轉;請兩位同學到講臺前模仿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公轉(其它同學注意繞轉中心及方向等相關內容),通過這種模擬實踐活躍氣氛,調動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寓學于樂。

(二)教師模擬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于強調了教師的傳授作用,教學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倉庫”。學生的學習沒有主動性可言,也就談不上處于主體地位。新課程改革強調轉變教師的角色,突出學生這一主體。不過,教學作為一個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交互作用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進行的。任何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都既離不開學生,又離不開教師,師生雙方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兩者缺一不可。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的行為還取決于教師的態度和行為,教師正確演示模擬地球運動為學生提供很好的探索環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觀察,思考,并由此得到結論,也是一種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有效教學方法。如教師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請學生觀察思考地球運動的方向;教師同樣模擬演示,請同學以地球儀上的北極為參照。觀察地球的運動方向,再以南極為參照,觀察地球的運動方向。通過這種以學生參與為主,教師提供情境的方式,共同合作學完了這部分抽象的教學內容。

(三)課件模擬

課件是服務于教學的,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課件對教學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化抽象為具體,化平面為立體,讓教學生動起來。課件的制作體現了教師的素質,體現了信息時代教師適應社會變化,運用網絡技術,進行課堂教學的才能。教師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運用合適的課件讓課堂教學更有效。在地球的運動中,自轉和公轉的運動過程,用課件模擬的方式呈現,大大提高教學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四、故事法

把故事融入教學,學生樂于接受,容易理解,印象深刻,克服了傳統的說教、灌輸教學方式所引起的學生的抵觸情緒,使知識技能、情感教育不留痕跡。故事教學,不僅僅能樹立教師的威望,還能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這種方法既使課堂教學生動、風趣,又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正是:故事教學深入淺出,情感滲透潤物無聲,思想教育水到渠成。如在“地球運動”中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一位宇航員驕傲地對他爸爸說:“爸爸,我已經繞地球轉20圈了。”他爸爸笑著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已經繞太陽50圈了,還準備在轉二三十圈呢!”你能不能判斷爸爸的年齡?或者“一對雙胞胎姐妹,先出生的反而叫后出生的為姐姐,”你能不能給與解釋呢?類似的故事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激情,潤物無聲,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實際生活體驗法

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而要體現這一理念,我想就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把教育理念滲透到課程中,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因此,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資源,讓地理教學與學生生活實踐相結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所見所聞入手,引導、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加強地理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地理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如請同學談談夏季、冬季的晝夜長短情況(學生可以非常輕松地從上學、放學體會到);中午12時太陽高度的變化;其它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觀看北京奧運會的時間等類似的生活情景體驗,使得復雜的情景簡單化,有利于學生接受,也使得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地理常用的教學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地圖教學

地圖是高中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工具,是最能直觀表達地理知識的教學媒體,也是教師調動課堂氣氛的常用手段。它能直觀地傳遞地理的空間信息,能形象地表達地理知識,能具體闡述地理知識中抽象的概念,能系統概括雜亂無章的地理知識點[1]。將教材和地圖結合起來的教學方式,既能將知識系統化,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又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所以,如何利用地圖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高中地理老師除了需具備豐富的地理知識之外,還需具有靈活運用地圖教學的能力,通過地圖傳授地理知識,提高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地圖對于教學來說主要有三個功能:第一,確定位置,地圖上能夠直觀表示某個事物所處的位置,讓學生能夠明晰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第二,確定地貌,地圖上能夠直觀表現出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學生可通過這些外部特征推導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從而研究地理事物的自然規律;第三,培養學生基本能力,地圖上有眾多山川河流、各式各樣的地貌、洋流等,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和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本文從三個方面由淺入深,介紹如何運用地圖教學:

一、提高識圖能力

當前,地圖教學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常用教學手段,并且部分老師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其中,最基本也是最大的教學問題便是學生識圖能力差甚至不會看地圖,直接導致地圖教學方法無法推行。看懂地圖是地圖教學的基本條件,因此,老師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做的便是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既要求老師傳授學生一定的讀圖技巧及看圖方法,又要求學生自主學習一定地圖知識,了解地圖的基礎概念及基本要素。地圖中的基本要素包括比例尺、圖幅、國界線、文字等,這些是了解地圖的開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些不同地圖了解國家名稱及方位,如美國、俄羅斯的地理位置;還可以了解地理知識及地貌等,如等高線、降雨量、喀斯特地貌等。

二、提高學生對地理圖冊的讀圖能力

地理圖冊也是地圖的一種,相對于地球儀等簡單地圖工具來說更具有使用性。高中地理不僅學習地形特征,還涉及降雨量、洋流、種群分布等各式各樣的地理知識,僅是地球儀等簡單反映地形的地圖無法滿足高中地理教學需求,而地理圖冊則是根據高中地理的知識體系描繪出的具有圖形特征的知識圖冊,它與普通地圖相輔相成,具有相似的圖形特征,但包含不同的知識內容[2]。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現象,學生一面臨較為復雜的問題時,就求助于地球儀,但是地球儀只是宏觀表述地理位置和特征,并不能反映具體地理知識內容。因此,老師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需要申明地理圖冊的重要作用,并教授具體讀圖方法及學習法則,如洋流的判斷、氣候的辨別等,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的目的。

三、利用地圖將地理知識系統化

地圖涵蓋了各種地理知識,并且將地理知識整合成體系,高中地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地圖體系將地理知識系統整理,并圍繞地圖將地理知識系統講授給學生。首先,老師將所需講解的地理知識分類,簡單易懂的歸為一類,抽象難懂的歸為一類,簡單易懂的一類可以直接講授,抽象難懂的則需要將知識體現在地圖上,通過地圖進行講解。例如:高中地理中有個工業區的知識點,主要是講解全國工業區的分布特點、代表城市、行業分布等。如果單純通過語言和文字表述,知識點顯的雜亂無章,學生很難形成有效記憶,如果利用中國地圖,將各個工業區標到地圖中,并配有工業種類插圖,學生就很容易記憶和理解工業區的分布位置和工業特點,甚至可以通過地理位置推斷出工業區的優劣勢[3]。當然,并不是所有知識點都運用地圖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老師需要根據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基本特征判斷是否適合地圖教學。地圖教學的目的在于直觀、系統地闡述地理知識,發現內在規律,是否看重地圖教學的評判標準便是地圖能否讓地理知識簡化、形象化。總之,地圖教學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既需要通過一些方法提高學生的讀地圖及地理圖冊能力,又需要將知識點和地圖有效融合,以便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的最終目的。

作者:周杰 單位:安徽省六安中學

參考文獻:

[1]殷勤.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與多媒體直觀手段的運用探究[J].快樂閱讀,2013(36).

地理常用的教學方法范文第5篇

地球自轉偏向力,又叫“地轉偏向力”,最早源于法國科學家科里奧利(Coriolis)以牛頓力學為基礎提出的“科里奧利力”(簡稱“科氏力”),這種力產生于地球自轉運動,即地球進行自轉過程中,轉動系統中的運動物體會受到一種特殊力的作用,使地球表面物體發生不改變其本身運動速度但造成其水平方向的偏向的運動。由于地轉偏向力真實的存在性和科學性,成為地理學和氣象學教學中的難點,在教學中由于涉及深刻的數學和物理學知識,一些教材上直接介紹并推出了地磚偏向里的數學表達式,或是從地貌、地概、水文、氣象等描述性內容,缺少直觀上的體驗教學內容。本文重點從實驗分析的角度,探討教學中可行的地轉偏向力實驗教學方式。

一、地轉偏向力實驗教學的意義

實驗教學法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動手和實操進行課本知識深化和驗證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地理教學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實驗教學法運用于地轉偏向力教學,能夠使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和體會地轉偏向力的概念及其應用,不僅局限于課本上的抽象內容,在理解知識的前提下深化知識,強化記憶。

二、地轉偏向力實驗教學的種類

(一)課堂演示型實驗

課堂演示型教學強調教師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借用模型、道具、視頻演示等直觀的方式向學生演示有關地轉偏向力的知識一種實驗方式。實驗的內容可以包括證明地轉偏向力的存在、大小、偏向原因等問題的演示。

(二)聯系實際型實驗

聯系實際型實驗方式需要教師熟悉日常生活中涉及地轉偏向力的例子,并生動的傳授給學生,并通過課外活動、社團活動、社區活動等有效的形式進行真實現象的演示和知識點提升。

(三)論證驗證型實驗

根據已有結論,設計實驗和相關數據,讓學生在實際的動手中論證已有的地轉偏向力知識的正確性和權威性,發現并提出問題,既有效加深學生對地轉偏向力的理解,同時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的潛能。

三、地轉偏向力實驗教學方法

(一)模型演示法

地球儀在地理教學中實為最常用的教學道具。對于地轉偏向力存在的證明,借助地球儀模型轉動前后的情況對比可以較為直觀巧妙的表現出來,設計實驗主要如下。

1.教師可首先將地球儀北極朝上的用支架立在平穩的桌面上,先在其北半球高緯度處滴上一至兩滴藍色墨水,觀察結果是:藍色墨水向低緯度方向流動。

2.模擬地球自轉:開始自西向東的勻速轉動地球儀,并在剛剛藍色墨水的初始緯度處不同經度的位置滴上一至兩滴黑色墨水,觀察黑色墨水的流動方向,并與藍色墨水的流動方向進行對比。運動結果:兩種顏色的墨水在地表流動方向存在一定的夾角,黑色墨水的流動方向與原藍色墨水流動方向比較發生了向右的改變。

(二)實操驗證法

實操驗證即將實驗的實施權轉讓給學生,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實驗,對地轉偏向力進行探索與發現,是實驗課堂常用的手段與方式。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推導并深化的過程是學生創新與創造能力培養的關鍵,因此在地轉偏向力實驗設計過程,可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知識結論設計相應的驗證型實驗。如要證明地轉偏向力的存在,可以設計如下實驗。

1.實驗準備:圓盤、小球、轉盤。

2.實驗過程:如圖1所示,取一個圓盤放置于靜止的轉盤底座上,同時在圓盤內部讓小球從盤子中心O點向邊緣B點方向滾動。轉盤靜止情況下,小球的運動軌跡為線段OA,在A處做上標記。此時如果逆時針轉動底盤并在此過程中重復剛剛的動作,將小球從中心O點向邊緣B點滾動,經過一段時間滾動,我們發現小球最終落點到了A1處,及不難發現,由于圓盤的轉動影響和改變了小球原有的運動方向和運動軌跡。

(三)現象解釋法

現象解釋的實驗方法強調教師運用日常生活的具體現象進行理論與實踐知識的融合并鼓勵學生在課余和生活中進行實驗驗證的一種實驗教學方法。如由于地轉偏向力,許多沿地表水平面運動的物體都會受到其影響而產生非直線的方向偏移運動,這種偏移體現在具體的生活中有很多現象待學生發現與驗證。如以北半球為例,當打開水龍頭向瓶中倒水r,會看見水面形成漩渦,而漩渦的旋轉方向卻很少有學生關注,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動手實操,并觀察漩渦旋轉方向,得到相應的結論:由于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因此漩渦由于受到該力的作用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又如鼓勵學生運用地轉偏向力來觀察和分析車輛行人靠右行駛的規章制度的合理性問題,通過分析,得到相比于其他北半球國家,我國采用靠右行駛的規定緩解一定的地轉偏向力上來說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等實用而發散性的結論。

四、結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鼓县| 甘洛县| 洞口县| 五华县| 海淀区| 瑞丽市| 茂名市| 韶关市| 清涧县| 财经| 平谷区| 依兰县| 卢氏县| 湄潭县| 永登县| 太仆寺旗| 湛江市| 天门市| 云安县| 定安县| 隆安县| 德州市| 泸州市| 佛坪县| 泾阳县| 米林县| 威信县| 鹤庆县| 湖南省| 尼玛县| 六盘水市| 航空| 天祝| 昭苏县| 昌宁县| 广丰县| 双鸭山市| 方正县| 图木舒克市| 乐东| 嘉义县|